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6:48: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开颅手术护理要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手术常见急症之一,病情复杂,变化快,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将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后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有丰富的急救知识,熟悉病情,掌握护理要点,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06~2009年收治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121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121例中,男82例,女39例,年龄17~64岁,开颅血肿清除术64例,开颅去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术32例,脑挫裂伤坏死组织清除术25例,结果良好78例,致残26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9例。
护理体会
术后回病房的护理:开颅术一般为全麻,应去枕平卧,头向一侧,以免呕吐,引起窒息,每15~3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按医嘱合理调节输液速度,注意保暖。
常规护理:常规给氧,准备好吸引器,随时吸出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以理痰液排出。术后患者卧床呈被动状态,护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系列并发症,如引起的颅内增高,脑出血,心脏,呼吸骤停。
瞳孔的变化:正常瞳孔2~4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术后患者24小时后若出现瞳孔一过性缩小,很快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加重,提示有脑疝,很可能是术后颅内继发,应及时报告医师,立即再次开颅,挽救患者生命。
生命体征、四肢,反射的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即病情有变化,如血压逐渐升高,脉搏慢,呼吸深慢,提示颅内压高,呼吸有鼾声,叹息及抽泣样呼吸提示病危,体温升高提示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偏瘫及反射消失,提示对侧脑组织受压,四肢瘫痪提示广泛脑组织挫伤或脑干损伤,发现异常应寻找原因,警惕是否为术后颅内压增高所致。
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患者多有昏迷,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或舌根后坠,导致窒息,应及时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痰液粘稠难以吸出者要做好超声雾化吸入,方便痰液排出。
预防术后并发症
褥疮的防治:①避免局部长期受压,要2小时更换,翻身时避免皮肤的拖拉;②避免局部刺激,床整,干燥,清洁,尿失禁或尿潴留给予留置导尿管;③促进局部血运,局部按摩;④采用气垫床,并每班严格交接班记录皮肤情况。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急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护理措施:①保持病房空气清新,昏迷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②呼吸困难或排痰障碍者,及早行气管切开,加强气道湿化,确保吸痰工具的无菌,于每次吸痰后自气管内注入药液3~5ml,同时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③昏迷或有吞咽困难者,尽早鼻饲,防止食物误入气道;④遵医嘱定期做好痰培养标本的采集和抗生素正确有效应用。
预防泌尿系感染:注意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引流袋,注意会清洁,每日两次清洁消毒,膀胱冲洗,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进行早期膀胱训练,缩短留置尿管时间,降低泌尿系感染率。总之,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对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一定要严密观察,配合有的医疗护理措施,使患者转危为安,早日康复,否则就可能延误病情,危及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颅内血肿;护理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当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而且达到相当的体积后,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颅内血肿。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颅内血肿按血肿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特急型,为伤后3h内出现脑受压征者;急性型,为伤后3日内出现脑受压征者,其中多数在24h发生; 急型,为伤后3日~3周以上出现脑受压征者;慢性型,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根据GCS评分法,14~15分为轻度伤,9~13为中度伤,3~8为重度伤。该分类经随访观察,与治疗及预后有关。根据血肿部位又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和多发性血肿。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46~94岁,平均年龄70岁。外伤性颅内出血:硬膜外血肿14例,硬膜下血肿7例,脑内血肿3例。出血量0~100ml。手术时间为发病6h以内6例,24h以内13例,72h以内5例。
2 临床诊断
主要根据症状与体征。
2.1 头痛、恶心、呕吐 头部外伤后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频繁时,应当考虑有颅内血肿的可能。
2.2 意识障碍 进行性意识障碍为颅内血肿主要症状之一。颅内血肿出现的意识变化过程,与原 发性脑损伤的轻重有密切关系。若原发性脑损伤较轻时,伤后无原发昏迷,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意识障碍(清醒—昏迷)。原发性脑损伤略重时,则常能见到典型的“中间清醒期”(昏迷—清醒—再昏迷)。若原发性脑损伤严重,则常表现为昏迷程度进行性加重(浅昏迷—深昏迷),或一度稍有好转以后又很快恶化(昏迷—好转—昏迷)。总之,原发性昏迷的长短取决于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而继发性昏迷的迟早主要取决于血肿形成的速度。
