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建设成果

生态建设成果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2 16:18: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建设成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建设成果

篇(1)

20**年,是我市林业生态建设任务最重的一年,不仅要完成2008年国家新增77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而且还要完成今年国家下达的重点工程建设任务。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程建设,根据《**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抓好春季造林工作的通知》(**政办字[20**]3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春季林业生态建设提出如下要求:

一、周密安排春季造林绿化工作

要高度重视抗旱造林工作,抓紧落实抗旱物资,广泛应用抗旱造林实用技术,千方百计地克服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春季林业生态建设顺利进行。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好春季造林生产。春季适宜开展人工造林的地区,要抢抓进度,力争一春完成人工造林任务;对于完成任务有难度的地区,要合理安排好春雨季造林和补植补造工作,避免盲目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导致工程建设失败的现象发生。各地、各部门要围绕身边增绿,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建设永久性义务植树基地,推动村屯、机关、学校、道路等与人居环境紧密关联区域的绿化。做好种苗的调剂和容器苗的储备工作,保证工程建设优质种苗充足。

二、突出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各旗县市区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林业重点工程管理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作业设计、造林、抚育、管护、检查验收、兑现政策等工作。进一步抓好文冠果基地建设,确保完成任务,巩固和扩大文冠果基地建设成果。涉及到赤通高速公路绿化的旗县市区要严格按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保证绿化一块,成型一块。要全面完成退耕还林工程的补植补造工作,必保达到国家验收标准,为迎接国家、自治区验收做准备。

三、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要把提高质量管理作为造林绿化的重中之重,把质量意识贯穿于林业生态建设的全过程。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地适树,选择合适的植被恢复方式。人工造林要着力推广抗逆性强、适生性广、生态与经济兼顾的优良树种。要严把整地关、种苗关、保湿关、栽植关、抚育关、管护关。要加大以蓄水、保水、抗旱为重点的林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乡土树种的培育和使用力度。适宜樟子松生长的地方,要加强樟子松造林,建设一批樟子松基地。要抓好种苗生产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樟子松、经济林树种、优良灌木等种苗促进林种树种结构调整。

四、严格保护建设成果

要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工作,完善林木管护制度,把管护责任落实到人。认真执行自治区五个严格的保护制度(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区以及自然保护区,要严格实行禁牧,确保项目建设的成果;对生态移民工程的迁出区和封育区,严格实行禁牧;确保生态恶化不反弹;对严重沙化退化及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实行禁牧,确保生态的自然恢复;对草原畜牧业,要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措施;对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畜牧业,要严格实行禁牧,全面推行舍饲圈养),以森林公安、森林资源管护站为骨干,以群众性管护组织为基础,层层健全管护机构,落实管护责任,明确责权利,切实保护好生态建设成果。要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依法打击各类破坏林木的行为,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篇(2)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思考

0 引言

林业生态建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供林产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是走“两不牺牲”、“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桐柏山区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重要的生态功能保障区。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对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推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

1.1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面临重要历史机遇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新时期林业生态发展指明了方向。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特别是应对世界气候变化,林业生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在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下,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林业工作的“四个地位”,赋予了“四大使命”,是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把林业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根据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用五年时间打造一个“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新中原。桐柏位于千里淮河源头,是规划中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1.2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生态立县的需要

近年来桐柏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坚持走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路子。着力构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发展体系。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林业生态建设步伐,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建设林果大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立足淮河源头生态建设实际,坚持以山区生态造林、通道绿化、林业生态示范村建设为重点,以实施外资造林、长淮防林、退耕还林、科技兴林示范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全县林地面积林业用地面积10.93万hm2,有林地面积9.71万hm2,森林覆盖率高达50.3%,活立木蓄积量达264万m3,在全省位居前列。但是,资源拥有量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量,在规模、质量、效益上都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1.3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桐柏是一个山区县,山区面积占全县的70%。近年来,经过艰苦努力,我县经济建设有了较快增长,但是先进地方相比,我们差距仍然比较大,通过考察论证、比较分析,确定以发展林业作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育林业特色产业、着力扶持各类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林业产业,使山地资源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有力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2 林业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

