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信息化现状

农业信息化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2 16:17: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信息化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信息化现状

篇(1)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进入了信息时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保证。农业信息化应以提高农村工作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最终目标。在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辽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相关各部门多次提到:现代农业呼唤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可见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阶段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营场所的封闭性、分散性和生产手段的落后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辽阳市农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城市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交通、能源、通讯等重点设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的日渐加剧和市场制约性不断增大,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广大农民对信息服务的渴求非常迫切。

1.发展现状

目前,辽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作还停留在最基础的信息采集报送阶段,市、县(区)、乡(镇)、村各级信息站、信息员框架已建成,依托省网络平台,已为部分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建立起可以自主管理、信息的网页等,但是要深入实现农业信息化,真正达到资源共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满足农民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各级领导的进一步重视、支持和资金的保障。

2.存在问题

除了部分基层领导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各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到位,县、乡、村级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存在设备陈旧和应用软件缺乏等问题外,农村作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薄弱地区,其农业信息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民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严重缺乏,而政府层面上各个部门缺少沟通协作,造成农业信息化投资分散、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由于政出多门,没有覆盖全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统筹安排,致使农业信息化工作进程缓慢。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1.加强组织领导

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及涉农相关部门以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加大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基层信息站应有的作用。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及全市先进乡镇考评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研究完善农业信息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使辽阳市农业信息工作稳步推进。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程,又是社会公益事业,辽阳市在市、县、乡、村各级都设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工作单位或站点,要做到辽阳市农业信息化高起点、上规模,网络建设、网站运行、信息宣传等需先进的硬件设备做保障。同时,要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宽带、信息进村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实现涉农部门的信息和网络资源共享,各类网络互联互通。

3.健全网络建设

一方面,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传输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畅通、传播信息方式灵活、易于被受众接受、终端设备高能低价、市场信息成本低、影响范围涉及全球的特点使其迅速普及;另一方面,农村信息流动不畅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民的生产决策,或是听政府指令,或是随潮跟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经济上遭受损失不可避免。农产品贮运、保鲜、销售亦是如此,由于信息不畅,贮不了,运不走,谷贱伤农,果滞坑农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民对于农技、农资和产品市场等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鉴于此,依靠互联网建立一个能够为农民提供一个崭新、快捷、全面的信息传递渠道,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制定前瞻性的生产计划的农业网站已迫在眉捷,要建辽阳市的农业官网,需有一定的规模且覆盖全面,并具有先进性,能够在全省甚至全国市级网络中处于领先水平。形成覆盖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农委各业务科室、县(市、区)、乡(镇)、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生产和营销大户等的信息网络体系。网站将对农业相关政策法规、各种农业工作动态、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各种实用技术等进行实时更新。加强对辽阳农业网的宣传,做到让农民们能够及时通过网站了解到我市相关农业信息,获得需要的信息。

4.强化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坚持标准化建站,专人管理、服务周到、便捷有效。为此辽阳市的基层信息站建设要做到“六个一”标准,即:有一套装备(包括电脑、电视、电话、信息机),一条宽带上网线,一名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一块信息专栏,一套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一处场所。并在农业信息站所在场所悬挂“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牌匾。

在各级农业信息工作单位设立的专兼职信息员经过培训要掌握计算机使用基本知识和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等技能,提高整体水平。在全市形成市、县、乡、村上下贯通、左右互动、网络到村、信息入户的功能服务体系。

篇(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作用

1.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既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通过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所有的信息资源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其涵义可从2个层面来理解:其内在作用,农业生产活动也越来越依赖信息资源,即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其外在形式,即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信息农业加速了对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

1.2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1.2.1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

