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畜牧经济

畜牧经济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7 10:17: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畜牧经济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畜牧经济

篇(1)

畜牧经济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日益备受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成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山东省莱阳市地处胶东半岛腹地,地理、区位、交通优势都很明显,发展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性条件。辖区面积1734km2,耕地120万亩,是著名的农业大县、畜牧大县。2008年,畜牧经济综合指标名列山东省第4位。莱阳市的畜牧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也面临着提升档次、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2009年2月,我对莱阳市的畜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通过调研,针对莱阳市发展畜牧经济的现状,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发展畜牧经济的几点粗浅认识,以飨读者。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牧产业经济

发展畜牧经济,要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大力实施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战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促进畜牧业产业升级。从莱阳实际看,要重点抓六大产业体系建设。一是以龙大集团为龙头带动的生猪产业;二是以春雪集团为龙头带动的肉鸡产业;三是以三乐集团为龙头带动的奶牛产业;四是以3个禽蛋加工厂和濯村禽蛋批发市场为龙头拉动的蛋鸡产业;五是以盛鹏公司为龙头带动的肉鸭产业;六是以五龙鹅、梅花鹿、野猪等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围绕这六大产业要突出抓好三个重点:1)膨胀龙头,突出带动作用。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要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扩大生产加工规模,在国内各大养殖基地建立或兼并生产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带动各个行业上规模、上档次。龙大集团作为生猪屠宰全国50强企业,在抓好莱阳、青岛、德州三个屠宰加工厂的同时,要走出山东,面向全国,在河南、大连等养猪大省市,建立生猪屠宰加工厂,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扩大生产能力,力争成为全国带动发展畜牧经济的典范。2)拓展基地,进一步扩充养殖规模。要借助国家鼓励畜牧业生产的扶持政策,通过建立自养基地、合同基地、备案基地等多种渠道,扩大生产规模,为加工企业搞好配套;还要引进国内外优良的品种,建立和扩大繁育中心,保障养殖基地的需求。3)发展饲料,突出配套服务。围绕不同的养殖行业,建立不同的饲料加工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提高饲料的质量和品质;通过多种渠道,为养殖企业搞好饲料配送服务,同时要搞好兽药生产和兽医服务。

2打造品牌,拓展市场档次和占有率

品牌是产品和企业生命力的重要依托,打造品牌就是拓展市场空间,提升市场档次。目前莱阳龙大集团的“龙大”牌和莱阳春雪集团的“春雪”牌,已获中国驰名商标,龙大牌冷鲜肉等多个产品获中国名牌或山东省名牌,这些品牌有力支撑了莱阳畜牧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在巩固、发展已有品牌的基础上,围绕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2.1培育品牌一是提高产品质量。龙大、春雪的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等,并且得到国际认可,已享誉海内外;三乐、盛鹏等加工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生产过硬的产品,以赢得市场认可,逐步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二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要像莱阳龙大、鲁花一样使产品品牌家喻户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五龙鹅是国际上的优良品种,莱阳作为五龙鹅的发源地要加快申请产地保护;加大其宣传力度,力争把五龙鹅这一品牌推向市场,推向世界。

2.2依靠品牌力量占领高端市场利用龙大、春雪等知名品牌,一是进军国际市场,巩固已有的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市场,逐步占领欧美等市场;二是占领大中城市,龙大、春雪生产的猪产品、鸡产品,要以其优质的产品质量,走进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超市,并建立专卖店,直接面向高端消费群体;三是打入大型国际国内快餐连锁企业,龙大、春雪的产品已打入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企业,并实行了地区专供。莱阳的其它畜产品加工企业也要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逐步为大型快餐连锁企业提供优质产品服务,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锻造自己的名牌。

2.3依靠品牌力量覆盖千家万户龙大、春雪、三乐等企业要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在确保质量同时,生产出不同档次、不同种类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3实施畜牧标准化生产,提高畜牧经济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要紧紧围绕“强、大、高、优”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行准化生产,不断提高无疫区示范区建设水平,切实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推动畜牧经济的发展。

