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经济市场前景

农业经济市场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1 16:54: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经济市场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经济市场前景

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重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已经改革开放几十年了,虽然我国的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仍然不是很理想,其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比较成熟,而农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因此我国近几年提出了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目标,就是为了减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拉近两者的距离。重点工作在于提高农业经济比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让农民能够变得富裕,这些目标都是围绕农业经济来展开,其基本的立足点应该是农民的生活和农产品的价格这两点,只有以农民民生为出发点,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长远发展看,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或具有“微利性”,下业属于“竞争产业”或具有“赢利性”;农村属于“分散区域”或具有“资源扩散性”,城市属于“集中区域”或具有“资源聚集性”;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或具有“易侵害性”,市民属于“强势群体”或具有“保护性”。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问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最终需要转移到激发农民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农民的“自利性”释放出来。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我国采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这也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因素,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剩余,而又有城市和农村户口的分别,因此剩余劳动力要想流动到城市受到了一些阻碍,这也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阻断。农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比较大,农产品价格非常的低,农业经济利益非常的薄弱,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民所获得的收益无法在城市中作为投入获得产出,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无处安置。

2.2 利用外资的问题

农业投资和外资利用存在倾倒的情况,农产品的初加工获得的利益较高,而且审批比较简单,投入和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短,因此能够吸引较多的投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养殖水面等项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产出周期又非常的长,加上投资风险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资就比较少,这样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项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项目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2.3 信息闭塞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的流动方向,市场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农业生产经营在市场的同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农民耕种的种类都是以农民的意愿来决定的,农民认为什么样的产品比较符合市场的需求,他们就会去种植什么样的产品。而信息的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容易出现扎堆的情况,大多数农民都种植相同的作物,那么尽管市场需求比较大,也仍然容易处于饱和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会有增产减收的情况出现。农村信息工程建设在我国来是非常稀少的,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因此大量信息被阻滞,给农民带来了很不稳定的农业收入。

2.4 农村金融信贷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

农民的信贷业务都是短期小额的贷款,不仅频率高,还存在很大的风险,贷款一般都是拿物质进行抵押,而农民个人的信用很难去评定,所以贷款所需的担保物质就会非常的多,手续也是非常复杂,这样农村金融信贷环境就很不理想,很多农民都不愿贷款或者是贷不到款。

3 努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3.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3.2 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适量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人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3.3 加快完善农业投资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篇(2)

一、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传统的农业生产属于“弱质产业”,农民的生产只能是具有“微利性”,维持温饱生活;而工业生产属于“竞争产业”,工业生产具有“赢利性”;同时,农村又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虽然在改革初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如何在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期就显得亟待解决。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但同时,在新时期,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又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在农村,为了经济发展投入的资源消耗过大,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不高,给农村环境的破坏又比较严重等。这些问题,在新时期都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农业经济在新时期面临的问题

1、在新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采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分级管理制度,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在相当的历史时期,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因素,在农村虽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流动到城市的生产之中,这也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阻断。同时,我国农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较大,农产品价格非常低,工业产品价格非常高,使农业经济利益受到打击,因此,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民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同城市中的剧名相比,又难以进入城市,这样就减少了很多就业机会,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无处安置,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差距。

2、在新时期利用外资的问题

农业投资和外资利用也存在不足的情况,算然,农产品的初加工获得的利益较高,审批比较简单,投入和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短,因此能够吸引较多的投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养殖水面等项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产出周期又非常的长,加上投资风险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资数额就比较少,这样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项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项目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3、在新时期农村金融信贷环境问题

由于农民缺少必要的生产资金,他们需要短期小额的贷款,这种贷款,不仅频率高,还存在很大的风险,贷款一般都是拿物质进行抵押,而农民个人的信用等级很难去评定,所以贷款所需的担保物质就会非常的多,手续也是非常复杂,这样,就使农村金融信贷的环境很不理想,很多农民都不愿贷款或者是贷不到款,只能利用民间贷款,对农民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在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在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在新时期,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的比重;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在新时期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在新时期,要适量提高粮食的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的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大力支持农业向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的程度,积极建立合作社的形式。

