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药膳的基础理论

中医药膳的基础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4 16:48: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药膳的基础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医药膳的基础理论

篇(1)

关键词:药膳;中医营养;烹饪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34-02

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加剧,人们的压力倍增,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多数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我国传统中医学几千年来的影响,“药补不如食补”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亚健康消费者倾向于选择药膳以调理身体、治疗疾病、恢复机体正常生理机能。健康人群消费者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影响,也倾向于选择药膳进行饮食调理,预防疾病,保健强身。但我国烹饪专业的教育还很不适应药膳餐饮迅猛发展的需要。为改变这一现状,我校在烹饪本科教育中引入药膳制作工艺课程,但该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药膳制作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照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质的美味食品。药膳产品目标人群较广,但市场上各种药膳餐饮企业类型参差不齐,药膳制作者水平不一,部分从业者在使用药材时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仅凭感觉选用原料及烹调方法,严重影响药膳的安全性和疗效,药膳人才急需。介于此,越来越多具有烹饪专业的高校开设了药膳课程,但由于中医理论晦涩的特殊性和中药学知识难度深广度大的特性,使得烹饪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具有一定难度,有必要对药膳课程进行改革势。

二、药膳制作课程改革的策略

1.课程设置改革。由于药膳制作是建立在中医、中药学理论基础上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在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烹饪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倾向于《烹饪原料学》、《烹饪工艺学》等烹饪方面课程的安排,缺乏相应的中医中药学课程的设置。故建议在烹饪专业学生教学计划制定时,加入《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等基础中医中药课程。以扎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实践操作时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

2.教学模式改革。由于药膳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食物和中药原料范围较广,特别是“同名异物”、“异物同名”的原料种类较多。此类概念常易使初学者觉得迷惑和混乱,不利于他们对原料的了解和掌握。故在药膳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需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特别是在重点原料的介绍时,需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较快地掌握该类原料的特性、运用方法和功效。

3.教学内容改革。由于药膳教学内容丰富,结合烹饪专业学生中医中药学基础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不能完全按照所选教科书的内容,需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一些常见中医药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如阴阳、五行、四气、五味、毒性等。因烹饪专业的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常片面地从字面意思对其进行理解,从而导致对中医学概念的混淆和误解,不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需用简单直白的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网络流行的事件等进行分析,帮忙学生更好的了解此类概念。中医药理论的枯涩和难解,使得不少同学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抗拒性。还有部分同学认为药膳是古代落后的医疗状态下的产物,疗效不高,没有学习的价值。故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状态,尽量采用较易接受的方式和有论证价值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而我国目前药膳产业存在的问题较多,在课堂上,也应向学生讲授此类内容,并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积极参与讨论,如何更好地对药膳产业进行监管。使学生对中医药理论有更全面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在与学习能力较强,接受能力较高的同学进行交流时,应侧重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中医药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的同学进行交流时,应从易入手,主要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逐步对中医药知识、药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感兴趣。

4.实践教学的改革。由于部分药膳原料的名称、性状、采收季节、地域分布、功效、使用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仅靠理论学习,不利于学生的掌握。故实践教学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部分,应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原料名称、产地、性状、使用方式的等方面的介绍。有必要向学生提供真实的原料,让他们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直接的感官体验,加深对药膳原料色泽、滋味、治法治则、烹调方式、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根据药膳制作的灵活性,在实践教学方面,应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参与实验,结合相应的理论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料,运用恰当的方法,制作满足相应需求的药膳产品。部分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易对药膳操作充满恐惧感或排斥感。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着重对他们的观察和引导。可以分小组进行,适当地将他们安排在不同的小组,并让实践能力较强,实践兴趣较高的同学带领他们进行实验。并利用合适的激励方法对他们进行激励,以提高他们对实验操作的兴趣。

5.创新意识的培养。药膳原料选料广泛,原料特色因产地、季节、储存条件等因素而变化。不同的烹调方法、烹调手段、烹调时间也能较大地影响药膳产品的色、香、味、形、质及疗效。结合“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在药膳制作时,不能拘泥于教科书,而要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实践操作时可安排一部分验证实验,但更多的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自主地研发产品,而不是死板地按照教科书上的套路进行实验。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生活需要,从原料选择、配伍应用、烹调方法、工艺手段、时间火候、剂型设计等方面入手,积极研究开发自己感兴趣或实用价值较强的药膳产品。可合理的运用教学时间,安排合适的创新药膳产品开发制作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专业思想。

由上可见,对药膳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更好地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并将它们科学地融入烹饪制作中,以培养更高水平的专业药膳制作者,适应现代药膳消费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易蔚,邓沂.中医药膳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希瑜,凌伯勋.中国药膳的渊源、现状与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6):65-68.

