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时间:2023-08-03 16:08: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ilo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Urba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渠道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 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 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其它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 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 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 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 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 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 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 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 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 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措施
1 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文化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 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 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 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 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 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 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 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 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 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俊芳. 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4)
[2] 李贵民.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一)金融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现实需要金融支持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需缺口大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为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下简称城建资金)紧张,采取多种措施筹措城建资金,但是财政收入捉襟见肘、增长有限,在国家目前收紧银根的形势下,融资难度加大,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瓶颈”愈发突出。2.融资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政府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管理中,身兼多重角色,既是最主要的投融资主体,又是经营者,还是城建项目投融资市场管理者。以河南为例,在河南各县(市、区)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中,各县(市、区)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投融资主体的角色,但是,政府的不同部门分别执行城建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融资、建设、经营和管理职能,投融资主体没有真正形成风险收益一体化。3.地方投融资平台投资投融资风险加大目前,我国城建项目缺乏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每个城市每年都有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但财政收支满足不了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还款措施和制度保证不健全,造成债务约束机制软化,城市投融资的债务风险加大。
(二)细化的投融资理论表明基础设施需要金融支持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我国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理论研究也日益深化,尤以项目区分理论指导意义明显。项目区分理论认为,基础设施项目作为一种产品,其产品功能在于提供给城市居民服务。根据提供服务对居民收费补偿成本的不同划分为三种基础设施项目:一是没有收费机制但发挥了公益功能的项目,这类项目称为公益性项目;二是拥有收费机制,但收费无法完全弥补成本支出的项目,这类项目称为准经营性项目;三是拥有收费机制,且收费价格到位,所收收入能够弥补成本支出的项目,这类项目称为经营性项目。这三类项目收费从无到有,弥补成本由无到高,这取决于项目服务收费价格;在三类项目中经营性项目收费价格最高,降低其收费价格,其收费收入只能弥补部分成本,经营性项目就转化为准经营性项目;如把准经营性项目的收费价格降到0,即取消其收费,准经营性项目就转化为公益性项目。可见,这三种项目可以相互转化。这一理论指明了拓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的方向,具体见表1。从表1对三类设施主要经济特征的区分,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基础设施包含不同内容,因此,对各类具体基础设施所运用的投融资做法也不相同。公益性基础设施:这是保证城市运行的最基本的公共设施,其社会效益显著。一是涉及城市交通的铁路、道路、地铁等基础设施;二是涉及城市通水、通讯等城市管网的基础设施;三是城市环境安全的绿化、公园、防洪、抗震等基础设施。这一类项目承担着公益的职能,所以其融资需要由政府主要负责,以政府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运行为主。例如,可采取政府财政投入的方式,或者为引进建设资金,政府主导资产置换,或者政府担保让银行提供贷款等。公益经营性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广播电台、文化娱乐等设施。这类项目使用和经营社会效益明显,能够取得一定经济收益,但收益低,收回建设成本期限长,因此,政府必须承担一定的投资责任,不能把其投融资完全推向市场,其融资模式就要政府与市场各自承担一定的责任的综合模式,即政府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提供一部分资金,市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提供一部分资金,可以通过BT(建设—移交)、BLT(建设—租赁—移交)等项目投融资方式进行。
经营性基础设施:自来水厂、电厂、热力、污水处理厂等设施,运营这类设施的企业一般能够盈利,所以其融资模式就可以主要采用市场主导的直接投融资模式,可由企业具体来运作实施。例如,对于待建项目,由于项目建成后在运作期间具有收益,企业拥有进入该领域的动力,可采用BOT方式,由企业承担设施建设、设施运营等工作,避免政府或国有企业运作,委托链条过长、经营效率低下的缺陷;对于已建项目,为吸引企业进入,要选出那些经营收入稳定、运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的基础设施,可以采用TOT方式进行项目融资,首先转让给企业,由接手企业负责运营该基础设施,运营一定年限后再转让给政府,这样在转出项目时一次筹集足够资金用于拟建的基础设施。
二、金融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理论
(一)完善金融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有融资渠道1.适度增加政府财政投资从上述分析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公益性项目、公益经营性基础设施偿债能力较弱,较难举债,必须依靠政府投资。根据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政府投资比例的测算,政府预算内投资应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5%左右,或GDP的2.5%。“十二五”期间我国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每年市财政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量保持一定的倾斜性增长,这就要对基础设施投资比例适当提高,建议在年度财政预算内增收部分中拿出5%~10%,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入资金。2.银行贷款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融资仍是主要渠道我国目前仍是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银行贷款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融资仍是主要渠道。基于商业银行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能够取得银行贷款支持,就必须符合银行贷款的贷款主体和贷款条件,所以要筛选、设计、策划尽可能好的项目,增强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同时,为吸引商业银行机构对基础设施的长期支持,要积极偿还银行贷款,而不能做一锤子买卖,不能只考虑现在项目建成,而不顾后续项目是否能吸引到银行的贷款支持,所以,在还贷环节要积极谋划,首先以项目本身收益返还,在项目收益还不上的时候,采取财政划拨、土地置换等形式还贷。
