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的
时间:2023-08-01 16:53: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劳动;劳动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12-02
1 劳动的概念及意义
的观点认为: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劳动的实质就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者性质,从而达到为人类生活和自身需要服务的目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整个生命世界共有的现象。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在对人类及动物界的起源及进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论证后得出结论,即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劳动不仅仅存在于人类自身。事实上,自然界的所有动物种群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与进化的。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严复,在对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进行翻译后,得出生物进化的核心理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从本质上也说明动物通过劳动来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的意义。因此,有理由认为,劳动是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
那么,劳动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通常认为,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本身对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重要标志。
人类通过劳动所生产出的所有财富,都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劳动力则是其中的决定因素。众所周知,劳动不仅创造了文明,劳动也创造了财富,劳动又促进了人类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劳动是生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进步的手段。人与大多数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的劳动是主动的、有智慧的劳动,是通过制造工具来达到目的的劳动,而大多数动物则是被动地劳动。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动物不能够制造工具来进行劳动,但是譬如蜜蜂筑巢、蚂蚁“盖楼”等行为,足以说明动物也在运用它们的手脚和头脑来进行劳动。唯一遗憾的是,动物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快乐,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以完全地读懂它们而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人性。人们都明白,既然人类来源于动物,那么人类也必然具有动物的很多本性,即动物性。也就是说,人性存在两面性,即人性的一面和动物性的一面。换言之,就是人性的善与恶并存于一身。人性的善表现为勤劳、善良、克制、节俭、尊重、感恩等;而人性的恶则表现为懒惰、邪恶、放纵、浪费、好斗、无情等。作为教育者,如何通过教育来弘扬人性,扼制动物性,使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和进步,就是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而这一切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劳动教育。
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更何况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大学生。因此,面对目前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失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且认真分析研讨,找出教育的针对性。
2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与多年以前的往届大学生相比,最近几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1)缺乏劳动意识,好吃懒做,作风散漫,思想懒惰;2)缺乏环境意识,随地丢垃圾现象严重,部分班级整体卫生状况堪忧;3)缺乏责任心,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非值日时间不肯义务劳动,缺乏奉献精神;4)浪费现象严重,消费奢侈,不珍惜父母和别人的劳动果实,尤其是浪费粮食;5)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下降,性格脆弱,易怒,任性,娇气等;6)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中,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反馈评价比例呈上升趋势。
上述现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现状令人担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综合上述现象,认真分析和研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值得注意和引起思考。
1)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过分集中的家庭关爱,正在日益剥夺孩子劳动的意识和权利。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掌上明珠。以前分给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女的爱,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两代长辈共同关爱一个孩子,导致家长承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一切自我劳动的义务,家庭的溺爱和事事包办,于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劳动意识教育和劳动权利。比如,每天都会看到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任劳任怨地替孩子背着书包;在公共汽车上,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对旁边站着的家长视而不见,脸上看不到丝毫的同情与感恩,对于孩子时常表现出的谦让,家长总是会理所当然地回绝,将孩子感恩的火花无情地熄灭,并且认为这就是爱。
2)社会和家庭条件的优越,弱化了孩子对劳动的需求。家境优越、社会富有、时代进步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发展倾向。很多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分辨不清,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作为教师,经常会看到,每年新生入学时,学生的一切事务全部由家长代为打理,很多女孩子连袜子都不会洗,甚至连床铺都不会整理,这种由于家长的爱而剥夺孩子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现实,着实令人担忧。
3)高考制度下的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削弱甚至消除。绝大部分中小学一味抓升学率,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这一概念,在很多学校被个别教师扭曲异化成为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完全背离劳动光荣这一积极概念,反而形成劳动可耻的错误观念,进而躲避、厌恶劳动。而好逸恶劳的恶习一旦养成,绝非朝夕之力所能改变。
4)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学生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偶像剧的盛行,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很多剧中角色都是富家公子或小姐,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恃宠而骄、任性放纵。而这样的一些角色塑造,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他们向往剧中角色的优越生活,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他们不能面对现实,对自己的父母、学校及生活环境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抱怨情绪,不劳而获却不觉得满足,而且毫不感恩。
此外,造成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还有很多,必须认真分析,高度重视,深刻剖析,并认真探索和实践,帮助学生填补缺失,使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劳动实践 育人 知行合一 崇实尚能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修德、砺能、笃行、创新”校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办学理念,在学生成才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机制和拓展实践育人的新平台,着力推动实践育人规范化和制度化,逐步探索了一条通过实践育人助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常态、长效机制。劳动实践课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劳动实践课的实施背景