3.1要重点抓好畜牧养殖标准化生产一是引导企业投资兴建标准化养殖场;二是协调农户与公司联合兴建标准化养殖场;三是依托合作社发展标准化基地。标准化养殖场要按照“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的“五统一”生产管理模式,组织建设标准化基地。养殖合作社要积极为社员提供防检疫、兽药饲料、商品鸡销售等服务,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同时要适应国际畜牧养殖新趋势,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建设环保标准化养殖场,提高养殖的质量和效益。

3.2要突出抓好畜牧加工业的标准化生产要按照国内外畜牧产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的科学设计,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出合乎国内外质量安全要求的优质产品,要采用先进的检疫检测设备,加强的产品的全过程监控,确保食品安全,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4加大政策扶持,驱动畜牧经济发展

政策,是引导器、驱动器。一个好的政策能使一个产业得到超常发展。畜牧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各级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为畜牧经济的发展架设通衢的桥梁。

4.1要用足用活国家的各类扶持政策近几年来,国家围绕畜牧经济的发展,出台了母猪补贴、活体储备、猪肉储备、无害化处理补贴、猪肉服务体系建设、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畜牧经济的发展。国家还在不断地出台新的政策,畜牧行业要紧紧抓住这些机遇,用足用活这些政策,建立项目对接机制,与国家政策接轨,得到国家惠农政策和重点政策的支持。

篇(2)

一、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形势

20*年畜牧业再创新高,全县实现牧业产值10.39亿元(90年不变价),较去年同期增长21%;加工产值达到12.4亿元;肉类总产量9.3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6%;禽蛋产量3.4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7%;生猪出栏36.87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19.6%,家禽出栏4400万只,较去年同期增长27%;山绵羊出栏3.14万只;出口肉品达到10500吨,创汇1532万美元,上缴财政达到785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数的15%,牧业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70元,达到了人均牧业产值4*5元,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高3倍和4倍。全县规模养殖场户达到4000多个,拥有年出栏30万只肉鸡场154个,拥有千头以上规模猪场42个,2000只规模蛋鸡饲养场96个,肉牛养殖基地1个,存栏达到735头,养羊小区21个,存栏达到3100多头,奶牛生产基地1个,存栏达到650头,时宰3000只肉鸡生产线1条,时宰1万只肉鸡屠宰生产线2条,班宰1千头猪肉生产加工线1条。此外,全县年出栏5000万只肉鸡饲养量、存栏50万套肉种鸡场、350万枚蛋位孵化厂、时宰1.2万只肉鸡加工厂、年产30万吨饲料厂、县级畜产品检测中心等方面在全省也是名列前矛。全县畜牧业已形成了一个从畜禽—饲料—饲养—屠宰(加工)—深加工—冷贮—运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为出口创汇、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上所述不难看出,目前我县畜牧业商品生产正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畜牧业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城乡人民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加入WTO后,畜牧业经济的全球化格局已经形成,在畜产品质量标准上,如不与国际接轨,势必被淘汰。面对上述挑战,分析淇县畜牧业,目前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养殖业的整体规模和个体规模都有待进一步扩大。虽然我县人均养殖量在国内领先,但是养殖总量还不大,参与国际竞争还显得身单力薄,同时,还有三分之一规模小的养殖户,它们的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低,急待扩大规模。二是畜禽品种结构还不尽合理。我国人均禽蛋产量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国内消费市场已接近饱和,同时,我国奶类产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特别是我县奶类生产方面还是一个瘸腿。三是畜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养殖业原料中的农残,畜产品中的病残、药残均还未从源头得到彻底解决,急需统筹规划,建立绿色畜产品基地。四是畜牧工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世界发达国家的畜牧加工产值与畜牧业产值的比为3:1,淇县虽比全国的1:3高,但也仅为1:1,畜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滞后。五是为畜牧业提供原料的种植结构不尽合理,耕地的生产潜力还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鉴于上述情况,为进一步振兴淇县的畜牧经济,使淇县畜牧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尽快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三、怎样调整产业结构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改革和科技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养殖,突出发展奶牛业。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产业化、现代化、品牌化之路,把淇县建成全国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二)调整产业结构的措施

