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进口贸易的风险

进口贸易的风险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3 16:08: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进口贸易的风险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进口贸易的风险

篇(1)

关键词 石油进口 风险选择 贸易多元化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为不均,供求结构高度不平衡,石油资源富集的地区和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相对较小,而石油消费量较大的地区和国家石油资源又相对贫乏,因此这种生产和消费严重分离的现实,导致了国际石油贸易高度集中和垄断,也致使石油进口大国对于石油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根据2010年BP统计年鉴所示,石油出口主要集中在中东、俄罗斯、西非、中南美洲、北非等地区的国家,这些地区对石油的出口占世界年出口量的85%以上;而主要的石油消费国是美国、中国、日本、和欧洲及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年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90%以上。

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降低进口风险,是各个石油进口国都积极实施的战略和政策。本文将分析石油进口国家的风险选择倾向,即石油进口国在选择和增加石油进口来源地的同时,是否高度遵循了从富油国进口石油、从风险低的国家进口石油的原则,并进一步分析我国和主要石油进口国的进口多元化问题。

一、主要石油进口国家的石油贸易投资状况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2010年日消费石油19148千桶,同时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产油国。但是美国从资源储备的角度考虑,有意识地保护和储备本国的石油资源,所以对石油的庞大需求还是使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石油净进口国。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7.8%,2010年日进口石油达9159千桶,北美、中南美、中东、西非是美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区域,其中加拿大、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俄罗斯、阿尔及利亚、伊拉克等国是美国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国。

由于国内资源十分有限,日本一直高度依赖石油进口,2010年日本日进口石油达3711千桶每天。日本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伊朗、卡塔尔、科威特是其最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由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为了规避石油进口的风险,日本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发展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致力于物色和开辟新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和更多的石油输出国展开合作,并开始走入非洲地区。但是多元化的效果并不明显,仅来自上述五个中东国家的石油进口量就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80%以上。

中国政府从1988年开始将石油的国际贸易作为解决国内资源不足问题的一个重要战略。原油进口从1993年以前以亚太地区,特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为主要来源,到1993年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亚太地区,再到1996年中国原油进口首次突破2000万吨大关,成为了原油净进口国家。2010年,中国从世界上各大洲40多个国家进口了23931.14万吨原油,其中对中东地区的原油进口依存度(从该地区进口原油占原油进口总量的份额)达到了47.1%左右,而对非洲地区的原油进口依存度在29.6%以上。

二、石油进口国家的风险选择

本节将利用相关分析研究石油进口国的风险选择倾向。风险选择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类风险选择即石油进口国是否遵循从石油富集国家进口石油的原则,规避石油出口量风险;第二类风险选择即石油进口国是否遵循从风险低的国家进口石油的原则,规避石油进口的过程风险。

(一)石油进口与出口的关系

国际石油贸易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贸易。原油是主要的贸易产品,占总量的75%以上,所以本节以下的石油进出口数据均为原油进出口数据。考虑到数据的获取比较困难,最终选择了中、美、日三个石油进口超级大国来进行具体分析。由于联合国数据库原油出口数据截止到2007年,所以这里计算2006年和2007年,中、美、日三国按国别的石油进口量和该石油输出国石油出口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以此分析石油进口国家从各个石油资源输出国的进口量与这些输出国的石油出口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风险选择问题(见表1)。

可以看到中、美、日三国的石油进口量和这些石油资源输出国的出口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等级相关系数表明美国从石油出口大国进的油相应最多。这一点上,日本和中国就要逊色不少。当然对于石油进口来源国家的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两国之间的能源外交关系、经贸往来、该国的地缘政治情况与进口国的运输风险等等都会影响石油进口政策。

(二)石油进口与国家风险的关系

表2显示了中、美、日三国的石油进口量和石油资源输出国家的国家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众多已有的国家风险评级中,有侧重信贷角度的评级,也有侧重角度的评级,且不少评级的结果相似度很高。在这样的前提下。考虑到可获取性,本文在研究上选择了ICRG国家风险得分数据。每月评级结果的ICRG是目前最专业、衡量范围最广的国家风险评级之一,不少学者利用ICRG的国家风险得分序列进行关于国家风险分析研究,具有很高的公信度,所以该评级结果可以被认为是通用于石油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相关研究的。

由表2的结果,可知:目前来说,石油进口国在进口石油时并不太关注进口来源国的国家风险。可以看到,各类相关系数大多都在零附近徘徊,表明二者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在等级相关系数中,例如Spearman相关系数,美国和日本都在零附近,而中国的系数远高于美、日,达0.2以上,07年系数接近0.3。Spearman相关系数常用来被解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行为。当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1时可以理解为从国家风险越高的国家进口的石油越多,也可以理解为进口策略的一种风险喜好的行为;而-1则表示从国家风险越低的地方进口石油越多,表现了石油进口策略是风险厌恶的。中国在这一系数上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从国家风险高的国家进口的石油量大,这样做并不适于规避进口风险。而美国和日本则不明显。这一现象与中、美、日三国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区和国家也是比较一致的。美国从世界各地进口石油,日本主要从中东地区相对稳定的一些国家进口石油,而中国在饱受战乱、内乱、暴力的部分非洲国家的石油

