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

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3 16:08: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化学小课题研究

篇(1)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化学 课堂情境 创设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中,注重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优化“有效课堂”。

从哪些方面去搞好课堂情境创设呢?

本文就将自己与同事在微型课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情境创设实践研究》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初中化学课堂 情境创设的策略途径

1.通过实验演示,创设问题情境

在最初接触化学知识时,学生往往会带着望而生畏的不良心理,因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化学教师可以多设计趣味性的实验。

比如“空瓶生烟”、“点不燃的手帕”等情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化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愉悦性。

再如在对“水的组成”这个课题:化学教师在向学生们演示电解水的实验,在验证水电解所生成的产物是氧气及氢气以后,学生便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奇特,并且将化学变化的实质领悟,对由水获得氢气的理想能源获得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此外,初中化学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其他相应的演示实验,通过与问题情境的结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目的。

2.通过家庭小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家庭小实验是一种辅助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较为青睐的一种探究形式。借助于家庭小实验,能够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加以培养,能够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加以培养,最终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的得以加强。

比如讲解“碳酸钙的性质”时,化学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观察:

①将洗净的鸡蛋浸泡在醋酸当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②将浸泡在醋酸中的鸡蛋放置三天以后,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束实验以后,让学生们分别谈谈鸡蛋壳的性质,学生便能够发现周围的鸡蛋壳产生气泡,然后鸡蛋壳会逐渐的变软直至消失,这种意外的发现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情趣,产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自主地在网上查找或者查阅课外书,不断的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不但了解到了鸡蛋壳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对碳酸钙的性质进行了自主的学习,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加坚定了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和兴趣。

3.通过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应当对生活实际紧密的加以结合。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应当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事例及物质,引入课题,对问题情境进行合理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切身的感到生活与化学的联系,让学生们知道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比如,在对“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进行学习时,化学教师可以将校园中盛开的花朵拿入课堂中,学生在对花香进行分享时,教师可以随即将问题提出“是否闻到了花香?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然后教师将几滴红墨水滴入到半杯水中,接着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这样便能够使学生带着较强的疑惑,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课题引入,使枯燥乏味的“原子及分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于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将学生放置于实际的问题情境中,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探究欲望,同时从诸多的问题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借助实验 创设情境 解答问题

例如:在实验中创设情境探究“金属钠及过氧化钠的性质”。 虽然这些知识在高一课本中也会学的,但现在的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中时常出现,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看看实验图片,干巴巴地介绍几个化学方程式,就要求学生得出金属钠及过氧化钠的性质,那很难凑效。

于是,我把钠与水的反应设计成以下三个实验情境:①钠与小烧杯中的水(预先滴有酚酞)反应,②钠与试管中的cuso4溶液反应,③钠投入盛有水和煤油混合液的试管中。

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很自然地认识了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熔点低、硬度小、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在化学性质方面,钠的性质很活泼,与水反应很剧烈,可以置换水中的氢,当钠投入盐溶液中,钠只能置换水中的氢,而不能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生成的氢氧化钠可能与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

进而启发学生思考;钠分别与三氯化铁溶液、氯化镁溶液、饱和石灰水如何反应?

把过氧化钠与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设计成以下三个实验:①向放在试管中的过氧化钠固体加水,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产生的气体,②在石棉网上放置棉花包裹着的过氧化钠固体,然后用胶头滴管向棉花上加几滴水③在石棉网上放置棉花包裹着的过氧化钠固体,然后用导管向棉花上吹气。

把问题抛给学生:

【问题1】 向包裹着的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上加几滴水或吹气,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发生了哪些反应?方程式如何写?

【问题2】 请设计一个装置,验证过氧化钠固体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其产物是氢氧化钠和氧气。

通过观察直观的实验现象后,学生的学习不在变得枯燥乏味,而是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思考,提高了能力,解答有关探究题就迎刃而解了。

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情境则是将思维放飞的舞台。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思维的碰撞能够产生创造性的火花。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化学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特点将问题情境加以创设,把学生领入精彩十足的问题空间,使学生尽情的在问题情境中想象,从而提升化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

[2]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徐伟.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7(03)

[4] 范晓伟.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12)

篇(2)

化学应该是一门“参与”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成了教学主体。在课堂教学得到较大幅度改革的今天,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化学作业一直以来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教学不能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成为薄弱环节,影响了整个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问题的提出

