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18: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资金价值的含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文所叙述的方法对不同资产类别具有共同性,为描述方便起见,我们首先探讨一下关于机器设备租赁价值的评估方法,然后推广到其他资产当中。
一、正式出版物上介绍的方法对机器设备租赁权价值的评估,《资产评估常用数据与参数手册》(2000版)第八篇“资产评估典型案例剖析”当中结合案例介绍的两种方法,作为业务探讨引用如下:某设备租赁公司租用一台起重设备,该设备的原值为34万元,预计尚可使用10年。该公司拟租用5年,设备预计残值为1.8万元,清理费用0.2万元,设银行利率为11.52%,需支付利息10.2万元。根据双方约定,租赁期内按季度支付租金,计算本项设备租赁权每次应付的租金额。
方法1??计算正常情况下的应付资金额,计算步骤如下:⑴计算设备的租赁费租赁费=设备原值-预计残值+清理费用+银行利息+手续费+保险费=34-1.8+0.2+10.2+0.6+3.4=46.6(万元)
⑵计算设备租赁期内应付租金额租金额=[年折旧额+(银行利息+手续费+保险费)/设备使用年限]×租赁年限=[(34-1.8+0.2)/10+(10.2+0.6+3.4)/10]×5=23.3(万元)
⑶计算每次应付租金每次应付租金=租赁期内应付租金/租赁期内支付次数=23.3/(60/3)
=1.165(万元)
方法2??加快租赁资产折旧的方法,仍然沿用上例。
⑴租赁资产每年应提折旧额的计算每年应计提折旧额={[设备原值-预计残值×(1+利息率)-10/(P/A,i,n)
=5.7947(万元)
⑵计算每年应负担的设备利息、手续费和保险费上述费用=(银行利息+手续费+保险费)/设备使用年限=(10.0+0.6+3.4)/10=1.42(万元)
⑶计算每年应付租金及租赁期内应付租金每年应付租金=年折旧额+年折旧费=5.7947+1.42=7.2147(万元)
⑷计算每次应付租金每次应付租金=每年应付租金/4=7.2147/4=1.8037(万元)
以上两种方法,前者计算简洁,容易理解;后者考虑了时间价值的概念,评估得出的租金价格更具有说服力。但上述两种方法也存在共性的问题:⑴未考虑设备原值与重置成本可能发生的变化,甚至严重背离的情况。
⑵未考虑机会成本及行业平均利润。
对一种正常情况下的租赁行为,作为出租方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获取与自己经营原资产大致相同的收益额。因出租方投资购买该等资产的目的是用于再生产,获取一定的收益,即应较银行存款利率高的收益;同时购买该等资产,将丧失投资其他领域的机会;另外,作为投资者,投资该领域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不低于该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上述前提决定了租金价格的定位应考虑上述因素。
⑶未考虑资产的现实价值情况。
资产的现实技术状况决定了承租方使用当中可能承担的风险,倘若租赁合同当中明确设备维护费用由承租方承担,显然新设备与旧设备是不同的。
二、推荐的机器设备年租金价格评估方法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提出一种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之后确定的年租金价格的评估方法。
1.年租金评估技术路线的确定年租金评估采用收益法。即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对年租金价格的评估方法是按上述原理,以评估的现值为基础,确定未来的预期收益额。其具体步骤如下:⑴首先确定年租金定义年租金的定义,一般应根据租赁双方签订的租赁意向来确定。租赁双方不同的约定,对租金价格的评估结论有一定影响。如租金的支付方式不同,所评估的价格会有差异。为此,我们预先假设,所需确定的年租金为每个租赁年度期届满,期末等额收回的租金价值。该价值的内涵应包括机器设备的折旧费、资产所占用的利息、资产的平均收益情况以及出租方取得租赁收入应缴纳的相关税款等。
⑵年净租金确定需考虑的因素年租金价格的确定是以各项资产价值评估结果为基础,结合价值评估过程中对该项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的判定、出租方和承租方约定的租赁年限、租金价款的支付方式、资产的行业平均收益情况、租赁期满资产的剩余价值等。
⑶估价前提对资产租金价格进行评估,首先应确定估价前提,因租赁行为所涉及的资产的未来情况含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就某项目我们设定的估价前提为:①资产按当前使用用途继续使用;②租赁资产在租赁过程中的正常维护由承租方负担;③租金在每个租赁年度期末支付;④租赁期限按n年考虑;⑤租金价格的估价基础是相应的××《资产评估报告书》;⑥相关资产的市场价格在租赁年期内无显著的变化;⑦租赁双方的约定的其他条件,如由承租方承担相关税费、资产的保险费、正常维护费用等,出租方取得的租赁收入为完整的净租金收入。
⑷估价思路以预期原理为基础,根据评估确定的某项资产的评估价值P0j、租赁期满资产的剩余价值(回收价值)Svj、折现系数i、租赁期间n,确定估价对象未来n年租期内每年的等额年净租金Pzj,上述参数间的关系如下:P0j=Pzj/(1+i)1+Pzj/(1+i)2+……… +Pzj/(1+i)n+Svj/(1+i)n根据上式求取等额年净租金Pzj,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出租方因出租行为应缴纳税费求取等额年租金价格。
2.年租金价格的确定⑴等额年净租金的确定机器设备类资产的年净租金按下式确定。
n Pz= ∑Pzj j=1
P0j.i.(1+i)n-Svj.i其中,Pzj= [(1+i)n-1](P0j-Pj×δj)
Svj=P0j×n Nj上式当中,
各符号的含义为:
Pzj——某项资产等额年净租金
Pz——各项资产等额年净租金之和
P0j——某单项资产评估净值
Pj——某单项资产的评估原值
i——折现率
n——租赁期限
Svj——租赁期满时某单项资产的剩余价值
Nj ——某单项资产的预计尚可使用年限
δj——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
j——为某类资产的项次
注:当NSvj=Pj×δj
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①某单项资产评估净值(P0j)的确定:根据××《资产评估报告书》的评估结果确定;②租赁期限n的确定:根据租赁双方的协议,按n年确定;③某单项资产的评估原值(Pj)的确定:根据××《资产评估报告书》的评估结果确定;④某单项资产的预计尚可使用年限(Nj)的确定:根据××《资产评估报告书》的相关评估工作底稿确定;⑤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δj)的确定:根据资产类别,分别按1%~3%考虑;⑥折现率的确定:折现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可参考银行同期利率)、风险因素、所涉及行业的总资产报酬率(或基准收益率)等分析确定。
⑵等额年租金价格的确定根据估价前提,由承租方承担相关税费,因此出租方收取的租金价格当中应包括因出租行为应缴纳的相关税费。
n Pr=∑Prj j=1 Prj=Pzj /(1-ζ)
Pr——等额年租金价格Prj——某单项资产的年租金价格ζ——因租赁行为应由出租方缴纳的相关税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出租资产业务,出租方应纳税额为租金收入的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应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建税;根据地方税务部门规定,按流转税的3%缴纳教育费及附加。上述流转税费的综合税费率为5.5%. Prj=Pzj/(1-5.5%)
三、对房地产租金价格确定的方法对房地产租金价格的评估,其净租金的确定方法与机器设备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一般不考虑净残值。对含税租金价格的确定,是在上述基础上,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房产出租的,应由产权所有人缴纳房产税,缴纳税额为按租金收入的12%。
则Prj=Pzj/(1-5.5%-12%)
四、关于推荐方法使用当中应注意的问题1.利用该方法所确定的租金是按评估净值为基础的,从侧面考虑了设备现况对租金价格的影响。
2.对租金价格的确定应以经济行为双方的相关约定为前提,如对相关税费由那方的承担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过程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过程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根据企业自身的基本管理过程,建立完整而全面的监督管理体系,将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管理进行统筹安排。在内部控制过程的建立和调整工作当中,应当体现出企业管理各个流程的关键部分,清晰的描述出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制度依据和保障。企业内部控制过程需要的各种经济信息,需要财务管理过程以货币为尺度进行计量和反应,并使用各种财务手段进行分析过程提供。
