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房屋设计思想

房屋设计思想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4 16:48: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房屋设计思想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房屋设计思想

篇(1)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地提高,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现代的住宅建筑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们日常居住的场所,而是逐渐成为人们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能够得到满足的一个重要空间,这就要求住宅设计人员在对现代住宅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注重相关的常见问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营造更加适合的居住环境。

一、住宅建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在我国,建筑房屋大多属于较为粗放的建筑类型,在社会发展时期并没有在设计理念上有所突破,没有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真正引入到住房的建筑设计当中,而是将开发商的商业思想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对于广大客户的感受和需求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在设计的过程当中缺乏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沟通,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也就很难满足客户的要求,很难做出满意的设计。

2、设计风格较为呆板。在现代化的房屋设计当中,住房的设备正在朝着功能化、质量化以及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住房的设备配备、住房面积等因素都会对客户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得到提升,对住房的要求也就相应的变得越来越高,如果住房的设计风格较为呆板,那么其重修改造也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住房上不会凸显出什么价值,缺少美感上的协调性和合理性,在空间的应用上也会出现很大的欠缺,使得居民所居住的环境显得缺乏趣味。套内面积的利用率不高,有效面积使用率低是个常见问题,充分利用每个空间和提高利用率是住宅设计的关键问题。

3、住房设备与工程建筑设计不相匹配。在住宅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如果设计师不注重生产的协调发展以及房屋的整体设计,那么就很容易导致房屋在产品的建设风格上严重缺乏统一性,其所进行的连接位置也会显得很不合理,进而也会造成生产方面出现很大的质量差异,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很难配套,供应体制往往也会不够完善,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进行正确选择就开始对这一产品进行生产,那么就很难会形成统一发展的模式,在这种条件下所生产的产品无论是在需求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二、影响住宅建筑设计的因素

1、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就当前的发展现状来讲,住宅的供需体制正在逐渐从传统的福利分配体制转向商品行为,商品住宅应当对社会地位、文化层次、职业、生活模式、结构类型以及经济收入不同的家庭提供不同空间布局、平面布置、装修、设备以及面积等不同的标准,并且要充分考虑到住户由于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为他们提供不同形式的户型来供其进行选择。

2、居住功能具有适用性。住宅居住的根本需求就是要有适用性,设计者所要求的住宅性能也应当尽量适合居住着的形体功能学需要,建筑设计师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也应当首先从使用的功能角度出发,能够根据住宅生活的性质对住宅的内部功能加强分区,使得厨房、餐厅以及卧室等都可以形成公共的生活活动区。

3、居住空间具有可变性。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是可以适当变化的,这就使得住宅的建筑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可改性,并且这一性质也符合住宅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为居民提供一个足够大的空间,需要按照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加强印证。

三、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1、由技术设计开始走向策划设计。随着住宅商品化的不断推进,住宅市场对于住宅的建筑设计的影响已经逐渐增强,并且正在走向住宅的建设过程策划过程当中,使得现代的住宅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静态的技术过程,设计者开始更加注重市场与设计之间的结合,必须以市场为设计的核心,从市场需求、消费文化以及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出发,在进行设计之前就对销售、质量、价格、定位等因素进行充分地考虑,这也就使得设计开始逐渐成为房地成策划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更加强调环境的整体性。设计师在进行住宅的建筑设计时首先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就从设计必须要从城市空间设计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考虑,特别是要对新建筑对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加强重视,崇尚环保型和生态型的环境设计思想,提倡绿色建筑,尽量不要因为一些垃圾规划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要使得小区的建设能够处于大自然的清新环境当中。

3、住宅户型的平面发展趋势和立面发展趋势。住宅建筑大多数都是以群体的方式所展现的,设计师要想设计出具有生命力的建筑,就必须要从设计的大局考虑,充分关注建筑设计的外观是否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避免那种只考虑到立面的效果却忽视了周围的环境因素这种设计思想,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小区住宅的色彩设计是否与小区所设计的主题相一致,立面或平面的布局必须要能够富于变化,在能够满足采光、通风等的条件下,必须要使得其户型的平面和立面设计相得益彰错落有致。从单体的效果上来讲,必须要注重色彩、造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和融合,设计师应当努力挖掘出住宅的主题元素符号,加强对材质、色彩、造型等特点的突出,不断丰富设计的主题表现力,真正体现出住宅建筑设计的文化和人文特点。另外,设计师在对居民的住宅建筑进行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为住户的装修必须要留出足够大的空间,便于居民对房屋的改造更新和个性发挥设计,在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以及设计荷载的使用上都进行综合的考虑和设计。

