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1 16:53: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互联网银行;民营银行;江西

0引言

2014年3月11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名单,正式宣告我国民营银行改革进入实质破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民营银行的先行者中,腾讯集团牵头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阿里巴巴集团牵头组建的浙江网商银行在完全民营化之外,又具备了一层更有超越意义的创新性:他们同时也是我国首批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银行”。它们的诞生,将成为今后我国网络金融生态链延伸与拓展道路上的里程碑。而且,剩余的3家民营银行,其股东和背景也或多或少都有些互联网色彩,这说明互联网银行已成为作为新兴的我国民营银行所普遍选择、重视的发展模式,值得业界与学界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

1互联网银行的特点、现状与作用

1.1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简而言之,一个真正的互联网银行意味着其已完全依托网络商业链进行运行,以技术创新和数据分析能力支撑自身的竞争力;从前海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的现有业务来看,它们确实都是在腾讯、阿里巴巴等持股企业的既有网络业务基础上,以互联网为渠道,进一步延伸拓展自身金融业务,而且极少或根本不开设实体营业点(甚至没有信贷员)、与客户间的业务联系完全依靠网络应用程序,整个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则是依托“云”技术运行,这个“云”系统在大数据支持下能够代替人工完成大部分业务决策(如微众银行,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信用评级,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发放贷款)[1-2]。从这一层面而言,互联网银行是相对传统银行运营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所以其特征、风险、意义与价值都已成为目前银行业、金融业关注的热点。作为我国首家互联网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即前后文简称的“前海微众银行”)由腾讯集团发起,于2014年10月22日正式创立。次年1月4日,在总理的亲手操作下,前海微众银行放出了第一笔3.5万元的小微贷,标志着我国民营互联网银行走出了营业的第一步。同时,浙江网商银行则主要依托我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其正式开业时间为2015年6月25日,浙江网商银行的正式开业也意味着我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已全部“开门迎客”。从以上进展可见,互联网银行这一新兴业态已伴随着我国民营银行飞跃式发展(特别是借助了民营银行领域的大量新利好政策),实现了自身发展进程的加速。

1.2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具体特征

从前海微众、浙江网商等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实例来看,能够体现出其特色的绝不仅仅是其基本模式的创新性,实际上还应包括其具体业务定位、内部资源配置、市场竞争策略等特征,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2.1新颖而又“接地气”的业务宗旨

富有技术色彩、重视模式创新和具备普惠精神,是当前民营互联网银行业务定位的主要特点。例如前海微众银行,在业务定位上恰如其名,一方面是以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另一方面则是结合互联网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为目标客户提供高效金融服务(例如面对个人或企业的小微贷款需求)———简单而言,即是以依托互联网开展的普惠金融服务作为业务重点,将“科技、普惠、连接”作为自身运营宗旨;而与之一致的是,浙江网商银行也继承了阿里巴巴下属蚂蚁金服的“给社会带来一些微小而美好的改变”的愿景,确立了自身“无微不至、有情有义”的理念。独特的业务宗旨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银行的自身资源配置特点及其差异化的业务定位与市场竞争策略。

