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08: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经济的实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钻孔数字录相 地质勘察 软弱夹层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钻探、竖井等勘探手段因“眼见为实”,能较直观的看到地下地层的地质情况,可以搜集较多的地质信息而一直被视为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手段,小口径钻探又因其施工期较短、占地较小、相对较经济的原因而大量使用,但小口径钻探工艺的限制加上地层地质情况较复杂,在软弱夹层的勘察中效果不尽人意,具体表现为地层岩性软硬相间,如软弱夹层厚度太小,钻进过程中常被磨损了无法取出。钻孔数字彩色录相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可以极大程度弥补小口径钻探中的缺陷。以下两工程实例均运用小口径钻探联合钻孔数字录相技术,较好解决了软弱夹层取芯难,钻孔信息丢失的问题。
工程实例一:
在小南海水电站地质勘察中,坝址区为一套侏罗系红色碎屑岩地层,地层平缓,剪切带较发育,坝基抗滑稳定问题是坝址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而剪切带的发育厚度较小,特别是Ⅱ、Ⅲ类剪切带部分泥化,剪切带内岩体破碎,小口径钻孔取芯较难完整揭示剪切带的情况,限于各种原因又不太可能大量使用竖井研究剪切带。在此工程地质勘察中,使用小口径钻探结合钻孔数字录相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我们在运用钻孔数字彩色录相进行剪切带判定前,先建立钻孔数字录相解译剪切带厘定标准:先布置小口径钻探并对岩芯进行编录,再进行孔内数字录相形成基岩部分的全部录相资料并对成果进行解译,下一步在钻孔部位开挖竖井编录进行剪切带的确认,并建立如下剪切带的判别标准:
(1)强风化带以上的岩体一般较破碎,此带中若出现的大范围的破碎岩体应是风化原因形成,一般不作剪切带处理。
(2)弱风化及新鲜岩体中,若岩体在数字影像中一般较完整光滑,但在局部出现破碎带或凹槽特征,一般可划为剪切带。
(3)剪切带产状主要受岩层产状控制,一般顺层面展布和延伸。若影象中结构面的起伏差较大,与层面不一致,可不作剪切带处理。
(4)剪切带一般发育在软岩中或硬岩与软岩的分界处,在硬岩中的破碎带不作剪切带处理,主要为裂隙密集带。特别应注意硬岩与软岩的分界处的影像,有的仅见轻微的破碎迹象,也应引起注意,主要是因为软硬岩层接触带硬岩和软岩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在水平应力作用下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因此易产生错动。软硬接触带内软岩一般为一个沉积旋回的顶部,岩体颗粒较细、岩性较软,在水平应力作用下易破碎,甚至泥化。
(5)Ⅰ类剪切带一般在影像中局部呈凹槽,可见岩块连接,带中岩屑粉状物质少,剪切带中高倾角、缓倾角等微裂隙发育,带内一般呈碎块状、块状。
(6)Ⅱ剪切带在影像中呈掉块凹槽状,可见少量的岩屑粉状物质。
(7)Ⅲ剪切带在影像中一般呈相对较宽的凹槽状,壁面掉块严重,凹槽中见大量的岩屑粉状物质,可见较光滑泥面或见挤压揉皱现象。
剪切带厘定流程示意图见下图。
剪切带厘定流程示意图
竖井与先导孔录相揭示剪切带对比图
通过钻孔岩芯、钻孔数字录相及竖进编录照相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小口径钻探过程中软弱夹层大多被磨损掉,所取岩芯不能完整揭示地下的地质信息,而钻孔数字录相可以很好的揭示损失掉的内容,竖进揭示的软弱夹层信息给予了极大的佐证,信息高度吻合,进一步证明钻孔数字录相的精确性。
工程实例二:三峡库区内滑坡众多,诸多滑坡多次滑动,形成了多级滑带,特别是大型滑坡的似基岩块体体积庞大,块体内部产状稳定,要判读主滑带位置相对较困难,如果由于钻进过程中损失了滑带信息更加容易误判断。现在部分较先进的钻孔录相设备可以解译地层及结构面的产状,也弥补了钻孔取芯岩层及裂隙倾向判断不准的问题,这在滑坡勘察中可以发挥极大作用,可以测量出滑体内似基岩块体的产状与滑坡周边基岩产状进行对比,为基岩的判别提供依据。下图为三峡库区某滑坡的钻孔录相解译图,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到滑体中部分物质破碎,层序混乱,而有一部分似基岩块本较完整,但产状却是杂乱的,滑带以下岩体完整,产状稳定,岩体中的裂隙也较清晰。
钻孔录相测试成果图
下图为该钻孔中安装钻孔倾斜仪后监测变形图与钻孔录相、钻孔岩芯的对比图,钻孔岩芯揭示的滑带不甚清晰,厚度不明,而钻孔录相不仅揭示了滑带的具置,还准确测出了滑带的厚度,钻孔倾斜仪变形图进一步证实了滑带位置的准确性。
钻孔岩芯、彩电录像与测斜孔深部位移对比图
关键词:GIS技术;城乡规划;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城市”工程的普遍开展,城乡规划实践呈现出许多新面貌。作为“数字城市”工程的核心技术,GIS可普遍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的各方面,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规划、管线管理等。GIS具有反映地理空间关系及综合、统计各种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能力,为地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它的普遍应用将使城乡规划工作走上自动化、科学化的道路。
1. GIS技术和城乡规划的概念
(1)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称为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空间信息系统, 集测绘学、环境科学、城市信息学、地球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技术。GIS为特定应用目标建立,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的支持下, 用于数据的输入、存储、查询和检索,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更新,同时GIS技术还具有空间模拟、科学预测等多种功能,能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先进工具,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管理决策[1]。
(2)城乡规划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下,城乡规划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国家对城市规划的理解是在强调城乡规划与改建的目的,一方面重视安排好城市形体包括建筑、街道、公园、公用事业等,另一方面更重视社会与经济目标的实现;另一些国家强调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城乡规划的设计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还有一些国家认为城乡规划就是城市空间的布局,它是建设城市的一种技术手段,它的目的在于合理、有效的创造生活与活动环境。
我国对城乡规划的理解是城乡规划是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它是为了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城乡规划就是合理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以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及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2]。
