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土木工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在生活中的应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2 16:18: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土木工程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土木工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考核

引言

材料力学是固体力学中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一般认为,1638年,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理学家伽利略出版的名著《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标志着材料力学的开端。书中,首次提出了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强度的计算方法。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材料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以解决材料的强度问题、刚度问题、稳定性问题为总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多选用张如三、孙训方、刘鸿文主编的《材料力学》作为指定教材,或者选用在这三本《材料力学》基础上重新编写的教材。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都是从简单的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四种基本变形开始,然后归纳到一般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以及压杆稳定问题。在讲授完课堂相关理论知识后,由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轴向拉伸、压缩以及平面弯曲等实验。总体上,土木工程专业的材料力学教学内容已经比较稳定,课堂学时一般在60~74个之间,实验学时一般在4~8个学时之间,学分在3.2~4.0分之间。针对材料力学的教改问题,很多同行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结合我们前些年的教学实践,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材料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机械类专业、信息类专业等很多工科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很多学校(包括作者所在学校前些年)均统一安排基础学部的力学教师来讲授材料力学。从学校层面讲,这样安排节省了教学资源,便于统一管理。但弊端是基础学部的教师对土木工程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将材料力学中的相关理论和实际土木工程相结合,这就导致了学生学到的知识仅限于书本上,不知究竟学到了什么,很难提升学习兴趣。

2.材料力学理论性较强,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内容多,学生接受困难。材料力学章节多,内容多,各章之间连续性相对不强。本身理论性、抽象性又较强,很多概念,如应力、应变等,学生第一次接触,若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辅以必要的手段,在有限学时内,很难理解其本质,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材的发展相对落后于规范。目前,我国土木行业的规范体系中,如钢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除疲劳计算外,均基于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强度、稳定等校核,而材料力学中仍主要采用容许应力法,若完全按照教材讲解,学生所学知识与当前工程实践、新理论相差甚远,会误导学生。

4.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学生不重视。材料力学的实验基本是在课堂教学讲授完相关理论之后进行,相关实验基本为验证性实验,有些甚至仅由教师给学生演示一遍,学生仅需观看不需要自己动手验证,最后学生上交实验报告就算是完成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沦为一种“形式主义”教学,不仅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有时甚至被学生认为是耽误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材料力学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材料力学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经过实践,作者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具体为:

1.教师队伍注重专业性建设。充分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及组织作用,选择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工程背景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讲授材料力学课程,这样教师可以实时地把材料力学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比如材料力学中梁构件的支座可分为可动铰、固定铰、固定端支座,但我们工程中的主梁一般支承于柱上,次梁一般支承于主梁上,那工程中实际中的梁对应的支座又是那种呢?对于钢筋混凝土梁构件来说,当梁端部承受负弯矩,上部混凝土受拉开裂,如梁上部不配置纵向受拉钢筋,即可允许梁端发生转动,进而释放掉负弯矩,这样一般就可认为是固定铰;反之,若梁端上部配置了足够多的纵向受拉钢筋,那计算时就可以简化为固定端。通过专业老师的讲授,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材料力学和工程实践的密切关系,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注重时效性、拓展性建设。在对教学内容不做较大修改的前提下,教学时注重时效性,与现行相关规范作比较,如轴心受拉构件的强度计算公式,材料力学中基于容许应力法的表述为公式(1)、钢结构设计规范中基于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表述为公式(2)。NAn≤[σ](1)NAn≤f(2)式中,N为构件受到的轴拉力;An为构件的净截面面积;[σ]为许用应力,Q235钢材一般取150~170MPa之间;f为钢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Q235钢材一般取215MPa(板件厚度小于12mm)。从表面上看,公式(1)和公式(2)的区别仅为[σ]和f。但实际上公式(1)基于容许应力设计法,要求结构在标准荷载下产生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容许应力[σ](容许应力[σ]由材料的极限应力除以一个大于1的安全系数得到),因此可知,式(1)中的N是由标准荷载产生的轴拉力。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设计公式(2)是用荷载或荷载效应、材料性能和几何参数的标准值附以各种分项系数,对于不同重要性的结构,尚应考虑结构重要性系数,即式(2)中的N是由荷载设计值(荷载标准值乘以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产生的轴拉力,f是由材料强度标准值除以抗力分项系数得到。除注重教学内容与现行规范相结合外,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强调力学知识的拓展性,即材料力学中的相关知识不仅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在生活中也有大量应用,诸如食品包装袋上预留一个小豁口、如何吃火腿肠、冬天水管为什么会被冰胀裂、撑杆跳运动员使用的撑杆的变化(由木杆、竹竿、金属杆等逐渐过渡到现在用的玻璃纤维杆)、香蕉球的力学原理、弹簧秤的力学原理等等,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缺少工程实践的学生从生活案例中理解材料力学概念,让学生意识到材料力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材料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手段注重结合性、细节性建设。本文着重介绍的是作者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认为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性问题。(1)多媒体课件形声、动画兼备,对于抽象的应力、应变、变形过程等更容易展示出来,学生也容易理解,但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排版、字体大小、颜色等,最好多图片少汉字,能用动画表述不用文字描述。排版不宜过于花哨,否则会喧宾夺主,学生会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课件上,而不是教学内容上。(2)多媒体课件内容选择上,辐射面要广,不仅包含教材上的知识,尚应涵盖教材没有涉及到的知识。但除重点内容外,一般不必过于详细,否则学生会认为“课件”就是材料力学,降低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方法上注重灵活性建设。为改善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启发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启发式学习”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学习,结合材料力学每章节课程内容,教师在导课时都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或相关科研成果,首先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相关的问题在哪?带着问题去学习,学完相关内容后,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压杆稳定问题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仅长度不同的钢柱,其余均相同,哪个承载力会高一些呢?学生从生活常识的角度一般能知道短柱一般承载力会高一些,但不知道原因在哪儿。在讲解完压杆稳定问题后,学生就知道原因所在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给学生站上讲台并充当教师角色的机会。材料力学课程安排中一般会有2~4个学时的机动课时,我们利用这几个学时的时间,让学生站上讲台,规定每个学生授课时间一般在8分钟左右,从授课章节、多媒体课件制作、素材收集等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学生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以前,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把这几个学时安排成答疑,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我们把答疑全部改为课下进行,不占用课堂时间,把节约下来的课时用来给学生展示,这样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辛苦。

5.实验教学注重层次性建设。针对之前实验教学的弊端,我们作了如下改进:(1)除实验室专门配备的教师外,要求材料力学授课教师全程参与实验教学。(2)将实验分层,第一层次为基础性实验,包括拉伸、压缩、平面弯曲实验。第二层次为综合性实验,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或结合教师个人科研项目确定。(3)基础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首先把与实验有关的多媒体课件等相关素材提供给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时,由实验室教师对授课教师事先提供给学生的素材(多媒体课件等)进行详细讲解,并预留下一些问题。因学生课下已经做好了预习,这样有效地节省了准备时间。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按每2~3人一组进行分组,撰写实验报告时,学生除需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外,尚需对实验室教师预留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实验过程中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在实验报告上提出,最后由实验室教师汇总交给授课教师,由授课教师统一解答。同时,实验报告上必须注明小组每个人的分工。(4)综合性实验为选做性实验,可以是真实的物理性实验也可以是数值性实验,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的。截至作者发稿前,学生自拟了轴向压杆稳定承载力的测定、焊接构件残余应力测量等多个实验项目;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的实验就更多了,诸如一些实际检测类的工程项目、实验室的科研试验项目等。6.课程考核注重多样性建设。课程考核过程中,摒弃了平时成绩+实验课程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加权计算总成绩、期末考试闭卷的传统作法。相关改进如下:(1)针对材料力学公式多、概念多的实际情况,考试时允许学生自备半张A4纸,半张A4纸单面(另一面空白)可以撰写自己认为重要的公式、概念等等,但只能自用不可互相传阅,考试结束时该半张A4纸写上姓名随同试卷上交。(2)减小主观性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平时成绩主要依靠作业质量、出勤率等来确定,但仅占总成绩的10%;实验课程成绩分为A(优秀,对应90分及以上)、B(良好,对应80~90分)、C(中等,对应70~80分)、D(及格,对应60~70分)、E(不及格,对应60以下)五个等级,若实验成绩等级为E,则采用一票否决制,总成绩不合格;若等级为C或D,实验课程成绩占总成绩的30%;若等级为A或B,实验课程成绩占总成绩的20%。总体上,实验成绩越低,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越大,就会导致总成绩越低,进而促进学生重视实验教学。

三、结束语

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改革,针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对材料力学的理解逐渐由一门抽象、难懂的“力学课”转变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幅提高,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逐渐增强。但我们也意识到,材料力学教改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顺应形势,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如三,王天明,陈君驹.材料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材料力学I[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鸿文.材料力学I[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刘萍华.20年来我国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文献综述[J].力学与实践,2009,31(6):67-69.