2.3 瞳孔改变 颅内血肿所致的颅内压增高达到一定程度,便可形成脑疝。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应消失,是小脑幕切迹疝的征象之一,系脑疝挤压脑干时,动眼神经受大脑后动脉压迫所致。单侧瞳孔散大多出现在血肿的同侧,若继续发展,脑干受压更加严重,中脑动眼神经核受损,则两侧瞳孔均散大,说明病情已进入垂危阶段。
2.4 生命体征变化 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时,血压随之出现代偿性增高,脉搏徐缓、充实有力,呼吸减慢、加深,血压升高和脉搏减慢常较早出现,颅后窝血肿时,则呼吸减慢较多见。
2.5 神经系统体征 伤后立即出现的局灶症状和体征,系原发性脑损伤的表现,单纯硬脑膜外血肿,除非压迫脑功能区,早期较少出现体征。硬脑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立即出现偏瘫等征象,是因脑挫裂伤所致。当血肿增大引起小脑幕切迹疝时,则可出现对侧锥体束征。脑疝发展,脑干受压严重时导致去脑强直。
3 治疗
3.1 硬脑膜外血肿
3.1.1 手术治疗 可根据CT所见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妥善止血。血肿清除后,如硬脑膜张力高或疑有硬膜下血肿时,应切开硬膜探查。对少数病情危急,来不及做CT等检查者,应直接手术钻孔探查,再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
3.1.2 非手术治疗 凡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病情稳定,CT所示出血量少于30ml,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0cm者,可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前提下,采用非手术治疗。 硬脑膜外血肿在颅内血肿中疗效最好,目前死亡率已降至10%左右。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1)诊治延误,脑疝已久,脑干发生不可逆损害;(2)血肿清除不彻底或止血不善,术后再度形成血肿;(3)遗漏其他部位血肿;(4)并发严重脑损伤或其他合并伤。
3.2 硬脑膜下血肿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原则与硬脑膜外血肿相仿。需要强调的是,硬脑膜外血肿多见于着力部位,而硬脑膜下血肿既可见于着力部位,也可见于对冲部位。所以,如果因病情危急或条件所限,术前未做CT确定血肿部位而只能施行探查时,着力部位和对冲部位均应钻孔,尤其是额、颞极及其底部,是硬脑膜下血肿的最常见部位。此外,此类血肿大多伴有脑挫裂伤,术后应加强相应的处理。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预后不如硬脑膜外血肿,因为前者大多伴有较严重的脑损伤。
3.3 脑内血肿 脑内血肿的治疗与硬脑膜下血肿相同,多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清除硬脑膜下血肿和明显挫碎糜烂的脑组织。对少数脑深部血肿,如颅内压增高显著,病情进行性加重,也应考虑手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开颅血肿清除或钻孔引流术。脑内血肿患者的预后较差,病情发展较急者死亡率高达50%左右。
4 护理要点
4.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1.1 瞳孔的变化 早期应每30min观察1次瞳孔的变化,注意与术前和术后的每次观察做对比,如术前瞳孔散大,术后早期已恢复到基本正常水平,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侧或双侧瞳孔呈进行性散大,说明有再次颅内出血和脑疝的可能。
4.1.2 意识状态的变化 患者由深昏迷逐渐发展到浅昏迷,或有躁动,说明意识状态恢复;若由浅昏迷过渡到深昏迷,并伴有瞳孔、血压及呼吸的变化,应注意是否有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并注意观察颅内引流或复查CT以明确原因。
4.1.3 呼吸的变化 呼吸道通畅,并常规吸氧,同时注意患者的呼吸动作、频率及深浅,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对于存在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的患者应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吸痰动作要轻柔,每次吸痰
4.1.4 血压的监测 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若血压逐渐升高,脉压差大,同时脉搏减慢(≤60次/min),伴有呼吸深大,往往提示颅内压升高危险,血压进行性下降,则观察是否伴有活动性出血(胸、腹腔内再次出血),动态监测血常规,注意观察胸腔、腹腔引流的速度, 引流量每小时大于200ml时可明确诊断。
4.2 一般护理
4.2.1 给氧 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
4.2.2 高热护理 监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如有高热,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可用药物降温。注意头部降温,保护脑细胞,必要时给予冬眠一号或持续使用冰毯机降温,降温时出汗较多要及时更换衣物,注意病情变化,防止虚脱,鼓励患者多饮水,饮适当盐水。
4.2.3 头部护理 患者易头痛,烦躁较重时,可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滴或给予镇静剂,如安定、冬眠一号等。保持头部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无渗出,保持头部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引流量及性质,如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4.2.4 心理护理 在毫无思想防范前提下车祸伤及头部,所以部分患者思想打击很大。我们针对这种情况给予耐心地安慰,首先向患者表示同情和理解,帮助患者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与患者多接触交谈,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使其感到温暖,解除精神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4.2.5 抗感染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血象的影响。注意观察痰、大小便有无真菌感染的表现,一旦发现应提醒医师注意真菌治疗。
4.2.6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清淡可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必要时静脉补充以供给足够多的热量及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减少感染机会。
