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3 16:08: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篇(1)

一、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理论介绍

美术教育过程富有较高的鉴赏性和创造性,其中审美观念的培养需要通过对客观事物外在形象进行对比、协调、均衡以及体悟和研究节奏与韵律的规律等活动来进行全面的把握,树立学生对形式美的价值构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其对事物美的欣赏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实现身心统一,协调发展。美术审美教育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二、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1、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能够直接影响人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及行为方式。美充满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欣赏到生活中的美。中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生理与心理异常活跃,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学习能力处于增长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后期价值观、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以系统化的美术知识培育和审美价值的输入,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2、促进学生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

中学美术的美育课程有助于学生更为透彻地了解真、善、美的价值所在,明确假、恶、丑的真正含义以及对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学生能够辨别出两种价值观的不同之处,并运用于生活与学习当中,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3、将知识转化为实践

随着社会发展及对文明的不断追求,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美术本身是刻画生活中的美,生活赋予美术存在的内涵与价值,美术则将生活升华。美术教学不可脱离生活,不仅要抓住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还要将审美行为带入到生活当中,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即实践教学,促进学生思考与行为共同进步。

三、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策略探究

1、以审美欣赏课程引导学生审美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本身源自于生活中客观事物,但是带有生活中真实的价值观念。美术的发展史表现出人类生活状态、生活理念的变化,学生能够通过对美术知识、美术历史的学习深入了解社会。在美术教学课程中增加审美教学课程,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从视觉和思维等角度拓宽对美的价值的认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认识美术的内涵,唤醒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欣赏与品鉴能力。

2、设置情境,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搭建渠道

情境塑造对学生深入理解美术知识和提升艺术素养十分重要。一是借助音乐作品塑造情境,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想象能力。很多绘画作品往往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美化与升华,二是鉴于各种艺术之间存在很多的共通性,总体上对美的欣赏价值取向一致。所以,美术教师可以将文学作品引入到美术课堂中来。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构造情境,阐释绘画对象的价值内涵,使学生富有欣赏力。

3、将审美教育融入到绘画操作当中

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中学美术教育,将审美能力培养与美术知识教育置于同等地位。美术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引导学生模仿绘画作品,熟?掌握绘画的技巧,然后鼓励学生自我创新。绘画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美术的价值与内涵,在艰辛中感受乐趣,从客观事物中升华美的价值。

4、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能力的价值除了培养学生价值观、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美的鉴赏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学生创造力的根源来自于创造性思维,善于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想象。借助拼、剪、裁、贴等方式,运用线条、色彩、构图、透视等手段塑造绘画对象,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科幻画;创作指导;策略探析

一、小学生科幻画创作指导的意义

科幻画是一种以科学幻想为基础,用绘画语言进行表达的绘画形式。学生在创作科幻画时,基于自身理解的科学知识进行丰富大胆的想象,从而利用绘画技能进行描绘。科幻画与其他想象画等绘画形式不同,它包含了丰富的想象,但同时这些想象又是基于现实的科学知识,是一种孩子气的对未来的描绘。科幻画创作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常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绘画、想象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几点指导策略,以望能M一步完善小学生科幻画创作的指导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生科幻画创作指导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脱离实际的想象

在对小学生科幻画创作的指导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脱离实际的想象绘画。少儿想象力丰富,但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科学常识的想象。科幻画本应该是基于科学知识的一种延伸性、展望性的想象。没有依据的想象,对于帮助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且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所以,在对小学生科幻画创作进行指导时,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想象进行适度、合理的引导。

2.创作应该突出正面想象

科幻画的创作虽然没有明确的限制,但在学生进行科幻画创作时应该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即突出想象的正面性。学生进行科幻画的创作应该主要突出正面想象,例如未来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好处等,或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帮助人类解决各种困难等。由于小学生的价值判断、人生观等还未稳固树立,所以在教学指导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负能量的传播。教学工作者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不让负面的创意和思想成为绘画创作的主题。

三、小学生科幻画创作指导策略

1.绘画创作与实际相联系

科幻画创作虽然是一种以想象为主的绘画形式,但是在创作时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当前,在许多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进行科幻画创作还缺乏科学的指导。学生仅仅将科幻画创作当作一种课堂娱乐形式,对科幻画创作不够重视。同时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对创作方法和想象方向不能进行很好的把握,这就对科幻画创作对小学生的教育效果产生了严重、不利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幻画的定义和创作方法。教师应该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大胆想象的同时,促进学生进行想象与实际的结合,即进行有科学依据及生活常识依据的想象。这样的创作才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热情。

