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09: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学与旅游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学生满意度;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CIPP模型;路径优化
一、研究背景
学生满意度这一概念是在顾客满意度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国外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而我国有关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期,伴随着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产生和发展。现有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二是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在线教学方面。本科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生满意度研究较少。“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也是大多数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对于学生专业认知的形成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推进“旅游学概论”的课程建设,本研究从学生满意度的视角出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优化问题,既有助于课程建设相关的理论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也为未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旅游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旅游高等教育创新旅游人才培养观念,由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方向转变。
二、基于CIPP模型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构建
CIPP模型,也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由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四项评价活动组成,由于其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特点,故而广泛应用于各研究领域。本研究运用CIPP模型,结合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确定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因子。
(一)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对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因子包括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特色是否鲜明。
(二)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对课程的师资力量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因子包括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以及在授课时是否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启发性,能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能否对理论知识联系行业实际进行分析、能否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三大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价因子包括课前是否安排学生预习、教材选用是否恰当,课程内容体系是否完善、授课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授课方式是否多样化、课堂氛围是否活跃、课后作业是否适量、能否给学生提供有用的参考数目和学习资料。实践教学的评价主要从第二课堂进行,评价因子包括教师是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教师能否对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全程指导。考核方式的评价主要从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大方面进行,评价因子包括过程考核的形式是否多样、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期末考核的试题覆盖面及难易程度。
(四)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主要是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考虑到“旅游学概论”课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主要从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人格培养三大方面进行。评价因子包括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是否积累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对行业的认知是否清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课程是否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格修养和审美水平的培养。综上,基于CIPP模型的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满意度评价共设置6大评价指标31个评价因子(表1)。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
(一)数据获取
本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问卷设计根据课程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31个评价因子,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请被调查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分别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赋分,分值从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依次为1-5分。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线上定向发放的方式,发放对象为旅游管理大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覆盖面从大二到大四,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均学习过“旅游学概论”专业基础课。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60份,均为有效问卷。
(二)信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对本次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的α信度系数为0.988,可见本次问卷调查的可靠性非常高。
(三)数据分析
1.过程评价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培养目标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培养目标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特色方面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2.输入评价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师资力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3。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师资力量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教师的专业水平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3.过程评价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4。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教材选用、授课时间、授课方法、课堂氛围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5。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第二课堂的全过程指导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6。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过程考核方式和期末考核命题难易度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4.成果评价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7。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在专业知识、行业认知、团队合作能力、审美水平的培养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四、本科高校“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及优化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突显教学特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结合我校“三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大类学生培养需求,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现代旅游活动的种类、表现形式及发展特点,厘清旅游活动的体系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旅游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明晰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的影响;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旅游现象和解决旅游业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培养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类专业开设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1)引领性。通过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专业认知体系,合理选择自己的专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2)综合性。教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旅游者行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旅游学科全方位知识;(3)创新性。课程教学包含大量来自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业的鲜活案例,问题突出,现象明显,有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育。
(二)立足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
针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和学生需求,在课程建设中应重点关注三个问题。1.厘清专业认知,激发专业热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第一志愿率普遍偏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什么、将来干什么感到困惑。“旅游学概论”作为首门专业基础课,肩负着重要使命。课程教学应由各模块教学内容谈及学科整体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认知体系。课程教学中关注社会热点,分析旅游现象,让学生逐步领略到旅游学科的魅力和旅游业实际工作的乐趣和意义,激发专业热情。2.提升理论深度,培养理性思维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一直存在讲授技能知识多,讲授理论知识少,教学内容较琐碎、分散、浅显的问题。“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应注重旅游学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对前沿理论深入浅出的传授,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学习的“高阶性”与“创新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资料收集、文献分析、系统阐述和小论文撰写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具有较为清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师生互动,实现课堂翻转为解决教师课堂满堂灌,学生成为“低头一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在每节课中增设提问、分析和讨论环节,学生思路必须跟着老师走,课堂学习节奏快、动脑多,学生主导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现了课程的“挑战度”。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设计
在“旅游学概论”的课程建设中,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设计,具体包括:(1)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创新意识。在“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创建线上线下互动、启发讨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问题发掘和科学增负,培育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解读社会需求,重构协同育人。立足市场,面向行业,既突出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应用,既强调知识灌输,也重视能力培育,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重塑协同育人机制。(3)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旅游热点。为让学生获得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增设大量具有时代意义的旅游发展主题内容。(4)凝聚集体智慧,打造高质课程。课程组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案、电子课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并通过学习通APP构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反馈平台,努力打造高质量课程。
参考文献:
[1]谭诤,王欣欣.高校课堂教学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6,(5):101-107.
[2]金明,刘一弦,王媛,李云鹰,魏雪梅,郑娟.护理本科全程教学学生满意度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6):1762-1767.
