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18: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一、新常态的概念与特征
最早在2002年出现“经济新常态”一词,指西方发达国家从经济危机中缓慢恢复的过程。在此后的2014年,主席在“APEC”第22次会议(北京召开)和G20峰会(澳大利亚召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经济新常态”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新常态,指新的普遍性表现形式,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经济新常态是说经济的发展从一个旧的状态变化到了一个新的稳定的状态,也即经济从旧常态变为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旧常态,不断地摒弃和继承旧常态的一些特征。因此,分析经济新常态可以先从旧常态入手。
中国经济旧常态表现的特征如下:
(1)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在10%左右;
(2)经济发展是粗放式发展,依靠资源要素和劳动力投入,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3)经济发展依靠投资拉动,消费不足,缺乏平衡;
(4)投资率、储蓄率、杠杆率较高。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投入,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也是依靠出口,利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也靠外资拉动投资市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所依靠的能源消耗正逐渐下降,科技密集型产业逐渐兴起,我国经济的发展正走向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需要,经济结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经济发展将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或者中速增长。从201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有所下降,2012年首次跌破8%,稳定在7.5%左右,近两年来,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到2015年达到了6.9%。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纵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当经济总量提高到一定水平,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保持平稳,国内经济形势仍然良好,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经历的转型期。
(三)经济发展依靠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从原来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传统旧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必须放弃原来通过规模扩张获取效益的发展模式,转而通过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摈弃原来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是经济新常态最核心的内涵。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长期积累的发展问题较为明显,长期粗放式经济带来的弊端不断地暴露出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雾霾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问题,环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随着国际上一些国家经济的萎靡,国际市场持续萎缩,缺乏动力,而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对外出口发展经济,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是它们的经济发展支柱,所以经济发展压力仍然很大。而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较为严重,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整体形势不够乐观,仍然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经济的转型发展。
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要依赖政府的宏观指导,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经济的合理运行。但也应把握政策指导的力度,过度的政府调控会干扰市场的配置,导致市场秩序的紊乱。
(一)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
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通过创新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使原来的依靠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科技投入的发展方式。
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引导市场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保护创新;同时,也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鼓励创新;对创新型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保障创新企业的利润回报。
(二)增强消费拉动力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经济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而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想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要依靠消费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需要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增加消费,一方面是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是鼓励居民消费。为此,政府可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使他们有钱可花,有收入去消费。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人们因为未来不确定性而不愿消费的顾忌,从而增强消费。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不断兴起,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态势出现在大众面前,信息与互联网经济不同于实物经济,是介于连接实物经济和非实物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它有包括生产、存储和传播信息资源等物质基础,是一种新型的经济驱动源泉。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的信息市场、信息需求、信息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创新性和很强的关联带动性,并且有着无限的增长潜力,因此,今后的中国经济必须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经济,实现更高效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安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
一、产业安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中国主要是以增加物质上的资源耗费来维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其和大量的外资进入多多少少也有关系。就外资而言,其带来的主要是高污染、高能源以及高材料耗损的密集形式产品,然而,大气、水、土地以及矿产等资源正好是政府可以廉价甚至是无成本的利用资源,政府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GDP,达到国家设定的政绩标准。在加工贸易以及由外资所控制的那些合资企业推动下,国内的第二产业明显落后,资源方面的耗费在要素结构中的投入越来越大。在年,中国GDP总量按照现行汇率来计算只占世界的约,但是却耗费了全球的煤炭、的水泥以及的钢,较为落后的生产形式不但不依靠现代化管理,同时也不依靠先进的科技。所以说,虽然跨国公司在我国施行的是“合伙”的管理制度,可是我国的管理却有一种野蛮的管理性。从此可以看出,要想使得要素投入结构从主要以资源耗费为主转向以管理创新、综合素质提高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条件之一就是产业安全。
第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出口拉动为主要需求结构,其与大量的外资进入不可分开。就外资而言,其对国内制造业的控制步进占据我国主要市场,更是为了能够得到国内大量的资源以及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是他们拥有的加工贸易,占据国内出口总量的一大半。所以,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二年以后,国内对外贸易由年的左右上升之,年上升到; 年与年大约为。为了从困境中走出来,政府进行了超常的投资措施,不但造成了产能过剩,也对通货膨胀造成了压力。从此可以看出,需求结构要从依靠出口拉动和投资转向依靠出口协调、投资、消费,产业安全绝不能忽视。
二、区域经济安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能够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形式从主要依靠出口拉动转向依靠出口协调、投资以及消费。中国在以往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以东部沿海区域的发展为主要经济战略,为的是能够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建立起一个长期贸易的关系。因为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并没有对中国采取得对外放放而对中国减弱技术歧视政策,所以东部沿海区域还是主要依靠发达国家的贸易市场,引进外资方面还是以高污染、高原材料耗费、高能源耗费、较低技术能力、较低附加值的外资形式为主,贸易方式上主要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方式为主。到21世纪初期,就广东省和江苏省而言,广东省出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分别达到了和,江苏省则达到了和,最后都在年的金融危机当中受到了严重损坏。
第二,能够不断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从依靠资源的耗费转向主要依靠管理创新、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先进的科技。我国沿海地区是加工贸易的密集地区,不断是的国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其中,造成国内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落后,两极开始分化。东部沿海区域以中西部区域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以及原材料为主要依靠,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我国很快成为国际上最大的资源耗费国,其中每单位所耗费的资源大约是美国的倍,是欧盟的倍,是日本的倍。东部沿海区域的现代化产业虽然较为先进,可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却较为落后。