2.丰富评价标准

在小学生科幻画创作时,教师还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在对学生创作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创作思路、想法,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首先,对于其不足进行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不打击学生创作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幻画创作。其次,在实际的评价中可采取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即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组内互评,之后推选组内优秀互评进行小组间的评价,最后推选出班级内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和展示,还可以邀请创作者进行创作经验的分享和创作思路的阐述,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和活动的参与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取有效的指导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和观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指导中去,注重绘画与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正面的想象,避免负能量的传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东丽.科幻画: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J].辅导员,2011(6).

篇(3)

关键词:葫芦画;器形;幅式;“线”

葫芦是一种兼具艺术性及实用性的特殊艺术品。从艺术角度来说,葫芦的造型独特、优美,再加上其音与“福禄”相谐,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从实用角度来看,葫芦可以作为“盛具”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去,也具有药用及食用价值,因此葫芦已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葫芦都吸引着自古以来的艺术家对它的艺术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以葫芦为材或形制作的葫芦画艺术品借着其优美的形态或其特殊的质地和华夏文化赋予它的吉祥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代表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特色之一。传统葫芦画的表现形式除了在葫芦上进行烙画、雕刻、漆艺、彩绘、针刻等,也有直接以葫芦入画的,题材多以民俗故事或吉祥物为题材。以传统表现技法、绘画材料来绘制,因此给葫芦画蒙上了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潮流、创作群体、创作思维、表现形式、绘画材料的丰富与变化,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对葫芦的特异器形与材质产生艺术创作的兴趣。有直接在葫芦上绘画,也有直接以葫芦为表现题材的艺术作品。他们中有些是工匠,有些是艺术家、艺术专业的学生、艺术爱好者等等。这些葫芦画艺术参与者的创作实践都在促使葫芦画艺术的丰富与创新,于是有些人在形式上以葫芦的特异器形为新的画幅形式展开创新式艺术创作,也有一些人在现有文化艺术背景下对葫芦的特异器形与材质的“线”造型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葫芦画是一种将葫芦自身的特异器形的美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艺术,针对葫芦的特异器形与材质进行艺术创作。葫芦的立体形态主要以上小下大的两个球体构成,均匀而对称,平面的葫芦形态提炼出的线形主要是以上小下大的两个圆。圆形寓意周全、圆满,符合人的对称审美习惯,而葫芦的双圆又是互通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虚下实、平衡和谐的审美理念”。[1]自然界的葫芦形态又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每个葫芦的外形都不一样,各有特色,而这种千变万化又具有统一形式美的葫芦的特异器形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具艺术特色的画幅形式。我们可以直接在葫芦器形上进行绘画,也可以将葫芦外形发展成中国画的一种画幅形式。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传统画幅形式以方形、矩形、圆形为多,之后浪漫的中国文人画家们又将融入他们生活中的扇形发展成中国绘画艺术画幅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而葫芦由于其自身特异器形的美感、富有中国传统祥瑞寓意的文化特色也被中国的各个阶层所接受和喜爱。因此葫芦画想要摆脱民俗的单一风格,可以效仿扇画的艺术转变与提升,葫芦画也需像扇画一样“从实用的装饰性绘画,在融和文人雅士的情怀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独特的中国画幅形式”[2]。葫芦的这种特异器形与扇画有着艺术造型的共同点,葫芦画可以画在葫芦上也可以以葫芦形为画幅形式,它与扇画一样都具有小巧、便于携带、利于把玩和交流的特性。葫芦画的发展与传承也不应受到原有的尺寸、样式以及实用性、食用性等框架的约束。葫芦的特异器形可以和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使这两种传统艺术融为一体,最终使得葫芦画不再仅仅是百姓手中的和家庭的用具、食物,它可以在展示葫芦特异器形的美的基础上成为雅致的、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艺术品,也可以使葫芦形的画幅形式成为葫芦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甚至极为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甚至极为重要的一种画幅形式。

