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发展措施

经济发展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4 16:48: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发展措施

篇(1)

关键词:海原县;农业经济;问题;措施

1海原县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特色经济特色不明显,产销结构不完善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发展出适合当地特色的农产品是促进当地农业经济进步的必要措施。在七营镇的农业发展中,枸杞、葵花、西瓜及养殖业都作为提高当地农户收入的必要手段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市场信息的不够通畅和及时获得,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够通畅,导致农户在种植、养殖上容易盲目跟风。结果造成生产出的农产品销售困难,难以以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农户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承受农产品积压和低价销售所带来的损失,这样就对农户脱贫致富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消极作用。

1.2分散的家庭农业土地经营机制

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施行,曾经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在解决温饱问题,实现粮食的的自给自足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分散的农业土地经营模式就难以适应市场化的农业经济。

1.3分散的土地经营机制,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目前七营镇的土地所有制是的分散的土地所有权,全乡镇的土地所有权都分散在广大农户手中,这样分散的土地所有权,使得农户各自经营,盲目种植,种植规模小而全,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1.4分散随意的种植模式,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在当前的土地经营机制下,农户在解决基本的温饱之后,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这是由于小而全的种植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经济需要规模性的农业生产,这就大大挫伤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在市场化的农业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科技难以推广,都对七营镇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滞后作用。

2推动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措施

2.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农业发展趋势

在当前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个别农副产品出现滞销情况,这并不是这些农副产品过剩,而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难以适应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高的需求,从而产生的相对过剩。要解决这种农副产品过剩现象,就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优质高效的水准,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的生态农业,生产出健康的农副产品。还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适应市场需要的绿色健康食品。

2.2建立新型农业发展结构

2.2.1建立企业经营模式

在组建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好。一是在项目选择上,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眼于群众参与面大、资源支撑面广、受益面宽的品种;二是在产品结构上,把名优产品、新产品作为重点,科技含量要高、市场潜力要大,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尽量避免小而全,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形成专业批量生产;三是在组织形式上,提倡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四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导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信用贷款、赊销种苗和饲料、对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或采取联营、、反利、股份分红等分红形式,处理好与农户的关系,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2.2.2加大农业投资

农业产业化具有集约型、高投入、高产出的特征,需要采取一定的配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特别是搞好产品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还要培养农民的投资意识,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组建几个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在集体与农户、工商企业与村、户之间通过股份合作的关系,扩大资金规模,增强竞争力、分散风险,以达到利益相关、互利双盈的目的,使之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结束语

篇(2)

论文摘要:结合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就发展动力、基础设施的配置和逆向城镇化进程作了进一步的思考,继而提出了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对策,以求在城镇化进程中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003年4月,**县政府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县城总体规划重新进行了修编,现该规划已经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但对规划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

**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县又位于**省最北端,该地区小城镇发展呈现出滞后于其他地区的明显特征。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增长后劲不足;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质量和效益都不太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深加工业发展不足,优势资源转换不多;企业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大企业、龙头企业少,只能依靠中小企业维持着经济发展;地方财力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城镇和升级产业。简单地说,**走的是一条农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之路。随着农业弱质性的进一步显现以及农副产品特别是水果市场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一发展的低效性已经暴露出来;同时,随着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一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1.2要素资源短缺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尚处在原始的资金、技术积累的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由于发展相对落后,**的要素资源积累能力低。2003年,**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省61个县市第46位;人均财政收入不足百元,位居全省倒数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2194元,仅是**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技术短缺。全县工业企业中,科技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其中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1O多人。产业结构的表面合理性掩盖了产业结构深层次的不合理。按当年价计算的**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1995年的54.7:25.4;19.9调整到2003年的45.7:22.6z31.7符合世界模型的一般规律,有其合理性。但深层次地看,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带来深层次的质量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较长、附加值较高的对工业经济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制造业比重过低,仅为19.78。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主要为由第一产业延伸出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效益低下,主要是个体经营的小规模服务业,功能局限于每月传统的固定时日的简单集市贸易,辐射范围也仅是城镇附近的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呈现出要素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低度的特征。

1.3城镇化水平低下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开发强度偏低,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也较小。2003年底,**县城市化水平约为20.6,远低于全省水平。由于产业、技术与人才的集聚度不够,小城镇功能薄弱,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较弱目前由于**小城镇核心度低,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较松散,呈现小城镇与乡村发展相对均衡及城镇体系结构等级弱化的特征。因此,小城镇发展带有明显的农村集镇特征,仍处在缓慢的城镇化积累的初期阶段。另外,由于教育支出不足,小城镇中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质与量的低下。