2.1 科学规划,整体推进

以打造淮河源头良好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按照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要求,扎实做好造林绿化工作,把增绿造林、美化环境与发展林业高效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型社区结合起来,按照“点、线、面”布局,重点抓好基地造林、通道造林、新型社区绿化。每个造林年度要求林业重点乡镇至少规划一个千亩以上基地,其他乡镇至少规划一个500亩以上的造林基地。按照高速两侧各50m,国省道两侧各20m,乡村道路、村村通及平原区农田林网2行以上的标准,对县域内所有道路干线、支线两侧全面进行造林绿化。围绕全县新型社区建设,按照乡镇建成区100m宽,村镇周围50m宽的标准,推进环镇围村林带和“四旁”造林。对近山及道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宜林荒山荒地、林间空地等部位进行增绿造林,主要栽植常绿林木,打造稳定林业生态群落,提升林分质量和景观效果。

2.2 创新机制,把工程造林引入市场

对重点工程建设实行招标投标制、质量监管制和报帐制,引入工程监理制和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有形的管理机制和无形的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工程监管机制,实现了由群众性造林为主向专业化造林为主的转变,造林成活率普遍提高到95%以上。同时,认真落实“谁造林、谁受益”的政策,及时与主体签订合同,核发林权证,明确管护责任,有效地解决了“造林不成林”的问题。

2.3 坚持三个结合,形成合力

坚持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围绕淮河源头、江河两岸等重点生态区域,打破乡村界限,大规模开展荒山造林绿化,做到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坚持林果业发展与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坚持以发展林果业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抓住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三赢”的结合点,促进林果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坚持林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林果业建设的切入点,采取政策引导、机制先行、建设在后的办法,通过配套扶持,激励农民造林积极性。

3 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3.1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领导

要充分认识林业生态建设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林业生态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主管部门负责具体落实,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指标要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确保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落实到位。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组织协调多个部门、有关方面的力量,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突出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落实,定期检查,定期通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深入开展。

3.2 积极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对防护林、特用林等以保障生态安全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应纳入社会公益事业管理,建立通过财政手段解决建设资金投入补偿运行机制,鼓励发展林下经济,进行复合经营,给予必要的费用补贴,让公益林经营者获得一定补偿,调动经营、保护的积极性,推动公益林建设持续发展。对用材林、经济林等以商品建设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面向市场放开搞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鼓励经营者兼顾生态效益,受市场调节的发展模式,鼓励、引导经营者实行集约经营,政府根据情况给予一定政策性扶持,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劳动力、管理技术等要素投入。

3.3 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建立了产权明晰、主体明确、管理规范、责权利相统一林业产权制度,增强了森林生态功能,实现了“不砍树,能致富”,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保障使用者享有70年的林地使用权。鼓励社会各类资本承包、租赁、购买荒山进行林业生态建设,要依法保护好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给予更多的经济扶持政策,把丰富的林业资源利用好、发展好。

篇(3)

1.历年退耕还林建设基本情况

1.1建设任务

按照省退耕办下达我县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4年共计16.2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6.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3万亩,封山育(造)林3.5万亩。

1.2任务完成情况

几年来,严格执行了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并高质量、高标准超额完成了任务,超额完成部分在下一年度生产任务中妥善地给予解决。

2005年春季对2002年、2003年、2004年验收不合格的地块全部进行补植达标,补植在全县17个乡镇和10个国营林场进行,补植率达到100%。使我县退耕还林造林保存了率达到了85%以上。

1.3历年检查验收情况

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县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都组织精干的技术力量,下大力气,对历年的退耕还林造林地块,逐户、逐地块认真检查验收,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2002年退耕还林,当年县级检查验收合格面积3.7782万亩,占任务的94%,平均成活率90%。

2003年退耕还林,当年县级检查验收合格面积为3.2847万亩,合格率为82.1%。

2004年退耕还林,当年县级检查验收合格面积为0.36935万亩,合格率为92%。

2005年退耕还林,县级检查验收合格面积为0.38603万亩,合格率为91%。

几年来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严格按省审核的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和施工,顺利通过了省、市核查组的检查验收,达到了合格标准。确保了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