2. GIS在城乡规划领域应用的必要性
(1)城市化的进程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世界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包括环境污染、耕地减少、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加大了城乡规划的工作量,传统的城市的运作方式已跟不上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城乡规划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城市进行规划和管理,GIS技术就能满足这种科学管理方式,它保证了空间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准确反映了城市的现状与发展。
(2)随着城乡规划和管理的数据增长加快,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聚中心,它传递的信息包括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等方方面面,多层次和多样化数据反映着城市现状和变迁,并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化中。传统方法不能有效的利用、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而GIS技术可以实现支持处理、分析和有效存储海量数据,并利用遥感技术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3]。
(3)城乡规划管理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要求。城乡规划的任务是对城市建设的经济和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作出决策。传统的规划管理由于人力、时间所限,常以常规分析方法对城市空间作定性处理,这样很难对数据进行充分地分析。GIS技术能客观的、科学的对城市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城乡规划相应的数学模型,辅助城乡规划和管理。
3. GIS在城乡规划中的作用及应用
(1)GIS使城乡规划更为直观和理性。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通过对道路、建筑、人口等相关信息的查询, 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直观的规划资料。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以地理空间数据及城市发展现状为基础,通过开展基础地形图数据的测绘、入库与动态更新,建立城乡规划信息系统,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的科学化与智能化。在规划最终成果的制作阶段,提供基于GIS标准的规划成果数字产品,使规划管理部门可以得到直接为GIS系统所接受的规划成果,方便规划管理部门更好地利用GIS技术优势,为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服务。
(2)GIS具有数据存储管理和海量分析功能。GIS具有强大的图形操作功能,支持土地集成化管理,对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及土地权属界线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掌握, 并支持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使城乡规划更具科学性和透明性。GIS在各地规划审批中的应用较多,例如,通过数字化制图后,将海量空间信息以数据库形式存储,利用GIS技术搭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图形绘制系统,支持规划业务审批,存储业务审批图文信息;利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建设项目报建时,通过申请卡,记录到属性数据库中, 制作数字化地形图景,并对建设工程规划进行准确定位,进行规划审批工作[4];将适时更新的影像图叠加上基础地形数据,开展现状地图的绘制,进而开展土地利用的调查分析等。
(3)GIS对城乡规划有辅助决策的作用。利用各种基础数据资料,基于GIS环境的空间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各类规划编制的条件分析、方案制定与评价选择提供空间分析支持和决策辅助。GIS可以辅助规划师,通过对规划方案的模拟、规划方案的选择、规划方案的评估等进行辅助决策支持。利用GIS有效的管理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以确定商业中心位置,并根据分析数据进行潜在市场的分析。GIS对城乡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技术支持,GIS可以对城乡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反馈, 以对规划方案进行调整。例如,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时,GIS可以对总建筑物层数、退进变化的高精度三维地理模型进行总量的调查,进而开展拆迁分析,预估拆迁工作量;将GIS利用在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中,统计分析包括城市道路红线位置、主干道车辆流量、人行道上流量等具体内容,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4.结语
近 些年,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经济的长足发展,城乡规划技术创新逐步具备了条件,GIS技术的积累、研究和实践也日趋成熟和完善。GIS技术提供了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综合服务, 对于组织和管理地理空间信息的技术系统,它为城市规划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帮助,是城乡规划建设创新实践的技术基础,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GIS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计算机数据管理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
年初国办1号文的出台,年末科技部、广电总局合连下一代广电网;首尾呼应中,将数字电视真正推向国家信息化的层面
12月4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握手互换协议的一刻,既标志着“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计划正式启动,又意味着“数字电视”开始淡化行业特征,真正推向国家信息化的层面。
按照协议,“部局合作”将以有线数字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为基础,以863成果“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为支撑,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成为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其核心传输带宽将超过1000Gbps,双向网入户带宽超过60Mbps,计划10年建成!