具体就是“一突出”“二发展”“三稳定”“四带动”

“一突出”就是突出奶牛业。奶牛业做为一个新兴、朝阳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丰厚的利润空间,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们将以良种繁育为基础,以“公司+农户”为合作模式,大力推动奶牛业发展,重点是做好淇县绿佳公司与加拿大IND公司的合资项目,引进世界先进奶牛性控胚胎移植技术,快速繁育高产奶牛,20*年繁育高产良种奶牛达到3000头,同时,带动农户在3年内,良种奶牛达到3万头,使全县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以上,并进一步筹建奶牛加工厂,力争跻身全省前五强。

“二发展”就是大力发展养羊业和乳品加工业。以江源、田野公司为龙头,积极推进全县养羊业,继续实施“公司+小区”的合作模式,推广商品羊的饲养技术,加大波尔山羊的繁殖速度,力争三年内波尔山羊存栏达到1万只。以三博公司为龙头,引进乳品加工新技术,提升奶业加工品质,建起农户与市场的桥梁。

“三稳定”就是稳定蛋鸡、肉鸡及瘦肉型猪生产。随着我县养殖密度的增大,必将给疫病传播造成了隐患。因此,我们要在大力发展草食畜养殖的同时,稳定蛋鸡、肉鸡及瘦肉型猪的生产。

篇(3)

1.1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畜牧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现代化市场激烈的竞争下,品牌战略的发展成为畜牧业经济发展核心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品牌战略在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中,逐渐将畜牧经济的单一化竞争转向质量、品牌等多元化的竞争[1],这一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畜产品的质量提升有着实质性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固发展带来了必要性的保障。

1.2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实施品牌战略,不仅仅是时展的先决性要求,也是畜牧业特色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经济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2.1实施品牌战略是对畜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中,畜产品买方市场经济逐渐形成,进而衍生出一种负面局面,即在畜产品卖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其畜产品并没有一定的特色。就其实质性而言,畜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品牌战略可以从根本上对畜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畜产品和品牌产品,从根本上培养优良品种的畜产品,进而全面推动特色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2.2实施品牌战略是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不仅可以将小规模饲养户与大规模饲养户联结,还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及完整的物资装备,提高畜牧业的专业化及市场化水平,并逐渐形成一种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基本经营形式。畜牧业经济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之一。

1.2.3实施品牌战略是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

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畜牧业经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于开放性的市场,品牌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则是产品质量的竞争,畜牧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实施品牌战略,可以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为现代化特色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1.2.4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特色畜牧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其品牌战略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养殖户、畜牧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导向,应尽可能地降低市场风险和投资风险,并充分发挥畜牧产业的优势,从根本上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并最大限度提高畜牧业经济的整体效益。

2发展特色畜牧经济的内涵

2.1发展特色畜牧经济是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停滞性,有着相对较窄的领域以及较浅的层次和内涵,但是畜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产业,又是种植业和工业的中轴,特色畜牧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动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2.2发展特色畜牧经济对农民增收有实质性作用

畜牧产业在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农民人均收入呈现增长的趋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约为47%,使农民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2.3发展特色畜牧经济是城市转型的重要支撑

发展特色畜牧经济,能够从根本上将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转向畜牧经济[2],并对畜牧经济的主体地位加以确定,进而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推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

3特色畜牧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3.1以绿色为基本

目前,制约着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是“绿色壁垒”,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更应该本着绿色的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全面推进畜牧业的绿色生产进程,对畜产品的质量进行实质性的跟踪、保障畜产品安全生产。

3.2以基地化为方向

畜牧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主要是实现基地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化养殖将绿色畜产品的生产有效实现的同时对于畜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特色畜牧经济应该本着科学的眼光,以基地化为方向,及时关注优惠政策,扩大畜牧业规模,形成科学化养殖、管理、经营的格局,从根本上全面发展特色畜牧经济。

