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境外投资步骤

境外投资步骤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2 16:18: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境外投资步骤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境外投资步骤

篇(1)

经过多年发展,“走出去”已成为镇江开放型经济中的一个亮点,初步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投资目的地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在镇江现有的43家境外投资企业中,设立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30家,占总数的近70%。其中,香港12家、美国11家、德国2家、日本2家,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各1家。二是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以民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有38家,占到总数的88%,不少民营企业甚至在境外设立超过2家以上的企业。如江苏威信染纺公司在纳米比亚、南非博茨瓦纳共设有4家境外企业,飞达集团也在欧美设立3家境外企业。三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产业“走出去”步伐较快。丹阳五金工具企业在境外设有8家分支机构,镇江工程承包建筑企业在境外也设立了5家分支机构。四是投资方式和范围多样化。在境外投资方式上,采取实物投资的有6家,采取境外收购的有4家,采取技术投资的有1家,其余都是现汇投资。范围涉及贸易、五金工具、工程、机械、食品、纸张等多个行业。五是逐步创建自有品牌。丹阳大亚集团收购美国凯普的“老鹰牌”家具品牌,迅速打开了当地市场。飞达工具集团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注册“飞达”牌商标,销售额逐年上升,知名度越来越高。汤文斌

总结镇江“走出去”的实践经验,加速镇江经济国际化进程,必须要牢牢抓住以下三点:

一、营造良好氛围,强化“走出去”宣传的必要性

一是从规避贸易壁垒入手,明确“走出去”是开辟世界市场通道的迫切需要。突破这些壁垒,可行的途径就是到产品的主营市场投资设厂,或到与发达国家贸易便利的第三国设立加工贸易企业。这样可以避开原产地的限制,绕过高关税及技术壁垒,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

二是从扩大产品销售入手。明确“走出去”是快速便捷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有效途径。大亚、天工、飞达等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实践证明,在具有一定销售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与境外企业合作,可以迅速建立起销售网络,融入销售主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加产品“含金量”,为创造国际知名品牌奠定基础。对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或暂时资金不足的企业,可以从设立销售网点、办事处、专卖店人手,逐步做大做强。

三是从利用境外资源入手,明确“走出去”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镇江是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地区,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的情况下,土地、能源、资金、运输等制约因素更加突出,影响项目投入和产能扩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发挥本身优势,大胆“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越发展。

二、形成自身特色,注重“走出去”策略的针对性

一是以二产为重点,积极推进境外投资领域多元化。根据镇江市的产业特点,鼓励境外投资以第二产业为主,积极推进一、三产业。重点支持和鼓励全市有比较优势的五金工具、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到境外投资,特别是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生产工艺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按照梯度转移规律,到境外开展生产、加工、销售,逐步形成在境外的生产加工基地。

二是以外贸出口企业为先导。促进境外投资渠道多元化。充分利用全市1185家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这一有利资源,充分发挥外贸出口企业具有的市场在外的优势、国际经贸人才的优势和对外经贸合作经验的优势,引导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企业或销售公司。目前镇江市已有不少外贸出口企业在境外产品销售地和原材料来源地投资兴办了加工企业和销售公司,有的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他们是镇江市率先走出去的“主力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力。促进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近年来,镇江市民营企业发展加快,逐步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在现有43家境外投资企业中,民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有38家,成为境外投资的主体。全市境外投资呈现出国有、民营和外企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态势。

四是以境外加工贸易为龙头。实现境外投资方式多元化。根据“走出去”企业的实力和条件,确立以境外加工贸易为龙头,指导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

三、充分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走出去”的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走出去”战略协调指导机构,研究制定促进“走出去”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引导有条件、有实力的各类企业,将“走出去”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对各种贸易壁垒的重要策略,抓紧制订“走出去”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加强协作,完善协调机制;加强与各国驻华使领馆商务处、省市驻海外代表处、外国驻华商务机构、跨国中介组织和投资促进机构的联系,拓宽信息渠道。

篇(2)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海外投资发展较快。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海外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90年代后,随着对外开放逐步深入,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79-2000年山东省共批准境外企业553家,总投资额3.73亿美元(中方投资额2.73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 73%)。

2.投资地区不断扩大。过去,国内的境外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它不利于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难以发挥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较优势。近几年,国内在不断巩固和发展对发达国家投资的同时,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3.投资领域趋向生产型项目。以往国内的境外投资项目大多是贸易公司或代表机构,生产型项目特别是能带动国内设备、原材料、半成品出口的境外带料加工项目很少。近几年,国内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生产型项目,取得明显效果。例如,1999年,海尔集团设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9家,其中在美国的电冰箱组装项目投资额达2890万美元,成为山东现有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

4.投资主体不断向大企业集团发展。原来由于受企业的规模、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制约,国内的境外投资主体主要是中小型企业。近几年,针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需要,在充分了解企业对外投资的意向、市场、领域、方式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动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从而推动了境外投资主体由中小型企业为主逐步向大企业集团为主转变。

二、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外投资的规模较小。一是对外投资的总体规模较小。无论是境外企业数量,还是投资总额,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二是对外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较小。目前,发达国家对外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约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我国仅为110万美元。许多境外企业难以与具有较强实力的跨国公司竞争。有的甚至只能依靠国内母公司的进出口业务生存。