进口份额相当之高。

三、石油贸易多元化情况分析

开展石油贸易,风险选择是一方面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便是合理的风险选择下的石油贸易多元化问题。提高能源供应安全、降低石油进口风险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多元化的供给体系,保证石油进口多渠道的战略方针、分散进口风险。多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大石油进口国家一直在努力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

在众多基本的定量方法中,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指数,即HILl指数是用来度量市场多元化的经典理论,现在广泛应用于反托拉斯法律中,而且它也适用于度量可靠性。HHI指数是单个供应源(在本文中指石油资源输出国)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公式如下:

其中,Xi是供应源的供应量占供应总量的百分比。较小的多元化指数值意味着较好的供应多元化。

基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数据,本文计算了中国从1989年到2010年的石油进口HHI指数,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的石油进口多元化指数从1989年的0.302到2009年的0.103,虽偶有起伏,但整体上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这说明了我国政府在建立多元化石油供给体系,多渠道进口石油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

其次根据来自美国能源署和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石油进口数据,计算了2003年到2009年美国和日本两个石油进口国家的多元化指数,并和中国作比较。

根据图3,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石油进口多元化指数是最低的,美国紧随其后,而日本的石油进口多元化指数最高。由于日本的多元化指数相对中国和美国高出许多,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三个国家相比较,日本在石油进口来源的多渠道问题上做得相对较差,结合日本历年具体的进口数据来看也确实如此,日本的石油进口来源国远比中、美要少,而且日本从中东国家进口的石油几乎占总进口量的90%,进口来源非常集中。另外,虽然从结果上看,中国和美国的石油进口多元化指数相差很少,而且中国的要更小,但是我们并不能说中国的石油进口多元化情况就要好于美国。结合具体数据来看,美国和中国的石油进口来源国家个数上相差不多,但是美国从加拿大、墨西哥、沙特等自己势力范围的国家的石油进口比重很大,而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多,从各个国家的石油进口量也较别的国家稍微分散些,因此这就造成了美国的多元化指数略高于中国。所以综合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中、美的石油进口多元化情况差不多,日本的情况稍差。

另外,从图3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石油进口多元化情况在2006年达到最差后,2007年开始有了长足的进步,证明日本在试图改变石油进口来源单一的局面。而中国和美国这些年的指数情况变化不大。

可见,对于建立多元化的供给体系,保证石油进口多渠道的战略方针,各个石油进口国家都已达成共识。这些年来,中、美、日三个石油进口超级大国,无也都不致力于石油进口多元化的实施和发展,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石油进口来源增多的同时,这些国家并没有太考虑到来自石油资源输出国在政治、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风险可能导致的石油贸易与投资的失败。也许这是目前趋于白热化的石油争夺之战无暇顾及的深层次问题,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多元化并不意味着风险就真的降低了,不是仅仅做到多元化就可以规避石油进口风险,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将多种问题结合起来衡量石油进口风险才会更全面更有效的对石油贸易投资做出正确决策。

篇(2)

【关键词】大宗商品进口贸易;融资;风险规避

大宗商品一般是指工业原材类、能源类或农副产品类商品,属性质较特殊的生产资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2009年以来,我国多项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创历史新高,成为了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和消费大国。可是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际贸易环境不断恶化,国内经济在宏观调控下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企业资金较为紧张。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而多变的情况下,大宗商品进口贸易作为国内外经济的重要接点,价格波动剧烈,加之大宗商品进口涉及的金额较大,无形中加大了进口方和银行的融资风险,对银行的大宗商品进口贸易融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银行要加大对大宗商品进口贸易融资管理,有效甄别风险,构建风险防火墙以规避风险,为从事于大宗商品进口贸易的企业保驾护航。

一、银行的大宗商品进口贸易融资风险分析

就提供结算和融资服务的商业银行来说,大宗商品进口贸易融资存在着以下三方面风险。

1.货物风险。货物风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价格风险,二是仓储物流风险。价格风险主要由价格浮动或是合同价格与销售价格差距浮动引起。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价格大幅度下跌,可能导致企业回款不足,银行凭借处理物权也无法全部弥补损失。至于仓储物流风险则是在仓储过程中产生的。在仓储阶段,由于货物自身的属性、存储不当等原因,时而难免发生货物变质、混杂或损坏等问题,使商业银行无法对货权进行控制。除此之外,货权风险和货物流通性风险也是银行直接面对的风险。

2.信用风险。由于大宗商品进口贸易涉及的金额较大,如果商品销售不畅、企业经营不善,融资资金也就无法回笼,可能导致融资企业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资金,银行、企业都会面临严重的融资风险。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两种,即人为因素和系统因素。相关人员的不当操作、系统程序的缺陷等的存在,是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大宗商品进口贸易融资交易金额较大,不当或错误的操作都可能导致发生纠纷,银行可能为此付出很大成本,进一步加大融资风险。