1.2.2“轻资产、重科技”的资源配置理念

民营互联网银行通过实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运营模式,为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开辟了全新的业态,同时也在其内部贯彻、实现了“轻资产、重科技”的资源配置理念。如前所述,互联网银行的典型特征便是无实体网点和柜台、非现场开户,绝大部分的业务流程都在线上完成;一方面,这使得互联网银行成为网络时代常见的“轻公司”,在最大的程度上规避了传统银行在业务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资源消耗(例如传统银行在网点支出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民营互联网银行的主要发起者均为互联网企业中的领军者(例如微众银行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其中腾讯出资9亿元,占30%的控股比例,是其第一大股东,百业源投资和立业集团分别控股20%和10%的比例)———实际上,它们的发起者正是利用自身网络产业链中拓展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环节,抓住了政策机遇、实现了互联网金融服务进一步延伸、发展和完善,从而催生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银行(例如浙江网商银行与阿里巴巴支付宝、蚂蚁金服间的关系),所以微众、网商等银行并非白手起家,而是拥有其发起者雄厚的互联网金融资源作为基础。这些发起者所具备的资源使得互联网银行能够在线业务上突破传统的属地、身份、业务频率限制,并跨过传统银行所秉持的较死板的经济条件门槛,使其业务可以渗透到全国各类人群中的潜在市场,能够抢占传统金融机构所难以企及的市场空间、获得巨量的用户基数。综上可知,互联网应用平台、商业数据等已成为了民营互联网银行籍以获得竞争优势的的关键资源,“轻资产、重科技”的特点已经充分展现。例如前海微众银行能够依靠腾讯现有多元化业务的用户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技术,在规避隐私的前提下,分析潜在用户的风险表现和信用价值,从而以更低成本实现风险定价和控制,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营销、提升服务质量;浙江网商银行的资源优势更是不言自明,阿里巴巴集团拥有的巨量网络消费者信息资源将能够帮助其在众多应用场景中发掘存款、信贷、支付、理财等机会,发展消费金融等特色化的零售业务。

1.2.3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战略

客观地讲,虽然融入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和技术、具备前述的难以替代的特点与优势,民营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并不存在根本性差异,其自身应被视作传统银行的有效补充(而非颠覆者),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社会融资成本高、融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当前民营互联网银行必然会选择兼具创新性、差异化等特点的合理化市场竞争战略,其业务虽然与传统银行有交叠之处,但其市业务定位主要是个人零售业务、创业融资与中小微企业贷款,从而有别于惯于为高端零售客户、大型国有企业等优质客户服务的传统银行。此外,前述的技术资源优势也是当前民营互联网银行进一步实现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武器”———以浙江网商银行推出的专为创业型中小网站服务的“流量贷”业务为例,在市场定位差异化的基础上,网商银行进一步通过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模型,对申贷者进行身份、信用、流量以及经营状况等要素审核,审批过程最短可缩至2分钟以内,而最快在审核通过3分钟左右,款项就能打入申贷者的支付宝账号内———传统银行既较难全面采取类似的用户定位,又难以实现同等的用户体验,所以这种在技术支撑下实现的高效服务从根本上巩固了互联网银行的差异化优势,使其可以填补传统银行在过去难以进入的一些市场真空地带,甚至还会蚕食商业银行的部分中间业务收入。

2互联网银行对江西等后发省份的影响与对策

2.1江西省民营银行发展现状

在第一波民营银行申报热潮中,江西省等经济欠发达省份也不甘人后,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组建民营银行。可是,江西省在经济总量、金融水平、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大幅的落后,金融生态环境无法达到培育本土民营银行的标准;2014年,江西省民营企业协作申报的“赣商银行”、“商联银行”、“裕民银行”最终均无缘进入首批试点。虽然已经在事实上成为民营银行领域的典型后发省份,江西省在未来申办民营银行的努力并不会中止,各地市正加快落实国家、江西省围绕民营银行准入、监管等问题出台的意见与措施,并结合“一带一路”规划、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定民营银行机构设立、筹资融资奖励和高端金融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例如南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给出了明确的扶持、奖励条件。当前,民营互联网银行的涌现,对江西金融业尤其是未来民营银行的发展带来的是冲击还是机遇,它们是否能够为孕育中的江西省民营银行提供一种值得参考的发展模式?江西等地又应如何合理地把握、运用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机遇?下面将针对以上问题,逐步展开阐述与分析。