2.海外投资的质量不高。一是贸易型境外企业过多。这一方面反映了多数企业设立境外企业的目的在于扩大产品出口;另一方面也说明缺乏对境外投资的有效引导,难以适应经济国际化特别是生产国际化的要求。二是对外投资的方式单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约50%是通过收购股票、购买股份或兼并等方式实现的。从我国对外投资的情况看,大多数境外企业属于新建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参股和兼并等方式设立的企业较少。这反映了国内企业尚难以熟练地运用国际上通用的投资方式,造成企业境外投资总体上见效慢。三是对外投资区域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境外投资相对集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较少,并且对外投资大多为贸易、资源开发项目,能够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相对较少。

3.境外企业的体制改革滞后。目前境外企业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直接影响其跨国经营活动的开展。第一,境外企业的产权不清晰。突出表现为一些境外企业对已投入的国有资产运作情况及回报收益难以落实责任;境外企业的中方股东均以企业法人形式出现,经营管理者和员工仅仅是企业的雇员;在自然人持股问题上,缺少政策导向和鼓励措施。第二,境外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境外企业人员的待遇多参照外交机构人员薪金补贴制度标准执行。企业的盈亏同经营管理者和员工自身利益没有直接联系,不符合国际规范。第三,境外企业的约束机制不完善。一些境外企业沿用了国内传统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模式,特别是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重大经营活动中,缺乏规范有效的制度约束,不利于跨国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4.海外投资的宏观管理不力。第一,缺乏强有力的对外投资管理和协调机构。第二,缺乏统一的对外投资发展规划。由于对外投资管理工作较为松散,因此很难制定和实施对外投资的长远规划,造成了境外投资项目在产业和区域布局等方面的不合理。第三,缺乏科学的对外投资管理手段。对境外投资的管理多为行政手段,且存在重投资、轻管理,特别是忽视指导、协调、服务的现象。相应的经济手段尤其是法律手段运用不够。

5.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缺乏。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对外投资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既需要精通外语,懂涉外政策,熟悉国际惯例,掌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现代科技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又需要大批高级的金融、财会、科技、管理和法律等专业人才。就目前境外企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看,根本不适应发展对外投资的要求。

三、中国海外投资的指导原则和重点

加入WTO后,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将进一步开展跨国经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确保对外投资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外投资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风险较大。国内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既要积极又要慎重,精心组织,量力而行,不图虚名,务求实效。具体来说,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时,必须充分考虑国际资本市场的需求状况,特别是东道国(地区)的实际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对外投资的目标、战略和策略,有选择、有步骤、有重点地向外投资。二是贸易先导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日益密切。国际商品贸易的扩大将会带来新的国际投资机会,进而扩大国际投资;而国际投资的增加又将进一步促进国际商品贸易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企业尚不具备大规模投资能力的情况下,要输出适用技术、设备、品牌、零部件等,应当采用贸易方式进入东道国(地区)市场,通过贸易带动投资。一方面,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形象,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为投资建厂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对东道国(地区)市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投资环境状况以及自己的合作对象,为制定对外投资的总体战略尤其是规避投资风险创造良好条件。例如,海尔集团在进行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时,坚持以贸易为先导,走产品输出-技术输出-海外设厂的路子。通过产品的销售,先打开市场,有了市场和需求,再考虑创办生产基地问题。三是讲求效益原则。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效益。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也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的好坏。做到一切从实际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出发,尽量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行业进行投资,力求以最小的投资,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海外投资的重点主要包括:

一是资源开发型海外投资。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十分有限,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应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条件,积极鼓励经济实力较雄厚,有技术人才优势的企业,到资源相对丰富且开发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立稳固的资源开发基地。其重点是:在拉美地区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在非洲、南太平洋地区进行木材资源开发;在拉美、北非地区进行渔业资源开发;在北美、拉美地区和独联体国家进行种植业开发等。通过与东道国(地区)的合作,获得资源竞争优势,从而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资源。

二是出口导向型海外投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同时,以区域一体化为主要特征和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等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有进一步抬头的倾向,这给仍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和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基础的国内出口贸易构成了很大威胁。应该通过对外投资,在东道国(地区)兴办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可以有效地绕开各种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并能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三是产业转移型海外投资。目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了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特征的时期。许多行业特别是一般加工业生产能力过剩,而且生产工艺技术较成熟,需要适时向国际市场转移。从全球产业布局看,国内工业化水平已经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支柱产业的成熟技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非常适用。因此,应充分利用工业门类齐全、技术力量相对雄厚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动优势产业、成熟产业、长线产业,向境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篇(3)

1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与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逐步提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真正起步是从改开开放以后才开始的,但是在短短的30年里,中国的对外投资却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和成就。

1.1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明显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2年起呈现出一个高速发展的态势,如图1-1所示,2002~2008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65.7%。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进入低谷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虽然增速减缓,但是仍然再次突破了历史最高值。

1.2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大

中国对外直接投的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2),到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已经超过两千亿美元,覆盖了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行业分布也很广泛。