对2002年——2005年退耕验收合格的退耕户,不折不扣地全部及时兑现了国家的苗木、生活、和粮食补助政策。

1.4存在的问题

四年来我县林业生态建设成绩突出,但通过调查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重点不够突出,没有严格遵循“四个优先”的原则开展工作,致使任务落实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大规模;二是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止,有些难以治理的险要地段尚未得到治理;三是林粮间作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对不让林粮间作想不通;四是种苗生产供应与工程建设需求还不相适;五是个别退耕户不进行补植,放弃经营;六是部分退耕户抚育管护不到位,重造轻管。这些问题影响了生态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对此,我们给予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确保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

2.宾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巩固整改措施

针对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整改措施,及时加以解决,确保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1)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制。成立了县、乡、村、屯和户五级管护机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2)严把补植关。制做水桶,解决春季坐水造林运水工具不足的问题。在新植造林地加行加密,即五行加一行,雨季带土移植;培育容器育苗用于雨季补植。

(3)在全县实施封山禁牧,避免牲畜危害,确保保存率。

(4)采取优惠政策,提高退耕户积极性。允许退耕户进行林药、林草、林菜间作,增加退耕户的收入。

(5)及时合发了林权证,给林农吃上定心丸。

(6)扶持退耕户进行多种经营。鼓励和帮助退耕户从事养殖、加工、运输、劳务等产业,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7)进行退耕还林“回头看”,查找问题,及时整改。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群众举报问题的查处力度。针对群众举报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每个问题,我们都认真查处,派专人组成调查小组,对问题一查到底,依据有关政策拿出处理意见,并答复举报人。二是坚持退耕还林公示制度,针对退耕还林计划任务分配情况,检查验收情况,政策兑现情况及时进行公示,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在各乡镇政府设立举报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三是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管理程序。我们对于完成的退耕还林地块,每年都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将验收合格的户名、身份证号、合格面积等上报财政局,财政局根据林业局检查验收合格面积的款项拨付各乡镇财政所,由各乡镇财政所按姓名将退耕还林户应得款项打入存折,最后退耕户凭身份证领取各种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款项。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报冒领等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四是对有能力经营而放弃经营的进行政策宣传和教育,使其认识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受利益的国家重点工程,进行全面补植达标,要达到生态、社会和经济三者效益的统一;同时,对个别复耕的退耕户进行严厉的打击,对不能继续经营的,谈取材料,取消合同,采取找积极性高的农户串地、串户进行补植和造林,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面积一亩不少。

3.宾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巩固保障措施

(1)对退耕还林成果加强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强化管护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地块造一块成林一块,尽快发挥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2)加大执法力度,实行依法管理,坚决防止毁林、复耕现象发生,确保退得下、还得上、不返弹。

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

一、基本概况

**县柳河闹下总面积为714.66Km2,流经9个乡镇,共划分19条小流域,总人口6.28万人,农业人口6.12万人,农业劳动力2.4万个。该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风沙区。气候特征为季风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春季风大且多。土壤质地多为沙性,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全区农业用地237.06Km2,占总面积的33.2%,人均耕地0.38hm2,土地利用率低,结构不尽合理,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1210元,人均粮食1099Kg/人,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群众生活贫困。该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57.07Km2,占总面积的36%,风蚀水蚀兼有。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为141.97Km2,中度侵蚀为90.6Km2,强度侵蚀为24.5Km2。侵蚀模数平均为1280t/Km2·a。

二、生态建设成效

2.1加大治理力度,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建国以来,尤其80年代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该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展了治山治水、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取得了成果,积累了经验。至2002年底,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24Km2,其中完成基本农田28.6Km2,水土保持造林149.32Km2,经果林7.22Km2,种草6.8Km2,其它措施4.3Km2,完成塘坝10座,谷坊0.2万座。近几年来,柳河闹下通过生态县建设,林业第二次创业、国债治理等项目,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2.2工作经验。**县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别是十年治理柳河,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加强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抓紧抓实。二是用科学治理方式,迅速形成防护体系,即坚持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本着流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措施,实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各项治理效益相结合,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三是强化监督管护工作,巩固治理成果,以彻底根治边治破坏的现象。