[5]王涛,罗洪峰,王娟,等.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3):116-118.

[6]闫冰洁.浅谈基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力学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5:144-146.

[7]季顺迎,武金瑛,马红艳.力学史知识在材料力学教学中的结合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37-142.

[8]宋曦,杨静宁.工科专业材料力学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10,32(2):142-146.

[9]刘小蛮,杜国君.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思考———会做、会用、会意[J].力学与实践,2013,35(4):74-77.

[10]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11]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篇(2)

【关键词】团队 合作能力 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kg2013403):基于“四位一体”的高校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土木工程测试技术基础》为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46-02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由知识、能力和素质(或人格)三个方面构成,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能力培养尤其重要,特别是当前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培养当前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变得非常重要和迫切。[1]

许多大学毕业生工作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们眼高手低,突出的问题是不主动做事,沟通能力弱,不太会处理同事关系,缺乏团队意识,无法与他人合作。有些学生甚至因此而频繁跳槽,工作和生活陷入困境。[2]很多学校都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学校期间,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了培养,从课程设计、实验教学、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研究。[3-6]我们的实验教学团队从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对如何培养提高土木工程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了探索。

1.设计实验内容,实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1.1实行部分实验先于理论教学,营造探索学习的氛围

教师不讲解,把验证性实验转化成探索性的学习。并且适当地将部分实验安排在理论课之前,不再刻意地把实验安排在理论课之后,不再让学生去机械地验证公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去总结规律,则实验具有设计性、探索性,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钢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测试钢梁横截面不同点的应力值,然后总结应力沿梁高度的分布规律,并让学生尝试进一步推导理论公式。

1.2设置创新设计型实验(选做实验),为学有余力的团队提供实践平台

主要为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提供支持,由参赛队员(一般是3人1组,组成一个团队)根据实验目的制定实验方案、自己制定实验加载制度和数据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仪器,由学生自己制作试件,做试验,老师只是需要时给予指导。

1.3 增设小专题,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何真正做到 “理论联系实际”呢,让学生感觉就在身边,伸手可及?实验教学教师团队经过讨论,决定设置2个小专题。例如其中一个小专题是“生活中如何测量变形?”,在实验中我们用百分表(机械测量方法)和应变片(电子应变测试方法)测量试件的变形,生活中,我们碰到的很多东西都会变形,那该如何测量呢?请你去寻找,并进行必要的归纳分析。以组为单位,搜集素材,自己拍照或是从网上下载图片,配以文字,进行排版设计,小组成员讨论并撰写专题报告,并写出心得;然后每组派一人演讲本组的专题报告,指导老师点评每组,各小组之间互评,小组最后得分即为成员的分数。

表1 小专题评价表

这是一个完全由团队共同完成的项目,得分作为整个团队各个成员的分数,占总成绩的10%,从搜集资料,到文字组织、整理、排版,形成一个专题报告,由团队成员协商,自行分工,共同完成,形成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迫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增加了2个小专题后,看着学生的专题报告,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学生会有独到的眼光发现不同的东西,给老师和同学眼前一亮的感觉,学生也坦言收获颇丰,发现变形现象在生活中处处皆是,只要用心去发现,理论联系实际也会变得很简单。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互相协调能力,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情谊。

2.改革实验考核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由于以实验报告、到课率来评定学生成绩存在很大的弊端,实验主要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数据处理阶段组成,成绩也应该是过程化、全方位评定,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以往的团队考核方式,使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有空子可钻,不预习不操作,只是围观与抄袭实验报告,不劳而获,也是一无所获,为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在实验的各个阶段采用“团队考核”+“个体考核”的方式,迫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真正参与进来。

本实验课程的评价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预习阶段的评价(15%):由教师评价,通过看预习报告、实验方案,听汇报的形式,实验前当场打分(主要考核团队的预习情况,也通过个别提问检查小组成员的预习情况);

实验阶段的评价(20%):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小组成员之间配合是否协调,团队合作情况如何等等,试验结束后打分(主要考核团队的协作情况,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