人们喜爱葫芦,因为它易种植、生长过程中藤叶迅速蔓延、果实多,这一特色恰恰与人类的原始母性崇拜和希望子孙繁衍的愿望相结合。而自然生长的葫芦藤像中国书画的“线”一样百变多样又充满生命力和力量感。以线勾勒出的葫芦外形也极大的吸引了艺术家的眼球。“线”本身是虚幻的、浪漫的,“线”也是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的。绘画中的“线”是画家为解决在平面上表现立体对象这一难题而构建的视觉语言,它需要艺术家观察、分析、理解形体之后提炼出来用于造型或是装饰美。“线”在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线”是造型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中国的艺术家赋予了“线”灵动的文化之魂,“线”在中国画艺术中已具有独立的美学特性与艺术价值,对“线”的执着与热爱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偏执。中国书法将“线”的艺术美发扬到了极致,而中国画强调的以“线”造型也加强了中国画艺术的装饰美感。传统的葫芦画作品中有大部分的作品将中国的线描艺术与之相融,述说、传承了很多经典的民俗故事。而在一些葫芦画的艺术创作中 “线”成了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是画面的主要成分,甚至那些具备高艺术水平“线”的葫芦画的整体艺术价值也得到了提升。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在整个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历来是备受重视也一直稳居领先地位,将中国画 “线” 的艺术精髓融入葫芦画中,以精致、灵动、似乎带有画家生命力的“线”直接在立体的葫芦上或是在葫芦幅式上构思、创作,除了可以让人们欣赏到葫芦的特异器形美之外,还可以品味中国画的“线”艺术之美。

在西方绘画艺术中对“线”的最初始认识与表现主要是以“线”塑形,如意大利的达芬奇、德国的丢勒,再至19世纪法国的安格尔,甚至到近代立体派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等,他们都是以“线”造型的高手。但是他们的线条没有什么独立的意义,离开了造型的“线”是无法承载画家的情感的,其审美价值与意义成为了准确造型的附庸。到了20世纪,为培养实用的、设计类的创造型人才,德国教育家格罗佩斯带领一些艺术家及教育者对“三大构成”――点、线、面展开研究[3],对“线”的美学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归纳。所谓“构成”也是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线”的构成就是将不同形态的“线”(即单元)进行组合造型,通过“线”的曲直、疏密、排列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西方绘画艺术中对于“线”在造型方面的一些认识和具有较强现代设计感的“线“的视觉表现力及表现手段值得当代葫芦画艺术创作者的借鉴。将西方的“线”构成艺术运用到葫芦画中,让“线”构成的形式美与中国葫芦画艺术的精神内涵相融合,也是在当代全球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中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总之,无论是葫芦的特异器形之美,还是将葫芦与中西方“线”之特色的融合,都是创作者们从现当代的文化背景下对葫芦画的继承与发展,都将促进中国的传统艺术的繁荣!

参考文献:

[1]扈鲁.《中国画葫芦题材的图像意义及风格特征》.《国画家》.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6期:第68页

篇(4)

关 键 词 (冒号):师范艺术教育 艺术实践 艺术素质

目前,师范类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就专业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对过多的专业教育,或反对过多的职业教育。其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程度的作用上。前1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技术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含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美术技术为目的。因而,艺术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而持后1种观点的人则提出,艺术学科的教育如果没有技术的含量,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尤其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教师不仅难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作品,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导致低水平艺术的教育。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1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1。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1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3个方面展开(冒号):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1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1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1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1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1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1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1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1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1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1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1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1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冒号):想象本身是1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1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1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1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1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1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1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1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1偏见背离人对艺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冒号):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1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1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1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1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1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冒号):

篇(5)

【关键词】实验绘画 情感教育 培养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也是一门生活艺术,更是一门情感艺术。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对绘画有较高的积极性。幼儿的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他们还不能把所见所想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绘画成了幼儿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曼尔研究发现:影响人学业成就、工作效率和创造性发挥的重要因素除了智力因素外,情感智慧是个关键因素。这一理论的大胆提出,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由此,培养情感智慧成为各国教育关注的热点。那么什么是情感智慧?培养幼儿情感智慧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通过"现代儿童实验绘画"培养幼儿的情感智慧?我们又是怎样来培养的呢?