3.3顺应时代产业化的规律

特色畜牧经济的发展更应该立足于当前,从时展的方向出发,从畜牧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并与其它产业经济结构相结合,实现各产业链条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力发展。

3.4本着服务的理念

建立相关的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着重加强畜禽的饲养管理,严格控制各个生产环节,采取科学的方法严格管理、规范饲养的规程及加工工艺。同时本着人才服务的理念和科技服务的原则,制定和落实人才优惠政策,综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及时引进大量的科学技术,建立并完善高标准的科学技术服务体系。

4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特色畜牧经济的具体措施

4.1提高畜产品质量,调整畜牧产业结构

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就要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并将畜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从根本上为现代化畜牧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资源保证,同时着重加强特色商品畜禽基地建设及畜牧产业的经营扶持,尽可能地实现集中规模化生产,从根本上形成畜牧优势产品生产群,全面推动特色畜牧经济的发展[3]。

4.2提高畜牧产业综合生产水平,加快畜产品科技生产步伐

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和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应该提高畜牧产业综合生产水平,并加快畜产品科技生产的步伐,本着科学工业的理念,不断加强新技术的推广,为抢占现代化市场提供先决条件;提高畜产品生产的规模,做好畜产品安全工作。

4.3加强动物疫病及畜产品的安全控制,发展无公害畜产品

要加大政府的依法治牧力度,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养殖户以及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并建立一定的疫病畜禽产品保护区,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畜牧经济。

4.4建立畜产品畅销流通网络

篇(4)

1.1林下畜牧经济模式

胶州市林下养殖模式有林下养禽模式、林下养猪模式、林下综合养殖模式等三种类型。1.1.1林下养禽模式林下养禽模式即利用林间丰富的昆虫资源放牧家禽,实现天然健康养殖。可减少饲料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家禽产生的粪便可补充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的生长,实现循环养殖。如位于铺集镇南朱戈村的张淑仙养鸡场,林下养鸡3000羽,经营林地面积1000亩,通过出售散养鸡和鸡蛋,年均林下经济效益20万元。1.1.2林下养猪模式林下养猪模式并不是直接将猪在林下放养,而是定期将猪从圈舍赶出,赶到林下“散步”。放养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加猪群的活动量,改善生猪的肉质,以此来提高猪肉价格,从而增加农户总收益。如位于九龙办事处斜庄的青岛锦绣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林下养猪80头,经营林地面积6亩,年均林下经济总效益15万元。1.1.3林下综合养殖模式林下综合养殖模式即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前提,将林下空间有效分割、充分利用,开展综合养殖,实现经济收益多元化。如位于铺集镇彭家庄村的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林下养殖品种有猪、鸡、羊、鹿,养殖数量分别为500头、12000羽、600只、10只,经营林地面积150亩,年均林下经济总效益高达50万元。

1.2林下畜牧经济产业链延伸情况

目前,胶州市林下畜牧经济多数还是传统养殖,而诸如胶河源、青岛锦绣等少数养殖企业通过创品牌,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如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在开展林下养殖的同时,还积极申报了农业部的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通过打造“胶河源”品牌,知名度明显提升,极大的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目前,该企业在青岛及周边区市开设了多家专卖店,仅专卖店的年收益就达到了近200万元。1.3林下畜牧经济效益状况分析由统计数据看出,胶州市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开展林下养殖的养殖企业年均林下经济效益并不均衡,年均亩效益在200~25000元之间。林下养禽模式效益较小,年均仅200元/亩,主要是由于饲养家禽数量较少,而林地面积较大,空间利用率不高,且管理难度较大;而林下养猪、林下综合养殖模式,林地面积较小,便于管理,林下空间利用率较高,其中,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多元化养殖,产销结合,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使林下综合养殖模式的效益达到年均16667元/亩;林下养猪模式在养猪的同时,兼顾林木的销售,收益更是达到了年均25000元/亩。虽然总体上胶州市林下养殖的规模较小,效益也不均衡,品牌不多,但是林下养殖为开展生态环保健康循环养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施林牧结合,既可以提高土地的亩产效益,又能节约畜禽养殖用地,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发展林下养殖,可使畜禽养殖搬出庭院、搬离村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改善新农村环境,长远来看,会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胶州市发展林下畜牧经济采取的一些做法