[3]胡文静.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旅游管理学科错位
(一)旅游管理学科定位属性与办学依托之间错位
1.单一学科定位与办学依托多学科之间错位
目前我国旅游学的理论基础尚未完全建立,各个研究机构(高校)都在各自原定领域内进入旅游研究圈子,多种学科进入旅游研究,造就“万马奔腾、齐头并进”的虚假繁荣。实际上,旅游专业在中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不合理,一直在单一学科还是复合型的交叉研究领域之间摇摆,在单一学科体制内寻求多重研究的突破和承认。从旅游专业在我国高校院系的实际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旅游研究和旅游专业教育是依托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园艺学、林学、社会学、建筑学,甚至依托中文、地质学、交通运输、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等不同的学科背景而不断发展的。旅游专业在诸多学科、院系下皆有分布,既说明我国旅游学科自身发展的壮大,也说明了其他学科发展面临困局与自救。这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在经济管理类院系下开设旅游类专业,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酒店管理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系;二是因该学科在旅游研究和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开设了旅游专业。如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以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三是由于某些相关学科人才需求下降,一些高校依托历史学、园艺学、林学、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进行专业开拓的情况,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5](P9~15)等。这种专业的综合性错位既不符合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产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客观反映旅游学的本质特点。依托其他学科永远使旅游学处于从属地位,得不到主流的定位和认可。这种学科地位问题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出现“小而全”的局面,开设课程涉及旅游各个方面,虽然面面俱到,但都是皮毛。而且旅游科研和旅游教育科研滞后,教师难以申请省部级以上的课题基金和奖项,难以发表权威性、高层次的旅游学术专业刊物,最后只能在经济学、民族学、哲学等学科中申请旅游课题,在非旅游的刊物上发表“权威”论文等。长此以往,球与边缘化最后将会严重影响高校旅游专业的师资水平、资金投入、院校评估与专业排名、办学层次与质量等,若不能确定旅游学科的定位属性,必将影响旅游教育与科研的发展。[6](P161~164)
2.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人才培养与同时就业竞争之间错位
中国旅游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迅速。由2000年底统计,全国拥有高等旅游院校(包括所有开设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普通高校)由1980年的4所增加到252所,拥有在校学生73 586人,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样一个完整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截止2009年末,国内的1 722所大学(学院)中有旅游专业(系)的高等院校852所,在校生49.84万人;开设旅游专业的中等职业院校881所,在校生45.41万人。也就是说,全国有95万人就读旅游管理专业,其中50万人在高等学府中。①十年时间,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都取得了惊人的数量发展,然而质量是否都同样得到提高呢?实际上,每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定位是不同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出路也应该不一样。首先,研究生教学有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将研究生培养成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将研究生培养成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员[7](P10~11)。其次,本科层次旅游专业应培养具有“创造性执行及一定的创意策划能力”的专门人才[8](P8~9)。再次,旅游管理专科是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能从事旅游基层管理,独立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目标定位直到目前仍处于模糊状态,所以造成不同层次人才同时竞争相同岗位。多种层次人才培养与就业同时进行,竞争空前激烈,导致了学生更看重名牌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或者非旅游管理专业(如金融、会计、财税等专业),进而产生了极其严重的二级分化现象。
3.旅游多功能与旅游研究缺少基础理论之间错位
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旅游的诸多功能之一,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体现在旅游活动可以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其与旅游活动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旅游功能。[9](P13)从对旅游的社会教育系统要素分析可以看出,旅游资源能够发挥教育载体的功能,并为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导游人员和旅游解说牌是旅游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导游在讲解时存在缺乏生动性、科学性和讲解格调低下等问题;旅游解说牌设计呆板、内容空泛。停留时间是影响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交流的主要原因,旅游管理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待加强。[9](P19)旅游研究在成果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同时,如何构建旅游研究自身的理论内核尚需突破,旅游研究的基础理论不扎实,尤其是在市场和产业发展的短期性需求支持下,造成旅游研究成果数量的表面繁荣,实际上研究深度不够,一些关键问题始终难以得到解决,没有形成核心的概念与逻辑体系,对于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的语言系统共识较少。[3](P239~248)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中体现的旅游研究倾向为例,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自然基金项目倾向于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及演化、旅游流及旅游行为等,对区域旅游合作主题没有研究或者说较少涉及,旅游统计是研究薄弱环节;社科基金项目倾向对旅游产业竞争力、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等的研究,对旅游流及旅游行为没有研究,而在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旅游生态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中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乡土聚落景观、旅游环境影响、旅游统计、旅游信息等主题成为研究“新宠”;社科基金项目中旅游产业、民族村寨旅游、区域旅游合作、休闲旅游、青藏高原旅游等逐渐受到重视。[10](P78~84)旅游具有多种功能已经为人们所共识,研究缺少基础理论,国家项目支持少,旅游多是在其他学科中寻找借鉴,这种外在多功能和内在少基础之间形成一种悖论。
(二)旅游管理学科定位属性与人才培养(就业)之间错位
1.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错位
在旅游管理学科中,以应用为主的专业方向比例也明显高于以基础为主的专业方向,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靠旅游规划等横向课题支撑,部分学生和青年教师成为导师规划课题的廉价劳动力,这样势必削弱旅游基础性研究,导致论文产出、著作产出、纵向课题申请、研究生就业出路等向应用性倾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人才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旅游业需要的人才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导游员、饭店工作人员、旅行社计调等层面,更不是学旅游管理到饭店“端盘子”等传统偏见。许多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时代步伐,滞后于市场需求,依然只是停留在导游、餐饮、饭店管理等传统层面,缺少会展与会务管理、商务旅游、景区精细化运作、旅游产业融资、遗产旅游豪华包装、智慧旅游、金钥匙饭店高层管理、高尔夫管理、会所管理与业务运作、政府接待与旅游陪护等新业态。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结构不科学。部分课程因专业方向分化缺乏有效综合,甚至大量课程内容陈旧、重复,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比重偏低,学生限于一隅,自身知识得不到拓展,个性化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最后出现“难找工作、多人找同一份工作、找到工作难以坚持”的局面,进入社会后工作岗位得不到适应等结果。
2.学科规模数量扩增与质量水平之间错位
与其他本、专科生专业相对完善、成熟、规范化的培养管理相比,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管理则松散得多,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依靠导师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一方面部分旅游管理导师招不到高质量学生,另一方面某些专业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研究生。学科规模数量扩增与质量水平之间的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以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评估、质量监控体制为切入点,逐步推行以校外专家为主的社会评估制度,改变放任自流为“依法管理”,应成为今后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
3.重知识传授与轻能力培养之间错位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薄弱,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虽然也召开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教学改革会议、创新争优学术会议等,但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新为荣的意识明显不足,难以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难以突破传统观念,也就难以超常规发展。
4.社会需要与个性泯灭之间错位
许多旅游管理院校(专业)忽视了学校、学科的既定特色与形象,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一味地追赶潮流,与时俱进,最后迷失了发展方向,找不到自我特色,培养出来的海量学生,千人一面。同行对于这种以数量培养取胜的方式认可度不高。例如国内某高校一次性招收6个旅游管理本科班,一次性招100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有些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举办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在职研究学员,以3~5万元/人学费搞创收,批发硕士学位证。这种为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视培养人才质量的办学方式,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旅游管理硕士点、博士点成为挣钱的工具。
