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音乐教育新体系

音乐教育新体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4 16:48: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1)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篇(2)

笔者参加了2012年7月第四期的培训,其中普教班由各省教育厅推荐的骨干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教研员组成。课程安排上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共100个学时。任课教师除了指挥课聘请的指挥家林大叶外,其他教师均为中央音乐学院在职教师,其中绝大多数教师为“80后”优秀青年教师。

本文从“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课程综合创新的角度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对现代音乐教师培训的导向意义。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课程分析

(一)培训目标

1.该音乐教育体系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明确素质型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基本理念是进行以人为本的素质化教育,强调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乐为本。

2.不应以传授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为目的,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让音乐为学生快乐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二)课程设置

此次培训班从7月10日至21日,共计12天,课程设置包括:歌唱基础教学、钢琴即兴演奏、小型乐队编配、音乐与动作、教学法、中外音乐作品分析、指挥、排练。另外还安排了学员公开课、分组讨论、爱乐小学观摩、汇报演出、座谈等活动。

(三)培训班课程分析

1.专业性强

此次培训是由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院举办。纵观以往的培训班,被委托的培训机构一般由师范大学或教育学院组成,然而此次举办者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这种教师培训放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举办的例子在国外也呈现了良好的效果,如意大利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是由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相结合,对教师实施培训,这样整合了学校资源系统中的课程,让本来具有的专业能力形成全新的培训模式,能使学校之间有较好的合作机会,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掌握教学规律和运用教学方法上得到提高。近些年,这种培训在国内的培训基地都有了较大的革新,为教师培训的地点设置打开了新思路,通过更加专业化的音乐氛围和环境,让接受培训的教师们可以更加接近“音乐本身”,从而更好地融入“音乐本身”,而这些优势在其他师范类院校是不能完全做到的。

2.综合性强

首先,教师本身的综合技能的展现。从授课教师的学习和经历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教师都是学乐器出身。如教“歌唱教学”的老师自幼学习小提琴,“音乐与动作”的老师自幼学习钢琴,在教授这门课程中不但展现了身体与律动的关系,即兴演奏的水平也很高。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声乐教师就是学声乐、舞蹈教师就是学舞蹈的传统观念。中央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各自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担任着数门专业必修课程(如“视唱练耳”“合唱指挥”“钢琴即兴演奏”)的教学任务。

其次,培训课程具有综合性。如歌唱教学课,它有别于一般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的声乐课,它基于柯达伊体系,注重学生的听、写、唱等方面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声乐课“一对一”的模式,注重唱合唱这种更加综合的训练。结合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和民歌的改编歌曲大量应用于课堂,注重身体律动和歌唱结合,注重重唱、合唱的训练。

3.创新性强

(1)观念新

注重结合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本土文化,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启发学员们改变旧的、错误的观念,逐渐形成新的、正确的观念。强调“体验式”的音乐教学。

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所使用的教材属于内部教材,教材的特点是重点突出中国民族音乐的部分,在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的中国民间歌曲,还有一些作曲家编创或改编的中国重唱、合唱作品。通过教材的使用,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深刻体会到,民间音乐元素的大量积累、认识、了解,是应用到歌唱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体现了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的素材要从民族的开始”教学理念。另外,奥尔夫乐器编配中关于“元素性音乐创作”也是国内较为少见的理念。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员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创编成一个成品展示出来,开发音乐创造性思维。

(2)内容新

在课程设置上有“音乐与动作”“音乐与舞蹈”等培训新课程。这些课程是在借鉴和吸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开设的,这些课程的方法让节奏、动作、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身体与音乐的协调性和律动感。

(3)授课方式新

分组讨论式:“奥尔夫乐队编配”和“音乐与动作”这两门课程,老师在对知识点进行讲授之后,给学员提出作业要求,(转第页)(接第页)要求学员用指定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再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编创任务,完成之后老师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有需要修改部分可以继续改进。

教师点评式: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老师先把作业布置给大家,在之后的课上,老师要求学员上台演奏,在全班学员面前展示自己的钢琴即兴编配能力,学员展示完毕后老师会逐一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达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兼顾了共性与个性的发展。

