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18: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青少年;文化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6-02
一、文化传统教育的内涵
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对文化传统教育做出概述,必须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而要对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做出区别,又必须先理解文化与传统这两个概念。对文化做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几百种,对文化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广义上说,文化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三种文化。狭义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主要指思想精神等观念形式的文化。对于传统,人们往往觉得传统与现代是相对立的,其实不然。在西方,英语的传统tradition来源于拉丁文traditum,意思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而在中国古代,“传统”一词出现于范晔的《后汉书东夷传》中的“国皆称王,世世传统”。传统往往被用来指历代延传下来的、包含着深沉文化积淀的、具有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等的总和。[1]
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者的核心不同,意义也不同。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而文化传统的核心在于传统。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2]文化传统则是“文化背后的一种精神链接,它包括文化典范背后的精神、规则、信仰、价值、秩序等。”[3]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世代沿袭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是一种内在与人心发的东西。[4]总之,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文化传统比传统文化有着更广大的内涵和包容度,对文化传统教育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2.文化传统教育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仍然放射出熠熠光辉。在亚洲有许多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弘扬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代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多元化现象,促使我们不得不把文化传统教育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
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文化传统教育是指以优秀文化传统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一种教育方式。[1]文化传统教育能够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民本、和谐、仁善的道德伦理观、承担责任、自强不息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人生观等这些文化精华,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除此之外,文化传统教育还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
二、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五千年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立国之基,中外文化在多元化的时代更深入地交流和触碰,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就越要民族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冲击着我国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文化传统传承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教育。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在他们身上承载者名族的希望。
2.有利于抵消多元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阶段,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由于青少年的特点,他们往往表现出叛逆、新潮、张扬、标新立异、寻求刺激、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急于自我表现等特点,这就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青少年很容易在多元文化的洪流中迷失自己。根据对青少年的道德调查显示,青少年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在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向。在多元文化时代,追求物质享受的各种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正强烈地影响着当代的青少年,使他们单纯地追求享受,不思付出,对自己的行为往往不负责任。为了抵消多元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
3.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文化可以化人,文化传统用文化中的精神、价值、精华对青少年有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我国的文化传统规范并制约着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仁者爱人”等是文化传统所期许的道德修养。例如《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所反映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在当代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质等特征的总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格思想对当代青少年塑造健全的人格有重要作用。宋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高尚的理想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等等,无不蕴藏着引人致善、教人向上的力量与精神。[1]
4.有利于我国民族自信心的增长和国家的复兴
一个民族要长盛不衰,根本的是要建立自己的强势文化,要使民族文化永远处于先进状念。对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有利于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和谐以及民族的发展。诚如梁启超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及早地浸润到青少年的心灵中,能使他们人格完善,奉君子之行,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青少年文化传统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学校教育
首先,学校可以让各个年级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经典是名族文化传统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之根。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对青少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厚实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并且还能增强说写能力。中国文化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少年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基本素养。还有学者认为,让儿童在记忆力最好、最愿意背诵的年龄去读最重要的书是很重要的,尽管当时不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慢慢便会融会贯通,把文化典籍中的智慧发挥出来,终生受用无穷。[5]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传统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文化传统的教育,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就可以进行直接渗透,因为这些学科与文化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语文课堂就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2.家庭教育
要使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文化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走出误区,即:在教育内容上重智识、轻亲情伦理与生活习惯之养成;在教育方式上扭转重娇溺、轻严格管教倾向及树立身体力行之规范。[6]正确对待家庭教育,要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优秀家庭教育的精髓。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立德,立志教育、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所以现在的家庭教育也要注重对青少年的思想想道德教育,勉励他们立下高远志向,培养正直、谦逊、诚实、忠孝等优良品格。除此之外,在教育方法上还要突出慈严相济,重视身教为主、言教为辅。
3.社会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行之有效的文化传统教育,还离不开社会的教育。大众传媒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理应在青少年文化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多元化背景下的大众传媒缺乏应有的文化传统品位,文化传统意识薄弱,教育形式娱乐化、内容媚俗化。所以,大众传媒教育应该走出上述误区,传播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传统意识,弘扬、传播优秀文化传统,普及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面对琳琅满目的出版物和良莠不齐的媒体形式,要加强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使之受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浸润和洗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傅丽霞等.文化传统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2]杨秀云.多元文化视阈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J].科学中国人,2003,(4).
