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08: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为地理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其中,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习理论,自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至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一书中,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从起步走向发展”。加涅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地理教学设计是对地理教学论“如何教学地理”的具体研究,学习理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教学论。
2.系统科学理论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系统科学理论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它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全面地综合各要素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传递、反馈信息,整体思考,有序性、系统化设计等,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又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应该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注意教学情境中学习者这一重要因素,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修正,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传播学理论是选择有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途径的理论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揭示地理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传播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较大差别。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最高,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动态的媒体设计,如flash课件,再配上声音,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合理的地理教学信息结构、适量的地理教学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是指教师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所应遵循的教学观念,是地理教师教学思想和地理教学风格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学要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1)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2)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4)系统思维,教师要着眼整体,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各个要素、教学系统的各个部分,而且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要研究这节课与整个单元乃至与初、高中地理教学其他内容存在什么联系,起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5)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直觉及创造等方面的综合,教师如果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原理,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就可能做到: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成长;(6)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养,扬长避短,进行富有个性色彩和弹性的教学设计;(7)不断反思,教学设计虽构思于课前,但上课时并不能机械照搬,需根据学生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后应当不断地反思、补充、修正,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提高;(8)注重综合,地理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兼跨自然和社会两个科学领域。地理教学设计应反映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交叉综合,全方位地运用人的智慧、经验、审美情趣,多维、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和处理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教学设计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关键词】蝴蝶效应;地理教学设计;应用
一、蝴蝶效应的发现
蝴蝶效应来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60年代初的发现。他在一次利用计算机计算天气预报的过程中,没有从头开始计算,而是中途将上一次计算的初值输入,结果造成很大的偏差,因此,他认定发现的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又称“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的出现导致了混沌理论的诞生,提出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二、“蝴蝶效应”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在现代教学系统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就成为课堂讨论的主体,因此教学设计呈现出一种确定中的变动,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初始值”的变动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最后成果。教师如果不掌握住初始值的变动,有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最终偏离。因此,教师应在局部混沌、总体方向明确的思想指导下,对其效应进行收敛,使“蝴蝶效应”服务于教学,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最终服务于学习者。
三、“蝴蝶效应”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图1:地理教学设计流程图[2]
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案,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围绕着地理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安排是否合理得当,教学目标是否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四、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中的“蝴蝶效应”
如图1所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决定了最终的教学设计评价。在这个体系中,学习者的需要成为了最终目的,教学目标成为了“蝴蝶效应”的初始值,它的变动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最终目的的实现。
(一)地理教育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性,同时又是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在短期内的评价指标可能仅仅是看到学生的成绩,但最终的教学目的是在于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蝴蝶效应”原理,以小见大。教师本身不能放弃自身的主导地位,同时又不能过分约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控制无关混沌的泛滥。
(二)地理学习内容策略中的“蝴蝶效应”
地理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无论是学科本身还是与其周边学科的关系,都显示出它出众的整体性。
例如:
在以上关系图中,只要其中任意一个基础性的知识点有所纰漏都会导致最终教学目标不可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到“蝴蝶效应”可能引起的后果,在基础性的单元中为学生的学习把好关,不要将小的失误简单化。教师如果不对无关或错误的混沌及时收敛,其教学内容的最终目标也会无法实现。
(三)地理教学方法策略中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在集体中的表现为行为仿效:个体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例如,一个班级,如果老师对地理不重视,就会使得与其较亲近的学生也不重视地理,继而影响到周围的学生,最后影响全班。而在一个学校中,领导对于地理的不重视又会直接影响到教师,进而形成了一个怪圈。
“蝴蝶效应”对于个体而言,则表现为思想和行为的渐变,一个是良性发展。另一个是恶性发展。即学生的思想出现懈怠,对自己的要求放松,渐渐地,他会销蚀自己的斗志,导致学习成绩不良。
(四)地理学习评价策略中的“蝴蝶效应”