二、现代音乐教师培训的未来发展导向

从中央音乐学院的培训和国内外一些研究相关教师培训的重大课题中可以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内容中,不仅有基本的歌唱内容、乐器演奏、作品欣赏,还有音乐的游戏、听音乐讲故事、音乐剧目表演等这些用以发展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内容。这种综合创新型的教师培训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中给现代教师培训一种新的思想导向 ,“专业的综合性”要求现代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歌唱、指挥、演奏乐器等能力,还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文学、戏剧、舞蹈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关于创新综合的教师培训手段和方法在湖南师范大学的2008年教育部的重点课题研究中也进行了研究探索。研究中以培养“能唱、能跳、能演、能编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目的是培养未来全新型的音乐教师。这次研究的课题以“音乐剧表演与编创”为教学途径,设置了多个具有特性的教学环节,如舞台表演、剧目创新、剧本创作等,使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音乐、舞蹈、表演、文学等内容,通过各种学术讲座来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开拓教师的艺术视野。这种新型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训更注重启发音乐体验能力和教师综合技能的培训,着眼于发展音乐教师对音乐的体验和组织能力。培养感受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密切关系,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音乐的表演、欣赏、创作等途径来抒感的能力。

由此可见,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将进入“综合”的“无模式”时代,逐渐淘汰专业化、知识化、传授式的倾向,实现音乐体系艺术化、音乐教育美育化、音乐教学感性化、音乐修养个性化的发展。现代的音乐教师培训势必将走出旧的教学模式,走进“综合”的“无模式”时代,对体验音乐情感能力的培训、用音乐表达感情的培训将成为教师培训的首要目标。选择学生主体需要的音乐为教学内容,采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体验能力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接受与表达音乐情感能力和音乐综合素质为标准进行的教师培训理念,势必带来音乐教育的改革,从而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卿箐.探索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新途径[J].音乐创作,2012(6).

[2]于子贻.国外音乐师资培训的启示[J].乐器,2011(2).

[3]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4]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管建华.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1.专业性强

此次培训是由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院举办。纵观以往的培训班,被委托的培训机构一般由师范大学或教育学院组成,然而此次举办者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这种教师培训放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举办的例子在国外也呈现了良好的效果,如意大利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是由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相结合,对教师实施培训,这样整合了学校资源系统中的课程,让本来具有的专业能力形成全新的培训模式,能使学校之间有较好的合作机会,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掌握教学规律和运用教学方法上得到提高。

近些年,这种培训在国内的培训基地都有了较大的革新,为教师培训的地点设置打开了新思路,通过更加专业化的音乐氛围和环境,让接受培训的教师们可以更加接近“音乐本身”,从而更好地融入“音乐本身”,而这些优势在其他师范类院校是不能完全做到的。

2.综合性强

首先,教师本身的综合技能的展现。从授课教师的学习和经历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教师都是学乐器出身。如教“歌唱教学”的老师自幼学习小提琴,“音乐与动作”的老师自幼学习钢琴,在教授这门课程中不但展现了身体与律动的关系,即兴演奏的水平也很高。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声乐教师就是学声乐、舞蹈教师就是学舞蹈的传统观念。中央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各自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担任着数门专业必修课程(如“视唱练耳”“合唱指挥”“钢琴即兴演奏”)的教学任务。其次,培训课程具有综合性。如歌唱教学课,它有别于一般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的声乐课,它基于柯达伊体系,注重学生的听、写、唱等方面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声乐课“一对一”的模式,注重唱合唱这种更加综合的训练。结合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和民歌的改编歌曲大量应用于课堂,注重身体律动和歌唱结合,注重重唱、合唱的训练。

3.创新性强

(1)观念新

注重结合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本土文化,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启发学员们改变旧的、错误的观念,逐渐形成新的、正确的观念。强调“体验式”的音乐教学。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所使用的教材属于内部教材,教材的特点是重点突出中国民族音乐的部分,在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的中国民间歌曲,还有一些作曲家编创或改编的中国重唱、合唱作品。通过教材的使用,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深刻体会到,民间音乐元素的大量积累、认识、了解,是应用到歌唱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体现了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的素材要从民族的开始”教学理念。另外,奥尔夫乐器编配中关于“元素性音乐创作”也是国内较为少见的理念。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员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创编成一个成品展示出来,开发音乐创造性思维。

(2)内容新

在课程设置上有“音乐与动作”“音乐与舞蹈”等培训新课程。这些课程是在借鉴和吸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开设的,这些课程的方法让节奏、动作、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身体与音乐的协调性和律动感。