据统计,我国消耗了世界上25%的化肥和30%的农药,但利用率却不足35%,浪费十分严重。因此,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进行转变。而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现代农业,不但能够改造升级传统农业,而且还能加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高效化和自动化,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1.2.2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精确而有效的信息支持:产前,要根据消费的变化、市场供求状况预测等信息指导农民确立生产门路,发展产销对路的农产品;产中,要根据各生产要素信息,在各阶段各环节上实行生产控制;产后,要根据市场消费信息确定农产品的包装、价格、销售渠道等营销策略。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贯穿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2.3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信息技术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交易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若将农业信息与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而且可以形成“低耗高效”型农业,增加收入。因此,农业信息化不仅能够改变农村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还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2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据调查,我国现有98%的地市和83%的县级农业部门全部覆盖信息化管理、服务场所,实现了向25万农民同时传递农业新资讯的目标,从政府到群众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已经开始出初具规模。此外,截止到2010年为止,全国已有90%的地市和50%的县级农业部门覆盖局域网络,有85%的乡镇服务机构覆盖互联网络。

2.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方面: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定位模糊;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不足;农民对信息化意识淡薄。社会方面: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从社会整体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复合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影响信息服务的质量。

2.3 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3.1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

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十分重要。但是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政府应通过建立农业信息化专项财政资金,重点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上。同时,政府也应拓宽资金和资源的融通渠道,吸引科研院所提供技术上的辅导和支持,吸引有实力的通信企业提供最新的技术培训等方式来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式。

2.3.2 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

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制约,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淡薄,常常出现家里有电脑完全成为摆设的状况,农业信息不能有效利用。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通过宣传来改变农民目前这种对信息获取的无所谓态度和怀疑态度,使他们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由当前的“信息淡漠”转变为“信息饥渴”。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多为农民提供一些技能培训的机会,如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远程教育平台来实现对农民的培训。通过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可以提高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2.3.3 加强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力度

在人才培养上要站得高,看得远,更新观念,努力培养既有扎实的农业知识,又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国应该重视该类人才的培养并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各农业高校应大力发展农业信息管理本科专业,让本科教学成为培养农业信息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应该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竞争、流动激励机制,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去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来从事信息工作,为我国培养一批从科研院所到乡镇的优秀的梯队复合型农业信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郭庆然.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09(4):70-72.

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各国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也不例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发展的速度有很大的影响,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现代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来发展农业,为现代农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1]。

一、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息化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生产者手中,实现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和资源共享的机制;农业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农民用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缺乏,且研究力量分散、水平低;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远远无法满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也正是当前实践农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多数地方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程序还不够了解,对信息化的操作还停留在文字信息和简单的网页浏览上面,对深入性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了解还是空白。还有的地市领导认为,现在实施农业信息化还太早,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还没有明显的体现,这些原因导致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缓慢及地方差距进一步增大[2]。

2、计算机配置不足,农业信息化的专业软件十分缺乏。县局的部分单位现阶段所拥有的计算机是在各个时期配给的,从电子打字机到奔腾级别的各种不同型号的机型均有,并且数量也极其有限,基层单位至今仍少有配置,即便有,大多也仅局限于文字处理,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现在的应用软件特别是一些网络方面的软件在老式的机型上不能安装应用,意味着即使添置了计算机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业务处理也无法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要求,管理效率也就无法真正得到提高。

3、多数农业网站信息落后,实用性差,更新缓慢。我国大多数农业信息网站更新的速度非常慢,信息质量不高,实用性差,不适合被农民掌握,用这些信息来指导农民生产,起到的作用很小,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速度。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规模化的农业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只有规模化的农业才能有支付农业信息化费用的能力,才能形成对农业信息化的有效需求,从而形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推动力。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经济制度不仅所有权主体不明确,而且集体成员的平等权利要求土地平均分配。这是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根本原因,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最大障碍。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赋予农村土地以资本的产权属性,使之能够快速流转集中以形成经营规模。农业家庭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者投入与收益直接结合的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农业经营方式,应该继续坚持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应该积极探索其它的有利于农业实现更高程度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并使之与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适应[3]。

2、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农业又是经营风险高、经营收益相对较低且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的产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助,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意义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积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并不断充实和更新网络的内容,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支待。对于国家和省级网站应该充实农业信息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检索系统;对于县乡两级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在目前的情况下应以县乡政府或农业技术部门为主建立政府扶持、适度收费的网站,用于农业信息的普及、推广和宣传指导。这样可以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为众多分散经营的农民提供必要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参考文献:

[1]熊尚鹏. 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业经济,2008.