结语: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也开始由数量型向着质量型和数量型并举的方向发展,住宅的建筑设计需求也开始由空间的需求向着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不断发生转变,新生活和高品质是当前居民住宅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设计师只有综合考虑各种设计因素,不断提升住宅建筑的经济性能、环境性能、耐久性能、安全性能以及适用性能等各种因素,才能从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云峰.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4)

[2] 陈华. 基于自然通风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 中外建筑, 2011,(06)

[3] 王二娟, 田亚娟.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卫生防疫问题浅析[J]. 技术与市场, 2011,(07)

[4] 陈大昆, 邹宁. 基于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处理分析探讨[J]. 中外建筑, 2010,(02)

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结构布置;概念设计

0 引言

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准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以满足截面承载力要求保证“小震不坏”;由结构非线性反应计算进行变形条件的验算从而实现“大震不倒”;以特定配筋增强截面及构件延性达到“中震可修”。现行抗震规范的这种设计思想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实践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首先是“大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变形验算基本上没有进行,原因是缺乏有说服力的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其次是“小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要么过于粗糙、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耗时,有的甚至无法进行精确分析。而现行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过于强调提高截面构件的延性,缺乏提高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构造措施。近十几年来,国外中、强地震震害表明,依此种设计思想设计的建筑结构倒塌的极少,能基本保证生命安全,但其财产损失往往超过了社会和业主所能承受的范围。社会和业主希望能震前预知结构可能的损失,更希望能按照其意图制定并实现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一、抗震结构设计的性能目标

结构抗震设计的目标是使整体结构能发挥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避免结构出现敏感的薄弱部位。地震能量的聚散,如果仅集中在少数薄弱部位,必会导致结构过早破坏,目前各种抗震设计方法的前提之一就是假定整个结构能发挥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在此前提下才能以多遇地震(小震)作用进行结构计算、构件截面设计并辅以相应的构造措施,必要时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试图达到罕遇地震(大震)作用下结构不倒塌的目标。

它表明传统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仍然是地震动性能划分的有力工具,但已不是单一用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多种用途的危险性分析才能适应这种设计方法的要求。因而对各种梁、柱、墙构件乃至整体结构实验结果及震害调查结果的定性定量分类,用强大的数据库进行综合非常必要。这种数据库甚至可提供构件及结构性能标准的图形形式。

图1即为性能目标的详图,明确了性能目标所要求的定量标准、分析方法,指明了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研究方向及应着重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图1 性能目标详图

二、例案

例1、地震区的底框房屋设计时应注意到上下是两类受力性质截然不同的结构,极限变形能力相差悬殊。在小震作用下是上部砖房起控制作用,当处于弹性阶段时,验算的重点是砖墙部分;当砖墙开裂时,验算的重点是框架部分。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底框房屋其侧向变形协调是靠楼板有足够的水平刚度来实现的。因此,底层楼板不仅需要现浇来达到其应有的水平刚度,且还需要有一定的厚度。

例2、 1972年某区域地震,一幢15层的大厦其平面布置图见图2,结构严重破坏。分析其结构体系,存在许多概念设计的错误。平面、立面布置严重不均匀、不连续等,地震时产生较大的偏心扭转效应,最终导致柱子严重开裂,钢筋被压曲,电梯井、楼梯间也遭到严重破坏。

图2 某大厦平面布置图

例3、一位著名结构设计大师在1963年某市设计的大厦,其平面布置图见图3。这幢楼的设计是这位大师运用概念设计思想的早期代表之作,堪称概念设计之典范。在1972年某市发生的强烈地震,多座楼房倒塌,而这座大厦虽位于震中,承受了比设计地震作用0.06 g大六倍的地震作用而未倒塌,墙体仅有很小裂缝。该建筑由四个柔性筒组成,对称地由连梁连接起来,在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表现为刚性体系,在大震作用下,通过连梁的屈服,四个柔性筒相对独立,成为具有延性的结构体系,结构的地震作用明显减小,由于结构对称布置,防止了明显的扭转效应。