4.2.7 皮肤护理 保护皮肤,防止褥疮,患者卧床时间较长,要定时翻身,防止皮肤受压过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大小便失禁时及时更换床褥。
5 讨论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急性颅脑损伤的常见类型,多发生于青壮年人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致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伤多见,幕上明显多于幕下,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多伴有脑组织的器质性损害,硬膜外血肿多有颅骨骨折。其主要危害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继发脑干损伤。单纯性血肿,特别是硬膜外血肿,如能及时正确的诊治,预后较好。如果诊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预后较差。我们体会以下几点在颅内血肿的诊治过程中应加以注意。
5.1 诊治要迅速,做到早诊早治 颅脑外伤病人,特别是已昏迷甚至瞳孔散大的脑疝病人,只要生命体征平稳,要尽快行头颅CT扫描,及时发现颅内血肿,明确其类型、部位及量。决定是否需手术治疗,如果血肿量>30ml,有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0.5cm,环池闭塞,要尽快开颅清除血肿[1],术后脑肿胀严重,或脑疝时间较长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以解除脑干受压及高颅压。
5.2 要正确掌握非手术治疗的指征 国内有人提出血肿量8分,中线结构移位≤8mm,ICP
5.3 高度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 所谓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检查(CT扫描)未发现颅内血肿,经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出现颅内血肿,或清除血肿后,经一段时间后复查,在不同部位发生血肿者[3]。本组共24例,其中7例为开颅术中出现脑组织膨出,探查其他部位或复查CT发现,另16例为入院后意识渐进性恶化经复查CT而确诊,均行手术治疗,死亡1例。所以我们认为:在临床观察中,如果出现不能用CT结果解释的意识障碍或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开颅术中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脑膨出,均应想到迟发颅内血肿,及时复查CT或根据受伤机制在相应部位手术探查。
5.4 不要轻易放弃抢救 颅内血肿的病人,不论病情多么危重,昏迷多深均应尽早手术清除血肿,解除脑受压。特别是伤后意识清楚或有中间好转期的单纯性颅内血肿,即使双侧瞳孔散大固定,深昏迷,及时手术清除血肿,部分病人仍可望获得生存,本组6例双侧瞳孔散大超过2h,其中4例术前自主呼吸已停止,及时开颅手术,5例成活,9例生活自理。
参考文献
1 刘敬业,张赛,只达石,等.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441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2-3.
【关键词】脑膜瘤;手术护理
自我院与北京天坛医院协作以来,收治了多种脑瘤病人,其中以脑膜瘤最多见,约占收治脑瘤病人总数的45%,脑膜瘤大部分发生于脑膜,其中以大脑半球突面、鞍结节、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和颅底等部位发生最多[1],其次为蝶骨嵴、溴沟、小脑幕等部位。幕上脑膜瘤远多于幕下。大部分脑膜瘤生长缓慢,被发现前已长得很大。此外,脑膜瘤可与胶质瘤、神经纤维瘤同时存在,也可与血管瘤并存。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中要顾及脑组织、血管、神经功能的保护和改善。研究表明手术成功的关键除了精湛的手术技巧之外,还需要娴熟默契的护理配合。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50例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脑膜瘤患者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46.5±3.2岁。临床表现:头痛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表同为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老年病人以癫痫发作作为首发症状。本组46例手术切除,4例手术次切除,治愈46例,4例好转。
2手术护理及结果
2.1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
2.1.1对手术病人进行术前详细的访视,查问病历,了解病人血液生化检查及是否有其它传染性疾病,对病人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意识状态、皮肤情况、静脉穿刺条件等。大多数脑膜瘤患者由于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长期头痛、头晕及部分患者视力障碍或癫痫发作造成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得知需进行手术治疗时生理、心理要承受双重巨大压力,以至于出现紧张、焦虑、悲观等一系列不良心理障碍,这对手术配合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术前我们应多接触患者及家属,介绍显微手术有着创伤小,效果好的优点并介绍有关脑膜瘤知识、手术目的、重要性等,从而使患者及家属解除思想顾虑,愉快接受手术。
2.1.2环境准备本组手术均在显微镜下操作,手术时间长,病人风险大,因此要求手术间要保持安静,室温22℃-24℃,湿度50%-60%,手术间物品仪器摆放要术合理。
2.1.3用物的准备常规开颅敷料、开颅器械、显微器械、双极电凝仪、电动吸引器2套、电动骨钻、头架、手术贴膜、骨蜡、棉条、棉片、止血纤维及明胶海绵。
2.2术中配合