胶州市近几年高度重视林下畜牧经济的培育,自2012以来,该市选取胶河源、青岛里岔黑猪、新雅农业等20多家畜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畜牧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争取政策扶持、金融支持,促其提档升级。其中,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的林下养殖,开发出了旅游观光项目,“林下养殖+旅游观光”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日前,该公司还被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和山东省旅游局评为“山东省第一批畜牧旅游示范区”。通过典型示范,极大提升了人们投身林下畜牧经济的热情。此外,胶州市结合“百场千户科技行,兴牧富业惠民生”、“三联三包”、“畜牧科技促进年”等科普活动,加强技术服务,加大林下畜牧经济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目前,胶州市林下畜牧经济发展迅速,真正实现了林牧双赢,为农户增收开辟了新路。

3胶州市林下畜牧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户思想认识程度普遍不高

农户对林下畜牧经济认识程度不高,不够重视,信心不大,认为收益小,投资的回收期长。

3.2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因素制约林下畜牧经济的发展

发展林下养殖,前期投入需要大量资金。养殖户资金短缺、银行贷款难度大等问题让资金成了林下养殖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由于胶州市土地资源紧缺,林地面积较少也大大制约了林下养殖的发展。此外,从事养殖业的劳动力趋于老龄化,也限制了林下养殖业的发展。

3.3林下畜牧经济缺乏专业的管理技术

目前畜牧人才短缺,专业的林下养殖管理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林下养殖进行日常管理和疫病防控。林下畜禽养殖品种、密度、布局,防寒、防暑等问题都急需解决。

3.4林下畜牧经济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开拓有待于加强

目前,胶州市林下畜牧经济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产出小、知名度有待提升,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开拓都有待于加强。

3.5林下畜牧经济的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林下畜牧经济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工流通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不够健全,适应林下畜牧经济发展的畜牧技术推广方式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式有待完善和创新。

4完善胶州市林下畜牧业发展机制的几点想法

林下畜牧经济能有效解决土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下一步胶州市将依靠科技支撑,采取政策倾斜等方式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林地增值、农民增收。

4.1宣、学并举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扩大发展林下畜牧经济的宣传力与影响力。一方面,组织群众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让群众“走出去”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畜牧经济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林下投资氛围,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林下畜牧经济。

4.2资金、技术、劳动力投入是关键

发展林下畜牧养殖,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投入是关键。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争取资金扶持,为发展林下养殖简化贷款程序,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创新管理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做好林下养殖的防疫和技术指导,着力提升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4.3做好“三个结合”

在开展林下畜牧经济的同时要做好“三个结合”,即与龙头企业、养殖基地紧密结合,与无公害肉、蛋、奶等畜禽产品供给和无公害蔬菜作物种植的结合,与生态环保健康畜牧业的宗旨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切实发挥好林下养殖在现在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4延伸产业链条,产、加、销相结合

把培育壮大畜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畜牧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林下畜牧经营业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此外,还可通过创办专业合作社,让林下畜牧经营业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4.5着力提升林下畜牧品牌知名度

有效地利用报刊、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和相关重要集会等进行广泛宣传,可利用展销会参展的机会,树立林下畜牧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积极鼓励林下畜牧经营业户申报农业部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不断提升林下畜产品的绿色指数;支持林下畜牧经营业户通过开设专卖店,不断拓展销售渠道。

4.6大力发展林下绿色生态循环养殖

由于林下养殖属于分散型经营,管理难度大,饲料转化率低,日常损失较大。而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生态养殖业,就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出路和突破口。通过采取猪-沼-林、猪-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全力打造林下生态养殖品牌,将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林下养殖的新突破。