图3 某大厦平面布置图

三、优化准则及其保证措施

考虑地震作用时必须充分领会和灵活运用抗震概念设计的优化准则,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1)优化准则“强节弱杆”――防止节点破坏先于构件;“强柱弱梁”――防止杆系发生楼层倾移破坏机制,要求柱的抗弯能力高于梁的抗弯能力;“强剪弱弯”――防止构件剪力破坏,要求杆件的受剪承载力高于受弯承载力;“强压弱拉”――对杆件截面而言,为避免杆件在弯曲时发生受压区混凝土破裂的脆性破坏,使受拉区钢筋承载力低于受压区混凝土受压承载力。

(2)保证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或限制构件的荷载效应,二是强制规定必要的构造措施。这两个方面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有详细的规定,有的则是以强制性条文提出严格要求。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第6.3.2条的第1点限制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就是保证梁的变形能力,而它又决定于梁端塑性转动量,而塑性转动量又与截面混凝土受压区的相对高度密切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要使钢筋混凝土梁的位移延性系数达到3~4,混凝土受压区相对高度必须控制在0.25~0.35。又如:对钢筋混凝土杆件而言,杆件截面的平均剪应力过高,都会降低箍筋的抗剪效果,平均剪应力较小时,可以避免出现剪切破坏,所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第6.2.9条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抗震墙和连梁的截面组合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总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许多条文以及强制性条文都是与这“四强四弱”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规范、规程中的具体条文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构造措施。

四、结论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建筑构造设计》,这门课程基本都是以建筑结构为基本研究点。在建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解掌握建筑的基本组成以及构造特点和设计原则,来帮助学生学习建筑设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对建筑设计的观点,能设计出有自己思想观念的设计图。因此,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结合建筑学教学体系理论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设计

1.1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绘图

因为建筑学的学生在刚入学或者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一部分的公共见着基础知识,对于设计建筑方案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时候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方案设计,对每一种新颖的想法进行创新设计,这样对于学生来讲也有效的防止了设计重复的现象,对于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是很好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2根据教师的教学理论体系进行建筑方案设计

在学习楼房设计的时候,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知道要求,在基础的设计图上进行进一步加工完善,这套设计理论是严格按照教学体系进行的。例如在设计基础、墙面部分的时候,是在完成第一节教学体系来时,进行大框架你构图设计,学生跟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基础方案设计,并对墙面的立体结构进行设计,在设计楼梯的时候就按照第二节学习的制图计算来准确计算,不但满足楼梯的基本设计要求,还需要对整个设计相符合,在楼梯框架与墙面立体框架设计完成以后,再进一步对楼梯的扶手以及护栏等部分进行局部的设计。这样的一节建筑学设计课自始至终都与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相一致,学生在这样的设计课上不但完成了设计,还有效的学习到建筑学结构设计的基本要素与设计重点。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2收集不同类型房屋设计图,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

对于建筑系列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是迈入建筑领域的第一步。作为一名新手,切不可盲目设计,要善于借鉴前人的设计成果。搜集各种相关资料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老师要帮助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然后统一拿到课堂上共同学习。作者觉得先自己搜集资料,然后与老师同学共同交流会更有感触。对于一名新手来说,对建筑很陌生,有些人空间利用不合理,白白浪费了地方,还有些人考虑不到房屋的朝向和各种管气的接入,导致房屋住了人之后出现许多不便,如果老师带学生实地考察、对成品进行详解就会解决许多问题。

3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名胜古迹设计思想

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建筑领域也与高科技接轨,近几年,一栋栋参天大楼出现在人们眼中。时代进步,科技进步,楼房建筑变得更加美观、更加独特。经过一项访问研究,学生们很喜欢新奇的建筑设计,例如“比萨斜塔”、“悉尼歌剧院”,只不过学生毕竟知识有限、经历有限,只能看到“名筑”的外观漂亮,却不知道斜塔为什么不会倾倒?歌剧院的外观为什么那么高雅?而这些疑惑老师就应该来讲解,让学生们知道设计细节、设计理念等等,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效率就会很高。

4参加实践,感受真实建筑设计

现在学生的书本很多都是彩印的,也有很多老师会采用幻灯片来讲课,提前从网上下载与课程有关的媒体软件、视频演示、设计图稿等,这些媒介都能帮助学生更明了的学习知识,但是,相片图片只能展现建筑物的一面,不能让学生们看到所有的边边角角,也不能让学生知道是怎么用砖砖瓦瓦垒出了一座大楼的,为了解决这些缺陷,就可以让学生参加实践,走进施工现场,参观建筑物,学习如何打造边边角角。为了达到有效的实践效果,老师需要提前为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再去做相对应的实践活动,就能让学生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做到及时性,讲了新知识就带学生去实践,有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和疑惑,学习效果会比较好;在实践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解和见解,并结合实地,进行分析和回答。实践活动结束以后,要求学生做一份实践报告,一来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二来,也能让老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将建筑设计抽象问题具体化