“科技部与铁道部、交通部也有类似合作,分别围绕下一代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展开,”科技部部长万钢告诉记者,“如果说前两者针对物理空间,此次合作则以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为核心!”
将视线从北京下移至辽宁农村,在文化部、财政部、广电总局和辽宁省的合作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09年春节前,会为4000农户免费安装内置硬盘的PVR机顶盒,通过PUSH VOD机制,将海量信息资源推送到农民身边,”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告诉记者,“传输信道采取有线和卫星同步推进,春节前全面开通。在没有数字整转的地区,可通过模拟有线网传输,用户端感受不到差别,这就是推送机制和PVR的好处。”
上述思路,正沿着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提出的“下一代广电网NGB'’与“播存网络”展开,虽然还仅仅是一个初步实例,但潜台词异常丰富。
“从建立部局合作机制到文化共享工程,都说明了一点,”王效杰说,“即广电数字化不再是行业内部的事情,而正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从2008年开始,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对全国广电网络同仁来说,数字电视绝非简单的模数转换,而要坚决按照国家信息化的要求来做。”
国家的要求,清晰地写在“国办08年1号文”中――“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从而实现产业链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1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成立之后首次“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李毅中部长要求2009年重点抓好九项工作,其中明确指出“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强国家信息化顶层设计、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加快发展融合性业务,推进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
2008年,新一轮电信重组全面展开并基本到位,在拥有同网、移动全业务牌照之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更加坚定了全业务运营和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之定位。
显然,“三网融合”的基础是下一代(而非目前的)通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广电必须加紧向下一代广电网升级,这既是信息化的愿景期待,又是行业间竞合的要求,更是在“特殊的”2008感受异常紧迫的时代任务――
结构调整:亟待信息化人视野
“百年一遇”的2008,将巨大的危险与更为巨大的机遇摆在了“地球村”的每一个村民面前
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奥运盛会、金融海啸……2008大事不断,尤其是源自美国次级贷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使发改委主任张平充满忧虑:“经济下滑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挑战,中央一方面紧急动员、4万亿救经济、全面保增长,另一方面鲜明提出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议题。
12月8日-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逆境中蕴含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怎么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坚定推进信息化步伐,通过‘两化融合’改造传统产业、带动新兴产业,这是根本且务实的路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告诉记者,“尤其是通过信息化带动新兴产业,更是重中之重!”
“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思路,正是打破中国现代化进程困境的要点,”周宏仁表示,“现代化的根本在经济,经济的根本在产业发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信息化改造,建立创新型和集约型发展模式,告别单纯依靠低劳动成本和高能耗发展的旧模式。”
扩大就业、消化剩余劳动力,更是信息化促动现代经济发展的优势。“从统计数据看,自1997年以来,国内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但工业增加值却不断提高,”周宏仁分析道,“这代表我国工业总体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当然是好事,也是现代化的必然成果。但随着工业和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大量剩余劳动力怎么消化?处理不好就是巨大的社会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仅仅靠简单加大传统产业规模是没有意义的,利用信息化这个剂,促使传统工农业向信息服务产业链升级,才是真正的办法。
2008年,周宏仁率专家团在湖南、黑龙江、浙江、山东、广尔等地考察过程中,许多案例令他欣喜不已,“凡是信息化搞得好的企业,其竞争力和管理效率都极大提升,反之亦然,”周宏仁告诉记者,“像大型老国企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老总就说,企业不是对信息化有需求,而是有紧迫的需求,关系到生死存亡!”