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管理过程的基本方面,财务信息本身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环节有紧密联系。在经济学中,财务管理为企业的资本要素的筹集和使用提供决策依据。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中,短期的资本筹集和投入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此,短期的资本投入和筹集所形成的资本运营环节是企业短期内基本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的重要保障。在长期的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过程中,将决定企业所拥有的长期现金持有量和固定资本数量。在经济学中,长期的资金持有量是企业预算约束水平的直接决定因素,进而决定厂商能够生产的产品组合,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固定资本数量将直接决定企业生产过程当中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将直接反映企业生产过程当中的技术水平最终直接决定企业的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和企业自身的利润水平。长期投资和筹资水平的决策过程将直接决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新产品开发过程和技术更新能力,并在长期最终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竞争能力。财务管理过程已经直接将自身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企业的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
二、财务管理工作基本内涵与提升对策
(一)基本财务分析工具的内涵与改进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需要的基本财务分析工具主要包括:资金成本分析工具、资金价值分析工具、金融资产财务分析工具和企业价值分析工具。
(1)资金成本分析工具主要针对资金的筹集过程。资金成本包括内含成本和外显成本两个层面。在内含成本的分析中,主要应该考虑到资金作为生产要素针对某一种用途进行实用而放弃在其他用途将产生的收益而产生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分析工具在现代财务管理学和技术经济学当中主要表现为内部收益率这一核算指标。外显成本是进行资本筹集而产生的筹资成本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利率、和金融市场交易中的利息支出等。
内部收益率分析是指在项目进行期间能够维持始终存在尚未回收的投资的资本增值率。内部收益率是在考虑其他可靠的投资方式所能带来的资金增值水平的情况下,分析某一项目投资可行性的重要工具。内部收益率本身的计算过程不涉及机会成本的内容,但这种分析工具的核算结果能够与机会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内部收益率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式中, (P/A, IRR, n )是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情况下的等额序列现值系数。R的含义是在预计进行项目投资回收期内每年等额的资金返还水平,k的含义是在项目结束之前的所有资金流出。该指标的具体数值可以使用失算内插法进行核算。
在该种工具的使用过程当中应当采取的改进方式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可能形成的内含成本和外显成本进行对通货膨胀率等因素的分析。以进行名义利率和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利率之间的换算为例。名义利率和排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利率之间的换算关系是:i=(1+r/m)m-1。式中i代表实际利率, m代表计息次数,包含通货膨胀因素的名义利率是r。
(2)资金价值分析工具主要指在考虑 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对不同时间序列顺序位置上的资金的现实经济价值的考量。资金时间价值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不同时间序列顺序位置上的资金流量在某一时间点上表现出的价值形态的大小。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主要表现为资金等值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主要包括一次支付类型、 等额序列类型和等差序列类型等多种。每种类型都包括现值计算公式、终值计算公式和年值计算公式等计算方法。这些计算方法将资金的时间价值转换成了一个可以根据要求进行随时调整的核算体系。资金时间价值的公式主要依据复利系数表进行建立。
对资金价值进分析工具的改进方式,首先要将相关的计算方式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要求进行逐步调整,在现有的资金等值计算方式中,主要假定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是在年与年之间间断的,并且可以用一次支付、等额序列等常用计算类型加以概括。在现实的企业管理控制过程当中,需要进行的企业投资决策往往正在逐步细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更加细分的时间周期进行计量,因此年与年之间相互间断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模式将逐渐不能适应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控制的需要。应当将资金等值计算的核算体系逐步细化,编制时间尺度更加精确的复利系数表和计算工具。进行资金价值分析的改进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对进行资金等值计算必须依据的复利系数表进行调整,将复利系数表的精确程度进行提高,同时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精密核算,减少可能产生的误差以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现实的需要。
(3)金融资产财务分析工具是对企业所持有的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或筹资活动的相关金融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的分析工具。企业的管理控制过程使用的主要金融资产估价分析模型工具包括股利增长模型、资产定价模型等。两者的计算思想都是通过对企业所持有的有价证券的价值分析简介的体现企业的金融价值,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反映。
股利增长模型的计算公式是:
该式中p代表企业所发行的股票的价格;D为消费者对该公司股票的预期基期每股股息;i为贴现率;g为该公司股票的股息年增长率。
(4)企业价值分析工具是对企业现阶 段所拥有的各种资产的总价值进行分析的工具。常用的企业价值核算方法主要包括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和相对价值模型两种。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未来现金流价值思想和资金时间价值思想。未来现金流价值思想是指在财务工作的实际中,将各种资产的经济价值视为企业持有该资产在未来会给企业带来的增量现金流。根据这两种财务工作基本思想可以将企业的全部资产计算为在营业周期内的各个时间节点上的增量现金流。计算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经济价值的大小,可以将全部资产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的增量水平向所要求的时间点上,依据资金等值计算公式进行折现。折现的结果就是企业的全部经济资源将产生的经济价值的总和。相对价值的计量模型是根据股票市盈率的计算工具产生的不同企业间的对比价值,两个企业进行对比的基础是金融市场上的各种有价证券的价值。不同有价证券的价值和市盈率,将反映建立在企业的经营成果基础之上的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为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应当采取的企业价值核算方式是现金流量折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可以通过资产经济价值的度量,将企业各个管理流程具有的经济价值全部反映和核算。通过核算过程本身进行对内部管理和监督过程的信息反馈工作。现金流量的增量较大的项目或资产本身具有的经济意义也更大,因此进行企业价值核算的过程当中能够反映出比较明显的企业经营流程的关键点,并且将相关重点在时间序列上进行表现便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面与改进方法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需要在一定的财务工具的辅助下进行投资或筹资决策。但财务管理工作本身需要将财务工具同企业的基本经营过程进行紧密结合,以完成长期的投资和筹资、短期的资本运营和利润分配等基本任务。