3、在新时期加快完善农业投资环境

篇(3)

【关键词】:优质稻、专业化、竞争力、农业经济、高速发展

优质稻是指相对一般水稻品种而言,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腹白小甚至没有腹白,角质率度高,米色清亮,有些带有特殊香味,煮出的饭也甘香,软而不粘,适口性好。我国现有两种标准。一是农业部颁布的优质米标准,分一级和二级两个级别的优质稻,主要是针对品种而设的;二是新颁布的国家优质米标准,简称国标,分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级别的优质稻。主要是针对稻谷质量而设的。无论哪个标准,都包括碾米品质(整精米率等)、外观品质(垩白、粒形、透明度等)蒸煮和食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理化特性)、营养品质(蛋白质含量等)。

1、产业现状

盈江县以水稻、甘蔗为主要种植作物。近年来,优质稻米一直供不应求,盈江精软米畅销周边各地。2012年,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3.2万亩,实现产值12670余万元。2013年全县优质稻面积预计可突破14万亩。主要有适合盈江气候特点的“盈香一号、盈香二号、盈选1号、盈江小粒稻、德优8号、德优16号、滇陇201、滇瑞456”等优质水稻品种,这些品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特别是“盈香一号”品种口感好、米质优,给农户种植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小范围内已经形成规模化良种生产基地。由于生产的良种品质优、质量得到保证,得到种植户的认可,所生产出来的良种满足德宏市场外,还远销外地,对盈江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2、发展前景

盈江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特别是优质稻,历史上的黄板所、毫木细、毫木雷等均是质量口感上乘的优良品种。随着社会对产品产量的过度追求,一些高产杂交品种逐步占据上风。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优质稻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效益逐年提高,但目前也存在产量瓶颈。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产,做大做强优质稻产业,推广优质稻规范化栽培技术是很有必要的。通常盈江县优质稻主要以加工企业收购为主,销路相对固定。2012年全县稻谷总产5300余吨,平均亩产达400千克。优质稻种植区农民人均稻作收入超过10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盈江县已成为云南省优质稻较为有名的主产地之一,同时也成为盈江县今后水稻发展的方向之一。由于优质稻品质好,产品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近年来,在德宏贡米公司品牌宣传下,德宏优质稻米远销省内各大城市。在盈江的订单生产面积超过5万亩。另外,优质稻在本地市场销量大,且盈江中小加工厂较多,经常出现加工厂到田间地头收购稻谷的现象。因此,优质稻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3、全面推广优质稻的有利因素

3.1有利因素

3.1.1具有适宜的自然条件

盈江县气候类型多样化,时空变异大,雨热同期,干湿季节分明,夏季降雨集中,冬春干旱,年平均气温19.3℃,每年平均降雨量达1500mm左右,年日照时数2346.5个小时,≥10℃的积温6500―7000℃,其日照充足、光质好、太阳辐射量大(年辐射总量达137.9千卡/cm2),较同纬度地区为优,光、热、水资源十分丰富。相对较好的光温水气条件,为优质稻营造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3.1.2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44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69万亩,其中水田29.82万亩。全县除了昔马、苏典、勐弄等乡镇,适合种植优质稻的土地面积超过25万亩。其中尤以旧城、平原、太平等坝区乡镇条件更好,相对而言,又以旧城镇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各农户经过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等,已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素质,通过进一步指导和培训,将成为带动周边发展优质稻产业的重要力量。

4、优质稻稳粮增产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农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要做到一是:突出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与农民长远利益直接关联,探索出新型水利融资渠道和长效机制;二是:总结造成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多种原因,切实解决目前困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村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田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能力。