关键词: 数学模型;经济学;高校教学;应用
现如今的高校教学当中可以说数学建模与经济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项经济学的研究和计算都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建立,采用数学模型来辅助经济学的发展可以更加直观的让人们从中看出经济的发展形势。例如在经济学的宏观控制和价格控制中,都有数学建模的融入,利用数学建模可以有助于经济学实验的宏观经济分析,在一些实验和价格控制当中,都经常会涉及到数学问题在微观经济中数理统计的实验设计,这时候就体现出了数学建模对于经济学的促进性作用。下面笔者将会针对数学建模对于经济学的重要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1.数学经济模型对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单独的依靠数学模型是不够解决所有的经济学问题,很多经济领域中的问题是需要从微观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够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要想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经济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就一定要建立适当的经济学模型。运用数学建模来解决经济学中的问题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多时候从经济学的角度仅仅能够知道问题的方向和目的,至于其中的过程并不能有着详细的分析,而利用数学模型就可以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数学建模可以通过自身在数字、图像以及框图等形式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现有经济的实际状况。
2.构建经济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要想利用数学模型来更好的解决现有的经济学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先要分清楚问题发生的背景并且熟悉问题,然后要通过假设的形式来完善现有的经济学问题,通过抽象以及形象化的方式来构建一些合理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来描述问题中变量参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得出一些有关经济类的数据,进而将建模中得到的数据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最终得出结果。
3.应用实例:
商品提价问题的数学模型:
3.1问题:
现如今经济学在很多的商场中都有所运用,例如同样的商品要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既要考虑到规定的售价,又要考虑到销售的数量,如果定价过低,则销售数量较多,如果定价较高,利润是大了,但是却影响了销售数量。怎样定价才能够缺乏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为了现如今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其中就涉及到了数学建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图来找出如何定价才能够使得商品的边际效应最大化。
3.2实例分析:
例如某商场在销售某种商品的时候,设为单品价格为30元,每年平均可销售2万件,如果商品每提价1元,则销售量就减少了0.2万,要想使得总的销售收入不少于70万,则该商品的最高应该如何定价。针对于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利用数学的思维来计算,假设提价为x元,提价后的商品单价就是30+x元,则提价后的销售总量就是(20000-2000x/1)件,则可以得出(30+x)(30000-2000x/1)大于等于700000,这样就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最高定价应该如何制定。
4.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
4.1经济学不是数学概念和模型的简单汇集:
数学在经济中的运用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利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来解决一些经济学中的现象,这种情况并不是数学的一种延伸和探索,而是利用数学来更加方便的去解释经济学中的一些现象。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重要学科,而人类受活动和道德的影响也逐渐的对经济学产生了依赖,经济学的发展不可能成为一种抽象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出的一种科学,只有融入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才会更好的辅助经济学的发展。
4.2经济理论的发展需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
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当中,很多时候需要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去观察去发现,利用数学模型来辅助经济学的分析和研究是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数学建模的应用并不是无条件的适用于任何的场所,而是具有一定的条件,在经济学的领域当中数学建模的运用是有着特定的领域,并不是无节制的可以运用到任何的领域当中。
4.3数学计量分析只是辅助经济理论工具之一:
利用数学建模来解决现有的经济类问题是一种常用的方式,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很多经济类的问题当中并不是可以完全依靠数学建模来解决的,很多时候还是需要高校中的教师利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解决。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学的教育和发展,就一定要适当的与数学建模进行融合,这样才会有利于经济学的发展。
4.4数学经济建模应用十分广泛:
利用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现如今已经有很多的企业或者是部门为了节省自己的开支,通过计算经济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如何制定规章制度才是合理的。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当中,经济学的发展必将会有着很好的前景,而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也必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合理的使用数学建模可以为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性作用,这既是今后我国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国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学发展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延伸,无论站在宏观的经济效益上来看,还是站在微观的经济效益上来看,经济学的发展都需要采用适当的数学建模来辅助,近些年使用数学建模已经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宜兰.导数在经济领域中的最优化问题的应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7(2)
【关键词】展示设计;数字化;计算机;软件应用