5.效益与培养成本之间错位
据笔者调研所知,大多数学校未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各培养机构处于无成本核算体系的运行管理之中。尽管近年来实行完全国家拨款、委托培养、自筹经费三种类型的经费分担改革,但仍未摆脱经费短缺的困境,完善和拓展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是当务之急。
理顺旅游管理学科的错位,对其进行科学定位
(一)确定旅游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和旅游专业的“核心”学科地位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特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适合于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的战略定位,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11](P6~7)旅游学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应拥有一个独立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规范化的专业结构。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合理的规范化包括一级学科(旅游学)、二级学科(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旅游地理学专业)以及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地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与区域经济等)等在内的旅游教育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6](P161~164)旅游专业不是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它应该在目前的学科目录体系里体现更多的包容性,旅游专业应该成为横向联系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与消费、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业综合管理等,纵向联系个体旅游行为、社区旅游、区域旅游、全球旅游新论等在内“核心”学科。
(二)明确学科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然而目前各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通病,即笼统单一,跨度太大,定位过宽,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忽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崔伯(Tribe,2001)指出,教育项目中课程设计是关键因素。旅游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面向旅游企业,也要考虑到旅游业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12](P442~448)。也就是说旅游教育既要考虑实际意义,又要考虑到技术意义。优秀的旅游课程设计的最终得益人将是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同时学生也能受益匪浅。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时,教授很多经营层面的知识,但很少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13](P291~295)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注重课堂教育,但严重忽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邹益民(2002)指出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加上学校实验设施不足,饭店方向的学生在进入饭店当实习生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14](P44~46)我国的旅游教育课程往往是基于老师擅长的领域来设置,其实理想的课程设置应当是根据设计好的课程来寻找相适应的老师。我国的课程设置方式是本末倒置的,这在学生的知识构成上清楚的反映出来,造成行业需求与学生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为了能实现我国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教育项目中应当保证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课程设置的目标中,应当包含基本的技能、相关实践、相关知识以及如实际操作准则等。[15](P16~24)应该在旅游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体现学术差异和就业差异,学位与理论依次递增,同时从实操层面到学术理论层次也应该双向递增,避免学术与就业错位。
2008年12月13日至14日,由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专业组主办、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承办的全国“旅游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工作会暨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深圳市华侨城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专业组成员及来自全国各地260多所高校、出版社、旅游杂志等机构近300位参会代表。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展望未来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趋势,全面提升旅游教育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创建中的成功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本次会议通过主题发言、专题发言与分组讨论等会议形式,回顾与总结了中国高等旅游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旅游本科专业的发展态势,探讨了旅游特色院校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典型经验以及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等问题,并通报了明年的16项工作安排和计划,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会议对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历程与经验和促进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在新时期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上有7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7个报告从宏观层面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变化,从微观层面具体地探讨了各院校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对中国高等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如下:
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专业组组长、湖北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马勇作了题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报告。马勇首先概括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在院校数量、专业层次、专业方向、区域分布、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国际交流和质量工程等方面的变化,充分肯定了广大旅游院校30年来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并指出旅游管理专业在工商管理类学科中的地位逐渐得到加强与巩固;其次通报了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的工作计划,提出了16项具体工作安排,号召全国各旅游高等院校紧紧抓住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契机,进一步积极创建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12项质量工程,共同促进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建伟作了题为“突出特色,科学发展,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努力”的主题报告,从基本情况、办学模式和办学成果三大方面,通报了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发展历程和专业建设情况,总结了该学院自主创新、突出特色的办学模式以及在人才培养上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南开大学旅游系系主任徐虹作了题为“南开旅游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首先对南开大学旅游教育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南开大学旅游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办学方式,并针对新形势下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挑战,提出了完善培养目标、强化培养规格和规范教学体系3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卫武作了题为“上海师大旅游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从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及办学愿景4个方面,对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的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和办学特色进行了展示,总结了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建设国家示范院校、国家特色专业和申报新一轮学位点的美好愿景。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丁培毅作了题为“全球化和本土化对旅游学科教育的影响”的主题报告,以国际化和本土化为切入点,对澳大利亚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地概述,分析了澳大利亚高等旅游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三大针对性的策略。
西北大学旅游系书记陈实作了题为“30年改革发展的旅游高等教育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报告,对西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概况了旅游专业在学术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3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明确了旅游专业未来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进度,并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环节5个方面的预期。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作了题为“中国著名大学旅游学科萎缩问题及出路”的主题报告,概括了旅游学科萎缩的表现形式,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学科萎缩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解决学科萎缩的重要措施。
