时间:2023-08-04 16:48: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学科特色活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构筑学科组的共同愿景,建设学科精神文化
在教育领域,“文化”正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词语之一,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和顶层设计,“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巨大动力。学科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以及全体成员的共同生存方式。学科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与教师思想行为之间相互转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生命真实成长,而不仅仅是完成事务。
学科的精神文化是学科灵魂,是在与学校文化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学科结合自身实际而凝炼出来的共同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从学科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来看,它具有标识分界、整合凝聚、激励引导、延续增殖四大功能。标识分界功能指学科文化将不同的学科知识、学科成员、学科组织予以区分的能力。学科文化的整合凝聚功能是揭示学科文化在对学科内部成员的学科理念、学科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协调与重组、凝聚与内化的能力。学科文化的激励引导功能是指学科文化对学科内部成员主体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一种教化引导作用,即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科内部成员在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并体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学科文化的延续增殖功能是指学科文化在传递过程中,通过社会继承机制,使学科文化得以流传、延续。
以天津市实验中学的地理学科精神文化建设为例,在实验中学“求真求实,思学思新”学校文化的引领下,地理学科组提出“天地明理”的学科精神文化,确立“建学习型组织,创研究型团队”作为学科组组训,确定“构筑臻思、敏行、务实、创新的学习型组织和实践共同体”作为学科组共同发展愿景,以期真正提高学科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有效、高效研究的能力,合理开发与灵活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有效使用各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策略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等。
二、形成学科组的共同行为方式,建设学科制度文化
学科制度文化是学科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学科组全体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彰显学科行为文化和行为艺术。学科制度文化是学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文化的重要标识和学科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理解和认识学科文化往往要从学校制度文化上去考量。从构成要素分析,学科制度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文本、体系、内涵、外延四个方面。制度文本是学科制度文化的介质载体,它用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制度的价值诉求和相关者的行为规范,一般指的是成段、成篇、成书的书面语;学科制度体系形成了学科制度文化的制度架构,它为学科机构及有关人员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提供了保障;学科制度文化的内涵指的是它的本质特征,其外延是营造学科教育秩序的观念和行为的总和。
以天津市实验中学的学科制度文化建设为例,学校学科制度文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日常活动制度、备课主讲制度、评课主评与分评相结合制度、课堂观察制度、课例案例研究制度、跨年级跨学科综合备课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奖励激励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等。其中,学校要求“备课、上课、评课制度”做到“五结合”。第一,备“课”与备“学”相结合,以实现文本和教学对象的真实有效对话;第二,评“课”与评“理”相结合,以实现学科组教师之间的理念互通、智慧共享;第三,“一课多案”与“一案多课”相结合,以实现梯队教师模仿再现、修改、内化、创新等多维重建;第四,“一本通”与“活动菜单”相结合,以实现学科教研活动常态化、日常化、精细化、自助式主动研究等;第五,“面对面教研”与“教、学、研、思一体化信息平台网络实时互动教研”相结合,以实现教学研究的实时无缝链接。
三、构建学科组独特的教学模式,建设学科教学文化
学科教学文化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课堂文化,它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开展的前提、背景和氛围,它是一种活动的文化、关系的文化、显性与隐融的文化,是一种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类型或范式,是学科教育教学背景下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
探明学科教学文化的发展状态,有利于从根本上找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首先,提升教师精神境界。教学文化建设在根本上立足于教师的内心世界,目的是有效激发能影响外在教学行为的教师心灵力量。其次,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师的教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即便是成熟而有效的教学技能,在面临复杂环境的时候也有雕琢与审视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心理上打破封闭与孤立。再次,强化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为师之道的神圣之处就在于从终极关怀的立场出发,以主体的价值体验和认知为中介,不断改善自身及他人的生活世界。
以天津市实验中学地理教学为例,地理学科组在深入研究地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和学科特性的基础上,提出 “学科教学整合化”,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整合的观念,用系统、整合、复杂的眼光考察与分析课堂教学的行为以及行为中的诸要素,使教学的各环节与各方面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图式―探究―合作”特色教学模式的构建,地理学的知识容纳于各种图中,思维导图可以直观表达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思维的可视化。深入开展“图式教学”,用“图”去引导学生发现天文、地理之美;用“图”去感受地间万物之变迁;用“图”去建构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营造学科组教学的基础环境,建设学科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在学科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学科文化要素的物质表现方式。学科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是学科文化的外壳,奠定着学科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它又是学科文化“内核”(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等,是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学科的物质文化主要是通过学科的物理环境,诸如建筑、绿化、雕像(塑)、图片、教室布局等的创设来体现和发挥它育人的功效。学生在优雅的学科物质环境中会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都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心灵的感应,精神的升华,观念的更新,从而实现良好人格的塑造。