1.3对外投资发展潜力大

虽然我国对外投资增长迅速,流量屡创新高,但是投资量占世界的比例仍然与中国整个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不相符合,中国的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图1-3可以看出,虽然近两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流量的比例有所增加,然而对外投资存量占全球存量的比例却仍然只有1%左右。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国GDP的比例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GDP的比例还远低于美国。

1.4对外投资存在环境风险

近几年来,国际上对中国企业的海外行为关注得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水电、采矿、砍伐等行业,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批评,个别媒体还存在恶意歪曲中国形象的嫌疑。通过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些存在的环境问题和潜在风险,比如:环境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高;对外投资缺乏全面的环境政策指引;中国海外企业社会责任感有待提升;银行对外投资缺乏操作性较强的环境保护标准等。而这些问题都可能会给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常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

2国际对外投资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则是其两大支柱和主要推动力。在国际投资领域,对自然环境影响最深远和最直接的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较低的环保要求和较弱的监管力度而为这些外国企业提供了污染的便利,成为它们的“污染避难所”。同时,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迎合这些跨国公司降低环保成本的需要,纷纷进行“竞争性环保降级”,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这种趋势,最终使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加剧全球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使用的更先进的生产和环保技术及其在东道国的外溢效应,却对环境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及其程度日渐成为人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开始展开对国际投资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项目了一份题为《指点钱途:联结环境、社会、治理因素与公司价值》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简称ESG因素)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呼吁那些为投资者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将ESG因素整合到他们的业务中去,从而帮助投资者关注环境、社会与治理问题(联合国环境署,2007)。世界自然基金会贸易与投资政策项目对中国境外投资进行重新思考,认为全球工厂正在改变地球的面貌,并且中国境外投资成为全球可持续性的一个指标,它还提出我国缺少相关的政策指导或企业可持续/绿色投资指南,成为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放大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问题的重要口实(世界自然基金会,2007)。除此之外,地球之友、国际河流等NGO分别对中国跨国公司的环境影响、银行信贷的绿色化程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经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出台一系列指南或规定,对国际投资提出了环境上的要求。对于环境,OECD制定了跨国公司环境管理指南和方法,鼓励跨国企业通过改善内部环境管理、完善环境影响应急计划来提高其环境绩效,鼓励企业信息公开和积极主动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等。OECD在对外融资信贷上也有统一的环境标准。赤道原则是目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绿色信贷标准,加入该原则的金融机构已达60家。但是中国目前只有兴业银行加入该原则。世行把实施和完成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其批准贷款的先决条件,制定了有关环境评价政策和项目环境审查程序及步骤并颁布了有关环境评价的工作指南,规定环境评价应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空气、水和土地)、人类健康与安全、社会因素(非自愿移民、少数民族和文物)以及跨越国境的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

3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状况

随着对外投资规模和水平的日益扩大和提高,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海外业务对环境政策的需求并有所行动。在国家的宏观战略方面,党的十七大提出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指导思想,提出“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要求“走出去”的企业和境外合作项目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强对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健全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防范投资风险。

在法规政策层面,目前我国还没有特别针对对外投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规定的法律法规,只是在一些相关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有笼统的表述。商务部是中国对外投资事务的主管部门,国内企业境外投资创办企业,商务部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从多方面进行审查与核准,并且逐制定政策来引导和规范中国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目前有关对外投资的政策主要是由商务部制定和、或者与有关部门联合的。

与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问题相关的政策主要有:商务部于2005年的《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工作细则》中环境条款的规定,体现出了对东道国环境问题的关注(2009年被《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取代)。2009年商务部相继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第一批和第二批,加强了对外“走出去”企业的引导服务工作,将有利地促进国企业积极稳妥地开展境外投资。2010年,商务部《关于2010年全国对外投资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督促、引导走出去企业树立互利共赢的理念,遵纪守法,尊重当地宗教习俗,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10年,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以完善境外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指导企业加强境外安全风险防范。商务部还会同国家林业局于2007年8月27日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森林培育指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本国企业境外从事森林培育活动的行业指导性规范和自律依据,此举开创了我国海外森林采伐的新模式。2009年3月31日两部委又联合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经营利用指南》,积极指导和规范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可持续林业活动,促进东道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维护我国政府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4加强对外投资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

加强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积极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对于中国企业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老路、避免对东道国环境造成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我国应尽快制定和出台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环境行为指南,引导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更好地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为全球生态保护做贡献,也利于防范环境风险,实现中国对外经济的国际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我国有关部门和媒体应更多关注中国企业的海外生存状况和需求,对海外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和鼓励,努力提高海外企业的环保意识。对于环保工作做得好的单位以及与当地社区关系处理得好的单位给予宣传、表彰等奖励。

篇(4)

近年来,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迅速推进以及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实施,人民币开始大量流出境内。同时,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境外机构对于人民币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导致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逐渐形成。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0年初,香港人民币存款约630亿元,占全部存款的1.3%,而2010年末,已突破3000亿元,占香港全部存款的近5%,一年内急增近5倍。人民币国际化和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步伐明显加快。德意志银行日前的研究报告预计,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扩大,香港人民币存款在2012年底将达到2万亿元。