为践行“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三自”服务能力,促成长成才,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并借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开设《劳动实践课》的先进经验,2012年11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劳动实践锻炼,使学生将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强意志,培养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年多以来,实践课迅速走上了正轨,收到了预期效果。中山市电视台、中山商报等媒体先后大幅进行报道。目前,已有6千多人次参与此课程,5千多名学生顺利通过考核并取得学分,劳动实践课取得初步成效。
二、劳动实践课的组织过程
1.列入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劳动实践课课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必修课并计算学分。课程实施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新生,纳入素质拓展项目。所有大一新生必须在一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小时的劳动实践课程,才能在该必修科目拿到0.5个学分,顺利毕业。如果不能在大一按时获得学分,可申请在下一学年重修。
2.明确部门职责,规范考核流程
劳动实践的开展,各部门分工明确。学生工作处负责劳动实践课管理办法的制订、组织开展。总务处负责清洁工具的发放管理、各院系负责课程的实施,做好课程时间、地点的统筹安排。学生劳动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各教学院系教室、实训楼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各院系配有专门的学生助学进行日常检查考核,每周在校内网站公布劳动实践课程的考核结果,对连续3次考核不及格的班级或小组提出预警,期末考核结果纳入辅导员、系部考核。
3.配备指导教师,严格日常管理
为保证劳动实践课的效果和质量,各院系分别为劳动实践课指定了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从劳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通过劳动积累相应经验和提高技能。对于在劳动实践课过程中态度不端正、行为散漫的学生,指导老师及时通过谈心等教育手段,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劳动实践课与其他专业课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体现了劳动育人的效果。
4.加强宣传推广,落实劳动实践课
为使劳动实践课不停留于形式,在每一届新生军训期间,各院系通过海报、网站、微信、QQ群大力宣传,每年开展“我与劳动实践课”征文比赛、劳动展映照片展、劳动感悟等活动,让劳动实践活动充满活力。
三、劳动实践课的育人效果
1.端正了学生的劳动态度
通过积极开展劳动实践课,学生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端正了劳动态度。劳动实践课的锻炼,使学生体会到长辈们的艰辛,在感恩父母的同时更加珍惜今天的劳动成果,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并通过自身的感知,进一步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2.培养了良好行为习惯
自劳动实践课开设以来,大部分学生在个人卫生习惯方面更加自律。校园环境有明显改观,课室的地面、讲台、窗户、走廊干净整洁,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学会尊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现在学生寝室的卫生比以往有明显的改观,学生也更加注重个人的卫生。
3.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劳动实践课推行之初,部分学生抱怨抵触,但在劳动中,逐步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学生之间逐渐熟悉,加深了解,气氛活跃,课室也干干净净,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劳动实践课的产生的影响是细致入微、潜移默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生活自理意识,能够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克服懒惰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
4.提升了学生个人道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呵护有加,成长阶段很少做家务或其他劳动,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形成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接受劳动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存在感,培养了主动参与公共活动的意识,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5.树立了正确就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思维敏捷、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但他们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做事懒散半途而废、不够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点。劳动实践课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转变就业的观念,培养“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精神。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脑力的智慧与灵巧的技术操作相结合,才能实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6.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向心力
劳动实践课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提升了班级凝聚力。从陌生到熟悉,从个人到集体,学生们更加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更加懂得团队精神、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实践课中,对其他的学生日常活动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团日活动、班级活动等。
四、劳动实践课的特色
1.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在大学生中进行劳动实践教育的举措,旨在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养成自觉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行统一。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良品德,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2.发扬传统,崇实尚能
劳动作为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每个学习阶段。劳动教育作为一项传统的教育方式,甚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有目的地进行劳动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立,掌握生活的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学生掌握的生存技能也越来越多。当学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时,他们已经基本成年,逐渐能够应对生活的种种考验。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延伸,最终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3.育人为本,全员参与
开展校内劳动实践课,是落实教养工程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更好地将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有助于培养爱护环境、珍惜环境的个人品质,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参与校园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全员参与校园劳动,可以倡导全员师生共同关注和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氛围,对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载体丰富,形式创新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有许多中小学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加强了心理教育的探索,并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我们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团队活动、课外活动、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等途径,在心理科学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防治心理异常,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系列活动。为什么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怎样实施心理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基储原则、内容、途径、方法是什么?心理教育效果如何评价?等等,都需要具体深入地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探讨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是现代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小学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偏重于传授系统的知识;第二阶段,重视加强“双基”教学,培养智能;第三阶段,既重视“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