二、银行对大宗商品进口贸易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由于大宗商品进口贸易融资有着很大风险,加之受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影响较大,为了规避风险,银行必须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时刻关注与大宗商品进口贸易有关的政策法令、市场动向等,认真分析行业走向,科学预测风险,以形成有效的预警方案。

2.关注客户经营风险。为避免大宗商品进口贸易企业无法按时偿还资金,银行可以针对这部门客户建立相应的评估和准入标准评估,全面考察客户的财务情况和经营状况,是否存在信誉、违规和骗贷等问题,以此判断大宗商品进口贸易公司是否存在经营风险,考虑是否向其提供资金。

3.构建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产品链。构建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产品链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企业、银行、期货业务机构等联结起来,利用期货交易中标准仓单使企业使用银行资金时可以实现杠杆交易,同时还可以锁定采购或交易价格,实现释放银行风险的目的。在构建这一产品链上,银行要结合各企业具体业务和贸易融资环节设计不同的融资方案,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产品链。

4.严防价格风险。在融资期间,一旦出物质价格大幅度下跌,就可能导致企业回笼资金不足,无法偿还银行资融资时。面对这一情况,银行除了加强对该企业从事领域的行内动态监控,还要求其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从而规避较高而风险。同时,企业还要对融资回笼规程进行全程监控,掌握每笔融资项目资金的流动和使用情况,另外做好仓储管理工作,定期检查货物仓储,严把货权。

5.尽量减少操作风险。在操作风险防范上要加强对信用证条款风险评估,严抓资格审核工作,做好期限匹配和货权凭证等工作。另外,加强银行工作人员风险意识建设,提高风险甄别能力,切记不可盲目地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忽视潜在风险。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宗商品进口贸易融资存在着一定风险,无论企业还是银行都要构建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种风险防范措施,银行还应对大宗商品进口贸易融资企业建立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和国家政策适时调整融资策略,严格防范价格、操作、信用等方面风险,做好风险规避工作。

参考文献:

[1]岳进,李辉.标准仓单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的应用模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2010(10)

[2]陈欢.大宗商品贸易支付风险及其对策研究.中国商贸,2012(15)

篇(3)

[关键词]国际结算;风险防范;风险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5.16.138

国际结算主要包括有形与无形贸易两个主要类别。国际结算不仅可以实现国家与国家质检的贸易,还能够推动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与经济交流,使得国际金融快速发展,从而最终加快全球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国际结算中存在着众多风险,妥善应对国际阶段风险,并且主动对其进行管理对于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 国际结算中的风险因素

1.1 汇付方式

汇付方式主要就是指进出口商之间的货款的交付方式。汇付结算主要可以分为预付货款与货到付款两种。其中预付货款就是先结款,再运输商品。进口商将款项汇至出口商,出口商在接受到款项后再运输商品至进口商。这种汇付方式进口商需要担负一定的贸易风险。例如出口商违法合作条约来运输商品、运输商品不符合条件等。货到付款方式就是出口商先运输商品,进口商收到商品时再汇款给出口商。货到付款分为寄售与售定,售定也就是进出口双方首先拟定贸易合同,进口商在收到商品后再交付款项给出口商;寄售即为出口商将商品运输至国外,委托国外商人寄售,等待商品完全售出后被委托人扣除佣金后将款项完全交付。这两种货到付款的方式对于出口商来说都十分不利。

1.2 托收方式

托收方式的选择也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之上的。对于出口商来说,托收方式是先运输商品再收款项,如果是远期托收,只有货到才能够收到款项,出口商需要担负巨大的风险。托收方式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进口商的信誉资质较差拒付。托收方式下进口商如果出现资金断裂或进口市场行情变化,就会长时间拖欠出口商货款,甚至拒绝支付款项,进口商的道德风险极高;第二,由于进口国的政策或经济援助,进口商没有获得进口许可证,使得货品到达进口地但无法进口。

1.3 信用证方式

银行信用无法彻底代替商业信用,也无法规避商业风险。虽然其能够给贸易双方提供一定的便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贸易双方的信任问题,但是其依然存在众多风险,信用证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软条款风险。软条款就是付款条件没有明确指出,银行责任不明或者难以遵从的条款。软条款信用证虽然在形式上都齐备,但是其所附带条件的生效方式就显示出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该信用证的本质就是赋予申请人单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一种可以撤销的陷阱;第二,伪造信用证。进口商使用伪造、虚假信用证,直接寄给进口商,让出口商运输商品,从而骗取商品;第三,开证行问题。如开证行无法偿付信用证款项,那么出口商只能依靠买卖合同要求进口商付清款项,需要担负较大的资金风险。

2 国际结算中的风险防范对策

2.1 汇付方式风险防范

汇付方式是一种商业信用。使用货到付款方式的出口商,能否按时收到款项,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信用。因此要防范汇付方式风险,主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强化对进口商信用的调查。出口商要彻底调查进口商的信用与资质,在确定其信誉良好的情况下再与其发生贸易关系。只有信誉优良的进口商才能够使用货到付款方式;第二,使用福费廷或银行保函等方式来转嫁风险。使用福费廷出口商可以转嫁商业风险、利率风险给包买商,同时能够获得无追索权的出口贸易融资来减轻资金压力;货到付款方式可以配合银行保函共同使用,出口商可以要求进口商出示银行保函。如果进口商到期仍未支付款项,出示由银行开具的保函可以由银行来担负责任,进而降低出口商的风险。