2.2互联网银行兴起对江西本土金融的影响

从当前的政策文件中可知,江西省民营银行的发展规划与外地类似,也是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普惠金融发展潮流的进一步响应;事实上虽然民营银行尚未真正起步,江西省的本土金融机构,如各地方银行、信用社等均已广泛尝试开展面向小微企业、创业人士的金融业务,近年开始逐步试点的民间小贷公司也已取得在各省中领先的业务量,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江西省发展民营银行的潜力所在。但目前应当注意的是,本土民营银行的发展滞后与外地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兴起,势必会冲击到定位于普惠金融的江西省本土金融机构———如前所述,现有的民营互联网银行虽然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与实力相对有限,但其发起股东都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显著的互联网巨头以及各传统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所以民营互联网银行不但能够利用互联网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开展跨越时空的金融业务、实现风险控制,又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接触各类产业链的核心节点,与各地行业、市场以及上下游企业产生紧密的联系;正基于此,民营互联网银行能够轻易地突破地理限制,渗透进各地的普惠金融服务领域中,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业务产生较大冲击,并很有可能会压缩未来江西省民营银行的发展生存空间;实际上,民营互联网银行借助产品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巩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特点,将能够发挥出显著的“鲶鱼效应”,倒逼传统银行加块开展创新升级步伐,所以面对它们所带来的改革压力的绝不仅仅只是江西省本土金融机构———可以说,这正是我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鼓励民营互联网银行发展的长远意义所在。面对上述影响,江西省在完善现有地方性金融机构、培育本土民营银行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省内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变压力为动力,为将来本土金融机构的创新升级乃至民营银行的孕育发展铺平道路。

2.3互联网银行兴起背景下江西省的应对之策

2.3.1合理选择未来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

与传统银行、国资银行相比,民营互联网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难以脱离其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而且可能因其独有的技术特征和更大的市场跨度而产生更独特、密切的环境依赖———从这一点出发,自然不难理解为何我国目前的两家民营互联网银行恰好位于我国经济基础最好、互联网产业发展程度最高的两个省份(浙江、广东)。相比之下,受经济水平滞后等问题的影响,江西省互联网产业的基础与现状均令人堪忧,例如该省内的网络域名总量在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中列第19位,省内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更是长年名列各省末尾[3]。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资源集中在浙江、广东等少数省份,而江西省并不拥有业务范围广、技术基础强的优势互联网企业,为数不多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也不得不依赖外地上游服务商、下游分销商,处于“两头在外”状态。一个互联网产业链尚不健全的省份,自然难以在产业链基础上拓展出配套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环节、构建起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基础。简而言之,江西省独立发展本土互联网银行的条件还相当不成熟,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不是尽快模仿、照搬外地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培育与发展模式,而是要客观理性地选择有助于现有金融机构应对互联网银行竞争压力的对策,并为未来民营银行的孵化与发展选择更加务实的总体模式。

2.2.2结合现有条件,逐步推进互联网金融业务

虽然江西省通过互联网银行这种模式突破民营银行发展门槛的希望仍显渺茫,但这并不意味着省内地方性金融机构(现有的地方性银行、民营金融中介机构与未来的民营银行)不能学习互联网银行的发展经验,利用某些创新性的网络金融业务拓展市场空间、增强自身竞争力。省内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向国内民营银行的先驱者学习,坚持走普惠金融道路,并将差异化、特色化作为基本战略,以错位竞争作为竞争策略;另一方面是应尽早地依托第三方网络支付、云计算平台、社交网站、搜索引擎、手机应用等互联网工具,构建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网络金融业务平台,并尝试“直销银行”等新兴业务模式。这些举措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回馈客户,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充分融入互联网金融发展潮流、提前“预习”互联网银行的运营模式。

2.2.3将外地资源引入省内,加速互联网金融发展

如前所述,民营互联网银行给江西省内金融机构带来的压力,主要是源自其在技术平台与数据资源方面的优势。其实,通过合理地引进外地优势资源、整合本省金融资源,省内金融机构面对的压力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甚至可能得以走出变劣势为优势的妙棋。其一,是省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性银行和民间金融中介机构)可以争取成为民营互联网银行的地区合作伙伴或加盟网点(这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早有先例可循),融入到互联网银行的跨地区运营体系之中,取得互利共赢的效果;其二,是借鉴互联网银行“轻资产、重科技”的特点,重视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的资源共享,增强自身竞争力。例如CNZZ、CNNIC等互联网数据服务机构和腾讯征信等网络金融征信服务机构的合作,为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巩固基础,早日实现高效、无缝衔接的服务体验,从而缓解在技术层面上面对的竞争压力;其三,是在引进、运用优势技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行政、市场等渠道,多管齐下,支持以普惠金融为业务定位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民营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并引导其与地方性银行以及未来的本土民营银行进行业务合作与资源共享,优化省内资源利用水平、加强金融产业链条的整合———例如银行业机构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可更加科学地评估贷款者的发展前景与风险因素,降低交易费用和监督成本,参与分享创新创业企业的成长收益;而与融资担保机构和小贷公司的合作,则有利于学习其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审查的方法和经验,以在最大程度上防范贷款风险的集聚,这些改进对未来江西省民营银行、省内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都将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王凯风 单位:景德镇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周运兰,杨静静,余宁.首家民营银行发展机遇与风险研究—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为例[J].当代经济,2015,(6):94-95.