以天津市实验中学为例,地理学科组在学科物质文化建设中,精心布局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学科文化墙、可视可动的地理实验、天文研究室、地理园等,从而实现地理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显性体现,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的物质实体环境。
总之,通过加强学科文化建设,可以使学科组成员形成教育教学的共同愿景,形成共同遵循的学科行为,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教学和彰显学科特色的物质表达。从而使学科组成为主动探究、自我更新的团队,带着智慧参与创生信息的团队,有效提高对教育教学改革整体的意识和洞察力的团队,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研究方式,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专家评介:
夏恩伟老师是一位研究型教师,通过深入研究地理学科特点、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力、地理学科思维品质培养等问题,他构建了“图式―探究―合作”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并形成了“臻思、敏行、务实、创新”的教学风格。
一、学科价值鲜明的试题
研究地表圈层特征以及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任务。2015年部分地理试题考查资源、环境、工农业生产等问题,凸显出国计民生中的地理规律、时代热点中的地理视角、可持续发展中的地理途径,地理味道十足,彰显学科价值。这样的试题,即使作为教学素材也具有较高价值。
2015年全国卷Ⅰ第10~11题,要求考生利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水深年变化数据,分析海底侵蚀与淤积的变化趋势,反推黄河流域的环境变化特征。试题既考查了流水沉积与海水侵蚀等地质作用基本知识,还体现出一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015年全国卷Ⅱ第9~11题,以著名“冰冻之河”圣劳伦斯河的图表数据为背景,考查考生能否“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出新课程下的地理素养导向价值。数据提取能力――从气候数据中,阅读分析出河流汛情和气温低于0℃的月份;读图判断能力――从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中存在水电站的信息,推理河流落差大、水流急,而且冬季从水库底部释放出来的河水温度较高,可能不结冰;问题解决能力――从地理学角度研究治理凌汛的措施,分段拦冰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降低冰坝高度,拓宽浮冰下泄通道,以减少凌汛的发生和危害。
2015年全国卷Ⅱ第37题,考查考生能否根据河流流向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根据黄河水文特征分析河套灌渠的泥沙淤积问题、根据河套平原生产特征分析乌梁素海的污染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试题将地理原理渗透到生产生活中,具有指导实践的应用价值。
2015年天津卷第13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的“南方丝绸之路”为话题,考查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沿山谷分布的自然及人文原因、现代高标准公路、铁路对西南地区外向联系的好处,将古今交通线路区位作出对比。类似的还有2015年全国卷Ⅰ的冻土铁路研究、2015年北京卷关于申办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赛场地点崇礼气候条件的研究等。这些试题,从时事热点切入,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彰显了地理学科的时代价值。
二、构图设问精巧的试题
2015年全国各地试卷中,对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大多是通过各种图表呈现出来的,有区域图、分布图、等值线图、各种示意图、各类统计图表等多种形态。图(表)文并茂、图(表)文合一、图(表)文互补,充分运用地理的图表语言,使试卷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有较多试题的构图,设计精妙、创意别致,让人耳目一新。例如,2015山东卷第9~10题的“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图1),学生很少接触,却又似曾相识。考生习惯读的图是山体垂直自然带的完整分布图。此题将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逐一分解,再按同类自然带归类标注,保持各自的高程不变。这样考生可直接进行同类自然带的比较,当然也可还原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再来做题。
2015年浙江卷第11题的“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 (图2),给考生全新的视角。初读此图,无从下手;冷静思考,方可慢慢理出端倪。“8”字形的甲、乙处应分别是全年正午太阳的最大、最小值,交汇处是春秋分时的值。完成此题,考生必须具备地球运动知识功底,还要有较高的空间想象力。考生可能还会质疑,某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轨迹视图为什么不连接甲、乙的直线?虽不影响解题,却打开了考生的想象空间。
2015年安徽卷第32~33题图3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3),其构图方式与图2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即为夜晚。结合纬度,看出北极圈内出现了极夜和a、b太阳高度纬度差。这些试题的图像设计新颖,将地理学科特色和几何图形完美结合,把地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规律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进行提炼,融创新表达力、高度概括力、空间想象力为一体,价值高远。
福建卷第11~12题,用在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图4)设问。图片美轮美奂,问题巧妙切入。考生做此类试题,心情比较愉悦。
三、锤炼地理思维的试题
地理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对地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掌握,重视考查考生地理图表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地理思维角度来看,重视考查图像分析、区域分析、综合分析等思想方法,需要在聚合、发散、归纳、演绎等思维方面具备较高水平。2015年部分试题在地理思维的考查与锤炼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2015年山东卷第11~12题,通过某地理兴趣小组野外考察记录的数据分析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判断地质剖面图,仿佛把人拉进了野外考察的现场,对地理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解决问题的难度也较大。先要把小组记录的C、D、S三个地层的六个坐标画在一张经纬网图上(图5),实现图文转换。再从图1中发现考察路线的方向,推出与之垂直的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根据图5中地层对称特点,结合地层新老关系(CD是由新老)判断其为背斜(图6)。本题对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绘图能力等图形思维能力具有较高要求。
2015年天津卷第3~4题,要求考生必须思维缜密,有较高的地理演变过程分析和地图要素分析能力。第3题要求考生基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用运动过程的思维认知方法,对地理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做出逻辑判断与推理,来确定“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的顺序。第4题要求考生发现图中的横坐标单位是千米,纵坐标单位是米,火山被示意图拉高了50倍。所以图示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变陡了。