2.2 托付方式风险防范

托付方式的收款风险较大,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防范:第一,强化对进口企业的信誉资质调查。出口商在进行交易前需要充分调查,合理选择合作伙伴。即使是长期合作的中间商,也要定期调查其资信状态与信誉作风。对于不同的进口商要按照实际具体情况来确定其授信额度,并且以实际情况来控制授信程度;第二,了解进口国对托收的相关政策法规,熟悉进口国家商业惯例、海关等各项规定,避免违反当地进口规定。

2.3 信用证方式风险防范

要防范信用证方式风险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第一,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出口商在选择贸易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通过有效途径来了解进口商的信誉与资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合作伙伴选择。另外,出口商要对开证银行进行严格资质审核,对陌生的开证行或资质不齐全的开证行可以要求开证行委托资质良好的银行在信用证上增加保兑,从而最大程度规避风险;第二,仔细审核信用证。开具的信用证要与进出口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部门内容相同。在实际的业务过程中进口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信用证内容与合同不符。出口商如未履行信用证条件,则无法保证汇票的兑付;出口商如履行信用证条款,又会导致出口商利益受损。因此出口商在获得信用证后要反复仔细审核其与合同内容是否一致。

3 国际结算中的风险管理方法

3.1 交易前与贸易国签署协议

与贸易国家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是一种寻求官方保护的有效方式。外贸企业要积极与贸易国签订官方合作协议,最大程度降低国家风险,从而给出口贸易提供官方的法律保护与支持。

3.2 评估贸易合作国家风险

掌握贸易合作国家政策,熟悉当地经济环境,并且做出合理评估,从而降低国家风险出现的概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来对贸易合作国家进行分析,调研内容包括贸易国政府的支持态度、交易风险与收益衡量、当地消费者喜好等。

3.3 签订官方承保的信用保险

进出口贸易的信用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科学方式。很多国家为了支持本国积极开展进出口业务,都会对外贸企业提供相应的出口贸易保险。该保险对外贸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由于风险而遭受的损失给予相应的补偿。我国外贸企业在进行进出口贸易之前也可以选择签订相关出口信用保险,从而一定程度上规避交易风险,将交易风险转嫁,降低交易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4 建立信用管理部门

出口商需要建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合作客户的信用进行专业的管理。其中包括合作进口商的资质、信誉、在当地的发展情况等。了解贸易国家信用证开具行的资质,熟悉进口国的相关政策法规,熟悉进口国家商业惯例、海关等各项规定,避免违反当地进口规定。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结算风险

一、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方式

(一)汇付

汇付是指进口商通过银行把货款汇入出口商所在地银行,由该银行将款项解付给收款人的一种支付方式。汇付有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方式。在汇付的结算方式下,银行只提供服务而不是信用,卖方交货后买方付不付款,买方付款后卖方交不交货,完全取决于双方的信用,因此汇付属于商业信用

(二)托收

托收是指出口商开出以进口商为付款人的汇票,委托并通过当地银行向买方收取货款的支付方式。其中作为主要货款结算方式的跟单托收可分为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两种。托收作为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结算方式,出口商需承担较大的收汇风险。托收实际上是出口商为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向进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的一种结算方式。

(三)信用证

信用证是指银行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及指示,向出口商开具的载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信用证作为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纯单据业务,银行是否付款,只凭单据,不问货物。即只要出口商提供了与信用证“表面相符”的单据,银行就需付款。信用证一般可分为跟单信用证和光票信用证,可撤销信用证和不可撤销信用证,即期信用证和远期信用证等。信用证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提供付款结算保障的功能,二是提供融资手段,利于资金融通的功能。

二、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风险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进口国政府行为所导致的出口商无法按时收回货款的风险。如进口国政府禁止外汇汇出,取消进口许可证,乃至爆发战争等,从而使进口商无法用外汇付款或收货,最终导致出口商无法收回货款。

(二)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因进口国社会的动荡而导致出口商无法按时收回货款的风险。如进口国出现骚乱、种族冲突和大规模罢工等,破坏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进而影响到进口商向出口商付款。

(三)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测度的是汇率变动对企业财务账户的影响。一般而言,企业的外币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都需要按一定的会计准则,折算成以本国货币来表示。当汇率变动时,即使企业外币资产或负债的数额未发生变化,但是在它的会计账目中,本币数目却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因此,会给企业账目上带来一定的损失或收益。

(四)信用风险

信用活动的空前发展是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外贸易正是围绕着“信用”这一核心要素而发展的。在当达的交换中,没有“信用”为基础,就不可能有贸易的产生和双向流动。但另一方面,信用活动总是伴随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国际结算中,客户信用风险是指进口方拖欠出口方货款产生应收账款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在国际结算中,客户信用风险又称应收账款风险。

