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商业银行发展困境

商业银行发展困境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4 16:48: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商业银行发展困境

篇(1)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商业银行 担保公司 合作

近年来,在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日益困难。2011年,央行多次加息及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直接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的不断上升。随着我国货币、信贷政策的逐步趋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央行货币政策在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资金压力,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难度加大。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资难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之所以对中小企业“惜贷”基于对贷款成本、风险等方面的考虑,信用缺失是关键。然而,通过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合作机制,银行在提供中小企业贷款中可实现与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共担,必将提高商业银行贷款的积极性。所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主要金融扶持力量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合作,能架起商业银行和地方中小企业之间的融资桥梁,弥补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缺陷,增加其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机率和额度,实现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三者共赢。

一、商业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危机

深化商业银行和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成为了促进银担双方互利共赢,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在信贷趋紧的情况下,加上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逐利的特性,机构自有资金投资去向会出现异化,偏离融资担保主业,去追逐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引发系列的合规性问题,导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出现。商业性的融资担保公司以独立法人、商业化运作、盈利为目的和兼营投资等商业业务为特征,纯粹的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担保合作行为,融资担保公司在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提供第三方担保的过程中,与商业银行共同分担贷款的代偿风险,没有任何外在的风险分担者。因此,融资担保公司一方面想方设法弥补代偿风险所引致的损失,另一方面面对市场对资金需求旺盛的利诱,融资担保公司会从事高风险投资业务去获得比主营业务担保费更高的收益。融资担保公司一旦投资失利,资金链断裂,将导致各种风险直接转嫁至商业银行。为降低银担合作可能引发的风险,迫切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发展商业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之间健康的合作关系,真正实现银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二、商业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困境

1、融资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

(1)担保能力不足引发经营风险。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承担担保风险的资金量不足,我国融资担保机构普遍存在注册资本较低或是注册资本不实的情况,部分担保公司通过虚假出资或抽逃资本夸大其担保能力,由于缺乏最低注册资本,没有充足的现金货币弥补担保公司流动性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就是说担保公司不具备充足的担保或偿债能力。

(2)违规操作资金引发系统风险。由于担保公司需在商业银行长期存入保证金,仅仅依赖较低的担保费收入无法弥补代偿损失,担保公司基于盈利目的,往往会寻求其他的投资途径去突破生存困境,如从事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典当等业务,甚至为民间资本提供非法借贷途径,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担保公司挪用贷款资金用于境外风险投资,这种种行为都直接削弱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和代偿能力。一旦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借款企业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担保公司投资经营失误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全面的系统风险,商业银行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者。

(3)风险转移机制缺失。担保机构在为借款企业提供担保责任的同时,要求企业提供财产抵押、质押或是第三人担保等反担保措施以降低担保风险,但担保机构面对业务竞争压力,往往会降低收费标准及对反担保措施的需求以争揽客户资源,事实上提供给担保公司的反担保措施如专利权质押、机器设备抵押等变现能力低难以弥补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同时,再担保体制不完善,担保机构也不愿意与再担保机构分享利益,担保公司无法转移风险,减弱担保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正由于担保公司缺乏风险转移机制,需承担全额担保的责任,一旦发生代偿就有财务亏损或破产的危险。

(4)担保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担保公司普遍存在缺乏补偿机制,内部管理不规范,人员专业水平低,财务报表不真实等现象,而多数担保公司缺乏规范的担保保证金制度、集体审核制度、风险内控制度、代偿制度和债务追偿制度等,使得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带来相当大的风险隐患。

2、商业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存在的问题

(1)操作风险普遍存在。商业银行与融资担保公司的合作过程中,由于担保公司在其中承担了全额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也就是即使借款企业违约,商业银行也会因担保公司全额代偿而不会遭受损失,于是引发了商业银行系列的操作风险,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后管理不全面深入,资金监控不严格细致,以致忽视借款人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缺乏有效押品作为抵押担保,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某些借款企业与担保公司合谋骗取银行贷款,将贷款资金挪用于担保公司的高风险领域,担保公司投资失利,借款企业无力偿还,贷款资金难以收回,借款企业无抵押资产可供处置回收,最终商业银行承担所有损失。

(2)运营风险普遍存在。商业银行对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机制和约束体系不健全,对担保公司缺少系统的评估体系,仅仅依赖于担保公司存入商业银行的基础保证金及担保贷款发放本金10%至15%的业务保证金,一旦担保公司发生系统风险或是多家借款企业同时出现代偿需求时,仅靠担保公司的保证金是远远不足以偿还借款企业拖欠的银行贷款本息。

(3)缺乏有效监控手段。商业银行缺乏对担保公司规范的管理制度,未建立对担保公司的评级制度,无有效的手段对其资质、诚信情况、经营情况等方面进行监控。商业银行间缺少对担保公司信息共享机制与违约通报机制,即使担保公司在一家银行出现代偿或是违约行为,其他银行也无法得知。另外,商业银行对发放的贷款资金流向也无法进行有效监控,商业银行无法对跨行汇款进行后续监控,以致商业银行不能及时发现贷款资金流向异常情况从而宣布贷款提前到期。