数据处理阶段的评价(25%):批改实验报告时看数据处理结果,作出评价(主要考核团队的实验完成情况);

课程结束后试卷考核评价(30%)(主要考核每一小组成员的学习掌握情况);

小专题的评价(10%)(主要考核团队成员的合作完成任务情况):各组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综合得分。

说到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离不开制度和规范,如何制定规则,则是我们老师需要考虑的。

3.规范学习团队运作及管理,提高团队合作效率

学习团队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推行“个人努力,团体成功”,对于有些实验,只要有一人率先明白了实验方法,就主动教会其他同学,做小老师的感觉也挺好,心中会有一份小小的自豪感,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共享,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相关实验的团队合作分三阶段:

预习阶段:首先各自预习并撰写预习报告,提出疑问,组长组织讨论,然后共同写出试验方案;在实验前每个成员必须参与汇报或回答老师提问,并由指导老师随机指定学生进行汇报,其余组员随时补充,老师根据学生的贡献率给出成绩;

实验阶段: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按照实验方案共同完成实验,指导老师按照现场打分表,对各个团队的实验情况进行监控并给出成绩;

数据处理阶段:小组成员合作进行数据处理,讨论实验成功与否,各自撰写实验报告,指导教师进行批改。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后,学生们也是深有体会:通过本次试验,我深刻感受到团队合作是试验成功的关键,一个成功的团队不仅应有很好的领头人,更应有积极活跃的成员,试验不是一个人的孤独演绎,而是大家的共同配合,互弹互奏,此外,我觉得实验前的预习时十分必要的,对于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实验,应该进行充分的预习;我认识到了一个实验需要团队,需要谨慎的态度,只要一出差错,往往会让实验数据出现大的偏差;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小组学会了很多,我们知道了电阻应变测试方法的特点,还要与前面的知识一起灵活运用,我们小组的配合越来越好,实验也很顺利的进行,虽然误差有点大,不敢说完全成功,但是团结了大家的力量,我们要吸取教训,期待下次更好;小组配合很重要的,预习听课亦是重要的,长达3小时的实验告诉我,坚持最为重要。

4.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教学团队,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团队学习的形式不错,教学团队也很重要。一个人的热情、能力、精力、时间都有限,许多观念和方法都是在交流中产生和完善起来的。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建立了教师团队,设立小专题的想法及内容,就是在团队老师的一次交流中产生的,几个人的看法一致,也能坚定信念,同行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指导教师在课改过程中撰写课改日志,主要从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过程描述、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估、教学思考四方面来进行。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中,每个实验都有二个以上的老师指导,保证了实验教学改革不会因为个人的原因而中断,为实验教学改革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47-55

[2]陈婷,毕方英. 改革考核方式 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6):103-104)

[3]罗喜伶,哈聪颖,张有光.团队合作模式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202-205

[4]仉春华,欧晓霞等.团队合作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54-155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性;策略

数学是文化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数学课程作为小学、中学、大学的主要必修科目之一,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事务分析能力、立体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作为在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数学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土木工程、机械制造、工程建造、软件开发等等其他理性思维专业学科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作为整个数学学习生涯的开端,它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一、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无论对谁而言,只要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便有了动力去主动的思考、学习、质疑、探索。相反,没有兴趣就会很难认真、专注的研究、学习。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小学生们对数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提高小学课堂的趣味性,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二、小学数学中趣味性教学的方法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们爱上学习数学、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相关教育工作者们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下就此内容,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方法。

1.认真有效备课,灵活的对应知识内容找出适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是十分重要的。备课中掌握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清晰,层次分明,与此同时,灵活的找出适合本节课、本知识点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上讲课的效率、提高小学生的兴趣。

2.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富含趣味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氛围是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前提。在课堂上,亲切和蔼,面带笑容的讲课,同时,需要多多利用课间时间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观察学生的状态: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烦恼和问题;常常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点产生疑惑时,教师要有耐心的为学生纠正错误,细致的为学生解决困难;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健康,爱护他们,这样才可以建立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多多赞扬学生,学生们收到鼓励便会提高动力,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3.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材,培养学习习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绝大部分孩子喜欢玩、喜欢动、喜欢说,坐不住板凳。因此,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养成认真听课、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也是一样。教材是在对一门知识的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对课堂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教材,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有足够重视。例如,可以选择有图有字的、彩色的、适合孩子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教材,让学生们能够喜欢看书、喜欢理解其中的内容,从而学习知识。这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寻找一些有趣的游戏方式,对孩子进行定期的数学思维训练,这对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也是很有好处的。