2.2.1巡回护士配合要点①的摆放:当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巡回护士要热情接待,进行必须的查对工作,注意为患者保暖。建立好两路静脉通道,待患者全麻后,根据手术方式协助麻醉医生和手术医师安置好患者,的安置在顺应呼吸及循环功能与充分显露手术野的前提下,以病人安全、舒适、稳定为原则,头抬高5°-15°,上稳三钉颅骨固定头架,固定好术者手托,选择厚度合适的海棉垫,在腋下、髋部、膝部及足踝部垫入,以防止长时间受压后发生压疮[2]。约束带适当约束肢体防坠床。双眼涂红霉素眼膏并用眼贴膜覆盖,外耳道用棉球堵塞,检查身体各部均不受压。②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术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尿量和肤色,是否有有躁动、抽搐和输液反应。保证手术台上所有物品的供用和密切观察所有仪器的正常运行。术中分离肿瘤时牵拉刺激中枢易出现呼吸、心律的变化,术中应密切观察心律、呼吸、血压、血氧情况。本组有2例在分离肿瘤时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减慢,停止刺激,用阿托品0.25mg-0.5mg静脉注射得以纠正。③双极电凝、电刀的使用:巡回护士将所有仪器的电源接通,把双极电凝的脚踏板放于术者脚下,开始功率调至12W-16W,当手术进行到神经与血管相连的部位时,调至最小功率6W-8W之间,同时,密切观察手术进展情况,及时根据术者要求准确调节双极电凝功率。电刀负极贴放置正确位置,随时观察皮肤有无烫伤。④电动骨钻的使用:充分衔接电动骨钻的各个管道,避免管道折叠,将脚踏板放于第一术者脚下,将电动骨钻头开包打于器械台上与器械护士一起连接紧密测试后备用。骨钻手柄与磨钻手柄用毕及时用专用清洗液清洗并上油。⑤显微镜的使用:根据手术入路合理摆放和调试显微镜,位置选好后与器械护士一同套好一次性无菌显微镜套,调节目距和物距,同时提醒手术间人员不要接触无菌区防止污染。⑥护理记录填写:及时正确填写护理记录单,手术物品清点登记,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尿量及血压、脉搏,术殊用药及用量;术中置入物包括钛钉、钛板,颅骨锁以及尿管、引流管等,有无压疮、烫伤等意外情况。
2.2.2器械护士配合要点①术前查阅病例,熟悉患者病情,掌握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相关的解剖知道,根据手术入路选择合适器械。手术开始前与巡回护士认真核对清点用物数目。手术开始,准备好头皮夹、双极电凝镊、吸引器头、骨膜剥离器和头皮拉钩。打开颅骨时,准备好电动骨钻、骨蜡以及明胶海绵和脑棉片。打开硬膜后给所有台上人员更换手套。分离暴露瘤体时更换显微器械,注意保护避免显微器械磕碰变形,应放于固定的容器内,术中要保持所有器械、仪器头端以及术野和器械台的清洁工作,做好各种型号的棉片。夹闭瘤蒂是手术的关键步骤,也是最易出血的时候,器械护士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随时配合术者的每一项操作,所用器械、物品准备充分。术中如有出血应沉着、冷静,备好止血纤维,听清指令迅速准确将显微器械稳妥递于术者手中。保存好所切标本,动作要轻、稳、准。确保显微镜下术者的稳定性。②器械处理:术后根据消毒技术规范清洗、消毒、干燥;显微器械轻取轻放,清洗干燥后用保护套保护精细部位。
3讨论
脑膜瘤手术要求参与手术配合的护士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强力的责任心[3]。在手术中与医生团结协作,动作敏捷。能及时主动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忠诚.颅内肿瘤9063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
【关键词】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颅内动脉瘤破裂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颅内动脉瘤占85%[1],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与急性脑积水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我们观察于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在我科治疗的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随机比较支架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夹闭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以来在我院支架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夹闭治疗各4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支架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组48例,该组患者均符合:①颅内巨大动脉瘤,如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岩段、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动脉瘤。②梭形、宽颈或无瘤颈动脉瘤。③手术夹闭失败者或夹闭后复发者。④全身情况不允许或患者拒绝开颅者。⑤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周粘连明显,开颅手术风险较大者。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61.25岁,大于60岁25例,占52.08%。发病至手术时间约2 h~5 d。手术夹闭治疗对照组48例,均为家属拒绝支架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而选择手术夹闭治疗者,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9~73岁,平均60.79岁。两组患者在出血部位、出血量(根据多田公式π/6 长轴 短轴 层面计算)、意识障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控制血压、降颅压、脑细胞活化剂、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上消化道出血、预防感染、防止各种并发症、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支架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的要点是先骑跨动脉瘤口放置相应的支架,再通过支架网眼将微导管插入到动脉瘤腔内,放置微弹簧圈从而闭塞动脉瘤。颅内支架需要具备更好的柔韧性、支撑性及更轻的组织反应性。手术夹闭治疗组患者在开颅后直视下夹闭破裂出血的血管。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的死亡率,随访患者出院后3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状态评分(ADL)来判定疗效。①基本痊愈:患者能自理,ADL评分:100分。②显著进步:患者轻度功能缺陷,ADL评分:75~95分。③进步:患者中度功能缺陷,ADL 评分:50~70分。④无变化:患者重度功能缺陷,ADL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卡方检验,P
2 结果
