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语文的方法

学语文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2 16:18: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语文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语文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教学 审美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01

小学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基础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其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表达和书写习惯,打好基础,为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但是教过小学语文的教师会发现,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安排方面都有变化,教学侧重点也有所转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开展好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呢?我认为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首先,兴趣教学必不可少,这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欲求的重要途径。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一门学科喜欢还是不喜欢,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和爱好来定,学习目标性很弱,没有自觉改变学科态度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对小学语文的兴趣,由此才能长久地保持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而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导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了兴趣的辅助和激发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积极主动,甚至会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建立一个有趣的语文学习人文空间。但是小学语文仍然是需要以读书识字为重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导致学生出现兴趣失落的时候,这是就需要兴趣教学的支撑,而主要的实施办法就是实现玩与学的结合。

第一,玩与学的主旨就是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需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如果纯粹地朗读和背诵,学生会出现排斥的现象,但是如果先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自由的对话和表演,在此基础上使其获得知识的掌握,效果显著。

第二,兴趣教学还与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有极大的关系。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经常出现喜欢一位教师就顺带喜欢这位教师教授的课程。而语文作为一门极其感性的课程,更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影响到其兴趣的发展,那么教师一方面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这包括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和口头语言,实现和学生的充分沟通交流,吸引学生对教师的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要真正地关心学生,孩子的内心是很敏感的,并且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很单纯,那就是看教师对自己好不好。师者,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帮助其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珍贵的品德。无论是普通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都应该对学生十分用心,这是教学的重要素质,而这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对教师、对学科兴趣的重要方法。

其次,审美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的必要教学方法,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具有审美能力,具有追求美、鉴赏美的内在需求,而开展审美教学就是为了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表达美的素养,这也是新课改之后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具体开展审美教学呢?

第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体生动的画面。例如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以及社会经验的缺乏而对于北大荒的秋天丰收的场景难以理解,也就无法开展审美教学。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体的图片,一碧如洗的天空是什么样子,五彩斑斓的流云、小河、原野、山丘、江河等等这些物象在北大荒的秋天具体呈现为什么样的特征,这都需要借助形象的展示来达到审美教学的效果。

第二,审美教学不仅包括形象层面的画面审美,还包括情感审美。那么如何实现情感审美呢?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为其播放规范朗诵的音频,并鼓励他们自主朗诵,从而激发孩子的审美热情,使其发现语文学习的美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身的情感体验,并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使其关注身边美的事物,培养其日常审美能力发展。例如在学习完《母亲,我想对您说》课文之后,让学生互相分享生活中妈妈为我做过的事情,使其在内心感受到母爱,并且进行总结思考。

第三,在情感审美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觉去发现美、创造美,继而培养其使用语言表达美的能力。例如学习完《游子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写50字左右的小短文来描述自己的母亲,或者写下想对母亲说的话,以此完成审美教学的整个过程。

最后,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实践教学主要考虑到小学生在自制力方面比较差,学习的自觉性低,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上课很容易受到教室外面事物和声音的影响,比较容易受到干扰。然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使其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那就是开展实践教学,把学生对于实践的热情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例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协同规划好活动的时间、范围、地点、过程、目标等,在实践中也能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或者充分利用学生假期的时间,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完善语文知识。

第二,实践教学虽然注重实践,但是要注意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学习意义。很多教师注意到后者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中,都有开展实践教学,然而对于实践的功利性过于强调,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参与到实践中,致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让每个学生在自我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知,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113-01

小学语文教学指以语文教材与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而优美的言语,对小学生进行言语知识的教育与语言的训练,它既有语言的教育,又有口头言语与书面语言的训练,即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言语能力。要完成这两种基本的教学任务必然要进行言语现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句子等的学习。对于语文教学的特殊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易形成传授知识、教师讲授、课堂学习为主的生硬记忆、机械训练的活动方式,学生成了灌输的对象,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力及情意品质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根据这种指导精神,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一 自主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监管”的学习,它强调个体独立、自觉主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感到好奇,因而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课堂上能够得到积极的反馈,真正做到有效学习。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就是说要培养质疑能力,而培养质疑能力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精神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课前先自己学习课文,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学习生字、生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对于有些课文阅读材料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以至于学生对课文很难产生共鸣的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再通过阅读,对课文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再找出不懂的地方,课堂上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学生质疑,教师有目的地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学生先自己学习生字词,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扫清部分障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找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词句”等重点内容,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课堂学习时学生还要提出自己的质疑点或者独到见解,让自主性学习得到升华。