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标准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的复杂系统中,特别是针对非线性的教学过程,评价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考察对某些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认知建构能力。
1.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评价
学生的身心发展因年龄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学生正处于对事事好奇的阶段,而地理课程本身就具有贴近生活的特点,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与看法,作为老师,既要分清有用与无用的信息,又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创造性发言也要予以适当的鼓励或批评,并可以对创造性发言借题发挥,由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发言引出其他的知识点。学生能从老师这里学到知识,老师也能从学生那里有所启发。
2.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活动虽然大多数在学校内进行,但随着社会对教育的不断关注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必然联系,使得许多社会性因素成为进行教学评价时要考察的重要方向。[2]
在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地理教学评价已经不能只重视短期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最终学习者的需要――自身或社会对其的需要,使其产生的学习愿望――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
在当今社会,教学系统顺应时代的发展已经演化成为了一个线性与非线性共存的整体,教学设计也在随之改变。但是,教学过程并不能仅仅只看到非线性的一面,它同时被线性因素所掌控。尤其对于地理教育这个基础性较强,联系性相当紧密的学科来讲,为了更好的强调其线性与非线性的共存,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身,将“蝴蝶效应”充分运用在地理教学设计中,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式达.从蝴蝶效应谈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目标导向 初中地理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11
在初中地理教学研究中,许多学者和专家做过多次调查,提出了不少教学方案。但是,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际存在着差别,教学方针和策略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应确定明确的教学大纲、进程、目标和设计,争取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地理学科作为基础性教育内容,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整个地球的外观、气候,了解世界各个国家的居民、资源,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自从新课改后,地理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得到了教育界高度的重视。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从地理知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地理课程有一个全新认识。
一、目标导向地理教学设计的难点
1.地理课时有限
一般来讲,地理课时为每周两节,每个单元的内容只能讲解一遍,完全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重复性讲解。因此,地理学科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十分高,每节课教学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后面的课程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教材展示了地球形状的发现过程,讲解了地球仪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紧接着讲解了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简单列举了多N类型地图。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合理分配教材知识,还要将这些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地理知识转化为贴近生活、易于接受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果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初学课堂上感受不到学科魅力和学科探究性,将大大降低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学时间紧张,教材内容重复性不大,给教学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学生课下地理复习时间少
地理是一门探究性学科,很多知识和内容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包括绘制简略地图、制作地理模型、地理知识总结和拼接等等。在教学设计中,这些活动和操作都安排在课下完成,但是,学生将课下大部分时间运用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上,给地理留出的时间十分有限,使得地理教学的前后连接存在很大问题。超过一半的学生会将上次课的教学内容忘记,使得教学陷入被动之中。学生无法完成课下地理任务,从而无法得到探究后的成就感,无法对学科产生深厚的感情。整个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引导,为地理教学增加了难度,有关课下的教学任务和动手操作活动还应进行重新安排和管理。初中地理知识比较简单,涉及思维性的内容并不多。教学设计应针对这一特点,降低教学复杂程度,减少学生的任务量,以适应教学现状。
3.地理教学灵活度不够
从地理教材的安排看,各个章节有着明显的界限,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从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角度同时入手,抓住地理教材各个章节间存在的联系,让各部分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对某一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讲解和分析时,教学设计若不涉及这一国家资源地的具体情况,仅仅停留在教材文字和地图的表面层次,会大大削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目前,地理教师对教材的利用程度还有待提高,教学设计内容在章节联系方面还存在缺陷。简单地说,地理教学设计通常侧重于教材本身的编排,根据各个章节知识的重要程度进行扩展或者剔除,从而将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地理学科缺乏灵活性和扩展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教学设计需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才智、现代技术、教学理念等进行深入性的改革,确保地理学科走出传统教学的负面影响,走上素质教育的新道路。
二、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目标导向分析
1.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可操作化
初中地理知识以及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的生活技能并不复杂,仅仅向学生展示了基本性的地理常识和理论。如地球是椭圆形、世界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世界人口分布等都是人们生活中会谈论到的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这些知识难度并不大。但随着地理教学的深入,对同一地区需要从气候、资源、人口、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增加了地理学习的复杂程度。单纯性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比较简单,但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就会比较复杂,使得部分学生难以完成。如山谷和山脊的判断、大小比例尺的判定、根据降水和温度判断气候类型等,这些知识原本比较简单,但当学生面对具体地图和具体图形进行分析时常常出现错误。由此可知,教学设计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应仅仅体现在知识认识的表面,还应体现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层面。
2.地理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具体化
地理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对比、综合、扩展等手段进行。教学过程和方法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将地理知识和学科情感联系起来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师只做到了地理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对地理知识进行全面性的整合,忽视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思路的作用。在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将抽象概念与实际的地理事物相结合,推演出地理基本原理,并进一步搜索资料,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学习《亚洲大陆》章节时,教师若只是单纯地讲解地理知识,让学生分散记忆各个小节的知识,就违背了学习规律和记忆规律,影响教学效果。亚洲的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可以通过地图比较,让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抓住其中的典型地区和特点进行重点强调和分析。正确的方法会让教学的效率更高,使得教学更加有趣。