篇(4)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01-01

一、前言

锦溪镇地处浙江省龙泉市的西部,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镇区。新农村的建设在这里基本已经完成,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可以大大促进农村向城市转变,大大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就笔者在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见闻来说,锦溪镇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政府和相关人员的宣传及指导下,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下面就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分类的探析。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村建设也慢慢的开始重视。但是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方面相对的不足,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整体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资源的获取。计算机的普及率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我市属欠发达山区,目前,政府在农业上有限的投资主要用在扶持基础产业发展上,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仅靠上级项目,地方财政投入几乎空白。此外项目资金的投入也仅限于完善网络软硬件设备,而后期维护、农村信息员及农户培训、信息更新等也没有资金保障,因没有后续经费支撑,运营工作难以持久。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展。

3.网络农业信息资源欠缺

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不能单单靠基础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要进一步扩大农村网络信息的内容,满足农民的需要。但实际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对于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来说,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近乎空白,全市仅市农业局有1个农业信息网,别的网站对于农业信息资源往往过于简单,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解答。特别是缺乏对农业形势的预测和农业技术上的信息分享。

4.农民的农业信息化素质不高

农业信息化是一种拥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技术,但农民中真正掌握农业信息化的人却非常的稀少。新时代的农民应该学会利用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途径寻找相关的技术,来解决自己在农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在此方面的实际情况却有所偏差。主要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农村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许多农民并没有足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积极性,不能充分的理解和运用网络带给我们的巨大好处;第二是农民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主要是其学历低,直接阻碍了农民对农业信息和知识的学习及运用,使得农业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构建网络知识平台

我国涉及农业的网站数量还有所欠缺,与整个网络的发展相比严重的失调,而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也面临着此情况。在这样的形势下,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建设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站,对公共的信息进行限制和筛选,科学的整合和技术上的补充,作为信息资源投入到网络知识平台的建设上去。此外,应该在本区域建立相关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加快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和其它各个农业科技网站的技术交流,增加先进农业技术的资源研究进度和相关科技成果的共享。

2.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的“亮点”。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就是财富,没有农村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由于农业信息服务前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前期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相关人员配备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拨款和专项资金投入来实现,因此政府应高瞻远瞩,将农业信息化投入列入政府投资预算,在农业信息化网络软硬件设备、后期维护、信息员及农户培训等方面留足资金,使整个系统能真正运转起来,更好的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

3.推广应用农业专家服务系统

随着近年来我国整体对农业的重视,很多的农业专家被下派到农村中辅助新农村的建设,给广大农民提供科学的农业信息。但是,专家就那么几个,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民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渴求。基于此,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应该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市级已建的专家服务系统,在条件成熟后,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立自己的专家服务系统,给农民和专家之间构建一个具有灵活性和畅通性的平台,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传递过程,加大农业的信息化程度。

4.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

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的措施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适合的培训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采用联合授课、集中培训等方式对于广大农民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增进农民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加大农民对对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第二是最大程度的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作用。农村信息员是农民和农业信息服务站的连接桥梁,提高了农村信息员的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农业信息资源的传递效率,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更加的完善,而相应的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就会有更多的要求。农业的发展格局在不断的变迁,这就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在以后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对于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来说,更应该在当下对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结合国内各个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针对本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造出一条最适合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为农业信息化将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熙隆.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24-226.

[2]韦志扬,梁贤,陆宇明,韦莉萍,于平福.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9):466-470.

[3]蒋艳萍,田兴国,杨征,吕建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51-53.