(二)创新金融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1.证券融资(1)股本融资。城市建设中的股本融资是为募集更稳定、更长期的城市建设资金,是指将城市道路、桥梁、水厂等盈利性基础设施资产,由于这些资产能够产生后续的现金流,可以打包组成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众,发行上市股票,募集的资金就可以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同时,由于募集社会闲散资金组成企业股本,不具有债券还本付息的压力。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股本融资,基于基础设施项目的重要性,一方面要保证基础设施项目控制权由政府和国有经济拥有。另一方面,基础设施项目股本融资的形式可分为优先股与普通股,优先股有优先获得股利的权利但其投票权受到一定限制,私人资本投资优先股能保证收益;普通股获取股利的权利滞后优先股但拥有投票权,投资普通股能拥有表决权,可以获得普通股的权利。(2)债券融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利用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其优点体现在:一是由于债券本息在税前支付,降低了融资的成本;二是有利于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控制;三是扩大融资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新的投资阶层。我国可以选用市政债券融资方式,首先,中央政府严格审批市政债券融资,同时对其进行监管;其次,对债券的几大要素如地方财政的发债资格、规模、期限和利率及偿债机制要通过国家法律明确等。(3)基金融资。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是规范运行操作的一种募集资金方式。资金募集通过社会集合投资,在运营管理上由专门的投资专家管理,从而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解决基金收益性和流动性之间的矛盾,提高其年投资收益率达到6%到8%,可以将所筹集到资金的70%以上的份额投资于城市建设项目或城市建设投资开发经营公司,不多于30%的份额用于证券市场中股票、债券、其他基金的投资。2.项目融资(1)BOT(含BOO,BTO,BOS,TOT等融资形式)。所谓BOT(Build,Operate,Transfer)融资即建设—拥有—经营,即由政府和国有单位承担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任务,转让给私营单位,由私营单位负责融资、建设,建成以后也由私营企业在一定特许期内负责运营,提供服务收取费用,运用所收费用偿还项目贷款融资,并获得预期资本利润,当运营特许期到期后,私营企业将基础设施项目所有权无偿转让给政府。这种运作模式,克服了政府资金不足不能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缺陷,充分利用了私营社会资金,能够及早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BOT项目资金运作如图。(2)PFI融资模式。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即私人主动融资,这种模式与BOT有类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BOT是政府转让基础设施项目开发运营权给私营企业,而PFI是政府将基础设施项目开发运营权转让给私人及私人实体组成的特别目的公司(SPC),项目的开支(如设计费、建设费、咨询费等)及项目建成以后一定期限内项目的经营都由SPC组织,SPC以向享受公共产品提供服务的居民收费的方式回收资金,经营期满,经营权转交给政府,是应用民间资本(私人或私人实体的出资)进行公共项目开发的项目融资模式。
三、深化金融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思路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应当依靠金融资本市场。为此,要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资本市场建立有利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和项目筹集资金、满足多种投资需求和富有效率的运作体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为城市赢得竞争资本,提高城市竞争力。
(一)建好城市基础设施企业制度和基础设施融资“超市”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企业承担的,所以我们必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企业建设,更应着眼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企业的良好运转,所以推动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许经营企业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实行多种所有制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中由政府投资形成的经营权、股权,要允许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出让、转让,吸引更多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资经营。同时,以资本市场和市场运行作为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和投资准则,创新经营与融资联动机制,扩大城市基础设施融资规模。各级政府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集约发展,挖掘和储备城建项目,建立项目库,形成“融资超市”,供企业挑选。
(二)采用金融手段,实现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面突破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迅猛发展的阶段,我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进行,具有巨大潜在投资需求。但由于投资项目在运营期的低现金流甚至零现金流问题,金融体系出于保证放款资金收回的考虑,是不会向其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的,所以,如何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巨大潜在投资需求,得到实实在在的现实资金供给,需要进行一系列金融创新。一是积极谋划发行市政收益债券,扩大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建设债券的范围。城镇基础设施收益债券因有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同时特定项目收益有有限还债计划,这就强化了债务约束,使城镇基础设施收益债券信用等级升高、融资成本降低,在募集资金上得到投资者的认可,有利于获取来源稳定、融资期限长的资金,优化了项目融资结构。二是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工具,因为基础设施的公益性,在构筑基础设施企业信用方面,政府信用和开发性银行信用应为基础设施企业提供一定的信用保证,同时,基于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增强,进而使其信用改善为条件,引导其他商业银行与企业建立信用关系,帮助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等,筹集各种商业资本进入企业,壮大企业实力。三是创新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引资模式。为切实改善金融服务投资的功能,扩大股权性资本所占的比重,鼓励转债务为股权的金融创新,利用好FDI,聚合包括PE、VC等在内的各种性质投资。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城市建设上下足了功夫,颁发并实施了多项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法律政策,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更是加大了建设投入力度,实现并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应完善。
1、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1.1、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
自20世纪40年展经济学家提出基础设施概念以来,罗森斯坦・罗丹、舒尔茨以及魏礼群等人先后对基础设施进行过研究。对于基础设施将其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对经济性物质基础设施,而广义的基础设施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还有教育、法律、卫生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1985年,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把城市基础设施定义为:“城市基础设施为人们提供了公共设施,其也作为一个物质生产,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促进城市的建设,
1.2、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①规划约束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以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因此,应当做到规划先行,依据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并支持总体规划的实施。
②宏观经济影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于宏观经济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国家或地方经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项目实施前后变化很大,潜在需求变数大,从而具有突变性大的经济效益。
③超前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建设工期或实施周期长,具有明显的时滞效应,为了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功能的同步形成,一般要适度超前的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进行考虑。
④具有地域性特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一般在特定的城市区域选址建设,一旦形成将不再发生转移,其服务的受益区域一般存在明显界限,为特定地域内的消费者提供专门服务,一般由地方政府统一建设和管理。