3.地理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落实
地理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落实主要体现在地理兴趣的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尊重世界各地文化以及保护环境观念的形成等方面。这些情感和价值观是无法通过背诵地理知识、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得到的,而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等感性认识产生。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异彩纷呈,各个地区都有其特色,与教材内容相一致。在教学设计中,应将这些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进行纵横联系,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与实际的自然衔接。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难度比较高,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比较深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只有把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步,才能落实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三、目标导向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地理教学设计是在地理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完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的目标要求,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标导向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地图的作用,强化地理知识目标
地图是地理知识学习的灵魂,也是运用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地图对地理学习有着良好的启发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打破各个章节所有地图的界限,将各种类型的地图联系在一起,用地图上最明确、最容易留下印象的事物表达地理抽象内容,将那些气候类型、地图表达以及模型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可以亲自体会和感受。例如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在教学设计中,可将山脉的位置利用省份和著名城市进行锁定,让学生在头脑中理清边界的具置。
2.利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引导地理学习方法
以点带面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补充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讲解《俄罗斯》这一小节时,按照地理位置从西到东,在整个国家内部找到分割山脉或河流,包括乌拉尔山脉、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并在每个区域里找到代表性的城市,概括其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密度、文化等。用这些城市点的内容来代表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如此一来,地理学上的俄罗斯不再是简单的几个地理知识和琐碎枯燥的背诵内容,而是有限的几个代表性城市,记忆起来既方便又简洁,还充满了乐趣。抓好各个章节内容上的特征点,将所有的知识进行简单化处理是地理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3.发挥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功能,明确情感教学目标
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学生不喜欢、不理解地理学科多是因为学习压力和教材上文字性的表达。多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出视频、音频等优势,对地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直观、形象的表达。例如,在学习世界各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对各个地区和国家进行简略性的展示,从动植物、人口、资源、特色等方面,让学生产生感性认知,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特色、主要的河流和人文事件等。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浓缩,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展现,给学生产生极大的冲击,让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一般来讲,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的下半节课中,持续5~8分钟的时间为最佳。
目标导向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研究的新内容,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更新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黄琛.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研究与实现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蒋银华.目标导向下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管理,2013(1).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路也应适时调整,因此,在此探讨新时期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新思路有其必要性。本文通过新课标的学习、理论的探索以及自身教学实践,归纳出新时期需要掌握的四种地理教学设计思路,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10-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出新的符合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教学理论,坚持正确的思路去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地理理论知识,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但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诸如方法问题、技能问题,,即每节课我们该怎样设计、操作,如何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这就需要一个明确地理教学思路。在此,笔者结合地理新课程的特点以及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也是建构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要强调学生运用探索法、发现法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并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来设计课堂教学。
如在讲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野外地理实地考察研究,可以选择把如地质地貌等一些常见的考察类型作为首次考察对象,然后有计划的让学生接触一些矿物、岩石,从而让学生主动总结考察对象的特征和类型,最后让学生将前后两次的考察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矿物、岩石的不同形态。在实地考察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强调学习的过程性
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知识的构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立于较高的教育平台,教学应该高屋见瓴。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只是学生学习提高的一个载体,其根本的目的还是要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因此,要注重地理知识的过程性,在重点中把握过程,在过程中把握重点。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实例说明一些知识点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加清晰地了解实例,也就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研究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使他们更能够掌握知识,了解生活,了解社会。
三、充分重视对地图的运用
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大不同的特点就在于其在教学中会经常运用图像和其它一些直观教学手段,这也是地理教学的一个特点所在,这时,教师就要学会通过图像来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也能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地理试题,各种图幅的数量和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有读图、有填图,还有绘图,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地图教学过程时,更要细微、深入,思路明确十分重要。