篇(5)

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农业信息化的实施也必然依赖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友们,他们不仅需要懂得农业种植、生产和经营,还要懂得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以及会使用相关的信息网络技术。然而,根据文献[9]的统计数据,本地基层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的农业信息员还不足40%,还有很多农业信息员并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定期培训。因此,对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以及农业信息员提出上述技术要求是不现实的,而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短短几年就能完成。

2、农业信息化示范园区的建设案例分析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必要转换思路、完善方法。政府以及当地经济合作组织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园区以及周期性的技术培训,在示范园区内采用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效果演示,为当地农户提供更加直观的接触和理解,让农户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巨大影响力,从而能够自发地学习、使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这样就能够在农作物的两三个生长周期内,有效地引导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并继而影响到更多的农户以及其他农业项目,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2.1农业信息化示范园区的建设思路

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农田作物的相关信息,例如温度、湿度、光强、生长信息等,再由无线局域网连接后台的处理平台或专家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决策诊断,并将结论通过无线局域网再反馈给直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户们,这就形成了一个双向、实时、末端化的农业信息交流渠道。对于信息化水平更高一些的农民朋友而言,还可以自己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监控采集信息,通过互联网进入相应的农业信息数据库以及专业网站进行咨询、交流和决策。

2.2农业信息化示范区方案的优势

2.2.1实现便捷且成本较低。根据友盟的最新统计结果,截至2013年11月,使用WiFi等无线局域网技术接入互联网的用户达到48%,远远超过使用2G/3G等移动公网的用户份额。一方面,无线局域网既可以提供比有线网络更加灵活的组网模式,也可以提供比移动通信网更快的接入速度;另一方面,成本问题是最终选择无线局域网的关键点所在。

2.2.2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可以直接或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方便、快速地与现有农业信息化系统,例如基于3S技术(GPS、GIS、RS)的精细农业系统、专家诊断系统、各种农业信息数据库等,进行融合或对接。

2.2.3分级建设、统一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根据作用范围,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无线局域网之间具有清晰的分级管理制度,既利于建成后对农业网络的故障排查和系统维护,也利于将来对某一网络或全部系统的技术升级。随着无线网络带宽的逐步增大以及视频压缩技术的提升,在不久的将来,还可以完全实现基于图像诊断的实时监测农业信息系统。

3、示范园区的主要信息技术

3.1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田间地头,其基本组成单元是大量的微型智能传感器,通过一定的规划或随机投放,分布在广阔的农业生产区域中,彼此之间通过无线通信组网方式,完成对包括温度、湿度、光强度、土壤成分、压力、噪声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的全面感知和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易布置、易控制、低功耗、低成本、通信灵活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精细化农业、智能化农业中,例如用于温室环境的信息采集和控制、大范围的农田节水灌溉控制、土壤酸碱度变化的监测、动植物生长环境信息的监控等等。与此同时,现代农业生产和物联网的结合是未来农业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而近年来,基于RFID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农产品的全周期生产销售跟踪、流通环境监控等。

3.2无线局域网

无线传感器网络解决了农业生产最前端的问题,但是由于传感器的性能限制,其通信能力、传输距离以及网络带宽都极为有限,无法提供高性能的信息处理平台,难以满足诸如视频监控诊断等农业信息的宽带传输需求。基于WiFi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采用IEEE802.11g/n的WiFi网络可以提供高达100Mbps以上的无线传输速率,并且通过中继或多跳技术,可以覆盖长达几公里的示范区范围。基于这两种信息技术,未来农业信息化中的无线网络应用可以重点考虑以下问题:①农用传感器种类需要进一步扩展,以满足农业生产中更为精细的信息控制。②网络系统的性价比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满足农户对生产成本的控制。③无线网络技术自身的发展与成熟,包括传感器的能耗技术与定位精度、无线局域网的通信性能与安全问题等。

4、结语

篇(6)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生产力;农村经济;槎水镇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26-03