1情感智慧的含义

情感智慧的本质是人的认知、情感两大心理过程的内在联系在情感领域中的反映,它既是个体准确有效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又是引感发挥高效能的导引动力,是构成积极健康情感的有机组成部分。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曼尔认为情感智慧至少包括五个因素。

⑴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⑵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和程度。

⑶正确理解别人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原因,并正确判断自己的情绪、行为会引起他人什么样的反应。

⑷具有同情心,也就是能够为他人着想。

⑸能够克制自己的一时之需而为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努力。

如上所说,情感智慧是人成长发展,进行良好社会交往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情感智慧的培养也即我们所说的情感的教育。

2幼儿情感智慧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纲要》在教育内容和要求中鲜明地将情感、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入前位,表明了情感智慧在幼儿成长中的价值和地位。由于幼儿期情感内容的不丰富性,情感表现的不稳定性,需要广大教育者的开掘、呵护和培养。因此,情感智慧从娃娃开始培养,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走向成功的需要。脑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情感学习的黄金时期。这是因为幼儿期大脑主司情感反应的杏仁核发育快于大脑皮质,它为情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幼儿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情感智慧在儿童成长中不仅发挥着动机作用,还发挥着组织调控作用。它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个性形成、社会交往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幼儿情感智慧的培养不仅可能,而且意义深远。

3对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中幼儿情感智慧培养的认识

在简述对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中幼儿情感智慧培养的认识之前,首先要清楚"实验绘画"的内涵,胡教授说:之所以取名"实验绘画"有两层含义:其一,我的每次艺术教育都像是一次探险,一次旅游。我的任务不是去教孩子怎样画画,而是通过对话,看录像,讲故事,做游戏,诱发孩子潜意识中的艺术想象力,引导触发儿童画画的激情,让孩子自由地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所以带有实验性。其二,我将儿童作画过程和化学实验联系起来,以点、线、面、色等绘画元素,或一个人物形象分解打散后,让孩子作重新的组合,创造新的图形,培养儿童动脑、动手的创造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探索。

在研究中不难会发现幼儿情感发展很不平衡,表现水平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幼儿绘画激情不高、情绪表现不稳定、绘画持续时间不长、主体意识不强,因此绘画中缺乏生动性,创造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⑴部分教师注重了幼儿绘画的结果,忽视了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绪感受,对幼儿的心理需求不甚了解,缺乏同理心。

⑵绘画内容脱离幼儿生活实际,教学方法简单枯燥,课前知识准备不够充分,指导策略缺乏"支架"。因此,难以调动或者利用幼儿的积极情感。

⑶个别教师自身缺乏情感素养,发现美、渲染美的能力欠缺,很多优秀活动教师无法带领幼儿进入情感大门。长久下来,幼儿情感缺失或外显不明显。

⑷家长"重智轻育""重技巧轻心智"培养的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了幼儿情感的外露和发展。

《纲要》提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教育,而绘画中积极情感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怎样在绘画教学中关注幼儿心理需求及个体差异,寻找幼儿情感发展与绘画表现的结合点,这已成为"实验绘画"深化研究的重点。

4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中幼儿情感智慧的培养

针对幼儿情绪情感易冲动、易感染、易转移的特点,以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为载体,以追求绘画表现的三个层次为目标,抓住情感激发、过程体验、作品解读三个环节,有意识对幼儿进行觉察、理解、调控、表达等情感智慧的培养,以达到形成幼儿积极情感与绘画表现的同构,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4.1从情感激发入手,让幼儿"想画"

情绪、情感最大的价值在于驱动,而积极情感的激发,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实验绘画中,教师逐步培养幼儿对己、对他人情绪变化的觉察、理解,激发幼儿强烈的绘画兴趣,萌发幼儿绘画的冲动。如:中班实验绘画初始,我们可以设计"赏画"活动,选取了历届幼儿实验绘画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下图一:《线条组合画》;图二、《陶罐画》;图三:《黑白想象画》等分别让幼儿欣赏即"感受",通过教师语言激发"变变变-哇!你们看到什么了"?"知道这些画是谁画得吗?""看了这些画你们有什么感觉啊?"教师神秘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加上一幅幅别具风格的绘画作品深深感染了幼儿,幼儿的情感被激发了,他们"肆无忌惮"的表达着自己的激动与兴奋。有的用"好美"这样儿童化的语言赞美色彩之美,有的则用一声"哇"来表达造型的奇特,有的则手舞足蹈用肢体语言多通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引导幼儿说说作品的"特别"之处。幼儿通过思考,明白了产生这种积极情感的原因原来自实验绘画的"特别",如色彩美丽、构图奇特。这种情绪的觉察萌发了幼儿绘画的冲动,"老师,我也要画实验绘画""老师,我要比哥哥姐姐还要画得好"!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整个过程幼儿通过情绪的感受表达理解 再表达。不但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情感,唤发了幼儿绘画的深度动机,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4.2从过程体验入手,让幼儿"喜爱画"