(4)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意思薄弱,主要体现于过分依赖担保公司,忽视借款企业资信情况、债务承受能力及交易背景的真实性等,弱化银行本身内控管理执行能力,导致引发系列的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的出现。如对贷款逾期不还的借款客户,过分依赖于担保公司的代偿行为,忽视对借款人及时启动法律诉讼程序和申请财产保全的最佳时机,以致丧失优先受偿权,也给借款企业留下转移资产逃废债务的机会。

3、融资担保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1)担保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当前融资担保依据的法律仅仅有《担保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等,由于担保行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需要大量强制性法律法规规范担保行为,而在风险控制方面法律存在严重缺失;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法律地位不平等,商业银行相关的格式合同须担保机构无条件执行,所有条款都是维护银行利益。我国有关信用担保的法律法规在立法层次与效力,法规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存在欠缺,对担保机构的权益保护不足,防范信用担保风险约束力不强等方面都制约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

(2)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我国缺乏权威的评级机构及评级指标体系,商业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各自的评级系统信息不共享,不仅无法有效防范风险,而且影响合作效率;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不对担保机构开放,导致担保机构缺乏对企业审查的信息支持;银行同业之间缺乏黑名单系统使违规操作的担保机构无法进入担保行业经营;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提供虚假财务信息、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普遍存在,但我国无严格的失信严惩机制,使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无从把握企业的信用程度,做到有效控制风险。

(3)外部监管手段不足。在我国未建立系统的外部监管手段,对融资担保机构整个信用担保业务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外部监管不足是造成担保行业整体风险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如担保机构在为企业提供担保时,大多数会违规向企业客户收取10%甚至更高的反担保资金,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这些资金往往被担保公司挪用为担保公司存放在银行的保证金,用于担保机构不断扩大在保总额,最终超过其风险承受能力;又如未有系统的监管工具对担保机构的日常资金进行监控以防止违规挪用资金行为的出现等。

三、商业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的发展对策

1、加强法制建设及政府监督力度

建立关于规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融资担保机构的法律地位、服务对象、支撑体系以及运作规则,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和程序。出台扶持商业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合作的相关法规,明确商业银行对信用担保体系的支持作用和双方分担信贷风险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部门应明确担保行业的主管和监管部门,提高担保机构的准入门槛、规范担保机构的经营行为,严格监管担保机构资本金、担保保证金及风险拨备情况,实时监控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合作风险,定期对担保机构进行风险评估,严厉打击担保机构虚假注资、抽逃资本、挪用贷款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2、建立风险分担和资金补偿机制

构建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贷款银行分担一定比例的担保贷款风险使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所承担的义务得到均衡,强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

建立多层次再担保体系,设立全国性的信用再担保机构,以政府为主体对担保机构开展强制再担保业务,分散担保机构风险,增强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担保机构的担保杠杆能力。

建立财政资金补偿机制,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内划拨一定资金作为经营合法合规担保机构的补偿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给予税收政策扶持,这对调动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3、建立信用担保风险管理机制

信用担保机构的主要业务风险是因担保企业不能偿还银行贷款而发生代偿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建立风险准备金机制就是将未来的偿付风险分散到现在经营的各个阶段,通过计提风险准备金的方式可以提高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可以降低因担保机构破产后转嫁给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风险。

商业银行应对担保机构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风险审查制度以及风险预警机制,根据担保机构的在保业务不良率以及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严格控制担保机构担保贷款的投放比例;担保机构应建立科学的担保风险内控制度,全面评估被担保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及时采取防范风险措施。

4、完善信用担保和行业监管体系

建立权威、专业和规范的中小企业资信调查及信用评估体系,发挥市场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建立中小企业征信数据库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以便商业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及时全面了解企业情况,帮助其有效识别和防范风险。

建立全国性的担保行业自律组织,完善融资担保机构内部运作与管理机制,担保机构应建立各项内部制度,完善风险监控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力度。行业自律组织定期聘请专业的评级机构通过对担保机构的业务情况、内控管理、绩效考核、合规经营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为政府扶持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篇(2)

我国商业银行法律的监管困境包含了监管无力、相关监管法律体系的不够完善、制度的不健全、运用到实际监管中的操作性不强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一方面,需要健全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监督制度,使得银行内部层层相扣,互相约束;另一方面,我国对于商业银行的法律监管需要健全并且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法律监管的实际作用。让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与外部的相互作用下更加完善。

关键词:

商业银行;法律的监管困境;出路探究

一、引言

在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监管制度是为了更加方便银行的内部管理,提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使其能够稳固持续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银行监管法律的体系尚未完善,并且相关制度在原则和其根本目的上存在的一致性较强,而实际操作性却不强,从而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法律监管中产生问题,需要寻求途径更好的解决监管力度与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二、我国商业银行法律监管中的困境