2015年重庆卷第13题,对中国古典园林展开研究,给出苏南区域地图,材料介绍“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要求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阐述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并就该区域自然条件对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该题将问题情景设置在江南水乡环境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区域分析能力,而且需要结合历史条件进行分析,时空特点鲜明。尤其是第二问,关于该地自然条件对园林水景的影响,需要紧密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土质等具体特点来回答,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答案。这种试题对于地理区域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是一个很好的锤炼。
四、素材运用创新的试题
地理学科在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给地理试题的创新带来素材。2015年不少地理试题引入了新技术元素,使试题看起来具有科技、时尚的感觉,也体现出地理学科研究手段的发展变化,展现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
2015年广东卷第1题就运用数字高程模型描述地面高程信息,要求学生判断图中四处观景平台哪个视野最广,令人眼前一亮(图7)。
2015年广东卷第10题又运用了GIS图层叠加的原理,设计了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考查适合城市重建的地点(图8)。
2015年北京卷第11题则运用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考查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题目新颖有趣(图9)。
五、弘扬传统文化的试题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有几道题从我国传统文化中选材,别具一格。从全球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设计试题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具有传承的价值。
2015年重庆卷第1~2题,运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二十四节气来命题,材料说明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第1题设问引起“露气寒冷,将凝结”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什么,第2题又引入一句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考查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什么区域。这两道题将自然地理的天气系统与人文地理的农业生产有机融合到传统的节气和农谚中,匠心独运,浑然天成,可谓经典试题。
2015年江苏卷第1~2题,以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略)为背景考查城市区位与城市功能。试题截取了清明上河图中大桥横跨河流的一部分,第1题提问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形成的最有利条件,然后又考查东京城的主要城市功能。从图上可以看出,水陆交通便利是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而作为首都,城市功能则以行政功能为主。试题图文并茂,传统文化特色鲜明。
2015年山东卷第45题,则引用一段《明史・五行志》关于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的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游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设问是“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学生可从材料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包括地震震级、发生时间、余震次数、波及范围、次生灾害等,可谓将史料用活。
2015年北京卷第1~2题则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太白山记》中选取一段关于太白山北侧山地植被变化以及猎狼人家的描述,考查植被垂直变化规律、过度猎狼对山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情境设置自然与人文交融,在文学作品中映射地理视角,渗透生态观念,较有创意。
总体来看,这几道题运用节气、农谚、史学、美术、文学等作品命制地理试题,开拓了命题素材的空间,具有跨学科特色,也拓展了地理知识的运用领域,体现地理学的学科包容性特征。
六、有待商榷斟酌的试题
2015年各地地理试题整体优秀,也发现有个别试题存在有待商榷之处。
2015年全国卷Ⅰ第37题第(3)问: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并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说这道题更像物理题,不像地理题。从题目本身来说,要准确进行解答,需要知道所考查铁路沿线冬、夏季节的地温和气温的信息,包括冬、夏季节白天和夜晚的地温和气温,在温度的比较中才能准确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
冬季出露地表的热棒冷凝段温度较低,但是冬季的地温是多少?如何判断气温和地温的高低?夏季出露地表的热棒白天温度会较高,但是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夜晚的情况又如何?还是地下蒸发段低于地上冷凝段?要回答这些季节差异与昼夜差异的问题,需要数据支撑。
我国未来的产业优化与升级、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贸易、城市化、人口健康、资源综合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优化、环境改善和国家安全等都需要地理科学做出积极贡献。地理科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本学科前沿并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有关部门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自1986年创建以来,长期、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内涵建设,已于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惟一的地理科学专业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一、专业办学条件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5人;博士后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专任教师主要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中科院的北京地理所、成都山地所、新疆地理所等,具有良好的人脉资源与学缘结构。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教授与副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近年来,专任教师先后主持或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国土资源厅以及地方政府委托的科研项目2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58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5项,科研考核连续5年获全校理科第一名。同时,专任教师还主持或承担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9项,教学成果获省部级奖励8项。建设有四川省级重点课程1门(人文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4门(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旅游学、水文学),校级精品课程3门(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区域分析与规划),精品课程数量位居全校前列。