1、传统化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1)作业以教师师统一布置为主,学生选择很少。

(2)作业布置以书面为主,学生缺少实践。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课程理念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化学教学中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通过课堂训练、课外家庭作业、化学小论文等方式,使化学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并积极主动地去做作业并完成作业。作业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作业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大体将化学作业的设计原则分为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来阐述:

(一)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作业的有效设计是落实多元化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应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理解课堂教学和课外初中化学作业的关系;

2、正确把握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中的角色和作用;

3、把握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合适的目标任务;

4、把握新课与复习课、章节复习与综合复习的关系。

因此,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不仅要体现分层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复习性,立体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兴趣、培养能力、开拓视野,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为更好的发挥化学作业的重要作用,作业的布置可采用多种形式:

1、阅读型作业---新教材中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例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绿色化学”、“水资源紧缺指标”、“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等等。

2、记忆型作业---例如:初中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还有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现象等,检查这些作业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问题的能力。

3、实践型作业---以教材上课后的“活动与研究性学习”为主,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收集实例资料;调查当地河水水质情况、土壤的酸碱度等。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4、探究型作业---以课本中的“家庭小实验”、“小制作”为主。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叶脉书签”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必会思考制作的原理、所用材料药品、操作步骤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

5、方案设计型作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方案的宏观设计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资料的能力,继而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始终重视实验方案的设计。

(二)、高中化学教学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之上,学科难度逐步加深,教学主要目的在于继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掌握了学生对现行高中化学作业的看法和不同学生对化学作业的要求,据此提出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强化化学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有效的特征:目的明确、题量适当、自由灵活、效果优良。

① 目的明确:

每一次有效的作业都应该是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每一次作业能解决一类或两类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方法。有效作业的目的要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

②题量适当:

化学课时是有限的,一份作业是否有效,关键是看一次作业能不能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并且对以后的学习有启示作用。有效的作业题量必定要适当,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把握。

(2)提高作业有效的实施原则:

①开放性原则

在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首先了解研究学生,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别,然后分层次进行作业设计和布置,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作业内容要面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习内容的延伸的;学生的作业不仅要关注结果,更重要的要关注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

②合作性原则

在作业布置中,要重视学生的相互协作,鼓励学生开展经常性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一法、交流作业体验和感想、倾听他人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丰富自己的解题思路和作业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③渐进性原则

篇(3)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新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目前我市新课改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面对改版的新教材,如何施教?对每位初中化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怎样以积极的心态从容应对,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下面就谈一谈我对新教材教学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作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要十分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的教学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综合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化学实验操作教学

1、提出问题。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先导,是指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创新贵在自己能发现问题,凡事能想到为什么?科学家爱迪生说过:“一个人不下决心独立思考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创造”教师根据大纲,结合教材,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密切联系、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或将课本上一些验证性实验设置为问题提出进行探究

2、进行合理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可假设可能是氨分子、水分子、OH-、NH4+三种粒子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运动到放酚酞试液试液的烧杯中使酚酞试液变红。因此,除了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外还须按照假设的情况添加实验,在第一个烧杯中分别放入NH4+Cl溶液、NaOH溶液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可排除水分子、OH-、NH4+三种粒子的干扰。

3、导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可否定水分子、OH-、NH4+三种粒子运动到放酚酞试液的烧杯中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假设,从而得出只能是氨分子运动到放酚酞试液的烧杯中使酚酞试液变红,也证实了分子的运动论。

四、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本模式体现了知识的传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在活动中学习、观察、体验,使学习活动本身能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兴趣而不至于泯灭探索的好奇心;由思维五步法(暗示、问题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尝试

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法现代科学正在逐步揭示记忆功能的秘密。人们一致认为,干扰是造成遗忘、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排除干扰,减少遗忘,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1、坚定信念,锻炼记忆。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住这种自信心”。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也是如此。高尔基说:“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意志消沉,懒懒散散,遗传素质再优越,环境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

篇(4)

关键词:教学 质量 措施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出现重教轻学,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能力差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脱节的现象。只有进行新的教学尝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师生互动。我国的教育体制造成了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均采用填鸭式教学。由于课时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就不得不把大量信息灌入到学生们的脑海里。就造成了学生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时间长了难免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很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成绩。