下午有来自全国15所旅游院校的参会代表作了专题发言:浙江大学周玲强发言题为“研究性大学在人才培养和旅游学科发展上的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宁泽群发言题为“努力建设高水平的旅游管理学科”、湖南商学院钟志平发言题为“旅游行业互动人才培养创新思路”、广东金融学院刘伟发言题为“对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反思”、广东商学院张河清发言题为“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架构与实践创新”、辽宁师范大学谢春山发言题为“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悖论现象探析”、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董观志发言题为“高等旅游教育进入集成创新时代”、同济大学邱灿华发言题为“旅游与休闲在MBA教育中的发展”、复旦大学巴兆祥发言题为“旅游学困境与我们的努力”、郑州大学毛安福副院长发言题为“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王怡然发言题为“从中外合作办学看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华东理工大学居阅时发言题为“旅游学科定位与旅游业的发展”、南阳师范学院李瑞发言题为“跨专业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模式”、哈尔滨理工大学杨宇发言题为“旅游高等教育TAT模式创建与实施”,均引起了参会代表的积极关注和踊跃响应。
三、大会总结情况
[关键词]模块化活动化互动化教学法旅游管理
一、构建同伴探索导向的Ms
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的实践中,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是指导创新行动的理论基础。过程模式重视开放的、非正式化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的方式(manner)而非教育的内容(matter),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非教师如何教。情境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
旅游管理教学主要立足于三个理念: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第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国际化竞争性人才的成长规律。我们在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创新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了在国内比较权威的5本教科书、6份报刊、3个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了开放式的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改变只由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系列教学活动主题,由学生小组主持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只使用黑板和粉笔的简单传媒手段,以教学过程为线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保证了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四是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判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占40%、实践学习占30%、课程测评占30%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结构化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主要形成了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教学过程活动化为主体、师生关系互动化为媒介、教学质量结构化评价(Makeup)为导向的Ms框架性教学法。
我们在旅游管理教学创新进程中构建的模块化(Module)、活动化(Movement)、互动化(Mutualism)和结构化(Makeup)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化思想的教学框架体系。”模块化“是指将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权,通过整合优化对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模块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功能,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活动化“是指将学习进程的运行作为关键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竞争力,通过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对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互动化“是指将师生关系的改进作为重要保证,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实现开放性的互动化,促进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支持和激励,从而保障师生的共同成长。“结构化”是指采取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进行评价,主要是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学科建设的学术需要、高校教育改革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个体需要为标准。
二、实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系统目标
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为了充分利用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实课堂教学环境和虚拟的真实案例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格魅力和多样化的创新能力。
直接目标:通过实施Ms教学法,使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基础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战略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有框架性认识,初步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创新能力。
中介目标:按照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保持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技术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管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创造一个互动化学习的良好环境。
终极目标:突破以教学目标为焦点、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通道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以教学过程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探索为通道的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学院国际化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创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路径选择
1.教学过程坚持学生导向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技术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竞争战略化、人才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必须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从体制到内容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前瞻性。这就决定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实现全程化的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Ms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主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教材,师生共同确定教学活动主题、制作多媒体教案和组织教学过程,学生主题活动小组主导教学活动进程,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教师自始至终担任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等途径来体现学生中心原则的。
2.教学设计体现操作弹性
我们看到,当达国家的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以旅游业的现有成果、经典着作的教学为根基,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为导向,形成了旅游学专业教学、旅游学与相关学科混合教学、旅游业实践教学的旅游管理教育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Ms教学法根据本科生的学年周期,把旅游管理教学设计为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修养课程。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课程,三是培养精英式专家的技能课程;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一年级多元化学科的基础性混合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二至三年级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我们学院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在正常的春、秋学期之间设有6月中旬~9月中旬的暑期社会实践学期)的综合性专业教学,第三个阶段是四年级以毕业学位论文为线索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教学。三个层面与三个阶段不仅互相交叉渗透,而且灵活可变,从而构成了具有旅游学院专业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过程操作体系。
3.教学资源实现平台共享