4.7进一步完善信息机制

篇(5)

关键词:草原生态保护;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案策略

1草原生态保护现状

1.1草原生态现状

青海省是我国草地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畜牧业是当地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占当地人民总收入的90%以上。长期以来牧民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拼命扩充牲畜的养殖数量,造成过度放牧,对草原超负荷地进行放牧和开采,使得草原出现了严重的草地退化现象;再加上草原上的兔虫鼠害等啮齿类动物的危害,加速了草原的水土流失。草原植被的缺失导致防风固沙能力下降,一下雨,大量的泥沙被冲入河道,造成湖泊河道泥沙含量不断增加,导致湖泊范围缩小,到了干旱季节,甚至导致河水断流。而草地退化,严重影响牧草质量,从而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如此以来,形成恶性循环。

1.2草原生态保护现状

牧民们逐渐意识到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与促进发展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家也相继出台了退耕还草、退牧还草以及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等相关政策,大力提倡和激励牧民们进行草原生态保护。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地人民文化水平不高,除了放牧没有其他工作技能,只能通过纯体力劳动打散工挣取微薄的收入养家。在保护生态奖励基金和补助资金的发放落实上,也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甚至不能及时发放到位,对牧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牧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牧民为了养家糊口,会继续偷偷扩大养殖,使生态保护不能顺利实施。

2加强草地生长环境治理,维护草原生态平衡

草地作为一种可持续更新的资源,只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治理,人为地为其提供适合生长的条件和保护措施,才能够充分发挥草地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找到草地退化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办法,落实实行。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造成的草地退化,应当利用退牧还草和牧区移民的方式,实行部分区域禁牧或者休牧的管理,对草地进行休整以及管理,逐渐恢复草原的植被覆盖率。由于草原兔虫鼠害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要积极治理啮齿类动物对草地的危害。同时对草地退化,土壤营养流失造成土地板结的地区进行松土耙地,改良施肥。积极进行草场水利设施建设,为缺水地区进行节水灌溉,保证草地牧草的生长。加快草原牧场农牧业现代化技术发展,利用现代空中草籽补撒技术对草地进行补种,运用现代化的大型收割机械对牧草进行收割储存,作为冬春休牧季节家畜的饲料储存。发展当地生产力的同时,对草原进行修整和保护,促进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3加大草原生态监管力度,实行草场承包到户

随着草原生态保护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国家各级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草原生态的监管力度,通过国家出台的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及各种补助资金的政策,大力实行草场承包到户,将生态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各家各户。并通过先进准确的科技手段,对牧区草场植被情况和家畜情况进行调查监测,对草场的生态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从而对草原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便相关部门做好休牧或者禁牧的整体规划,号召草场承包的牧民进行相应牧区的禁牧或者休牧工作的配合及实施。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及休牧补助资金的政策,保证对休牧或者禁牧的牧民们进行奖励款项和补助资金的及时发放,并另外计算牧民的经济损失,为其提供更多的补助和保障,来保证牧民的正常生活水平。

4发展畜牧业的相关产业,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从保护草原生态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角度来看,单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奖励基金和补助款,不仅难以真正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会为国家资金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针对草原牧民们的实际文化水平和掌握的劳动技能,在保证草原生态平衡发展的情况下,可以促进优质畜牧业发展,引进高产优良家畜品种,促进畜牧业的经济高产。在畜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上,还可以大规模发展与畜牧业相关的第二或者第三产业,比如可以发展牲畜饲料加工厂,牲畜乳制品及肉食的加工厂,以及利用动物皮毛加工成衣、艺术品等等,不仅可以解决在休牧或禁牧时空闲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青海地区牧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可以减轻国家的补助负担。

篇(6)

共和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2009年畜牧业产值21325.45万元,约占全县农牧业总产值的64.5%,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和发展共和县畜牧业经济显得十分重要。