[2]山成英.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及影响[J].青海金融,2015,(6):12-14.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www.cnnic.cn/,2015-07.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影响;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一)互联网融资

互联网的融资主要的特点就是体现在与银行的贷款对比上,网上进行借贷相比起银行贷款业务办理的流程更加的方便,网上银行能够快速地掌握到申请贷款客户的交易信息,及时地对借贷人进行放款;上文中提到能够快速地掌握借贷人的信息这也是网上借贷的一个特点,在云计算的保证下,通过对网上信息的了解能够及时地甄别出企业的相关资质,将进行借贷的风险降低。

(二)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指的是在人们在第三方的支付机构进行账号注册以后,第三方的支付机构可以根据顾客的相关要求,对其提供在互联网线上或者手机电话支付等渠道,从而完成交易的过程。目前第三方的支付主要就是三种方式一种是钱包模式,就是人们将钱冲入到网上的钱包内进行相关的交易,例如百度钱包;另一种就是网关的模式,在进行网上支付的时候进行资金交易后,页面会自动跳转到网上银行的支付页面直接从网上银行进行交易;还有一种就是快捷支付的方式,在某网站进行账号注册后在将账号和自己的网上银行卡进行绑定,绑定成功后,在进行第三方的支付直接通过这个账号,输入密码就可以直接进行交易了,例如微信支付。第三方的交易与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相互比较,进行接入的成本更加低,人们在进行第三方支付的时候只需将账号所用的银行卡进行绑定就可以了,没有其中下载商业银行专业软件的程序,并且支付的平台是可以支持多种银行卡绑定的,满足了各类人群的需求,降低了企业进行在线收费的要求,减少了运营的成本。同时操作也更加便捷,网上银行要进行转账等可以会要求输入手机的验证码,或者使用υ盾等安全的验证方式,网上输入密码后还要进行u盾的确定,操作起来比较烦琐,而第三方支付直接进行账号密码的输入就可以直接进行转账的操作比较快捷、方便。第三方支付很多都是免费的不需要要进行手续费的支付,并且具有延迟支付的功能,比如淘宝,在进行下单后是有延迟支付的功能的,收到物品后在进行支付确定,钱才会到达卖家的手中,同样的如果在收到物品十天后也是会自动确定的,卖家不用担心收不到钱,买家不用担心收不到货。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分析

(一)分流储蓄存款

虽然进行第三方的支付金额最终也是会回流到商业银行,但是金额在第三方的支付平台上还是会有暂留,所以说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储蓄量还是有着一些影响的。例如淘宝延迟支付的这部分资金就在停留在支付的平台上,以支付宝的沉淀金额为例子,每日在支付宝上进行的资金沉淀数额就高达100亿元。并且随着支付宝内余额宝的推出,有网银的人们更是每月自动地将网上银行内的钱转入到余额宝内,大量的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

(二)第三方推出的理财模块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造成了压力

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进行理财需求咨询人数逐渐减少,很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已经取得了进行基金销售的资格,并且以余额宝为例货币基金的购买低价为1元,余额宝内资金实行的是日结算利息,给出了利息不管存款金额多少都是高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息的。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使用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的商业银行中间的先关业务也是逐渐受到挤压,例如人们的结算习惯逐渐地从刷卡改为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对银行卡或者现金的柜台交付依赖性变小。

(三)互联网融资威胁了商业银行借贷业务的发展

互联网的融资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完成借款,数额可以很小,借贷的频率可以很高,逐渐地在抢占商业银行借贷业务在市场内的占额。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能够凭借网络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有效地对客户借贷资质进行判定,降低了进行借贷的时间和中间环节操作,缩减了利差和服务费。