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推进与深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主要注重了四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学院拥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课室和旅游星级饭店等内部资源;二是学院所在中国主题公园之都——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以及深圳市相对集中的旅游企业资源;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信息资源;四是学院与世界旅游组织教育机构、发达国家旅游高校、国际性旅游学术组织的广泛联系的国际化资源。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一是通过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二是通过整合旅游企业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前店后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通过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了“虚拟现实”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四是通过国际旅游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了“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多元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开放性、兼容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师生关系注重协调互动创新
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主体个性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科学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基本探索,这种探索必然要反映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这种探索必须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放在第一位。旅游管理教学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关系,这种多边关系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个关系民主化了,才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化。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价值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的行动中,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才能培养出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参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旅游管理Ms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实施别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
5.教学质量建立保证体系
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产品质量标准不能低于用户的需要,也不宜超过用户的需要,因为随着质量的提高,产品成本就会提高并影响价格,因此应在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求得平衡。同样,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也存在成本与效益的问题,这里体现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适应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实行教学质量保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旅游管理Ms教学法赢得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研究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质量的四类标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提出了旅游管理Ms教学法质量保证的四个体系:一是教学活动方案的策划体系;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执行体系(过程性控制);三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后勤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四是教学质量控制的督导体系(自我评估、专家评估、社会评估的三个层次)。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3,30(4):60~64
[2]姚海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教育研究,2003,2:60~63
[3]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旅游学刊,1998年12月,旅游教育专刊:18~21
[4]张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3,18:40~41
王粤副主任表示,市旅游委与联大旅游学院在很多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希望进一步深化政府和旅游院校的合作,发挥学院人才集中、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共同为北京旅游 市场的市场研究、宣传促销等方面作出新的努力。她还介绍了目前的旅游形势。
联大旅游学院院长黄先开在讲话中表示欢迎,他向来宾介绍了旅游学院的发展与现状。表示将利用学院优秀的人才与硬件力量编制好相关项目,表示希望继续进行深化合作。
王粤副主任还和教室代表进行了座谈,了解了旅游学院的学科设置等情况,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大家表示,面对北京旅游大好形势,如何准确做好旅游定位,如何精准做好旅游推介,如何测算旅游在GPD中的占比,旅游数据统计发展落后,信息数据库建设滞后,实时数据采集不到位,已经成为了制约北京旅游发展的掣肘。希望双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对北京旅游市数据进行专项研究,编制未来3年北京旅游市场报告,以指导北京旅游合理健康的发展。旅游学院应当发展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有影响力的国际旅游院校。
王粤副主任一行还在黄先开院长陪同下,参观了旅游学院新教学楼。
旅游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培养旅游管理高级人才的学院。 学院现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英语、日语6个本科专业,其中旅游管理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另有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应用日语等4个高职专业。近年来,学院投资2000余万元建立了一批国内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包括酒店管理实验室、旅游电子化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同声传译室、日本文化室、茶艺室、品酒实验室等。(李磊)
中国会奖旅游城市联盟
2014冬季推广活动会议召开
12月3日,中国会奖旅游城市联盟2014冬季推广活动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联盟15个城市会员代表以及会奖相关企业代表参加了活动,并做了精彩讨论和发言。会议首先欢迎青岛成为本联盟第15个会员城市。
会上,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王粤副主任表示,各城市在发展会奖旅游产业方面各有特色各有成果,联盟成为各城市加强专业学习和经验交流的有效平台,在15个城市的共同努力下,联盟影响力不断扩大,也为中国会奖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由联盟发起并制作的《中国会奖旅游城市联盟推广手册》和《中国会奖旅游城市联盟宣传片》是国内首次联合多个城市编制的此类宣传品。(李磊)
北京高端旅游与会议产业联盟
2014冬季推广活动举行
12月4日,北京高端旅游与会议产业联盟2014冬季推广活动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活动围绕“旅游与文化融合背景下,北京高端定制旅游产品开发”主题展开一系列讨论。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粤出席并发言。
王粤副主任表示,今年是北京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以高端会奖为代表的高端旅游业面临产业结构深入调整、产品服务升级换代的客观要求,同时北京拥有众多文化旅游资源,未来通过政策不断引导,北京高端旅游产品将更加丰富,定制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北京高端旅游与会议产业联盟自2011年底成立至今,每年都定期举办推广活动,已成为北京高端旅游业内同业者交流与合作的高层次平台,见证了北京高端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历程。(李磊)
“冬游・享受阳光”旅游推介会在京举办
2014年11月18日,自治区旅游局在京举办“冬游・享受阳光”旅游推介会,目的是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冬季赴藏旅游,实现旅游四季均衡发展目标。邹伟南委员代表北京市旅游委出席推介会并致辞。
邹委员在致辞中表示,独特的地理优势,蔚蓝的天空、洁净空气、巍峨的山峦、厚重的藏文化和悠久的藏文明,被誉为人类最后的净土、世人向往的香帕拉,与北京有着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两地旅游资源差异性大、互补性强,开展合作的潜力巨大,空间广阔。近年来,自治区与北京市在旅游规划建设、旅游资源宣传推广、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这些战略合作对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胡虎)
北京市旅游景区导游证识别系统培训会议召开
2014年12月5日北京市旅游委召开了旅游景区导游证识别系统培训会议,市旅游委赵广朝委员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旅游委行政许可处、各区县旅游委负责人和本市AAAA旅游景区负责人参加了培训会议。
本次培训会议首先由行政许可处处长林亮宣读旅游景区导游证识别系统终端POS机管理办法(试行),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
赵广朝委员在会议上指出 “旅游景区导游证识别系统”是一套专门针对导游监管的重要信息系统。能够帮助旅游景区对黑导、假导游证、过期导游证进行实时准确的识别,从而提高旅游市场监管能力,切实保护游客、导游和景区的合法权益。这套系统是多方受益的系统,各旅游景区必须认真组织系统实施,彻底根除非法导游,推进我市旅游行业的和谐发展。(刘铮)
市旅游委举办2014年北京对口支援地区“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
2014年11月20日至26日,北京市旅游委在京举办了2014年北京对口支援地区“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 此次培训班由北京市旅游业培训考试中心具体承办,共有来自“和田、拉萨、玉树、什邡、巴东、赤峰、乌兰察布、南阳、十堰、神农架”等7省10地近200名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根据需求专门组织了国内一流旅游专家、学者,市旅游委、延庆县旅游委干部为此次培训授课,课程设置包括课堂讲课、现场教学、专题讨论等方式。
北京市旅游委邹伟南委员,北京市支援合作办智力支援处、北京市旅游委首都旅游协调与区域合作处等相关处室负责人分别参加培训班开学及毕业典礼,并向经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了由国家旅游局印制的《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培训证书》。(胡虎)
比佛利市2015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活动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本科;课程体系;中韩