⑤自然垄断性。城市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性是指,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具有的变动成本的比重较小,沉淀资本比重大,因此在客观上形成了市场进入壁垒,即使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竞争对手依然不容易进入该类市场,从而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自然垄断性。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城市基础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工程。所以在这个工程的建设中必须要确保充足的资金,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施融资渠道还是比较单一,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和银行贷款,资金不够,对于基础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不能够正常的开展,从而不能保障设施的质量,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进一步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2.2、信息化程度不高
城市基础设施绩效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对绩效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传统的绩效信息收集18方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获得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保证。而信息化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状况,城市基础设施绩效管理信息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实现电子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绩效管理活动,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服务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能力,更好的联系和服务群众,打破传统官僚制在空间、时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
2.3、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明确,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管理需要通过绩效评估水平的提升来想实现效率最优。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权利过于集中的问题,当市场经济体制贯彻落实时,权利的集中起初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不过随着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单一的经营主体造成垄断后,就会出现垄断竞争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使得经济秩序开始混乱。基础设施相关部门成为了管理和经营的同一人,必然不能够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经济环境。因为绩效管理的理念缺乏科学性,阻碍了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措施
3.1、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城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保障是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能够大大改善基础设施低的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对于比较单一的资金投入可以采取引入民间资本的方法将以前的政府主导的资金方法,从而使得资金充足,因为民间投资产权关系相对明晰,委托一链条较短,同时自己承担全面风险责任,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一般状态都是自己建设、自己运营,所以对于项目的管理业不会很复杂,只要按照一般的程序进行就可以。政府进行投资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产权关系、委托一链条、承担风险等,所以进行项目管理内容非常的复杂,所以其也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管理研究的重点。引入民间资本,需要政府做好以下的几个工作:1)做好政策保障,扫清民间资本投入时于遇到的问题。2)鼓励民间资本市场化运作,但是必须要保障基础设施收费的公益性。3)做好监督工作,引导民间资本进行建设的时候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有条不紊、保证质量、保护环境。
3.2、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化建设
作为现代城市管理的方向,法治化的城市管理模式要求管理主体在管理事务中不能有超出法律许可范围的行为。目前,虽然规范的城市管理法律、规章已经建立,但离完全满足城市管理法治化的需求仍有不小的差距。执法不严、管理力度不够以及执法主体和执法者的素质不高,是影响城市管理法治化效果的主要原因。要加快城市管理法治化的步伐,就要着力在严格执法和依法行政上下功夫,一是要强化宣传引导,普及城市管理政策法规,营造人人关心城市管理、齐心协力优化法治化城市管理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违法的成本。三是要深化规范管理,要求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提高一线执法人员的专业技能,实现城市管理的和谐发展。
3.3、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顺应自然,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将涉及民生和城市安全的重点项目纳入城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同时,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积极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全面放开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市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建立健全以城市道路为核心、地上和地下统筹协调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推行在政府主导下,建设、运营、监管分开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全面实行“建管分开、管办分离”模式。改革现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对市政设施管护、园林绿化养护、道路清扫保洁、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优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高运行管护效率和水平。
结束语
基础设施供给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我国基础设施供应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伴随城市发展的全球化,各级政府增加了公共支出方面投入,而公共支出的主要方面是为人民提供各种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绩效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一方面改变了价值的生成条件。信息社会,一切价值均在运动中生成,信息尤其如此。事实上,社会利用的是档案信息,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档案。在信息时代,档案信息只有做到可以被社会随时感知并便于利用,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处于静态中的档案信息资源,无论蕴含多大的价值基因,由于无法为人及时、充分感知和利用,客观上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信息社会,档案信息资源作用的发挥客观上要求置档案信息资源于运动或准运动状态;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实践的运行方式,在线办公成为新的实践运行方式。在线办公要求改变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在方式,由传统的信息与物质载体浑然一体式的存在转变为信息与原物质载体的相对分离,即信息的数字化存在。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在顺应了在线办公模式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存在方式的改变,即由传统的信息与物质载体的统一到信息与物质载体的相对分离。档案信息资源存在方式的改变为档案信息资源进入运动或准运动状态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为社会便捷、廉价地利用档案信息提供了可能。
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档案信息提供了最便捷的技术保障。信息资源不同于信息。信息资源是静态的,信息则是处于被利用中的信息资源,是动态的。在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存在方式与传播方式下,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档案实体的“利用”是统一的。受档案实体的限制,传统形式下的档案信息资源不便于传播与被利用。因此,传统形式的档案信息资源无论是利用率还是利用效率都比较低。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将档案信息资源从传统的档案物质载体中“解放”出来,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本身进行存储与传播,摆脱了传统的信息资源载体对信息资源传播的束缚,从而不仅促进了档案信息资源向档案信息的转化,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转化的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数字化后,可以清晰、直观、准确地反映档案对象物的存在状态,这一点在城市基础设施档案方面体现得十分明显。借助于三维技术,可以将各种有形的管网分布和无形的空中“设施”分布直观、立体地呈现出来,从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根据完整的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档案信息来进行基础设计建设,既可以避免各种野蛮施工现象的发生,减少损失,同时又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与效益。