纵观工业、科技和经济的世界发展史,设计艺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媒介作用。展示设计史同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步伐而不断改革升级。整个设计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跨越:展示设计已经从传统单一展示发展成为以人为本,糅合现代尖端科技与艺术思维为一体的综合性设计。高科技手段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展示方式,使现代展示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多样性、科技性,使观众不再是单单被动的看展览,而是充分的调动所有感官去参与展览、探索展览、发现展览。展示设计数字化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形式。计算机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能更有效地完成创作工作,而且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风格和语言,对艺术设计工作程序及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数字化设计的优势
展示现场氛围主要依靠整体空间造型以及材质、色彩等因素,计算机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优势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数据化
一套完整的展示设计图纸应包括平面图、效果图和施工图等,在没有计算机以前,这些图纸都是靠人工绘制完成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给展示设计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基于现代各类设计绘图软件功能的不断强大和完善,高性能显示设备的出现以及后续出图、喷绘等技术的迅速提高,展示设计中涉及的平面图、效果图以及图版的编辑设计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最终形成计算机数据。
(二)管理规范化
计算机数字化设计技术实现了管理规范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电子文件管理操作简便、携带方便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使设计和工程人员可以非常方便地存储、携带及利用设计图纸和文件的计算机数据,替代大量不同规格的纸质图纸、文件。
(三)控制精确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要求设计师设计图的表达更加科学和直观。在计算机三维设计软件的工作界面里,设计人员根据展示空间的建筑特征,按照建筑物内的实际测量数据精确的透视,从创建展示总体空间结构到展示空间的局部构成设计,逐步深化到局部或单体的构成和细部刻画。采用不同颜色和材质对模型的渲染处理使设计人员对物项的空间位置一目了然,可以对各展示实体之间、展示实体和其他辅助设施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是否到位作初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数据共享
基于互联网的高速数据交换,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并且可以进行任意拷贝和修改,适应不同展示项目的需要,使多名设计人员可以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同时进行不同的设计,从而缩短设计周期。
(五)便于修改
计算机最大的优点在于快速、便捷和便于修改。在博物馆展示的整个设计过程中,修改、调整是不可避免的。手绘设计效果图表现形式和手法多种多样,依设计师个人爱好和习惯各不相同,往往偏重于艺术表现,容易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误差,导致展厅成型后和设计图相去甚远,从而无形中增加了从设计到施工过程中的修改次数,如遇上施工人员未接触过的新技术、新材料,则此过程还要更加复杂。计算机可以在已完成的图面基础上,任意进行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再选择、再创造。
二、实例分析:加拿大馆、城市地球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仅是经济的盛会,更是科技的盛会,思维的盛会。当创意完美糅合科技,展览便不再是展览,是视觉盛宴,感官饕餮。通过领先的科技和创新理念向参观者传播的精神感受和未来可能,正是展示设计的功用。
(一)加拿大馆
加拿大馆内处处充满了人与自然的美妙互动。比如展厅的一侧,有一座虚拟的尼加 拉瓜瀑布。逼真的“瀑布”使参观者忍不住伸手抚摸感受,而当人们触到它时,“水花”四溅,随着 同时触摸的人数增多,呈现出无法预计的不同形态。这壮丽的景象便是设计者用计算机虚拟出来的自然风光。增强了人们与展示本身的互动,设计师旨在人与自然进行的互动,以倾告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举动,都可能对自然产生影响。此外,展馆内的一块巨 大3D屏幕前,数部固定自行车等待着观众踩动。当有人骑车时,屏幕就会出现加拿大的美丽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三维时空变幻时间空间。
(二)城市地球馆
城市地球馆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展示,让参观者进行反思,意识到城市既是污染的制造者,也是解决者。其中 “蓝色星球”展区有一座12米高的“意识之桥”。参观者站在桥上向下俯瞰,可以看到一个直径32米的“地球”,按照 地球自转方向徐徐转动,让游客们感受到在太空上看地球的乐趣。“蓝色星球”表面采用大型多媒体的无缝拼接投影技术,模拟出鸟瞰地球的场景,以金木水火土喻意的影像交替 出现,揭示地球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现象。
三、结语
如果工业革命是设计产生的土壤,并使之产生并得到认同与发展,那么在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将给设计师带来新的思想和变化,使设计理念更贴近对生命的关怀。设计的过程是一种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创造性过程,决不是电脑所能理解或掌握得了的技术。正确把握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接近艺术设计的本质,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设计领域,数字化不仅带给设计师观念上的更新,还可帮助设计师实现自己的设计构想,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注意不要被计算机的视觉效果所迷惑,让数字化淹没设计师的创意,取代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数字化设计作为一种新的创作语言形式才刚刚起步,同其他艺术形式已十分成熟的创作语言相比,它还将经历一个日趋完善和更具人性化的发展过程,它的优势和特征也将进一步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媒介 应用型人才 新媒体
当代媒体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着严重的背离现象:一方面是媒体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渴望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另一方面是院校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无法顺利进入媒体就业。表面看来,这种现象似乎是由近年来院校大量扩招、新闻传播专业设置过滥原因所致,实际上,忽视当代媒体的数字技术发展和传播理念的更新,脱离媒介的职业属性实际,而一味强调人才的创新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所在。