(1)长期投资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的重要流程,是企业生产准备过程和生产规模调节过程的重要层面,是改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的改进中,长期投资本身及涉及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基本流程,也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的财务工作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投资的核心内容是进行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分析长期投资项目可能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并对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进行资金的等值计算,并使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技术经济指标衡量一个长期投资所能带来的增量现金流量的情况。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基本原则是增量现金流原则和资金时间价值原则。
长期投资的决策过程需要根据特定的投资程序。投资程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直接决定财务管理工作的长期投资部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由于长期投资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因此长期投资的规范化应当被作为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措施而进行。
(2)长期筹资是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程序。长期筹资过程侧重于资金的杠杆效应的应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过程当中,主要涉及的杠杆效应包括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两种。经营杠杆是在成本固定的情况下,由于收入的变化将会引起的产品利润变动的现象。当企业收入在成本维持固定的情况下减少时,将会产生企业利润变低的风险。因此,企业经营杠杆本身是由于成本固定而引起的风险。企业进行债务性筹资时,企业因不能按期偿付而产生的风险。当债务性资产在企业的比重提高时,财务杠杆风险会出现增大的趋势。在针对长期筹资过程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当中,应当逐步降低杠杆效应的比重,以实现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目标。在减少经营杠杆的控制过程当中,应当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减少企业变动成本数量的方法进行杠杆效应的降低过程。在进行财务杠杆的降低工作中,应当努力实现减少企业的负债在总资产当中的比重的方式进行去杠杆化,以降低企业筹资过程的风险。
在长期筹资的财务工作当中应当注重优化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为实现增强公司内部控制的目的应当进行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在以往的公司筹资过程当中处理债务性资本的在总资本中的结构的方式是公司经营成本和每股收益的分析。以上两种方式具有缺乏财务杠杆因素分析的缺点。为实现企业经营去杠杆化和企业经营的内部控制强化的目标应当进行企业价值比较分析。此处的公司价值并不是由于企业拥有的将引起的现金流量的增加而产生的价值,而是在金融市场上的各种有价证券的价值之和。结合资产定价模型的分析,并通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可以通过确定资金成本最低的负债资本结构。
关键词:转移计价,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影响
一、资金转移计价的运作体系
(一)资金转移价格计价的含义
转移价格最初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事业部制的推行而出现的,其目的是客观地考核事业部的业绩。其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商业银行转移价格的载体是货币资金,所以称为资金转移价格。又因为资金的价格一般称作利率,所以资金转移价格也称为内部资金利率。
资金转移计价是指资金转移价格确定的依据、原则和方法。资金转移计价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手段,目的是实现银行整体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二)资金转移计价的功能
商业银行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商业银行内部业务分工可划分为资金筹集、资金调拨、资金运用等部门,通过核算部门间资金成本,对各种资金来源进行分析,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有效地引导银行资金的流量和流向。这就要求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根据边际成本率在银行各部门之间分配资金,并可将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分离,使贷款决策集中于信贷风险分析,由资金管理部门负责资产、负债的匹配性管理。利率市场化后,内部资金利率确定机制应更加灵活,对市场反应更为灵敏,同时兼顾总分行之间、资金来源部门和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意图的实现。具体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1.实现市场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分离。
存贷款部门经常担心,利率的变化会对业务绩效产生影响,从而不自觉地将对利率的管理带到业务开展中去。但实际上,存贷款部门不具备利率风险管理的专业能力。存贷款部门每笔业务发生时其利润就立刻被锁定住,不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存贷款部门可集中精力去开拓客户、识别客户,管理好又客户衍生出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总行资金部门则集中于市场风险管理,尽量规避因利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这样,通过专业化分工,业务部门和资金部门各司其责,分别专司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影响。。
2、为产品定价提供直接依据。
商业银行存贷款类产品定价通常采用成本加成法,简化了定价模型。一般如下所述:
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营运费用+信用风险溢价+目标回报率
存款利率=资金收益-营运费用-目标回报率
当建立了资金计价转移体系后,资金成本=COF,资金收益=VOF。以市场为导向的资金转移计价体系能够真实地反映银行获取资金的机会成本和使用资金的机会收益,从而使产品定价建立在更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3、是产品、账户、部门、分行绩效考核的基础。
随着银行业产品的丰富、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银行内部越来越需要去评价和账户的贡献,进而去考核部门和分行绩效,公平客观的考核标准至关重要。由于资金转移计价以市场为导向且应用到最小的业务单位(账户单位和产品单位),故成为所有考核最基础、最原始的依据。
4、是传导总行政策、引导分支机构经营行为的工具。
资金转移价格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相当于基准利率在中央银行的地位,是传导总部政策的强有力工具。例如,当总部要鼓励某资产业务发展时,就会降低资产业务的COF。当总部要鼓励某类负债业务发展时,就会提高此类负债业务的VOF。例如,当总部判断存在通货膨胀压力、信贷投放过热时,就会整体向上平移COF曲线以抑制分行的放贷行为。
(三)模式
资金转移计价的运作模式可概括为:统收统付、统一计价、集中运作。,影响。
统收统付指资金的收支两条线,即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的全部资金来源均视为上存总行,全部资金运用均视为从总行借入,实现全部资金在总行的逻辑集中。
统一计价指对同质产品,不区分地区差异,确定全行统一的VOF(资金成本)和COF(资金收益).