二、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不足

2.1中心城市经济薄弱

区域经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如果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将有利于其集聚周边的要素资源,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经济及产业腹地,一旦其要素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否则,缺少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经济就有可能被临近的城市所覆盖蚕食、分割。

2.2推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小城镇发展不仅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也相当匮乏。尽管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有政策上的倾斜,每年有定期相应扶贫款的财力支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这些资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使经济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方面,尽管经济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小城镇的发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区域经济中经济同构现象严重,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往往限制在少数技术含量低、有资源利用优势的项目上,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推动力。

2.3基础设施的制约

城镇物质空间环境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容量与空间。而目前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约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以交通设施水平发展为例,在**县范围内无一条高速公路通过。而作为刚起步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对对外交通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2.4逆向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而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工业发展普遍力度不足。工业企业的低层次组织不仅使小城镇对周遍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力缺乏吸纳力,甚至小城镇中的一部分居民也亦工亦农,呈现不彻底的城镇化的倾向。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向周边乡村地区的经济辐射还相当肤浅,城镇化的推动力也十分有限。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呈现出一种逆向趋势,**县由于经济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流人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职业,他们每年带回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在集镇中买地建房,发展个体经营的服务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人才与资金在推动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三、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

3.1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39左右,比世界平均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快一倍多,但是目前还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由此将创造大量的新兴城镇市场,给城镇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小城镇首要的基本职能是为农村非农业经济活动提供场所,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挖掘经济发展的潜能,以此为可能出现的跳跃式发展做好准备。

对于**,它首先缺乏明确的投资项目和吸引力,无论是乡、镇的或县的决策者,对其未来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缺乏具体的设想,并且认为发展的困难和阻力都相当大。因此,在规划中将小城镇发展条件划为三个层次:(1)优先建设县域中心城市,使之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县域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重点发展中心镇。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镇,逐渐培育为新的中心镇,使中心镇成为所在辐射区域的产业、经济的核心,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3)合理发展一般镇,因地制宜撤并乡镇,引导一般城镇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3.2基础设施的选择性建设

由于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往往受到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瓶颈的制约,因而在城镇化初期全面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网络是不现实的。鉴于有限的投资能力,只能对基础设施的各项缺口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度作出分析评价,着重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区域中宏观基础设施骨架的构建,以使小城镇在未来发展中保有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能。

在**县域规划中,县域交通网的规划建设与城镇体系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和建设时序上相互协调,并适当超前;建设与城镇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城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干道;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拉动经济发展。近期拓宽与连霍高速相联接的101省道;远期与周边地区相协商,建成与商毫、连霍、京福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快速干道。

3.3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

经济落后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的松散及小城镇间孤立、单向的经济联系不利于城镇化的进程。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政策要求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强小城镇在村镇地域的经济、技术、政治、人口、信息等的集聚。因此,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发展特色产业,谋求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使在区域中拥有多向经济联系。恰当的职能分工和产业互补有助于区域小城镇化进程,也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区域环境。:

**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可分两步走。

近期: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通过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把**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小城市,提升其县域城镇体系的首位度,使县域中心镇的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篇(3)

一、零距离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基层工商所按管辖区域,对口与全县所有乡镇建立招商引资工作联络员制度,每个乡镇固定一名业务骨干,定期与所在乡镇政府联系工作,接受乡镇领导,并无偿及时为地方招商引资服务。

二、贯彻品牌强县战略

每个工商所指定一名干部为企业创品牌指导员,全程免费协办申报服务工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今年争创1件湖南省著名商标,引导企业申请6件注册商标,力争我县的省著名商标数量及质量居全市前三名。发挥农业大县的优势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注册有特色的农产品商标。积极引导新落户的工业企业申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真情关注弱势群体

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从事公司经营的,两年内工商部门只收缴登记费、年检费。下岗职工来县工商局查询登记资料一律免费,下岗职工再就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凭本人下岗优惠证免收登记费。持有伤残证件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一切费用,只要手续齐全,免费办理营业执照。

四、放宽企业登记和年度检验

企业注册登记和年度检验,直接由县工商局办理相关手续,取消工商所登记注册和年度检验初审程序。除按法定程序需实质审查的项目外,原则上取消实地考察程序。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各类生产经营性内资企业和30万元以上的各类服务性企业,均可直接由县工商局代向市工商局申请冠用“市”或“”字样名称登记。

每年7月1日后新设立的企业,本年度免予年检(企业自愿要求年检的除外)。新设立企业首次年检逾期的,先责令限期改正,如在责令期限内补办年检的,免予处罚。企业逾期参加年检,但在一个月内主动补办年检手续的,一律不予处罚。逾期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内主动补办年检的,在法定幅度以下减轻处罚;逾期三个月以上,但主动补办年检的,在法定幅度内从轻处罚。