[4]张万红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艳.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J].理论导刊,2005,(11).
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设计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意义而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设计都是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资源和宝贵财富。
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艺术设计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是民族优秀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和体现,作为民族精神的具体形式和内在要素,它是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桥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文化连续性的保证。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本上出发点和精神源泉,民族的传统精神是借鉴和吸取的主要内核。
文化传统是现代艺术设计巨大的艺术资源,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文化传统都给我们无穷的启示和帮助。现代设计首先是为当代中国人的设计,为中国人的设计不能不关注中国文化。设计实际是一种文化的设计,这种文化设计是立足民族文化设计。因此,无论当代设计是否自觉,设计中的文化取向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取向,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由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所组成所丰富。各民族传统在当式文化交流中更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元、博大、精深,也更加强了文化间、文化传统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多元的文化传统使我们有了更多的营养、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依托和更多的发展取向。文化传统、艺术传统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无穷财富,是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真正基础,我们要认真地学习传统、认识传统、善待传统,才能有发展的力量和方向。在现代设计中,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若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设计,备受设计师们的青睐。
当强调创新的现代主义设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泛滥时,现代主义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决心使人们在机器的丛林中迷失自己。而当人们意识到人类古老悠久传统和似乎已很遥远的过去时,后现代主义者出现了,他们企图连接起过去和现在及未来的链,找回在机器声中失去的自我。
早期代表青年一代的波普风格、反传统风格比较有代表性的激进设计组织有“超工作室”、“第四十五工作室”,生产这些激进设计组织产品的生产单位则是环球工具公司,他们反传统的“好设计”原则,影响欧洲其他国家的前卫设计运动,对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李玉刚演唱的部分歌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极其广泛,李玉刚演唱的部分歌词不同程度地包含了众多传统文化元素。将这些传统元素渗入到歌词中并与旋律结合起来,使听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魅力。下面详细分析歌词中体现出的三种主要传统文化。
第一,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完美契合。我们以李玉刚演唱的《水墨丹青》和《落墨》这两首歌为例,即可看出这些歌词与中国书画艺术之间有明显的联系。
《水墨丹青》的词总体上给人清新悠远的感觉,歌名就体现出了很强的书画艺术韵味。词中有这样一句:“柔中带刚、横平竖直,强调神韵的工法;墨分五色,不同色调、不同的用法。”这里包含了书画艺术的几个特征:刚柔并济,讲究神似,墨分五彩。“刚柔并济”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特征,它也迎合了中国的中庸之道。“刚”就是在用笔中要求每一笔画都要用得有重量、有力度,形成一种立体感和动势。“柔”即在行笔时要恰到好处地掌握笔画间的微妙变化,一笔一画富有节奏感和弹性。“讲究神似”是要求书法做到形神结合,如点若“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墨分五彩”的说法在绘画中用途居多。五彩是指黑、浓、淡、干、湿。[2]只有把浓、淡、干、湿相结合,墨色交错变化,中国画才能独显其风韵。此外,歌词中还说到“水墨丹青可以形容景色的灵动之美,可以比喻手法的行云流水”,以及《落墨》中一句“线条有如裙摆飘荡”,则道出了书法绘画中水与墨的转变以及行笔时所表现出的灵动飘逸的美感。
第二, 歌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戏曲艺术。以《梦青衣》和《盛世霓裳》这两首歌曲为例,即体现了戏曲的水袖艺术、戏曲与梦幻的结合以及京剧唱腔艺术。
《梦青衣》体现了三个戏曲特征:其一是《梦青衣》中“长袖挥如流水”所体现出的水袖艺术。水袖就是戏曲服装袖端拖下来的部分,用白绸或绢制成。戏曲演员通常通过“甩”、“掸”、“拨”、“勾”、“挑”、“抖”、“打”、“扬”、“撑”、“冲”等十种基本动作表现人物情感。[4]中国戏曲的特点之一就是歌舞结合,以歌舞演故事。梅兰芳说:“中国戏曲的表演方法,是把舞蹈动作融化在生活里。人物登场,一举一动都是舞蹈化的。”(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例如在京剧舞台上,演员用水袖象征性地轻点双眼,使观众能够看到剧中人物在哭,却又不失形象美。[5]水袖是戏曲中“舞”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水袖艺术的运用是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水袖功也是戏曲程式化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南方剧种还是北方剧种,一个戏曲演员都应将水袖运转自如。