(四)分走一部分的客户资源

第三方的支付平台能够通过自己的虚拟网关,对使用人的信息进行获取,同时能够对客户的资金流向进行掌握,获取了一定的客户资源。这些数目庞大的客户基础又给第三方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增强了市场份额的占比。银行进行业务办理可能需要登录官方的网站或者到营业厅的网点进行办理,网上金融就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完成大部分的操作,对目前我国国有的四大银行和发展较好的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一站式的服务平台

互联网金融作为网络发展的新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发展短板,目前只能是在金融的业务某一个领域进行创新,但是在短期内不能发展得很迅速,替代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互联网这种缺陷,正是商业银行不断完善中积累下来的优势,但是商业银行为了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是要向互联网的相关企业去学习怎样增强客户的黏性,还要不断地创新开发出新的业务模式。例如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网络上建立具备商业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银行超市,方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产品的自行购买。与此同时要利用好超市的经营模式,将目前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流线和网络支付、网络信贷等相互的结合,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多元化方面需求,从而实现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二)加强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

目前的形式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第三方的支付平台业务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威胁到了商业银行的相关中间业务,但是仍然存在弊端,不能完全地代替银行。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机构掌握获取到大量的客户信息和资金流向,对客户种类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通过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也能很好地提高客户的信任度。除此之外,虽然互联网金融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贷款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正常运作还是要通过商业银行运转来实现的。针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身份参与其中,不但能够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相关业务的发展,还能对互联网金融贷款业务的发展产生促进的作用。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可以收集到人们大量的资金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对于银行来讲,能够对大众的投资方向,资金流向进行了解,也能够更好地明确民众的需求,通过这种商业银行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的方式,实现互利共赢。

(三)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注重客户服务

在传统的银行贷款业务办理上,通常需要很长时间的审核期,中间的环节比较的烦琐,运作的成本也比较高,针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应该做出相应的改进。对进行贷款业务办理的人员或者说企业简化中间的流程,进行业务上的创新,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提高业务进行办理的效率,缩短办理所用的时间,加快放款的速度。同时还要提高银行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业务办理消费体验,对其中的潜在客户进行挖掘,全方位地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为其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四)重视对信息的收集,创新服务

面对着飞速变化的市场情况,商业银行不能仅仅的只是将进行网点柜台办理的业务放到网上银行上。互联网金融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的金融经营的模式,互联网的大数据储备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所以要针对互联网金融能够获取大量资料的优势,商业银行一定要加大力度进行网上银行的信息收集,改善业务结构的基础上,增强与客户的交流沟通。相对于刚刚起步的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在客户数量上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同时相对的系统比较完善,服务比较好等。这些优势在一定的时间内互联网金融不能快速的与之并肩,所以一定要利用好这些优势,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解,在获取客户信息的同时增强和客户之间的联系,对一些商业银行新推出的一些业务及时地进行告知,从而更好地和互联网金融进行资源上的竞争。

(五)加强监管,建立相应的风险防控体制

建立相应的风险防控体制应对目前互联网模式下时常出现的欺诈现象,通过构建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风险的方案,在出现类似的事件时能很好地应对。不断地对υ盾的使用方式进行优化,简单操作,同时也要加强对υ盾的发放、网银的注册等相关要求,对于这种领域重点的进行防控。

参考文献:

[1]曹胜.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纵横,2014(06)

[2]沈悦,郭品.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J].金融研究,2015(03)

篇(3)

关键词: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影响

一、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的变革性特征

(一)提供了更便捷性的服务模式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爆发性增长,选择第三方支付的用户也日益增多。第三方支付首要职能是支付中介,它通过整合各商业银行的支付接口,成功为批量商户和各家银行之间搭建了的结算桥梁,商户仅需按要求接入支付关口,便可使用该支付平台提供的所有种类的银行卡进行网上收付款,而不必另行和各银行联系、结算,也不必安装下载各银行的认证软件,其注册及使用便捷性大大提高了。客户在将银联卡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账号绑定后,交易时只需录入手机收到的动态验证码,或者第三方支付的账户密码即可完成资金的划转,交易过程更加顺畅,支付流程大大简化,客户的便捷性体验获得大幅提升。