五、规范监管执法行为

(一)严格遵循纠错原则

对涉及注册资本的案件和初次发现的虚假宣传行为,除涉及药品、食品、农资和用于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和救灾救济商品外,先不予处罚,由办案单位下通知责令限期改正,改正期限为两个月。

(二)严格控制自由裁量权

对于其他依法需要给予处罚的行为,一律按《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规定的幅度,按下限予以处罚。

(三)杜绝对企业的重复检查

全县工商系统行政处罚实行立结案备案制度,严禁进入企业重复执法。对县政府挂牌保护企业,严格按县政府检查申报备案的规定。对存在多项违法行为的企业,在帮助其整改的基础上,给予一次性处罚。全县公用企业统一归口县工商局公平交易分局监管。

篇(4)

(1)相关配套标准不完善。由于还没有建立综合性的节能减排体系,因此,在实际监管过程中不能使建筑行业的环保设施综合运行,仅能简单地强调各部分的技术,无法形成对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部分的全面控制。相关配套标准的缺失,也造成了市场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干扰和误导。

(2)绿色建筑大范围推广难以得到保证。如今,设计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加剧,许多建筑设计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构思和研究,只能将有限的时间花在重复任务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许多设计师工作成果质量低下。因此,如果推进绿色建筑产业过程中,若不能释放建筑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设计激情,绿色建设设计质量就无法保证,大范围推广就更无从谈起了。

(3)专用建筑改造投入不足。目前,国内的民用建筑还处在“自由阶段”,对节能方面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另外,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改造投入缺乏,导致民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和补贴力度不足,以致无法从意识上改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

二、绿色建筑产业带来的机遇

绿色建筑作为资源节约型建筑,可最大程度地降低诸如不可再生能源、土地、水以及材料的消耗,从而将环境负荷减少至最低。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产业,会减少城市发展产生的生态和环境资源代价,使城市发展在最为广泛的领域内获取最大的收益。大力推进国内新建和在建房屋改造为绿色建筑,将会未来10年内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并造就国内最具前景的产业。同时,发展绿色建筑产业是促进内需提升的战略大通道。从2010年开始,通过推进绿色建筑进程,中国每年将会产生约1~2万亿左右的消费市场,以此利用国内现有的生产体系对称性生产出与新增规模相对应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将快速拉动国内生产经济总值超3个百分点。因此,着重研究并推进跨越式产业,实现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大战略,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之所在。

三、促进绿色建筑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分析

1.通过媒体唤起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媒体的力量来使民众意识到能源危机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更快的认可像绿色建筑等此类的节能产品。此外,我们还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步筏实现建设部所推出的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

2.尽快制定一整套经济激励制度。政府部门需推出相关的激励政策,比如,对于实行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企业,给予其收费与税收方面的优惠制度,在经济等方面促进民众生产、消费绿色建筑产品的热情。

3.制定法规和节能标准,并强制性执行。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法律法规对于土地、能源、材料以及水资源等多方面的节约程度还缺少可操作的奖惩制度,各相关利益主体方都没有很高的参与积极性。所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激励政策刻不容缓。这方面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将促进绿色节能建筑产业的执行力提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这样可能会有较显著的效果。若出现有建筑设计单位、甲方、施工单位等无视能源浪费,并没有按照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还设计、建设出耗能较大的建筑,就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并将其清除出市场。

4.建立绿色建筑的评判标准体系。绿色建筑是一项新生事物,其迫切需要有一个权威的评价标准来支持。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推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给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实施提供了便利。比如,世界推出的第一个绿色建筑综合评估系统就是英国的建筑研究中心在1990年所提出的《建筑研究中心环境评估法》(简称BREEAM),其属于一套能够适应于市场与管理中的绿色建筑评估方法。这些体系的应用与架构对促进绿色建筑产品的提高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太少,政府应尽早对此引起重视,尽快提出相关的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标准体系。

5.大力投资技术开发。绿色建筑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如何做到有效节能,还要在技术上进行归纳总结。根据一些发达国家所实行的绿色建筑发展轨迹表明,现阶段的绿色建筑的节能程度最高可达到50%,但目前我国还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技术。另外,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追求的是节能更高的产品,以尽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在研究开发节能技术方面。对于关键的技术攻关方面,国家的相关部门需将绿色建筑及发展节能的科技攻关项目当成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课题来执行,将其列入科技的攻关计划,并且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加大相关标准规范、关键技术以及政策研究的力度,加快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形成一个规范的示范工程。尽可能的快速将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纳入标准规范的范围内,创建并优化节约能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发展规划以及标准体系。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水运经济发展;挑战;措施