其二是中国戏曲与梦幻的结合。在我国古典戏曲中,自古以来以梦入戏或以梦命题的作品数不胜数,如元杂剧《蝴蝶梦》、《庄周梦》、《云窗梦》、《黄粱梦》。在我国,梦与文学的创作关系深远。元代评论家汤显祖、明代评论家谢肇等就提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与梦同”的重要论据。[6]在李玉刚的《梦青衣》中,歌词第一句就是“梦里听到一个声音,陌生又熟悉”,开篇就创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情景。在歌词中间,一句“蝶相追紧相随,唯恐梦醒爱成灰”,最后以“犹记心头梦魂消”作为本首歌词的结尾,整篇歌词以“梦”为线索、“青衣”为主线。此外,在李玉刚的《浣纱曲》这首歌词中,首句是“一阵花香梦醒了千年”,尾句是“就让此生不渝梦永远”,唱出了歌中人物西施浣纱似梦,人生如梦。这两首歌词都是以梦入、以梦出,梦贯穿始终。
其三就是李玉刚歌词中体现的京剧唱腔艺术。《盛世霓裳》中“京腔京韵,梦绕紫禁”、“看我国粹,历久弥新”、“听几许,天籁之音”以及《梦青衣》中“这声音余音绕梁百转千回”等句都体现出来。京剧的唱腔圆润优美,表现力强烈,以“二黄”和“西皮”为主,简称“皮黄”。[7]在京剧唱腔中,唱的内容包括抒情和叙事两个方面。首先是抒情,演员在唱抒情段时“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例如《苏武牧羊》中“望乡”一场,苏武被困北海,登台遥望家乡时的唱腔血泪交加,如泣如诉,唱出了苏武此时壮志未酬和思念故国亲人的无限哀愁。叙事的唱腔情感因素掺杂相对较少,唱词通俗易懂。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段。念白是戏曲人物在舞台上说的话,又叫“道白”,在不同场合能够表达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四进士》“一公堂”一场中宋士杰的那段“小人宋士杰”的念白,由著名演员马连良念得字字清晰又有层次,表现了人物的老练和饱经世故。京剧念白的语言具有音乐性,声调起伏、夸张、明晰又富有节奏美,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与古代诗词艺术相结合。以《归去来兮》和《梦回春秋》为例,这两首歌曲和古诗词联系颇深。
《归去来兮》是受古诗词影响最深的一首歌,其歌词形式是五言―七言―五言,例如“久阻归期忆别离,时闻漏转思乡起……以身许国去,一别千万里……浮光掠影昨日去,云淡风轻看今昔”,并在歌词中大量运用了古诗词常用的意象,如“秋风”、“明月”、“扁舟”、“归期”等,并赋之以诗词意境,演唱悠扬婉约。而《梦回春秋》这首歌在形式上是七言兼有杂言,在意境上更趋近于宋词的“婉而细”、“幽而深”。除此,还有些歌曲则直接引用了一些古诗词句子,如在《美人》这首歌中直接引用了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梦青衣》中“回眸一笑百媚生”直接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君子好逑竞相邀”则化用《诗经・关雎》。这些词句的形式、内容和意境共同构成李玉刚演唱歌词中的诗词艺术。
二、大众对李玉刚演唱的歌曲及表演形式的看法与评价
艺术是大众的,舞台是观众的,一切艺术表演形式都与观众密不可分。我们从社会大众着手调查,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环境的300人展开了对李玉刚舞台表演形式的看法与评价的调查。这些被调查群体按年龄可分为15-25岁,共100人;26-35岁、36-45岁、45-60岁、60岁,各50人;其中15-25岁群体大部分为在校学生。经调查发现对于李玉刚演唱的歌曲和他这种舞台表演形式,最受欢迎的是在6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中,其次是36-45岁的中年群体。如图一所示。
图一 各群体对李玉刚的喜欢率
调查还发现,当被问到最喜欢的表演形式时,前四个群体均以选择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最多。如表一所示。
表一 大众对不同表演风格的喜爱率
(注:表中A、B、C、D、E分别表示15-25岁、26-35岁、36-45岁、45-60岁、60岁以上五个群体)
此外,我们还调查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如表二所示。
表二 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注:表中A、B、C、D、E分别表示15-25岁、26-35岁、36-45岁、45-60岁、60岁以上五个群体)
通过以上三个图表可以看出,在15-25岁、26-35岁这两个群体中,有很多调查结果是相似的。如在对传统文化喜欢程度上数据接近,在所喜欢的表演形式上都是首选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流行排第二,传统风格押尾。
三、对大众审美观的概括及趋势预测
首先是15-25岁群体,他们是当代社会的新生力量,从他们的审美趋向中可看出未来社会的艺术表演方向。他们对李玉刚表演形式的喜欢程度以“一般”居多,占66.2%。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程度也可从表二中看出,表二说明这个群体大部分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他们对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只占16.5%,而对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占了大部分。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对于当今青年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中有些部分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观,纯粹的传统艺术无法阻挡当代流行元素的冲击。因此,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表演形式逐渐进入他们的审美领域,26-35岁的群体也有类似情况。在36-45岁、45-60岁群体中,大众对流行元素的喜欢程度逐渐减少,对传统元素和流行与传统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喜爱增多。在6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中,大部分易接受传统风格的表演形式,不易接受纯流行元素。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大众最易接受的表演形式是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表演形式,究其原因,可能是现代流行元素越来越多,人们对于逐渐泛滥的某些流行元素也司空见惯,而纯粹的传统表演方式中的某些部分又不符合当代人们审美观的发展,适当加入传统元素会使观众眼前一亮,增加新奇感。因此,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就成为人们的首选。以国粹艺术为例,传统京剧在以前很受社会大众欢迎,但现代关注国粹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越来越少。李玉刚在表演京剧时,适当地移入各种现代元素,如加入现代舞蹈与音乐之后表现出来的艺术虽与传统京剧不一样,但形神俱美的特点并未丢失,这种方式带动了许多人关注国粹、关注戏曲。