4.2探索并形成完善的优质稻种植技术

优质稻种植对于技术的依赖性极强,只有拥有完善的技术措施,才能保证产量的提升。一是:规范化栽培技术,旱育稀植,全部使用壮秧剂,带蘖壮秧移栽,100%实现宽窄行拉线条栽植,每亩基本丛树20000丛。二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种植前全部进行种子处理,把住药关,大田期保证二次低毒农药预防,虫害实行生物农药防治。三是:测土配方等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高产高效。通过引进、吸收、转化国内国外测土配方施肥先进技术,实现“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指导施肥”配套,提出配方,由厂家直接针对盈江土壤和优质稻提供相应的配方控制施肥模式,解决过去“有测土、没有配方,有配方、没有配方肥料”的问题。

5、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

根据300亩优质稻生产区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预计单产500公斤,产值1600元,示范区实现总产值48万元。通过带动周边农户规范化种植优质稻,可实现种植面积1万亩,其单产按460kg/亩计算,潜在经济产值可达460余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5.2社会效益

根据对优质稻的规范化栽植,土壤肥力指标有所提高,改善了施肥结构,化肥利用率显著提高,N、P、K综合利用率提高4个百分点;由于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了优质稻生长的养分,使养分更加均衡、全面,作物发育健壮,抗倒伏能力和抗御病虫能力有所增强,减少了优质稻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既增加作物产量,同时提高作物品质,有利于“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发展。

篇(4)

1.1区位优势

乐东县交通方便,海南西线高速公路和西环铁路贯穿西北,海榆中线公路穿越东南,是运销农副产品的胜地。全县土地面积2765.5km2,海岸线长达62.65km,总人口51.61万人,有黎、苗、汉等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65%,其中农业人口37.39万人,非农业人口14.22万人,劳动力20万人[1]。全县辖11个镇,县境内有7个国营农场,1个省属国营尖峰岭林业公司,1个国营莺歌海盐场等单位。尖峰岭为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现有保护最好、国内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

1.2资源优势

乐东县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000~1800mm,常年气温23~26℃,年日照时数达2100~2600h,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全县可利用开发的土地28.78万hm2,其中宜农地6.36万hm2,宜胶地5.81万hm2,宜热作地3.14万hm2,宜林地11.96万hm2,宜牧地0.90万hm2,可利用滩涂0.43万hm2,淡养水面0.21万hm2。全县耕地总资源5.35万hm2,常年耕地面积3.09万hm2,其中水旱田1.73万hm2,旱地1.36万hm2。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2]。

1.3基础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乐东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积极组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2010年该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年农业生产总值达36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3.66亿元,加快了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促使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措施

2.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1.1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根据往年粮食单产和品质偏差的状况,把发展重点转移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质高效上来,减少常规品种种植面积,扩大杂优稻和其他优质高产品种的生产面积。抓好南繁制种工作,不仅可为县内外生产供应大批优良种子,而且大幅提高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全年建立南繁制种基地面积3333.33hm2,其中水稻制种面积2866.67hm2,玉米制种面积466.67hm2,生产高产优质稻种子1.3万t、玉米高产优质种子4200t。全县年种植优质稻1.33万hm2,总产量10万t,产值6.2亿元;种植优质玉米0.33万hm2,总产量3万t,产值1.3亿元。推进粮食生产向高效、优质和优价方向转移。

2.1.2调整瓜果菜生产结构,推出乐东县农业品牌。根据乐东县实际情况和市场要求,着重打好名特优、季节差、无公害3个品牌。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准确把握各品种最佳上市时间,发展名特优品种,如豆类的四季豆、夏宝豆;菜用津春4号黄瓜、琼1号苦瓜;鲜食无籽西瓜、小型西瓜、台湾蜜瓜状元、蜜世界、新疆哈密瓜金皇后、西域3号等大批优良品种。树立无公害意识,禁止在生产区域乱扔垃圾、生活废弃物等污染源。产地选择在远离城镇、工厂和乡村的区域,避免工业“三废”污染,禁止生产上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执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抓好九所镇熟田洋、利国镇荷秦洋和佛罗镇腰果场等3个无公害瓜果菜面积共5666.67hm2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地环境质量,扩大无公害生产面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乐东县山区各镇是瓜果菜生产新区域,其产品病虫害少、高产优质,生产布局上必将逐步向其倾斜,逐年扩大其瓜果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此外,着重推出具有乐东县特色的农业品牌,如大棚哈密瓜、无籽西瓜和豇豆等。全县年种植瓜菜2万hm2,总产量52.5万t,产值15.8亿元。