临床疗效:出院后3月根据ADL(activity daily living)评分评定疗效,具体见表1。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可能在短期内再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或致残,也可加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因此,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一经确诊即应给予积极的外科治疗,治疗方法目前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机多主张在早期,超早期进行,所谓“超早期”是指在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4 h内进行。尽早对破裂动脉瘤实施血管内栓塞术,不仅可防止破裂动脉瘤再出血,而且能缓解已出现的脑动脉痉挛,防止血管痉挛所致迟发性脑缺血。超早期血管内治疗具有微创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低,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护理管理和早期康复的优势,不受动脉瘤大小、位置、患者年龄、术前状况等开颅手术及制约因素的影响。
通过本组研究可见,支架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高于手术夹闭治疗组,而死亡率明显低于手术夹闭治疗组,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优于手术夹闭治疗。支架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局麻下操作,技术易于掌握、损伤小、安全、恢复快、后遗症少、家属易接受,尤其对于年老体弱患者以及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是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提高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马廉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规范.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4(1):6.
[关键词] 小骨窗开颅;直视下锥孔引流;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 R6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4-0028-02
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其大脑半球的壳核处出血量比较大,处于基底处的小脑、皮层下方、脑桥处等一旦出血,血量较多,严重时还会导致脑室血流破入进去。内科的治疗方法偏向于保守的方式,它主要通过患者对血肿运用自身吸收的方式减轻病情,但运用这种方式治疗脑出血,会导致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因为其治疗手段过于被动,不易抑制病情及根治病情。当患者的出血量达到一定指标的时候,内科的治疗方法已无法适用,进行手术治疗[1]。运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有效地对患者脑部的血肿进行清除,脑组织受压减小,对大脑的损害也随之降低。目前采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对脑组织的创伤可以达到最小,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与内科治疗相比大大降低。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不必依赖日常护理,自己的生存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2]。因此,我们特对比探讨小骨窗开颅与直视下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可行性,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12月~2012年6月我院确诊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为(58.8±7.6)岁;本组患者的纳入标准为:符合中华神经学会以及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关于《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自发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患者全部经头颅或是MRI扫描检查加以确诊;具体的排除标准为:经过患者病史、体检以及头颅CT检查排除继发性创伤出血。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出现症状的1~24 h之内来我院急诊进行抢救治疗,分别行脱水、降压以及吸氧等处理。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行术直视下锥孔引流术,研究组60例行小骨窗开颅。两组间相比,一般资料无差异(P > 0.05)。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行直视下小骨窗开颅术:即患者全麻后,依据头颅CT准确定位经颅骨钻孔,扩大至3 cm×3 cm的骨窗,在显微镜下操作,切开硬脑膜,将大于2/3的血肿清除并充分止血,缝合硬膜后留置引流管。对照组行锥孔引流术:即在CT定位下选择离血肿最近处将硅胶管置入血肿腔,并抽出1~2 mL血肿,置管持续引流,注入适量尿激酶,待引流管夹闭后持续开放引流,依CT复查结果再行抽吸引流血肿腔或拔管。
1.3 评价方法
术后随访1~2月,选取2~3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对所有患者进行复查,对比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血肿清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治疗1个月时,根据GOS预后评分量表评定近期疗效[3]。5分:优,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4分:良,中度病残,但生活能自理;3分:重度病残,意识清楚,生活不能自理;2分:差,植物生存;1分:死亡。同时两组在发病第1、7、14 d采静脉血3 mL,在4 ℃、2 3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吸取上清液, GFAP的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GFAP水平,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购自美国RB公司)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出现的一切数据均由Excel及SPSS13.0两个软件加以统计、处理以及分析,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临床指标对比
本研究中围术期两组间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见表1。
2.2 术后GOS临床评分
术后1个月后两组间相比,研究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83.3%(χ2=4.681,P < 0.05)。见表2。
2.3 术后血清GFAP水平变化