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转换的同时,应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所谓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就是围绕特定的主题,对分散形成的档案进行信息资源集中,以集中反映某一实践领域或对象的基本情况。在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手段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主要是通过专题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建设和档案文献汇编来完成的。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则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实现对某一实践领域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化。
与传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式相比,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特殊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规模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进行大容量的传统信息数字化转换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从技术上讲,我们可以在对越来越多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的基础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相比之下,受人力与财力的限制,传统信息资源整合方式只能对有限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还可以对某些信息资源,如城市基础建设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直观、立体化整合,实现对某一相对空间内的存在物进行直观、立体反映。这一点是传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所不具备的。
数字化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档案形成的分散性与社会实践对档案信息系统性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点在城市基础设施档案方面体现得十分明显。档案形成的职能依赖性决定了不同城市基础建设部门、不同基础建设实践所形成的档案是分散形成并分散保存的。为此,在地下或空中同一相对区域,尽管存在着多种基础设施管网,但由于反映管网分布的档案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因此,搞清楚同一相对空间内的管网布局客观上需要把相关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在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存在与传播方式下,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十分不易,而且缺乏直观性。数字化信息整合技术的运用,为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本身(而非档案)的逻辑整合提供了技术可行性。这样,就可以将来自不同实践主体的反映同一类职能或实践对象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进一个信息单元,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相对集中。如此,便解决了档案形成的职能性所带来的档案信息资源存在的分散性与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集中性或逻辑性的矛盾,从而既促进了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实践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档案信息保障。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数字化推动了城市管理理性化进程。现代大城市,人口、设施、活动高度密集,城市健康、高效发展客观上要求对城市进行科学管理。城市管理科学化,首先体现为城市管理理性化。而理性化的城市管理又建立在对相关信息完整、准确与及时占有基础之上。现实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故频发,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人身伤害。分析问题的成因,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理性化,建设单位不按照科学程序进行建设,有信息不利用而导致事故外,反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的档案信息资源分散保存甚至不完整,档案信息资源处于传统存在状态,人们无法及时、完整利用相关信息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相应的计划和周密安排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档案信息的整合与数字化转化,对城市基础设施信息进行适时的直观、动态管理,不仅为理性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而且有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理性化。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社会信息化客观上要求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化程度,即促进社会实践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传统的档案存在方式阻碍了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知晓,不利于社会全面准确地掌握档案信息资源,更不便于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利用社会提供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数字技术,对传统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进而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问题或逻辑整合,为社会实践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向档案信息的转化提供可能性保障,就成为信息社会档案工作者肩负的光荣职责。做到这一点,便完成了档案信息化任务。
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化对策
实现档案信息整合与数字化,既要解决档案部门的思想观念问题,更要解决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技术问题与数字化实践的协调问题。
1.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化的前提。在笔者看来,长期以来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档案从业者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尽管档案学术界一再提出思想观念转变问题,但实践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究其原因,似乎在于思考问题取向一直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
长期以来档案从业者一直主要站在自身角度思考问题,思想和心态相对封闭,对社会变化对档案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积极的思想回应与实践应对,不善于从其他社会实践领域获得启迪,导致档案业务实践长期处于传统状态,档案业务实践改革力度差,档案工作落后于社会实践发展要求,这在档案信息化问题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在数字技术支撑下,信息数字化已广泛应用于其他信息领域,如超星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正取代传统图书、期刊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知识与学术信息的渠道。相反,目前在网上可以直接看到的档案信息十分少。这其中除了保密原因外,更多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从思想上解决档案信息资源上网问题。或许在绝大多数档案工作者看来,图书、期刊本身就是文化产品,利用网络传递此类文化产品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相比之下,档案似乎有许多不同。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导致人们一直关注档案的物质安全问题,惟恐物质意义上的档案受损而导致档案受损。此外,档案生成的职能依赖性客观上似乎影响了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途径的探索。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了传统形式下的档案实体管理不能按照逻辑原则,而只能按照来源原则来进行,而忽视了逻辑原则对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适用性与必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缺乏应有的理性思维,而单凭传统或经验办事。
记者: 天津城投集团的成立是天津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产物,它是在什么样背景下成立的?