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统计,2009 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 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旅游总收入1.29 万亿元,增长11.3%。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总体上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从而拉动内需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WTO召开的世界大会上宣布,中国旅游就业现在是世界第一位的,并预测到2010年可吸纳8800万的就业人数[1]。旅游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2]。旅游形成产业化的今天,旅游人才的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逐步扩大和提高。而旅游人才的竞争成为旅游业的竞争核心[3]。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和重难点表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指导性的关系。即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指导,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的体现。所以说,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是由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组合而成[3]。
从我国第一所旅游院校的创立至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开设有旅游院校 (包括设有旅游相关方向的院校),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为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可观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的旅游发展态势下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如数量布局和规模布局不尽合理,人才的特质与市场的需求契合度不高,旅游教育体系的建立尚待完善[4]。本研究通过对中韩两国旅游高等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及课程安排的比较分析,希望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2 韩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分析
韩国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横向上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专业选修与教养选修,在纵向上以教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逐层加深相关领域的学习。在韩国旅游教育的学科设置是各个大学根据自身的情况而设立的,与国内统一设置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情况不同。本研究选取韩国一所四年制本科大学为例,就其开设的旅游教育课程进行了分析。
培材大学旅游相关学科是从1990年开始设置的。最初为旅游管理系;1995年酒店管理专业从旅游管理系中分离出来,由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组成了旅游系,是社会学院的下属机构;1997年旅游系更名为旅游管理学院,设有三个系——旅游管理系、酒店管理系、营养餐饮管理系;2001年将旅游管理系与酒店管理系合并专业为旅游酒店管理系;2004年旅游管理学院更名为旅游文化学院,设置三个系——旅游节事管理系、酒店会议管理系、餐饮营养学系(学校将此学科从人文该为自然学科)。
培材大学的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可分为旅游节事管理系与酒店会议管理系两大部分。课程的设置如图1,图2所示。
图1. 培材大学旅游节事管理系专业课程
图2. 培材大学酒店会议系专业课程
通过图中所示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出,旅游高等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包含了:旅游、节事、休闲、酒店、餐饮、会议等方面。培材大学一方面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及时推出诸如博采业、会展企划、国际会议管理、节事旅游营销、国际展示会博览会企划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热门课程,同时对一些传统的管理课程,如市场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餐饮等也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5-7]。
3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分析
中国大学里的旅游学科统一设置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也有一些大学是设置在地理或者历史学科下。所以到今天为止, 旅游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级学科的地位。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和韩国相同, 也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只是在课程的安排,数量和选修课的设置上不尽相同。选修课又分为校级选修和院级选修。相对韩国的高等旅游学科的设置来说,中国的旅游学科还没有达到细化。
河南工业大学始建于1956年,1959年开始本科教育,1979年开始硕士研究生培养。建校初至上个世纪末,学校为部属院校,1998年8月转制为中央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旅游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系下面。市场营销系自从1995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2004年开始招生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市场营销系大学一年级新生不分专业方向,统一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学习。大学二年级下半学年旅游专业开始与其他专业进行课程学习上的区分[8]。河南工业大学的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如图3,图4所示。
通过图中所示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河南工业大学旅游高等教育的相关课程除了和旅游相关的诸如旅游、休闲、酒店、餐饮、会议等方面以外,还包含很多语文,数学, 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实践等方面的课程。河南工业大学旅游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完成本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以外,还要完成20个学分的院级选修课和7个学分的校级选修课。和韩国培材大学相比,河南工业大学开设课程的数量和种类多了很多。从表面上看,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和扩充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经过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所学科目种类虽繁多,但是都感觉很多科目学的太浅,深度不够。另外非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太多,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喧宾夺主,有些和旅游专业息息相关的课程,比如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了选修课程,而诸如美术鉴赏之类的课程作为了必修课程,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尚有不妥之处。
图3. 河南工业大学旅游专业必修课程
图4. 河南工业大学院级任选课程
4 韩国、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特点比较
21世纪的旅游业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涉及入境、出境旅游,在某些领域它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较大,所以就要求旅游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国际意识、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能够跨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韩国、中国的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的特征:
4.1 师资方面
韩国:数量充足,科班出身
在韩国旅游专业相关的大学教师,98.8%以上都是旅游、休闲相关专业博士毕业,76.7%以上的教师都是英美等海外留学博士[7]。韩国的高校,旅游管理属于一级学科,并不归属于工商管理。在整个旅游管理学院里面,分出的科系很具体,如旅游管理,休闲管理,节庆管理,会展管理,酒店管理,外食管理等。外教的比例占到总体老师的35%左右[5].。由于韩国高校的教师76.7%以上毕业于海外高校,韩国高校旅游专业的设置和体系的规划基本上是沿用美国的旅游教学发展模式[9]。
中国:师资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
中国的旅游专业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在曲折中前进。国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对旅游专业的设置一度遇到阻碍。至今,虽然有了二级学科地位,但远未达到巩固的地位。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2005年博士招生目录查询系统”统计得到设有旅游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基本情况[11],可以看到,具有独立的旅游管理(2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共计11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每一年旅游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人数有限,但是现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学里都设立了和旅游相关的专业。毕业的旅游专业博士生的数量远远小于大学旅游专业教师的需求。因此很多旅游专业的教师并不是毕业于旅游专业,这样一来,专业师资力量就存在着相对薄弱的问题。造成一些与旅游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重要课程要么开不出来,要么即使开出来却因教师专业水平不够讲不出实质内容。课程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未来对工作的适应力。
4.2 外语方面
在韩国高校的旅游学科中,外语课程的设置和培训占到很大比例。以韩国培材大学为例,每一个学期都有旅游日语,旅游中文,旅游英语的课程。而国内的高校旅游学科中,还是传统的英语单一外语的教学。
5 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韩国大学旅游教育课程体系层次清晰、逻辑性比较强,在课程内容上覆盖面广,扩展课程比重大,学生选课的自由性更强,因此就业去向可以更加的多样化。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向韩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学习以下几个方面:
5.1 加强理论基础
在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堆积着大量的操作性课程和知识性课程,以致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感觉课程深度不够,理论薄弱[12]。由于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因此在教育安排上很难保证系统性和有效性[13]。所以需要借鉴成熟的学科理论来弥补旅游学科的不完善,如利用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设置交叉学科: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者行为、旅游地理学等课程,为学生打下一个较为深厚的发展基础。