(3)授课方式新

分组讨论式:“奥尔夫乐队编配”和“音乐与动作”这两门课程,老师在对知识点进行讲授之后,给学员提出作业要求,要求学员用指定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再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编创任务,完成之后老师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有需要修改部分可以继续改进。教师点评式: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老师先把作业布置给大家,在之后的课上,老师要求学员上台演奏,在全班学员面前展示自己的钢琴即兴编配能力,学员展示完毕后老师会逐一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达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兼顾了共性与个性的发展。

二、现代音乐教师培训的未来发展导向

从中央音乐学院的培训和国内外一些研究相关教师培训的重大课题中可以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内容中,不仅有基本的歌唱内容、乐器演奏、作品欣赏,还有音乐的游戏、听音乐讲故事、音乐剧目表演等这些用以发展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内容。这种综合创新型的教师培训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中给现代教师培训一种新的思想导向,“专业的综合性”要求现代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歌唱、指挥、演奏乐器等能力,还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文学、戏剧、舞蹈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这种关于创新综合的教师培训手段和方法在湖南师范大学的2008年教育部的重点课题研究中也进行了研究探索。研究中以培养“能唱、能跳、能演、能编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目的是培养未来全新型的音乐教师。这次研究的课题以“音乐剧表演与编创”为教学途径,设置了多个具有特性的教学环节,如舞台表演、剧目创新、剧本创作等,使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音乐、舞蹈、表演、文学等内容,通过各种学术讲座来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开拓教师的艺术视野。这种新型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训更注重启发音乐体验能力和教师综合技能的培训,着眼于发展音乐教师对音乐的体验和组织能力。培养感受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密切关系,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音乐的表演、欣赏、创作等途径来抒感的能力。

篇(4)

前段时间有幸了解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新体系的课程,感触颇深。新体系给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绿色,带来了春天,它展示出一种新的思路,把音乐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和对人的培养上,强调新的音乐教育应体现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校外音乐教育工作者,我想就如何让孩子快乐的学习音乐谈几点我的想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音乐的训练较与他艺术相比较更为重要。音韵之和更能深深印于儿童的内心,其所印为善,将来发表于外者为善,所印入者为恶,则其发表于外者亦恶,凡是在音乐上能得倒很好的教育人,辨别美恶仿佛是出于他的天性。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而目前,我们的音乐教育主要渠道就是学校音乐教育。一堂成功的学校音乐课,需要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那什么样的音乐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音乐教师呢?我想优秀的音乐教师一定是有责任心和爱心的,那责任心和爱心表现于外是什么样呢?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有责任心和爱心的音乐教师,势必要达到优秀音乐家的标准,那可以用科达伊的话来表达:有修养的耳朵、有修养的头脑、有修养的内心和有修养的手指。四方面要同时兼备,且均衡发展。

· 有修养的耳朵、有修养的手指

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要对课堂上用到的每一首音乐作品形成的时代背景、形象、情感、风格、结构、旋律特征及创作思想,美学价值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审美效益和知识效益。同时还要掌握歌唱、器乐演奏、舞蹈、戏剧表演等相关的音乐表现手段,通过这些表现手段让学生身体力行,更真切的感受音乐,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音乐教师还要有乐理、和声、配器、作品分析、指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音乐教学的有力保障。科达伊曾说,不称职的音乐教师会剥夺几代孩子和成人享受音乐的乐趣。可见音乐教师的重要性。

· 有修养的头脑、有修养的内心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音乐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还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人文素养,完善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有高水平的素质修养,有健全的人格,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其精神生活的榜样,教师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 更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这是基于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一时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教师的形象会成为学生最直观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想象着、模仿着。一个有着优秀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博得很多学生的敬仰,相反,一个人格低俗的教师,即使有渊博的知识,也很难博取学生的敬爱,而且还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每个教师都必须努力完善自己,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情感,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

· 教师是课程的引导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最有效途径,实践的主体才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扮演的是一个引导着、支持者、合作者。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双向式影响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只是相对的,这主要取决于具体过程与环节中所充当角色,和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有无明确目的和动机如何。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教师的主要活动是教,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是摄取知识。这一过程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就无所谓教。就像在表演,男女主角间是要互动的,这样才会有戏剧冲突,才会引人入胜。所以,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于整个课堂来说很重要。