集中运作是指全行资金由总行资金部门在全行范围内统一调拨,全行资金净头寸由总行资金部门在外部市场统一运作。
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转移计价的发展过程
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转移计价的发展由差额计价逐步过渡到全额计价管理模式。即将按照上下级行间上存或借款敞口头寸计算内部资金往来利息的差额资金管理模式,改为简化、细化的全额资金计价模式。
(一)差额计价的含义
截止到2006年年底,绝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一直采取“差额计价”的模式,实行的是资金的差额计价。上级行只对下级行上存或借入的内部资金进行计价,测算内部资金利息收入,不对其他资产负债进行计价。
内部资金是上存上级行的全部资金,是分支行所有负债(资金来源)与所有直接经营资产(资金运用)的差额,这也是“差额计价”中“差额”的含义。
计算内部资金收入时首先要知道内部资金的总额和结构,乘以相应的内部利率后就是内部资金收入。
在差额计价情况下,上级行不能直接用价格手段调控下级行的资产负债,只能对内部资金进行直接的价格调控。,影响。这种模式,对总行集中全行资金,由总行统一进行全行资金调配、供应,保障全行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二)全额计价的含义
全额资金计价,是一种以市场利率为基准,针对资产负债表全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项目,根据重定价期限和现金流特征分别匹配转移价格,向资金使用方收取资金成本,并向资金提供方支付资金价值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
概括讲全额资金计价模式。即对下级行全部资产负债进行计价。下级行每一笔负债都视同被上级行购买并计价,增加下级行的收入;下级行每一笔资产都视同占用了上级行资金,要计算成本。内部资金收入就是全部负债的转移收入减去内部资金以外全部资产的转移支出。
三、计价方式改变对商业银行效益的影响
(一)差额计价的弊端
差额计价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趋势和发展节奏。内部资金利率无产品定价,价格导向不尽相同。原有内部资金利率种类较少,无法满足部门、产品转移价格的种类需求。而且内部资金利率与部门、产品转移价格项目不对称,利率价格不尽一致。因此导致本行和部门对业务发展导向的判断有所不同。
所以为解决经营中存在的困惑,为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业务条线管理的客观需要,构建分行、部门、产品等各维度统一的利润评价体系,形成一致的业务发展导向。调整了人民币内部资金管理体制,实行内部资金全额计价模式。
(二)推出全额计价的意义
推行全额计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利率市场化情况下各类资金价格的复杂波动,科学区分不同产品的盈利能力,避免总体盈亏掩盖局部的亏盈。
该转移计价模式在构建分行、部门、产品等各维度统一的利润评价体系、协调总分行业务判断、增强全行市场价格敏感性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各级分支机构对政策的理解也逐步深入。
为更好地发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评价和导向作用,服务于全行业务发展战略,需进一步提高转移定价精细化程度。其目的就是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导向,指导全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全行业务经营发展战略。
例如,假设某行只有存贷款业务,资金自求平衡,在差额计价情况下,存款100亿元,利率为4%,贷款100亿元,利率6%,该行利差收入为100*6%-100*4%=2亿元。该行只知道利差收入为2亿元,而该利差收入有多少是存款创造的,有多少是贷款创造的,哪种产品更赚钱并不知道。
而在全额计价情况下,上级行明确公布了每项产品的转移价格,假设存款按3%计价,贷款按3.5%计价,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算出,存款的净收入为100*(3%-4%)=-1亿元,贷款的净收入为100*(6%-3.5%)=2.5亿元,该行的总利差收入为1.5亿元。可见,虽然该行存贷款业务总体上创造了净收入,但细算帐发现存款业务是亏损的,如果不吸收存款,该行的利差收入反而能提高到2.5亿元。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全额计价模式下,通过内外部利差的对比,可以测算出各类产品的盈利情况。也就是说要关注内外部价格利差,即吸收什么性质的存款、发放什么期限的贷款能盈利或争取收益最大化。全额计价模式下。逐笔产品,按期限匹配价格,所以能很非常准确、明了地算出每项产品的盈利性和贡献度。
四、改变计价方式对国有商业银行内外部经营的影响
(一)资金管理人员要把握好职责定位,尽快转换角色。,影响。
在原先差额计价法下,资金管理人员根据全行资金头寸盈缺及将来一定时期盈缺预测情况,调整内部资金结构,寻求内部资金效益最大化。而全额法下内部资金不列入计价范围,即意味着原先归还借款、活期转定期等提升内部资金效益的转户调拔职能已丧失基本意义,也意味着资金管理人员所管控的内部资金效益为零。换而言之,资金管理人员不再是全行内部资金效益的提升者,日常的资金调拔职能也变得仅仅是主要为了防范资金清算风险和人行监管风险。
内部转移价格体现的是一个经营政策导向、一项经营活动可否实施的评估标杆。经营部门和经营人员准确理解并在各项经营活动中充分运用、认真贯彻,才是政策推行的真正意图所在。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人员众多,又相对分散,如何构建资金管理与业务经营之间畅通的内部转移价格信息传递桥梁,是一项政策起步和后续工作的重要性基础工作。因而,内部转移价格信息和经营导向的畅通有效传递工作是资金管理人员重要工作职责。
(二)营销经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引入内部转移价格。
全额资金计价可以简单地理解成资金收购制,即商业银行各支行所有贷款投放的资金来源均以一定的价格向上级行购入,所有吸收来的存款均以一定价格卖给上级行。如果所经营的金融产品,其资金来源成本低于其收益,或者资金运用收益低于其资金的买入价,是经营过程中所不可取的。
在制订转移价格时遵循了一些商品交易的原则。有些业务品种资金成本(或效益)相同,但资金收购价不同;或转移价格相同,但细分产品资金成本(或效益)不同,即商业银行总行根据自身发展对各类原材料和产成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需求不同,价格也不尽相同。因此,从逐利性角度看,努力拓展内部收益价差高、适合商业银行经营导向的产品,是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必然选择,而提高这些产品的比重,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商业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重点。
(三)加强金融形势和宏观政策研究,敏锐捕捉市场利率变动趋势。商业银行总行公布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以央行票据利率、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等市场利率和人民银行人民币存贷款管制利率为基础,兼顾绩效评价和产品定价,同时保证核心产品盈利性,适当体现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考虑基础上制订。虽然商业银行总行公布的内部转移价格以规避市场利率风险为前提,但考虑内部转移价格公布的滞后性,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作为直接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拥有高度的利率市场信息敏感性,做到未雨绸缪,适时根据市场特点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与此同时,目前商业银行总行公布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公布内部转移价格也仅是商业银行总行在特定时期的市场预期,体现的是各商业银行总行在金融产品经营战略的时间性风险偏好。,影响。但是,由于不同区域、不同行别不仅所处的金融环境参差不齐,而且自身经营优势与特色、社会及企业自身文化也存在差异,因而,在经营过程中除了认真贯彻各商业银行总行的内部转移价格政策外,更应该提高自身对市场利率信息的把握以及风险的控制水平。,影响。
(四)全额计价对各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深远的,要因地制宜抓好资产和负债工作,关注市场作好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全额计价的定价依据最终是市场利率,资产负债业务的盈利程度,极大地依赖市场利率水平和内部资金价格水平。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各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加大对以存贷款客户为基础的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才能减小盈利水平的不确定性和资产负债结构需要不断大幅调整的被动性。
参考文献:
[1]《全额资金计价方案及应用》2008年6月中国金融界网
[2]《内部资金全额管理》2005年6月中国建行网
调节利率是宏观经济运行调控和微观经济运行机制都离不开的有效手段,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占有一定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国民经济和金融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是否顺利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并且对国家经济和金融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农村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有较大区别,由此也使得其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财务措施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分析,并提出其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财务措施,对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由市场来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其中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也就是将利率的最终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其中市场经济是利用价格机制来实现对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中经济运行依靠的是价格进行调节,另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资金的配置来完成的,总之就是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利率的形成要服从于市场规律。[1]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在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中的必然要求。我国在掌握自身经济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完善货币和资本市场,丰富市场上的交易品种,从而逐步扩大企业融资中的市场利率的比重,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商业银行传统的资金价格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并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