文化与审美本来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亲和性。就文化而言,本身就具有审美的性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文化即审美。同时审美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充分展现出了人的精神特质。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千古流传下来的经典,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审美因素和精神特征又形成了文化传统。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前者是在历史变动中保持下来的文化元素,后者是先人已经创造出的具体的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是一种既定的存在。[8]对于传统文化,现在提倡“批判继承”、“百花齐放”、“古为今用”。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一定有其自身的基本精神,这个基本精神是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具有的,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普遍性的精神。它不仅对民族兴旺发达起着积极作用,在民族危难时也是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维系着民族的精神延续,决定着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倾向。当今社会变化万端,人们的审美观因人而异,但大众的大致审美观应是逐渐发展的。在传统与流行中寻找一个中介,再将二者融合到一起,是现今令人最易接受的方式。
论文所属项目: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基金资助:西华大学“西华杯”;本文通讯作者:吕蒙,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1] 朱哲.中国文化讲义[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叶朗,费振刚.中国文化导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 赵山林.诗词曲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黄钧,徐希博.京剧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5] 石呈祥.京剧艺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6] 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7] 李中会.戏曲鉴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崇尚传统的国家,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一定特点的某种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由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室内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更是如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内设计的相关理论,以及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和传统文化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室内设计的含义
所谓室内设计,是指将人们的环境意识与审美意识相互结合,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的一项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指根据室内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的环境,运用物质材料、工艺技术及艺术的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内部空间;赋予使用者愉悦的、便于生活、工作、学习的理想的居住与工作环境。从广义上说,室内设计就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创造性活动。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已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存在了,室内空间设计产生一开始只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安全与温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生活空间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对精神文化的渴望和培育。室内设计文化往往具有鲜明、浓郁的传统特征。
二、室内设计与传统室内文化
(一)传统室内文化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上,不管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文物,都证明了我们古代在室内设计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还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范例,令人惊叹!