香港的银行在接受人民币存款以后,只需留下一定比例准备金就可将其作为贷款发放。贷款户在取得贷款以后,又会把它存放银行以便于使用。这样,通过银行体系将会产生数倍于原存款的境外人民币。由于离岸金融市场没有法定准备金比率的要求,银行实际保留的准备金比率通常低于在岸金融市场,因而,这个境外人民币的创造过程是内地货币当局无法控制的。境外人民币的创造,不仅减少了内地的铸币税收益,还将对内地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央行收缩或扩张人民币供给量时,境外人民币会流入或流出内地,进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目前,我国内地虽然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还缺乏弹性,而香港人民币汇率完全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这必然导致两者的不一致,当这种不一致达到一定程度,大规模人民币资金必然会通过投资、贸易等公开以及各种非公开的形式跨境套汇。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很有可能利用香港来冲击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增加内地货币和资本市场不稳定运行的可能性。

如何完善和丰富离岸金融中心人民币回流的渠道,已成央行和香港金融监管当局的首要任务,同时也将决定人民币走出去战略的成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能否真正实现国际化,也与此紧密相关。

笔者以为,举措之一是要下大力气推动人民币在新兴市场的结算步伐,分流部分离岸人民币存量到新兴市场。中国企业要借助中国与新兴市场体的历史渊源,充分利用已开放人民币直接投资的机会,争取新设立的境外投资项目以人民币投资,分散人民币的境外存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缓解人民币回流压力。

篇(5)

关键词:RQFII;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前言

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又称为“小QFII”。简单地说RQFII就是,境外机构投资者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直接投资于境内资本市场的一种投资渠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人民币币值的稳步上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前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又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主体的香港积压了大量的人民币存款,截止2011年6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已达至5500亿元,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迫在眉睫。2002年QFII投入市场至今已有十年多的时间,法规制度及市场体制等都已作出了相应改善,为RQFII的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QFII业务开展以来,学术界广泛看好RQFII的业务效应。其中李晨曦,张咏冬,黄伟莹(2011)在国内较早对RQFII做出研究,指出不断增多的香港人民币数量和高涨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为小QFII的推出创造了有利机会,对完善人民币资本的运作循环,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方(2012)详尽分析了RQFII业务开展的意义,他指出RQFII业务的开展为境外人民币投资提供了渠道,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了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为中资金融机构创造了业务机会,推动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RQFII的发展现状

2011年8月7日在国家“一二五规划与两岸经贸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中提到关于发展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问题时,首次提出允许RQFII的发行,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期间RQFII市场运行效应良好,发展速度很快。本文主要从试点资格,投资额度,投资范围三方面来描述RQFII的发展现状:

1.资格条件

发行初期试点资格条件较为苛刻,仅允许境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参与试点。在这一年间,香港试点机构普遍表示境外投资者对国内资本市场具有很高的热情,从而更多的机构希望参与到试点工作当中,于是在2013年年初的新的试点办法中资格条件明显放宽,境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香港子公司或注册地及主要经营地在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都可参与试点。

上表为2013年3月31日国家外汇局所公布的数据

2.投资额度

有了境外投资者对境内资本市场的高涨热情及QFII十年经验积累,相比QFII而言RQFII额度的扩张相对较快,2012年间两次增加RQFII额度,截止年底RQFII总额度已达到2700亿元,已确认批复额度为700亿。郭树清还表示在2013年间RQFII额度将翻倍增长,且可能在台湾增发RQFII额度1000亿元。

上图数据均选自于2013年3月31日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左图为QFII每年批复额度及累计批复额度趋势线,右图为RQFII每月额度批复及累计额度批复趋势线

3.投资范围

首批RQFII规定产品中80%的比例为固定收益类投资,权益类投资占比不得超过20%,且第二批RQFII全部用于投资RQFII-ETF产品,致使目前RQFII在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过于单一。投资限制虽然有利于控制风险,但不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投资者的热情。RQFII法规修订后,投资比例限制取消,试点机构可以自由决定资金配置。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注入到国内证券市场当中。

三、RQFII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的制度条件还相对落后。下图为各国际主要货币在当今金融体系中所占比例,可轻易看出人民币现今离国际货币还有一段距离,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货币职能体现也多在于周边国家。RQFII业务的推出是人民币向外走的重要一步,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加强与港澳台及周边国家的联系

日本,德国国际化经验表明面对美国这个强大的敌人,单枪匹马的推进国际化是很难成功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首先实现人民币周边化,努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RQFII业务的推行为境外投资者增加了投资途径,调动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性,为人民币周边化的完全实现提供了契机。

“四币整合”即模仿欧元模式将澳元,台币,港币与人民币四币合成一种货币,这将极大地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2011年底RQFII首先香港试点,港澳台三地的投资者都分别表示了对内地资本市场的热情,特别是台湾投资者,因此郭树清表示近日里拟在台湾增加RQFII额度1000亿元。RQFII业务实践仅有一年的实践,作用意义并不显见,但从长远来看必然有助于内地与港澳台四地经济的紧密联系,为实现“四币整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累力量。