三、国际贸易结算风险管理

(一)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

国家风险是不可完全规避的,因为其中很多因素属于不可抗力,比如突然

的动乱或战争,政府的更替及政策的改变,但通过一些规避手段,国家风险可

以被降低,从而使风险达到最小化。对国家风险的防范主要从风险发生前、风

险发生中和风险发生后三个环节进行管理,也就产生了相应的预防性策略、经

营性策略和补救性策略。

1.预防性策略

外贸企业在从事进出口贸易前,要对进出口贸易的合作国进行国家风险的

评估。了解所在国的政策及经济环境并做出评估,可以大大减少国家风险的发

生概率。根据欧洲货币指数、商业环境风险指数和国际国家风险指南等指

标,对贸易目标国的国家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也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进行

分析,其中包括风险与收益的对比、贸易目标国政府的支持力度、当地同行业

市场规模和当地消费者偏好等。

2.经营性策略

由于c一个国家进行进出口贸易充满风险,如果该国的政治状况不是很好,可以考虑多元化经营,即与多国同时进行贸易,分散国家风险或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国家进行进出口贸易,减少甚至抵消国家风险

3.补救性策略

虽然外贸企业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但国家风险并不以公司意志为转移,一旦风险发生,最重要的是采取积极补救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当贸易目标国政府对外贸企业实施没收、征收或国有化之前,往往会对有关企业予以警告,因此,应抓住机会说服目标国政府取消对外贸企业处理的政策,或提出一些妥协方案供其参考。

(二)微观层面风险管理

1.设置专职机构,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就是要从根本改变销售和管理决策严重失控的局面,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以新增设的信用管理部门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对每笔交易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独立的、科学的、定量化的审核,并以此对应收账款发生和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这种制约机制不仅可以使企业的交易决策权限和拖欠风险职责更加明确,以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而且会使企业的销售管理体制从目前的以对外销员的管理为主拓展到最终以对客户的管理为主这一现代销售模式上来。

2.加强客户资信管理,重视国际资信调查

客户资信管理主要是搜集储存客户信息。因为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对客户信息的管理是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和信用风险控制的基础,应通过专业咨询机构对海外客户进行全面、认真、仔细地调查,及时掌握和了解其经营情况、资信及偿付能力,为扩大出口、安全收汇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所有往来客户逐一建立档案,设基本资料和往来资料两部分。基本资料反映客户的整体实力,包括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等往来资料则反映与客户的交易记录及内部评价,包括与客户的交易时间、金额、付款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朱意秋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选择量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2(05)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结算;风险防范

一、国际贸易结算风险的主要种类

1.汇付风险。汇付是指进出口双方交易达成以后,买方主动通过银行将款项交付给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式。汇款的应用主要有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两种情况。采用汇付方式存在以下风险:

赊销:这种先货后款的方式是一种给了进口商较大信用,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商能否得到货款,完全依赖于进口商的信誉,一旦进口商违约,就会出现钱货两空的局面。

货到付款:出口商先行将货物出运,在进口商收到货物后再将货款汇付给出口商。出口商向进口商提供的单方融资渠道,并且出口商还要承担进口商拒付的风险。

预付货款:进口商先将货款汇交出口商,出口商在收到货款后再发货给进口商的方式,多见方式为预付定金。对于预付货款的买方来说,一旦付了款或发了货就失去了制约对方的手段,面临风险较大。

2.托收风险。托收是指出口商(委托人)在货物装运后,开立金融票据或商业单据或两者兼有,委托银行(托收行)通过在国外的联行或行向进口商(付款人)收取款项的一种结算方式。采用托收方式主要风险如下:

出口商可能遭遇进口商拒付。一旦商品的价格或计价货币的汇率或进口商的经营状况等发生了不利的变化,进口商极有可能要求降价或拒绝付款。

出口商易陷于被动地位。货物生产出来以后,买方突然单方面撤销买卖合同.造成商品库存;货物运抵目的港后。买方迟迟不去银行付款赎单,给卖方造成被动和损失。

托收往往受到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动荡的影响。在对进口商资信状况、进口地贸易政策及交易习惯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出口商可适当考虑此种结算方式。

3.信用证风险。信用证是指进口方银行按进口人的要求和指示,向出口人开立以受益人依照信用证规定提供单据和汇票为前提的,承诺支付一定金额的银行书面付款保证。

形式刻板、手续繁杂、要求苛刻,其一致性原则易被不法进口商利用而恶意拒付或长期拖延支付。

实效性不强。信用证程序繁杂,对于提交的单据要求严格,从制单、议付行和开证行审单三个环节耗时太长。

出口商面临单证不符的风险。如果开证行确定单据表面与信用证条款不符,它可以拒绝付款,也可以自行联系进口人对不符点予以接受。

进口商面临出口商或承运人不守信用的风险。由于信用证是纯粹的单据业务,有可能使进口商在付款赎单后提到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或根本提不到货。