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圆形居住空间,已考虑按使用需要将室内作出分隔,使入口和火炕的位置布置合理。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居室里,有人工做成的平整光洁的石灰质地面,在新石器时代的居室遗址里,还留有修饰精细、坚硬美观的红色烧土地面。也就是说,在人类建筑活动的初始阶段,人们就已经开始对居室的“使用和氛围”、“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同时给予关注。
在商朝,从宫室出土遗址显示,宫室建筑空间秩序井然,严谨规正,宫室里装饰着朱彩木料,雕饰白石,柱下置有云雷纹的铜盘。而秦朝的阿房宫和西汉的未央宫,虽然宫室建筑已荡然无存,但从文献的记载、从出土的瓦当、器皿等实物的制作,以及从墓室石刻精美的窗权、栏杆的装饰纹样来看,毋庸置疑,当时的室内装饰已经相当精细和华丽。
在经过我们古代文明的不断沉淀和深化下,室内传统文化也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清代名人笠翁李渔对我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构思立意,对室内装修的要领和做法,就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盖居室之前,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烂漫”,“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室内装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和设计元素值得我们挖掘并“古为今用”。 (二)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室内设计反映了传统文化: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何种风格的设计,它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当时的文化风貌。因此设计形式来源于文化,并且反映现实文化。
2.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任意作为纯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都影响着每一个室内设计师,即使是任何一个宣称“反传统”设计师都不可能完全的抛弃传统,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室内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设计思想对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及应用,其中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平淡,自然真实、返璞归真,以质为美的简约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为重。重朴素、简洁之美,反对奢华和铺装堆砌,注重事物的本质之美,重视设计实用功能,强调实用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反对为了形式而形式。这一思想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与当代流行的简约室内风格思想遥相呼应,是简约主义在中国的现代设计中得以迅速流行的重要思想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校 课程 融合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自古以来,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千百年来的传承,使得河北省各地至今保存着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它们和其他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展示了燕赵大地丰厚的文化底蕴。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民族民间活态文化传统正面临着急剧的流变和消失。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开调查发现,由于生存土壤消失、难见经济效益,“非遗”保护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原本丰富的传统文化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民族民间活态文化传统正面临着急剧的流变和消失。很多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展开调查发现,由于生存土壤消失、难见经济效益,传统文化保护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高校作为一个智能、知识与信息的基地,作为人类文化的传习地,首先应当成为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最直接的体现民族智慧和精神的本土文化意义和价值。因此,高校应加强本土文化基因认知自觉,以更加开放、平等、民主,更具有世界文化交融、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在大学现行的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传统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大学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应把自己的几任落实到学科创新发展和课程建设中。
高校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将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高校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人的塑造者,应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要引领先进文化,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守护好大学自身的精神家园。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习得与传承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途径探析