让幼儿"喜爱画"这是实验绘画所追求的目标和愿望。实验绘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安排"喜爱画"的体验活动,又要注意对幼儿进行觉察-理解-表达-调控等情感智慧的培养。

小班涂色活动要求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色。由于3岁左右幼儿涂色还处在未分化阶段,绘画总是以"先画后想"的无意行为为特点,他们的认识又是依赖于行动。针对这些特点,就可以将涂色活动安排了三个系列活动分别融于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玩起了《吹泡泡》、《颜色变变变》、《我给水果娃娃穿衣服》等游戏,在充分玩耍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各种颜色并在体验乐趣的同时进行意义涂色。由于游戏情景的深刻体验,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颜色开始产生乐趣,表现出了愉悦的情绪,同时幼儿自然将这种愉快情绪"表现"到涂色物体上,并产生了爱心与情感。整个活动轻松、快乐没有压力,不知不觉中幼儿觉察-理解-表达等情感技能得到有效的体现。

中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且表现、表达方式也趋于多样化,表现内容也充满情绪色彩。因此,这一阶段,我们注重孩子的主动性刺激和想象力、创造力的挖掘。如:在绘画《蝴蝶》的过程中,我们让幼儿在《化蝶》经典音乐的熏陶下和优美诗歌的感染下,让幼儿自由想象蝴蝶嬉戏的美丽情景,表现蝴蝶翩翩起舞时而驻足、时而扑闪的各种姿势。这一环节是幼儿对音乐诗歌中蝴蝶觉察-理解的肢体表现。实验绘画中我们还注意发挥体验方法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幼儿的内在图式,增强绘画的情趣性,培养幼儿情感智慧。

4.3从作品解读入手,让幼儿"大胆画"

作品解读既有自我解读,又有被人解读的功效。作品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情绪的变化的过程。实验绘画中,利用作品解读的形式有意识对幼儿情绪进行觉察、理解、表达、调控等情感智慧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幼儿的情感、表现技能,而且增强了幼儿的绘画信心。

以大班主题画《我心中的城堡》为例,这是幼儿在充分感受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画。从孩子们无一雷同的画面表现来看,幼儿是个独立的个体,每一幅作品都是幼儿对故事中情感的"理解""觉察"的独特表现。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我们让幼儿在与同伴交流分享作品的基础上选取了两幅画面表现比较不同的作品首先让幼儿自我"说画"。(如下图所示)《我心中的城堡》一是东东画的,他的风格彰显自信可以看出是个本身绘画能力就很强的孩子,他说:"我画的城堡不是以前那种王子和公主住的,我不喜欢。我的是有云霄天梯、避雷针的……"从东东的话中,可以知道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高于通常的同龄孩子的。苗苗拿着《我心中的城堡》二说:"这……这是我画的城堡,它是一只鞋子形状的,因为我有一双妈妈送我的我特别喜欢的鞋子,我想把它做成我的城堡,和妈妈一起住在里面!"苗苗是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而妈妈对于她来说是最重要的,她的想法很特别但是她话语刚落,其他孩子就笑起来,特别是男孩子"哪有这样的城堡啊!是只臭鞋子!……"苗苗性格内向但是能自己把自己的画介绍地如此好,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当然其中也有她那对妈妈深深的爱,这些促使她勇敢地说完了所有的话。这时候,可以请其他孩子来讲讲自己喜欢那一幅,并谈谈原因,也许更多人会喜欢东东的,觉得东东的画很了不起,说话时候也很自信。也许也有人会喜欢苗苗的,觉得她的城堡真特别,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在孩子们"七嘴八舌"后教师就要加入其中了,对东东和苗苗的作品作出成人角度有利于东东、苗苗和其他所有孩子美感学习和情绪熏陶的评价。