王周喜:天津市委、市政府从2003年开始,进行了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有益探索,力求走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依靠或少依靠财政资金投入、有天津特色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之路。2003年初,在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理念的引导下,天津在全国率先实践开发性融资,市政府将外环线以内96平方公里未来15年土地出让的政府收益权作为质押,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大额授信贷款合同,专项用于海河开发、市区快速路、地铁、城市环境、京津城际铁路和土地收购整理项目。用这种方式进行融资并从整体上推动一个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当时讲应该是一大创新,这一经典案例必将载入中国金融发展史和中国城市建设史。
为管好、用好开行大额贷款,充分发挥财政投资和开发性金融的杠杆作用,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和土地出让金放大,实现对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投入,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搭建一个投融资平台,构建一个市场运作的主体和项目实施的载体,通过不断向其注入财政资金或土地出让金收益的方式,做大这个平台的现金流,使其具备承贷、偿债和资本运作的能力。为此,天津市委、市政府组建了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城投集团作为承接国家开发银行城市基础设施大额贷款的投融资主体,负责海河、地铁、快速路和城市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下辖海河公司、地铁公司、道路管网公司和环境公司,与开行四大债项相对应。这样,就搭建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责权利统一、借用还一体,能够实现公司化、资本化运作”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和投资主体。
记者:天津城投集团的成立实现了对旧有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请您谈谈它在城建领域的经营机制。
王周喜: 天津城投集团成立于2004年11月26日,注册资本金为161亿元,天津市政府承诺到2007年,通过逐步向城投集团注入城建财政资金、规费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的形式,将资本金提高到300亿元以上。
天津城投集团的经营机制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公司化规范运作,通过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实现城建资金“投资一经营一收益一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其主要职能:一是负责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二是运用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经营城建资产;三是通过培育上市公司,发行债券、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金等途径,募集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负责城建相关资产的盘活和监管。
天津城投集团的成立,实现了对旧有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一是投资来源从单一财政转向多元化,融资方式由单一借贷融资向借贷融资与直接融资并举转变;二是投资项目安排由行政主导型向市场驱动型的转变;三是工作重点由项目融资推动向资本运作和资产经营的转变;四是产权结构由单一国有型向多元主体转变。截至2005年底城投集团及其子公司共有正式员工1000人左右,资产总量达到627.74亿元,资本金到位205.91亿元,累计实现融资376.6亿元。
记者:天津城投集团的建立与成功运营,标志着新型投融资体制框架的形成。请您谈谈有哪些宝贵的经验。
王周喜:天津城投集团的建立与成功运营,标志着一个“立足于不需政府担保、实行政资分开,以市场为导向,有借贷银行、有承贷主体、有项目依托、有监管机制、有偿贷来源”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框架的形成,使开发性金融理论在天津实现了实践与创新,获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一是将土地作为资源和商品,实现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全国大多数城市政府一样,天津如果仅仅依靠财政资金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很不现实。因此,根据天津土地资源丰厚、土地需求稳定增长的实际情况,天津市政府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强土地管理有机结合,因"地"制宜,以土地出让收益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和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开发性融资推动,创造了一种新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
一方面,经过近3年时间的持续大额资金投入,使得天津市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增加了政府收入,截止到2006年8月底,市土地整理中心已公开出让、转让土地31宗、总面积337公顷(5055亩),实现政府收益103亿元。另一方面,天津市按照经营城市资源的理念,科学地制订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价值转移,形成了天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后发优势”。
二是推动了天津市相关政策的建立,带动了城建领域投融资体制的深化改革。在开发银行大额融资推动下,天津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带动了城建领域的改革深化。2006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将天津市,作为开发性金融服务创新的试验区,这也是列入全国省级政府报告的第一次。两年多以来,天津市将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和开发银行的融资推动优势相结合,运用组织增信原理和方法,不断完善投融资领域的法人制度建设、治理结构建设、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形成了“政府导入、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带动了城建领域投融资体制和运营管理模式的深化改革。这是国家开发银行大额贷款项目在天津得以成功实施的突出经验。
三是“借用管还”机制,丰富了开发性金融的实践体系。城投集团按照天津市领导的要求,在市贷款资金使用监督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围绕“借、用、管、还”四个环节,从集团内外两方面创造性地建立了对贷款资金使用监管的封闭管理机制:(一)由市贷款资金使用监督领导小组监督和审查项目进展、审批资金使用计划,保证了使用资金目的明确;(二)是通过资金调度例会制度和干部交流制度,建立了一整套确保合法合规使用资金的银企合作新模式;(三)对贷款资金实行追踪审计,以预防为主严把资金使用关;(四)按项目类别实行切块管理,根据要求平衡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计划,落实责任分工;(五)对贷款资金的投放使用实行封闭运行,设立建设项目专门账户,对资金流向实时监督,同时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效能。
记者:天津城投集团投融资平台的成功运作,对加快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王周喜:天津城投集团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确实为天津加快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一是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整体交通水平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开行大额贷款项目经城投集团实施三年来,天津市区共新增道路面积1200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由2002年的8.46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10.5平方米,增长24.1%。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市区快速路系统实现通车120公里,中心城区的行车速度和道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随着地铁一号线的运营和二、三号线的实施,我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开始出现,这将极大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使天津市的整体交通水平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二是实施生态保护建设,促进了“创模”目标的实现。城投集团对大额贷款项目实施2年多以来,我市共新增绿地600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由5.63平方米提高到9.6平方米,增长70.5%;铺设各类市政公用管线3000多公里。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大幅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从44%提高到7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55%提高到81%;治理了长泰河、月牙河等10条总长104公里的市区二级河道。正是由于这些硬件条件的改善,使天津市形成了生态宜居型的新城区风貌,使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是提高了城市经济活力,增强了对内外资金的吸引力。基础设施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拉动我市GDP连续两位数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仅以海河开发为例,两年来投入8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已引来了近800亿元的房地产投资。预计到2010年海河沿线新增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34亿元,平均每年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新增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172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4.5万个。自2003年以来,我市的GDP年均增幅达到15%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5%以上,均高于“十五”期间平均增幅。三年来,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0%以上,兄弟省市来津投资年均增幅达到50%左右。
这表明,依托政策性银行大额信贷资金支持,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适度超前建设,不仅仅是做成了几个项目,而且达到了以此促进财政增收、就业增加、城市竞争力提高的效果,从全市的宏观层面形成了大的良性循环局面。2004年,我市被世界银行评定为全球最具有投资潜力的城市之一。
记者:“十一五”期间,围绕天津滨海新区的改革开放,天津城投集团的投融资规划和主要建设目标是什么?