(一)监管力度不完善导致腐败事件的频繁发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律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无法达到到位的监管,实现各个阶层的相互约束,导致其中出现许多的漏洞。使得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漏洞,做出对银行不利的腐败事件。现在实施的四级管理、经营的管理模式给各级的行长赋予了很大的权利,使其能够直接的管理银行多方面的事物,不仅是经营的大权,人事大权也在各个支行行长手中,这样权利集中对于银行的管理非常不利,也是滋生腐败的最大原因[1]。而要阻止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光靠我国大力实施的反腐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就要从根本的监管制度出发。由于我国制度还不够完善,可以借鉴国际上通用的管理模式运用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中,充分发挥监管制度的约束力,全面制约权力的集中。

(二)各个银行之间监管制度的不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据三部法律为基础监管、我国国务院及人民银行所出制度为第二监管。而监管体系法律的原则性较强,却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即是有框架,却没有具体要求。我国高层对此并没有做出确切的实施措施,这给银行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由于早期的法律监管制度与后来更新的制度的不一,甚至出现制度矛盾,导致监管制度无法一致出现失调状况。

(三)法律监管制度没有明确的目标对银行实施监管制度能够对银行监督的同时达到业务的管理,这也是对银行客户的保障和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所在。为了顺应我国国情,对于银行客户的利益保障,也为了不引起社会的波动。但是这种为业务的监管却给商业银行的法律监管带来不便,这不利于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银行的防范意识;仅仅局限于业务层面,会使得法律监管无法全面的发展。监督人员过多参与到银行业务中,会妨碍银行的发展,也容易引发监督人员的腐败,这也就要求法律监管之上需要对监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应该分明权利的所在,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度,使其针对性更加强。

三、商业银行法律监管的出路

(一)各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商业银行中,各个级别都掌握了不同的权利,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也导致权利的使用过于失控,加强银行的管理约束力对于预防反腐是十分重要的。单靠监管制度管理商业银行是不够的,各个银行内部也要有管理的制度,有健全的管理措施。不再运用传统化的管理模式,多借鉴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提高银行的监管效率,使得银行的管理更加专业化,提高各项事务实施的效率[2]。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银行对于经济发展所占的比重是很重的,银行在不断的发展中拓宽自己的业务,不断完善对风险的控制以及防范措施,避免不利事件的发生。银行需要不断的健全管理机制,特别在网络技术层面,注重网络的健全,避免因为监管不利产生的损害。

(二)健全商业银行监管制度商业银行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法律制度去解决。在立法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模式,将原有的制度框架,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实施内容,对于具体制度有更多具体化的做法。这样加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也使得监管制度更加严明;加强对银行监管制度的研究,使得银行监管制度能够更加专业化的管理,更具有针对性,避免重复的产生[3]。对于监管人员的选择,应该要运用法律的严明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对于监管人员入职要求过于笼统,也就降低了进入这一职位的门槛。在各个金融行业的发展下,银行对于监管人员的高要求也是迫在眉睫的,因此应该对于监管人员的入职资格有明确的明文规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四、结语

银行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度能够对人们起着保障作用,在另一方面也推动着我国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监管人员的选拨、加强国际的合作以及对于国际监管法律的借鉴,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法律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朱顺.我国商业银行法律监管的困境及出路[J].现代管理科学,2015,01:84-86.

[2]唐士亚.商业银行监管困境化解的法律路径探析———以“原则监管”与“规则监管”的协调实施为中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03:6-12.

篇(3)

令人欣慰的是,进入8月份以来,政府先后出台多项举措以应对宏观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从“商业银行信贷额度调增”到“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单列小企业信贷额度并单独考核”,再到“中央财政六大扶植政策”,以及最新的“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下调部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显然,中小企业困境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正试图在继续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对政策进行微调,以缓解中小企业发展困境。不过,在目前世界经济深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下滑风险与日俱增,宏观调控依然从紧的大背景下,上述政策很难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产生实质改变,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出现的新问题。

问题一,从紧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带来资金紧缩效应,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

流动性过剩是造成本轮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的关键就在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擅长总量控制的货币政策成为本轮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自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1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最高水平(9月25日起,除工农中建交和邮储银行以外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至16.5%)。人民银行还加大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发行央票和特别国债回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人民银行通过从紧货币政策多渠道、加快回收流动性进而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意图强烈而明显。上述政策确实达到了回收资金的初衷,对于防止经济进一步过热起到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一系列从紧货币政策带来的资金紧缩效应,恶化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普遍吃紧,特别是那些定位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指标已逼近25%的警戒线,超额准备金比率也降到1%左右的历史最低水平。流动性紧张局面使得商业银行的可投放信贷受到限制。当然,9月25日起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紧张状况,但考虑到信贷指标限制以及当前中小企业的现状,中小银行不会因此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连续上调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挤占其利润空间,使其财务状况恶化,融资资质受到影响。据浙江中小企业局统计分析,由于受银行利率上调和民间高息借贷等影响,2008年1~4月份,该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40.55%,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5.18%。温州市800家企业财务费用支出增长51.7%,利息支出增长51.2%。正是出于对此问题的担忧,人民银行宣布于9月16日下调贷款基准利率。理论上说,利率的下调将减轻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但鉴于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大多为利率上浮,0.27(一年期贷款)个百分点的下调根本不可能给中小企业带来多大实质性好处。