要想在建筑方面有所造诣,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打开思维,大胆想象。因为学生都是刚步入建筑领域的,上课的时候,如果只靠手脚来比划来形容,学生是学不会什么知识的。所以老师应该结合一些道具、模拟房屋样品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观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才能让学生明白。

5.1鼓励学生边动脑边动手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实现自己的设计,用简单的材料做一些道具,在组装的过程中可以清楚细节设计、衔接设计;当拿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后,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一些小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5.2在学校设立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陈列出建筑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构型,确保学生能够随时观摩构型的操作方法。还要有模拟的建筑工地,要从最基础的开始展示,不放过任何细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室将自己的设计作品模拟演示出来,让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建议指导,这样就能对自己设计的不足进行补充。

6完善建筑设计方案

现在人们买房子优先考虑的就是房子的质量和户型设计,在现念中,大多数家庭的选房标准就是房屋牢靠坚固,设计实用美观。之前灌输给学生们最多的就是安全问题,在设计中将安全排到第一位。只不多房屋设计理念会随时段发生变化,所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是很有必要的,在生活中,任何建筑的设计都有预算,在节省支出的同时还要设计出性能良好的房屋。在设计建筑材料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材料预算,不能照着书本的比例来做实际生活中的预算,在进行施工时要根据实地情况进行相应设计,不能照抄照搬书本上的理论,学透书本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做出完美的设计。

7对建筑设计进行有效的评估总结

对于学生来讲任何一个成果得到教师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学生之间思维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在完成设计之后,学生对设计结果进行展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有效的评级阿和知道,对于不足的地方及时进行更正,在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让学生在电脑荧屏上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老师和自己的同学,这时候也能调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虽然学生的设计不完美,但都是每一位学生智慧的结晶,在学生讲述完成以后,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指正,对于优秀的地方进行表扬,不足之处尽心指正,一次来提升学生建筑设计的能力,也能给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增加更多新颖的观点。通过对学生建筑设计的有效评价,能使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总之,新世纪的人才,要求的是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建筑学设计这么课程中显示的尤为明显,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呆板,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采用有效的方式对建筑学设计课堂进行改善,能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有效的完成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1-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黎志涛.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建筑方案设计(作图)应试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抗震性能;建筑结构设计;重要性

Abstract: Nowadays, the earth is adjusted in a vibration mode like, in the past five years lik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Yushu earthquake, the Japanese earthquake and the recent Ya'an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 short span of five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greatly small earthquake caused great economic losses and social, casualties.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in a must be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the importance of seismic performance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buildings can not be ignore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with good will, in structural seismic fiel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words: seismic performance; structural design;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0引言

地震发生时坏境,建筑物结构等等大量因素导致了建筑瞬间倒塌,针对建筑物在抗震方面比较薄弱, 通过论证抗震性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分析,研究如何在建筑结构中加入抗震性能的设计。

一.建筑结构中抗震性能设计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日益增长,城市设施的复杂,土地需求越来越大,导致建筑用地日益紧张,建筑对使用功能和环境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抗震设计达到的目标也是越来越高。例如,现代建筑遭受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比建筑物本身的造价要高,比如水坝、核电站等,一但遭受地震破坏,就会产生很严重的次生灾害。因此,89规范提出的抗震设防三个水准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概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建筑结构对抗震设计的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10版抗规” )保持原本“三个水准”的抗震设计基本思想,以现有的设计经验、抗震资料、科学水平及经济条件为前提,提出一种建立在概念设计基础上的抗震性能设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它是使设计出的结构在未来的地震灾害下能够维持所要求的性能水平。投资-效益准则和建筑结构目标性能的“个性”化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重要思想。基于性能的设计克服了目前抗震设计规范的局限性。在基于性能的设计中,明确规定了建筑的性能要求,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实现这些性能要求,这样可以使新材料、新结构体系、新的设计方法等更容易得到应用。而目前广泛采用的建筑结构常规设计方法实际上是基于规范准则,而不是基于性能准则,则目前的常规设计师完全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的,没有明确建筑结构的实际性能水平。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在不同强度水平的地震作用下,直接以结构的性能和表现作为设计目标,在同一个地区和城市,不同的建筑可以根据业主的要求达到不同的性能目标,例如正常使用、生命安全、设备安全、防止倒塌等。事实上,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周边区域,由于绝大多数建筑物按现行的抗震规范设计或加固,重大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已经明显下降,然而这种设计思想是以保障生命安全为主要设防目标的,尽管它可以做到大震时主体结构不倒以保障生命安全,但它可能导致中小震结构正常使用功能的丧失而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结构物内的装修、非结构构件、信息技术设备等的费用往往大大超过结构物的费用,这种损失更加严重。经验表明,变形能力不足是结构倒塌的主要原因,而结构变形过大、加速度和速度反应过大是建筑物内设备损坏、管道和装修等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结构性能和控制结构设计造价成为抗震设计的多层次目标。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性能设计应该是选择一定的设计标准,恰当的结构形式,合理的规划和比较,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与非结构的细部构造设计,控制建造质量和长期维护水平,使得建筑物在使用寿命周期中遭受一定地震力作用下,结构的破坏不超过一个特定的极限状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目标,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预期的性能目标,由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使设计的建筑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功能,从而使建筑物在整个生命期内,在遭遇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下,总的费用达到最小。