王周喜:天津城投集团按照《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制定了《城投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十一五”的主要战略任务是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融资为中心,实现融资1200亿元、资产规模超过15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0亿元,围绕构建中心城区交通体系、海河开发、市区环境改造、区域轨道交通等方面,建成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逐步把城投集团发展壮大为一个由政府主导的、以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和政策融资为主、有一定的创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实现公司化、资本化运作的专业化投资集团。
十一五期间城投集团的主要建设目标:
建成海河开发上游段的全部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地铁2、3号线、东站枢纽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地铁5、6号线;全面建成总长220公里的市区快速路系统;以开放式街头公园为点缀,以中心城区主次干道两侧绿化为骨架,以6大风景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建成绿色家园项目。
启动海河中游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72亿元,基本完成海河中游段的堤岸、绿化、水体治理、通航等配套工程建设等主要基础设施项目;新建、改造总长146公里的13条骨干道路;完成6座桥梁的新建和改造工程;
加快构建市区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区路网。到2010年,计划新安排投资50亿元,用于拓宽改造市区总长153公里的88条道路;开工建设环外快速环路,完成投资100亿元;投资20亿元,建成90处公交场站及部分公共停车场。
参与京秦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为构建城际区域交通体系贡献力量。十一五期间,城投集团作为投资方之一,将承担津秦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天津段的投资建设任务,这意味着城投集团的经营态势已经从构建城市交通体系上升到构建国家区域交通体系上来,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十分艰巨。
“十一五”期间,天津城投集团将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在争取获得政府财政性资金注入以及增强自身造血机能的同时,采取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举的方式,将投融资平台的功能发挥到更高的层次。主要融资模式有:
合理负债,利用政府规费预期收入贷款融资。继续采用负债融资方式,依据已经政府批准划拨的规费(如大配套费、环境改善费等)预期收入向银行贷款贷款,同时积极寻求地方政府新的支持政策,增加新的规费收入(如中水管道和公交场站配套费、向机动车用户开征拥堵费等)扩大融资资源。
发行企业债券,实现在国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积极推进企业发债工作,将海河开发区域配套资金等作为还款来源,发行企业债券。目前在天津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发债方案已进入国家发改委审批程序。同时还推进资产证券化融资。计划将我市贷款道路通行费配为快速路项目的经营收入,发行8~10年期,30亿元规模的资产支持证券(ABS)。
滚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稳步实现内部资金良性循环。2006年10月,天津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城投集团大额贷款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在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周边选择部分地块,将土地出让、转让及经营开发的收益授予城投集团。“十一五”期间,城投集团将充分利用政府授权,加大利用土地融资和土地整理力度,稳步实现“利用储备土地远期收入融资进行地块整理通过招拍挂实现收益土地再整理和设施建设”的内部良性资金循环机制。
增加自身盈利能力,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城投集团还将在充分挖掘城市基础设施可经营潜力,加强自身经营性项目的盈利能力方面着手,以经营性项目开发、特许经营权项目股权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BT/BOT/PPP等方式,吸引和引入社会与民间资本,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中来,逐步实现融资手段的多元化。
天津城投集团董事长王周喜最后讲,“十一五”期间,天津城投集团要继续坚持“用好城市资源,服务天津发展”的经营宗旨,牢牢把握集团发展的机遇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努力做到将“严格管理寓于热情服务之中”,围绕市政府确定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运行的现代企业制度上下功夫,在增强公司创利能力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盘活存量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和办法,高标准、低成本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作城建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为天津城市建设和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论文摘要:次贷危机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 4月美国全面爆发次级按揭贷款危机 (简称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后来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并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次贷危机 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出口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次贷危机还导致全球股市震荡,中国股市也出现 了巨幅震荡和急剧下滑,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2008年 l1月,国务院提出2010年底之前投资 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 10项措施。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隋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扩大国内需求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当前首要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未实行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会为经济的平稳增长提供一个有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够进一步拉动更大的投资需求。根据世界银行最近一份权威报告显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投资需求系数将达到 3.1~3.8,即政府对于基础设施每投入 1美元,就能拉动社会投资需求 3.1~3.8美元。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比重,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进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而且在投资过程中还能将一部分投资转化为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总体水平。通过这种轮番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全面增长,为战胜金融危机提供保证。
2.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克服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在助推地区经济起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地区开发获得成功,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近年未的大规模建设,我国基础设施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某些地区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仍未消除。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这些地区实现新的跨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
3.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城市化水平还较低,目前仅有3 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 70%~90%的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平均 45%的水平。这种状况导致城市发展缺乏后劲,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和整体利用水平的低下,束缚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增进城市与周边乡镇的连接,进而充分发挥市区经济的带动效应,有效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4.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变我国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其配套建设中,如高速铁路、通信网络等建设,就需要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产品,配套研发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让更多的技术更新换代,这将促进高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领域转化的步伐,从而也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二、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领域分析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许多方面,为此,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实际需要有重点、有组织、有步骤地重点发展一些关键行业。