2.3流域内样板工程的建成,拓宽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县被水利部命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其中在柳河闹下地区中几处工程为生态建设及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提供了典型和样板,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如平安乡的马家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千亩大扁杏园已初见成效,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满堂红乡蘑菇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沟内发展果树及稻田,为沟壑治理、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经验与示范。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3.1明确经济转型的整体思路,突出重点,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加快建设步伐。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切入点,坚持农田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不动摇,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并根据立地条件和经济状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创建样板工程,积极退耕还林还草”的思路,深化和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2以林业“二次创业”为契机,治理上采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发展模式。为改善生态环境,借林业“二次创业”的东风,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植物措施为主,大力发展林业,到2006年末,造林150Km2,种草30Km2,共占治理面积的78.2%(综合治理面积为230Km2)。种草可以发展牧业,造林可提供大量的木材资源,还可以发展果树业等,这样既发展了经济,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篇(5)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创新,解放思想,扎实工作,为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奋斗!

一是通过依法防治,实现植被建设与资源保护结合。植被建设是生态改善的基础,植被保护是生态建设长远发展的要求。*工程区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抓林草植被建设。同时,要保护好这些年工程建设的植被资源,使之发挥持久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功效,必须要“三分造、七分管”,严格执法,巩固成果。

二是通过提质增效,实现建设速度与工程质量协调。工程建设速度和质量是相辅相成的,是实现工程总体目标的根本保证。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决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问题,各地要强化“质为先”意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在确保完成任务的同时,努力提升工程质量。

三是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赢。沙化与贫困互为因果。*工程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多数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农民普遍贫困,增收压力大,导致这个地区生态十分脆弱。为有效解决好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各地应积极协调地方财政,加大对后续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四是通过科技推广,实现传统技术与科技进步互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既要搞好传统实用技术推广,也要搞好科技攻关,实现科技突破。*工程林业任务越来越艰巨,不仅需要大量实用技术,更需要先进技术支撑,才能彻底攻克困难地造林成活难、成本高的问题。来源于:

五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政府投入与机制创新协调。生态建设具有典型的外部效益,需要国家长期、持久地投入。国家投入虽总量不少,但投资标准与实际造林成本相比还有很大缺口。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在政策机制上求突破,在改革创新上求发展,靠林改推动,靠政策引导,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六是通过重点治理,实现普遍增绿与打造精品结合。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建设的成果,是我们务林人的夙愿。风沙治理是*工程的目标要求,身边增绿同样是工程林业建设的价值体现。我们要在广泛封禁、大面积飞播、整体推进沙化治理的基础上,对区位重要地段、窗口地带,采用高投入、高标准,重点建设,加快治沙造林、绿化美化步伐。

同志们,2010年*工程林业建设计划任务已经下达,计划投资为7.54亿元,建设任务677.3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含爆破及困难地造林)153.36万亩、飞播造林189万亩、封山育林335万亩,林业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严格管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来源于:

第一,落实责任制度,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为强化质量管理,我局决定把2010年定为“*工程质量年”。各地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立项招标、工程监理、验收报账”三位一体的工程管理机制;要强化造林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把“五关”(设计关、种苗关、整地关、栽植关、抚育关),确保造一片、成一片;要加强核查验收制度,特别是县级自查和省级复查要加大力度,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自查不合格的,一律不准向上瞒报;要健全造林质量举报制度,建立目标考核和奖惩制度,组织相互观摩、优质工程评比,奖励先进,对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要进行通报。

第二,加强植被管护,切实巩固工程治理成果。*工程治理成果来之不易。各地要把成果保护放在重要地位,积极协调省级财政争取将工程建设成果及时纳入各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做到工程开展到哪里,管护就进行到哪里;要切实落实管护责任制,签订护林合同,把植被管护落实到人头和山头地块;要抓好补植补造和幼林抚育,确保成林成材;要做好防火、防病虫害工作,加强预案和应急储备;要加大执法监督和巡查力度,对于破坏植被、造成沙化的案件要依法严厉查处。

第三,加强政策培训与科技推广,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好政策、好办法、新技术、新方法是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水平的动力。各地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政策和技术下乡宣讲、培训活动,让政策、要求、技术、方法家喻户晓,提高治沙政策水平和治沙技术普及率;要大力推广科学的植被恢复方式和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的治理模式,进一步推广容器苗、种子包衣等实用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要加大抗旱先进技术和困难立地治理的研究与推广,为治沙工程提供科技支撑,提高治理成效。