引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68%,农村经济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经济。农业是个传统的弱质产业,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较大,由于缺乏市场信息,农民很难依靠农产品实现持续的增收。像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农村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下滑,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随之下降,由于信息不畅通,许多地方的农产品囤积,无法销售出去,农民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实现。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能力,传统的农村经济急需向现代农村经济转变,而信息的出现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支撑,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一、槎水镇农业经济现状

本次调研的槎水镇位于潜山县西北部,槎水镇是个典型的山区大镇,也是农业重镇。尤其蚕桑、茶叶、瓜萎等传统农业更是槎水农村经济的支柱,当地居民的农业收入主要靠对外销售蚕茧、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目前,槎水镇茶园4000亩,年产茶45吨,产值300万元;瓜蒌种植面积4500亩,年产值1300万元;食用菌年产10万棒,年产值200万元。蚕桑1.8万亩,年产茧3.1万担,产值360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970元,槎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第一产茧大镇。

二、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和基本现状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从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培育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进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

2 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某地区信息化程度的定性分析通常采用以下几大统计指标:计算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人均电信业务总量、每万户互联网用户数。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2004年底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0159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不通电话。全国广播电视尚未覆盖到的5.9%其中4.7%都在农村。2004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9400万,但是,农、林、牧、渔行业的用户仪占1.3%,这表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应用水平是很低的。另据2001年农业部一项对我国1 0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信息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在我国,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只有0.8%。其次,在软件体系建设方面,全国性的网络体系没有真正意义的形成。在我国缺乏一个能够及时提供农情供求信息的网络体系,即使有些农民有信息意识,也有相应的操作网络能力,想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农情信息,但是却无法及时得到相应的信息。

3 潜山县槎水镇信息化现状

槎水镇是一个主要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的农业大镇。主要的特色农业有蚕桑、瓜蒌、茶叶、食用菌等。在这样一个主要以生产和销售经济作物的槎水镇,信息对农民以及的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和比不可少的。当地的农业经济特点决定了该镇应该拥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而且当地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也是非常强烈的,本次调查问卷中,有一项问题是“你认为下列哪种要素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最重要:资本、技术、信息”,出乎笔者意料的是约70%的农民都认为是“信息”,用当地农民的话来说“不是我们没有技术生产不出这种农产品,更不是我们没有这个资源,而是我们没有销售渠道,没有市场的需求信息,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不出去”,可见当地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是相当迫切的。但是调查中发现槎水镇的信息化程度并没有潜在需求的那么高,甚至远低于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平均水平。目前槎水镇电话的普及率约为55%,手机普及率约为15%,且这15%用户大都是外出务工人员,而那些常年在家务农的农民拥有手机的是非常少的。在调查中,农户的家庭支出中每月用于电话、手机通讯费用的平均约为30元,约占家庭每月总支出的5%。而拥有电脑的家庭更是非常之少,平均100多户才有一家拥有电脑,而且一般拥有电脑的大都是镇上的商人,其电脑也并非用于农业信息的搜集。

三、在市场经济中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农业中,农业资源的配置以上级指令为依据,农产品也是统一销售,此时农业信息对农业生产者的作用不大,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信息对农业生产者来说就已经及其重要了。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安排农业生产。市场需求的状况决定着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农民只有充分占有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才能在紧接着的市场销售中取得很好的收益。所以在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中,信息要素有着突出的作用,信息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信息化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促进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

农产品的不同于其他的产品,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滞后性。它的需求状况受气候、市场价格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等的影响,农民只有在生产前掌握了这些影响因素的信息,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去调整生产规模、生产品种,来安排农业生产,以避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销售不掉,导致资源浪费,大大促进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农业生产和决策更加科学化。而这些信息的获得离不开农业的信息化。