[3]单国旗.我国药膳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11,(12):144-147.

[4]金贤姬.中韩两国对药膳原料监管和运用的比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3):47-51.

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X2012082”。

篇(2)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篇(3)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着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着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着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由于国内能为医疗旅游提供必备服务的机构数量还比较少,所以国内各大医院鲜有承接医疗旅游服务。

前不久中山医院建成了国内首栋集医疗与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并投入使用。中山医院某主任医师表示,从长远来看,诊疗费用上具有优势的中国,未来推行医疗旅游也有相当竞争力。

医疗旅游的中国趋势

“国内旅游项目的设定基本上以路线为基准,分为国内旅游、国外旅游、周边旅游等,按照功能性分类的形式目前还是比较少。”中国海洋国际旅行社周小姐称。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医师丁京生称:“实际上很多人出去玩没有达到休闲的目的,无论是精神还是体力都很疲惫,回来后不能很快地投入工作,甚至会对身体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肠胃不舒服、感冒发烧、血压不稳、一些小的外伤等等。”

所以,丁主任提出,医疗旅游,以保健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是很值得推崇的。

据东一信达市场研究与营销咨询机构专家李东辉介绍,医疗保健旅游可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偏重于保健,内容包括在旅游中安排登山、漂流、滑雪、野营,以及日光浴、空气浴、森林浴、温泉浴等健身活动;另一个方面是偏重于医疗,旅游服务行业和医疗机构共同合作,根据旅游者的身体情况及病情进行科学的分析,做出科学的旅游治疗安排。由导游、医务人员和服务人员共同带领 ,边游山玩水 ,边讲授有关的保健知识和运用保健方法,包括配合使用中医保健理论和药膳,并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治疗。

医疗旅游的中国攻略

目前,我国的中医保健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受到国外人士的关注,并且已有很多中医院专门为国外游客开设了医疗保健中心。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消息,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市中医院、丽水中医院、杭州胡庆余堂等多家医院都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士、韩国、日本等地的上千名游客。

东一信达市场研究与营销咨询机构经理侯胜田称,具体开发实施医疗保健旅游特色项目时,可以先从以下几点做起:各地旅行社与医疗单位合作,针对旅游者的身体状况及病情,组织相应类别的旅游团体,并为他们安排科学的治疗方案。除此以外,还可以尽可能地提前联系好所游览地点的知名医院和风景名胜管理部门,在旅游者游览和进行治疗时给予特殊照顾。

另外,随着自然疗法、针灸、推拿、足浴及中药美容疗法在发达国家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在安排旅游计划时,对尝试以中医药保健为目的的“健康游”也十分感兴趣,或在游玩后接受中医康复治疗,或在旅途中学习中医保健知识等。

对此丁京生主任表示,“对于国外游客,最基本的是要他们了解中医文化的基础知识,了解东方文化同中医药文化的关系。只有对此有了更多的了解,才会更容易去尝试去接受他们。”

篇(5)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124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

年,成功创建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到2015年,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立与“健康”建设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方便有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市中上水平。

二、发展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任务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1.科学规划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县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布局中医医疗资源,科学确定功能定位,构建“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和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2.加快县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在县中医院整体搬迁的基础上,加快县中医院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真正发挥县中医院在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年,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成为全县集教学、科研、医疗、保健等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中心;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3.加快县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和中药库房,配备与功能、任务相适应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到2015年,县人民医院建成30张病床以上的中医病房,力争建成市级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和中药房达到规范化标准;所有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1.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实施国家和市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加强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着力提升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到2015年,县中医院建成1个市级重点专科(专病)或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3个特色专科(专病);县人民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

2.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防治重大疾病以及多发传染病。县中医院年建立“治未病”中心;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开发中医药保健产品,开展药浴、药膳、保健按摩等传统养生保健服务项目。