(二)发挥了移动支付的替代效应

互联网技术和手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使移动支付变得便捷而富有效率。截至2015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59亿,较2014年底增加5455万人,半年度增长率达17.9%。与2014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6.9%,提升至53.7%。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76亿,半年度增长率为26.9%,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1.5倍,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39%提升至46.5%。预计到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万亿。用户持智能手机,不仅实现了网上购物,甚至可以进行实体店消费和满足公共服务的要求,移动支付已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云计算技术在互联网金融的海量应用,“数字钱包”可以将私密性的个人信息储备于云端,而非实际电子设备上,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任何移动终端访问自己的“数字账户”,而不必担心因设备更新、损毁或升级带来的风险,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也相应提高,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强化了对客户的信用担保和增值化服务功能

第三方支付在电子商务市场上发挥了保障交易公平公正的作用。第三方支付在网络交易中代为保管货款,相当于信用担保机构,在买家收到货物并验收过关后,才可以根据买家提示,将货款转给卖家;支付服务商以中立第三方的身份出现,对交易纠纷进行公正的裁决,维护了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诚信难题。第三方支付提供的信用担保服务和诚信评价服务,解决了制约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商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获得许多符合自身利益的个性化增值服务,如实现了对交易的实时查询和交易数据的分析归纳、系统对账、银行卡风险控制、与分公司(商)清算资金等;此外,还可以为普通用户一揽子解决诸如信用卡还款、缴纳水电煤气费用、购买保险、车票、电信充值等各种日常服务,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

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影响

(一)弱化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支付结算效能

近几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利差盈利的模式受到挑战,中间业务收入日益成为商业银行追逐利润的重要方面。和网银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成本更低甚至可以做到完全免费,而且其天然具备操作简易、服务周到等优势,更容易受到普通民众的青睐。随着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者的日益增多,必然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造成冲击,弱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结算效能。随着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第三方支付线下模式亦迅速占领市场,他们通过POS网络建设和为客户办理代收费以及充值服务等,与商业银行在线下形成竞争,掠占了传统商业银行线下支付的部分成果。同时,第三方支付还陆续开展了保险、基金等金融业务,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基金的申购手续费比较低,有些甚至不到银行的一半,在与银行的直接竞争过程中并不落下风。

(二)对商业银行传统支付渠道和竞争格局造成冲击

商业银行的产品具有提供和分配的双重性,一般是直接面对客户。因此,对金融产品设置销售网络是商业银行最普遍的渠道选择,设置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是商业银行吸引客户和发展零售业的重要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消费者金融行为和思维观念的重大改变,导致渠道和产品的界限逐渐模糊,近几年甚至出现了渠道产品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各种“宝宝”类互联网理财产品呈井喷式出现,其实质就是依靠一种产品推广了一类渠道。在互联网模式下,渠道的作用不仅要体现在联系消费者,加强营销管理,还表现为结合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对金融产品进行包装创新,通过标准化载体建设满足金融客户日趋复杂多样的消费需求。银行渠道和金融产品的融合,也推动了银行在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上实现了变革。一般来说,中小金融机构受困于网点少,客户数量有限,在与大型金融机构直接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由于中小银行有更强烈的意愿寻求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充当资金结算的后台,这种以第三方支付做前台、中小银行做后台的运作模式,可以有效克服渠道少,产品创新难的限制,使中小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与大型银行博弈的筹码,有助于打破大型银行主导金融市场的格局。