问题二,信贷限额控制引发的“保大压小”,挤占了中小企业信贷。

信贷投放过度是造成经济过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有效控制信贷投放,本轮宏观调控在采取信贷总量限额控制的同时,对信贷投放节奏加以限制。在信贷总量受到控制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信贷投放的行业和客户结构,进而获取更大利润,实现持续发展,成为各商业银行在2008年的主要任务。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谈判能力较低。加之,中小企业贷款的期限较短,短期综合回报不高,风险较大。出于风险收益对比和留住大客户的考虑,压缩中小企业贷款,维持大企业贷款成为部分商业银行的选择。信贷限额控制引发的这种“保大压小”行为使得中小企业成为信贷紧缩的主要对象。最近一段时期,多个地区的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开展的调查印证了笔者的判断。根据江苏银监局对苏州、常州、南通、泰州、淮安、徐州等6市30家银行120户小企业的抽样调查,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以来,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剧,贷款波动加大。某行常州分行2007年末人民币贷款比2004年末增长了24.65%,客户数量却从900多户减少到390户;2007年末,5000万元以上的大额授信客户较年初增加了15户;信贷紧缩下,该行退出的主要是小企业客户。2008年3月末,南通市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授信余额5000万元以上客户485家,比年初增加27家,授信余额537亿元,比年初增加47.56亿元,增长9.72%;同口径下小企业贷款余额58.47亿元,比年初减少3.43亿元,下降5.54%;“保大压小”现象明显。人民银行某市中心支行对辖区9家银行进行的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信贷行为取向专题调查显示,从紧货币政策下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强化集约经营,新增资金被集中到总行和省分行,优先用于总行级、省级优势项目和大企业资金需求,商业银行“保大”的信贷趋向显露无余。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问题显然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人民银行分别上调不同银行的信贷额度,银监会也专门召开会议并下发通知,要求对小企业单列信贷指标、单独考核。但是在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发展困境,甚至于生存危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将难以放开手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在此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信贷指标使用不足和挪用问题,值得关注。

问题三,“一刀切”信贷紧缩政策的异化使优质中小企业成为错杀对象。

本轮宏观调控中,金融监管机构在实施信贷总量控制的同时,还提出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进而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短期内中小企业的风险收益比远低于大型企业,且目前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在控制风险和追求盈利的综合考量下,商业银行在执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政策时出现异化:从信贷客户结构来看,中小企业成为信贷压缩对象,连那些优质的中小企业也成为错杀对象;从信贷产业结构来看,“两高一剩”行业是调控的主要对象,但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到环保要求、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也受到牵连,成为调控对象,面临贷款难题。根据某地银监局的调查,该地区农村信用联社原有1728户纺织业客户,自2007年四季度以来,已有1200户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这些企业不仅新增贷款需求无法满足,存量贷款周转亦面临困难。“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信贷调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异化为“一刀切”的中小企业信贷紧缩的迹象。

问题四,外部经营环境恶化加大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资质。

近年来,随着宏观调控力度日益加大,贷款利率连续上调,物价不断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中小企业财务成本和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同时,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不高,行业优势不明显,议价能力不强,生产成本不能有效向上游或下游转移,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中小企业陷入生产困境。来自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的调研报告――《关于温州中小企业目前生存状况的初步报告》显示,目前温州3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有20%左右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的状况,正面临生存危机。江苏省的调查也得出相同结论,该省调查显示今年以来,企业执行劳动合同法,提高工资等新增成本约30%左右,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已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况。而最近媒体报道的义乌部分企业主为躲避债务而潜逃,企业拖欠员工工资现象增多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资金紧张,生产和生存受到影响。毫无疑问,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必然加剧其信用风险,恶化融资资质,从而降低商业银行向其放贷的积极性。而银行的银根紧缩又会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本已脆弱的生存环境,令其雪上加霜。

问题五,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行机制日趋完善,绩效考核约束下的中小企业信贷差异性和波动性加大。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三家国有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顺利上市,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的本质就在于,按照市场规则办事,企业根据“能否获利、获利多少”来开展经营活动。毫无疑问,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开展业务时存在的规模歧视现象,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近年来,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将中小企业业务摆上重要位置,加大中小企业业务拓展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市场化运行机制所固有的“趋利避害”本性将加大中小企业信贷的差异性和波动性,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更为复杂。这表现在:第一,与股份制改造相伴随,国有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农村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恶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城乡二元化格局进一步加剧;第二,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组织架构和流程再造,按照“大总行、小分支行”的改革思路对现有业务流程和架构进行重新梳理,上收审批权限,集中金融资源。显然,这一架构和流程模式是以提高银行服务大型客户、大型项目的运作效率为出发点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流程变得更加复杂,运作环节增加,效率下降。此外,这一运作模式还造成中小企业内部融资的差异,即信贷资源向为数不多、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集中,那些处于创业期的小企业资金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第三,随着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立,特别是公开发行上市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压力加大,在经济运行良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时,银行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而当经济下滑,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时,银行又会从中小企业退出,造成中小企业信贷的波动性加大,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某上市银行对不良贷款和初显风险贷款占比超过1.5%和小企业不良贷款逾期9个月内未处置完毕的分支行,进行业务停牌处罚,在停牌期间,所有小企业贷款只收不放,某县支行共有109户小企业客户共计7亿元贷款,因10户小企业3200万元贷款出现违约和欠息,遭到停牌处罚,结果造成43家正常的小企业客户受到牵连,贷款被压缩,资金吃紧,生产陷入困境,并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几个人生病,全体吃药”的业务处罚措施,看似保护了银行的利益,实际上破坏了银行与地方经济之间的良性关系,不利于银行的长期发展,危害深远。