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到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和凯洛夫教育学,再到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再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的教育”、阿莫纳什维利等倡导的“合作教育学”、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等等,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这三个阶段的历程。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阶段。各国都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首先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且特别强调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1972年,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偏重强调使整个人类的各民族掌握生存的技能和能力,因而提出“学会生存”的教育主题,到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又一致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环境、关心科学。其实质是强调未来21世纪的人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成立了从事心理教育的专门组织,如日本中学里设“生活指导部”,台湾、香港的中小学普遍设立“辅导处”,制订有关心理教育的实施纲要并组织实施。人们对健康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正如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或缺损,而是指完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的健康教育也由偏重于生理卫生教育而发展为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教育在内的全面健康教育。
8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面向21世纪,在调整中小学培养目标时,进一步明确了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如日本强调学生现阶段应具有“宽广胸怀、健康体魄、丰富创造力”,具有“自律精神与公共精神”。1988年《美国的潜力---人》研究报告中指出:“面向21世纪去开发人的才能,意味着应培养人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高度适应性;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识,而且有能力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法国的教育目标中提出:“要使每个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基本的潜在能力,并能创造自己的未来。”澳大利亚未来教育委员会的埃利亚德博士认为:“21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首先是创造,应重视发展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应善于和别人搞好关系。”
与此同时,对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国际合作也进一步加强。如1989年1月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合作召开了“亚太地区小学生情感教育研究会”,会上提出了情感教育的内容、方法,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情感品质:理解情理、体谅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有责任心、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困难,能自控、自信、自爱。
二、心理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也可以进一 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社会文化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遗传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文化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遗传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学生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影响使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品质,人们通常把学校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但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还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即心理教育)。当然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1.心理教育与德育
德育是学校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在目前实施的《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心理品质的目标要求。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初步的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里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基础---体格;人格的价值---品格;人格的特征---性格。
由此可见,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品德水平。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一定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因此,可以有效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德。
2.心理教育与智育
智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智育的首要任务。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 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活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心理活动结果。因此,智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都能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认知结构水平。而认知结构则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志,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3.心理教育与美育、劳动教育
学生的审美活动伴随着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审美个性和审美能力。劳动教育是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的培养。美育和劳动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学生一定心理水平基础上,通过心理的内化和外化活动来进行,并且整个教育过程始终渗透着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激趣、陶冶情感、锻炼意志以及塑造个性。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可以为美育和劳动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美育和劳动教育效果;还可以增强美育和劳动教育渗透心理教育的目的性,发挥其心理教育的功能。
4.心理教育与体育
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机体活力,调动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内分泌活动,协调骨胳肌肉运动,健康的身体可以使人情力充沛,提高活动效率。身心健康具有内在联系。因此,现代学校卫生保健已经由单一的生理卫生保健发展为生理心理卫生综合保剑心理素质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体育活动,尤其是竞技性体育活动别重视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体育对心理教育的作用也已被教育工作者所认识。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放松紧张心理,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通过运动中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的训练提高观察力;通过技巧动作的训练培养注意力;通过长跑运动培养意志的坚韧性;通过球类运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及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等等。