3.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一步促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以县中医院推广基地为基础,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的指导,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至少掌握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至少掌握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培养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1.加快中医药教育机构建设。根据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创造条件,整合资源,以县卫生培训中心和县中医院为中医药教育培训基地,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强化中医药经典和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基本实践技能培养。

2.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实施县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和引进项目、县级“师带徒”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理论学术功底深厚、临床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10名在全县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3至8名。定期开展“名中医”评选工作,扩大中医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开展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和执业中药师培训;举办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在职中医药人员;建立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和中医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稳定和壮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四)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县中医院科研基地建设,推进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县中医院科研基地建设,填补全县中医药科研的空白。组织开展2至3个重大疾病中医药临床研究,力争在临床疗效方面有重大突破;支持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发;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2.做好中医药理论与技术传承。组织开展全县近代名中医学术思想、技术方法、诊疗经验研究和医案整理工作。县中医院设立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积极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独特技术。

3.加强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利用。鼓励将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中药制剂,支持医疗机构委托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制剂室加工配制中药制剂,支持中药制剂在全县医疗机构中调剂使用。

(五)大力发展中药产业

1.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开展全县中药资源普查,加快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加大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品种保护力度,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和繁育基地进行重点保护和研究,促进中药资源恢复与增长。

2.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实施“中药种植万元增收科技示范工程”,助推农户万元增收。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采用“公司+基地+科研+农户”、“订单药业”、“股田制”、“县校合作”等模式,建立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产业化种植基地,提升全县中药材种植水平和中药材质量。重点支持黄连、紫菀、前胡、茯苓、丹皮、金银花等特色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到2015年,力争建成优质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40万亩、实现中药产值4亿元;建立2个通过GAP认证的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

3.培育壮大中药产业。制定《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加快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壮大中药村生产基地,努力形成现代化中药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中药产业链。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优势明显、能带动全县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大中型中药集团。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打造知名中药品牌。

4.构建新型中药流通体系。以黄水黄连交易市场为中心,以“避暑消夏节”等大型活动为载体,加强中药流通体系建设。鼓励中药企业相互参股、控股或联合,推进中药流通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构建规范、高效和安全的中药物流体系,力争将我县建成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现代中药物流配送中心。

(六)弘扬中医药文化

1.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积极搜集整理我县中医药文化资源,县中医院成立中医药文化及民间医药陈列室,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2.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深入开展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科普宣传活动;借助“避暑消夏节”等大型节会,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与特色优势,丰富我县旅游产业内涵,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3.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充分发挥我县中医药传统优势和中药资源、产业优势,以文化促经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拓展黄连等道地药材的出口贸易。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医药工作的认识,切实优化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要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科学编制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促进全县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中医药投入倾斜政策。县财政局要按照每人每年0.5元以上的标准,设立中医药专项发展资金,并逐年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要落实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的补助政策,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县物价部门要积极研究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价格政策,在制定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时,要结合全县医疗保障水平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县发改委要将县中医院二期扩建工程及基层中医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配合县卫生局做好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县科技部门要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科技的发展。

(三)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要在现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目录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药品种、中药免煎颗粒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要鼓励患者就诊中医,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就诊中医的住院治疗和门诊慢病治疗起付标准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5%。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困扰现代人的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风湿关节炎、失眠、头痛、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单靠药物治疗无法根治。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在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亚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中医养生已成为市场热点,社会正在呼唤有良好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人员出现,这就是中医养生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养生馆,就是针对亚健康人群,各种慢性病人,用刮痧、拔罐、针灸、按摩、食疗等简、便、验、廉的传统中医药适宜技术,达到预防,保健,康复的效果。不打针,不吃药,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比开药店更赚钱,比吃药更有效,比打针更安全。比医师更尊贵。

二.项目优势

1,广阔的市场空间。权威资料显示,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达10%,糖尿病人7000多万,血脂异常人达2亿,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达2.8%,各种慢性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慢性病单靠药物是不能根治的,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往往一个病治成了多个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其简单,方便,灵验,廉价的优势,能防治几十种常见病和慢性病,必将迅速走红市场。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养生市场份额将近10000亿元,进入养生行业,永远不会淘汰,没有投资风险。