该专业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所需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等较为充足。学校图书馆藏书230余万册,有地理类藏书近10万册,有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及ebscohost、eco psp、ccc、isi proceeding等多种中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学院资料室的面积约200m2,有100余种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和近万册藏书,每年新增图书、杂志1 000余册。专业实验室面积约5 400m2,有基础实验室28个、开放实验室23个,仪器设备总价值600余万元,万元以上大型仪器28台;有arcgis、erdas、mapgis、geostar和cass等国内外专业软件实验平台。其中,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丘陵地区国土资源统筹利用工程实验室为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心为四川省地理科学专业惟一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该专业的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基地不断完善。1996年,经四川省国土局同意、省教育厅批准,由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和川东北地区58个市、县国土资源局联合成立“四川师范学院国土管理学院董事会”。董事会不仅为专业建设提供资金与智力支持,同时为学生的实习和见习等提供条件,这也是四川省地理科学专业校地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此外,还有南充市污水处理厂、青居曲流国家地质公园、凌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嘉陵江中游阶地等近郊实习基地;乐山—峨眉山地区的部门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成都—西安—延安地区的区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以南充市5所中学为核心,辐射四川盆地的广安、绵阳、广元、巴中、达州、德阳、乐山、眉山、内江、南充、遂宁和雅安等12个地市的70余所中学地理教育实习基地。
二、主要优势特色
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固有的优势和特色。作为四川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历来把师范专业特色建设作为提升办学实力的根基。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人文各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学科特征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厚基础”、“强实践”。
1.负重自强、铸魂励教,矢志不渝为基础教育服务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必须能够结合实际、灵活自如地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课程与课堂教学是专业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于2008年修订、实施。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新方案将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单独设课,并开设天文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数字地球导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环境地理学、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土地法学、房地产估价、可持续发展导论等与中学地理教育和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的选修课程。为了夯实学生的教育教学功底,新方案除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书法和地理学科教学论外,还增设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地理素描与三板艺术、地理活动与地理教学、中学地理微格教学、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等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还组织
转贴于
编写《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必读》供学生查阅拓展阅读书目、地理学人风采、专业期刊网站、报考研究生及地理教师职业发展等相关信息。
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除了落实新生入学教育、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员制、期中教学检查和严格考试纪律等常规管理外,还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固定时间、固定教室上自习。大一学生参加手工绘图技能比赛,大二学生参加自然地理野外调研报告比赛,大三学生参加课堂教学技能比赛,所有学生选择性参加数字测图技能比赛、gis软件操作与二次开发技能比赛、遥感专题应用技能比赛、城市规划软件操作技能比赛、autocad软件操作技能比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设计比赛等,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了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一线,除了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中学挂职锻炼、评聘基础教育兼职教师外,还定期邀请基础教育一线名师如四川省教科所张白峡教研员、南充高中何从春高级教师、南部中学赵海特级教师、德阳二中饶萍教师(第五届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等给学生讲授示范课,还定期将学生带到南充市5所中学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评阅试卷等,还选派优秀本科生去顶岗实习或参加中学地理教师置换培训项目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真刀真枪地磨炼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2.校地合作、科研强化,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学人,必须具备丰硕的实践经验、敏锐的学术思维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和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环节。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已建立起由基础到综合、由验证到设计、由设计到创新,“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探究实验”逐步推进,“实验—实训—实习”互为补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互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专业教育与择业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必修课非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均有严谨的教学大纲及配套讲义,非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占总学时9.9%;一些技术性或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地图制图、测量与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特别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占其实验实践学时85.0%;近郊乡土地理实习、乐山—峨眉山部门地理实习、成都—西安—延安区域地理实习、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等,独立设课实验实践占总学时20.3%。