第四,搞好引导服务,推动林沙产业发展。各地要抓住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努力培植生态经济型产业。加快发展林草资源种植业,大力发展林草加工业,积极培育特色林果业,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把本地区的林沙产业优势项目宣传推介出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促进本地区林沙产业快速发展;要建立林沙产业服务平台,为林沙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

第五,加快确权发证,全面推进工程区林改。明晰产权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内在动力。各地要抓紧完成已造林地的确权发证,对权属不清、经营主体不明确的,要尽快明晰,把产权明确到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各地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推广试点经验,加快和完善主体改革步伐,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全力推进工程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确保如期完成改革任务。

第六,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今年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是利用中央第四批扩大内需的项目资金。各地一定要按照国家扩大内需资金使用管理规定要求,严把资金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坚持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建立专账、单独核算、封闭运行的工程资金管理制度。各地要结合质量年活动,对前几年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一次认真的自查自纠,配合搞好对重点工程资金的稽查和审计等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资金安全,确保农牧民利益不受侵犯。

篇(6)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现代林业 可持续发展 效益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林业植物及产品产生危害的病、虫、草、鼠及其他有害动物和植物。而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

一、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严重的国家之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也经历了不断提升、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前,采用“积极消灭”的方针,以彻底消灭病虫为目的,大量使用剧毒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了污染。70年代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概念,并且采取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措施。1990年我国正式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有害生物防治方针,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观念也有所改变,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我国林业开始大步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出现了新趋势。我们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以下。我国病虫害中常年造成暴发危害的主要病虫有十几种,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症状、生活习性等各不相同,因此与之对应的预防措施、防治方法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每年的气候条件及植物种类的变化等,造成暴发性病虫害的种类不同。应准确地掌握害虫生活史实防治的关键,只有掌握害虫种群的消长规律,才能准确进行虫害的预防和治理。无论对常规性病虫害或暴发性病虫害都要以预测预报为主,它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和依据,是捍卫绿化成果、提高绿化质量的有力保障。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

1、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危害所造成的灾害,是我省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多。多种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一旦环境条件适宜,这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将会蔓延成灾,外来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我省的机会不断增加。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保护生态建设成果,推进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林业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得到了重视,林业六大工程快速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化林业蓬勃发展,造林面积迅速扩大。但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严重的影响了森林质量和系统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建设和林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曾享有“绿色长城”的美誉,但由于天牛的危害,致使防护林网带断网破。如果一个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而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山川将失去绿色。减轻有害生物损失,促进林业建设发展,是整个林业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要使命。森林生物灾害不仅直接制约森林资源的发展,而且影响到林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保护生态建设成果、促进人类文明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加快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和现代林业的建设

1、加快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全面加强有害生物预防,严密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继续开展工程治理和无公害防治,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势头, 大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w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促进森林健康成长,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2、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建设现代林业: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实现科技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水平。要针对威胁森林资源、生态安全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测报、检疫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生产、科研和高等院校专家开展联合攻关,开发高新和实用的防治技术。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要全面推广应用生物、仿生和植物药剂,加强有害生物天敌的繁育利用,普及推广信息素、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技术。对局部化学防治,应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化学药剂,科学施药,避免环境污染。

篇(7)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建设水平;开鲁县

中图分类号:S7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53-03

1 引 言

内蒙古开鲁县属于科尔沁沙地一部分,地貌特征以平原和坨沼相间分布为主,平原面积354.3万亩,占总面积的52.6%;坨沼面积318.9万亩,占总面积的47.4%。多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坚持开展治沙造林活动,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2009年,该县森林面积达到16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19.9%提高到24.6%,林木蓄积量274万m3,是2000年的138%。林产业得到有效拉动,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到143家,千万元以上木材加工企业2家,该县木材企业年加工、林果、林副产品及林下经济收入近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由2000年的105元提高到600元,8年间增长了571%。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四年来,以成过熟农防路林、低产低效林的更新改造为重点,加大农防路林建设力度,四年共完成更新改造6.8万亩,其中改造成过熟、低效农防路林1.5万亩。该县农田林网面积6.01万亩,庇护农田147万亩,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4.3%。改造成过熟、低效农防路林1.33万亩。