(三)对商业银行线上支付营销模式提出新挑战

客户资源是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银行间的竞争最终还是体现在对客户的争夺上。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必然会分流商业银行部分线上客户。银行对线上线下客户的发展模式是根本不同的,发展线下客户一般要依赖客户的聚集区域,生活习惯、交通方式等方面,银行主动营销的难度较大,需要被动等待客户到柜面办理。因此,获取线下客户的主要还得靠多增加网点、多铺设自助设备等物理渠道。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对客户资源和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营销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受到物理网点数量、销售成员人数、激励约束机制、总体成本和效益等多方面影响,各银行通过线下模式主动获取客户的成效有限。而线上模式则不同,客户体验线上模式更多是追求快捷的支付方式和低廉的成本付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正是因为其满足了客户的此类需求。对银行而言,若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营销模式照搬物理渠道营销方式,恐怕难以吸引到客户参与其中,更遑论实现满足客户需求、培养客户重复使用习惯等目标。若以网站访问量、客户注册量和登录频次、商家交易的活跃程度、移动终端的下载量、消费者停滞时间等为考量依据,银行线上渠道与互联网特别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依然存在不小差距。

三、商业银行应对第三方支付的建议

(一)改进支付服务体验,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各银行机构要逐步改变传统经营思维和支付模式,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所提供更加契合客户需求的服务留住客户。商业银行的网点改造要引入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实践中可以将不涉及现金收付、相对标准化的业务整合到智能机具,并改进业务流程,大量的步骤通过后台操作完成,给客户展示简约的入口,使客户所需要进行的操作大大简化;通过提高业务办理自助化程度辅以智能的分流方案,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通过布局全新的智能机具和满足客户直接接触式的体验。同时,在交易流程、网银支付、业务查询、移动终端、安全认证等方面进行积极创新,推出符合客户使用习惯、满足客户需求的支付标准和模式,真正成为客户身边的银行。

(二)重视非结构化数据整合,实现支付互联网化

商业银行在开展支付业务过程中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取价值更高的非结构化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发掘高附加值的增值项目。在信息应用和经营管理中,可以通过建设多层次的数据提炼和应用体系,为客户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支付渠道自助化、现金流和信息流相融合的一站式体验,满足客户不同需求。要使数据更好的满足对外信息披露以及内部支付管理、研究和发展方向的需求。根据数据管理的流程、信息技术和服务平台等内容,切实有效促进数据共享、提高支付数据利用价值。要发挥数据分析对支付产业的推动作用,可借鉴互联网先进技术,通过对零散、无序的海量数据进行整理、统计、解释和建模,发掘数据背后的规律,最终作出符合其核心利益的抉择。

(三)找准差异化竞争点,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支付结算渠道

商业银行应顺势而为,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差异化竞争点,积极推动业务发展转型。在支付渠道建设上,这种转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改善和深化线上渠道,比如大力发展网上银行、开发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创新直销银行业务,以及实现线上业务整合和品牌效应;二是线下物理网点建设要借鉴最新业态发展经验,推动网点向系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业务实践方面,部分银行在支付渠道拓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某国有商业银行为例,近几年来,该行加快了金融互联网化的进程,特别是针对线上渠道发展,强化了移动支付的推动作用,通过线上渠道效能提升和产品服务创新,其电子银行替代率已达90%左右,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年均增长5倍以上,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了支付渠道的不断拓展。

作者:孙勇军 肖培连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中国人民银行泰安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何燕岗.第三方支付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西南金融,2012(3)

[2]俞艳波.第三方支付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5)

篇(4)

一、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

以互联网作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网络银行突破了传统银行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用户效率,已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竞争的大势所趋。据权威认证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简称CFCA)2015年12月3日的《2015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40%,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为32%,电话银行用户比例为23%,微信银行用户比例为18%。调查显示,个人网银用户比例在二级城市增长最快,与一级城市差距在不足4个百分点,逐年缩小,而三级城市与一二级城市的用户比例差距依旧很大,呈现数字化鸿沟的特点。

同时,2015年,个人网银活动用户比例为87%,与2014年相比无显著变化。交易用户比例为59%,较2013、2014年大幅下降。综合其他研究数据,报告指出,交易用户比例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交易场景移动化,PC端的交易需求降低;用户偏好使用更便捷的第三方支付;手机银行的替代作用。2015年个人手机银行出现爆发式增长。用户一旦习惯使用手机银行后,对网上银行的使用需求就会下降,甚至出现了一定比例只使用手机银行不使用网上银行的用户。

用户在最近一年内在,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的业务主要有:查询余额与交易明细、网银支付结算和转账汇款三大业务,最经常办理的业务也为这三大业务。用户购买银行渠道投资理财产品的比例为29%,进行跨行资金归集的比例为8%。