传统文化遗产的形式类别十分丰富,但是对于广大高校学生来说,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更谈不到喜爱和参与,绝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今的一代,生活中充斥着网络、选秀、圣诞节等现代元素,而丧失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由此可见,在高校传播传统的传统文化知识,热爱和保护日渐消失的中国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1、高校应把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作为首要任务,使广大学生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及国家的重要意义。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对主流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校园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的整合过程。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使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民间文化差异,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互补性的意义,形成保护传统文化自发的、自主的积极态度。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举措使高校成为中国弘扬传统文化的典型,把大学校园文化与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
2、高校应开发和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根据现行的学科布局与课程设置,高校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补充修订。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和考试评定细则,规范传统文化项目的教学。有了法律的依据,学科与课程的支撑,才能有效地得以贯彻落实。为了尽可能减小对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的冲击,减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传统文化项目教学可以多开设选修课,学生通过参加学习拿到相应的学分。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就必须有专业性的人才队伍,而当今我国教育体系中,对传统文化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今大学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科极度缺乏,不能培养提供保护文化遗产所需的社会人才。因此,如何培养专业传统保护人才问题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至少应在两个层面上得到落实。
教师是教育实现的重中之重。主管部门应对高校担任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教师统一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培训。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定期举办教学工作研讨汇报会,逐渐培养一批集教学、科研、管理、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为一体的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聘用民间艺人到高校担任客座教授,根据这些民间艺人的技艺和特点,将相关项目纳入到学生的日常教学当中,这样可以拓展民间技艺的传授空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以非遗传统竞技类项目为例,河北省有许多传统体育类项目,如常山战鼓、沧州武术、永年太极拳、井陉拉花等项目,完全可以将这些项目纳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当中,聘请当地的名艺人到学校表演示范,并且为学生进行关于当地传统项目的教学讲座。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而强身健体,提升综合素质,也可以达到传承文化发扬光大之功效。
其次是在相应的高校增设有关方面的专业学科,招收此类专业的学生,其中包括本科生、代培生、进修生等;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传统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把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我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作为发展特色教育的方向,在高校开展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文化传人的活动。
关键词: 书法文化传统 天人合一精神 生命流动 传承途径
1.引言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脉,它体现的是一种永不腐朽的艺术传统,有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它本身是无意中发起的,从而渐渐形成一种意境;它本身生于有形,却慢慢幻化为无形,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品味。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与传统美学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那就是两者都注重生命意识及意境的体悟。所谓书法就是心灵的绘画,它是艺术与心灵的碰撞和融合,只要有心灵的感悟,书法就会散发出独特的艺术生机。
2.书法文化传统体现的天人合一精神
天人合一实际上是我国哲学的一种基本的精神,这种精神指的是一种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哲学是一门艺术,“天人合一”就相当于一个本论体,毋庸置疑地对“书法”这门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书法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追求自然,中国书法所追求的美学观就是对自然的崇尚、热爱、把握和挖掘。我们的书法可以看成是自然的一种艺术重塑,书法家就像是造一座集自然于书法内的园林,把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山山水水的情意付诸书法创作中,对山水的形象进行改造,最终形成同样具有诗画般美感的书法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到书法和我国的古典文学词、赋、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同时是书法的特征之一。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对鹅的一种特别的感情情和在看到公孙大娘舞剑所获得的启示都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助力。韩愈点评张旭的草书,说观摩他的书法时而感到惊喜,时而感到错愕。这是因为张旭的草书一变则如鬼神,让人揣摩不透。他的草书让我们看到群狼奔突的勇猛,让我们看到千舟竞发的蓬勃之势,又让我们看到龙游蛇移的灵动。激情、狂野,字如其人。徐渭空有才华但一生并不得意,甚至是落魄潦倒,所以他具有满腔愤懑、狂放乖戾的个性。他的书写字形不定,时大时小,笔线粗细由心而定,结构布局严实,不按行款界限而作,可谓奇变百出,让我们真真感受到他那颗不服的、抗争的、苦闷的心,这也是其漠视法度的性格在其书法上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书法体现的意趣实际上就是书法家们的情韵,这正是书法的“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