二、国际贸易中不同结算方式的风险防范

1.电汇业务项下的风险防范

出口商的风险防范:在客户资信不佳或不明时,尽量不要采用电汇结算方式。如果采用了电汇结算,应委托银行或专业咨询机构进行客户资信调查,必要时等收妥款项后才能发货。

进口商的风险防范:进口商在汇付款之前要对出口商资信和履约情况作深人细致的调查;采用预付货款结算时,预付款部分越小越好,尽量减少对方迟发货或者诈骗的风险;要求出口商提供履约保函,如对方不交货或迟交货或以次充好,即可通过保函索赔。

银行的风险防范:选择正确的汇款路线,使汇款及时到达指定收款行;汇入行收到汇款后尽快入账,以便收款人及时获得款项;认真核对收款人信息,避免入错账户出现不必要的业务纠纷。

2.托收业务项下的风险防范

出口商的风险防范:对出口单据加以控制,以期更好地控制货物;了解进口国家的贸易管制、外汇管制条例以及海关特殊规定,以免货到后因不准进口而造成损失;争取预付货款,可减少风险和约束对方。

进口商的风险防范:对于存在不良记录的公司要分外小心,防止其有诈骗行为;在部分付款托收的条件下,尽量减少预付款的比例,把该种风险降到最低。

银行的风险防范:认真审核客户交来的单据和交单联系单,严格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办理业务。对受理的单据要尽快寄出,以避免延期寄出给出口方造成损失而产生纠纷。

3.信用证业务项下的风险防范

出口商的防范措施:出口商在与进口商签订供货合同前,一定要对对方的财务状况、资信情况、销售收入、经营业绩和能力进行调查了解。出口商被拒付后,应积极与进口商进行交涉,以避免货物被退回运费和滞港费的发生。如若进出口双方协商调解无效,出口方必须尽快诉诸法律进行仲裁,以解决纠纷。

进口商的风险防范:开证前做好对出口商的资信调查。对单据不符点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正确地决定是拒付或者赎单提货。开证行提示不符点后,进口商如果想要这批货物,就赎单提货;若是认为其中有诈,就坚决不能进行提货,以避免造成巨大地经济损失。

银行的风险防范: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素质,提高业务操作水平,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业务,规范银行审核单据的内部操作规程,建立完善的单据审核内控制度。

篇(6)

论文摘要:风电行业是一个新能源行业,发展还未成型,资金积累也不够,拓宽融资方式显得特别重要.分析了我国风电行业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现状,研究了融资的战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从而为风电行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在近些年不容小觑,由于其尚属新兴产业,基础不够扎实,资金积累也不够,因此迫切需要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融资以增强发展实力.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外汇银行对进口商和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有关的一切融资活动,并具备简便、快捷、准入门槛低等优点,因此风电行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并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融资,以达到融资的最佳效果.本文通过分析风电行业进行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拓宽风电行业的融资渠道.

1.风电行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必要性

我国的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至今已走完20多年的历程.“十五”期间,风电发展非常迅速,累计总装机容量从2000年的3.44x105 kW增长到2008年的1.2153x10’kW,位居世界第4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我国历年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如图1所示.

虽然我国风电机组装机容量发展迅速,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我国风电设备却始终依赖进口,尤其是高端的技术设备.据统计,在2007年中国风电设备新增市场份额中,国产设备(包括合资)占57%,进口产品占43 % ;2008年我国风电设备市场40%需求仍由进口产品满足,见图2.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09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风力发电机组976台,金额超过了9 853万美元.现在世界几大风机制造巨头订单已经排到两年以后,主要订货商都是中国的公司.这些设备价格昂贵,生产周期长,因此占用了大量生产发展所需的资金,影响了风电企业发展甚至日常生产经营.

我国的风电企业在设备制造技术上要与国际大厂商竞争还为时过早,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因此,我国风电行业必须从进口方面入手,以获得最大限度的贸易融资,解决我国风电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资金问题.

2.风电行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

2.1短期国际贸易融资方式

融资期限在一年内的属于短期融资.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以短期融资为主.需要进口风电机组的企业可以选择以下短期国际贸易方式.

2.1.1进口发票融资

对于一般性的单笔金额不大、生产周期不长、付款期限也不长的经常性贸易,应该选择进口发票融资,又称进口汇出汇款融资.它是在进口商收到进口货物,进口货物销售货款回笼之前,向进口地银行申请资金融通用以对外支付进口货款的业务.这一融资方式不需要冗长的审核,只要有票据就可以进行融资,而且效率高、风险小。因此,采用此种融资方式可以减少风电企业在进口设备时资金占压,并可优化资金管理.有了银行的信贷支持,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但由于银行需要控制风险,并不会对所有的发票都进行贴现,因此这种方式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2. 1.2进口押汇

进口押汇是银行为帮助进口商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而向其提供的一种资金融通.根据所使用结算工具的不同,可分为进口信用证押汇和进口托收押汇,前者是开证行在收到与信用证相符的单据后即先行付款,进口商凭信托收据取得单据并将货物销售后,再偿还银行先行垫付的进口货款本息.对进口商而言,进口信用证押汇是以信托收据为抵押品,利用银行信用和银行资金完成其商品的进口贸易和国内销售的融资方式.进口托收押汇是银行给予进口商凭信托收据提货的一种融通资金方式.在付款交单条件下,进口商为了不占用资金或减少占用资金的时间,而提前付款赎单又有困难,希望能在汇票到期前、或在付款以前先行提货,就可以要求银行进行进口托收押汇.实际上,这是一种对进口商较为有利的短期融资方式.