数字媒介:新闻学应用型人才的生存空间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消费为表征的信息时代,媒介所构筑的信息海洋包裹着全体受众,对于今天的消费者来说,媒介的存在不只是日常生活的背景,媒介已然构成了人们生存的环境。从大众传媒自身来说,借助于当代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媒体在完善个性化生存的同时,经过扩容、整合之后,形成媒体相互叠加、融合度高的超媒体传播的交流平台的新趋势:即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型、现代媒体借鉴和容纳其他媒体的特长拓展信息空间、新技术的运用促使新媒体的诞生。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各类媒体将全面实现数字化管理和传播,这意味着数字媒介从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到媒介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发生急遽的变化,数字时代媒介竞争加剧必然导致各类媒体重视新闻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对于从事新闻传播的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媒体转型。当代科技进步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使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和多元化,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新的传播方式的增加,但并不意味着另外一种和几种传播方式的消亡,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迫使传统媒体更新和丰富自己的传播方式,开辟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劣势在于,传播速度滞后、传播手段单一、传播效果一般、市场营销落后。在当代,由于媒介和其他领域一样从经济的角度改造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接受体制上的产业化。面对媒体品牌经营,传统媒体积极利用数字技术促成媒体的制作、传播、运营方式的转换,以满足大众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媒体转型。对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新闻采编人员除了应具备基本的文字采写技能之外,还必须兼有策划、营销、市场开拓和数字技术的素养。
媒体借鉴。以电子科技为基础的广播电视现代媒体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相比,凭借其视听一体性、逼真性和快捷性的传播方式,凝聚了广大的受众群。广播电视在担当时政经济信息传播、引领大众时尚潮流、提供休闲娱乐消费的重任时,甚至充当了现代家庭的吟咏诗人的文化角色。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广泛运用,电子媒介的传播质量在提高,收视听的频道在增加,信息空间的叠加性在增强,电视传播不断地借鉴和吸纳其他媒体的传播特点,从而使电视的“吟咏行为由吸引观众或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开始,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进而深入人们的意识之中,成为其日常活动的一部分,从而占据了社会文化行为领域的一片天地”①。当代广播电视媒介随着数字技术的充分运用,采访、编辑、制作、传播的整个流程被赋予了数字技术的方便、快捷和效益的色彩。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驾驭数字采编播设备的能力及其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新媒体开发。伴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在综合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的各种特点和优势的情况下,注重多媒体联动、交互式传送,使其成为传媒开发的崭新领域。未来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完全能够实现对同一个作品进行实时的、多媒体的、多语种的“联播”,即“同一个媒体主持人或记者的声音出现在广播中的时候,其图像可以出现在电视里和网络中,其语言可以转化为文字出现在报刊上,各媒体之间都配有语言翻译和文字翻译系统,以解决媒体跨国传播的语言障碍,鉴于媒体与社会须臾不可分离的特性,超级媒体英雄由此诞生”②。新媒体的出现对当代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集采写、编辑、外语、高科技于一身的更高要求。
无论是传统媒体的转型策略,还是现代媒体新手段的运用,乃至新媒体的高度综合,数字媒介为那些拥有流畅的表达能力、熟练的外语能力,熟悉广播、电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能够使用多种手段从事采访、编辑、传输工作,具备超强的信息验证和过滤、策划、营销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活跃的舞台。数字媒介乃至未来的超媒体无疑是新闻学应用型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重效益、善创意、懂专业:新闻学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符合当代数字媒介发展的实际,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数字媒介发展的宏观视野,从策略、理念乃至方法进行综合性调整,以应对媒介对人才新的需求的实际。实际上,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的改革一直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问题,并积极明确以创新性为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然而专业培养容易忽视数字媒介时代媒体适应市场自身的发展所产生的功能的整合和流变。各类媒体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原有的运作机制包括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市场和营销等机制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传统的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过于侧重理论的灌输,忽视真实环境的采访、编辑和制作,新闻人才追求事实、真实的职业素养以及临场应变的采访能力、熟练驾驭专业工具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使其难以胜任当代媒介的重任。
随着我国各类媒体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化,国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积极鼓励,媒体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各类媒体除了基本的舆论导向功能外,强化媒体实现经济效益功能已经成为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不可回避的课题。当代媒体的运营在标举效益、经营、创意的理念之下其实预告了新闻学应用型人才时代的到来。在数字媒介时代,传统的新闻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必然面临着结构性调整,人才培养必须回应数字化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媒介经营、媒介传播理念的变革。因此新闻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被赋予了数字媒介时代特有的内涵。
重效益。当代媒体依赖于广告收入维持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媒体的栏目、板块在重视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必须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否则栏目或节目将难以逃避改版甚至停播乃至人员重组的命运。重视效益,首先意味着媒体人至少应该是媒体运作流程中熟练的生产者。以电视媒体为例,大量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的使用,需要采编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并熟练运用。重视效益无形中压缩了媒体人的学习时间,对于进入媒体的人来说,职业的准备应在媒体之外,即院校。因此,院校培养的新闻人才必须是熟练的“操作工”。重效益还意味着新闻人才驾驭各类媒介所依赖的传播语言技巧,如当代广播电视媒体的故事化叙事、新媒体的综合性表述等。
善创意。数字媒介时代的媒体生存和竞争体现为创意竞争。优秀的创意意味着收听率、收视率以及媒体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当代媒体不乏以优秀创意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收视神话的例子,从影响全国的“超女”电视选秀到地方平面媒体发掘热点的系列报道,媒体在争当引领时尚潮流的先锋时,创意和策划内在的价值可谓难以估量。周密细致的策划不仅使新闻报道翔实可信,更能使受众在接收信息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就本质来说,创意和策划是人类运用脑力进行的理性创造行为,“是人类运用大脑去认识世界、利用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是人类智慧火花的闪耀”③。正因为此,媒体不惜花费人力和财力来获取创意和策划等智力资源的支持。如果说重效益是数字媒介对新闻人才的基本要求,那么善于创意和策划则是数字媒介时代新闻人才创新性的具体体现。