2.有助于推进金融市场成熟化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意味着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广泛流通,那么就需要一个强大健全的金融市场在国际上为货币流通提供服务。RQFII为A股市场带来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刺激国内经济的复苏,又第二批RQFII额度全部用于A股的ETF基金投资,促使我国A股市场接轨国际,有助于改善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体制,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更加成熟,逐渐趋于国际化,为今后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内部支撑打下基础。

离岸市场对交易活动制约限制的要求较少,货币可以更好地在离岸市场上发挥其固有的货币职能,因此,成熟的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步。而香港凭借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和其作为亚洲最大金融中心所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成为了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最佳选择。RQFII最初在香港发行直接表明了我国对建设香港离岸中心的决心,同时也巩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

3.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有利于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货币的自由兑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RQFII业务是我国推进“证券投资”项目可兑换的重要一步,为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了大量的资金。RQFII业务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对额度的控制来控制证券市场开放的进程,并在RQFII试点初期通过投资比例等措施对流入资金进行相应的流向指导,为“证券投资”项目开放的安全过渡提供了保障。

同时RQFII业务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加强其持有人民币的意愿,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且建立健全人民币回流渠道是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必要条件,有助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循环流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四、RQFII业务的潜在风险

RQFII业务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前进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然而其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1.国际热钱大量涌入,降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

稳定的货币币值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而币值稳定主要体现在国内物价的稳定与对外汇率的稳定。

RQFII业务可能为国内市场带来大量的国际游资,在短期内会引起国内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汇率也会在短期内由于热钱的冲击而继续上扬。而从长期看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体制相对落后,国内A股市场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并不强,现今国际游资大量持有人民币主要在于人民币在这段时间内持续升值的预期,而随着时间的前进,人民币汇率不再上升或略有下降时,可能会造成国际游资的大量外逃,1985年日本“经济泡沫”,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97年的东南亚危机都是由热钱的大量外逃所引起的。这会极大地动荡我国金融市场,影响人民币币值稳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加重跨境结算“跛足”现象,美元储备大幅上升

跨境跛足结算实质是拿高收益的人民币资产换取境外低收益的美元、港元资产,贸易规模越大我国损失越多,近几年,跛足现象有所缓和但现象依然存在。

RQFII业务的推出,在某一层面更进一步增加了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产的兴趣,将会有更多的人民币通过不对称结算的方式流向境外,极大地加剧央行冲销压力,外汇储备急速增加。日本国际化失败的经验表明,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尽量摆脱美元的控制,这是我国国际化推进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且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便是摆脱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与降低美元汇率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于跨境结算跛足所致的大量增加的美元储备,显然使得我们暴露在更大的汇率风险之下。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跛足”现象而放任自由,随着RQFII业务的扩张,回流渠道的不断拓宽,美元储备大量增加,定会使人民币国际化陷入两难境地。

3.加大陷入货币国际化“迂回陷阱”的可能

RQFII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为人民币境外循环机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也加大了我们陷入货币国际化的“迂回陷阱 ”的可能。日本国际化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日元流出并没有被金融机构及企业作为交易工具等使用,而是间接地迂回了国内市场,亚洲特别是香港只是日元迂回的中转站,日元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货币职能。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RQFII业务是参照韩国、台湾QFII模式,结合两地成功实现资本开放的经验实施的。业务开展以来,进展速度很快,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额度便高达2700亿元人民币,且广受境外投资者的欢迎。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加强了与港澳台及周边各国联系;2)促进了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3)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

同时,随着RQFII的推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面临一些问题并相应的要采取一定措施:第一、RQFII必然会为国内市场带来大量的国际游资,因此RQFII额度的扩张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发展速度不能过快,同时还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金融创新,加大国内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第二、跨境跛足现象可能会随着RQFII业务的开展而有所加重,必将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因此要加速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并且切实把握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管制之间的平衡关系。第三、谨防陷入货币国际化“迂回陷阱”,这需要国内市场为人民币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力量,要加速市场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市场成熟化,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国际循环的范围,为海外市场提供更多种类的可交易人民币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与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应多借鉴他国经验,少走弯路,遵循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步骤,一步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丁一兵.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

[2]唐浩.人民币国际化演化与实现路径.科学出版社,2012.4.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人民币区域化条件与路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8.

[4]刘力臻,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10.

[5]方.中信银行总行.RQFII业务的意义及发展趋势浅析.现代经济信息,2012(05).

[6]李晨曦,张咏冬,黄伟莹.小QFII与人民币国际化,2011.

[7]陈革.人民币国际化:开弓没有回头箭.行政事业资产,2012(05).

[8]高翔.QFII制度: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世界经济,2001(11).

[9]陈明亮,李建军,周胜胜,叶银.日元国际化模式比较研究及对人民币的启示.货币银行,2011-9.