2,强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国务院自2008年开始在全国启动“治未病”工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0年提出推进中医药服务“三进工程”(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推出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中医刮痧师和养生指导师;国务院(2010)5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要求: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有一技之长人员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执业医生和职业技能人员相结合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这个服务提供体系中的职业技能人员,有可能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普通人通过中医药行业培训也能成为职业技能人员,这就为社会大众进入中医养生行业铺平了道路。

3,真实可靠的技能培训。目前,社会上有很多的养生馆,足疗店,美容院,按摩店,虽然也打着中医养生的牌子,但真正通过正规中医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得不到正统中医技术支持,只能在休闲娱乐行业开展业务。而我们的学员就不一样,市级中医院是国家三甲医院,培训内容严格按照《养生指导师》教学大纲内容培训,并邀请北京市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养生嘉宾为执教专家组,有专业的培训场地和设备,技术和实力绝对优于普通的培训机构。培训后的学员,我们实行终身技术指导,能100%开店成功。

4,投资少,收益快,零风险。开店初期,有1-2名员工参加《养生指导师》考证班学习,拿到证书即可开业,设备投资就是几张理疗床,刮痧板,拔罐器,再购置一台医用针灸治疗仪,设备投资加员工培训总投入2-3万元。有了技术和设备,对亚健康和疼痛性疾病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开业当月就可盈利,年收入至少十万以上,而且十年之内生意会越来越红火。

由于店长通过中医专业培训,购置医用设备,有养生行业全国通用证书,采用中医外治疗法,无毒副作用,没有医疗风险,加之有中医院终身技术指导作后盾,这是目前社会上所有的养生馆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投资分析

开一家50平米的中医理疗养生馆,房租1.5万元/年,装修1.5万,购买理疗床,针灸治疗仪,刮痧,拔罐,艾灸用具等共2万元,2名员工技能培训费1万元,共计投资6万元。

四.效益分析

养生馆的服务对象时亚健康人群,需要按疗程长期调理,销售模式以会员卡为主,单次消费68元,会员月卡800元,季卡2000元,年卡6000元,若在1年内累计有100个会员,年主收入60万元,消耗材料,员工工资,水电房租占65%,年纯利20万元左右。

养生馆的另一大收入来自保健品的营销,经营药食两用产品,雇佣5-10名店外销售人员,按销售提成发工资,进行店外销售,每人每年销售6万元,年销量60万,纯利12万元。

理疗服务加产品销售,年收入30万元左右。

五.经营建议

选择项目成功的至胜法宝必须有专业技能,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培训才有保障。这是国家政策为我们普通老百姓提供了生财之道,在国家政策没有出台前,中医药适宜技术只是医院的专利,是不会对社会大众公开传授的。

其次,项目要有可操作性,目前社会上纸上谈兵的所谓创业项目成千上万,那只是你想象中的收入,有些根本无法实施。实践己经证明我们的开店计划100%成功可靠,我们的培训学员已走上工作岗位,有的自由创业当老板。

再次,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制订一个终身学习的计划。学员开店创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和经营方面的问题,我们长期免费为您跟踪服务,与您一路相伴,直到成功!

中医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行业,是一座挖不完的金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用5-7年的时间,将抗生素的使用量从现在的87%降低到5%,今后大部分医生将转攻中医预防保健。医疗行业将重新洗牌,也就是社会财富重新再分配。下一轮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将在养生行业中产生。不管你是大学生,创业青年,下岗失业人员,还是企业家,如果你有眼光,有悟性,先知先觉抓住机会,你的选择将彻底改变你的人生。

六、培训方案

师资特点:特邀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国家资深专家为执教专家团;鄂州市中医院养生行业资深专家,企业家,职业规划和营销专业讲师执教。

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望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九种体质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饮食养生(营养学,饮食药膳),中医技能(刮痧,拔罐,针灸,足疗,按摩、火疗),健康管理学等。

认证方式:全国统一考试,经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后,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颁发国家《养生指导师》岗位证书,全国通用,另颁发市级中医院《中医养生培训》证书。

培训方式:养生知识精华讲解,技能实际操作。

培训时间:学期一个月。

报名须知:填写养生指导师考核申请表,身份证、学历复印件,蓝底两寸照片2张,一寸 4张。

篇(7)