2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
利率市场化能够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实现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同时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间、金融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关系。只有增强对商业银行的预算约束,完善内部风险和成本控制制度,科学合理进行定价才能真正适应利率市场化,从而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
2.2 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利率的变动导致资产价值和收益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从而造成银行收入减少和资产损失的风险被称为利率风险,其中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利率市场化的演变过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非常多,导致利率波动频率也大幅度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相当复杂,和利率管制对比下,利率市场化的波动增加了对经营管理的影响,同时也加大了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管控难度。[3]
2.3 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压力
现阶段国内银行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地方性银行和国有银行都已经采取了“贷款营销”的措施,希望能够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获得更多客户的青睐,这样一来,很多大型企业无疑成为银行之间争夺的主体,出现了很多中小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甚至不计成本地进行恶性竞争。农村商业银行虽然具有自主决定利率的权利,但是在利率报价时,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提高价格竞争优势。除此之外,银行还会通过自身良好的信誉、优质的金融和完美的金融产品等非价格因素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3 农村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财务措施
3.1 调整收入结构
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比较下,其存贷利差在经营收入中占到大部分比重,收入结构很不合理。所以,商业银行要从根本上对自身业务结构进行调整,通过拓宽业务领域,实现经营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首先,为切实改变当前收入结构较为单一的现状,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合理匹配,农村商业银行要不断丰富自身业务品种。在做好传统存贷业务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和信托、证券、基金公司以及其他先进农村商业银行机构的业务合作,从而加大电子银行业务、票据、保管箱、理财业务、债券等业务以及新兴业务的拓展力度。其次,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科学掌握贷款期限和速度,能够有效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合理把握信贷增速、增量和投向,坚持小额化、流动化、分散化的信贷原则,促进信贷资金的集约经营。最后,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充分发挥其点多、面广、机构遍布城乡和本土亲情等特点,建立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服务品牌,实现对分支机构积极创新发展低风险、低成本消耗和中间业务,能够突出产品和服务特色,并且操作灵活。
3.2 增强成本管控
从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模式来看,其过于重视对宏观总体经营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从而忽视了对单项业务和个体成本的核算和管理,这一现状严重违背了成本会计精细化管理的原则。所以,这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应重视对自身潜力的挖掘,从而对成本管控体系加以完善。
应当实施事业部制改革,来实现降本增收,也就是对农村商业银行全面实行事业部制管理,并将市场竞争机制、风险问责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渗透到银行管理中,并按照管理、营销、监督、专业等进行划分,将总行前台部室和基层支行作为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对总行实行集中决策授权下的分散经营。[4]同时在事业部制的架构下,将总行归属于投资、决策和风险管控运营中心,以科学决策性的发展方向以及正确的市场定位,对各个事业部制订相关的利润计划,并且签订目标责任状。为确定对资金价格做到正确掌握,可以在计价中心建立资金池,将成本计价真正落实。农村商业银行各个部门或者各作业中心需要多少资源以及耗用多少资源、财务部门应该分配多少资源给相关部门等,应有效进行资源配置,提高管理部门以及作业中的生产效率。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事业部具有明确的权利、责任和激励制度,对内部每个专业、岗位甚至职员都要进行严格考核,实行多劳多得的激励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农村商业银行职工营销积极性。从而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资金流动性,实现增收节支和减员增效。
关键词:货币时间价值、投资理财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某人手中现在有500元钱,他可以花掉它,也可以将它存入银行,还可以用它进行投资。假如此人选择了存入银行,当时银行利率是5%,那么一年后,此人可从银行取出525元,与一年前相比,他手中多出了25元钱,这25元钱是怎么多出来的呢?它又代表着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货币时间价值到底是什么?如何理解货币时间价值的本质以及产生的原因?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含义及其产生原因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的差额。它反映的是由于时间因素的作用而使现在的一笔资金高于将来某个时期的同等数量的资金的差额或者资金随时间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以及因此实现的货币增值,需要或多或少的时间,每完成一次循环,货币就增加一定数额,周转的次数越多,增值额也越大。因此,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大,使得货币具有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货币时间价值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消耗社会资源,现有的社会资源构成现存社会财富,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创造出来的将来物质和文化产品构成了将来的社会财富,由于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又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产品,所以现在物品的效用要高于未来物品的效用。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价值体现,现在的货币用于支配现在的商品,将来的货币用于支配将来的商品,所以现在货币的价值自然高于未来货币的价值。市场利息率是对平均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源稀缺性的反映,也是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标准。
2、货币时间价值是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货币的固有特征
在目前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体系派生存款共同构成,由于信用货币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有货币也总是在价值上高于未来货币。市场利息率是可贷资金状况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反映,反映了货币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的程度。
3、货币时间价值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反映
由于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人们总是对现存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而对未来事物的认识较模糊,结果人们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比较重视现在而忽视未来,现在的货币能够支配现在商品满足人们现实需要,而将来货币只能支配将来商品满足人们将来不确定需要,所以现在单位货币价值要高于未来单位货币的价值,为使人们放弃现在货币及其价值,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利息率便是这一代价。
在理解货币时间价值时,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货币时间价值是在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如果社会上存在风险和通货膨胀,我们还需将它们考虑进去。第二,不同时点单位货币的价值不等,不同时点的货币收支需换算到相同的时点上,才能进行比较和有关计算。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不同时点的资金进行直接比较,而应将它们换算到同一时点后再进行比较。
比如,你计划投资钢铁厂,面临的问题是,如果现在开发,马上可获利50万元,如果5年后开发,由于钢材价格上涨,可获利80万元,此人该选择什么时候投资呢?有人主张在5年后投资,因为80万元明显大于50万,有人主张应将货币时间价值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投资获利50万,这50万又可以进行新的投资,当时社会平均获利率是15%,那么5年后50万可变成100万[50×(1+15%)×1.15×1.15×1.15×1.15=100万],金额显然大于80万。这样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后,你赚的钱又多了,如果不考虑,你的钢铁厂投资虽然不至于失败,但肯定不是最科学的。