4.建立多样化教学课堂。课堂上授课有激情,声音洪亮、满腔热血,营造生动有活力的课堂。在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中,建立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课堂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工活动,通过剪纸来认识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等,通过比较、组合、拼接三角形来体会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与其他多边形之间的关系。用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印象深刻,知识记得牢。同时,讲课时可以巧妙适当的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好奇心。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这些方法远远胜过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理的、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重要方法。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主角往往是教师们,在教师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教课的时候,学生只作为“听众”,课堂严重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讲解的内容很枯燥、无趣,讲课的方式也很单一、生硬,教师仅仅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不与学生互动,也就不会清楚、准确的知道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造成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所缺乏的内容不一致,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大大下降。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需要切身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所缺乏的知识。

篇(4)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写作;实际情境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里斯说: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写好现代应用文是大学生基本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可见,作为高职学生,实用应用文写作能力应当是其职业技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实用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以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方法、技巧,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能“武”,而且能“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基于此,文章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强化教学效果的探索。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1.应用文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受欢迎。很长时间以来,作为教师,我们对应用文的评价就是格式化、枯燥、严肃,远不如其他文学体裁那么生动、形象、受人青睐。这种认识使我们对应用文没有好感,潜意识里甚至排斥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将这种好恶传递给了学生。再加上学生年龄小,本身又喜欢有生气有活力的文章、文体,结果导致学生能认识到应用文的重要性,但却对其产生不了兴趣。

2.学生对应用文的态度决定了教学效果差。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讲,应用文犹如“鸡肋”,食之无味,但弃之却显可惜。他们知道多掌握一种技能,就业的机会就多一点。但是,由于所要学习的应用文与其当下所处的环境关系不大,又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对待这门课程不冷不热,虽然能认识到应用文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坚持用心去学习练习,往往是新鲜劲一过就觉得索然无味,这种态度有时甚至影响到老师的授课情绪。

3.教师的教法决定了应用文在学生中“吃不开”。据了解,大多数教师在教授应用文写作时,使用的都是讲授法,即针对某一文种,按部就班,依次讲授其文体知识、格式写法、注意事项等等,之后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自主练习,至于学生掌握的程度、练习的效果如何,最后几乎都不了了之,因为学生太多,老师根本没时间一个个地批改其作业。这种几乎是纯理论的教法较为单一,不能吸引学生,更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由于考核方面的弊端和问题,也不能有效督促学生学习,所以导致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漠然。

二、基于实际情境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探索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应用文写作感兴趣?如何才能使他们掌握这项技能呢?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应用文是因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在这种种过程中人们因为需要才去写作应用文,以求获得相应的效益。既然这样,我们就将工作、活动、生活的情境搬入课堂或直接将课堂置于现实场景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创设的或真实的情境中去体会应用文写作的必要性,搜集写作的材料,之后设置不同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同时可以将众多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以方便检验、考核教授和学习的效果。下面就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实用应用文写作》教学为例,略谈实施过程。

1.结合学习及校园生活实际情景,掌握就学期间应会应用文写作。首先将就学期间应会的应用文进行打包,形成一个项目,然后按照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认识事物和开展活动的先后顺序、基本规则将其分成若干任务。大体包括计划、总结、条据、主持词、演讲稿、实验和调查报告、毕业设计或论文。其次,材料是写作的必备条件,要在写作这些文体时给学生一个搜集资料的方向,并且尽量将搜集资料的过程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有了感同身受的经历,动起笔来就会有话可说。比如,在进行计划总结的教学时,可以从小处着手,让学生们写学期学习计划和学结,他们就会侃侃而谈,从而掌握写作要点。条据方面,学生总会有事生病要请假,借东西要写借条,收东西要打收条,可以假设要发生某一事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写作,必定强于生搬硬套。每遇节庆日,学生总会搞一些文艺活动、演讲比赛等等,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写活动主持词或演讲稿,比较贴近实际,学生也会觉得非常有用或必要。至于实验报告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更是家常便饭,把写好的专业课实验报告拿来课堂评论,会加深他们对这一文体的印象。调查报告的话,可以出几个关注度较高的题目,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包括设计调查问卷、走访等等,让他们参与其中,自行总结,在实际调查后形成报告,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毕业设计和论文可以选择平时的专业课设计和论文来指导。如此一来,每写一种文体,学生都有切身实践或体验,他们会认为这些内容都是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是必须掌握的,而并非与自己无关,有了这种认识,才能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的效果。