3.书法文化传统体现的是生命流动的境界
生命信仰首先就是承认生命流动的形式。汉字有其生命体现,线是组成汉字的元件,书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线的艺术。娴熟的书法线条,可以包含生命情调,透露出一种自然山川的灵气,是丰富情思的集合体,是书法家心性轨迹的一种最真实的追慕。用“达情寄托”形容书法真是一点也不为过,无论纵、横、伸、折,都体现着或是飞动流转的人生经历,或是雍容含蓄的人物形象,或是雄强刚健的品格精神,又或是飘逸洒脱的人生态度,无不是丰富的生命内容的体现。
我国的书法文化传统所体现的生命信仰的精神可以细分为生命意识及生命情调,而这些精神的显现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说:一个就是势,另一个则是韵。势指的就是书法蕴含的生命的动感,韵就是书法想要达到的意蕴品格。古人评论书法要先观书法之势,这是书法审美的重要标准。文章布局,甚至是每一个笔画,都要注重气势的关联,这是使零散的笔画和字进行内在生命联系的动力。如此书法的静态空间得以打破,气韵更加生动,连带着生命更加流动。
我国的书法长于构造“紧张”氛围的动势及张力,在作品中有冲突,而各种冲突的结合又巧妙地实现一种和谐。运笔有一种缓急、提按、曲直、轻重的交替变化,时藏时露,时晦时暗;结体而言,注重笔画组合达到一种有生气和匀整的效果,笔画的时斜时正,呈现一种起伏多变性、收敛和发放合度。我们要认识到,书法对生命意识的自由抒发还要建立在对书法的规则与法度的熟烂于心的基础之上。
4.传承书法文化传统的途径
书法文化是我国一笔宝贵的资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传统进行继承和创新,让这种独特的艺术发扬光大。书法文化传统的继承要以学生为主要人群,因为学生是未来的人才,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学生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事物,这些新鲜事物很容易冲淡他们对本土优秀文化的感情。针对书法文化的继承,笔者提出对学校育人的几点建议。
首先,在学校增设书法课程,并且保障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开设书法课程,让学生对书法艺术有所了解,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按规范写字,这是初期的目标。中期,要传授书法知识,促使学生把汉字写得美观,让学生的书写水平有所提升,培养热爱书法的兴趣。在较高阶段,要注重让学生主动学习书法知识,提高书法技艺。即使不能够做到人人实现这些目标,也不至于让我国的优秀文化艺术被埋没。
其次,多开展有关于书法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比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书法展、书法比赛、书法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这种感情会一直滋养着他们的心灵,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不可能每一个学子都爱上书法、学习书法,但是只要有一部分学子对书法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并一直为之努力,那么书法文化传统就能够传承下去,这就已经足够。
5.结语
当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书法早已不是我们最熟悉记录、交流的方法。但是,必须承认书法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凝聚先辈们的聪明才智,连接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所以,我们应当忠于优秀书法文化,不忘传统,将书法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鲁鹏.论书法传统性的再坚持.大家,2010(2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所有的文化沉积后才得出这些经典,各个方面都有着很辉煌的造诣。例如,道德修养,风俗工艺,民情历史,生产建筑,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化内涵经过时光的不停锤炼,从未被磨灭过光辉。它像一种精神源泉,不断潜移默化影响着后世人们的言行思维。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向来有着与科学理论和科技含量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进入现代,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更可谓无处不在,杭州西湖旅游景区的“西湖之夜”利用高科技灯光再现传统色彩浓厚的区域文化。我们的手机中就可以联网下中国象棋;各类影视影片也利用科技特效回放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给人们精神食粮。这些都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那么,对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来说文化是否也可以和科技结合?科技活动中是否也可以有传统文化教育的衬托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传统文化和我们求知的科技教育中多是以书本和现实知识的解读面对学生。科技教育工作者大都也以谋求展示教育效果而策划与设计科技活动内容,然而这些书本上的和实际操作的内容还不算完善,只是以目标教育为最终的教育模式,其活动过程缺少对活动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与铸造,我们应该在青少年日常的科技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将传统文化不断渗透,不断沉浸,培育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沟通,让传统文化也能够成为技术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潜意识。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科技活动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传授。指导各项科技活动的同时可以安排学生定期进行相关的文化传统学识的资料收集。归纳与科技教育活动相吻合的背景史料,研究这些文化资料的意义,能采用讨论和推演的形式去督促学生主动了解主动学习,潜移默化中无形就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日常的科技教育活动涉及广泛,这也给我们利用各类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拓宽了渠道,如在青少年模型制作中运用制作建筑模型渗透古代建筑文化和传统木文化的教育。在航海模4型制作中贯穿中国古代航海史的收集与展示,讲演与探讨。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项目中反思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科技落差,等等,这些教育辅助活动既可以客观的反映人文历史,又可以丰富科技教育的活动内涵,科技教育变成了更加人性化的导引活动,不再是简单机械的制作体验,成为了思想与技术的双重碰撞,在教育的质量上将有所提升,在活动的效果上将有所升华。同时挖掘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多媒体等现代高科技产品成为媒介传输,再现剪纸、风筝、织绣、泥人、面塑、中国结等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此类科技教育活动,能让学生将传统文化的生动再现消化吸收,从而成为辅助陶冶情操和培养道德的精神力量。