二、货币时间价值与企业的投资决策
由于货币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就应充分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前面谈到货币如果闲置不用是不会产生时间价值的,同样,一个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肯定会赚得比原始投资额要多的资金,闲置的资金不会增值,而且还可能随着通货膨胀贬值,所以企业必须好好地利用这笔资金,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将资金投入进去,让它进入生产流通活动中,发生增值。企业的投资需要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否应被占用,可以被占用多长时间,均是决策者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确定的问题。因为,一项投资虽然有利益,但伴随着它的还有风险,如果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灾难。有的企业由于乱投资,瞎投资,造成公司破产或寿命缩短的现象,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下面就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和企业如何进行投资决策进行分析。
企业投资的最主要动机是取得投资收益,投资决策就是要在若干待选方案中,选择投资小、收益大的方案。如何进行投资决策,一般有两大类决策方法,一类是非贴现法,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另一类是贴现法,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
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属于非贴现法。回收期法是根据重新收回某项投资所需时间来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它将计算出的回收期与预定回收期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回收期越短越好。会计收益率法是将投资项目的会计收益率与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加以比较,进而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如果会计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会计收益率越大越好。
贴现法包括现值法、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四种方法。现值法是将项目投产到报废的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算成的总现值与投资总额进行比较,若大于,可行,否则不可行,而且差额越大越好。净现值法是现值法的变化形式,它直接根据净现值的正、负来判断(净现值=总现值-投资总额),净现值为正,方案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获利指数法则是根据获利指数大小来进行判断可,大于1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法将内含报酬率与资本成本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越大越好。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采取上述方法的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决策。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A,B,C三个方案,投入与收益如下表:
1、采用回收期法:
Pa=1+(20000-11800)/13240=1.62
Pb=2+(9000-1200-6000)/6000=2.3
Pc=2+(12000-4600-4600)/4600=2.61
方案A的回收期最短,应选择A方案。
2、采用会计收益率法:
Ra=(1800+3240)/(2*20000)=12.6%
Rb=(-1800+3000+3000)/(3*9000)=15.6%
Rc=(600*3)/(3*12000)=5%
B方案的会计收益率最大,应选择B方案。
3、采用现值法:假设资本成本是10%
PVa=11800/(1+10%)+13240/(1+10%)(1+10%)=21669
PVb=1200/(1+10%)+6000/(1+10%)(1+10%)+6000/(1+10%)(1+10%)(1+10%)=10557
PVC=4600*(1/(1+10%)+1/(1+10%)(1+10%)+1/(1+10%)(1+10%)(1+10%))=11440
A方案的现值最大,应选择A方案。
4、采用净现值法:
NPVa=PVa-I=21669-20000=1669
NPVb=PVb-I=10557-9000=1557
NPVc=PVc-I=11440-12000=-560
A方案的净现值最大,应选择A方案。
5、采用获利指数法:
PIa=21669/20000=1.08
PIb=10557/9000=1.17
PIc=11440/12000=0.95
B方案的获利指数最大,应选择B方案。
6、采用内含报酬率法:
Ra=16.05%>10%方案可行。
Rb=15.24%>10%方案可行。
Rc=8.67<10%方案不可行。
上述6种方法,得到两种结果,哪种结果更准确呢?回收期法通俗易懂,大致能反映投资回收速度,而且计算简便,但是,它夸大了投资的回收速度,忽略了回收期后的收益,容易造成严重的退缩不前。因为许多对企业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的较大型投资项目,并非在开始几年内就能带来投资收益,其次,决策者以回收期作参数,往往会导致企业优先考虑急功近利的项目,导致放弃长期成功的方案。最重要的一个缺陷是它忽视了时间价值,认为不同时点的资金价值相同,将不同时点的资金直接代入进行有关计算,这是不符合金融原理的。会计收益率法也比较通俗易懂,计算也不复杂,但它没有采用现金流量观,并与回收期法一样,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把第一年的现金流量与最后一年的现金流量看作具有相同的价值,其决策可能不正确。而贴现法下的各种方法则考虑了时间价值,将投资项目每年净现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折现率)进行折现,使不同时点的资金具有可比性,较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现金流入对投资盈利的不同作用。财务管理最基本的观念就是货币时间价值,运用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要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则应拒绝。因此,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多采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贴现法,以贴现法为主,以非贴现法为辅。
此外,现值法、净现值法与获利指数法的结果有时会有所不同,其原因在于投资额不同,投资收益的绝对与相对数之间有差异。在对几个独立方案进行评价时,我们多采用获利指数法,运用它对独立方案的投资效率进行排序,弥补净现值法不能在几个独立方案之间评价优劣的缺点,而在互斥方案的选择中,则应以净现值为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时间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不管是涉及到个人投资决策,还是涉及到企业的投资决策,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重视货币时间价值,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当然,企业的投资决策不能只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还有项目自身的一些因素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因素,这些都要有相应地考虑。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1、在企业存货管理中的应用
一方面企业会由于销售增加引起存货增加而多占用资金,另一方面企业也会由于存货周转慢而使存货滞销、积压严重,影响资金的周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假如经营者要处理积压存货,在权衡存货削价的得失时,要从货币的时间价值上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预计滞销积压存货时,不能按单利计算,而要按复利计算,如果企业积压滞销存货100万元,月息6厘,每季计息一次,积压一年的利息为:单利计算I1=100*4*1.8%=7.2(万元)
复利计算I2=100*[(1+1.8%)4-l]=7.3967(万元)
第二,保管费用的货币支出也应按复利计算其终值,如上例每季末支付保管费用2000元,一年的开支为:
F=2000*[(1+1.8%)4-l]/1.8%=8219(元)
2、在企业销货分期付款中的应用
如企业采用分期付款销售方式,这里也有货币时间价值问题。如:一次性付款每辆自行车400元,顾客先付160元,以后每月初付20元,12个月付清,按月息0.6%计算,该项分期付款相当于一次现金支付的购价是:
P=20*(1+0.6%)*[1-(1+0.6%)-12]/0.6%+160=392.29(元)
分期付款比一次付款的时间价值小7.71元,这个时间价值相当于每辆自行车的待销期为:
N=7.71/400/0.02%=96(天)
如果自行车在96天之内卖不出去,经济效益就不如分期付款推销。
3、在企业设备投资中的应用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时,面临着是继续使用旧设备与购置新设备的选择。一般说来,设备更换并不改变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因此,较好的分析方法是比较继续使用和更新的年成本,以较低的作为好方案,这时,就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如某企业有一旧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更新要求,旧设备尚可使用6年,最终残值200元,目前变现价值600元,每年运行成本700元,新设备可使用10年,最终残值300元,变现价值2400元,每年运行成本400元,年利率15%,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旧设备平均年成本=(600+700*6-200)/6=767(元)
新设备平均年成本=(2400+400*10-300)/10=610(元)
可以看出,新设备的年平均成本低,所以购置新设备。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旧设备平均年成本
=[600+700*(1-(1+15%)-16)/15%-200*(1+15%)-16]/(1-(1+15%)-16)/15%=836(元)
新设备平均年成本
=2400/[1-(1+15%)-10]/15%+400-300/[(1+15%)-10-1]/15%=863(元)
关键词: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简介
美洲银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FTP全额计价模式。经过30多年的发展,FTP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必不可少的经营管理工具之一。FTP定价的模式也从最初的单一资金池、多资金池,发展到精确的期限匹配模式。FTP定价的方法也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期限法、现金流法、指定利率等多种选择。