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基础教育;学生审美

我国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有着鲜明独特的手法、方式,其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成为其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学科。贯穿于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会给学生的情操予以陶冶,带给他们美的启迪和善的引导。音乐教育可使美再慢慢地渗透到学生内心, 对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尽管教师已开始注意到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忘记了音乐教育的真正内涵。这造成的结果是音乐课根本就得不到重视(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为必修课,但与欧洲的“大八门”之一的音乐教育课不能比。在中国的许多地区,音乐教育课的开课并不能真正落实),把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当成专业音乐教育,进行狂热地追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是“是个什么都不像”。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好好想一下音乐这门课程的真正教法。欧洲曾在2009年音乐教育年会上对音乐教育的目的进行详细而深入的讨论,参会者全都认为音乐是走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必经之路,虽然音乐本身和这些领域无关。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应先使自身明确教育的目的,深刻地理解欧洲音乐教育年会上提出的“音乐开启心灵的”一语的含义。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专业,它首先是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讲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学生们的内心思想、世界以及社会生活等,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比较大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愉悦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初步鉴赏、创造能力等,教会学生如何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达到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的目的。

二、学生审美认识

在艺术各个专业中,旋律性是第一的,它主要就是让学生用耳朵去听辨、用内心去感知音乐的主要旋律,能够达到对音乐有较好的认识和掌握,品味、发现、感受、运用美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认知在基础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在学生的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的审美情趣能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使学生对社会生活态度能有充分的认识,在音乐中能够认知自我价值。

1.审美意识的形成。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只有审美、趣味不会被左右,在品味过程中能体验美的生命力,长此以往,孩子才会有能力去感知美。在认知审美评价的引导下,我们要将主旋律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2.更高的音乐审美意识特征。更高的音乐审美意识是向上和充实的,感知能力的提高将我们的内心体验和内在动机都有一个充分的展现。一个孩子内心对音乐旋律所建立的认识,与孩子大脑的强化认知和对问题的感知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对基础教学的传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用优美的音符把孩子带进主旋律的意境之中,能够使孩子在无意识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更高雅的音乐情趣,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美育教育的特点

在音乐教学进行时,聆听音乐的主旋律和旋律性教学被视作基础教学中,培养孩子音乐辨知美的有效方法。聆听音乐主旋律能更有效、更便捷地辨知美,这是最好的过程。辩知美是以体验主旋律与认知美的角度为主要过程展开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从作品的技法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来说,都和文学素材有一定的关系。那么丰富多彩且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于理解音乐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文化艺术修养对于音乐理解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中也涵盖着无主题音乐旋律。在中小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感知主旋律的作用是体验美的关键所在,学生加强生活体验,非常有益于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利于深刻领悟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 王治.背景音乐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中),2013(3).

[2] 李宁宁,贾德梅,李洪玉.背景音乐对学习的影响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6(5).

[3] 吴爱兰.背景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医学教育,1998(3).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宽度;广度;频度;深度;适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40-01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建筑,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既然音乐是流动的、音乐的学习也应该是在与音乐的文本对话中去理解,不是强迫、灌输。面对音乐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要做到相时而动、相歌而动、相人而动、相情而动。

一、教学理念有宽度

时代在飞速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用好传统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理念(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还要以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途径,学习用新的理念来丰盈我们的教育教学。在每节课中,我都留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接触“舞蹈与动作”,让他们在经典音乐中用一个个外显的、优美的动作表现内心对音乐的体验。在歌唱教学中更要增加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创造板块,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感性音乐经验。用新旧理念指导教学,改变陈旧的教学形式,“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

二、教材选择有广度

有些学生爱唱歌但不爱音乐课,从教学内容方面究其原因是编写组选材的审美与学生喜爱的审美存在差异。新课改之后,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部分流行音乐被编入教科书,但离学生的期待还有相当的距离。根据教材内容,我或从音乐主线,或从人文主线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欣赏蓝调(blues)音乐,我会从学生熟悉的带有蓝调特征的流行音乐开始,然后再引领学生探究蓝调音乐的特征,之后欣赏课本上的音乐或让学生推荐自己熟悉的相关音乐。在教材的选择上不拘泥于课本,而是以课本为主线,以此寻求更广泛的、更易被学生接受的音乐。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是盲目的歌迷,而是充满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在文本教材与课外教材中找到两者平衡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探求教材使用的广度。