1.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业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以及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对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间、各国间的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发展 的经验表明,铁路干线对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极强。如 日本的北海道干线,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干线法国的巴黎一里昂线,我国的哈大线、京广线、京沪线、陇海线,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轴线,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会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这是被客观历史证实的经济规律。进入“十一五”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交通设施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现阶段必须加大交通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2.通信行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大力发展通信行业,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通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的今天,各类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各界对信息交换的需求俞加旺盛,发展通信行业有利于促进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3.电力行业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开发程度较低,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尤其是电力行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火、电比例失调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不合理。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国家电网线路停运330多条、输电杆塔倒塌 196处,导致我国南方大面积断电,同时致使国内南北铁路 电气化大动脉的中断。加大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力行业结构调整,既可弥补电力行业薄弱环节 ,拉动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又可增加电力供应,促进城乡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与城市相比,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尤显薄弱。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特别是要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非常重要 的战略意义。
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对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资金筹措问题。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分析发现在现阶段宜采取如下途径来进行资金筹措。
1.由当地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
美国有许多州早已采取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的资金筹措办法,而且施行多年实践检验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通过发行债券,可以筹集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需的投资额。同时,由于其具有追索偿还权,还会激励当地政府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实行 B0T融资方式
通过BOT融资方式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大企业的雄厚资金和先进 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基础设施项 目投资的完成,而且由于在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在一定期限内由外方来经营并由其自身来承担经营中的风险和损失,这样就可以迅速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发展。
3.鼓励私人进行投资
研究表明,未来私人投资将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这将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国外,私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一般占全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 12%~ 18%。在阿根廷 ,私人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则高达70%;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直有私人参与除供水之外所有基础设施部门投资的传统;在菲律宾,私人投资也高达 40%。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作法,放开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资金筹措限制,鼓励私人参与投资。
4.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地方政府融资;烟台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88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77- 03
1 烟台市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也是我国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搞好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3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量意味着巨大的压力,所以中央在2014年年底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城镇化的六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从烟台市情况来看,烟台市作为一个东部沿海城市,其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内其他地级市处于中上之列,但与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的。总体来看,由于地形的限制和产业结构的不足,烟台市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存在着速度不快、质量不高的问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县域城市膨胀不快,小城镇规模小、实力弱,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健全,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相对滞后。
为了推动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近年来烟台市提出了“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战略,即大力建设东部海洋经济新区,实现东部经济的领先发展、率先崛起,同时打造西部莱州湾、南部丁字湾、北部龙口湾、海岛长岛休闲度假岛多个经济增长极,实现东部以外地区经济的同步发展。