(一)FTP的含义及运行机制
FTP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有偿转移资金,以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资金价值、集中市场风险管理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FTP体系通过资金中心的“蓄水池”,从资金提供方买入资金,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资金,并在资金转移过程中,为资金收支分别计价,从而实现了内部资金流动的价格计量。通过全行统一的资金管理,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率的集中管理。当资金出现盈余或者不足时,资金中心通过融资或者投资实现全行资金的平衡,当利率波动剧烈时,资金中心通过对冲交易,实现收益的锁定,提高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利润管理的能力。
(二)建立FTP的重要意义
FTP体系通过将各分支机构的利率风险敞口、流动性风险敞口集中到全行统一的资金中心,并依托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计量体系,实现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集中管理以及风险成本的精确计量;通过全行资产负债表上各个项目资金成分和资金收益的准确把控,有效引导各分支机构业务发展方向,实现全行战略的落地和全行业务质量、效益和规模的均衡发展,推动整体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科学计量细分维度下各创利主体的利润贡献度情况;在FTP体系引导下,商业银行产品定价必须区分内部资金流动的资金成本和资金价值,并依托风险成本计量体系和运营成本分摊体系,精确计量每笔业务的各项成本和费用,最终确定产品的合理定价。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FTP的影响
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必然要面对:存款利率上升、利差收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剧,以及收入结构转型等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各商业银行经营者都需要客观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普遍使用的FTP体系面临前着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经营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所带来的存款利率上升、利差收窄问题,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和产品定价的能力。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均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但由于银行间竞争加剧,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总体大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导致存贷款利差的收窄,比如美国1986-1990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存贷利差从2.17%降为1.63%,减少54个基点,日本平均存贷利差由1984年的3.15%下降到1984年的2.33%,减少了82个基点,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都出现类似的利差的收缩。我国银行业80%的收入来自利差,利差收窄将导致银行业经营业绩的恶化,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上升。
(二)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赋予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价格竞争将从资金类业务覆盖到存贷款业务,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基差、重定价、选择权、收益率曲线等利率风险管理,提高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在利率风险集中管理、内部收益率曲线构建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积极运用利率风险计量工具,量化利率风险敞口和成本,避免利率长短期波动中带来的利差损失。国际经验表明,利率风险的加剧和累积将对经营机构造成致命性打击。以美国储贷协会为例,由于其90%以上的资产头寸为15年以上固定利率中长期住房抵押贷款,而负债则为期限短和存取自由的储蓄存款,存在严重的“短存长贷”重定价风险,随着美国利率市场化中存款利率的大幅上升,其利率敏感度越来越低,最终导致1/3的储贷协会倒闭。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商业银行的存款贷利率基本还是参照人民银行公布的各期限存贷基准利率确定,存贷利差同质性高。自2002年以来,人民银行利率调整的周期平均为2.4个月,但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利率波动频率将加快,幅度将加大,不同银行间的利率将出现较大差异,存贷款市场利率对宏观经济、资金供求等因素反应更为敏感,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传导性加强,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将快速上升,那些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错配严重的银行将遭受损失,甚至破产。
(三)流动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金融市场的传导性加强,社会资金往来频繁,造成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要求商业银行在FTP体系中加强流动性集中管理,确保充足的支付能力。历史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资产负债管理不慎,将导致严重流动性危机。以发生在美国利率市场化期间的伊利诺伊大陆银行流动性危机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该行以低利率政策迅速扩大信贷规模,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出售短期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CDs)、吸收欧洲美元和工商企业及金融机构的隔夜存款,几乎没有稳定的核心存款,但由于其在宝恩广场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引发公众挤兑,最终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商业银行为吸收存款会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利用各自在网点、产品、品牌和资金等比较优势进行利率价格战,从而抬高存款利率,导致资金在金融市场间频繁的流动,使得那些吸储能力较弱的银行资金流失,流动性风险上升。为应对流动性风险,银行应调整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中的流动性风险计价,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积极拓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以及同业合作机制,提升其主动负债管理水平。
三、商业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伴随的利差收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都是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挑战,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也是银行竞争力的体现,为此银行应不断扩大内FTP体系的应用范围,强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FTP体系在利率和流动性风险集中管理、提高定价能力、资源配置、利润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优化FTP定价模式和方法
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性加强,市场资金流动加速,利率波动频率加快,幅度加大,依靠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多数采用的资金池定价模式和历史平均成本法制定转移定价,将无法让外部市场价格快速的传递到银行内部,或者说内部收益率曲线缺乏敏感性,造成资金使用效率的降低和潜在风险的累积。为此,商业银行应积极优化FTP定价模式和方法,在各类市场的定价体系中引入更为完善的以市场利率曲线为基准的期限匹配模式进行内部收益率曲线的构建,区分存量和增量业务,并根据业务的重定价期限特征、现金流特征等,综合运用重定价、现金流、指定利率等定价方法,提高内部资金定价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准确引导全行经营战略,实现全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各部门经营利润稳定性的提升。
(二)实现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集中管理
随着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和流动性风险的加剧,商业银行应从差额资金定价转向全额资金转移定价管理模式,分支机构集中营销和信用风险管理,不再负责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在每笔业务发生后便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集中转移至总行资金中心,对于分支机构而言,每笔交易在其剩余期限内净利差被锁定,自身只需承担信用风险,对于资金中心而言,通过全行层面的资金统筹和专业化管理,实现整体资产负债组合的优化,既可以提高了资金管理的效率,还有效减少了风险敞口和损失。
(三)依托FTP提高产品定价能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基准利率的形成,商业银行应全面引入市场基准利率加减点差的定价模式,优化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定价方式,通过对资金成本、资本成本、风险成本、运营成本的准确计量,实现产品定价能力的提高。基准利率加减点差的定价方式是实现市场资金机会成本或机会收益内部传导的最佳方式。其中的基准利率可以采用法定存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利率调期利率,国债收益率等具有独立、零风险、联动、稳定以及权威五大特点的市场利率;点差则根据内部资产负债结构、业务导向、流动性、选择权、汇率以及外部经济形势等因素计量。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第二版)[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张卫东,杨秀云.面向市场化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机制[J].当代经济科学,2005.