2.创设招聘情境,掌握求职期间应会应用文写作。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特定的具体的场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感,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从而帮助其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在求职期间应会写个人简历、求职自传、求职信、应聘信、竞聘辞等等。对于这方面的写作,可以在班级提前策划一个招聘会,让学生在招聘会前准备相应的资料,比如简历、自传、求职信等等。我们发现只要与就业有关的课堂内容都能让学生兴奋,他们更愿意涉猎这方面的知识,培养这方面的能力。然后选取一个时间进行模拟招聘,同学们都很踊跃,穿戴整齐,讲究礼仪,角色分配也很到位,有面试官,有筛选简历的,完全进入状态。首先是“招聘方”筛选简历,在这一过程中,“招聘方”的同学要能看出简历制作的好坏,求职信写作是否合适,如果都比较满意的话“被聘方”就可以进入面试。所以之前的作业大家都做得认真细心,以防被淘汰。同时还要被面试,测试一下语言表达能力,面试时,“面试官”会要求“被面试者”先做一些自我介绍,然后再提一些问题,关键看回答者是否大方、语言是否有逻辑性、表达是否清楚,过关者即被录取。随后,被录取的同学谈谈经验,未被录取的总结教训,教师再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说明。这样一种体验的经历学生不会轻易忘记,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结合专业特点,掌握就职上岗应会应用文写作。就职上岗应用文,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关系较为密切,对于这部分的学习和写作,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特点,了解岗位需求。当然不能只凭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讲解,而是带学生去现场参观、听现场工作人员的讲解、看现场与学习有关的招投标书、合同、公文、规章制度、科技论文等等,将学校的课堂和现场课堂对接起来,以便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本院是一所交通土建高职学院,在工程合同的学习中,带学生去工地,了解工程知识、工程标准,而后再进行写作,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合同。在任务书的设计与施工说明的教学中,让铁道工程专业的学生参观铁路现场施工,掌握铁路知识中的道岔、道砟、轨枕、无缝钢管及其铺设的一些标准,再让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写作,如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能埋头干活,而且能埋头作文。

4.扮演生活角色,掌握日常生活应会应用文写作。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与社会中的人与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于这样那样的需要,必须掌握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以使得自己在生活中游刃有余。通常情况下,生活中用到的应用文基本包括各种启事、书信、邀请函、感谢信、祝贺信等等,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我们把它做成一个项目,通过指导,让学生相对独立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具体做法是,每一种文体都是一项任务,每一项任务都设置一个情景,用一定的课时完成此项目。以祝辞为例,将班里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明确一组写生活中最常见的祝寿词,一组写祝婚词,使学生带着角色进入任务。然后给出一些例子供学生参考,便进入任务的执行中,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之后,小组内成员互相修改完善,老师予以指导。再后两组将其成果拿出来予以展示,老师同学进行讨论点评。最后老师将此文种的写作格式进行归纳讲解,学生对照着将其成果进行完善并相互交流写作经验,完成其他实训任务即可。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担当了生活中的某种角色,真正体会到因为实践需要而写作的乐趣。

三、结语

教无定法,高职教育的特点、应用文本身和学生的特点、专业特点决定了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灵活,必须多方兼顾。针对高职教育特点,要突出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教学;针对应用文本身和学生的特点,要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要针对现代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由于部分应用文涉及到专业知识,而并非完全的写作知识,那就要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与相关课程进行一定的互动,必要时去现场参观、学习。总之,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写作的全过程,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段宜杉.结合教学实际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的兴趣[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篇(5)

【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方式;教学优化

【Abstract】The treatise expound some problems which exits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course.By comparing the status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teaching reform at home and abroad,and combine with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analy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in connection with these problem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est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of students and deepen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urse,this paper make a sugges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o optimize teaching,by way of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taking advantag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Structure mechanics;Teaching methods;Optimizing teaching