总之,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心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心理活动的能动性,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当前中小学生素质现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心理素质欠佳,而且心理素质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心理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对3000名学龄儿童的抽样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20%多(而有生理问题的仅占1.3%)。即使被称为学之骄子的重点中学的学生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问题。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上海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中属心理不健康或不够健康者占25%。近些年,升入大学的学生中因承受不了学习、生活、感情上的挫折,或因人际关系不和谐、孤独、忧郁而导致失眠症、偏头痛症、人格异常甚至自杀者的比例有所上升。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人数占休学、退学人数的64.4%。
众所周知,“后进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难题。许多研究认为:绝大部分“后进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但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社交、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适应性水平明显较低,对社会和环境适应不良,社会技能和学习技能落后。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意志薄弱,性格偏执等,这些心理问题抑制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导致学习困难和情绪消极。
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但就教育因素而言,不能不说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智育活动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并以牺牲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中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德育、审美、劳动教育,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
所谓的重视智育,也只不过是重视升学考试学科的知识传授,强化那些直接影响考试分数的能力因素,比如抽象逻辑的思维力、比较机械的记忆力和“纸上谈兵式”的解题能力,对形象性、直觉的智力因素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比较薄弱。这种教育脱离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中,各种矛盾冲击着学生还不健全不成熟的心理,常常引起他们的心理困惑、冲突和挫折,在无力克服的情况下,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一 旦被压垮,便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能力
医学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推动“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型,培养创新人才,修订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一、以创新精神为主要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控制总学时、周学时。培养方案修订中贯彻了将五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3500—3700学时;四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900—3200学时;平均周学时控制在24—26学时的原则。其目的是尽量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自学能力。
(二)加大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在保证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学时的情况下,在必修课程中加入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两门课程。选修课程中人文课程的学时由99年教学计划中的274学时(所占比例为41.5%)增至新培养方案中的382学时(所占比例为55.9%)。
(三)整合、优化课程。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军训、劳动、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基本规律,精选、重组、调整课程,合理分配学时,构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尽量使课程体系得到优化。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课学时比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锻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加强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基层卫生工作状况,增进学生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学生为医学事业献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环节,学生直接参加临床工作,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前三学年,每学期2学时,第四学年每学期4学时,共20学时。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000年以来,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手段,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机能学实验完成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内容的改革,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态学实验正在积极探讨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实验内容的改革,力争通过实践,建成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形态学实验。
在新修订的实验教学大纲中,在保留学科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更新,引入新的、更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整合实验内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保证实验开出率。同时,各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技能考核,严格考核管理,严格考核纪律,严格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在培养方案制订中,本着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培养目标的原则,优化整合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加大学科融合幅度,从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临床医学专业先后合并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为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为病原生物学,卫生学、流行病学为预防医学,独立开设免疫学、卫生统计学、机能学、组织病理学实验等。课程的优化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学校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前期投入,对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每两年一届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包括了征文比赛、主持人大赛、书法摄影绘画大赛、健美操街舞大赛、校园FLASH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另外,学校和各院系每年还组织“迎新生”文艺晚会、元旦文艺汇演、国庆文艺晚会、运动会、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增强学校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联.王建发.地方性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化”课程设计构想[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5).
[2]刘俊荣.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6,27.