2 农业信息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需求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生产与经营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而引起的。农民可获得的信息越充分,投资与生产决策越准确,市场风险就越小。因为农产品生产周期的季节性,要求生产者在种植前就要根据掌握的市场信息对未来的收获季节的市场行情做出相应的理性预期,从而来指导自己做什么以及做多少。而不是盲目的以上季的市场行情来指导本季的农产品种植,或者盲目的跟风,人家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比如在这次调研中,槎水镇的农民,在08年由于气候等原因适宜,蚕桑产量以及质量都很优良,但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丝绸以及服装等销量大跌,由此做为原材料的蚕茧价格也是大跌,由07年的12元一斤跌倒08年的4元一斤。除此之外,08年蚕茧价格下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08年蚕茧产量的猛增,市场供过于求,

价格下降。槎水县的养蚕大户冯长江,在07年市场价格高的时候,年利润高达30万,而在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产量高的双重冲击下,市场价格猛跌,08年亏损30多万。但是如果当地农民,在作出农业生产决策前就做掌握了相应的信息,对未来价格作出了理性预期,然后根据市场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农业生产,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经营风险。

3 信息化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了精神文明

信息的传播的同时更伴随着文化的传播,通过互联网农民在家就可以了解到世界最新的信息,了解到各地的风土人情,使农民的视野变化更加开阔,同时提高了其文化素质水平、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槎水镇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制约

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信息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而潜山县槎水镇发展农业信息化除上述原因之外,还受到以下具体因素的制约。

1 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支持信息化

潜山县是全国的贫困县,而槎水镇地处潜山的偏远山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不能较强的支持基于电脑和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消费。调查中绝大部分居民每年全家收入为1万元,人均收入只有2千元,而一台电脑的市场市场价格是5000元,网费为80元每月,一年网费约1000元,当地的居民的实际收入是根本无法承担这么高的信息费用的。经济收入低下是当地信息化最大的障碍。

2 农民的意识跟不上信息化的需求

当地的地处偏远山区,当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30岁到50岁的青年人平均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农村及农民科学素质偏低,对农业信息服务的认识不足,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产品的流通基本上还是“养在屋前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状况。相较沿海发达地区农村而言,当地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的自觉性也都比较差,缺乏足够的智力和财力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例如,潜山县农情信息网,是当地政府建立的最大的农业信息网站,但是2010年8月份,在此网站上的农产品供应仅仅为33条,而这33条信息中没有一条是由潜山县本地人的,均由外地农民的。这和山东的仓南县的农情网中8月份的农情信息有215条,这反映了潜山县信息水平的落后和低下。

3 信息化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不足

这也是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居民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农业信息的一个主要障碍。有些农村家庭条件好的居民,他们经济上已经具备了购买电脑的能力,但是许多家庭并未去想要购买电脑来获得相关农业信息,即使有电脑的也极少有人通过电脑去获取信息,因为使用电脑去搜取有用的信息是带有一定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的,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文字输入和输出能力,甚至还要具备基本的电脑故障处理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民如槎水镇的农民来说显然是不具备的。

五、对潜山县槎水镇以及我国农村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应发挥职能作用

农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局限于槎水镇一个镇或者一个县的任务,而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分工和协作。首先,作为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建立一个覆盖面广的农业信息系统,及时相关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的信息。加快电视、广播、电话接入到每个农户的家中,通过媒体的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其次,政府以及各地的农技站应该承担起网络电脑知识培训的相关责任。应当定时开展电脑信息培训班,教会农民掌握一些基本的电脑互联网知识,处理常见的故障,学会信息搜索。

2 因地制宜,重视“人网”的渠道作用

在收入水平低下的偏远山区,距离每家每户都装上电脑和电话还有很长的距离。比起城市,农村的“人网”更加发达,信息可以通过“人网”得到迅速传播。所以更要重视信息在农村中发达的“人网”中的传播。目前信息网络大多联到了镇和村上,所以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都需要镇和村上的相关机构如当地的农技站,为当地居民获取各种丰富的多元化的信息。农民可以从镇或村上以及农技站那里获取各种信息,然后农民之间相互传播。