总之,自主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打基础,通过查漏补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二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要求学生积极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合作学习试图利用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互动,真正形成同学合作探讨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氛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课堂中,学生之间多是以单独的个人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的合作很少,偶尔合作也是带有某些“扶贫”性质的合作,而我们所说的合作学习是带有互、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性质的具有生动和活力的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学生可分工合作将生动的故事情节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做到师生合作,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学生编写“三顾”,编好剧本后各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学生负责选择合适的音乐,有人负责演员挑选并准备服装道具,有同学负责剧务等,各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合作编写剧本、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的实施,是时展的产物,是人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灵活恰当地运用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使其真正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地让学生爱学习、善学习。

篇(3)

当今信息时代,尤其要注重培养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素养。现代学科教学强调开放性、综合性,注重要从独立学科、封闭时空、狭隘内容转向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的学习,教学手段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多元互动。鉴于此,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以小学生信息化阅读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的实践活动为拓展形式,以研究、合作、自主等教学方式来对小学生进行信息化阅读的素质培养,以积累更多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活;方式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发展师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创造力,并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的基本模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

一、“活”阅读的倡导

1、积极倡导自主阅读――“活”的动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人,是“对话”的中心,因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章由学生自己去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首先这是可能的,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且语文教学是螺旋式上升的,根据调查,90%的学生对没有接触过的新课文,让他们自主独立学习,可以掌握教学要求中70%的内容。其次这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认识与发展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有可能学会阅读。反之如果一切代劳,那只能培养出毫无思想、毫无个性可言的可悲学生,永远没有发展前途。 那么如何进行学生自主阅读呢?方法多种多样,如用做游戏、朗读比赛、表演等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以设计主问题来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阅读参与;或通过小组学习使每个学生自主阅读成为可能等等。例如在《惊弓之鸟》一文教学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开展做读书记号的比赛,进行自主阅读,接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互讲故事后请学生自己站起来讲故事等,通过一系列个性化阅读教学环节,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已八九不离十了。

2、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活”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反之教师以师道尊严或标准答案把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拒之门外,势必遏止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压制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个性化阅读也就不复存在。如我在巴金《海上日出》一文品读教学中,一个个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自己对日出的理解――日出的景象美和精神美,不禁使我对学生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到位深刻的情感体验暗暗称赞。但品读到“有云的日子的日出”时,谈朗读感受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乌云象征。我并没有脱口加以否认,更没有批评他,而是微笑着说:“你的回答真与众不同!”在精心呵护下,我们的个性化阅读之路越走越广,每节课总是热闹而有质量的。相反,如果以标准答案规范或不允许有不同声音,相信课堂阅读教学只能使师生感到枯燥而压抑。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仅强调音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

3、唤起学生的平时积累――“活”的基础。

唤起积累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个性化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丰富生活阅历,以便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去,让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个性化阅读需要唤起平时积累,学生阅读时在记忆深处寻觅类似场景,通过教师暗示提醒,在脑海里再现,然后结合课文细细品味,这样就能唤起各自的记忆,对课文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同时经过发散思维,还能有意想不到的阅读效益。如《月光曲》一文的教学,其中一个环节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精彩的语段配乐朗读,脑海里想象场景,朗读已经结束可学生还沉浸在想象中,请学生描绘脑海里的景象。学生们的美的体验和感悟非老师的长篇大论所能引导出来的,这里有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体味,对人生的感悟……

二、提高阅读水平的方法

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零开始的,所以低年级阅读教学起点要低,教学目标要简明集中,要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和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

1、切实过好认读关。

在初读课文阶段,我总是拿出大段时间让学生反复认读生字词。我要求学生把每课的生字词都做成卡片,同位经常互相读一读,考一考,想一想记忆字形的办法,创造机会让学生与生字“亲密接触”,从而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为下面的导读扫除障碍。

2、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

3、多种形式朗读激趣。

(1)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兴趣盎然。

(2)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在班上开展“我是小小朗诵家”的活动,并贯穿于每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3)配乐朗读。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成德,包洪. 例谈文本解读的偏差[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16)

[2] 徐红霞. “无中生有”亦精彩――刍议文本细读与语文意识的培养[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1(06)

[3] 王淑芳. 与文本的一次美丽邂逅――小学语文教学文本细读策略初探[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05)

[4] 谢平. 文本解读研究的前沿探索――《名作细读》述评[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5)

[5] 李卫华. “细读”:当代意义及方法[J]. 江海学刊. 2011(03)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设计;高效课堂;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57-01

引言

在新课改要求下,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是每个教师需要做到的,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必须要及时更新,使教学方法适应小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等因素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构建高效课堂,通过这种特殊方法的采用,带动学生积极学习兴趣,使他们语文成绩提高的同时其他学科也得到了提高。下面我们对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进行分析研究。