作者简介:
本次军训将为期天,为顺利完成本次军训任务,达到通过军训规范同学们的言行、培养同学们的国防观念、磨砺同学们的意志、强健同学们的体魄、为三年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之目的,今天我们在此隆重集会,举行级新生军训动员大会暨开学典礼!
主持人:下面我宣布职业技术学院级新生军训动员大会暨开学典礼现在开始!
主持人:大会第一项:请全体肃立!升国旗,奏国歌!
(礼毕!请坐下!)
主持人:大会进行第二项,介绍莅临本次总结表彰大会的领导:
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学院院长:教授;市武警支队教导队教导员少校;学院党委副书记:同志;学院副院长:同志;学院副院长:教授;学院副院长:同志;学院副院长:同志;学院工会主席:同志;学院党委委员:同志。出席本次大会的还有市武警支队的全体参训官兵、学院各有关处室的领导、各系部的领导及全体新生班级的辅导员。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教官和老师的光临!)
主持人:我院是一所国有公办性质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已具有年的光荣办学历史,培育了大批优秀学生。
下面进行大会第三项,请老生代表系班学生同学发言!请大家欢迎!
主持人:在我院长期的办学历史中也涌现了大量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老师就是一名优秀代表。
下面进行大会第四项,请学院优秀教师代表、系老师发言。请大家欢迎!
主持人:大会进行第五项,请市武警支队教导队教导员少校做军训动员讲话!请大家欢迎!
(部队首长的讲话给我们明确了军训的方向,增强了信心,鼓舞了士气。希望同学们发扬军人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优良传统,学习军人的优秀作风,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强健体魄!)
主持人:大会进行第六项,请学院院长教授讲话!请大家欢迎!
(院长对同学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期盼你们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精湛的专业技能。希望同学牢记院长的嘱咐,按院长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顺利完成军训任务和学业,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持人:大会进行第七项,请级新生代表、来自系班的同学作表态发言!请大家欢迎!
主持人:大会进行第八项,下面举行宣誓仪式。请全体学生注意听口令:起立!向后转!请大家面向国旗举起右手,跟同学一起宣誓!
(宣誓完毕。请全体学生注意听口令:向后转!坐下!)
主持人:大会进行第九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教官为我们作本次军事训练的示范表演!
(让我们再次为教官们精彩的示范表演而鼓掌!)
摘 要 健美操作为一种新兴体育项目,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高校大众健美操的体育价值进行分析与阐述,以促进大众健美操在高校中的顺利开展,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关键词 健美操 高校 体育
现代健美操是融体操、音乐和舞蹈于一体,通过徒手或使用健美器械,达到健身和健心目的的一种新兴体育项目。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其身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大众健身操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具有重要的体育价值。
一、健美操对大学生的健身价值
(一)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高心肌功能。人的心血管系统好像一个运输网,心脏是这个运输网的动力,血液通过这个运输网把养料送到全身各部位,供给各部分的需要。健美操是一项具有一定运动负荷的项目,它的动作节奏快,幅度大,身体的各个关节都要参与运动。这些运动,会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搏频率和静脉血管的紧张性等心血管调节机制得到综合锻炼,促使心肌增厚,心腔扩大,心室毛细血管数密度增大,有利于心肌的血液供应和对氧的利用,从而使心肌功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健美操运动具有较激烈的特点,不像长跑那样平缓,也不像太极拳那样缓慢,它的动作幅度大,灵活多变,动作的衔接很紧密,髋部动作较多,这便带动上体和下肢一起运动。通过一段时间激烈的全身运动,能量消耗增加,新陈代谢加快,氧的需要也随运动的强度的增加而递增,因此,运动中供氧能力的高低便构成了有氧耐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健美操运动可以改善与增迸氧运输系统的功能,提高运动时的供氧能力,也就是通过不断的加快、加深呼吸,使呼吸肌得到最大程度的收缩和伸展,增大了呼吸肌纤维的横断面积,使呼吸肌变的发达,改善了呼吸系统的功能。