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久高速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不断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货币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政策支持的力度,积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纷纷上马大型的建设项目,包括农林水利、电力、公路、铁路、住房、城市基础建设及其他工业。这些项目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大的特点。虽然我国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评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还不足以改变当前投资项目评估的混乱现状。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发改委出台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后,各个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大型建设项目,这也暴露出了投资总量偏大、结构失衡、预算超支等严重问题,而项目整体投资分析研究的滞后是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项目投资决策评价多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各种财务支持指标,从而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过程存在众多难点和困境。因此,优化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现状分析
无论对于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投资而言,资本性项目投资均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多、影响时间长、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如何取舍,要通过评价指标进行测算,保证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不失误。
(一)资本项目投资决策指标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化标准与尺度。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前两个指标是非折现指标,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而后四个指标是折现指标,在指标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了资金时间价值。从非折现指标向折现指标的过渡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资金价值和风险成本的进一步认识和关注。
非折现评价指标具有计算简单、含义清晰等优点,但没有考虑时间价值,从而可能导致决策失败。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较清楚地反映了项目投资回收的时间,但不能说明投资回收后的收益情况。投资利润率指标虽然考虑了项目所能创造的全部收益,但却无法弥补由于没有考虑时间价值所带来的问题,因而仍然可能造成决策失败。当非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和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发生矛盾时,应以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为准,这是因为货币时间价值常常是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净现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投资评价指标,是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之间的差额,它以现金流量的形式反映投资所得与投资的关系:当净现值大于零时,意味着投资所得大于投资,该项目具有可取性;当净现值小于零时,意味着投资所得小于投资,该项目则不具有可取性。净现值的计算过程实际就是现金流量的计算及时间价值的计算过程。净现值的大小取决于折现率的大小,其含义也取决于折现率的规定:如果以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的全部收益(损失);如果以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比已放弃方案多获得的收益;如果以行业平均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比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多获得的收益。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折现率,对项目建设期间的现金流量按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而对经营期的现金流量则按社会平均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分段计算。净现值率实际是将净现值与投资的现值进行比较,以现值形式反映投资所得与投资的对比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净现值在投资额不同时不能正确决策的缺点。获利指数是以相对数形式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进行比较,而净现值则是以绝对数形式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进行比较。基于财务分析的角度而言,考虑了时间价值和相关风险因素项目投资评价指标已经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项目的投资价值,在实际运用中,财务分析指标常常会遇到较多的问题。
(二)项目投资决策指标运用现状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需要在国家现行税制和价格体系条件下,计算项目范围内的效益和用度,从而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当前,政府和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时主要依据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项目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评价体系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足。
首先,动态折现指标的计算过程存在商榷余地。财务评价的动态指标因采用贴现技术而使项目财务评价更具科学性,但在计算项目的净现值时,常假设该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是在项目计算期的期初或期末发生,这使得未来现金流量偏离预期。由于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投进使用并正常运转的项目未来现金流量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并不只是在年初或年末发生,而是会时时发生,对时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以假设的发生时点计算现值,是有失偏颇的。项目计算期的贴现率应与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相适应,从而计算的净现值只要大于零,该方案理论上就应该是可行的。但我国投资项目计算期的贴现率是由国家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组织测定、并定期调整,与投资项目本身的资金成本相脱节,造成决策的短期行为。
然后,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缺乏系统性。投资活动是一种逐利活动,其风险与收益呈同向变化,很多财务收益很好的项目可能由于风险过大而不具可行性,即拟投项目的不确定性对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外汇效果均有重大影响。而原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将对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独立于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外汇效果分析之外,使其对投资项目可行性决策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各财务评价指标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有时根据不同评价指标得出的投资结论会大相径庭。应以哪些指标为投资的主要取舍标准,哪些指标为次要标准,各财务指标的可行性标准是多少,现行评价体系都没有给出一个指导性的标准。
最后,缺乏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原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对投资环境影响的评价仅局限于定性评价,定量方面基本没有。但很多投资项目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四周的生态、资源、人居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水体污染、植被破坏、耕地占用等。因此,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不应该只是定性分析,还应以成本、用度、收益等形式将环境影响纳进到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中来。
综上所述,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助于规范我国资本性投资,促进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财务评价指标在衡量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阻碍了投资者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制度因素和指标具体运用出发对项目投资决策指标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扭转当前不利的局面。
三、项目投资评价指标的优化路径
折现财务指标与简单财务指标的结合能够有效地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问题的限制,指标的评价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项目投资决策财务评价内容和方法。
(一)积极创新,优化动态指标的计算
考虑到原有动态指标计算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对动态指标的运用进行改进。在可行性条件下,将项目计算期内现金净流量的折现期尽可能缩短,使折现现金流量接近实际情况。以资金成本为依据调整折现率,采用资本成本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项目的资本成本,根据项目风险的大小调整折现率。优化投产期现金流量的估计方法,传统投资项目财务分析一般采用等额现金流量模型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但实际上项目投产期各年的现金流量不可能是相等的。因此,应该将影响现金流量的各主要因素视为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猜测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
(二)确保项目风险因素分析始终贯串于财务评价过程
风险成本是折现法下的基本因素,将对拟投项目的风险分析融入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中,提高项目评估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分析盈利能力时,用期望收益和期望用度代替预计收益和预计用度,综合考虑投资项目的市场风险、销售风险和生产风险,计算项目的经营杠杆系数;在清偿能力分析时,计算项目的财务风险;在外汇效果分析时,考虑项目经营期内的汇率变动风险。经过这样的改进,各指标值就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三)把握重要影响因素,适当增加影响因素指标
企业的投资活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经济收益和成本的考虑仅仅是当前投资项目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加快有关绿色会计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表露的方法研究,公道确认计量有关环境因素引起的环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如和利润,并将上述计量结果纳进据以进行财务评价的预计会计报表中,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并对项目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
(四)拓展关注范围,增加项目的发展能力分析
原财务评价侧重于项目的生存能力分析,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项目发展能力分析将显得更加重要。项目的短期获利能力只是项目表现的一个方面,投资者应该全盘关注项目的未来生命周期,对项目的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能力予以关注,因此,有必要在原评价体系中增加项目发展能力分析。
(五)培养系统思维,整合各个评价指标
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具有众多的分析指标,导致了企业在运用过程中不知道以哪一个为重点。企业可以根据各指标在财务评价中的重要性,对各指标设立一定的权重,由国家或地区政府部分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指标权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新,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指标权重评定方法和比较标准,量化评价结果。通过综合结果能够较清晰地反映项目的整体情况。
通过指标计算过程和运用层面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改进当前项目评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项目投资的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复杂,对项目投资决策体系的分析和改进也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研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