二.抗震性能在建筑结构中的设计

在现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除了考虑概念设计、结构抗震验算外,历次地震后人们在限制建筑物高度,提高结构延性等方面总结出来的抗震设计经验,一直是各国规范重视的问题。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抗震与减震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罕遇地震中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在确定房屋的结构体系时,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10版抗规要求提出了当建筑结构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功能的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对选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提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综合分析和论证的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总原则。同时给出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三方面的要求:选定地震动水准、选定性能目标、选定性能设计指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计算应符合的具体要求。

钢筋混凝土房屋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框架结构不属于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结构体系,因此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设计应引起结构设计人员的重视。以框架结构房屋设计为例,薄弱层的薄弱构件有可能在强烈地震时首先破坏,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为剪切变形,底层一般为薄弱层,薄弱构件主要为角柱、楼梯间柱和因填充墙布置而形成的短柱,对这些薄弱构件在结构设计中应适当加强配筋。当遭遇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结构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一般不会损坏或不需修复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及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当遭遇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不影响建筑物安全,经修复后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结构具有相当的变形能力而不发生脆性破坏。当遭遇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结构虽然破坏较重,但结构的塑性变形离结构的倒塌尚有一段距离。不致于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从而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

结构设计是否需要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在分析结构方案在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场地条件或抗震设防标准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的。结构方案特殊性的分析中要注意分析结构方案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情况和程度。国内外历次震害经验说明抗震概念设计是决定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需要要求采用抗震性能设计的工程一般表现为不能完全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在此情况下,结构工程师应根据概念设计的规定与建筑师协商,改进结构方案,尽量减少结构不符合概念设计的情况和程度,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方案。对于特别不规则结构应按10版抗规规定进行抗震性能设计,但需慎重选用抗震性能目标,并通过深入的分析论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在当前设计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经过这几年诸多地震所引发的灾害要求我们设计师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抗震性能,特别是那些处于地震带的建筑物,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作为建筑结构设计师要重视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特点;设计;方法

1、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建筑需要从开始施工、建造、使用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都与环境相和谐。这就要求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都要精心对待。需要评估设计的建筑是否能够与内外部环境相和谐,使用的材料是否“绿色”,建筑施工的过程能否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如果建筑废弃不用需要拆除时能否尽量恢复原有的自然环境,拆除的材料是否可以循环再利用。

2、绿色设计建筑原则

其设计应综合考虑生态、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环境保护和材料资源的回收和重用,减少废弃物,贯彻环境保护的原则。

2.1遵循生命周期设计原则,设计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调研、规划及设计、 建筑的施工与使用、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材料回收与处理等生命周期中各环节对环境及人的影响的设计方法。

2.2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不能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2.3利用并行工程技术,强调整体的生态设计思想:把并行工程设计的技术运用到人居环境的设计中,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绿色设计中的各因素,并在设计过程中随时在各环节间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实现多因素、多目标、整个设计过程的全局最优化;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遵循生态化原则,要节约能源、资源、 无害化、可循环。

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3.1合理的建筑布局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般来说,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这样有利于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住宅建筑的内部负荷相对较小,且基本稳定,外部负荷则起主要作用,因此,其外型设计应追求小的体形系数。然而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夏季夜间的散热就非常重要,在特定条件下,适当增大体形系数更有利于节能。