1畜牧业发展现状

共和县深居内陆,地处高原,按境内山脉和盆地,可将共和县划分为3个地貌区,即山区、青海湖盆地和共和盆地。气候相对比较冷凉,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牧草种类繁多,截止2009年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814.22万公顷,占全县陆地总面积的82.6%。全县存栏各类牲畜146.05万头(只),年牲畜出栏约60.72万头(只),商品牲畜达51.1万头(只),牛羊肉10925吨。

2畜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县畜牧业靠天养畜的传统粗放经营方式仍然没有改变,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效益;牲畜数量发展的无限制性和盲目性导致超载放牧,进而造成草地退化、沙化严重;牲畜个体质量下降,畜牧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停滞不前。其不良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天然草场生产力下降,草产量锐减长期以来,共和县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依靠天然草场放牧,仍未摆脱传统的数量性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加之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畜牧业基础脆弱。由于超载放牧,单位面积产草量减少,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质量变劣,生产能力下降。

2.2草原生态恶化由于沿袭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草场得不到休养,加之牲畜超载严重,以至于现有草场满足不了实际饲草需求,牲畜长期啃食草根,加之气候干旱少雨,致使地面植被覆盖率低,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长期以来人们受“重牧轻林”传统观念的影响,牧区绝大多数群众爱牧护林意识淡薄,草原建设相对于畜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虽然共和县许多地方适宜植树造林,但由于农牧民的游牧生活,致使封山育林、绿色通道、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中的林木被牲畜啃食严重,尤其是冬春季节,树木遭啃食后,死亡率越高。造成“年年植树,年年不见树”的不良局面。

2.3科学养畜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由于靠天养畜和一味地追求牲畜数量增长的传统观念,使畜群结构不合理,母畜比例低,即影响到幼畜的增殖和出栏,又使牲畜个体性能下降,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受草场退化和牲畜超载放牧的双重因素制约,牲畜冬春季节所需的饲草料无法及时供给和保障,导致牲畜群体质量下降,老、弱、病、残率上升。同时,造成孕畜营养不足,胎犊(羔)发育不良,在非暖棚养殖条件下繁殖率和繁活率难以提高,养殖效益低。

2.4草场退化影响地区社会稳定长期滥垦乱牧,草场严重退化,可利用草场面积锐减,草畜矛盾加剧,使依靠畜牧业生活的农牧民面临生存危机,导致多次发生草山纠纷,成为影响全县农牧区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3改变传统畜牧业的思路

3.1扩大种草面积,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发展畜牧业,草产业需先行。当前,全县畜牧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草场退化、畜草矛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于扩大种草面积,大力发展草畜产业。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依托现有的条件,进一步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力争使全县的种草规模有一个大的突破;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和扶持种草大户,建立一批规模较大饲草料生产基地,在加大对草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的同时,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使草产业为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要采取分割围栏,以草定畜,划区轮牧,人工种草等综合性措施,大力推行季节畜牧业。

3.2实施舍饲半舍饲的牛羊育肥,提高出栏率共和县畜牧业生产单纯依靠天然草场放牧,既加剧了畜草矛盾,也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群众收入的增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使全县畜牧业在走“舍饲、半舍饲”的路子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施设施畜牧业项目,对于减轻草场压力,缓解草畜矛盾,加快牲畜周转,提高养畜效益,增加群众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加大力度采取分户小规模育肥与大户、联户规模育肥相结合,“自繁自育”与“牧繁农育”相结合的办法,扩大牛羊育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3.3提高适龄母畜比例,优化畜群结构基础母畜比例不高、牲畜周转缓慢等是影响全县畜牧业生产整体效益提高的主要消极因素之一。因此,在牲畜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要提高商品率,增加效益,就必须通过提高母畜比例,走“一高带三高”的路子。针对当前母畜比例普通偏低的状况,要大力挖掘畜产品市场潜力,引导群众转变惜售观念,除保留少量种公畜外,增加公畜出栏量,提高母畜数量和比例,最大程度上降低养殖成本。并在全县7个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加快牲畜出栏周转,并立足实际,示范引路,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方式,彻底转变传统的畜牧业方式。