5.2 与旅游发展趋势共进,高度重视市场需求
当前,学校更应首先考虑旅游市场的需求。充分了解旅游发展趋势、预测市场对专业的需求,开设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专业,使学生在学校里有针对性地学习,毕业时可找到合适的岗位,学以致用。
5.3 外语的加强
外语水平和外语的运用在旅游行业尤为重要。在西方国家,旅游学科的学生都要求掌握至少3到4门的外语。对中国的旅游专业学生来说,在英语能够熟练运用的基本前提下,学习和掌握一门第二外语也是非常必要的。外语水平,也往往成为学生就业时一个衡量的重要标准。
总之,旅游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教育的发展直接相关,而旅游教育的发展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直接相关,更重要的是与社会直接相关。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要在现有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他院校旅游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益成分,跟进国际旅游教育发展潮流,为中国旅游业的进步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童金杞, 浅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J]. 资质文摘. 2009, (1): 126.
[2] 钱学礼.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 世界教育信息. 2005, (5): 27-28.
[3] 杨雁. 中外旅游高等教育差异比较[J]. 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 1998, (12): 50-52.
[4] 李传玲, 罗军, 韩云金. 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以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 高职高教研究, 2008, (51):149-150.
[5] 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计划书[M]. 培材大学 旅游管理系(内部资料), 2008.
[6] 酒店管理学科发展计划书[M]. 培材大学 酒店管理系(内部资料), 2008.
[8] 旅游学科发展计划[M].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内部资料), 2009
[9] 黄松山,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2001, (12) 2: 66-69.
[11]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省略/index.htm 2005.
[摘要]本文阐述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探索路径,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现、创新和成长的互动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质量评价是实施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关键策略。旅游管理3M教学法不仅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框架性研究,而且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实现国际化具有操作性的导向意义。
[关键词]模块化;活动化;互动化;教学法;旅游管理
1引言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2001年通过“WTO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评审,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大学旅游教育机构。对这样的国际化旅游学院,更有效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是最基本的目标定位。3M教学法是目前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的操作性模式,对培植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学生的持续创新力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2理念
2·1提出背景
国际化是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化旅游学院必须有国际化的教学方法。要构建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必须在总结传统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贯彻WTO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不断提升有国际化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1999年,我们学院就开始了针对教育资源、教学对象、课程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历时三年的转制、整合与提升,基本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科旅游教育模式。这一轮教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21世纪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了2001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通过了WTO旅游教育质量体系的认证。通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发展和深化了旅游管理3M教学法。3M教学法就是模块化(Module)、活动化(Move-ment)和互动化(Mutualism)。“模块化”是指将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性和选择权,通过整合优化对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模块化,最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功能,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活动化”是指将学习进程的运行作为关键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竞争力,通过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对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互动化”是指将师生关系的改进作为重要保证,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实现开放性的互动化,促进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支持和激励,从而保障师生的共同成长。
2·2理论基础
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立足点是为学生的创新力培养和个性化成长创造最大的机会和最好的条件。本科旅游管理教学法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的进程中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引和理性的范式向导。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过程模式理论是斯坦豪斯(L.Stenhouse)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提出来的课程理论[1]。斯坦豪斯认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不应当是按照某些事先决定的行为目标制定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评价,而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的研究、开发、评价不是公开的、独立的,而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程实践当中,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程模式重视开放的、非正式化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的方式(manner)而非教育的内容(matter),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非教师如何教。情境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3]。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理论关注学习活动系统,关注系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尽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以体现真实生活的要求[4]。
2.3构建目标
旅游管理3M教学法是为了充分利用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实课堂教学环境和虚拟的真实案例学习环境,通过5年来的改革实践而逐步形成和深化的。直接目标:通过施3M教学法,使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基础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战略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有框架性认识,初步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创新能力。中介目标:按照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保持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技术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管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创造一个互动化学习的良好环境。终极目标:突破以教学目标为焦点、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通道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以教学过程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探索为通道的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学院国际化的可持续竞争力。
3实施
3.1探索路径