篇(6)

关键词:企业“走出去”;政策支持体系;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39-04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并逐渐取代国际贸易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各国政府在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于本国利益的重要作用后,纷纷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为维持和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政府应当抓住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制定完善的政策来支持引导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协调发展。

一、中国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要实现跨国经营。政府制定政策支持企业对外投资是各国广泛采用且WTO规则允许的,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政府政策支持的经济效益

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全球性的分工合作,因而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本国企业“走出去”可以使本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1.在全球资源配置中获得先机,保障能源供应

充足、稳定和价格相对低廉的资源供应保障对处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任一国家来说都至关重要,政府通过政策性支持措施引导并支持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抢占有利地位,开发海外资源,对国内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中国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极低的发展中经济大国,近年来,国内经济不断增长与资源供应紧张的矛盾已成为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使得中国必须尽可能地利用国际资源,抢占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有利地位。

2.促进企业成长,争取全球市场份额

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着复杂多变的风险,政府通过在融资、担保、保险、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投资企业优惠措施,能够节约企业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力推动一国对外投资的发展。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可以突破国界的限制将生产经营场所移至生产要素配置最有效的地区,更多的区位选择和国际化的经营方式意味着跨国公司可以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来获取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从而争取到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中国企业相对来说在规模、管理、创新等方面国际竞争力薄弱,因而更需要政府的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

3.减缓经济发展矛盾,推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国内经济发展中某些产业由于暂时的高效益往往会引起投资者的盲目投资,造成资本的低效使用,同时加剧经济发展的矛盾。政府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将国内过剩的投资转移到有需求的国外市场,既可以腾出空间、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又可以在海外市场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往往意味着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战后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先后经历了引进外资、对外投资、产业机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因而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也应该通过制定战略指引企业有方法有步骤的“走出去”。

4.缓解外汇压力,化解贸易壁垒难题

近年来中国的贸易大幅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已使得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升值又吸引大量游资入境进一步加剧外汇压力。政府提供融资担保、投资保险等政策性支持既直接消耗了外汇,又鼓励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加速资本流出,缓解外汇压力。同时,直接在目标市场投资建厂将使“中国制造”不必面临出口时的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摆脱对外贸易困境,维护国际市场份额和对外经贸利益。

(二)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迅速但仍需政府支持引导

近十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迅猛发展期(见图1),对外投资流量规模在2011年已经与西方六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规模处于同一水平,201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为5 319.4亿美元(截至2012年底),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日本的50.4%。① 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给予企业法律、税收、信息技术、保险、财政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鼓励更多企业对外投资。

根据《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与能源资源相关的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等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比较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和居民间存在不少矛盾。种种现象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需要政府在战略布局、产业结构、企业行为等方面给予指导和规范。

二、发达国家与中国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比较

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将面临着比国内更为复杂多变的投资风险,为降低企业国际投资经营的风险,发达国家制定了各种不同的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具体可分为六大类:(1)战略指引,对投资的行业布局和区位布局等进行合理引导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2)法律法规保障,支持企业“走出去”、保障企业利益,规范企业在海外的投资经营行为、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信息与服务支持,向本国企业提供投资目标国的宏观经济情况、与投资相关的法律框架和管理程序等基本材料信息;(4)直接的财政与金融支持,提供扶持性的廉价信贷资金,设立专门机构为本国公司提供融资便利;(5)税收优惠,通过税收抵免、税收饶让或税收豁免、税收延付、税收损失退算和税收损失结转等方式给予跨国公司税收优惠并尽力协助其避免双重征税;(6)投资保险,为本国公司在外投资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国有化征收、战争、内乱、投资收益会出管制等风险提供担保。自提出“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来,中国政府也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定了一些支持海外投资的政策,但通过以下对比(见下页表1)可以看出中国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中国政府需要大力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时间并不长,政府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覆盖法律、信息援助、融资、税收、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性支持体系,成绩值得肯定。但是未来,中国政府仍需在信息和服务支持、税收优惠支持方面向发达国家学习,并尽快完善以下方面的对外投资政策供给:

(一)要抓紧制定对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规划

目前中国对外投资的区位布局与行业布局没有明确合理的规划,企业对外投资大多是因为参与国际分工中低附加值生产环节的需要而不是产业转移,这也使得企业对外投资盲目而且收益有限,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没有得到缓解。因而政府应该抓紧时间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要求制定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规划:在国内生产成本上升使得企业对外转移生产能力和技术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大的现状下,结合全球经济发展现趋势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对外投资经营区域、行业、市场等方面的战略规划,指导企业避免自相竞争和盲目性投资,从而更好、更有效地进行跨国经营。

(二)要尽快出台对企业“走出去”的保护促进法律

中国已有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法规效力层级不高且偏重于监管规范企业行为,在保护和促进方面与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趋势和紧迫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政府应该尽快改革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简化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核准手续,制订国家层面的促进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条例,推动对外投资在金融、外汇、保险、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的政策便利化,并在实践后启动海外投资促进法的立法程序,从法律层面上保护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三)要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中国商务部则仅设立了对非洲等发展中地区投资才可申请使用的专项基金,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性融资支持主要来源于中国进出口银行,虽然海外投资信贷业务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内企业在境外缺乏信用基础,国内金融机构海外分支少、运作能力不足,使得金融支持已经成为限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瓶颈。因而政府要加大对企业海外投资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对海外投资信息技术援助机构进行扶植,设立海外投资发展基金、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基金、对国家利益有重大意义的产业投资基金等等;加大政策性银行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资助对象应从境外资源开发等项目扩大为能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经验、转移国内过生产能等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项目;制定财政金融政策鼓励国内商业银行为企业扩过经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四)要健全对企业“走出去”的对外投资保险机制

中国目前依托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投资机制非常落后,唯一的政策性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支持的对外投资项目有限,抗风险能力弱,保险覆盖面窄,在消除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方面作用甚小。今后,政府应在大力扶植中国出口保险公司的基础上,允许、鼓励其他保险机构参与对外投资保险业务;尽快开发国外投资保险新品种,推进多种商业性、政策性保险;设立国家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增强中国企业快过投资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R].2013.