问题六,城商行、农信社掀联合重组浪潮,“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受到冲击。

在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中,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立足地方、坚持中小”的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形成特色。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一些省政府出于做大金融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考虑,对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联合重组,组建规模更大的省级地方银行。江苏银行和徽商银行的成立进一步激发了各地政府对辖内城商行实施合并重组的热情。这种叠加式的重组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使银行规模做大,提升服务大客户、大项目的能力;但银行原有的灵活机制、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以及信息优势却逐步丧失,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受到冲击。而资产规模和资本规模的急速放大,进一步诱发了银行做大项目、大客户的冲动,离中小企业越来越远。根据调查,某省级商业银行分行前身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前的市场定位为服务中小、服务市民;合并重组后,在总行绩效考核的引导下,对市场定位进行了调整,目前该行信贷储备项目大多为大项目,信贷资源日益向大额授信客户倾斜。仅2008年1季度,该行退出小企业客户43户,退出贷款15000万元;相反,单笔授信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由66户增加到83户,授信金额由54亿元增加到66亿元,增长22%。合并重组前后,该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变化十分明显。与此相类似,近两年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合并组建省级农商行(农合行)、市级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的改革也存在相同问题。合并重组往往会进一步加大当事银行做大项目、服务大客户的积极性。此类改革使得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的数量逐渐减少,中小企业融资不可避免因此受到影响。

问题七,大型银行对中小银行实施收购兼并,恶化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大力推动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依然存在,中小企业信贷满足率仍待提高。特别是在目前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纷纷收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仍然是中小金融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大多以服务中小企业为自己的市场定位。因此,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状况。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力度加大,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大型银行出于战略考虑纷纷对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参股投资和收购兼并,以期进一步扩大市场,如兴业银行重组佛山市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入股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入股台州市商业银行等。由于大型银行大多以大型客户或项目为自己的市场定位,其通过重组或入股方式进入中小金融机构,势必会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原有市场定位产生影响。而从国外经验来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中小金融机构来解决。对于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中出现的大型银行收购兼并中小金融机构的趋势应引起关注。一方面,放开改革,推动大型银行收购兼并中小金融机构,造成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减少和市场定位发生变化,恶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另一方面,出台政策,鼓励现有金融机构或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千方百计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两种政策共同作用从而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政策效果不尽人意。

问题八,成本上升背景下粗放式发展模式弊端显现,中小企业粗放的发展模式是融资困境的根源。

从更深层的角度分析,当前出现的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正好反映出其面临的生存困境。而这种生存困境的根源则在于其粗放的发展道路和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和重要推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走的是数量型、资源型、低附加值、低成本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诚然,在国内人口红利和国际产业大转移的背景下,这一道路是最容易走的。但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小企业除成本之外的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极不稳定。温州市龙湾区工商局于2007年的一份名为《企业生命周期研判》的报告深刻揭示了这一问题。根据该报告的结论,近50%的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不超过4年,最短的仅1.99年。原因很简单,全球通胀带来的物价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环保引致的支出增加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处在一个成本上升的大环境中。那种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低价格策略伴随的必然是低利和微利,成本上升对利润的吞噬必然使企业因无利可赚而陷入困境。而近两年实施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宏观调控则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过程。可以断言,成本上升将是大趋势,无论是劳动力成本,还是资源能源以及其他原材料成本,无一例外。如果中小企业不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模式,淘汰出局只是早晚的事。一言以蔽之,在当前宏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法制日益健全、资源价格长期上涨、产业升级和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下,走粗放道路的中小企业注定在劫难逃。因此,外部救助措施和外部环境的改善虽然可以暂时拯救中小企业于死亡边缘,但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换句话说,发展转型是中国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和生存困境的唯一出路。

篇(4)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4]沈云岗.关于创建辩证管理学理论的构想[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