经过治疗后,两组血清GFAP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在第7天达到高峰(P < 0.05);研究组在第7、1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具体情况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术式由传统的开颅术、小骨窗开颅发展到现今的神经内镜清除血肿、微创手术等方式,可见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术式不断进步。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手术方式如何先进,对于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必须始终坚持治疗的总原则[4]。手术方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要考虑患者脑内的出血位置、出血量的多少,每个患者的情况是不同的,选择的治疗手段自然有所差异。
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手术方式,开颅血肿清除术主要分为骨瓣成形开颅术以及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对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来讲,它最主要的优点就是创伤小、步骤简便,只需将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就可以迅速进入至患者的颅内进行血肿的清除,能够在直观的环境下对患者进行止血[5]。这一方式比较适合于老年人以及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随着技术的发展,对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进行了改进,改进之后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只需开一个直径为2.5~3 cm的口子就能够进行,损伤更小,并且进入患者颅内的时间更短,但是,由于视野小,使得深部血肿清除会受到限制[6]。所以,通常都用于病情比较轻并且出血量比较小的皮质下或者壳核出血。而直视下锥孔引流术比较适合于原发性脑室出血的患者,对于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来讲,通常这一手术方式只是作为辅助手段来进行的,实行的是双侧脑室外引流术[7]。它最主要优点是手术的时间比较短,能够在患者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不会对患者的脑组织造成再损害,能够使患者的颅内压得到降低,能够持续缓和把血肿消化,当然,也可以用纤溶疗法来对患者的血肿进行引流,从而使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减轻,这一方法十分简便[8]。这一手术方式的缺点是:对于出血铸型者,脑室外引流的效果不是很好,十分容易造成堵管现象,从而使得引流不顺畅[9]。本研究中围术期两组间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说明从整体上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可有效缩短患者的血肿清除时间,减少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就总体疗效而言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83.3%(P < 0.05),亦说明研究组起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GFAP与神经元功能调节和生存有关,之前有研究认为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有学者等检测GFAP的两种异构体(其中一种是磷酸化的形式),结果发现前额叶皮层中高度磷酸化状态的GFAP可能是病理学自杀原因之一[10]。本研究中经过治疗后,两组血清GFAP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在第7天达到高峰(P < 0.05);研究组在第7、1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说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可在生物水平上对患者进行有效改善。
总而言之,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一般情况下优于直视下锥孔引流,可在基层医院普及。
[参考文献]
[1] 林卫,陈卫红.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42例治疗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23):110.
[2] 胡涛,林勇,吴春平,等. 超早期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33-34.
[3] Adeoye O,Ringer A,Hornung R,et al. Trends in surgical management and mortality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TICH trial[J]. Neurocritical care,2010,13(1):82-86.
[4] 黎文欢,梁天龙,龙健中,等.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随机对照研究[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5):831-832.
[5] 王文学,汪军,翟德忠,等. 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12):728-730,733.
[6] Sinforiani E,Curci R,Fancellu R,et al. Neuropsychological changes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J].Funct Neurol,2011,16(4):329-330.
[7] Fewel ME,Thompson BG Jr,Hof JT.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 rhage:a review[J]. Neurosurg Focus,2009,15(10):1.
[8] Prasad K,Rrowan G,Sirvastava A,et al. Surgery in primary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atoma: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ails[J]. Acta Neurol Scand,2008,9(5):103-110.
[9] 王书香. 血肿微创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疗效分析[J]. 医学论坛杂志,2010,3l(13):131-132.