2 立足县情制定规划

2004年,开鲁县制定了《开鲁县林业生态建设三年规划》。规划的目标是:从2005年至2007年利用3年时间,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三个三”目标,①突出防护林建设,使150万亩基本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平原区道路和村屯基本实现绿化。②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森林覆盖率从2004年的21.6%,三年提高三个百分点。③农牧民每年人均林业增收100元,三年增收300元。

按照“大手笔规划、大力度实施、大规模推进”的总体要求,以县城为中心,将该县平原区划分为三个实施区,各区以主要公路、铁路为主线,向两侧纵深辐射延伸,打破了镇、村、队界限,在片上做到全面推进,在线上做到整齐划一,加快农防路林、护堤岸林、经济林、丰产林及村屯绿化等“六林”建设,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树相连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农防林体系,构建绿色防护屏障。转变“六林”经营理念,按照“大水、大肥”的要求,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目标;沙沼区突出“两结合、两为主”,逐步建立多树种、多生物种类、防护功能完善的防风固沙林体系;杨树等高大乔木逐渐从沙地上退下来,主要用于营造“六林”,将“六林”建设成为速生丰产林基地。

3 统筹安排 超前做好工程准备

(1)把造林整地赋于林业生态建设重要地位,基础地位。头一年(栽树的前一年)就部署下一年造林工作,头一年的8月份就召开该县造林整地动员会,全面部署秋季整地和次年的林业生产任务;9月份召开造林整地现场会,就整地质量、要求、时限做出详尽规定;10月份组织基层林业工作站及相关人员,逐村逐造林地块进行作业设计,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了科学保证;抢抓秋收前后两段农闲时间,严格按规划设计和技术规程全部完成次年造林整地;12月份安排苗木招标采购工作,重点工程用苗全部实行政府采购,三年该县共筹措苗木资金1000万元,预订苗木2600万株,其中二年生以上大苗180万株,灌木种苗600万株,灌木种子3万公斤。

(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每年春节前后,通过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结合科技“三下乡”活动,举办林业适用技术培训班,印发林业法律法规和技术手册,培训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群众,为林业生态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3)合理配置林业用井,要求该县所有林业用井必须打大井,该县三年共新打林业用井260眼,确保了该县所有林业工程都能及时浇上水。

4 严格标准 确保质量

坚持把提高林业工程的建设标准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

(1)统一工程质量标准,突出一个“深”字。平原区造林一律采取半地下畦田整地,畦内挖大坑的栽植技术;沙区采取大犁开沟、沟内挖大坑的栽植办法,便于防旱蓄水。秋季整地和春季造林都按照“深沟、大坑、统一标准”的总要求,所有工程坚持做到高标准、高质量和整齐划一。

(2)统一技术要求,突出一个“新”字。实行县技术员包片、镇技术员包段责任制,工程质量与技术员工资相挂钩。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生根粉、保水剂等造林新产品。平原区造林在各林工站都准备了冷藏苗或容器苗,为补植提供保证。

(3)统一流程,突出一个“严”字。造林全过程紧紧围绕“保活”这个中心来运转,强化苗木起运、分级修剪、整地、挖穴、栽植、灌水各环节的衔接,工程质量一次达标、一次成型,群众投入一次工时,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返工现象出现。

(4)统一苗木标准,突出一个“好”字。该县工程造林所需苗木全部由县政府采购办统一招标采购,就近调剂,随起随运,随运随栽,确保苗木不失水,彻底清除等外苗、劣质苗投入造林的现象,做到苗木品质优、无病虫害。栽前对苗木进行严格分级,必保一段工程投入苗木质量一致。

(5)统一栽植模式,突出一个“高”字。农田防护林造林根据立地条件确定行数,高标准严要求,原则上要求能栽四行的不要栽三行,能栽三行的不要栽二行,属于更新的不得少于原有行数。农防林按300亩或375亩一个网格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村防林按3-4行进行高标准建设,做到“农田有网、村边有林”,坚决杜绝建设低标准、半垃子等残次工程。同时,加强以往造林工程的补植补栽等管护工作,巩固成果,确保已建工程的“三率”和长远的综合效益。使该县林业生态建设既有规模和速度,又有质量和效益,做到了建一条林带,保护一片农田,富裕一个农户。