[5]周维耀等主编.管理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商业银行;博弈;策略;风险

一、引言

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着的作用越来越大,已逐渐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在中小企业迅速成长的同时,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中指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加强对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间信贷行为的研究,有利于实现银企双赢。然而,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商业银行如何实行有效信贷策略,对于中小企业解决自身资金难题、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存款余额都处于高位,存贷差也有加大的趋势。1994年起,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都大幅度的提高,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开发还远没有成熟,部分市场利润的开发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此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对商业银行信贷的依赖性很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中小企业采用股票和债券融资的方式受到的限制较多,其主要融资形式仍为信贷融资,当面临资金困难时,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向银行借款及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第二,我国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主要是竞争关系,中小企业要获得与大企业同等条件的商业信用比较困难,贷款成本过高。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因素,中小企业经营者可以直接掌握企业的全部信息,但银行对借款人提供的信息却很难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估,这就造成了信贷市场的“柠檬现象”。即使银行掌握的信息充足,由于中小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弱,素质参差不齐,从而比大企业存在更多的道德风险。综合这些因素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萎缩。

第三,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的有效需求不足。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从1999年到2009年年增长率不到2%,但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余额从1999年到2009年,年增长率却在20%左右,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明显不足。我国中小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仍然停留在较初级的形态上,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进展缓慢,信息内部化倾向明显,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策略选择

1、商业银行要明确中小企业信贷策略的发展基础和方向

商业银行要在正确的市场和信贷业务分析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首先,商业银行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对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统一的决策,最后定下资金投放的策略方向。其次,要不断落实信贷申请企业的信息采集、整合、审批,严格每项贷款的贷前、贷中、贷后的核实,从而建立中小企业的信贷策略方向。再次,中小企业要加强同商业银行的合作,使商业银行不断调整从而更加便捷的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实现战略的动态发展和策略的有序执行。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策略的发展向应围绕不断提升对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建立服务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牌,使其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开发上更具竞争优势。这需要商业银行在许多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要将品牌战略纳入市场主战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增大市场对信贷产品的认识;其次,品牌的成功塑造需要商业银行在研发与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做出正确的决策与行动。

2、商业银行要进行信贷制度改革,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意识

商业银行原有的信贷体制框架制约着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业务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大力推进商业银行的信贷制度改革。首先要建立功能完备的中小企业信息收集与服务的网络系统,完善中小企业的信息汇总与分析等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其次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贷款和审批程序。要坚持有进有退的信贷原则,更好地规避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再次要努力建设中小企业产品结构多元化、系统化,并兼顾业务流程简化和重要环节控制;最后要通过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梳理和优化,完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市场,由于存在激烈的潜在竞争与商业银行的大企业的信贷市场正逐步萎缩的现状,商业银行必须提升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服务意识。这也是积极响应我国政府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需要。

3、商业银行要建立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构想

各商业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方面具有许多潜在的优越条件,只要将这些条件进行组合并且转化为现实的经营行为,必然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效益,这是商业银行建立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的现实基础。这一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关注合作性金融渠道和加强资金管理的环节,为中小企业多层次的发展提供基础。

总而言之,这些对策都是针对目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的关键问题而产生。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重要战略内容,商业银行正确的中小企业信贷策略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还需要通过加强商业银行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规模效应,改善行业竞争环境,并逐渐提升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从而推动信贷融资金额上涨,减缓信贷融资缺口,有效控制风险与成本,最终建立更完善的中小企业信贷体系。(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谭庆美,《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J],天津大学,2006,(12).

[2]王琼,《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分析》[J],金融视线,2010.(12).

[3]吴炳贵,《探索化解中小企业融资路径》[J],改革与战略,2006,(1).

篇(6)

关键词:信用风险 财务困境 logistic模型 因子分析

信用风险是金融交易活动中的一种传统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对的基本风险之一,对于信用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研究贯穿于商业银行的整个发展历程之中。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目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银行融资都将是企业筹措资金的最主要方式,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构成了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部分。因而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识别及管理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内部管理的自主行为,也是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崩溃,引发进一步金融危机的需要。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更为一般地,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

由于信用风险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界目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而且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信用风险的严重程度。对于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业而言,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显得更加迫切。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己开始由经验主义向科学化过渡,然而还只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与西方优秀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相比,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和改革的方向。长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参照新资本协议的精神,积极按照内部评级法的实施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不过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银行尚不具备广泛推行内部评级法的条件,因而这是一个逐步推行的过程。目前,参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内部评级法的规定,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价需要商业银行对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有效期限(M)和违约风险暴露(EAD)等指标进行测度。而对这些指标进行测定时,我认为目前基于财务困境理论的现代分析法是比较实际的一种度量方法,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据悉,目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也正在对财务困境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其准确性和适用性。在本文,我将选取其中应用最广泛的Logistic模型结合最新的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模型的适用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二、基于logistic模型的信用风险实证检验

(一)模型的构建

在商业银行评价企业的违约风险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企业的财务现状、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而基于企业财务指标的度量模型又以多元线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最为典型。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来看, Logistic模型具有非常可信的识别、预测和推广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的有效工具。

从本质上看,logistic模型是一种对于定性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模型,在诸多的可以进行定性回归分析的模型中,应用最多的是logistic回归,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因变量的取值差异,又可以分为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两种类型。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因变量只能取0和1两个值(虚拟因变量),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因变量可以取多个值。本文的分析只涉及到二元logistic。

二元logistic模型的函数形式为:

上述的函数形式可以看出,logistic曲线是一个机率模型的因变量变化范围都在0和1之间。Logistic函数的几率值被限制在(0,1)之间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上限p=1和下限p=0都是水平渐近线,无论实际上参数和自变量如何变化,p都不会达到上限点或者下限点。上式中x为自变量,p为因变量,并且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第一个是p,第二个是-a/b。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呈S型关系时,就可以利用logistic模型来分析其特征。

由于银行信贷资料的保密性,本文拟利用中国2009年A股市场公开上市的公司的财务指标作为样本,利用正常上市公司来模拟正常的银行信贷客户,用ST公司来模拟信用风险较高的银行信贷客户。模型拟选取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100家,其中正常公司46家, ST公司54家。在对ST公司进行选取时,尽量避免选择由于偶然性事件而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困境的情况。将模型的总样本分为经营正常组和经营高风险组两种类型,模型样本总数为100家。在对具体财务指标进行选取时,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文献和本研究需要,进行了归类和选择。具体的指标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首先, 样本全面反映了样本企业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成长性、资本结构状况等财务特征。其次, 指标中既有反映企业当前状况的静态指标, 也有反映未来发展能力的动态指标。

具体的指标分为稳定性、流动性、赢利性、清偿能力性、增长性等五类财务指标,并且加入了地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分别赋值1,2,3)、行业类别、公司管理者素质(主要是教育背景和从业年限等资料),等其他的指标,其中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和其他数据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数据均来源于北京大学色诺芬数据库,具有很高的准确度。

(二)实证检验

由于计划引入模型的具体指标包含六大类25组,这其中大多数是财务数据,他们之间有很多都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所以我们在进行模型分析时应该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对指标进行筛选和检验,通过spss软件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达到这一目的。

第一步:样本检验

根据spss软件的运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在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的案例处理汇总,模型将进行回归分析的所有个案(100个)都选入作为回归分析的个案。并且软件系统已经将初始的因变量-公司类型(0,1)转换为logistic回归分析中常用的0、1数值。

第二步:回归检验

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方法有进入、向前条件、向前LR、向前ward、向后条件、向后LR、向后ward几种方法。在本文的分析中,采用了向前-LR方法,变量一律根据比分检验的概率大小依次进入方程,并且依据偏似然比检验的结果剔除变量。

迭代历史记录显示,初始的-2LL为137.989,经过两个步骤共13次的迭代过程,-2LL降为65.433,参数估计值分别为1.143和2.071,此时参数估计的更改范围小于0.001,所以估计在迭代次数13处终止,得出的估计方程的常数项为-2.335,自变量为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摊薄净利润,其系数分别为1.143和2.071。

模型汇总中显示的经过两个步骤的迭代,Cox & Snell 为0.516,Nagel kerke为0.689,模型的拟合效果可以接受。软件输出的分类表反映了模型模拟的准确度:

分类表显示经过迭代回归分析之后,在切割值为0.5的情况下,公司类型为0时,有92.6%的预测准确性,在公司类型为1时,有82.6%的预测准确性,对于整体的个案有88%的预测准确性。这一数值比初始模块的54.5%有了很大提高,因而迭代回归的效果十分明显。

软件最后输出了方程中变量,根据这一表格我们可以得出模型筛选出的变量以及PD值得计算公式为:

第三步:待判样本检验

根据上面的回归方程,对检验样本中的35家公司进行检验,将35家待检验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数据代入回归方程,在切割值为0.5的情况下,P大于0.5的公司有16家,P小于0.5的公司有19家,总体准确度为82.9%。

判断的结果说明前面通过逻辑回归得出的判别模型对于公司状况的预测有着比较好的准确性,总体准确度达到82.9%。另外,我们将“信用差”的企业误判为“信用好”的企业为第一类错误,反之将 “信用好”的企业误判为“信用差”的企业为第二类错误。通过对样本的检验,我们发现犯第一类错误的比率要高于犯第二类错误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事实上增大了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风险,这一点需要注意,要在具体实践中尽量避免第一类错误的发生。

■三、模型的优化分析及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诸多的信用风险识别模型中,logistic模型的出现和应用虽然比较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用logistic模型来评估贷款的信用风险仍然有着较高的准确率,而且操作简便。所以logistic模型可以作为一种介于我国商业银行以前常用的信用风险定性分析法与目前国际先进的银行应用的内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之间的过渡形式。然而logistic模型本质上是一种财务计量模型,在模型本身和使用范围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就模型本身而言,logistic模型在对相对风险进行估计时,假设整体相对风险为每个变量相对风险的乘积,这与一般的可加模型有很大不同,并且模型要求样本的数量不少于200,这种对于样本数据的严格要求就束缚了模型的推广。商业银行在使用logistic模型时,需要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来支撑模型的回归分析。并且模型在对风险进行判别时,判断是否存在违约风险的切割值是可以自己规定的,前文实证分析部分选定的切割值为0.5,而这一切割值的选择是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银行在使用这一模型时,对于切割值选择的不同会明显影响到判断的结果,这就为模型的使用增加了很大的主观性。