3.2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居住环境的气候条件

绿色建筑是一种气候适宜性建筑,即遵循气候特点设计出低耗能建筑。如徽派建筑就是典型的小气候调节型的建筑,非常热的夏天,到了房间里也会觉得很凉快。徽派建筑大多为两层结构,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稻草和粮食,粮食和稻草就成为隔热层,建筑上层与下层、内部与外部温差相差5 度之多。徽派建筑的地窑是把季节性的热能储藏在地下,然后用温差为建筑取暖或降温,达到节能的效果。

3.3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

3.3.1绿色建筑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木材),尽量使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包括无放射、低挥发、低活性材料;另外,对油漆、胶水、粘合剂、地板砖、地毯、木板和绝缘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性能优良外,还强调没有毒性物质的释放。

3.3.2注重对外墙保温节能材料的使用。外墙保温节能材料属于保温绝热材料,仅就一般的居民采暖的空调而言,通过使用绝热维护材料,可在现有的基础上节能 50%~80%。

3.3.3绿色建筑主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辅助热源,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产生的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用热水。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来支持日常生活用电。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关,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

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循环生产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居民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3.4绿色建筑是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核心内容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要有合理的选址与规划,尽量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交通等因素。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尽量使用再生资源,尽可能采取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自然能源。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采用生态技术实现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保证室内通风、日照条件良好。

4、“绿色” 设计时要注意的五个方面

4.1室内空气质量。设计健康建筑应遵守以下原则: 减少污染物; 排除污染物; 用新鲜空气稀释室内空气。

4.2水质量。湖河表面水以及和喷泉等地下水受到工业和农业的污染, 引起了人们对饮用水质量的关心。要尽量采用市政水, 无市政供水时才进行除菌处理。除菌技术有氯化、 碘化、蒸馏、 陶瓷过滤器过滤、 紫外线照射、 臭氧清毒。

4.3能源效应。提高房屋能源效率的措施主要有: 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改善围护结构; 改进加热、 冷却和气候控制系统;降低电灯和设备的能耗等, 尤其注意几方面:(1)材料中的能耗;(2)建筑物的设计;(3)加热、冷却和气候用能;(4)可再用能技术;(5)电耗和高峰能耗;(6)节能效果。

4.4资源效益。有效的房屋设计可减少对工地、 林木、 煤炭、石油或与水有关的原材料的需求, 缓冲对环境的压力。有效地建造方法可减少废料。

4.5可承受性。(1)可购性;(2)建筑的可行性。

篇(6)

关键词:结构加固技术;房屋建筑施工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由于近几年由于房屋的质量问题引发的事故报道频发,所以房屋的质量问题成为了现阶段让你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对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房屋的质量加固技术进行了改进。

一、结构加固技术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发展迅速。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和社会对于房屋建筑的功能需求已由原始单一住的需求向功能和舒适的方向转变。然而当前我国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受到各种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存在这种多问题。例如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使得建筑商没有按照规定采用较次的材料、还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使得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房屋建筑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房屋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结构变形、错位、裂缝和断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的使用安全。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充分考虑房屋建筑的地域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综合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及时的解决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结构加固技术就是实现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有效的保证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结构加固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可以降低房屋建筑的成本,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了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抗灾作用。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结构加固技术方法的选择需要房屋建筑施工人员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以及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选择出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结构加固技术,从而使得这种加固技术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二、结构加固技术运用的原因

(一)缺乏抗震性

地震具有发生频繁、震害强烈、范围广泛等特点。国外地震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对于房屋建筑遭受地震破坏的可能性很大。过去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有关抗震措施的设计思想很少,而现今对于房屋建筑的抗震措施设计已经有了科学的认识。

(二)使用寿命较短

过去在房屋建筑的设计理念上,通常只是为了满足当前最基本的使用需求,对房屋的载荷强度的设计比较落后,而现在已经转变到既满足载荷强度需求又满足使用寿命需要的设计思路。因此当今在对房屋设计时,使用寿命是考虑的重要因素。加强对房屋建筑使用寿命的理解,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强结构重要性方法的探讨。

(三)缺乏耐久性

房屋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受到环境、有害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风雪荷载地震荷载、疲劳荷载甚至是超载、人祸等意外因素影响,此外房屋建筑材料的自身性能退化等都会导致房屋建筑结构的损害。因此必须加强对房屋建筑结构的耐久性问题的关注。