1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目前,许多的二、三类本科院校正在过渡为应用型本科,将培养重点放在教育出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达到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土建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无论房屋还是桥梁的结构形式都日趋复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有限元分析已成为工程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应用手段。在以往的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特别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生产一线的比重很大,部分学生认为结构力学的学习无益于今后的工作,导致对着门课程兴趣不大、轻视了对结构力学的学习,致使学生缺乏在解决实际工程中相关结构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许多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独立院校中,如何将以理论授课为核心的《结构力学》课程与实践结合起来,探索一条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实践化改革道路,已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2 结构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许多院校中,学生对结构力学的学习不够重视,同时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欠缺,造成了结构力学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最难学的基础课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教学模式单一与创新意识脱节

结构力学基本教学模式都是以板书和教科书结合为主要授课方式,并采取口授形式进行教学。教学课堂枯燥单调,表述形式太过于抽象,公式推导繁琐、机械工作化较多,教学效率低下[1]。可以适当增加多媒体或软件教学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2.2 内容抽象、复杂

结构力学研究计算的是结构在各种效应作用下的响应,包括内力的计算及位移的计算。由于内力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感性的认识,学生很容易将内力等概念混淆,造成对知识点的模糊。

2.3 缺乏教学实践环节

由于结构力学的理论性非常强,为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以理论讲解作为重点,实践环节缺失。学生在完成结构力学课程的学习后,纵使掌握了对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也不知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

3 结构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3.1 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

结构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杆系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具有内容较多,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样化等特点。这就造成学生在接触到这门课程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者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怎样去学习”、“知识点该如何运用”、“如何分析力学模型”等问题普遍存在。根据这一情况,在结构力学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来,授课教师可以对课堂上讲授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找出相对应的工程应用案例,针对实际工程案例,授课教师应着重讲述本章学习内容与实际案例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在讲授受弯构件时,如何将建筑中的梁、荷载、支座简化为力学模型来进行受力分析,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以结合实际,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意识到结构力学的学习对解决工程实际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培养学生的力学思维,提升优化结构的能力

随着建筑材料的复杂化,结构形式的复杂化,实际工程中,能通过人们手算的例子变得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性能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然而结构设计中,并不是一味的强调运算的准确性与高效性,更多强调如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何在众多结构中选出最合理的结构,这才是工程人员的价值所在。在实际工程中,利用监测数据与力学概念分析,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安全事故,保证施工顺利有效进行[2]。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解题的相关思路,还要增强他们在生活中的力学思维,即构建“力学模型”的思维。“力学模型”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纽带,将课堂的知识带到课外实际运用中,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还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构建力学模型上,将复杂的工程问题精简为力学模型进行分析,从构件尺寸的特点、材料的特点,约束的特点,荷载形式的特点等方面,逐步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习题中常见的模型,最后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如对于要在不改变材料的前提下提高构件的强度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怎么样将结构形式进行优化?这些都需要通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获得的专业知识经过计算解决,久而久之便使他们养成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加强了对结构力学知识的应用。

3.3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验效果

结构力学的课程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都是平面问题,面对死板的内容,较多的提高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可是在工程中设计人员所要设计的是三维的实体模型,这就要求学生能从课堂中的二维结构过渡到实际工程中的三维建筑,从纸面上的计算应用到设计中去,所以针对结构力学这类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培养基本知识的灵活应用的基础上,还需要有对应的实验安排,深化学生对结构组成的认识[3]。同时,结构力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与结构设计大赛及计算机仿真模拟大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任课老师在教授完课程内容以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按照结构设计大赛的比赛模式出题。考虑到学生们的完成能力,让学生分组合作自行设计,确定结构形式,运用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构的承载能力,实现将实际问题放到电脑里处理;同时任课教师根据同学们设计的模型样式以及运行结果与同学们讨论,优化结构方案,选定最优的几种方案,再以纸、木、竹为材料进行实体模型制作,并通过加载仪器进行加载。校核学生自己动手做出的结构是否满足要求,实现将电脑或手工计算的结果落实到应用中去。

4 结语

通过对结构力学课程进行上述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拓展了教师的思维,使教师在教授课程中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引用工程实例,真正做到从实际中来,进书本中学,再到实际中去的螺旋式上升的教育理念。在进行结构力学理论授课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结构力学与结构设计大赛与虚拟软件模拟仿真的有机融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是笔者根据在结构力学课程实际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希望能结构力学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耿翠珍.《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