2.1.3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发展蓝色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民间集资造船,加快渔船网具更新改造,新造大吨位渔船,优化作业结构,做到一船兼多业[3]。主要经济鱼类:海水鱼有红鱼、石斑鱼、真鲷、黄鲷、海鲶、海鳗、西刀、黄泽、鲱鲤等逾30种;淡水鱼有鲤鱼、草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福寿鱼、塘虱、黄鳝等;甲壳类有斑节虾(角虾)、对虾、白虾、九虾、青蟹等,贝类有牡蛎、文蛤等,头足类有鱿鱼、墨鱼、章鱼等。此外,还有海马、海参、海螺、海龟等名贵海洋药物品种。自6月开始,每年实行2~3个月的伏季休渔,以增加鱼虾繁殖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高位池养虾,抓好低位池的更新改造。科学规划,选择优良品种如福寿鱼、鲢鱼、罗非鱼、越南鱼、唐虱、黄鳝、鲤鱼、鳗鱼、草鱼等,搞好淡水养殖,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渔农经济收入,振兴蓝色农业经济。

2.1.4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千家镇、抱由镇、大安镇等乡镇的养牛养羊业和全县家庭圈养猪兔等业的发展,发动农民群众,大力发展鸡、鹅、鸭、猫、鸽子等养殖业,增加畜禽出栏量。乐东县的畜牧业种类:兽类有水牛、黄牛、猪、羊、狗、猫、家兔等;禽类有鸡、鹅、鸭、鸽等;虫类有蜜蜂等,还有多种野生动物和水生动物共128种。

2.1.5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创办高效种养项目及农副产品运销、包装、保鲜、加工等,建立香蕉、芒果、椰子、竹笋、槟榔等农产品加工厂,建设瓜果菜冷冻贮藏库、橡胶初加工厂和植物榨油厂、竹箩筐纺编织厂等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采取洋土结合的方法,实行内引外联的合资、独资等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

2.2大力生产热带优质名果,提高农业产值

积极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优质名果生产,组织举办热带水果生产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赠送科技图书,进行技术咨询和实地操作示范,培养热带优质名果生产能手,大力推广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芒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热带优质名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选种、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合理密植、铺设喷带灌溉设施、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培土、综合防治病虫害、果实套袋和科学采收等一系列综合丰产技术。加强治安管理和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做好产品畅销服务,提高产值。全年种植香蕉8000hm2,总产量30t,产值9亿元;种植芒果4000hm2,总产量4.5万t,产值2亿元。

2.3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乐东县农村沼气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推广“猪—沼—果”生态能源高效示范技术,每年举办6期农村沼气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达3000人次。年建造沼气池2000口,配套建造户厕和猪圈各2000个,养猪6000头,种果666.67hm2,充分利用农村能源造福乐东县广大农民群众,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为循环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全县年种植面积达1.07万hm2的热作橡胶生产采取提高割胶技术、压青、合理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使橡胶生势强壮,产量和产值相应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国防事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4-5]。封山育林,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保证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有效灌溉面积2.65万hm2,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田、林、鸟、路的生态农业新局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提高生产效益

设施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因此必须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一是推广设施无公害瓜菜节本增效微喷、滴灌与作物喷带灌溉施肥等节水肥技术,保持水土,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发展大棚种植瓜菜特别是哈密瓜产业,年种植2333.33hm2,总产量12.3万t,产值4.92亿元。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产值。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县建成蓄水工程109宗,其中大型1宗,中型7宗,小型78宗,山塘23宗,总库容4.88亿m3。通过争取上级拨款、集资,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大中型水库和江河湖泊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存在的问题