其次,由于logistic模型在本质上只是一种基于财务困境的分析模型,因而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且经过模型的甄选,只剩下少数的财务指标被留在了判别模型之中。然而企业出现财务困境以至于增大违约风险不仅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现状以及盈利水平有关,还与企业所处的地区,所属的行业,企业领导的素质,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企业的历史信用状况等有关系。因而我们需要将其他因素也加入模型,使其更为完善。虽然在本文中,我尝试将其他一些因素加入模型之中,但是经过模型的自动筛选,这些因素被剔除出去,没有起到预期的目的。针对于此,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针对于模型甄选的变量太少的状况,在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将logistic回归分析法和多元分析法结合起来,构建度量企业信用风险的因子logistic模型,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指标加入模型之中。

篇(7)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困境 融资渠道 信用担保制度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当前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还存在重重困境,既有自身实力上存在的问题,也有对外融资渠道不畅通的问题。

1、自身实力较差、自有资金有限致使资金周转不畅

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靠自身的资金积累以及家族筹集资金等资金投入方式起家,因而底子较薄弱,整体实力较差,在资金周转上很容易面临风险。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产品质量有时难以保证,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无法很好地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在资金回收上面临较大风险,一旦企业运作不畅,后续发展的资金就无法到位,企业的继续发展就很困难。自有资金有限,还往往使中小企业在融资上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难以保证。

2、融资渠道狭窄,对外融资渠道不畅通

中小企业由于在发展中相比于大型企业存在更大风险,使得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小企业形成一种不信任观念,在短时间内较难改变,中小企业对外融资时,往往面临很多困难。

(1)通过银行难以融资。目前国内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对中国小企业的贷款都持有一种慎重的态度,而中小规模的银行又相对比较困乏,致使中小企业依靠银行融资较难保证资金的及时到位。一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融资难。尽管央行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积极发放借款,但由于商业银行出于自身效益和风险因素考虑,一般习惯将资金贷给国有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设立了繁琐的手续,致使中小企业因无法保证各项手续的完成,或者由于手续繁锁拖延时间过长,而不能及时从银行贷到需要的资金。另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推行贷款责任终身制,将贷款责任落实到信贷员个人,致使信贷员因惧怕承担较大风险,而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倍加谨慎,且一般不会轻易对中小企业放贷。还有,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系统内资金的统一管理,这样一来,使得县级银行并无信贷决策权,而只能办理日常业务,这就对很多中小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融资又增加了程序和难度。二是股份制银行力量有限。尽管民生银行最初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提供服务,但由于其自身的实力在金融机构中尚不强大,因而其接收的资金数额也相对有限,相比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及所需求的巨大的资金数额,民生银行仅靠自身的实力显然还是不能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另外,由于民生银行也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因而,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在近些年也比较谨慎,这也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产生了一定限制。三是中小银行数量过少。目前,虽然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起到了一定帮助,但同样由于中小银行的自身实力,以及自身对风险因素的考虑,还不能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2)对民间资本的直接融资力度不够。鉴于当前通过银行等渠道较难融资的状况,中小企业应积极寻找其他途径解决资金难问题。民间有大量闲置资金,如果能有效利用,将可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帮助。但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对融资渠道的认识和开掘能力有限,严重束缚了他们的融资眼光。很多中小企业出现固步自封的现象,即使已经出现资金断链,也不能突破自我,多方寻求有效的融资途径。尤其是因国内在民间融资问题上,曾出现一些不合融资规范而导致犯罪的案件,更使得部分中小企业畏手畏脚,不敢将眼光瞄向民间闲散资金,并通过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及时为企业的再续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3)对国外资金的利用能力有限。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上出现了很多可以使用的闲置资金,中小企业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在进行融资时,往往比较保守,对于国际资本的利用往往很谨慎。实际上,中小企业当放远眼光,看清利用国际资本相比于通过国内银行借贷更有优势这一特点。由于国际资本放贷的准入门槛相比于国内银行要低,且手续也相对简单,没有国内银行复杂的审批流程,在风险性上也相对较低,因而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资本,以有效解决自身面临的融资困境。

3、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尚不完善

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机构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力度逐渐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担保要求力度加大。但由于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不健全,又缺乏基层政策性保障,目前中小企业获得担保的比率还比较低,据统计,全国所有中小企业中,有60%以上未能获得信用担保,信用担保力度的缺失,使得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融资风险。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综合实力不够。自1998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行以来,虽然已经十几年的发展,数量也已经达到几千家,但整体而言,这些信用担保机构的实力尚不够,普遍规模较小且产品单一,被社会认可的程度较低,银行对其信用度也很低,且由于这些担保机构在运作中,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壮大自身实力的途径,发展空间一直不大,并存在竞争同质的现象,使得中小企业即使获得了相应担保,也很难如愿获得所需资金贷款。

(2)社会信用评价担保体系不完善。由于目前我国的信用评价担保体系尚处于起始阶段,很多工作还不到位,评价模式还比较落后,评估的内容和范围还不够科学合理,致使评价的结果与企业实际的信用度还存在偏差,影响了企业的融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