1.2忽视图表作用。教材的撰写和编排都是经过研究的,浓缩了教学精华,同时也是编者们的心血。化学教材中不仅有文字叙述,同时也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直观生动,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它可以让学生们对化学实验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有些老师认为这些插图没有什么作用,在讲课过程中忽视了它们的存在,没有对插图进行讲解或者实验。

1.3理论联系实际较差。化学教学通常都是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在讲到燃烧和氧化这一课时,老师们通常会将满足燃烧的条件和氧化的定义教给大家,并没有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联系。

1.4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学生们只是在台下看着老师一步步的操作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较差,而且印象不深,不久就忘了。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还是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增加学生印象的同时还能寓教于乐,这对初三紧张的学习环境而言无疑是件好事。

2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2.1课前准备是基础。教师课前给出学生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要探究的目标。如在学习初三化学新教材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第一课之前,先列了一些提纲,由学生针对提纲预习,自己查找资料,写出预习报告。教师要精心备课,在引导过程中,要创设的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2.2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教师应努力营造出自由、平等的氛围。学生年龄尚小,经历甚少,有时提出的设想与现实可能有一定的反差,教师应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教师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

2.3课堂上营造讨论的气氛。在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初三化学新教材《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的内容比较零碎,和生活比较贴近,可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先列出研究的提纲,学生先进行准备。上课时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四人一组,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来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同时又适当插入新的知识进行讨论。通过这么一节课,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参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2.4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化学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教学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学生实验操作时,教师还应做到给学生操作时间;给学生思考时间;给学生发问时间。

2.5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学生电子计算机辅助手段,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实物投影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对于一些实验室很难完成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录相的形式播给学生看。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2.6课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实践之中,使学生动手做实验,尽量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也可以选择一些生活用品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到社会中调查研究,选择切合实验的小课题研究,如调查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如何,水环境如何等等。在课后作业中适当布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小论文,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2.7总复习是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复习中,抓住重点及时突破,对于难点、重点做到及时复习和巩固。具体做法有运用列表法帮助学生梳理和识记;强化酸、碱、盐通性规律;让学生选做"水样、土样酸碱性测定"及"几种盐的鉴定",并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抓住关键,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关键。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实质上是各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归类和总结。复习时注意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其化学方程式应紧扣酸、碱、盐通性,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如各物质间化学方程式书写比赛等。复习中以实验为主线贯穿各章知识点,实验应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在复习实验过程中,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2.8针对中考考试题型,进行专题总结及综合训练。其中专题可分为反应类型,物质分类、物质鉴别、文字叙述推断题、框格型推断题等等。中考复习过程中要以大纲要求为导向,基础知识为依据,化学实验为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突破重点和关键。

篇(5)

“减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有效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变革、学法指导、评价等多个环节系统思考。

1.提高兴趣,使学生爱学

案例1: “人文奠基”初中语文系列课程探究

初中语文组的教师们共同探索,通过回归语文的本源,打造出“北京理工附中‘人文奠基’初中语文系列课程”,整个系列课程包含“早起诵读诗歌”“整书深度阅读”“周末家庭影院”“语文实践活动”“接力日记大家写”和“班级图书馆”六部分内容,走出了一条读、品、悟、行结合的语文教学新模式之路。

案例2:趣味体验,让数学学习动起来

经过分析,数学组教师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数学趣味体验活动,例如,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假期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撰写数学小论文。开学后年级组织了“数学小论文大赛”活动,学生就自己的研究进行陈述、答辩,并编辑了优秀小论文集——《青芽》。此外,教师们专门举办了“数学好声音”、“数学论坛”等活动,开展“小先生”讲题,并评选出“十佳讲师”“十佳导师”。

2.探索有效作业,使学生精学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校教师从实际学情出发,自编练习题,精选精练,分层布置作业,使学生精学。

案例3:自编初中数学练习册《水滴集》

初中数学备课组的教师们基于每节课的核心概念、公式,自编练习题,现已经形成自编习题集——《水滴集》。《水滴集》采用每章一册的形式,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练习题在难度上分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此外,初中数学组自编寒假作业,依据学情,分层设计,精挑细选,分别编制《数学寒假作业》专题版、基础版、精华版。

3.优化教法,使学生乐学

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为使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的快乐,我校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究。