二、科技活动与传统文化相互诠释,完善学生的学习模式
在现代青少年活动中,任何教育活动均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文化教育和科技活动是应该紧密相连的。科技活动中也可以应用传统文化的主题和内涵。要吸收优良的文化传统,对于糟粕要加以摈弃。在教师进行科技活动的开展时,应主动为学生讲解联系并引入探讨人文性的东西,能够让学生真正做到文化和技术相结合,科学与时代相结合。能够下功夫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情况,以文化传播科技,以科技促进文化,贴近素质教育要求的平衡发展目标。在如今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开展人文主题活动,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也是科技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实践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品性培养中去。因此,要将传统文化和科技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科技活动中不断寻得传统文化内涵的意义,可以通过历史演绎、回顾与模仿等形式不断巩固和发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了解科技发展中的人文知识。如在解说空气密度概念时可适时加入制作孔明灯主题科技活动,这样既能够做到回顾历史环境,推演物品的发明过程,又能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而延伸出三国时期的人文特性等,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让学生更加亲切感受到科技活动的延绵发展历史,让学生更加注重传统历史文化与科技活动的相互浸润,让文化传统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培养充分链接。同时,在不断类似的活动中进行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表述,这样长期下来,学生就能在科技活动中积累一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同时感受与体验活动的过程,配合并且了解活动的内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技活动水平的同时,也较好地树立了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另一方面,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也应该强调配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背景。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并且能够吸收地方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感受到亲近与融合。如我们让学生在开展食品物质科学活动中加入有本地地方色彩的“火腿中的盐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金华火腿文化的来龙去脉,了解盐在不同时期,让火腿文化产生不同效果的影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不仅对科学知识强化了认知,也充分了解了传统地方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益处,所作所为诠释了文化与科技的相互融合,两者相互结合能够让学生从中增强科学实践能力并吸收传统文化的熏陶,相辅相成,不断弥补。这既是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提升,也是对传统文化在科技教育层面的渗透。以主题活动诠释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含义,即是传统文化与科技教育活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也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有文化特色的科技活动的主要支撑。成为一种能学能用,能想能悟的特色模式。
三、科技活动与文化相结合,升华学生的品德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培养与形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的体质与完整的人格。而科技教育活动与传统文化可以相互接恰,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品德完善起到积聚作用。在进行科技教育相应的教学活动时,除了要协助学生完成既定目标和应完成的知识内容积累以外,还要能够让学生通过科技活动,创造出相应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这样才能够充分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创新是我们现在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创新素质教育更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因此要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新鲜的元素,把它融入到现代科技教育活动中,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全方面的成长。让学生在感受现代科技进步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学生的个体品德无形中就有了提升,这样的做法也是创新的素质教育。在文化和科技教育的结合中,学生能学到的有很多,首先,是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能够在文化中找寻历史的痕迹,能够积极思考和保留总结。其次,学生能够在科技活动中体会到实践的乐趣,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展现自己的能力,能够在沟通和交流中展现自我,将所学到的传统文化和科技活动相结合。平衡两者之间的重心,不断发掘传统文化在科技活动中渗透的意义,点点滴滴的影响,等等。能够将自己的价值观改变,也能够提升自身全面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