乐东县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产品包装不规范和培育品牌不尽人意,尚未能更好地适应买方市场。二是产销衔接体系有待完善。三是农业投入资金缺乏,靠资金拉动农业增长的力度不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抵御旱涝等灾害的能力尚弱。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尚处于低水平,生产结构还需要合理调整[6]。六是渔船深海作业乏力,海洋经济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七是山区贫困面大,扶贫任务繁重,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4发展规划

4.1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依法治农目前,在建立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再建立乡镇农业行政执法站,加强县、乡两级农业乡镇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为三农服务。依法保护耕地、水利设施和森林资源;依法管理水资源、海洋资源。加强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

4.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2.1举办农业技术大培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充分调动全县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每年举办农技培训班80期,培训镇农、村干部和农民超过12000人次。编印发《早、晚造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0000份、《今冬明春瓜果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000份和《各种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15000份,并全部发放到各镇。采取技术讲座、赠送科技图书、专家咨询、释疑与解决难题和现场技术操作示范等学教结合的教育培训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组织编印发《乐东农技推广》这一农业科技刊物,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在乐东县的推广应用。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采收、包装、保鲜等,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手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4.2.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机构,即县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各个镇设有1个农业服务中心,每个村设有1个农技推广服务小组,形成县、乡(镇)、村3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大批农业科技骨干,健全科技体系,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通过转变职能,发挥技术优势,实行技术承包,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用科技武装农民群众头脑而发展生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2.3抓好早、晚造粮食生产工作。抓好全县全年2.67万hm2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管理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化学除草、配方施肥、旱育稀植、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农民群众利用坡园地、空闲地种植番薯、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抓好农田整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排灌条件,夺取粮食大丰收。

4.2.4加强香蕉生产管理。认真抓好全县8000hm2香蕉生产管理,提高香蕉产量品质。推广香蕉喷带灌溉、施肥、抹花、断蕾、疏果、套袋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推广田头保鲜和改进采收与包装技术,提高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使香蕉产品不仅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而且能打入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提高生产效益。

4.2.5加快发展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生产。根据乐东县的实际和市场需求,做好冬春瓜菜生产准备,生产面积扩大至1.33万hm2。一是抓好种植期调整。争取最佳上市时间,避免与广东、广西等省区的瓜菜上市时间相同,争取市场份额。二是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品种如赣豆、四季豆、夏宝豆、无籽西瓜、小型西瓜、菜用瓜(琼1号苦瓜、津春4号青瓜)、椒类(湘5、湘9)、茄类(长紫茄)等种植面积。三是抓好无公害瓜菜生产。抓好巩固佛罗镇腰果场、九所镇熟田洋和利国镇荷秦田洋等共5666.67hm2无公害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无公害瓜果菜生产规模。禁止在生产区域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大量化肥,禁止向生产区域倾倒垃圾和生活废弃物,避免工业三废等污染源,创造乐东县无公害瓜菜品牌,发挥乐东县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的最大效益。

4.2.6大力推广果树优良品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山区的农民群众调整优化果树品种结构,扩大推广巴西蕉组培面积5333.33hm2、台农芒面积3333.33hm2、杞子笑荔枝面积800hm2、储良龙眼面积533.33hm2等,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效益。

4.2.7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金钱树、兰花和槟榔市场前景广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门路。乐东县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的胜地,兰花喜阴凉,应将培育兰花和种植槟榔相结合,在大龄槟榔树下培育兰花是科学之举。因此,应积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热带金钱树、兰花和槟榔等经济作物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2.8抓好畜牧业生产。按照围绕市场、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总体思想,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抓好山区养牛、养羊和沿海地区的养猪工作。引进优良种源,改善本地传统品种,抓好畜禽无公害生产。预防控制禽流感等病害,生产优质产品,保障人们健康安全,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4.2.9积极发展渔业产业,搞活蓝色农业经济。全面推广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研究解决高位池养虾中出现的抗生素超标问题,养殖龙虾、对虾、白虾和草虾等,使高位池生产的虾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改造更新渔船网具和低位养虾池,增强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能力。继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和“海养海捕,淡养淡捕”的原则,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4.3拓宽流通渠道,搞好流通服务