重视地图的运用离开不对各种地理知识的准确绘图,教师要掌握绘图技巧,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结合不同课堂内容和教学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地,通过简便的手法绘画出直观地图来,从而可以将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地绘制成简略的板图,而且可以运用不同色彩的粉笔可以突出地理知识中需要传授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征,突出知识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教师也要求学生记笔记时常用各种图,培养他们的用图习惯,凡是每接受一个新地名都要在地图上找出它的位置。
四、围绕中心设计教学内容
高中的学习时间紧,任务负担较重,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教学,不仅让教学显得过于呆板,也不能让学生尽快抓住重点知识,因此有必要将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紧紧围绕解决中心问题去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自行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的重组,并自始至终围绕重点内容展开,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效果的效率最大化,也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讲授"工业地域的形成"时,教师就可以围绕"工业地域"去设计教学内容。具体的步骤可以是:首先解释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工业地域"的概念,并且让学生例举一些他们熟悉的工业地域的名称。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这些工业地域之所以会形成的原因所在,并要求学生跟着回答分析"集聚"的意义。此外,也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紧密的问题,如"为什么这些地域会出现工业集聚?"最后再学习有关"工业联系"方面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工业联系——工业地域"知识体系,达到教学目的的效果。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任务重,知识点多,广大教师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的设计,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特点,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的目标要明确,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也要与时俱进,不同的课堂教学应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肖若祥.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01
关键词: 体例结构;案例选编;栏目设置
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丛书,包括《中学地理教育学》、《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和《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三本高校教材,是西南地区教师教育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专项项目的代表性成果,由合作完成这一专项项目的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长期从事地理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协作编撰而成。该丛书顺应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要求,广纳高校教师改革研究成果,多方参考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经验和探索实践,由李晴教授担任丛书主编,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是一套具有可读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地理教师教育特色教材。本文侧重从体例结构、案例选编和栏目设置等方面简介其特色。
一、 体例结构具有新意
一般而论,体例结构即教材内容之间的主要内在联系,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师范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综合体现,其影响着师范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材的合理利用。在教学中,清晰的体例结构,不仅可使学生了解该门学科的特点和知识内容,也可使学生牢固、融会贯通地掌握学科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系列丛书的体例结构在保持常规教材脉络清晰、简明醒目的基础上,力求章节标题体现一定创新性,凸显较强实用性。以《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材为例,简要说明教材章节标题的新意之处,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本书紧扣时代脉搏、凸显理实一体、主干内容明晰、重点知识鲜明,体例结构具有一定新颖性。例如,教材第5章第2节“国外学校地理教材演变”,围绕地理教材发展演变主线,概括归纳出审定选用规范化、编写出版开放化、功能价值生活化、主题内容时代化和呈现形式多样化等演变趋势,并注意结合实例剖析说明,便于师范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地理教材发展动态。
二、 案例选编富有特色
教学案例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典型事例,是针对具体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或事件的记录与再现、反思与探讨,也包含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教学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技巧,多来源于教师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活动。教学案例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教材编写及建设的趋势之一。教材选取丰富教学案例,不仅使教材编写生动具体、增强可读性,也可深化重难点内容、提高教材实用性。以《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教材为例,简要说明其教学案例选择丰富生动的特色,见表2。
通过表2反映出,本书为深化师范学生理解重点内容、更好掌握教学技能,广泛选取丰富生动的教学案例,总数目达到64则,平均每章6~7则。这些由辛勤耕耘在地理教学一线、坚持改革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教师所奉献的生动鲜活、灵动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案例、教改实例和教研范例,不仅使本书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也为师范学生提高从师任教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栏目设置活跃多元
教材栏目设置即教材知识内容的编排形式。科学合理的栏目设置,能够最大限度体现教材特色,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有条理地呈现,增加教材操作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以《中学地理教育学》教材为例,简要说明其栏目设置活跃多元的特色,见表3。
通过表3不难看出,本书编排体例不拘一格,栏目设置活跃多元。每章以典型教学示例或教育叙事引入,章节中穿插内容新颖的阅读、相得益彰的图表链接,并结合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讨论和活动等;每章小结后以经典导读、问题探讨、行动研究及参考文献延伸课堂学习,强化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促进师范学生尽快融入地理新课程,更好适应中学地理教师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分数才是硬道理”,根据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怎样把学生的分数提高是一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地理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把新课程要求下的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事例讲解、启发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因,而不能总是担心学生不会理解,总是惧怕有一些小知识点没有传授到位,这将无异于传统的地理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对地理学科感兴趣,分数就不会提高,总之一句话,要抓大放小,提倡“有效教学”。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气压带与风带的教学”一般不按课本的程序去硬讲道理,而是选取课本中没有的材料如日本偷袭珍珠港这段史实来设计,学生在十分好奇的情况下,一堂课会完全进入角色,效果相当的好;在人文地理教学时,尽量选取长三角的材料也就是身边的现实来进行教学,学生都会睁大好奇的眼睛,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课标所要求的知识,而且会灵活运用,这恰恰是高考所要求的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对某一问题讲得太多太宽而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二是讲与练的时间安排不太合适;三是重结论轻过程。就我校而言,地理组老师的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生动性,能够吸引学生,所以学生喜欢上地理课,师生沟通效果好。