1999年秋季,笔者从97级本科旅游管理班的《中国旅游地理》课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当时,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却面临着“学科调整”、“理论贫乏”、“教材短缺”“专业定位迷茫”的严重考验,众多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很陈旧,不仅教学形式简单化、贫乏化和教条化,而且还有许多内容与旅游业发展实际、国际化经济活动的现实相矛盾[5]。从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出发,扭转尴尬的被动局面只能依赖于改革和重建我们的旅游管理教学。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开始尝试突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老师,一帮学生,一套试卷一个考分”的传统教学模式(简称“七个一”模式),采用了“多教材体系、多媒体技术、多元化角色、多样化情境、多渠道评价”的“主题活动”教学法(简称“五多活动”模式),“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调动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鼓励了学生的竞争意识。2000年,笔者将这种探索扩大到了98级、99级本科旅游管理班的《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等课程,并开始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走进旅游业的真实世界。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了旅游管理学科体系的规律性,开始为学生建立一个系统性强、架构清晰、与国际接轨、反映旅游业规律的旅游管理知识体系,注重解决旅游管理课程的“模块化”问题。2001年,在逐步实现教学“活动化、模块化”的进程中,笔者体会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双边活动,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才能保证旅游管理教学“活动化、模块化”具有实质性意义。2002年以来,笔者不仅加大了进一步实践创新教育思想的力度,而且对“活动化、模块化、互动化”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整合、充实和提升,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旅游管理3M教学法。
3.2模式框架
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探索,主要立足于三个理念: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第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国际化竞争性人才的成长规律。主要参照了与我院办学条件相类似的4所大学的做法:美国杨伯翰大学夏威夷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内华达州拉斯韦加斯大学、内华达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主要进行了4个方面的探索:一是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了在国内比较权威的5本教科书、6份报刊、3个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了开放式的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改变只由教师照本宣科的堂讲授方式,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系列教学活动主题,由学生小组主持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只使用黑板和粉笔的简单传媒手段,以教学过程为线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保证了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四是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占40%、实践学习占30%、课程测评占30%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结构化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主要形成了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教学过程活动化为主体、师生关系互动化为媒介的框架性3M教学法。在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存在着一个制约3M教学法深化的瓶颈因素,这个因素就是教学质量的评估问题。创新旅游管理教育,如果仅仅改革教学方法,不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同步改革,不仅难以持久地推进教学法的改革,而且难以取得创新的实质性成果。所以,在实践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同时进行了教学质量结构化(Makeup)评价的探索,从而构建了如图3-1所示的模式框架。
3.3关键策略
旅游管理3M教学法是从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学科建设的规律出发,通过师生互动的探索性活动,激励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旅游管理人才的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法。这是一种具有挑战性教育创新,为了保证这种改革实践富有成效地深入推进,我们实施了5个关键策略。
第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技术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竞争战略化、人才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必须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从体制到内容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前瞻性[6]。这就决定了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实现全程化的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M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主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教材,师生共同确定教学活动主题、制作多媒体教案和组织教学过程,学生主题活动小组主导教学活动进程,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教师自始至终担任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等途径来体现学生中心原则的。
第二,注重教学过程的方案设计。
3M教学法根据本科生的学年周期,把旅游管理教学设计为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修养课程,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课程,三是培养精英式专家的技能课程。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一年级多元化学科的基础性混合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二至三年级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我们学院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在正常的春、秋学期之间设有6月中旬~9月中旬的暑期社会实践学期)的综合性专业教学,第三个阶段是四年级以毕业学位论文为线索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教学。三个层面与三个阶段不仅互相交叉渗透,而且灵活多变,从而构成了具有旅游学院专业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过程操作体系。
第三,构建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7]。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推进与深化。旅游管理3M教学法主要注重了四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学院拥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教室和旅游星级饭店等内部资源;二是学院所在中国主题公园之都———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以及深圳市相对集中的旅游企业资源;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信息资源;四是学院与世界旅游组织教育机构、发达国家旅游高校、国际性旅游学术组织的广泛联系的国际化资源[8]。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一是通过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二是通过整合旅游企业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前店后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通过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了“虚拟现实”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四是通过国际旅游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了“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多元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为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开放性、兼容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协调师生互动的多边关系。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主体个性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科学。旅游管理3M教学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基本探索,这种探索必然要反映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这种探索必须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放在第一位。旅游管理教学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关系,这种多边关系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个关系民主化了,才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化。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价值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的行动中,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才能培养出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参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旅游管理3M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实施别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
第五,建立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也存在成本与效益的问题,这里体现为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适应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实行教学质量保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旅游管理3M教学法赢得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研究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质量的四类标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提出了旅游管理3M教学法质量保证的四个体系:一是教学活动方案的策划体系;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执行体系(过程性控制);三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后勤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四是教学质量控制的督导体系(自我评估、专家评、社会评估的三个层次)。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和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