县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有关人员到北方等地考察外地市场,寻找订单,请外地客商到乐东县来,选优订购农产品。二是广开流通渠道。扶持瓜菜协会、香蕉协会、芒果协会等民间组织与流通,引导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进入流通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乐东县农副产品畅销。三是积极参与冬交会、全国农业博览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了解市场信息,宣传乐东县农产品。四是充分发挥利国镇农贸市场、大地公司批发调拨市场和佛罗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要作用,新建抱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乐东县农民销售大批量的优质农副产品提供良好的集散地。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岛内需求,而且远销北方等大中城市,乃至中国港澳市场及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增创外汇,全面提高乐东县县域特色农业经济效益。

篇(5)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路径 协调发展 选择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和附近的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谐发展之途。因此,设法发展当前县域经济,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对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1.发展农业综合企业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综合企业是指从事农业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经营活动,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少、农村发展慢,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着力点。

2.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当前,我国大多数县处在农业经济阶段,准确地说应是不发达农业经济阶段,其主导产业仍为传统的农业,工业甚至农产品加工业比重很小,经济效益差。对我国绝大多数的县而言,即使是较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也还只是处在工业化初期,必须把工业经济当成县域经济的主体来重点发展。当今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仍然是工业化,农业发展应当以工业化为方向,小城镇建设应当以工业化为基础。

3.完善信贷管理规定,强化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

突出支持重点,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倾斜力度。一是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对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项目, 特别是县域交通、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 要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 以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对政府确定的试点县, 特别是对信用环境好、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在信贷项目的评估、贷款的审批上优先考虑。三是应坚持“不分经济性质, 不分规模大小, 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 对所有县域地区的企业平等对待, 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县域新兴企业和项目, 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筛选推荐的扶持企业, 给予大力信贷支持。四是调整对县域地区中小企业办理信贷业务的掌握标准。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要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五是积极支持对县域地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对拥有成熟技术及良好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产品或专利项目的中小企业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积极予以信贷支持; 对从事出口生产的中小企业,优先办理打包放款和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业务。

4.要优化各种环境

环境既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有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可以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洼地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流和聚集,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爆发力,促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二是“亲和效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使人们心情愉悦、安居乐业,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连锁效应”。好的环境还能使受益者成为宣传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生活和创业,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5.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首先推进强县扩权改革。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减放并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则,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进一步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决策权。其次是加快“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规范试点县财政体制,加大省级扶持力度,减少运转层次,提升管理效率。二是要建立县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加快弱县与强县产业的有效对接,促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政策,建议借鉴江苏的做法,每年安排部分资金,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中西部省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支持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投资兴办项目。构建产业对接的协调组织机制,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县域间的协调与沟通。三是要整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项目。目前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名目繁多,也比较零碎,且政策刚性很强,基层实际执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议整合各项扶持资金,多搞一些能够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开发性项目。

结语

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新时期县域经济建设,应坚持全面的协调经济的均衡发展战略。面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应立足现实,借鉴和学习一切有益的经济管理发展经验,加强和创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为推进县域经济管理,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渠晓伟.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J].工业技术经济,2007,9(9):33-34

[2]马宗国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0,12:65-68

[3]赵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3:41-42

篇(6)

[关键词] 农业 机械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237-01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机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农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解放劳动力,促使农民群众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得更多效益,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 农机应用于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农机的应用和管理对农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其生产效率的影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农业机械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也能够达到包产增收的目的,提高粮食、农作物的产量,有效的改善了“三农”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出稳定社会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加强农机应用与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加强对实用型农机的推广