2 烟台市城镇化建设融资需求及融资模式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烟台市城镇化建设融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区城建。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烟台市区共安排208项城镇化建设重点项目,年度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主要涉及路网建设和旧城改造两大方面。2014年又将有524项城建重点项目启动建设,涵盖城中村改造、道路建设、污水垃圾处理、土地综合整治多个方面;②新区建设。2013年东部新区起步区有106个基础设施和公益类项目在建,预计将于2014年完成,涉及投资300亿元。主要涉及烟台海洋经济发展中心和金山湾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两大项目;③能源交通建设。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共涉及投资400亿元,烟台新机场、烟台港西港区,和总投资为1 200亿元的海阳核电站。总体来看,烟台市目前在建和储备待建的所有城镇化项目融资需求超过5 000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融资需求,除了一部分纳入烟台市政府财政预算的资金支出外,余下的资金缺口目前主要通过这样几种模式来筹集:①通过招商引资进行融资。例如,在东部新区的建设中,通过与多个企业洽谈,成功引入了龙湖地产、东风汽车等大型企业的投资,合建了多个产业项目,包括龙湖葡醍海湾游艇码头、东风海德新能源汽车工业园和万呈健康城等8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总投资达到135亿元。在三湾一岛的建设中,又引入了华电、碧桂园等企业的投资,总额超过500亿元;②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烟台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筹集资金。该公司隶属烟台市国资委,是烟台市政府主要的融资平台,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烟台市城发公司发行了20亿元城投债,用于市区交通设施建设。同样在2012年,烟台市城发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签署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获得了2012-2016年5年期的总额为100亿元的开发性金融支持,用于东部新区的建设。同时,烟台市城发公司还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和银行贷款,2013年申请到国家、省、市蓝色经济、基础设施、服务业等领域专项扶持补助资金近两亿元,获得银行贷款21.2亿元;③通过BT(Build- Transfer)、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方式进行市场化融资。例如,在东部新区的建设中,通过BT合作方式为金山湾生态城项目融资约42亿元,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对上述现有融资需求和融资模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烟台市城镇化建设融资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①融资模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像银行贷款、政策性资金等传统方式筹集的资金量都比较有限,而潜力较大的市场化融资方式目前只有少量项目采用了BT和BOT模式;②当前融资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由于经济形势收紧、国家政策调控,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而银行贷款和城投债的偿还很大一部分依赖的是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并且当前房地产业不景气,新区的招商引资有不少是与房地产企业合作,这些企业能否顺利完成项目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③根据国务院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要求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而烟台市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主体就是烟台市城发公司,因此这份意见的出台可能会对烟台市目前的融资模式形成一定的冲击。
3 城镇化建设融资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3.1 国外经验
3.1.1 市政债券主导的美国模式
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很大一部分是由民间投资完成的,政府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而政府融资的主要方式就是发行市政债券。美国市政债券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具有成熟完备的体系,主要分成两类,即一般责任债券(普通债券)和收益债券。一般责任债券主要用于没有固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发行并以政府的税收作为偿债保障;收益债券则主要用于建设机场、收费公路等有固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通过这些设施有偿使用带来的收益来偿债。美国市政债券的最突出特点是税收减免,税后收益率较高,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个人投资者,这样就使普通公民也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来,形成了广阔的融资来源。
3.1.2 政府区域融资机构主导的加拿大模式
与民间投资为主的美国模式相反,加拿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加拿大政府在省一级政府设立了“区域城市财政委员会”,该委员会与市级政府平级, 代表了一定区域内几个城市的区域利益。“委员会”会对区域内各个市政府的资信能力进行评估,审核市级政府的融资项目。各个城市必须向“委员会”缴纳一定数额的抵押金,融资项目一旦通过,“委员会”就会对其负责,如果区域内存在某个城市不能按期偿付到期资金,“委员会”管辖区域内的所有城市均要分摊损失。因此,“委员会”在银行的信用非常好,能享受到特别优惠的贷款利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分有利。
3.2 国内经验
3.2.1 分类管理的北京模式
成功申办奥运会后,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底北京市启动了融资制度的改革,将城市基础设施划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大类。对于燃气、热力、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新建的将逐步减少政府投资,采取BOT等方式面向社会投资者招标,并对其中难以收回成本的轨道交通等项目,采取PPP(Private- Public- Partnership)模式吸引社会投资者合作建设。现有的则采取TOT(Transfer- Operate- Transfer)、股权转让、经营权转让等方式面向社会投资者招标;对于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则以政府投资为主,通过代建制进行建设,对于其中有条件的,则按照BOT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政府通过补偿机制和回购方式对投资者进行回报。通过这种改革,北京市顺利完成了一系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2.2 多元化创新的上海模式
上海市在20世纪90年代,投入高达3 650亿元的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约占此前50年投资总额的90%,相对于以往不到20亿元/年的平均基础设施投入实现了几何级数的递增,其成功之处主要源于不断创新的多元化的融资模式:①鼓励外商、民营企业及其他社会资金收购已建成的城市基础设施,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例如,上海市曾将南浦、杨浦大桥和打浦路隧道20年的专营权作价24亿元转让给香港中信泰富集团,之后又把内环线高架路35%的专营权作价6亿美元转让给上海实业集团,从而实现了盘活存量、融通资金的效果;②创造性地引入信托、保险等新型融资方式。例如,上海市曾采用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进行外环隧道项目和磁悬浮交通项目建设,让参与投资的公司在短短11个多月的委托期内获得7%的不菲收益,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项目的建设。
4 对烟台市城镇化建设融资的建议
4.1 根据投资项目的性质进行分类,区别对待
不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发达国家,还是以北京为首的国内发达城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都根据投资项目能否带来固定收益、是否具有经营性,采取了不同的融资方式。美国是发行不同类型的债券,北京则是实行不同程度的政府投资。因此,烟台市政府应对目前已完成、在建和待建的项目进行分类。具有经营性的、已完成的或在建的,可以采取经营权转让、股权转让等方式向社会投资者公开招标;具有经营性的、待建的,可以通过BOT、PPP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余下的非经营性的项目可使用政府的预算资金、上级补助等方式来进行投资。
4.2 敢于创新,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融资
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体制还不完善,资本市场尚不够成熟,但以上海为例的一些国内发达城市,已经探索了发行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等一些新型的融资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烟台市政府可以在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基础上,结合烟台市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适当地引入信托资金、保险资金、私募股权基金,采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项目投资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筹集城建资金。
4.3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融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鉴于城镇化建设涉及的投资项目大多具有收益较低、收益期限较长的特点,对社会投资者吸引力不足,对此烟台市政府应发挥好主导作用,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政策奖励等方式弥补低收益项目的成本,提高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收益,从而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并且,在引入市场化融资方式时,政府也应对可能带来的融资风险做好充分地评估,对有投资意向的投资者也要进行资信、资金实力的评估,避免以后由于投资者资金中断等情况出现致使项目烂尾的状况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兴平,王一鸣.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县域城镇化的启
示[J].上海金融,2011(5):23-24.
[2]王铁军.中国地方政府融资22种模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