【关键词】 手术救治; 急诊处理; 颅脑损伤; 脑挫裂
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指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1]。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其中脑损伤后果严重,应特别警惕[2]。病因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3]。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病,死亡很高,常因严重脑挫裂伤并发脑疝,使得脑干受损从而导致中枢衰竭引起死亡,手术治疗选择恰当的开颅时机和手术方式,及时清除血肿减压、止血,防止颅内高压进一步恶化是治疗颅内出血的关键[4]。因此救治颅脑损伤患者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开颅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压力,笔者选取了从2007年1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137例颅脑损伤患者,就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137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123例,平均(38.3±4.2)岁,女14例,平均(39.5±3.6)岁,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80岁,平均年龄(39.3±3.2)岁。经临床检查发现,在13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双侧瞳孔散大小于3 h的有57例(其中男48例,女9例),双侧瞳孔散大超过3 h的有80例患者(其中男75例,女5例);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有39例,出现呼吸异常或者休克的有24例,患者中生命体征不平稳,收缩压大于160 mm Hg 或者舒张压大于95 mm Hg的患者有35例,收缩压低于85 mm Hg或舒张压低于60 mm Hg 39例;CT 显示患者脑中线移位低于10 mm的有57例,移位10~15 mm的有43例,移位超过15 mm的有37例。
1.2 治疗方法 137例患者入院之后医师立即对他们行气管插管并进行低温治疗,在必要的时后使用呼吸机给予患者辅助呼吸。对出现血压不稳且伴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医师应该给予25%的甘露醇3 g/kg进行静脉滴注。然后进行颅脑CT检查,并及时检查患者的血型以及血常规和进行抽血配血等相关处理,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术前诊断,根据相应的手术指南确定手术治疗时机[4-5]。对脑挫裂伤合并出现颅内血肿的患者采取开颅清创和血肿清除术。对于术中可能出现的顽固性脑组织膨出患者,临床医师应该对患者的部分膨出脑组织进行切除治疗;医师在手术中还应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及时的补液或对他们进行输血治疗。手术之后应该常规给予患者重症监护,并在患者的头部覆盖冰帽,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还要注意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例如脱水、营养不良以及出现并发症等[6]。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症状以及体征完全消失;显效: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有一定消失;好转: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得到减轻,并且生活上基本能自理;无效:症状和体征没有任何改变[7]。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法,P
3 讨论
脑损伤的受伤方式分为加速性颅脑损伤(头部在静止状态被运动着的物体打击,头部沿外力方向作加速运动)和减速性损伤(运动着的头撞到静止的物体或地面,由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而致损伤,常见者如坠落伤)。但实际上受伤方式往往非常复杂,如头部受到外力撞击呈加速伤,以后跌倒,头部撞地又呈减速性损伤。在减速性损伤,除头部着力点处有颅脑损伤外,其着力点的相对部位脑组织亦有对冲伤[8]。在颅脑损伤的诊断中,仔细了解受伤方式非常重要。从病理上看,原发性脑损伤为脑挫裂伤,有软脑膜及大脑皮质的断裂、破坏。脑组织中有散在出血灶。白质亦受累,呈软化出血及水肿等改变。脑挫伤与脑裂伤常合并存在。在有对冲性脑损伤的病例,对冲部位的脑损伤重于着力点处。因对冲性脑损伤中多见枕部着力而使额叶、颞叶脑组织出现对冲伤,额叶的前颅窝底为凹凸不平的骨嵴,颞叶前部亦为尖锐的蝶骨嵴,可引起严重脑挫裂伤[9]。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病,死亡很高,常因严重脑挫裂伤并发脑疝,使得脑干受损从而导致中枢衰竭引起死亡。手术治疗选择恰当的开颅时机和手术方式,及时清除血肿减压、止血,防止颅内高压进一步恶化是治疗颅内出血的关键[10]。因此,巡回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突况要及时观察分析、快速反应,不能够慌乱,做到镇定自如、急中求稳,稳中求胜。器械护士再配合医生时要做到“快、准、稳”,使手术顺利进行,为抢救成功创造机会,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11]。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应该熟练掌握各项抢救方法和先进的检测技术,同时要具备较强的临床观察、分析和应急反应能力,手术中要及时进行手术操作中的相关措施,这对提高手术抢救的成功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基尧,林兆奋.282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原因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1997(2):12.
[2]周良辅.神经外科手术图解[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25-247.
[3] Miller-Larslan A, Matteson H, Hertel E, et al. Reversible fatty acid conjugation of Simonides:novel mechanism for prolonged retention of topically applied steroid in airway tissue[J]. Drug Me tab Dispose,1998,26(7):623-630.
[4]谭翱.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5):317-319.
[5] Highmen J G, Sever-son Rt, Davis S, et al. Incidence of calico in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 Sex race and 1 year age specific rates by his-ology tobe[J]. Cancel,1995,75(2):2186-2191.
[6]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3-285.
[7]尹康,林毅兴.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晚期患者的抢救[J].中华刨伤杂志,2002,11(18):699.
[8]慕容洋,吴丹.特重型颅脑外伤的手术治疗和救治经验研究[J].中国医学杂志,2008,28(11):831-833.
[9] Huang X R, Zhang J. Some epidemiologist characteristics peptic ulcer in Hebe area: Gastroscopic analysis of 10342 eases[J]. Thonga Xiaoping Neighing Mazhbi,1998,15(1):47-48.
[10]黎介寿.特重型颅脑外伤的手术治疗和救治经验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88.