三、结构加固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一)大截面加固法

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区加混凝土现浇层,这样可以增加截面的高度,扩大截面面积,提高截面的抗弯能力,以及提高斜截面抗剪能力和截面刚度,最后起到加固的作用。在适筋范围内,混凝土弯变构件正截面承载力随钢筋面积和强度的增大而提高。一些原有结构的截面配筋率不高,通过增加主筋面积可有效提高原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在截面的受拉区加现浇混凝土围套增加构件截面,新增加的部分与原有构建一起共建,可有效提高构件承载力,改善其使用性能。利用加大截面的方式进行工程加固,不仅操作简单,在我国也有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可作为参考。该技术主要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但现场湿作业时间长,对居民的生活肯定有一定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空间有一定的减小。

(二)碳纤维修补加固法

其是通过采用配套粘结树脂,将纤维布粘贴在混凝土表面上,以达到抗震加固和结构补强的目的。适用于房屋建筑的梁、板、柱、墙节点的加固,也可用于烟囱、简仓、红砖墙等其它土木工程的加固补强。碳纤维加固修补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运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施工便捷的特点。碳纤维布可任意剪裁,施工简单,工期短。没有湿作业,无需大型施工机具和现场固定设施。

2.高强高效的特点。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是碳纤维布的特点,相比普通钢,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高,并且这种碳纤维的弹性强度接近钢,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可以用其来进行混凝土加固的修补。

3.施工质量易于保证的特点。碳纤维布柔软的特点,使其在不是非常平整的加固表面上能够有效的粘贴。在粘贴表面局部出现气泡时,利用注射器注射粘贴剂的方法,可以容易的将气泡消除,这是粘贴钢板无法比拟的。

4.良好的耐腐蚀和耐久性的特点。其不需要定期维护,且不仅具有耐碱、盐、酸和大气环境的腐蚀的作用,还具有保护内部混凝土结构的作用,能够实现双重加固修补的目的。

(三)灌胶加固法

一方面,应该严格控制拌胶的细节,由于结构加固的过程复杂,特别是对灌注胶的要求要远远大于其他建筑施工的用胶要求,因此,必须对拌胶的细节和过程进行全面地控制。要采用精细的天平对于结构胶的各种主要材料进行全面地控制,特别对于固化剂和粘度剂的使用更应该做到精确,要规范拌胶过程中搅拌的细节,要使搅拌连续而均匀,控制搅拌机械的工作强度,特别要对搅拌过程中胶量和机械体积进行控制,一般以8:10为宜。另一方面,要控制灌胶的细节,由于加固孔直径存在着差异,深度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会出现灌胶方法和细节上的不同,对于灌胶应该注意如下技术原则:一是,清洁原则,在进行灌胶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对加固孔进行一定的清理,,防止水分、杂物和油质对钻孔和灌胶的影响。二是,连续性原则,在灌胶过程中要注意灌胶使用方式和使用量,尽量使灌胶过程更加顺利,一次性完成,最好不出现因材料或其他因素而导致的灌胶中断。三是,动态原则,加固孔的处理方式不同,深度和直径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对灌胶的过程延展开统筹性的规划,以提高灌胶质量、提升灌胶效率为重点,以动态为方法大幅度提升灌胶过程的效率与质量,形成结构加固的稳固基础,为钢筋的后续操作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为结构加固搭建一个稳定而连续的平台。

(四)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方法是在混凝上受弯构件上进行的主要加固形式,由于建筑物在预应力和新增外部荷载的共同作用下,拉杆内产生轴向拉力,该力通过杆端锚固偏心地传递到构件上,使构件中产生偏心受压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有效地克服部分外荷载产生的弯矩,从而起到减少了外荷载效应,达到提高构件的抗弯能力的作用。通过这种拉杆传给构件的压力作用,一方面可以使构件裂缝发展得到缓解、控制,另一方面建筑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结束语:

将结构加固技术运用到房屋建筑当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房屋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房屋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启炳.房屋建筑施工中结构加固技术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21).

[2]李继东.结构加固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运用[J].大科技,2014(18).