三、国家经济安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不断使国内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按劳分配为主要结构的基本制度得到巩固,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就社会主义的生产目标而言,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于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它认为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不是为了满足资本家的利益,而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中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至今,人们的收入尤其是劳动居民的酬劳在国内的平均水平中占据较低的地位,而且呈现下降的形势,就基尼系数来讲,也从1979年的0.12增长到21世纪初的0.45,很快超越了贫富差距较大的如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主要不但是因为二次分配教委滞后,最主要是因为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受到损坏。私有制企业不断增多,在利润方面,一次性分配的比例定会增高。差距不断扩大,严重限制了二次分配调节能力,所以我国不能只在分配制度上研究问题,更应该把重点放在所有制上面。
第二,国家经济权利的维护,对抵制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形势转变的干扰具有积极作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美国对我国的产品出口仍然呈现歧视态度,这是中国和美国贸易逆差最根本的原因。可是美国却用其为借口,使得中国持有大量美国企业债卷和国债。之后,美国将美元进行贬值,以此为要挟使中国市场对美国资本进行开放。伴随着大量的资源被外资所消耗,国内在市场销售、技术以及品牌上对国际市场更加依赖。如此一来,需求结构依赖出口供给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立与对外开放的实施,可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和前提。
参考文献:
[1]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地理研究. 2009(02)
[2]许艳,濮励杰,张丽芳,朱明.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3]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 2005(10)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问题 自主创新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的五年。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年度最高最低的增幅仅差1.1%,CPI年平均上涨2.1%(除2007年外),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可是,党的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经济发展代替经济增长,也将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改为又好又快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更加关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平等教育、保证平等机会、解决腐败和破坏环境等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GDP年增长率都在8%以上,但总体来说还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依然是以高投入为支撑
我国的经济长期存在着高投资率,低投资效率的问题。40%的投资率远高于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本,劳动投入和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技术创新所占的比重很小。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
(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弱
我国技术贡献率不到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并且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三者脱节,企业虽然研发的产业化目标很明确但研发能力不足,科研院所虽然具有大量的研发设备和研发人才但却不能将研发成果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政府也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投入不合理,物质资源的消耗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扩张,物质资源消耗大而效率不高。2009年,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8%,但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我国原油、原煤、铁矿石消耗量也都居世界前列。如此多的资源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在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资源都是各国争夺的对象,我国在原油储备,铁矿石的议价上都处于不利的地位,高资源消耗的路子肯定是走不通的。
(四)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国内生产总值中至少有3%~7%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得来的。高排放、高污染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很多省份,水问题相当严重,中国的水质7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黄河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江日趋黄河化。这在最后危害的将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利益。
总体来说,虽然目前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仍居世界百位以后,且不说单纯以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本来就不合理,更何况有大量地方政府为了业绩虚报谎报指标。只注重短期的利益而不注重长远利益。总的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属粗放型,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求有三个转变:一是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在生产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三是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那么,要想改变我国现有的这种数量型、高成本型、高资源消耗的规模扩张型经济发展方式,而向质量型、低成本型、效率提高型和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即是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支撑。
不论从国家、社会还是企业的角度来看,自主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从国家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大规模吸引外国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科技发展上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技术转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尤为明显。
从社会的角度看提高创新能力把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依托,那么资源的消耗自然就减少了,在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此举将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开辟道路。此外环保技术上的创新,可以实现以尽可能少的污染排放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变现在不断恶化的环境。
从企业来看,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为国外品牌贴牌生产,而只获取微薄的利润。大部分利润被国外公司拿走,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在市场竞争激烈,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今天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搞自主研发,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获取创新利润,形成良性的自主创新机制,从而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与进步形成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的主动。
三、我国自主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最近撰文解读党的十报告,诠释如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他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要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当发展环境发生变化时,发展方式就必须与时俱进。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具体体现在“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上。