5 活化机制 增强动力

针对繁重的建设任务和林业生态建设长期性的特点,我县在造林机制上大做文章,做到“三个结合”,即林业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以机制创新促进林业的快速发展。

(1)采造挂钩,确保林地不流失、不变更。采伐更新实施造林抵押保障金制度,签定经济责任合同,标准是一般用材林每亩100元、防护林每株2元。抵押保障金专户储存,县林业局、纪检委、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共同监督和管理。造林第二年进行验收,验收合格退还保障金;验收不合格的,直至下年度补植造林合格,方能退还保障金。保障金退还后,更新造林合同随即终止。这种机制,解决了长期以来采伐易、更新难和造林资金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从采伐到更新一条龙作业,实现了采伐更新同步,提高了造林质量,实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转变职能,放活林地承包权、使用权和经营权。针对1990年以前营造林木大部分已是成过熟林、林分质量低下、林种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无力更新等问题,我县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等政策,政府从林权所有者中撤出,转到管理和服务上来。通过采取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综合配套、规范流转等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造林,鼓励农牧民和社会团体投资造林,真正使广大林农得实惠,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

(3)推行“先造后卖,边造边卖,先卖后造”的机制。以前因责权利不明,粗植滥造,林木经营管理措施不力等问题,造成经营不善,树木成材慢,效益差。针对这一情况,该县在成过熟、低效农防路林和低产林的营造过程中,普遍推行造林新机制,可以由镇、村统一采伐、统一清理伐根、统一整地后,直接出售树坑,让承包者按作业设计来造林,政府严格把关造林标准;也可以统一完成造林和浇一遍水后,出售林木经营权。从采伐到再营造过程中,镇、村两级扣除成本都有盈余,每亩约盈余栽植成本的2-3倍。对于这部分收入,我县统一要求专款专用,用于林木管护或沙地造林,使农防林建设与沙地造林相互促进,形成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这种机制的采用,镇、村两级组织群众完成了采伐、清理伐根、整地、营造等一家一户很难实施的工作,解决了税费改革以来群众出工困难问题,达到了田、林、路、井、渠综合建设、综合治理的目的。农牧民直接进入树木经营环节,使务林人省了工时,看到了希望,增加了投资林业的信心,提高了广大农牧民造林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林业的快速发展。

(4)街道林建设采取包栽植、包抚育、包管护、包成活的“四包机制”。村防林、街道林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一致,按新农村建设要求去落实。村防林、街道林建设完毕直接落实到户,林权归个人,并与各户建立完善的合同,实行利益驱动与严惩重罚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村屯林的营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荒地造林在确保政策补助的前提下,依靠政策拉动、利益驱动、方法调动、措施推动等办法,以民营造林为主体,重点发展非公有制造林。

6 造管并举 巩固成果

把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作为考核各镇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层层签定责任状,坚持治理与管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治管并举,切实保护治理成果。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四到位”:①宣传教育到位。依据林业法规、林木管护及病虫害防治相关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林、护林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树木,珍惜生态建设成果的良好风尚。②县、镇、村三级林木管护体系建设到位。进一步加强了林业公安队伍建设,在上级支持下招录20名林业公安干警,改善了6个基层林业公安派出所的办公条件,使林业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得以充分显现,真正做到依法兴林。同时各镇场、嘎查村都组建了林木管护队伍,制定乡规民约,明确划分了各自的职责和权属。③林业资源管理到位。依据国家林业方针、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林业承包合同,从完善多年形成的九类不合法、不合理林业承包合同入手,开展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严禁非法征占林地,防止林地流失,加大对滥砍盗伐破坏森林资源等涉林案件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宜林荒沼荒地拍卖制度,实行拍卖上报审核制,规范拍卖程序,真正做到公开、公正、让社会满意,使该县的林业资源管理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全面实行禁垦禁牧政策,严厉查处违反禁垦禁牧政策的案件,巩固造、封、禁成果。④技术服务到位。森林防火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木种苗检疫落实“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确保全年无森林火灾和灾害性病虫害发生蔓延。

文中数据主要参见《开鲁县林业局工程造林档案》,《开鲁县历史气象资料》,《通辽市地方标准主要造林树种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