2. 1. 3假远期信用证

在假远期信用证下,买卖双方达成的是即期交易,但规定受益人出具远期汇票,待提供单据后可即期收汇.这种操作方式对出口商来说是即期收款,对进口商来说要等到汇票到期日才对外付款.这实际上是出口方银行对进口商提供的融资,是进口商通过兑现它所持有的银行远期承兑汇票而实现的融资,因此付款银行的贴息及承兑费均由进口商承担.对于进口商来说,借助银行资金既实现了对出口商即期付款的承诺,又减缓了自身暂时的资金短缺.这样,不仅可以即期取货销售,还可以即期付款为条件,要求出口商对商品价格和数量给予一定的优惠,从而降低进口成本.

2. 2中长期国际贸易融资方式

我国风电企业针对付款期较长、金额较大的交易可以采用中长期国际贸易融资,期限一般在1一5年或5年以上.中长期国际贸易融资较多应用于大型机电产品、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或进口融资.

2. 2. 1福费廷

福费廷是一种以无追索权形式为出口商贴现大额远期票据提供融资,并能防范信贷风险的金融服务.主要适合对大型成套设备提供出口融资.福费廷是包买票据(Forfeiting)的音译,是指包买商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地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业务.福费廷属于批发性融资业务,适合于100万美元以上的中型合同,对于金额较小的项目而言,由于收费较高,优越性并不明显。

2. 2. 2出口信贷

相对大型的风电企业可以选择出口信贷形式,其贷款金额大、融资期限长,有些甚至可以长达10年.出口信贷是出口国银行通过向本国出口商或国外进口商提供优惠贷款,从而使国外进口商获得融资便利,增加购买本国出口产品的能力,以达到鼓励本国产品出口的目的.出口信贷作为一种支持本国出口贸易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受到了各国政府的推广.出口信贷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

我国风电企业主要通过买方信贷进行中长期融资.买方信贷是进口商在进口货物运到至该货物销售出去取得货款期间,从银行获得的资金融通,一般由出口商所在的国家银行在出口信贷机构的担保下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贷款,用于支付进口所需贷款.买方信贷对进出口双方都有利.对于我国风电企业而言,买方信贷可以使机组或者零件采用现汇报价,以便企业对商品货价、费用了解得比较清楚,而且也便于和其他国家企业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出口商则可以及时收到货款,从而避免向出口方银行申请贷款,支付不必要的费用.

3.风电行业国际贸易融资常见问题

当前,在我国风电行业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也存在转多问题.

3.1缺乏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

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很多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风电企业没有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做后盾,一旦遇上风险便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企业对国际贸易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易忽视对对方资信的调查一旦没有及时收到零配件和机组,就没有足够的收益,不仅企业难以归还银行的贷款,让自己的资信受到牵累,而且连国家也会受到巨大的损失.

因此,我国风电企业必须建立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贸易欺诈行为,同时圆满地完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浅谈我国风电行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分析

-

在进行贸易业务前,可以通过信用管理体系的全球信息网络,进行客户资信调查,从资金实力、信用程度等多方面了解客户的信息并对其作出全面的评估,帮助企业防患于未然.在交易过程中,可以通过信用管理体系即时跟踪国外客户的动态变化,适时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并提示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如果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设立这样专门的信用管理体系会大大增加管理成本,也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同样可以达到规避贸易风险的目的.

3. 2对国际贸易融资相关业务不够熟悉

由于企业内缺乏高素质的相关人才,对国际贸易业务和银行业务不熟悉,从而不能熟练地运用新的金融工具.现在越来越多样化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要求操作人员要有更高的技能和经验,而大多数的风电企业都不能很好地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工具.因此,风电企业应该加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业务人员进行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工作人员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

另外,企业可以根据贸易条件和自身财务状况,选择国际贸易中的组合融资工具,达到最佳融资效果.单一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必定有其特殊性和不足,可通过与其他贸易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来填补缺陷.我国风电企业大多进口金额大的成套风机设备,融资期限较长,更需要根据国际贸易的特殊要求,创造性地利用传统贸易融资方式与现代融资方式,将整个贸易流程作为融资对象,通过组合搭配各种融资方式和风险缓释技术,设计专门的融资方案,以实现充分融资的目的.