从这两个孩子的自我讲述的过程看,都从作品解读即"表达"开始通过对自己的"觉察""理解"产生出的骄傲和胆怯的情绪,后在他人的评价中觉察、理解形成新的认识。这中间的桥梁就是通过情感调控发生作用,值得可喜的是新的认识成为激励幼儿学习的动力目标,使幼儿绘画更积极、更大胆,也会有更多再创的新作品。所以说,作品解读是培养幼儿情感智慧的最佳途径之一。

5成效及分析

利用现代儿童实验绘画这一载体进行幼儿情感智慧的培养研究,不仅拓展了美术教育的空间,体现了绘画与情感的关系,优化了实验绘画的教学模式,而且使教师更好的关注幼儿的心理状况,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

情感智慧的培养促进了幼儿的心智发展。情感智慧的培养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提高了幼儿的情感技能。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对绘画物体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使幼儿在作品解读时的语言表达、评价他人的能力、与同伴合作的社会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情感智慧的培养促进了幼儿主体性发展。情感智慧的培养是建立在对幼儿的最大尊重和关爱,因此它使幼儿的学习宽松、自主、快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幼儿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化的开掘。

情感智慧的培养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情感智慧的培养使幼儿的情绪情感日趋稳定、理性,这在孩子无一雷同且充满个性的画面上充分体现,它为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纲要》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 教育部与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李文馥

[2]《情感智商》 [美]丹尼尔、戈曼尔

篇(6)

关键词:艺术;传统绘画;教育

中国传统绘画是凝聚中华传统文化和审美艺术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宗教、哲学、历史、文学等多重文化的传承载体。然而,在当前国内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却较为缺乏,难以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本文对中国传统绘画和当代美术教育现状进行阐述,对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的影响及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将中国传统绘画融入美术教学中的合理化建议,以期提高国内中小学美术整体教学水平。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术教育是一门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教育课程。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对传统美术的接触非常少,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被忽略。中国传统美术主要指中国传统绘画,而现在中小学美术教师很少是中国传统美术专业出身。而且中国传统美术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这也就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选用的教材一般是水彩和素描,更说明了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较低。

中国画是在中国范围内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绘画形式,其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是中国艺术的精髓,囊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面,从小学美术到高中美术的教学中,中国画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否被重视,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学习中国画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产生良好的艺术氛围,对学生整个艺术修养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学习中国画有助于学生的诗词教学。

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像西方的绘画技巧可以取其特长运用到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中,使之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像我国近代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就能够融合中西方绘画之优点,使中国画得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艺术主张其中就有“西方画之可采者融之”。 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徐悲鸿大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在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了。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没有认识了解这些,就觉得它神秘无比,了解这些知识,我们才能让学生从小认识并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将来才有可能继承、发展、创新!可见在当代大量学习西洋画的时代,中国传统绘画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是何其重要呀。

在中国美术史上,向来都有书画同源之称,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小学开设中国画,更有利于孩子对其自身修养的锻炼,学中国画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观察能力等。小孩子能无拘无束的去临摹,临摹画的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好,同时也可以锻炼书法。书法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大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全等,也有很多书画家。会写得一手好字未必会画一手好画,可是会画画的人一定要写得一手好字,这也是学习中国画必须学习的一个环节。

中国画自古以来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合成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是将诗画在视觉、听觉上融合到极至,坡以“诗画一律”为艺术追求的目标。在他们看来,学习诗词一味的死记硬背是不会体会到真正的韵味。在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国画能力,可以使学生诗书画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诗词的领悟能力,在小学开设中国画,更让孩子在综合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不断提高自己。

在中学教育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古代传统绘画教育是中学美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方面。首先要让青少年学生对中国画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临摹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画起;努力感受中国画特有的笔情墨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充分利用国画欣赏课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和美术素养。其三,让中国书法与中国画进行有机的结合,把学习书法过程中掌握到的把握和塑造线条的能力运用到中国画对线条的创作中来,提升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和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家伦理思想,它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作品意境的同时,也能掌握一些传统绘画的笔墨技艺,更能帮助学生认识真、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篇(7)

【关键词】素描教学;当代性;创造性思维;创新

1、当前美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素描过分注重绘画技法,表现题材过于单一等。在对当前美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现状和对效果及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现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在课程内容上不能将学科知识与个人的知识结合;在课程结构上坚持学科本位,不易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无法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2、能否适应现代素描教学的要求