现如今,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迅速,我国水路运输明显也焕然一新。我国在沿海城市以及内陆河沿岸的城市均建设有相应规模的港口,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改进和完善水路运输的相关设施,不仅使我国的交通条件愈加良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水运经济以及国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然而,我国水运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相关部门则必须选用各种优化措施来加以改进,确保我国水运经济能够始终保持欣欣向荣的态势。

一、我国水运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资金还有所欠缺

水运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撑持。现如今,虽然国家在水运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多,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大,致使水运行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国家在水运行业方面的资金输入占据着绝大部分,故当国家的投入有所减少的时候,那么水运经济将会迅速遭受到一定的冲击,水运经济的各项优化举措也将无法彻底施行下去,从而危害到水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外资纷纷进入到国内市场中来,那些投资者为了确保自身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将这些资金投入到那些极具潜力的行业,从而致使水运经济的外来资金变得越来越少。

2.集装箱运输市场稳定性较差

作为我国水运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集装箱市场的发展对我国水运经济有着极为直接的影响。然而,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出现,使得集装箱运输行业的发展有所滞缓,从而导致该市场的稳定性变得越来越差,水运经济的发展步伐也遭受到严重的影响。再者,当集装箱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的时候,水运经济的各方面建设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故非常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集装箱市场能够稳定运营。

二、优化我国水运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1.提高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水运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在于国家的辅助资金。并且这些资金能够展现出其巨大的功用。对于这种情况,要想确保水运经济能够顺利发展下去,那么国家则很有必要加强扶持的力度,如此才能促使水运经济的各项建设能够按期完成。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水运经济的市场需求,吸引更多国外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并运用好这些资金,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国家还要给予相关企业更多的支持,促使这些企业能够展开更大规模的水运经济活动,确保资金来源更加稳定。

2.稳定集b箱运输市场

集装箱运输市场是我国水运经济发展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与水运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集装箱运输市场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况,对于这种情况,非常有必要针对集装箱市场展开宏观调控,并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确保集装箱市场的运行更加规范化。同时,企业还需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来执行各种调控举措,对于那些违法乱纪行为,要进行惩处,以此确保水运经济发展得更加快速。

3.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水运行业也必须推进信息化建设,相关企业要引进各种信息设备以及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以此来把握好水运行业的实际状况,同时企业也能够将那些数据制定出航运发展报告,水运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将变得更加迅速,故企业要推进信息网络的构建确保企业具有较高的水运服务水平。

4.加大港航基础建设

畅通航道不仅有利于提升水上交通运输效率,而且能够推进水运经济的发展,故国家应该注重港航基础的建设,并投入足够的资金,以便各项基建工作均能按照相关标准来完成。同时,由于水上船舶的吨位越来越大,因此,相关部门还应该对航道和船闸进行升级改造,进而保证船舶的通行更加顺畅,避免出现任何突发状况。

三、结束语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运经济的撑持,故应该确保水运经济具备足够的资金,促使集装箱运输市场更加稳定,引导水运企业向大规模方向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水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最终达成水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窦兴晓,黄通涵. 港口建设费征收对水运经济及地方政府影响机理分析[J]. 珠江水运. 2014(09) :21-25.

篇(6)

摘 要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下的经济潜能不断被挖掘出来,近年来,体育经济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催化下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一套体育经济运作模式已经发展较为成熟。本文结合实际情况,首先介绍了我国的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体育经济 阻碍因素 应对措施

自从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来,国民对体育的热忱已是步步加深,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体育经济在GDP中的所占比例步步加大。研究体育经济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产业的质量也有所改善,产业的效益也明显增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

(一)体育消费潜力不断提高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阶段,居民消费能力有限,买方市场和通货紧缩特征明显。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消费增长速度却非常快,体育潜力不断提高。

(二)以本体市场为主题的体育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本体市场为主题的体育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这个框架就是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技术培训与咨询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旅游市场,形成了一个体育产业的主体市场。

(三)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

二、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一)社会人口体育素养不高

西方某些国家早就明确了体育的社会价值,提出终身体育的思想。我国虽然也曾在理论上给予了探讨,但并未产生真正的效益。封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文轻武”思潮始终趋于主流,导致近、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实际操作往往是背离的,人们对体育的偏见,使体育未能充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积极影响。体育的发展往往雷声响,雨点小,社会人群的价值偏向,造成了体育意识淡漠,这是人们体育素养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得不到纠正,势必阻碍体育经济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决定价值取向,是影响消费动机的源泉,社会人口没有体育素养或素养不高,就根本无法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更不必说为运动而付出经济代价。