篇(7)

中国原始共产社会上节已载上期,下节篇幅较长,本期登出下节第一段。第二三段,以后发表。

——编者

大约离现在九千年到一万年,中国历史从蒙昧时期到野蛮时期。过去的民族制以前的社会发展为氏族社会。这时正是传说中的神农氏、黄帝、尧、舜、禹以至夏代。据科学家的意见:氏族社会就是新石器时代,就是野蛮时期。这个时期也分下中上三期。怎样断定是不是野蛮下期,就要看有没有陶器和磨制石器。

从一九二一年起,瑞典人安特生(anderson)在中国甘肃、河南一带,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据他考证,最古的新石器,是在甘肃宁定县齐家坪村掘到的。在齐家坪,发现了陶器和磨制石器。陶器上有很好看的梳状的花纹。(注一)磨制石器中有研磨的石镰刀,有类似鹤嘴锄的很尖的骨器。从这些东西中,可以看出是野蛮下期的遗物。

野蛮下期相当于传说中的神农氏和黄帝。“周书”上说:“神农作陶。”“物原”上说:“黄帝作碗碟。”(注二)像碗像碟子的陶器,在齐家坪陶器中已经发现了。很多古书上都说过:神农氏发明农具,齐家坪所发现的石镰刀等石器,也正与古书上的神农氏传说相当。

从齐家坪的遗物上,从神农氏的名字上,都可以看到这时开始有了农业。

原来在这时期,过去流浪的原始人群成为氏族,各个氏族联合起来成为部落。因为狩猎经济发达,可以多打到飞禽走兽,食物来源扩大了。所以,人类能够相对地住定下来,不比过去那样流动。因为在一个地方住的时期较长,能够从今年住到明年,使人类有机会看到所剩下的采集的植物果实今年倒在屋子外面地上,明年能够发芽、成长。而采集果实的女子,不如以前跑的地方多,采集的东西也比较少,她们就把种子保存起来,就把别的地方的植物移栽过来。这就逐渐发明了农业,从采集经济转化为农业经济。

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就不是一个人做,而是成群结队的做。因为这时的生产工具是石斧头镰刀,虽比起旧石器进步,但总是很钝,不好使用,掘地很浅。一个人实在没法种。我们可以想象到在甘肃河南一带,许多氏族中男男女女,大家拿着石镰刀、石斧头、鹤嘴锄,在一起砍树、锄草、耕种,进行开荒运动。

人类完全靠农业活下去,还在以后。这时人类一面耕种,一面采集。常常用采集来补充生活资料这时又是从狩猎经济转化为畜牧经济的时期。蒙昧时期的人类,虽然会用弓箭猎取野兽,但是很少活捉住。就是活捉的

转贴于

小动物,也因为食物太缺乏,住处流动性太太,还是留不下来。后来发明了网窑,挖了陷井,就能活捉很多动物。食物比较充足的时候,便把它养起来,留着较后再吃。伏牺氏时候,已经开始驯养,到了野蛮下期,人类逐渐住定,驯养便更加发达。但是同时还要打猎。因为要吃肉、要用兽皮、兽毛等,单靠训养的家畜还行。

这时期是农业畜牧经济的开始,正如古书上所说:“时播百谷草木,漓化鸟兽虫鱼。”又说:“掘土而种谷”“拘兽以为畜”。

这时一切生产手段,不论是土地、栏栅、大的渔网、船只以及驯养的动物,都归氏族里成员共有。他们共同住在一个很长的屋子里,东西是放在共同的仓库里。大家在一起吃,有共同的炉灶,死了也葬在共同的坟地。他们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了他们共同劳动的果实。这时由打猎、采集、畜牧或原始的耕种所得的生产物,只够吃用,没有剩余。

(注一)人类最初用泥涂篮筐煮东西,才发明了陶器。可以想到:最初的陶器是有骨胎的。有骨胎的陶器在中国还没有发现。齐家坪所发现的,已经是进步的陶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