一、了解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高效课堂主要体现的就是“高效”,即在语文课堂上,能够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到课程教学目标,在高效课堂上应该充满一种欢乐的学习气氛,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应该在高效课堂中学习到知识点,通过高效课堂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对于高效课堂的判断衡量,不能只是通过一节课或者多节课来判断,高效课堂的体现也应该是长期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小学语文高校课堂

上课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等小游戏,让学生做好课堂学习热身,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充满动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面对每一节语文课程。在上课开始,运用趣味方法导课,激发学生想象空间,让他们产生愉快的心情,有助于对课程主要内容的学习,通过运用各种实用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争取在第一时间内让小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巩固学习内容,为了深化小学生记忆,加强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全面性,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应当及时让学生对学习过的内容加深印象。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将小学语文每一节课进行课堂分解教学,在每一节点处及时提问学习过的知识点,加深小学生学习印象,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语文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小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生后进行自我巩固,在教学结束时,也要鼓励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提问,做到不会的知识点当面学习,当面解决,对不明白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己分析,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状况及时分析教学方法,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构建更全面、更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运用多元评价,构建高效课堂。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学习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首先,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多做肯定性的评价,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受思维发展影响有些时候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所以一些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这时需要老师进行鼓励评价,不论学生回答的问题结果对错,都要给予肯定表扬,帮助学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加强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其次,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加强小学生合作能力,在高效课堂上,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语文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布置作业,让小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评价,让学生直接参加评价,发挥学生自身主导作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教师通过学生的评价给予积极的指导。充分提高学生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当一回小老师,通过这种课堂学习方式,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再次,通过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学习反思能力,教学课堂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通过高效课堂,教会学生反思学习能力,自我评价其实就是学习反思的过程,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既然可以评价出来自己的有点和缺点,那么一定可以通过发现自身的缺点,找到改进学习的办法,这种评价使学生完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建立了学习的信心。长期坚持自我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必然会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也会不断发展。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三、在高效课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文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在高校课堂上教师不能仅靠自己教,还要更过的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唤起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能力。其次,在语文课堂中适当的提问和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巧妙,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只是停留在对和不对的答案上,对错都要给予鼓励强化。

四、结束语

教师们都在追求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只有把每一节课做到精心设计,通过语文知识本身的丰富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精彩、灵动起来。吸引小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向往,让师生共同努力构建起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顾 颖.小学语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1 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一远看;日一太阳;照一照耀……;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2 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2.1 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2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先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让学生从“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问题中理解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意境中理解到“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去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2.3 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3 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3.1 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在串讲过程中满堂灌、注入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3.2 赏意境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是关键。因此“赏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运用“紧扣字词赏意境――想象漫游赏意境”这两个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中悟法,学后懂法。

篇(6)

教师在进行新课前,一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的还播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

通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六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通过通读,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到课文所描写的景致,为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尝试朗读,理解课文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有机结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的规律,并强调基本要求:“不错、不添、不丢字、不喊、不唱、不重复。”对高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的记忆或思维,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三、咀嚼课文,细品佳句

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心,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段,尤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进行细细品读与欣赏。教师可以提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反复试读、体会感情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的途径。我们的母语很优美,其原因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可以有平仄规律,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可以有它的特殊的声韵规律。这些规律在千古诗人、文豪手中往复交织、精雕细刻、推敲锤烧,构成了文质兼美、千古留传的大文章,成为滋养千百中国人心灵的精神食粮。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

四、反复朗读,激情增趣

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很多文章,辞藻优美,内容丰富,应让学生反复读,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

五、示范朗读,激发兴趣

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山区的学生,由于地方方言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想把课文朗读好是有困难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因为小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都很强。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语感,做好范读和指导,都应把握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彩,注意朗读语句时哪些字应该读重,哪些应该读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做到朗读时句句读得抑扬顿挫,或是振振有力。

篇(7)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一、借助课本内容,开展课内阅读指导

大部分学生认为朗读就是阅读,无非就是投入一定的感情,能够清晰咬字,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阅读过程中需要对文本的哪些方面积极关注,将文本资源科学利用起来,掌握相应的知识。

首先,积极学习字、词、句,文章由字词句组成,是最基础的语言单位;那么在阅读中就需要从小处着手,提高基础水平。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弄懂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然后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来品读和理解部分重点词句。最后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加深记忆。将这样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果。

其次,带着问题去读;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把握文章的内容、主题和情感。通过第一遍阅读之后,需要提出问题,如,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有哪些过程?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阅读,之后解决这些问题。以《少年闰土》为例,在阅读之前就提出问题,闰土的外貌和性格是怎么样的?通过这些外貌,可以说明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闰土形象。

二、拓展课堂教学,开展课外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