3 积极推进各种合作社和协会的发展

在潜山县槎水镇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当地农民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比较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当地的蚕桑、瓜蒌、食用菌都是具有优势的产业。可以针对这些产业成立一些合作社和协会,合作社和协会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不仅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还可以在培训期间向农民相关的农产品需求和销售渠道的信息。合作社可以实现农业品的产业优势,组织社员统一生产,合作社将社员的农产品统一销售出去,实现生产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贾善刚,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2

[2]闰直,浅谈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J],甘肃农业,2007.4

[3]马秀敏,健全农情网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J],农业经济,2008

[4]张琚,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业信息服务[J],农业现代化2005

[5]李惠兰,论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影响[J],社会纵横,2004

[6]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产业经济,2008

篇(7)

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一是产学研脱节现象较为普遍,创新运行不通畅。这突出表现在:科研课题关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少,科技人员重视理论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真正做到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由此造成科研与生产脱节。二是现有科技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这严重影响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2.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有待提升。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不足。全省农村科技人才数量仅占农村劳动力的2.29%。[2]二是人才配置不合理。目前,山东省的农业科技人才大多分布在行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长期扎根基层的甚少。根据有关数据,山东省农技推广人才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676,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为1:100。三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较低。

3.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在1%以上,而山东投入水平只有0.1%至0.2%。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投入渠道单一,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由此带来了诸如科研单位的设施条件简陋、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从企业投入看,大多数农业企业自身科研实力较弱,未能形成自主研发体系。

4.农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业信息化。近年来,山东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有明显提高,但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与山东农业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符。主要表现:一是缺少对信息建设的统一规划。由此,造成了不少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库的作用发挥得也不好。二是缺乏资金投入保障。目前,财政投入是山东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致使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缺乏。一些自筹资金的单位资金压力更大。三是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目前,山东省对农业信息化相关载体的整合不够,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致使农业信息的与传输不畅通,降低了现有农业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山东省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及评价

(一)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评价体系架构根据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参照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标准,从山东省实际出发,我们构建了一套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评价体系.

(二)山东省农业科技创的测试分析以表1所示的评价体系,以2011年山东统计数据,计算山东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以(0.2,0.4,0.6,0.8)为分数集的对应评语集(极低,较低,一般,较高)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较低。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综合评分为0.42,居于0.4-0.6区间。可见,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较低。这个结论,与2011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是基本一致的。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2011年全国31个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被划分为四类,其中山东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5%,名列第11,处于第二类,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0.05%),这与山东经济大省的排名是极不相称的。2.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指数较低。以理想状态为100%,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指数仅为42.65%。这与山东整体科技环境相符,在2011年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的排序中,山东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为54.22%(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为56.94%),名列全国第13位。这种现状与山东缺乏农业科技人员密切相关。3.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指数过低。以理想状态为100%,山东农业科技投入指数只有19.55%,这与山东整体科技投入水平差别较大。2011年,山东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59.8%(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58.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名列全国第7,比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前进4名。产生这一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山东农业科技投入中物质投入占比过低。4.山东农业产业化指数一般。如以理想状态为100%,山东农业产业化指数为57.55%,接近一般水平。5.山东省科技创新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指数一般。以理想状态为100%,这一指数为65.98%,只达一般水平。

三、山东省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着力优化农业科技环境一是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通过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网络,大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山东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构建良好政策环境。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保障。要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要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科技成果独立评估制度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三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体系、公益性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四大建设”。四是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立足山东实际情况,推进农业信息化,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向导,以农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强化农业信息化为“三农”服务的实效性,使信息化成为推进山东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二)着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一是确立财政投入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纵观世界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荷兰农业科研经费60%以上来源于政府的投资。(4)政府只有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才能真正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二是开辟多条渠道,形成多元投资格局。要通过政策引导,提高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构建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农业科研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