(三)促进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健美操是在生理学、解剖学、人体造型学、体育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创编的。其动作和程序具有明确的对整体和局部目标的针对性。通过健美操的锻炼,有益于肌肉、骨骼匀称和谐发展,可使骨骼粗壮并提高骨的机械性能,从而增加了骨的承受压力。另外,由于健美操是全身性的运动,每一块肌肉都要交替地快速收缩、放松,这样会使肌肉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肌力增大,形成良好的肌肉线条,改善了形体,从而弥补了先天的体型缺陷。
二、健美操对大学生的智育价值
人的智力依赖于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良好的体质特别是良好的神经系统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健美操是一项有氧运动,能保证大脑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健全。大脑神经细胞的分支和突起增多,有利于接受更多的信息。另外,健美操最大的特点就是动作变化快,所以健美操练是伴随着复杂的智力活动,给大脑和神经系统提供各种刺激信息,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活动的强度、协调性和灵活性,可以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注意力、记忆力。
三、健美操对大学生的娱乐价值
健美操是典型的有氧运动,它的娱乐性体现在实践中,来自活动中的心理感受。进行健美操练习可以把人从机械、单调的劳动环境中解脱出来,使人们进入一个没有压力、没有限制的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通过各种身体活动使自身由于劳动和学习所产生的疲劳得到消除,使自身从劳动和学习的压抑感和枯燥感中解脱出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健美操的娱乐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健美操的形式优美感、健美操的自主性、健美操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以及健美操队员及关系的补偿性。
四、健美操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较为枯燥,再加上现行德育方式的单调,使他们的激情无法得到释放和宣泄。行为学家认为,这种压抑和控制长久不能找到一条适当的发泄渠道,就会被积聚下来,爆发出人们难以预料的恶性事件,而让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发泄的最好途径就是体育锻炼。健美操动作结构丰富、变化快,加上富有激情的音乐,使得每个动作都充满了活力,使大学生在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得到表现,激情得到宣泄,从而产生乐观、炽热的情感,进而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会人生的乐趣,抑制不良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滋生。健美操运动还能够促进人际交往。健美操在高校中主要以集体形式练习,且都是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容易促进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健美操还能够弥补现行德育中存在的一些实践性缺陷。
五、结语
(一)健美操运动自身的本质特征及锻炼的核心符合高校女子的生理、心理发展趋向,决定了它在推动高校体育的发展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或动作编排上要从女生的生理、心理的状况出发,循循善诱;同时把传授学生健身技能和健身知识、健身意识、健身原理、健身方法,机能监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三)高校应组织形式多样的健美操协会或俱乐部,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做好不同健美操种类的培训工作,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学校、社会的各种汇演、比赛的平台,更好的促进高校健美操的交流与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使大学生身体完美发展,增强体质的重任。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目标。人们通过体育来使自己的躯体和精神得到改造和升华,从而使人自身趋向完美。
参考文献:
[1] 夏君玫.大众健美操的哲学内涵与多元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8).
[2] 刘海燕.健美操教学中对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5(02).
[3] 全祖馨.论大众健美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1(07).