懂专业。当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大众传播也逐渐调整为窄播化。一档节目不可能针对所有的观众,在节目规划之初,潜在的受众往往是媒体人考虑的第一因素。因此,近年来各地数字化改造的结果是大量的专业频道的出现。专业频道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极为迫切的。院校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如果仅是掌握了新闻传播知识将难以胜任专业频道的采编和报道任务。反之,一个既熟悉采访报道领域又能熟练掌握采编技能的新闻记者在完成信息加工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将专业的知识简化为受众容易接收的信息,从而使媒体成为受众信赖的信息平台。懂专业对于数字媒介时代的新闻人才来说,意味着其知识结构是立体和复合的。
数字媒介时代应用型传播人才的培养策略
为了满足数字媒介发展所急需的重效益、善创意、懂专业的新闻学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当代数字传播的实际,突破传统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框架,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益。
突出应用性: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思维的整体转换。目前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理念基本保持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总体布局。学生在学量的新闻学、传播学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方面花费了主要的精力,致使实践教学处于补充和配角的地位,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依然较弱。以电视媒体为例,由于当代数字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各电视机构采制设备正在摒弃原有的模拟技术而进行数字高清改造。数字高清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由此导致的是节目制作理念的更新。节目制作理念的转换涉及采制的过程、美学风格的追求以及节目内涵的变化。传统的新闻学教学理念在面对媒体数字技术更新速度之快时,不仅无法使学生有效地感知和掌握媒体的技术进步,就连最基本的采编基本功的锻炼也难以奏效。改变传统的新闻教学理念,将应用性与理论性并重,调整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与时代同步的数字器材的投入,对于培养新闻学应用型人才将是意义深远的人才培养思维转化的策略。
强化实战性:推进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授广泛采用讲解、演示、举例、电化教学等手段,便于教学管理,帮助学生把握相关原理的实质,对新闻实例的分析可以做出深刻的反思。然而,即使再经典的新闻实例涉及的新闻背景、要素其实已经时过境迁,课堂中的分析更多的是在假定性的前提和已知的结论中进行,过度依赖于课堂演示性方法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认知事实的假定性。事实上,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今天对新闻的认知已经从过去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发展到“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策略角度考虑,新闻学教学应重视“实战”性,让学生在真实体验采访环境、临场应变中获得新闻采编的能力。
重视探索性:密切教学科研与当代数字媒介发展的关系。新闻学教材中除了现有的有关原理的经典教材之外,其实最富有启迪意义的教材应该是当代各级各类媒体正在传播的栏目及其运作模式。教学中及时了解媒体当前正在关注的热点题材,以及媒体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推出的新栏目、新板块,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和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在比较、分析、归纳鲜活的媒体传播的节目或作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并及时地总结会使学生实现走出校门与进入媒体的无缝对接,立即进入传媒人的角色。随着媒体运营体制的改革、社会性资源参与媒体的制作机制受到重视,教学中进行探索性的策划和制作将会大大压缩新闻学教学与媒体的距离,并极大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性。
注 释:
①赵凤翔:《电视艺术文化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②张君昌:《超媒体的时代》,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③张静民:《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技术;地籍测量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地籍测量的内涵
地籍测量是城镇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还能为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地籍测量是测绘技术与法律的综合应用;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因此测绘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测绘技能,而且还应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
数字地籍测量是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的方法,在各种设备及硬、软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它是一个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用于地籍管理的必然结果,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现势性强、整体性强、适用性强等诸多特点,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图形数据库,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地籍管理奠定了基础。
2 数字化地籍测绘技术的特点
① 自动化程度高。它改变和弥补了传统测绘方法中线条、符号、数字和文字等信息揉杂在一起,必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能读懂的缺陷。通过计算机摸拟,可以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分层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一目了然。通过对数字化测绘各种技术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此外,还可以随意对图形进行缩放、拼接以满足不同用户更为广泛的需求。
② 精度高。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测绘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被大大提升,数字化测绘的应用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如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和城市道路网的设计等就可以利用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成果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规划与设计,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许多方案的设计与比选,对各种要素的统计、汇总、叠加、分析也方便、准确。