[3] 高晓雪.入世以来中国对外投资政策的演变[J].中国证券期货,2012,(7).

[4] 李述晟.制度视角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机制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A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The Policy Systems of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Supporting Enterprises to Go Out

ZHOU Jie,LIU Er-si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Kunming 650221,China)

篇(7)

【关键词】 本土事务所; 国际化; 路径选择

近年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部署下,我国大批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纷纷“走出去”,不断拓展海外业务,扩大对外投资。企业“走出去”催生对了会计专业服务的巨大需求,而服务客户及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要求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简称本土事务所或事务所)国际化发展与之对接。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拟在分析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困难的基础上,探讨其国际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困难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通过实施行业人才培养战略、准则国际趋同战略、事务所做强做大战略、新业务拓展战略和行业信息化战略“五大战略”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2年,全行业实现收入509亿元,增速超过15%,其中收入超过亿元的会计师事务所47家,超过10亿元的事务所11家,为包括2 000多家上市公司在内的350万家客户服务。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经过数次合并浪潮,规模日益壮大,业务能力逐渐增强,国际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目前,我国内地共有12家大型事务所取得从事香港H股企业审计资格,20余家会计师事务所加入国际会计公司,70余家事务所在境外发展设立了分支机构、成员机构或联系机构90余家。2012年,事务所境外业务收入为37.3亿元,约占行业总收入的7%左右。截至2012年5月8日,共有40家本土事务所在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登记注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实现了向中国香港、美国、东盟、西亚等境外市场业务的拓展,涉及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投融资审计、企业集团境外分支机构延伸审计、跨国公司中国区的审计分包、并购重组、管理咨询、税务服务、会计外包、中外准则转换、境外工程承包相关鉴证和咨询等领域的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境外投资2 289.2亿美元,年均增速34.3%,约为同期GDP增速3.3倍。国家《“十二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境外投资突出科学发展理念,从注重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这对会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土事务所在现有鉴证及咨询服务的基础上,还需要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战略规划、风险控制、金融顾问、环境分析、审慎调查、资信评估、信息咨询、价值管理、内部控制设计等系列服务。中注协“十二五”行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事务所国际化发展步伐,全面提升事务所“走出去”的能力,扶持具备条件的事务所“走出去”,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

然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发展现状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形势还不相匹配,无法很好地满足“走出去”企业的需求。目前事务所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第一,国际化人才不足。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战略的实施为本土事务所人才汇聚提供了较好的制度保障,但因事务所收费增速跟不上人工成本的增长速度、事务所工作强度过大等原因,造成本土事务所人才流动频繁,难以引进或留住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第二,事务所规模和能力不能满足客户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前百强本土事务所中,大多数仍是中小所,他们需要服务的客户可能是大型企业、超大央企乃至世界排名500强的企业,事务所穷其所能也不能满足这些企业“走出去”的需求。第三,本土事务所的业务领域比较单一。传统的鉴证服务依然是本土事务所的主导,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税务服务、管理咨询等系列非审计服务的人员储备和技术支撑都非常有限。第四,本土事务所品牌知名度不够,在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竞争力不强。第五,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定位不准,路径不明。不少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思路模糊,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没有设计系统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本文以下内容仅对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路径设计进行探讨,其他对策另文研究。

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路径设计

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路径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时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即市场定位问题;二是路线怎么设计,即区域发展路线问题;三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即国际化的方式问题。事务所作为市场的参与者,提供审计、咨询等服务,市场需求决定供给,“何时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客户的需求以及事务所自身的实力有关,满足客户“走出去”需要的是事务所国际化的市场定位。路线问题主要解决发展步骤问题,从哪里开始更合适,发展路线如何设计,这与本土事务所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以及市场对本土事务所的接受程度有关。进入市场的能力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市场的接受程度则受到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化方式的选择与事务所国际化的程度和风险偏好有关,因不同事务所而异。