(二)体育经济发展实体处于“零刺激”

当肥胖成为影响女性曲线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时,各种减肥药,减肥茶经媒体宣传成为消费热点,直接原因是减肥的作用解除了消费者的顾虑,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然而长期以来,作为影响体育经济发展的媒介甚至生产厂家,都未能对体育的效力进行必要有效的宣传、导致决策和经营的失败。人们对于自己投出的“经济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因此,对于体育消费的欲望当然不高,保持在观望与等待的平稳“零刺激”状态之中。体育经济要发展,各经济实体必须注重实际产品的价值验证和健身效力的宣传力度。通过科研论证,分析解决适合不同个体需求的“短、平、快”系列运动产品。在具体调整的基础之上,有效地运用可操作的数据指标,更好地为人们健康服务,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的人们增强健康而忠实的服务,以实际的效能改变“零刺激”的睡眠状态,为体育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三)体育消费运行缺乏整体效力

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关键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有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体育产品生产销售厂家应摒弃以热点赢暴利的经营思想,研制适合不同经济个体消费水平的体育产品,并考虑在不同产品结构中增强必要的简易健身功能的指导法则,使产品的价值与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相吻合。政府在进行城区规划,社区设施配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地方的实际情况,以提高人们身心健康水平为主旨,引导人们进行体育消费,从而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

(四)缺乏专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三、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是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大力发展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

(二)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应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之有主有从,互为补充。

(三)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四)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培养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五)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体育市场建设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导向。体育市场体系建设,要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等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体育经济的发展展望

体育经济必须与全民体育同步发展,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状况的标志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反映乃是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以及体育社会化的程度,包括体育是否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体育人口的数量,社会体育的水平和群众性体育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体育设施的拥有、数量和质量。一个国家的体育科学技术,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的最高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必须立足于群众性体育活动这个坚实的基础,开展一个全民健身活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花钱买健康”的体质投资已成为时尚。这就要求体育经济必须与全民体育同步发展,一个大规范的群众体育消费正迅速的转向市场化,如今人们喜爱的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各种体育健身场所,如溜冰场、台球厅、乒乓球馆、保龄球馆和夏日游泳池,冬季温水游泳馆已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当体育产业化的兴起以后,谁投资、谁兴办、谁受益,使体育社会化有了经济利益基础,大大促进了体育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化的市场经济,为发展体育经济创造了优异的外环境。

参考文献:

[1] 任慧莹.影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因素的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06):247.

[2] 高阿平.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0):135-136.

篇(7)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虽然我国的农业相比较于以前已经有较大进步,然而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兼之我国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现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打牢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

1.这是由我国的现有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人口大国,社会的稳定必须立足于稳定发展的农业经济。我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要想继续保持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2.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提升的空间非常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强化农业经济是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所在。

3.是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国际市场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的经济格局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我国处于这一大环境中,必须不断加强经济的发展,以此来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农业经济是经济体系的基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经济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

1.加快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改善基本生产条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同时,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各类资本投入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领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整治各类环境污染,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量与处理。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加强基层设施的投入,提高生产技术含量

针对我国当前农村落后的生产工具和“原生态”的操作办法,政府应该从高新技术的投入中拿出一部资金投入到农业之中,特别是对边远山区,从生产工具到生产技术的引用,使农民真正地感受到了“科技兴农”的意义所在。我国的某些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前列,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与我国是农业大国十分不相匹配。所以政府现在提倡大学生做“村官”也体现了这一点,还应继续深入地挖掘这一闪亮点。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劳动比过去轻松多了,收入比过去丰厚多了,农民的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

3、加强劳动技术的培训工作,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随着全球化的经济迅速发展,制造建筑产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也在飞快地发展,但第一产业却一直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应该积极地引导农业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把农业的着眼点放在推广规模经济、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指导、技术的创新与引用,鼓励人才及大中专毕业生热爱家乡、建设自己的家园活动,激励人才在农业方面的科技创新,使农业经济真正地实现现代化。

4、政府加大投资与补助,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国的国情,也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农业也一样,我国是农业的大国,这是事实,我们就应该从这个事实出发,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国家应在绿色无公害产品方面加大投资,从其基地到其生产、再到出口销售形成一条龙式规模企业,让世界从新认识中国。另一方面也大力地加大对农民风险的补偿力度,鼓励农民学科学、学技术,放心地去实践与探索。

5、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