在农机推广工作中,农业综合服务站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生长规律,推广一些较为实用且前期投资较少的农机,保证农机使用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效益。与此同时,在开展园林、温室、大棚等工作的过程中,注意推广型号小、价格适中、易于操作的新型农机,充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除此之外,还应当着重引进通用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农机,促使农机使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引进、推广农机的过程中,农业综合服务站除了必须考虑到农机带来的经济效益之外,还需要考虑农机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以期获得更高效益和利润。

2.2 在农业政策补贴方面加大力度

由于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各地区在农业优惠政策方面也存在相的差异。在江西省新干县界埠镇下属的农村地区,使用较多的就是小型农机,但是大多数所使用的小型农机都享受不了地方政府给予的农机购置补贴,导致使用农机的农户家庭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对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机技术普及应用造成一定阻碍。现阶段,虽然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各省市适当的增设了适应地方特色的农机补贴,农机补贴目录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拓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导致每年都会出现部分补贴目录核定公布时间延迟,加上由于农业生产受时节、地理环境的限制,许多为了抓住农业农事生产关键时节的农民在没有补贴、家里困难的情况下难以购置农机,久而久之,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打击,对农机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不利影响,抑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造成严重阻碍。对此,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的为本地农户提供政策扶持,妥善调整补贴比例,在可承受范围内扩展农业机械购买补贴目录和范围,促使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及应用。

2.3 加大对农机技术的扶持力度

在农机使用技术扶持方面,农业综合服务站应当积极主动的借助多方力量为本地农民群众提供农机技术指导,阶段性的组织农业机械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参与到农机技术培训活动中,提升农业机械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夯实其专业基础,促使本地农民群众能够熟练掌握应用农机的正确方法。与此同时,农业综合服务站应当紧密联系上级部门,在农机管理和应用方面给予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农机维修养护管理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其他服务型经营实体、个体户等一定的优惠政策,为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和经营实体提供项目扶持和政策支撑,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农业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强化农机管理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保证农机应用和管理工作得到高效、有序、优质的开展。

2.4 建立健全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

作为农业生产建设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效益第一”的原则,实现因地制宜。具体来说,在现代化农业服务机构建设方面、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方面、农业政策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工作重心的有效转移,逐步提升现代农机推广工作的效率,促使现代农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得到普及应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对现代农机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完善,建立集农机应用、农机管理、技术培训、维修养护、服务监督于一体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1]。除此之外,农业综合服务站还应该将大型农机和中型农机作为本地着重推广的对象,实现以大带小、优势互补、全面推进,为本地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农机管理服务,促使其安全、高效的使用农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省时间和劳动力,保证增产增效,推动农业与农机的共同发展。

结束语

总之,加强对偏远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策略。为了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进程,各地区农业综合服务站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不断优化农机应用和管理工作,促使农机得到有效管理和高效应用,为农业进一步发展不断付出努力。

篇(7)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对策

作者简介:王新建(1973―),河南驻马店人,商丘师范学院经济学与管理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4-0026-03

一、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跨进,总体发展态势非常喜人。目前,河南省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计910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8473家,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省的龙头企业群体。属龙头企业带动型的572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42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43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200多家。河南省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60%;初步形成了以豫北、豫中南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豫东平原奶业养殖基地、中原肉牛肉羊、京广铁路沿线瘦肉型猪、豫北肉鸡、豫南水禽等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带。目前,全省与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相对稳定利益关系的种植业基地面积达5617万亩,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数达到575万人。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河南还创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农产品,如“华英”鸭、“大用”鸡、“金苑”面粉、“三全凌”汤圆、“思念”水饺、“莲花”味精、“双汇”火腿肠等等。河南龙头企业还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竞争打造融资平台。近几年,周口的辅仁集团、许昌的众品公司、南阳的新野纺织、郑州的思念和三全,均在国内外证券市场成功上市,共募集资金近20多亿元。