三、技能知识达频度

音乐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音乐本体性知识与技能的讲授是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审美体验是各教学领域共同的目标。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在课堂出现的时机、频度要把握好,让学生悟透、吃透,在大量而丰富的实践和操作中体验音乐的奥秘。教授《西风的话》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教师范唱歌曲感受音乐的变化,然后跟着老师的歌声画出力度的变化,最后才跟着老师的指挥表现歌曲的力度变化,做到游刃有余。并且拿出其中一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变化歌曲的力度变化,不求统一标准,只求言之有理。因为音乐是感性的艺术,要遵从个人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一首歌的演唱中用不同的力度变化来表现,达到对力度记号的理性理解与歌唱实际中的灵活应用。这样,本课的教唱只是学习技能的载体,教师频繁地将知识的运用渗透在练习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四、教师示范表深度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还是能引起共鸣的艺术。在孩子们的眼中,教师的位置是很高的,这种向师性决定着范唱是引起孩子演唱欲望的非常简便且效果不错的方式。课堂中教师的范唱感人心耳,学生易于捕捉,能引起共鸣。教师的范唱不仅仅是唱对节奏、音高,更要唱出歌曲中蕴含的深情,打动自己,打动学生,让学生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也易于在歌声中流淌。在课余和学生一起交流艺术范畴的更多门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和学生互相接纳。

五、歌唱技能求适度

歌唱是一门艺术,发出美好的声音是每位歌唱者的追求,达到一定的音高更是歌唱者自豪的资本。在歌唱表现活动中,有些学生不能自信地歌唱,往往由教师在教唱中拔高其能力,想其音高能唱到某个音,所以造成选“调”不合适。当学生的嗓音条件、体能条件达不到音高时,出现喊叫、走音、歌声虚假等现象。为了达到一个“点”,而忽视了音乐的整体表现,学生的激情会在这个点的研磨中一点点消逝。因此,教师要在歌唱教学中选择适合于学生的调。

六、活动设计显效度

音乐活动的设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缩短学生同教材的心理距离,使他们在轻松、活泼、兴奋的状态下自觉地学习,通过活动显示音乐技能的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相适应。在《大海啊故乡》这一课,我让学生课余自己组团探究,加入一些动听的声音表现歌曲,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表现的激情。有的学生提议用海浪声,有的提议模仿海鸥声……最后用上了他们提议的方式,学生都很高兴,演唱时个个神采飞扬。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所有的学习过程,以此带动上课的激情,有实效地参与课堂表现。

七、结束语

“会听音乐、会唱歌、会表现、会创作”,是音乐教学的目的。我力求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动静有常、动人心弦的常态活动中,由量变到质变,逐步体验感悟到音乐之美,并乐于表现音乐的情感美,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提高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篇(7)

一、助燃―演奏激励学习情趣

首都师范大学的郑莉教授和人民音乐出版社资深编辑金亚文老师在《音乐课程教学实施与策略―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专题讲座中谈道:“音乐分两大类,即声乐和器乐。关于演奏教学,如果要从根本上来讲,它是音乐两大门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音乐包括表现当中,这两个方面必须 ‘两条腿一起走’。一个良好、完整的音乐课的结构,应该是以欣赏作为一个主线,或者作为一个中心,唱歌、演奏作为‘两翼’,来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学构架。所以,演奏这一‘翼’要弱了就不平衡了。”综观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演奏教学,还是处于比较薄弱的位置,究其原因在于多数老师对演奏教学的关注点不够,或者说受到了一些条件的限制,忽视了对演奏教学的探究。导致了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音乐学习能力评价的片面性,也削弱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现行关注艺术教育的环境下,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明白,不同的学生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关注度与热情度是不同的。有些是因为个人主观原因的限制,有的则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更多学生是因为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于个性化的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的音乐能力有一个多角度的评价。有些学生性格活泼,喜欢唱歌,天生一副好嗓音,喜欢用自己自然的人声来表达情感,但他们并不一定喜欢演奏乐器;有的则个性比较内向,反应稍微迟钝,这类学生更多表现出来的不是爱演唱,而是喜欢听音乐,这类学生的欣赏能力就会明显优于其他学生;还有的学生没有好的嗓音条件,但节奏感很强,或者是听辨能力强,甚至他们更乐于借助演奏乐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我们的音乐教育要关注到全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内心对音乐学习的需求,允许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充满不同的声响,从而更好地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笔者曾听过的《外婆的澎湖湾》一课为例,教师先是利用自身学习萨克斯的优势,吹奏演绎了歌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随后教师巧妙地根据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不同,将其分为了演唱组与演奏组,让演奏组的学生利用手中的陶笛乐器进行吹奏,一是感受不同乐器音色的变化,二是让演唱与演奏组学生进行合作,在演奏富有感染力的吹奏中,人声组用纯净的嗓音深情演唱了歌曲,使该课的教学达到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和深化了教与学的内涵。