[论文关键词]节约型社会 大学生消费 道德教育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是指根据社会需要的消费价值观念和消费的道德准则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加以引导,使大学生的消费活动趋于合理性,形成健康科学的消费意识、消费方式、消费品质、消费素质、消费观念以及全面的消费能力等教育活动。当前,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客观地讲,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合理的、科学的、理性的,但不可否认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而且大有上扬的趋势。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使之成为具有节约型意识的新一代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高校应把消费道德教育纳入校风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懂得虽然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资源却不均衡,人均占有量很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还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现象还很严重。虽然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让大学生认识到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认识到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激励学生树立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和责任意识。高校应通过各种媒体和活动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勤俭节约的舆论氛围,号召学生节约从点滴人手。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地球一小时”等具体的活动去触动和影响他们,使其能够自觉树立“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正确荣辱观念。此外,高校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具有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消费意识。
二、加强适度消费教育,培养大学生适度的消费方式
适度消费是适应我国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能满足居民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种消费状态。适度消费既不是过度消费,也不是消费不足。它既反对禁欲主义贬抑消费,又反对享乐主义张扬消费;既反对手中有钱,花光用完甚至超越自身消费能力的“败家”消费,也不提倡人们在收入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依然节衣缩食的消费。对此,高校可以在相关课程中加入一些适当理财的内容,加强适度消费教育。对于学生的理财教育,不仅仅要教会他们掌握理财的概念,还要让他们学会理财的本领。理财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认识金钱的能力;二是正确使用金钱的能力。心理财教育可以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使大学生懂得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原则,吃要营养均衡,穿要耐穿耐看,住要简单实用,行要省钱方便。引导学生花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要一味地追求档次,讲究攀比,应更多地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高校还可以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渗透消费道德的教育,强调适度消费,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消费与节俭,个人、社会与家庭的关系等,使他们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并从理性的高度拨开学生心头的困惑,促进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把无节制的消费、无度的物质享受和无止境的消遣当作人生的最大意义和幸福,……把消费水平当作衡量人的尊严、贵贱、荣辱的尺度”,培养大学生具有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三、加强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素质
节约品质的形成需要靠实践、靠体验,否则难以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因此,消费道德教育必须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教育的目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加学生的收入;另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品质,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增强他们同劳动人民的感情。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在躬身实践、服务为民的过程中,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有助于对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深刻反省,从而形成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消费品质。
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等课题,以及企业、生产单位所需解决的大部分的技术难题,往往是多层次、多领域、综合性的,需要多学科的联合攻关,这就必然要求注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教育。建设节约型社会,只有树立科技创新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才能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低成本、低投入、高产出,从而降低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的创新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大学生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勇于创新,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各个领域中,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问题,从而具有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消费素质。
四、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消费美德
感恩教育既不同于知识传授,也不同于突击性的活动,它是和风细雨、潜移默化式的熏陶,需要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中慢慢地学习和感悟。高校应反对不计成本、大手大脚、随意浪费的行为,要设立节约提示标志,努力培养大学生形成“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时时讲节约”的消费美德。加强感恩教育,具体说,可以指导大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是要让大学生懂得并学会“感恩父母”。孔子有言: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体会到父母的恩情,体尝到父母、国家对他们的殷切希望,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背负的使命和责任。“一丝一线,当思慈母之恩;一粥一饭,当念物力维艰”,从而在花钱消费方面管好自己的手。“节约上大学、花钱分分抠”表面上是节约自家的钱,但是客观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节约,应该大力推广提倡,并践行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支笔、一角钱的“五个一”活动,以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二是要让大学生懂得并学会“感恩自然”。自然赐予了我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本洁净美丽的大自然受到人为因素的污染、破坏,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节约意识,不能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要让感恩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并使其最终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一种素质,具有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符合的消费美德。
五、加强绿色消费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消费观念
大学生应率先垂范,践行新的生活方式,摒弃陈旧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现代消费的一种新趋势,它的主要特点是人们不再以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来求得生活的舒适,而是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基础上,大量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做到共享资源。为此,高校应该成立一些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的学生社团,如开展抵制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毛巾、一次性拖鞋、一次性照相机等消费品的活动。通过这些社团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到发展绿色消费既能保护自身健康,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既能提高消费质量,又能节约有效资源。加强绿色消费教育,还应引导大学生率先遵循5R原则:即节约能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购物(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这不仅有利于节约现有的资源,更有助于提高人们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社会责任感。将绿色消费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之中,既可以在学生中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也可以用实际行动践行建设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社会的环保消费观念。
六、加强处理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关系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全面的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