(一)市场定位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会计服务的供给方,其市场定位取决于企业的服务需求。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实施国际化扩张以来,由于对当地法律法规不熟悉、海外融资能力差等原因,海外经营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大多数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前期,因没有充分利用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相关中介服务,造成投资项目决策失误。大型国有企业虽有很多海外扩张成功的案例,但他们多是在国际“四大”及投资所在地会计师事务所的帮助下完成的。由于政治、文化差异等原因,国外事务所可能会从自身利益、民族利益出发,难以真正站在我国企业的角度提供会计服务,效果可想而知。本土事务所与我国企业不存在政治、文化差异,双方的立场也会更趋于一致,基于海外投资成本效益原则,中国企业更希望本土事务所提供优质的会计服务,国家出于经济信息安全的考虑,也希望通过政策扶持帮助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国际化扩张,更好地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本土事务所发展水平决定其国际化发展的市场定位只能是跟随我国企业“走出去”。由于本土事务所因发展历史短、品牌知名度低、规模与业务能力不足等原因,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如果直接与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争夺市场份额,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定位于服务中国企业的海外需求,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借助客户的“强大”推动事务所海外扩张。同时,本土事务所应该认识到,如果客户“走出去”了,为其提供服务的事务所不跟随客户“走出去”,其后果是不仅要放弃客户的海外市场部分,还可能危及对客户的服务。事务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跟随企业“走出去”。

(二)区域发展路线

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市场定位为其区域发展路线提供了方向,事务所“走出去”战略方向和重点地区应该是中国境外投资密集区。目前中国海外投资业务已扩展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是亚洲和拉丁美洲,其次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加拿大、巴基斯坦、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等地也都有覆盖。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有46%的企业在亚洲投资,23%的企业在欧洲投资,27%的企业在北美洲投资。亚太地区是海外投资热点,其中属于大中华经济圈中的港澳地区无疑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最热点,占对外投资总额的61%。这里的会计服务需求也必然更多,本土事务所首先应从这些地区发展国际业务,以企业的海外服务需求为导向,制定正确的发展路线。

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扩张路线还应该考虑心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理论上讲,心理距离和文化差异会对国际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国际化发展的初期,选择文化差异程度小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扩张更容易取得成功。

从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探索来看,大多是在企业海外投融资集中地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执业网络。比如,立信在新加坡建立了分所,在蒙古国发展了合作所;信永中和自2005年开始先后建立了统一品牌,且有控制权的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墨尔本、日本东京4家分支机构,2011年3月,正式签约成为普安西提(Praxity)联盟的成员机构;中瑞岳华、天职国际和大信也都在香港地区成立了分所或者联系所等。本土事务所海外扩张取得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与他们所选择的合适发展路线分不开。

综上,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两类国家和地区,一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比较集中的地区;二是与我国文化差异相对较小、市场进入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具体路线可以是从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到非洲发展中国家,再到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有条件的事务所也可以考虑适时直接进入欧美或者同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业务。

(三)国际化方式

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路径可以分为内向延伸路径、外向发展路径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双向国际化发展路径。结合本土事务所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较切实可行的是以下三种方式。

1.加入知名国际网络

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初期,可以通过加入知名国际网络的方式实现国际化,利用海外执业的机会积累国际化经验,还可以凭借国际网络知名度以及为成员所提供的专业咨询、培训等服务的机会,较快地了解国际环境,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知名度。这是当前比较可行的方式,也是被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20余家本土事务所加入了国际所的国际网络,并且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倾向于加入排名靠前的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如,中瑞岳华、国富浩华、致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加入了罗申美(RSM)国际、国富浩华国际(Crowe Horwath International)、均富国际(Grant Thornton International,现中文名称改为致同国际)、德豪(BDO)国际等,成为它们在中国的成员所,并且都得到了迅速成长。

2.与国际所合并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另一种内向化发展路径是与国际“四大”进行合并,借助大品牌来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范围,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例如,2001年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并;2005年北京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深圳天健信德会计师事务所先后与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并等。这种国际化方式特别容易出现由于双方合作地位不对等而导致本土事务所消失的情形,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安永合并之后出现了员工流失、客户数量下降,并最终导致民族品牌丧失。大陆事务所在选择此种合并方式时可借鉴台湾模式,尽可能做到做强做大而不失去“自我”。

3.外向国际化

本土事务所还可以实施外向国际化,采用在境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合并当地事务所使其成为其分支机构、发展当地事务所为其成员所或联系所等方式。这种方式对事务所的要求较高,建议本土事务所在国际化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采用。目前而言,有条件的事务所可以先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中国企业投资密集、文化差异小的地区,采用高度介入的模式,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在当地发展联系机构或者业务分支实施扩张。合并当地事务所或者发展当地事务所作为其境外分支机构也是比较可行的,但是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便于进行后期的整合,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以实现顺利平稳过渡。

值得强调的是,同一家事务所在国际化发展的不同时期或不同区域,可以采用不同的国际化方式。

三、研究结论

目前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程度整体不高,为了适应企业海外扩张速度及质量效益的需求,建议本土事务所正确定位国际化发展战略,基于服务企业“走出去”视角,选择文化差异小、比较优势明显、境外投资密集的区域发展路线,筹划适当的国际化发展方式,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国际化扩张。

【参考文献】

[1] 韩晓梅,徐玲玲.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动因、模式和客户发展——以“四大”在中国审计市场上的扩张为例[J].审计研究,2009(4):74-79.

[2] 李志鹏.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的路径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2(11):21-23.

[3] 刘庆红.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曲晓辉,等.中国会计国际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 王烨.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2011(1):120-121.

[6] 徐少卿,王大贤.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特点、问题和金融支持对策[J].金融会计,2012(2):40-44.

[7] 于海云,王则斌.嵌入性视角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初探[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