作为地处非中心城市的地方性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建校65年来历经两次分合、七易校名,学校建设发展深受无区位优势、队伍不稳和投入有限等问题的困扰与制约,但西华师大人一直秉承团结一致、毫不气馁、孜孜以求、积极作为的优良传统。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承蒙社会厚爱及董事会成员单位支持,已在嘉陵江中游、川东北地区、川中丘陵区、四川盆周山区的土地利用与保护、城市与区域经济、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数字地貌与环境信息等领域主持或承担200余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研项目。教师以身作则,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所学专业。利用教师项目较多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地图数字化与专题制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与维护、遥感图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区域综合调查、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等工作,通过科研工作磨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学生结合科研工作申请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和撰写毕业论文等成效显著,广泛涉猎土地利用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地质遗迹保护、生态环境评价、区位优势分析、教育教学改革等领域。
一、台湾高中地理“核心能力”
台湾高中地理《课程纲要》五大组成部分(表1)中,地理“核心能力”与课程目标并重,表明台湾地理教育重视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其中地理“核心能力”要求与课程目标要求一致,从通论地理和区域地理两方面阐述,体现了台湾对形成和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视。
台湾《课程纲要》中阐述的地理“核心能力”内容丰富,内涵深广,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做出明确的要求(表2)。
通过对台湾高中“地理核心能力”具体要求的分析,得出其“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3)。概言之,地理核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强调在活动中培养地理认知能力、地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表达、参与和交流。
二、台湾高中地理“核心能力”的功能
1.促进地理学习能力发展
地理“核心能力”的提出,对地理教学和学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按照“核心能力”的要求,通过学习系统地理知识,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如通论地理中一级核心能力第三条要求对应的第四条二级要求(表2),学生经过不断学习逐渐形成分析地理数据、绘制图表、撰写报告的能力,在以后学习中遇到类似的分析、获取地理信息和绘制图表的问题时,便可从容应对和解决,从而提升地理学习能力。
2.彰显地理学科实用性
地理“核心能力”强调提出和解决地理问题,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地理信息、地理实践等能力,强调学生的表达与参与,凸显当代地理学科的特色,即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注重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学生通过对地理学科系统知识的学习,逐渐具备地理“核心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落实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如台湾地理《课程纲要》通论地理一级核心能力要求第一条(表2),彰显地理学科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深化对地理现象、成因、分布的理解,进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台湾高中地理“核心能力”对内地的教学启示
1.注重地理空间观察力的培养
地理学科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结构,注重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联系,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基于地理学科特点,教师应将学生对地理空间观察力的培养作为学科核心能力来对待。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察力,要高度关注有关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的辨识与评析、空间排列状态的观察与归纳等内容的教学。如在讲全球气候类型分布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全球热量带的分布,观察各种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而归纳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各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说明其分布规律。
2.注重地理过程分析能力的培养
中学地理有很多内容与“地理过程”有关,地理过程包括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按一定周期运动或变化的地理循环过程,如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内容;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新旧更替的地理演变过程,如内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容;地理事物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呈现的波动性变化过程,如人口数量增长的内容;地理事物或现象由某一中心向四周分散的地理扩散过程,如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演变、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扩张等内容。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讲到地球内部发生的地质运动、大范围的水循环和人口迁移、经历漫长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等内容时,可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地理过程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的工具和载体。
3.注重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信息加工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重组与应用已有地理信息独立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实地观察、观测、调查访问等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图表、图片积极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过程,从而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组织开展地理探究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兴趣培养;方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生真正的学习动力是兴趣,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因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一、特色的课堂导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地理课,新课的导入尤为重要。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有趣的教学视频,如在讲解“洋流”这节课时,通过课前播放“小黄鸭的环游之旅”,让学生思考“小黄鸭是借助什么样的魔力完成环球旅行的呢?”;在讲解“热力环流”时,播放“火烧葫芦谷”视频,让学生辨析“诸葛亮的这次失败,是天意还是人为?”;在讲解“城市化”时,播放“美丽大田”,让学生用地理的眼光来分析生活问题……短短的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思考和兴趣进入地理课堂,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还可以采用故事、谚语、诗歌等趣味较强的知识创设情境。如在讲人口迁移时,借“小马家的迁移史”,探究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口迁移原因;讲述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形象逼真,直白深刻;讲到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海拔与气温的关系……有趣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享受课堂。