一个立足点——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方式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具体表现为: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重复建设问题没得到根本遏制,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等等。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如果不尽快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即便国内生产总值上去了、甚至跃居世界前列,但中国也很难真正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真正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去,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个着力——要把推动发展的重点放到“四个着力”上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过程。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等问题,仍然严重地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因此,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创造体制政策环境。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我国如果不能快速提高创新能力,将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更加被动。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随着欧美等推进“再工业化”,我国一些领域现有的生产能力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我国目前这种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已经极不适应发展需要,迫切要求适应市场需要变化,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我国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进一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个更多——加快形成“五个更多”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立足内需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努力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致使各项要素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要改变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赚取微利润的发展方式,促进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
——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不仅单位产出资源、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而且各种原因造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我国部分资源已高度依赖进口,能源资源供应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更可持续发展。
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角度看,扩大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体现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目的的指导思想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就在指导思想上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奠定了基础。观念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具体又是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的。要提高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结构中的比重,首先要改变投资结构,通过增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提高消费需求创造基础性的条件
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要求我们切实把握扩大消费需求与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力转变之间的关系。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之一。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要素,是要纠正我们过去主要注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忽视消费拉动作用的某些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有其客观性的。通常在一国经济起飞阶段,投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投资的增长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扩大,特别是“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以轻纺工业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将会迅速增加,这时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得到明显提升,使经济增长转向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来拉动。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国内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这时,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并且消费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力。这是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角度看,扩大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体现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目的的指导思想。因为扩大消费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没有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扩大,改善民生就没有了实质的内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是我们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不是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目的,不是以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为成本,不是以影响社会和谐为代价,而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因此,把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既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般规律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何有效地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需要观念的转变来推进。发展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深化的表现,主观的认识越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就越能够有效地推进经济合乎规律地发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就在指导思想上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奠定了基础。观念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具体又是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的。因此,要把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政策导向。
一是从供给的角度看,要提高对消费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力度,特别是提高对服务业的投资。要提高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结构中的比重,首先要改变投资结构,通过增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提高消费需求创造基础性的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特点模式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历史阶段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7]发展中国家可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更多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诸多原因。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更多的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区域经济发展强烈的内生机制的促动。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扩大需求来实现内生机制的完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低碳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未来的世界将更多地采取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完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诚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实行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变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意识的强弱影响,等等。所有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和改变均围绕着成本———收益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都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9]特别是在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危机之后,这种调整和调节作用将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得以凸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助推新的产业产生,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树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理念。从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入手,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特别是注重区域经济内生机制的培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的目标,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排放等新型工业,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1]