今后,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解决有限地课堂学习时间与训练及培养能力的矛盾。为此,要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教师一定要有“有效教学”这个观念,积极思考并及时向不同兄弟学校的专家以及本校的教师或其他学科的专家请教。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思考
经过思考,笔者发现在以往的教学中,有时一堂课全用课件上课,有的板书太少。对此,我们不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也不能板书过少,使部分学生没有透彻理解传授知识的过程。另外,我们作为地理老师应该经常检讨自己是否与学生平等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是否让地理课充满了激情等。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1.通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更应该要有这样的意识:整个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具有一致性、整体性、连贯性,不能分割开来,高一到高三的内容如果在哪一个环节出了“次品”,对于总复习来说都是要重炒现饭的,而且效果不佳,故在平常的教学中,即使学生对于某一部分知识的接受有任何难度,也不要轻易放弃,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教学,迟早会害了学生的整体复习。
2.“得基础者得天下”,如果基础没有打好,一味地追求高、难方面的教学,不顾学生的实情,盲目攀比,最后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在高考中是一定要吃亏的,应牢记抓住主干知识不放松,把所有的基础打牢固,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学不好的道理。
3.关于作业,应强调“老师下题海,学生出题海”。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对作业过多有很大的反感情绪,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认真地学你的科目,分数也不会有所提高。所以在作业方面,作为老师应该要多选题,多做题,多研究高考真题,然后把精选出来的题目交给学生做,量不能太大,要适度、适时,才能效果明显。
4.关于信息的问题。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在充分利用好本校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与外校的联系,与名校的联系,与同类型学校的联系,这样才能知己知彼,资源共享,才能将它山之石用来攻玉。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理想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翻转课堂来源于英语术语“Flipped Class Model”,国内称之为翻转课堂式的教育模式或者颠倒教室、反转课堂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原本的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通过课后的作业、实践或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针对翻转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单纯针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自从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以后,我国许多教育界的研究学者也陆续展开了对这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能够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我国大面积大规模的展开,只有部分教育实验基地展开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研究,比如山东省昌乐一中。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颠倒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学习教学内容并掌握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另外一种是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颠倒――学生提前通过观看和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资料,在课堂上面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协作,完成问题答疑。
由于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故而翻转课堂的学习评价也不再类似传统的教学评价只侧重于定量评价,而是立足于更宽广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关注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评价。目前,教学研究者大致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内容分成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的效果以及课堂之后的总结反思等。当然,同传统教学评价相同的是评价的主体和多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参与的个人、学生家长、学生同学和授课教师。评价等级的设定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该教育模式下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A级、B级、C级。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趋于科学化。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翻转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课前阶段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机制,课后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1.教学的课前阶段
在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课前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地理课程的具体知识和教学任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参考资料,当然学生也是这个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需要自主地将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预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让教学在地理课堂上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2.教学的课堂阶段
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对课堂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老师进行探讨和交流,老师则需要把握课堂的节奏,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又要安排好教学的进度安排,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学的课后阶段
教学的课后阶段也是翻转课堂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学生、同学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这一阶段不仅需要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和实践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需要他们对前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和反思。这个时候的评价和反思就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对后期工作的建议和展望,也是翻转课堂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所在,所以需要评价体系的各个主体认真地完成。
四、结束语
我国对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通过概述翻转课堂视角下的教学模式理论及现状,分析了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规模地普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时间,也需要在更多的实践和实验中去检验和突破各种障碍,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军.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江南大学,2014.
2.方慧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董满超,栗洁玲,黄莉敏.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以人教版“必修1”中“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