二、升温―演奏激发创新思维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的领域。”演奏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演奏教学?教学中演奏教学是否就是看谱子,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将音乐演奏出来呢?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中,不应该狭隘和简单地去定位演奏教学的独立性,而应该从广义上的来认识演奏教学这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

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强化班里,中央音乐学院的童昕老师就很巧妙地通过奥尔夫乐器进行编创,使乐器演奏富有创新思维。童老师首先给学员一个统一的节奏型,然后简单地演唱了一条旋律,让学员完全模唱老师演唱的旋律。接着,童老师改变了模唱的要求,要求学员聆听完教师演唱后,演唱和老师节奏相同,音高有一定改变的旋律。学员在第一次模仿后尝试进行了旋律音的改变,童老师再做进一步的要求,希望学员们接唱与老师节奏相同,旋律完全不同的乐句,让我们有了创编的初步感觉。

随后,童老师演唱旋律,要求大家使用音条乐器奏出老师所唱的旋律,引导学生发现内心的感觉,随后再请学生边唱边奏出旋律。 看似一个很简单的乐器编配活动的“前奏曲”,却巧妙而简单地引发了创作的欲望,并在纯演唱和演唱加演奏的两种方式的表现对比中,亲身体验到演奏时同样需要有内心的歌唱,奏响的旋律才会打动人心。随后,童老师播放了一段无声的视频片段,要求学员们根据视频的内容,用自己手中所持有的乐器,来演绎该视频片段的场景,学员们当起了配乐师,商量着根据画面创作音响。并根据不同乐器音色的特点,不同乐器的组合,创编相应固定的节奏型,来为视频内容创编音响。待各小组创编展示完成,老师播放了该视频的原声带音乐,形成了创编演奏活动的一个教学。我们可以感受到,在通过乐器进行编创活动时,要善于挖掘所给音乐的素材,从这些素材中去挖掘最小的和最主要的音乐元素进行表现和演奏。在这样的演奏创作中,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联觉感官,通过探究和体验的方式来了解不同乐器音色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在充分调动自己的音觉、听觉、触觉等多种联觉的感知体验中,编创富有生命力的音乐。因此,我们的音乐课堂有必要通过演奏的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畅想―演奏激活动感课堂

演奏教学应该和其他教学领域紧密联系。通过演奏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想象、表达和创造能力。而作为面向接受基础教育的全体孩子的演奏教学,我们不应该追求其演奏的技巧性,而应该更多地将演奏教学定位为帮助学生识谱和歌唱,帮助他们进行音准、节奏等音乐认知,进而更加富于乐感和自信地欣赏、歌唱、感受与表达音乐。

在视导工作时,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教师也是通过乐器的演奏方式来激发创新课堂。授课老师根据该作品童谣的特点,在执教“人音社”教材《蝈蝈和蛐蛐》一课中,从剖析音乐素材入手,从细微处着手,通过两只蝈蝈吹牛的对话来挖掘教学内容,以不同的节奏进行语言对白,创设了蝈蝈与蛐蛐轮唱方式的对话,从 “qiqi”和“ququ” 人声模拟到演奏乐器,不同的声响效果,形象生动地模拟出蝈蝈和蛐蛐斗嘴的场景,有效引导学生在体验节奏和音区变化中感知音乐形象,大大激活了音乐课堂,使整堂音乐课富有画面感和层次感。还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引导创作人声乐器和伴奏乐器演奏的“引子”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演奏口琴和口风琴分别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进行了歌曲的识谱教学,之后,学生便入情入景、富有乐感和情景感地进行音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