【关键词】 脑室出血;钻孔置管引流;护理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从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41例, 入选患者均采用钻孔置管引流术进行手术治疗, 经过CT的检查患者均有脑积水出现或脑室铸型形成。患者年龄34~87岁, 其中男22例, 女19例。患者均出现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对患者进行GCS评分,
2 护理方法
对术后患者脑室出血钻孔置管引流术的术 后护理干预, 具体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2. 1 术后病情观察
神志、瞳孔的变化:例如患者昏迷程度加重, 瞳孔由小变大, 或者出现不规则形状改变, 预示有再出血的可能, 立即通知主治医生, 查头颅CT, 做好开颅手术准备:心率、脉搏变慢而血压升高, 提示颅内压增高, 同时血压升高也可诱发再次出血, 需及时降压。降压幅度控制在正常偏高范围, 降血压过低, 则可使脑血流灌注不足, 影响脑功能恢复, 还需密切留意患者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 脑室出血患者的引流液颜色在手术初期应为暗红色, 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患者引流液为鲜红色, 并且引流量突然增加, 患者同时出现头痛及血压升高等症状时, 提示患者再次发生颅内出血, 立即通知医生, 急查CT后决定是否开颅手术, 如早期得到治疗, 可挽救患者生命[1]。引流量越多, 说明脑脊液通路梗阻越严重:若引流量逐渐减少, 提示脑脊液通路逐渐恢复:如引流液由清亮变浑浊, 提示可能感染, 宜留取脑脊液送检。
2. 2 引流管护理[2]
引流管护理是保证引流成功以及患者术后预后质量的关键。保证引流管的通畅, 无扭曲、成角、无堵塞等。引流管通畅时, 可以观察到引流管内的引流液会与脑动脉搏动一致, 或自流现象。若各种原因, 如血肿腔内血液较为粘稠, 引流管脱出或者各种凝血块等可能导致引流管不通畅, 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恢复引流管通畅。对原发性脑室出血或脑出血破入脑室者需要将引流管的出液口高于侧脑室平面约10~15 cm左右, 可以有效避免过度引流所引起的颅内压降低。这样一方面可减少血性脑脊液中自由基及其他代谢产物对脑组织的损伤, 有利保护脑细胞, 促进脑功能恢复。另外可根据每天脑脊液量间接推算颅内压的高低, 以指导调节脱水剂用量及引流时间。低颅压易导致脑皮质塌陷, 脑血管损伤再出血。在为患者进行翻身或者其他护理操作时, 需要注意小心避免牵拉引流管, 如患者需搬动或做检查时, 应先夹管, 以免引流液逆流或气体进入, 引起感染或气颅。引流管出头皮处要用缝线固定1~2针, 且松紧适宜, 过紧会影响引流, 过松则影响流出。勿将引流管固定在床头, 以免头部转动时引流管被拔出。一旦拔出, 不可将其插回脑室内, 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 并协助医生处理。若为连接管接头处脱落, 立即关闭引流管上端, 在无菌操作下, 迅速更换一套脑室引流装置。
2. 3 基础护理
脑室出血患者术后绝对卧床, 床头高15~30°便于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如出现躁动症状, 要加强保护性防护工作, 加强看护, 必要时用约束带, 交待家属, 并定时松解, 以免皮肤受损, 必要时给予患者镇静药, 注意引流管妥善固定。长期卧床病人应根据病情使用气垫床, 每2小时翻身1次, 定时按摩受压处皮肤, 预防褥疮的发生, 留置尿管者每日用0.5%碘伏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 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不能进食者行鼻饲饮食。定时翻身拍背,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痰液黏稠时行雾化吸入, 必要时吸痰, 以预防肺部感染。
2. 4 预防感染
脑室出血钻孔置管引流术患者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 因此需要做好各种预防措施, 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需要对患者病房环境进行每日的消毒清洁, 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特别是在为患者行腰穿时, 需要停止其他一切不必要的操作, 患者穿刺部位需要每天进行消毒处理, 进行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若出现有污染或者在伤口处敷料出现潮湿时应该及时更换, 保证伤口或穿刺部位干爽。整个引流装置应保持密闭, 不可任意拆卸或在引流袋穿刺, 以免污染, 引起颅内感染。
2. 5 拔管护理
脑室引流管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脑脊液引流量减少, 经头颅复查后, 符合拔管指征, 予以拔管。拔管后, 切口处如有脑脊液漏出, 立即告知医生, 妥为处理, 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2. 6 心理护理
对于有意识的患者护理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 给予患者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恐慌的情绪, 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2. 7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缩短住院日, 减少致残率的关键,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开始进行关节屈、伸及肢体外展, 内收、外旋、内旋等被动和肌肉按摩, 要循序渐进, 包括语言、吞咽、坐、 站、立训练, 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 从而达到最佳康复效果。
3 结果
41例患者经精心护理后, 20例痊愈, 好转15例, 3例放弃治疗, 2例死亡, 1例转上级医院。
4 讨论
对于脑室出血钻孔置管引流的护理要点, 主要对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对患者进行严密病情监控, 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 做好各种基础护理, 对脑室出血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术后的预后质量, 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治疗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