第二,建议积极发展绿色科技,促进创新手段的应用。当前,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低碳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优化,已经产生着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全球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应该积极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内生机制。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牢固树立新时期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增加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成分,进而增强内生机制。
自上而下的发展理念转变
国家“九五”计划曾明确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两个转变都没有到位。在十七大报告中继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三个转变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方向转变。
北京市197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报告中就提出了“增产节约运动”,报告指出要从片面追求数量、产量转到把品种质量放在第一位,从不计成本、不计消耗转到加强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果上来。“十一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抓好增长方式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发展协调化四个关键问题。
从单纯的物质生产,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抓,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追求总量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到兼顾总量、结构、效益的集约型经济;从通过扩大规模、增加投入刺激经济的外延式增长,到通过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的内涵式发展,都体现了我国领导集体自上而下的发展理念转变。这一场自上而下的发展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为:(一)由以物为本的异化发展观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即在关注不变资本的补偿过程中,更要关注人力资本的补偿。(二)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由关注价值补偿转变为既关注价值补偿又关注实物补偿。因为单纯的价值补偿仅仅适用于分析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而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必须兼顾考虑实物补偿,因为只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推进要素投入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方式由传统的资本投入为主转变为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为主,增
加科技投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2006年全市R&D经费支出43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高出全国4.08个百分点,位列全国各地区之首,1998年此比重仅为4.3%;2006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60.5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66%,高出全国2.44个百分点,仅次于上海位列全国第二,1998年此比重仅为2.26%。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78年的99%上升至2006年的99.96%;初中毕业生入学率也由1978年的79.7%上升至2006年的98%;职业技术培训机构2006年达到3711所。
在鼓励自主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增加财政支持以加速科技进步和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努力下, 2007年,北京市的5个科技进步一级指数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指数均比2001年有明显提高;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八五”时期的43.1%提高到“九五”时期的51%,“十五”时期达到56%;“十五”时期全市科技进步年均增长9%比“八五”时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
投资、消费协调发展推动向需求拉动方式转变
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要素,改变传统的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需求,更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为此:首先我市加大了对消费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增加了对服务业的投资。2007年,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5.8亿元,是1985年的79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7.37%,比1985年的比重提高了40个百分点。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1.4%,对GDP的贡献率为70.1%,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6%。其次是通过财政补贴、提高社会保障力水平等方式提高居民收入,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89元,是1978年的60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59元,是1978年的43倍。
2006年,我市最终消费率超过资本形成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力超过投资;随着投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一趋势将延续,我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显著增强。
节能降耗成果显著促进投入产出模式转变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关闭污染企业、首钢等工业企业搬迁、减产和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旧设备等途径,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6年我市成为全国唯一成功完成节能降耗任务的城市。2007年,再度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全市万元GDP水耗为38.6立方米,同比下降9.6%;全市总用水量比上年增长1.5%,其中生活用水增长3.6%,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分别下降3.2%和1.6%;万元GDP能耗为0.72吨标煤,比上年下降5.11%;全市城八区和郊区污水处理率分别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上年增加5天。
展望未来:有首都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范式正日益形成
改革开放30年来,首都经济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逐渐呈现出了波动变小、周期拉长的特征,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6.2亿元,按现价算是1978年的83倍;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按现价算是1986年的20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2:71.1:23.7升级到2007年的1.1:27.5:71.4,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也由1996年的65.95:36.81转变为2006年的50.45:53.43,初步形成了投资消费均衡拉动的模式。
展望未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政府部门有所为有所不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推动,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节能减排内涵式成效显著,有首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日益形成。
―政府转变职能,实现与时俱进发展。我市政府正处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第二阶段。政府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再对市场和微观主体进行直接干预,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纠正市场失灵,完善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举办公益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适度增加对相关产业、企业的扶持。
―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实现高端化发展。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美、日等曾经成功转型国家的共同经验,我市正处在经济发展4阶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中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型期,提高劳动者素质、引进先进技术、提倡自主创新,延续并加强产业发展的高端化趋势,将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加大R&D投入,丰富各层次教育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人力结构;通过政府创新引领和个人自主创新,建立并完善创新机制等将成为未来工作的重点。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消费主导型增长。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显示:经济起飞阶段,投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消费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力。现阶段我市处于投资消费共同拉动阶段,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消费主导型增长将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保范围、加大社保力度,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加快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发展以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加快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生产业等就业密度较大行业的发展,以增加就业水平等将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