二、多样的课堂活动,丰富地理学习内容
地理既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要通过多样的地理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的能力,让课堂由学生做主。
本学期笔者在课前开展“导游带你游世界”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成为导游,从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等方面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区域,可以绘图、制作PPT、制作视频,同时设置学生提问和点评。通过这样的活动,主讲学生积极准备,认真研究要讲的区域,台下同学踊跃提问,积极参与。所有人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让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我们还举办了“地理歌曲大家唱”,将地理知识编成地理歌曲,如“奔跑”版《热力环流》、“台”版《气候的成因》、“时间煮雨”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将深奥的地理知识化成耳熟能详的歌曲,使地理知识变得朗朗上口,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小游戏、小制作。如让学生用纸条制作三圈环流的模型;让学生分组设计“小水滴历险记”。游戏化、简单化、生活化的地理,才是学生真正爱学的地理。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地理学习渠道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学习地理的渠道众多,如果单纯依赖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很难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适当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能把知识演变成技能,逐渐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列国志》《国家地理》;引导学生观看地理类电影,看《地心游记》学“地球圈层”,看《后天》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看《穹顶之下》了解“大气污染”等;向学生推荐地理微信公众号“谈天说地”“海宁中学地理组”;定期补充时事新闻,从地理的视角分析问题;通过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等。这样的课外活动有声有色,使地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结合生活地理,树立地理学习的信心
新课标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应尽量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让学生去思考晴朗时天空为何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为何呈红色?在讲正午太阳高度角时,结合富山新村的建设规划,让学生测量楼间距和楼高,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在讲解地质作用时,让学生讨论调查石牌镇多温泉,建设镇、太华镇多煤矿的原因……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用地理规律来解决地理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重大意义,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兴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潜能,减轻教师压力。有了兴趣这个好老师,学生才有持久学习地理的动力,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龚春燕,何云山.创新学习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一、对教材、《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进行研究,准确把握高考的知识范围和难度
文综考试中的地理考试一般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即对理解地理原理有用的基本知识,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具有明显迁移和应用价值的地理知识等。因此,备课和编制练习题时,对考查的知识内容范围和难度都应有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其主要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新课改要求“一标”多本,重庆目前有三种版本的教材,教师应对三种版本的教材进行研究,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进行合理地取舍、增删教材内容,用好教材,把握好主干知识。
二、强调基础,重视能力要求
基础知识为常见的多用的知识,高考中无论难度如何的题都离不开基础,包括能力较强的试题也多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牢固的基础是提高分数的前提。要想突破考查能力的难题,平时就得培养能力。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可以替代的。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脑”思考;“动手”构建知识体系、归纳总结;“动嘴”讨论、交流、回答,从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
三、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要学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知识的堆砌。同时学生要关心身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对事物要有好奇心,不要局限在书本,这样的学生才会把书读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创新,以不变应万变。
四、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地理方法与技能
地理考试中每题都有图,不仅图量大,而且类型多样,包括地理统计图表、等值线图、经纬网图、分布图等。地图的综合性强,对学生的分析、理解、应用能力较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措施:一是在组织教学中,尽量使用地图,并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册。培养学生读图、记图、填图、画图、析图的习惯,并将相关知识落实到图中。二是准确掌握几条重要的经纬线和地点。如中国四至点、世界区域地理中经常容易出现的地区的经纬度、南北回归线经过区域等等。三是教给学生图文变化方法,这种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精心挑选和设计读图题,培养学生图文变换能力。
五、让学生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
在读教材时,要思考所读内容高考题可能如何呈现(即从教材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个新的案例,应指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寻找教材中相似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在后期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克服“只见试题不见书本”的倾向。