[3]金江锋.浅析结构加固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33).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北方 居住空间 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77-02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而是要求更加具有舒适感、现代感和节约性的居住空间。并且,因为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重视,因此,在进行居住环境选择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被考虑在内。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发展的近体,对人们的剧中空间进行更好的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阶段进行房屋设计的主流趋势。

1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影响空间居住的因素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生活空间也开始向着节约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对于城市生活空间来说,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然生态环境要素

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带给居住者身心愉悦的感觉,让居住者有回归自然之感。其主要从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貌类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以及自然环境七个方面对生活空间产生影响。只有这几个方面均处于良好状态,才能给居住者更好的舒适感,才能让居住者对环境的自然生态化产生震撼的感觉,也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2 居住环境要素

居住环境是城市人群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产生影响。第一,居住环境对生活空间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第二,居住生活单元、小区和环境对生活空间和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第三,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对空间和空气产生影响;第四,娱乐设施和卫生保健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第五,社区氛围对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第六,居住环境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

1.3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

其主要包括生活过程中的供水、供气、供电、供热,以及通讯、道路等情况,其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对生活空间和治理的影响,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评价,对邻里基础设施环境要素及其规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4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

交际环境并不是仅仅指的具有一定关系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其更包括出行设施、互联网、通信、集会场所、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等,交际环境对于人生的生活空间质量,对于生活空间的行为,以及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1.5 可持续发展要素

可持续发展要素除了包括以上所体积的环境要素之外,还包括一些能源要素,如:水、能源、人口、土地等等。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这些能源要素也要进行考虑,其对于人们居住空间的设计具有非常大地影响,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2 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进行北方居住空间设计

2.1 创造价值,经济合理

任何居住空间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北方居住空间也不例外,其需要通过对房屋的价值进行分析,通过其分析与场所营造实现房屋经济的合理化。北方居住空间的设计要坚持“设计引领价值”,从多维度设计理念中体现其价值所在。其经济价值的体现不仅仅表现在房屋的构建中,还包括相应的软设计,比如内部空间的舒适度,室外环境是否洁净、优美,整体是否能够给人以舒服的感觉,相应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善等。

2.2 做好预期,创设优美环境

居住空间的设计不仅要着眼于当前,还要对未来有所预期,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要对相应的可能发展进行空间的保留,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保证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让居住人群获得更好的居住体验。做好社区未来发展的预期工作,可以有效节省空间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浪费,能够起到低碳节能的效果,同时,还要对居住空间的环境进行精心布置。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环境进行布置并不需要铺张浪费,而是做到“处处用心”。

2.3 注重科技运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所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居住空间设计中,能够节约成本,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设计的效率。科学技术的融入能够让人们的居住空间更感觉到现代化的存在,比如在安全设施上运用智能识别技术,在监控设施上加入高清摄像头的使用等,都为人们居住环境品质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和推动作用。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坚持绿色生态的主导理念,注重规划布局、本地化建设、节能节地、单体设计、生活弃物处置以及安防等方面的设计,注重新材料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注重在设计施工等阶段对新工艺的合理运用,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为生活品质的提高做好准备。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居住空间的环境,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更富现代化。同时,也正是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让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到人们的空间居住中,让人们的生活呈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4 进行多功能空间设计

在可持续理念下的居住空间设计应当对空间进行多元化的利用,让空间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和价值,节省相应的资源使用,同时也给使用者提供更为多样的生活空间。在北方城市,人们更在意的是居住空间的使用价值,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风俗习惯进行设计,保证能够满足使用人多方面、全方位的使用要求。

2.5 融入人性化设计

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的时候,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人性化设计。坚持设计从居住者的角度出发,坚持所进行的设计符合居住者的要求,力争所有的设计内容能够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可持续发展需要居住者为主体的本位设计思想,需要将居住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从影响因素方面综合考量,给需求人员建设成为一个理想的乐园。比如,在设计的过程中,因为居住空间中人群的多样性,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需要考虑大多数人的考量,同时还要考虑到社区居住的人群中还包括小孩和老人,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小孩和老人的需求予以考虑。那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则可以对辅路进行小坡度设计,在对周围基础设施设计的时候则应当将安全因素考虑在内等等。只有坚持人本思想的居住空间设计,才能真正为人们所接受,才能真正走入可持续发展的行列。

3 结语

城市生活空间不是收局限的小角落,其应当成为人们生活的大舞台。其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与自然相融合,让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相处、平衡发展的程度。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空间设计,要从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人文景观的设计,目的是更好的体现人的价值。同时还应当照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话社区环境,真正在社区中做到“天人合一”。这个过程前景是美好的,但是需要各阶层的努力,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居住空间的建设越来越好,才能让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才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董琪B,康英.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可控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6):48-49.

[2] 王小雪,陈星.家具设计与空间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8):84-85.

[3] 崔立东.走向未来的艺术设计中空间可持续再发展理念的运用[J].中外建筑,2014(9):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