③ 信息存储、传递方便。数字化测绘还能通过计算机的储存与管理来实现即时打印服务,其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非常方便与快捷,而且经济实惠。
④ 便于成果更新。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以点的定位信息和绘图信息存入计算机的,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变化信息的坐标、代码, 经过编辑处理, 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的图, 从而可以确保地面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3 数字化地籍测绘的作业流程
地籍测绘作业流程是否科学,不仅关系到地籍测绘工程的进度、数据的安全性,还会对最终成果的质量和精度产生影响,以下对数字化地籍测绘的主要流程进行介绍。
3.1 外业作业
3.1.1 控制测量。控制测量一般采用由GPS 接收机和随机数据处理软件组成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定位方式为静态、快速动态定位。点位一般选在空旷地带或道路主干道旁,这是为了方便利用实时动态GPS(RTK)、全站仪进行界址点和碎部点的测量。此外,要注意点位应远离微波站、强功率电台、变电所、电视发射台、高压电线等。
3.1.2 碎部(界址点坐标)测量。采用GPS(RTK)、全站仪配合的草图方式测图,将关键部分绘制在草图上。草图的清晰、明了对内业工作至关重要(包括四至名称、房屋层数、房屋结构、房屋权属、院落门牌号、街坊等),草图绘制的比例尺不宜过小,地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大体能够得到体现。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对测图范围内的所有界址点要进行分析和统计,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十分隐蔽的死角,只能借助与其他点、线之间的几何关系来确定其位置。有时界址点之间的距离难以量取实际距离,而我们能看得见,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用具有免棱镜功能的全站仪进行测绘,这样克服了人无法到达且无法司镜的问题。
第二种类型,界址点位于开阔地带,或位于一般建筑物的房角或墙角处,或在较容易到达顶部的高大建筑一角的地方。这类界址点和碎部点应用RTK 技术(实时动态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测量。
第三种类型,当建筑物层数较高且不宜到达顶部或较为隐蔽的界址点和碎部点,则首先利用RTK 测设一组图根点,然后再利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对于高层建筑物或较为隐蔽的地区,RTK 接收机接收条件不好,测量状态无法固定时,则应用全站仪进行界址点和碎部点测量。
3.2 内业编绘
每天外业结束后,应及时把电子手簿中的数据传送到微机中,利用大比例尺绘图软件进行编辑。在编辑过程中,绘图员应对草图中的标注和微机中的标注进行校核以保证准确无误。连图过程中需对地物编码准确应用,应随时进行检查,并在后期到实地进行查图和补测。经实地校核的地籍图绘成后,组成两人一组的作业组,带着作业原图和调查成果,走家串户,一宗地一宗地的进行核实,做到实地、调查表、地籍图三对照。
3.3 面积分类统计
地籍测量最繁琐、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按分幅控制、逐宗汇总来进行面积分类统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面积量算也摆脱了传统的方法,可以在微机内进行,并且有较高的精度。尽管如此,在面积量算时仍应按照由高级控制到低级,再由低级向高级逐级汇总,也就是说应由测区到街道、由街道到街坊、由街坊到宗地,然后再倒过来逐级汇总,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精度和准确性。
4 应用实例分析
2008年受湘阴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委托,湖南省第三测绘院对湘阴县文星镇进行1:500 范围重新测量,测量面积约为11平方公里,对该区域的零星宗地进行补充调查和测量,完成了地籍调查和地籍测绘任务,调查范围按湘阴县国土资源局的要求。
4.1 测区概况和设备
调查及测区面积为1582.0km2,测区地势较为平坦,平原占44.40%,岗地占12.59%,丘陵占1.51%,水面占41.50%。由于该区位于湘阴县中部偏东、湘江与白水江交叉口,东临东湖渔场,北部为小丘陵地貌,地理位置极佳。地理坐标:东经112°52′30″,北纬28°41′00″。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经济活动的频繁增加,城市扩张、旧城改造日新月异的用地现状和原来未建库的地籍资料给地籍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重新进行地籍调查并对数据建库工作迫在眉睫。采用的仪器有:中海达HD8200型单频(5+1PPM) 接收机和随机数据处理软件4 台;Topcon 全站仪4 台;南方测图软件CASS8.0 一套;惠普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各4 台及相关的通讯设备。
4.2 作业实施过程
4.2.1 控制测量。控制测量采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4 台GPS 接收机和随机数据处理软件组成,定位方式为快速静态定位。以测区附近的16 个E 级GPS 控制点作为本次控制测量的起算点,平均边长2km。为方便利用实时动态GPS(RTK)、全站仪进行界址点和碎部点测量,点位一般选在高层建筑物上或主干道路旁,所有点位均做到稳固可靠、便于到达、使用方便和可长期保存。内业计算为采用随机软件严密平差,并将其平差值直接建立控制点数据文件,以备测图与绘图之用。
4.2.2 碎部测量。本测区利用湘阴县1996 年摄制的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为了注记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出图时影像图的色调要偏淡一些,这样可以使外业效率大大提高。
4.2.3 内业数据处理。晚上利用全站仪通讯软件把数据下载到计算机;通过编辑将数据存为*.dat 格式,在计算机上用CASS8.0 成图软件展绘碎部点,结合白天所画草图和预设编码进行初步成图,以检查所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做到当天的图当天绘完,以免事后遗忘,影响成图的准确性或返工重测,并为图形编辑做好准备。
4.2.4 数字地籍图编辑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通过内业检查全面审核是否有漏测及处理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如注记房屋的层数与结构、单位名称、道路(包括街、巷)、山岭、沟谷、河流的名称等。确定无误后根据初步地籍图利用钢尺对测量精度进行审核。这一步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工作尽量做到细致、耐心。若发现错漏,则应立即补改。此时由流水编号以后的界址点坐标数据文件,生成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汇总表、正式地籍图,主要给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审查完毕后,作为编辑宗地图及地籍图的基础资料。最后,利用南方公司的CASS8.0 地形、地籍数字化成图软件进行成图的工作。
各个工序生产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表1各个工序生产进度安排
5 结论
数字化地籍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测量工程的不断发展和不断的进步。在越来越高的信息、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应用要求下,广大测绘工作者必须不断的创新思维,更新知识,提高实际应用技能,方能更好服务于地籍测量及其他测量工程工作,并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完成“数字国土”工程、实现电子政务和现代地籍管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述春.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21:247.
[2] 苏中跃 .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