(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 上海201499)

关键词 中医护理技术;慢性病护理;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44-02

中医护理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天人相应,个体差异。中医护理技术十分重视个案的研究,认为个体的差异是内在的和必然的,任何护理都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从而做到护病求本,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也正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1]。在越来越提倡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时代,中医护理技术的人文优势无疑更具有吸引力[2]。本文就中医护理技术在慢性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1中医护理技术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1.1中医护理技术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根据宫淑云[3]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的研究显示,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中药保留灌肠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中,药物通过结肠、直肠的吸收,从而扩展到盆腔组织,加快血液流动,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促进了炎症的消除,炎症组织得到修复。

1.2中医护理技术在腰突症中的应用:罗月琼[4]在中医传统护理技能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运用中记录,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致病因素、临床分型及分期,通过对中医传统护理技能方法的运用,延续和提高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整体地考虑患者身心状况,在促进患者康复的同时提高中医专科护理水平。针对不同疾病证型,疾病不同阶段分期辨证使用,遵循正确规范的操作可替代药物止痛、减少用药的副作用,充分发挥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优势。

1.3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周卫红[5]等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开展中医药膳、针灸、中药茶饮及太极拳等中医护理技术的研究显示,中医中药技术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手段,它有早期预防肾病的发生、改善肾功能和增强机体抵抗力等作用。罗炬兰[6]对糖尿病患者足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了足部皮肤中药药浴护理,总有效率达90%。

1.4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病中的应用: 一般认为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闭神窍从而发生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7]。中风病引起瘫痪常由肌肉弛缓期向痉挛期转变,此转变既是疾病恢复的自然趋势,亦为进一步恢复的障碍[8]。通过局部中药应用减少中药首过效应,热效应增强中药效力;穴位按摩治疗痉挛肢体,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改善患肢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组织代谢、降低患处周围神经兴奋性,从而起到舒筋通络,散瘀通脉,消痹止痛的功效;达到缓解肌肉、肌腱韧带痉挛和僵直状态的目的。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中的影响因素

2.1中医护理学科内涵模糊:由于中医护理学科发展时间短,中医护理技术与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外科学等存在诸多的重叠、交叉,因此,学科内涵模糊,导致中医医护职责界限不清,严重制约了临床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积极性,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逐渐萎缩[9]。

2.2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局限,护理操作技能掌握不全: 大多数的护士都是毕业于西医护理专业,基本未经系统的中医护理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接触中医护理技术,导致上岗后,对中医护理技术掌握得不扎实,使得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无法开展[10]。此外,综合医院对中医主体在资金、技术、设施和床位的投入较少[11]。一部分医院在培训和考核时将重点放在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上,忽视中医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导致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缺乏理论和技术的支撑,影响了护士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护理工作性质的约束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规定,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12]。但目前,由于中医师西化、中医护理技术收费不合理等原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过少。医生不开医嘱,护士无法开展技术操作。《护士条例》也规定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的规范的规定。

2.4病人及家属认可度低:中医护理内涵模糊,护士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由于具备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在给病人健康宣教时讲解不到位,加之操作手法不准确,得不到病人及家属的充分信任,而使病人拒绝如穴位敷贴、穴位按摩、水针疗法等中医护理技术,护士很难开展要求精准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

2.5护士编制不足:制约了中医护理技术的普遍应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保健意识的增强,新农合、医保的普及,住院病人和重症病人增多,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增加,医院不断改建和扩建,加之在职护士年轻化倾向,护士因怀孕、产假、哺乳等,导致在岗时间缩短。护理工作如静脉输液、护理文件书写等又占去了护士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导致护士没有时间去执行中医护理操作[13]。

3小结

简、便、廉、验是中医护理技术的总体特色。它来源于民间,体现了以“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为一体的护理管理模式[14]。

参考文献

[1]王俊杰.对中医护理人文特色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62-963.

[2]王俊杰.中医护理技术优势与展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589-591.

[3]宫淑云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239-240.

[4]罗月琼 中医传统护理技能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运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3,15(2):275.

[5]周卫红,张 艳,王晓玉,等.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护理技术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2):94.

[6] 罗炬兰. 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护理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学,2011,18( 6) : 12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