通过对国内外素描教学模式比较分析来看,与传统模式强调理性的学科概念、原理相比,国外模式则强调绘画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强调绘画过程与感性认识过程的统一。比起传统模式课程内容的严谨有序,国外模式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国外模式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也比传统模式更具可操作性。国外模式虽然在体系上不如传统模式严密,但它将心理学与绘画相结合,因此更为人性化。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推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素描教学作为各大美术院校的一个重要基础课程,其创新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文化形态多元化的影响,当代艺术的冲击和设计意识的介入,中国文化和艺术状态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更替,例如,印象主义把物体加以分析,立体主义使物体肢解,抽象则置物质体形态于不顾。如在绘画上,康定斯基的作品在其形式上除了“点、线、面”三要素,无不以抨击传统绘画的模式,在观念上其更着重强调“精神”。各种设计意识如组合意识、抽象意识、符号意识、转换意识等的介入要求我们对素描教学进行创新。如在一些新的媒体造型艺术中素描仅是一些辅助手段而已,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素描“造型”功底。设计艺术与纯绘画艺术对素描的要求也不同,设计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学技术手段,侧重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社会性视觉需求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

3、教学模式创新面临的当代性

对于这种种状况,国内高校相关的美术教育专家在关于当代艺术教学探讨中也引发了的当代素描教学思考,如对美术学院功能的重新理解,表达了这样一种关于美术学院的教学改革设想:各个自由创作系的学生,同样可以在跨学科的范围内,用艺术的信念来学习其它的专业和从事其它职业,对素描学科课程概念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辩证关系的的再认识,促使我们意识到理应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借用其他新型模式,材质来改变这一现状。素描历来被认为是绘画乃至整个造型艺术领域中的基础性课题,它包含的含义在以往一方面被无限扩大,另一方面又被狭隘地理解和执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参考同行相关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素描教学模式创新尝试,且称之为实验性教学,包括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目前各种素描教学创新模式尝试已在我国各大高校活跃开展,包括造型(美术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探讨和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在不改变艺术本质的前提下, 对视觉语言进行重新探索, 试图建构新的审美判断和价值标准。传统素描语言在当下多元化的艺术语境中赋予时代的精神和现实意义, 素描教学与诸学科的交融,其本体的涵义在学术上的理解已经超过以前的范围, 这一变化给艺术专业教学和学术创作带来的突出影响是在传统教学中的规则和定理越来越相对化, 在艺术研究创作中表现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 在印象派以前再现艺术的功能性和技法上的模仿的目的性有所转移。。素描历来被认为是绘画乃至整个造型艺术领域中的基础性课题,它包含了除色彩外的任何因素;但另一方面对基础的理解却又通常把素描当成了进行其他的艺术形式的“手段”,甚至是“早期阶段”,这种把素描当成其他艺术形式的基础的说法恰恰是否定了素描的价值,这一学科地位是否有待于重新认识?以及由此生发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问题。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以及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等国外课程的影响和引进,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出现“结构素描”“设计素描”等新型教学方案,使得传统单一的“全因素素描”逐渐走向多样性,如结构素描、意象素描、新概念素描、表现素描、创意素描、超级写实主义、联想素描、构成素描等,名称繁多只因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变化。这无疑对我们的高校素描教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4、素描教学创新方法论

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观的不断变化, 我们应当在素描教学中进一步要求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并使其成为素描教学改革的焦点。面对外延宽广内涵丰厚的素描艺术,我们没有理由把素描教学局限于某种形式的规定之中来运作,扼制学生具有个性的创造能力以及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表现, 而使教学纳入“ 技术”范畴。在现在教学中有种现象尤为值得注意, 这就是随着艺术设计学从绘画中分离出来,专业教学内容丰富了, 基础素描教学也有了“ 对口” 的变化, 即所谓“ 绘画素描” 和“ 设计素描” 之分, 绘画素描分为西画素描明暗块面表现方法和国画式素描线或线面结合的表现方法,而设计素描则是以线为主并要求画出对象隐形结构的一种表现方法。作为不同素描教学的规范,这种以技术为中心的新的范式化的素描教学与传统素描教学的理念并无多大区别,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致力于素描教学和实践创作,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素描教学发展趋势,从文化 历史背景。技术,概念等层面展开分析。意在思考高校素描教学创新的方向和价值,并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冯健亲著《素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2月

[2]范迪安著《国际当代素描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