案例4:创新教具——神奇化学牌

初中化学组教师们结合学科特点,创新教具,开发出“化学牌”,以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玩“化学牌”的过程,学习化学反应,使学生记得简单,学得轻松,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还给学生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合作学习。

4.指导学法,使学生善学

开展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减轻学习负担十分必要。

案例5:学画“数学画”和“数学思维导图”

为引导学生系统梳理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数学教师组织学生画“数学画”。此外,学生们利用数学“知识树”,总结、梳理章节知识。通过上述尝试,学生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寻找到有趣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习也因此变得简单、快乐。

一年多以来,我校在“减负增效”工作方面的努力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当前,学校已经构建了综合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精细化,教育教学方式实现了有效转变,使得教师们教得有效,学生们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学校在特色化办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篇(6)

【关键词】指导作用 探究能力 环保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讲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快乐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下面就谈一谈我对新教材教学的几点粗浅体会:

1.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消弱

随着坏境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的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的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一加引导,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2.新教材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试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的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试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试验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使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发扬化学有益的精神,造福于社会,才是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意义。

4.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掺有水;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结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学习兴趣;教学实验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的催化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实效。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就此作一个抛砖引玉:

(一)创设各种情景引趣

先设置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可这样设计:将四个事先已沾有不同液体(都是无色的)小烧杯摆在桌上,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注入四个小烧杯中,奇迹出现了,四个无色杯子中分别出现了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的“饮料”。又如讲到必修一中“钠的化合物”时,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日常生活中,水通常用来灭火,你能相信滴水能生火吗?”问题引入,使学生形成矛盾心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进行演示实验,可在包有少量Na2O2(事先不让学生知道)的棉花上滴几滴水,当学生观察到棉花剧烈燃烧的现象后,明知水不能使棉花燃烧,可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事实时,强烈的探求欲望喷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最佳状态。

(二)优化演示实验激趣

在中学阶段一些演示实验因耗时长、实验装置组装过于复杂、实验现象不明显、反应速度过快等原因,让学生观察现象时失去兴趣,优化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十分重要。如演示必修一中“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热稳定性”时,分别做两组实验不但需要组装的仪器多、演示耗间长,而且很难控制反应时间相同,如果采用大试管套小试管,组装成一套实验装置,用同一酒精灯同时加热的方式来完成实验,实验现象明显并且大大缩短了时间。又如演示必修二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若按课本i骤操作,学生观察实验时发现闻不到产生新物质的气味。如果以在燃烧匙(因燃烧匙是由铜做的,充当了该反应的催化剂)中滴加几滴乙醇并且在酒精灯上燃烧的方式来演示实验,学生能很快闻到产生新物质的气味。再如讲到必修一中“铁的氢氧化物”时,演示实验中向少量的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课本上描述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然后白色絮状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的现象,但实际上学生几乎观察不到白色絮状沉淀,而是直接先观察到灰绿色,后到红褐色。因前两种颜色变化太快,学生很难观察到氢氧化亚铁的颜色。如果将实验改进如下:先将蒸馏水加热煮沸,除去溶解氧气,再分别配制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并向配置好的溶液加几滴煤油或苯,以隔绝空气,将二者混合时,把长胶头滴管插入液面以下,在溶液底部就可观察到白色氢氧化亚铁生成。

(三)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拓趣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兴趣的发展与持久,更能促进能力的提高。如让学生动手分组完成“在鸡蛋白上写字”、“水中花园”、“烧不坏的手帕”、“变幻莫测的晴雨花”、“魔棒点烟”、“雪条燃烧”等趣味实验。有些趣味实验活动的操作要求较高、耗时较长,把这些实验安排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或家庭小实验中,比如:用食醋洗水壶中的水垢;制作简易净水器;用鲜花汁制酸碱指示剂等。做实验时学生兴奋不已,感受到学化学无比快乐。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首先指导学生选课题,主要是生活中常见的小课题,如地沟油的制取和检测、常见食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清洁各种污渍的研究;大晶体制作等,实验过程中及时做好记录、拍照、视频,课后撰写研究日记,反思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活动表现。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如“我与化学”、“化学实验100秒”,通过参加比赛,学生能力得到多方面锻炼,丰富多方面化学知识,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从而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化学的必要性。

总之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之一,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体验探究的科学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变学生好学为乐学,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胡绮妙.例谈初中化学趣味实验的设计及应用,化学教学,2015

[5]任志鸿.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