3. 3担保条件难以达到银行要求

银行为防范贷款风险,通常都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一方面,企业在寻找第3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风电企业进口的风机设备是用于进一步投资风电场项目,而且投资风险较大、期限较长,缺乏银行认可的担保条件,如厂房、土地等固定资产.机器设备虽然能用于抵押,但是抵押率低,而且还有费用高、手续繁琐、时效性差等缺陷.在担保不能落实的情况下,银行不可能为没有实力和担保能力的企业提供较大的融资额度.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本身要努力提高实力,提升自身的担保能力.只有在提升自身能力,增加资金积累、资信度和业务量的情况下,使银行承担的风险随之减小,自然就会愿意提高企业的资信额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贸易融资.当然,当前我国的风电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政府应该出面为风电行业的贸易融资提供担保,这可作为政府扶持绿色能源产业的一项措施.从世界各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的政策扶持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风电企业和银行之间还应该建立密切的联系.国际贸易融资同时涉及企业和银行两方面的业务,需要双方的协同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企业和银行间能够建立比较稳固、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银行可以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从企业的银行存款、外汇交易或者融资等业务中获得利益,同时也就愿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这是一种共生共利的关系.企业和银行之间建立亲密关系,还可以使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变得相对快捷和方便,将整个业务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降到最低.

篇(7)

【关键词】外贸企业;国际结算;风险管理

一、相关概述

国际结算指的是通过两国银行进行办理的贸易或者非贸易产生的债权债务清偿,是以国际贸易作为前提,也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对于外贸出口企业来讲,都存在着国际结算的风险,国际结算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出口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不对称导致出口企业在国际结算中具有高风险,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外贸经济带动作用,实现出口企业国际结算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二、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国际结算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外贸出口企业缺少必要的能够量化的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当前不少外贸企业对于国际结算风险都有一定的认知,并采取了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不过一些外贸出口企业不能够结合自身风险管理实际以及行业特点、经营环境等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更不能够对相关制度进行量化管理。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国际结算时往往仅仅依靠个人经验,不能够准确地对结算的金额以及结算方式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一种风险管理模式以及现状就很难对外贸企业自身的风险规避能力以及企业付款能力进行量化评估,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对于国际结算中的风险管理比较宽松,导致企业的坏账率比较高,与此同时,也可能存在一些外贸企业在国际结算风险管理上过于谨慎小心,致使外贸企业的出口业务发展比较缓慢。

其次,对企业的客户资信管理不够细致规范。当前,我国大多数外贸出口企业都是采用降低价格的方式来拓展海外市场份额,并将订单数量作为经营成果的主要衡量指标,在这一情况下,很容易忽视对贸易合作伙伴的资信调查和管理,很容易出现贸易欺诈案件,导致坏账损失的发生。对于贸易出口企业来讲,老客户是主要的贸易对象和合作伙伴,很多企业往往只对老客户进行一次资信调查之后就不再对其进行定期跟踪,不能够及时掌握其融资情况以及资金财务状况,很难在老客户发生资金链财务危机之前减少出贷或者及时受贿货款,很容易导致贸易风险急剧增大。

再次,不重视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履行。一些外贸出口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常常会不重视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履行,会认为外销合同发生纠纷,会缺乏精力时间进行海外诉讼,及时诉讼成功也难以获得判决执行。特别是在进口商不愿意签署正式贸易合同的情况下,很多贸易出口企业会将其中的质量检验判定、仲裁以及诉讼等相关条款删除掉,从而失掉贸易主动权。一些贸易出口企业也没有意识到合同中的货款结算条款不仅仅是企业国际结算的重要约束条件,同时也会跟货款结算条款形成相互约束制约。贸易合同条款签订不完善严谨或者衔接不当,很容易导致主动权丧失,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动,贸易出口企业的国际结算风险就会转变为外汇损失。

三、外贸出口企业强化国际结算风险管理的建议措施

首先,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客户资信调查以及风险管控机制是有效防范国际结算风险的必要前提。外贸出口企业应当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客户资信管理机制,对资信档案、资信调查、客户信用分析、资信评价等进行复核。同时严格赊销业务制度以及客户信用申请制度,信用限额制度,决策信用审批制度等,依靠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确定出口企业国际结算的方式以及授信的期限和额度。应当明确的是,进口商的资信情况不仅仅取决于对方的信誉,同时也会受到诸如进口商的资金链、进口商产品下游的买家付款情况、出口企业对该进口商的重要程度、进口国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伴随着外贸交易量的增大,对于客户的信用条件逐步放宽,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在没有定期对进口商进行资信调查的情况下,当其资信恶化时,出口企业继续延长赊销期或者加大赊销额,很容易导致坏账损失的发生。

其次,利用汇付、托收等方式规避国际结算风险。外贸出口企业采用托收以及汇付的结算方式时,结合国际保理、出口信用保险以及贸易结算组合后,其商业机会丧失成本就会小雨信用证方式下的成本。一般来讲,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用主要包含保费以及信用调查费,资信调查费用按照保费单定额缴纳。保费会受到结算方式、进口商整体风险、进口国地区风险以及投保发票金额等因素影响。表面上看这些金融工具收取的费用会加大出口企业的成本,迫使其提高价格,但是从实际来看,货价的提升金额仍然会低于信用证保证金以及开证费,对于贸易出口企业来讲,也是具有竞争优势的。

总之,伴随着我国外贸出口企业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日渐深入,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必须重视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积极防范进口商恶意压价、拖欠货款、悔单毁约、以产品质量为借口要求退货甚至恶意索赔可能出现的国际结算风险,减少坏账的发生,为企业外贸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孔雪微.出口业务国际结算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