六、适当关注热点问题及热点地区,从地理角度把握热点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热点问题几乎是每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必考内容,因而热点问题的教学复习也是高三地理教学复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热问题很多,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确定属于当年考试范围内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并做好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一是时间概念。时事地理是指发生在上年5月至本年4月的重大地理事件、工程。如与克里米亚及邻近地区有关的地理问题。二是学科特色。例如:当今人类共同关注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东问题、中国的四大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热点问题应倍受关注。如去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雾霾天气,与天气、气候、大气污染等相关问题应引起重视。
在准确判断哪些属于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基础上,分析它们有哪些考点或从地理角度应掌握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是把握热点问题的关键。从地理角度对热点问题进行考点剖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区域概况,对于涉及具体发生地区的热点问题,要了解相关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地理概况。主要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人地关系、经济、交通、城市等)角度去把握。二是相关原理,对于涉及地理学科相关原理的热点问题,要能运用本学科相关原理解释这些热点问题或现象的变化过程和成因。三是影响意义,对事件、大型工程、重大活动等热点问题,还要从地理角度掌握其影响意义,这些往往不是书本现成知识,需要教会学生基本思路和方法。
七、注意答题技巧和规范性训练
可以通过对于地理试题中常见的原因分析和条件罗列进行梳理,建立答题的模式,作为学生必要的答题示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组织答案的能力;通过精练精讲,把答题的步骤、答题的技巧、答题的策略、审题和检查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形成答题方法和习惯。
八、针对学生出现较多的错误进行训练,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新编地理;教材特色;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25-01
新编地理教材是一套既便于改革,又利于学生学习的教科书。教材从内容、结构、形式都进行了大胆改革,体现了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突出了环境和发展问题,资料新颖、图像丰富,具有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色,摸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探讨的。
1.突出人地关系,删繁就简,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能力要求
新教材的内容设置不同于以往单纯着眼于地理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侧重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而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需要出发,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阐明人地关系,人文地理比重增大。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国家、地区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及利用自然过程中出现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例如:生活在炎热气候条件下的埃及人民,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所淤积的肥沃土壤,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埃及古代文明。现在埃及人民,在尼罗河上建筑了阿斯旺水坝,利用水力发电,发展现代工业,还带来了防洪、灌溉、养鱼、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但大坝建成后,尼罗河水不再泛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盐渍化加重,三角洲受海浪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等一系列问题。教材较好地表述了当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而纷繁的问题,体现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精神。
新教材在突出人地关系的同时,还在内容上进行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选择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国家作典型分析,改变了世界地理教材"分洲列国志",罗列地理事实的单调写法。新教材世界地理讲述的国家由原来28个必学减少为15个必学,要求记忆的世界地名由原来448个减少到280个,大大减轻了学生记忆地名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科特迪瓦一节后,学生认识到该国经济的崛起不同于西亚北非国家石油致富,而是因地制宜,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广泛种植和加工即可可,一跃而为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创造了非洲的奇迹。另一方面固经济过分依赖可可,导致了经济发展曲折,表明了单一经济风险极大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特迪瓦乃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发展农产品多样化的必要性。可见选择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国家作典型分析,学生的分析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转化的能力大大提高,达到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能力要求的目的。比较法在新教材的实施中仍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习新知识,联系旧知识,比较差异性,归纳共同性,调度学生积累的感性、理性知识,引入新的原理、概念,使知识的迁移转化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如讲述瑞士联系新加坡,对比两个地理位置截然不同的国家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成为工业发达国家;讲述我国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对比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讲述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联系加拿大,蒙古的人口分布状况,分析人口稀少的原因等等。这样既达到温故而知新,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
2.注意教材中的地图使用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包括地理图表和图象)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象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把培养学生获得此项可以终生受用的地图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是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而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