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大中型龙头企业少,产品质量档次低

除双汇、莲花、三全、思念等企业外,全省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还不够大,产品质量档次较低,与农业生产和消费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据统计,山东省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达11268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884家,被列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44家,而河南分别只有9102家、287家和23家,且绝大多数企业的科技、管理水平不高。品质好、科技含量高、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精、尖、新”产品不多,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不多,销往省外、国外的产品不多。加之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以鲜(活)货、原材料、粗加工品出售为主,致使产品销售市场的半径不大,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

2.农产品产业链条短

目前,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纵向看,产品深加工度不够,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资料显示,全省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仅占20%,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为1:5左右,而我国仅为1:0.8。河南小麦加工能力虽然占小麦生产总量的2/3,但主要还是以面粉加工为主,而且产品品种少、档次低。与其他省份相比,如吉林的大成公司可以加工出变性淀粉、淀粉糖、赖氨酸、化工醇等系列产品,而河南还主要是把玉米加工成饲料,把红薯、小麦等粗加工后向外销售,附加值较低。

3.农民科技素质不高

农民科技素质较低,使农产品局限于低水平、小规模的生产模式。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看,决定产业化进程快慢的,往往不是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而是劳动者的素质。就目前农村劳动力状况而言,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把发家致富的门路大多寄托在二三产业上,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中老年劳动力。他们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更差只满足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对大规模的农业土地经营和农产品加工销售既缺知识又缺资金,导致了目前农副产品生产处于低水平饱和状态,难以形成各有特色可占领市场的优质品牌,造成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普遍较差。

4.产业化的市场运营机制不合理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过程中,还习惯于仅从建基地、抓主导产业来入手,忽视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运作体系和机制,以致许多地区的主导产业结构雷同,缺乏特色。其次,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制约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数量占农户总数的比例不足10%,绝大多数农户仍游离在产业化组织之外,处于分散经营、自找市场状态。就是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大多也属松散型经济联合体,而不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唇齿相依”的紧密型经济共同体。有些龙头企业与农户仅仅是买断关系,有些只是与农户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缺乏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农民得不到龙头企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增值部分的利润。加之一些企业或中介组织较为关注短期收益,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因此,在一些非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户利益很容易受损。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5. 出口创汇农业比较少

由于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少,加之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区位优势不明显,2008年全省直接出口农产品仅4.7亿美元,只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310.3亿美元的1.48%,居全国第15位。2008年河南实现农产品直接出口的企业267家,出口超千万美元的农产品企业仅9家,而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就有100多家。由于农产品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数量少,对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服务跟不上,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的顺利对接,影响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三、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选择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使特色农产品生产形成规模品牌和效益,从而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积极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业有机化、绿色化和无公害化;三是探索发展观光农业,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建成独具特色的田园、果园、菜园、茶园以及森林公园、民俗风情庄园等农业观光园,将农业生产与现代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农业生产在娱乐和创新中得到更大发展。

2.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

以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为依托,努力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抓好本地市场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专业市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配送农产品或直接开办鲜活农产品超市;努力开拓区外和国外市场,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农产品信息市场;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其自我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机制的形成。

3.发展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必须根据我们自己的科技发展现状和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经验,重点是在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制改革,鼓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示范网络;加强农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健全产业化市场运营机制

注重引导、加强协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产业化发展的资金制约瓶颈。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对各级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并适时进行调整,同时,各有关部门在计划审批、工商管理、资金投向、土地征用、企业上市等方面要加强协同配合,及时为农业企业排忧解难。力争在全省范围内真正形成一种推动、参与、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氛围,形成一种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坚强合力。

5.努力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

以市场为基础,以乡村农民企业家、城市科技实业家、外资、港台资本家和国有企业等为驱动主体,以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发链延伸模式、以园区与市场带动的“谷”模式、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综合体发展的“航母”模式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重点围绕“特色、优势、潜力”,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强、竞争优势强、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不断创建新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地域品牌。 (责任编辑:云 馨)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营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杜强.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3,(01).

[3] 丁力.农业产业化新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