调查发现,刚开设网银的客户,会把适用性当做首要考虑因素,而意向用户更注重网银的安全管理。因此,网络银行的风险问题是影响网络银行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网上银行风险基本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环境风险、技术风险、业务风险和客户操作风险。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是,网银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对应的风险监管体系未建立。目前,我国网银由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此外,还受信息产业部、公安部以及新闻出版署的管理,负责网上银行的信息技术标准、信息安全和新闻管理,但未建立专门的网银行业管理组织。从法律角度来说,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网上银行监管的相关法律,包括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和通知三个层面,我国网上银行监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国家的监管制度保持一致。从技术层面看,我国的网上银行技术已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开拓了网上银行业务。控制技术风险一直是各个银行风险控制的重点,从业务角度看,第三方支付的出现极大降低了网上银行的风险,风险的降低带来的是网银业务的增加。但网银业务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一)对网银的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我国关于网银的基本理论、管理框架、推广手段、发展模式、业务办理流程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对于网络银行的认识,依旧是销售传统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另一种渠道,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来发展网络银行的业务,缺乏宏观的科学规划和运行模式的设计。

而在网银的组织管理层面,只有少数银行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如电子银行部或网络银行部,大部分国内银行依然将网银业务的管理按条块进行划分:技术由科技部负责,业务由业务部负责,结算由会计部负责。扁平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等依旧停留在理念上。

(二)薄弱的产权意识

由于网银的业务与计算机的信息网络技术密切相关,同时金融交易量大、专利权的潜在收益高,与之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便成为了一些跨国银行和公司争夺的热点。国外一些公司和银行(如IBM公司和花期银行)不仅在本国就其的网络银行产品组织和销售方法、支付结算系统及网银的风险监测、安全管理等技术申请了商业专利,并且在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申请,一部分已被授权。从战略的角度来看,随着网银市场发展的逐渐成熟,商业方法专利将会成为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有力竞争的一个手段。届时,国内银行将被迫支付高昂的专利使用费,或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三)缺乏有效的行业协调

我国的网络银行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隔离,建立的行业协调机制,但并未真正有效的运行起来,商业银行间的沟通和协调不足,这也导致网银整体运行的效率降低。宣传缺位导致网络银行的总体客户规模有限;网银的平台技术障碍导致交易效率低下;信息交流与风险共防意识缺乏导致系统风险高。

(四)监管力度不足

在日常管理层面,缺乏必要的规章,监管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培训,检查工作因此难以落到实处。在风险管理层面,过于注重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的管理,而忽视了对网银发展的战略风险、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监管。对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的监管缺乏相应的风险识别、监测、评估和处置手段。

三、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为了促进中国网上银行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解决在环境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业务风险管理和客户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借鉴中国建设银行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加强网银的硬件及软件建设

加强对网上银行硬件及软件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防火墙技术,是网上银行对外接触的安全系统。基于它的访问控制及地址隔离等功能,主要用于检查和控制网络系统的数据,确保网上银行资源及信息的安全。第二,针对入侵检测技术而言的,这一技术的运用功能主要在于在实施入侵检测的同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卫。这一系统一般是由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组成的。第三,针对防病毒系统,这作为最基本的措施,所常见举措有及时升级病毒版本和信息,并及时获知服务提供商及其信息安全机构动态,并能相应地作出反应。

(二)有效的控制外部资源风险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部技术厂商逐渐地参与到银行的电子化业务中来,这也是未来网银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些外部技术厂商有些是一次性地对银行提供机器设备,有些是长期性地提供网银的技术支持。这些外部资源在为银行运用高科技实现快捷服务的同时,也使得银行的业务机密暴露在公众环境之中,增加了风险的传播渠道。以《金融服务业中外部资源的管理指南》为例,银行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有效控制外部资源风险:第一,对服务提供商进行严格审查,通过对财政状况、声誉、审计报告及相关资质证明等方面的考证,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商,确保服务提供商提供安全、优质、持续的服务。第二,可以通过书面合同的订立明确银行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责权利分配,在合同中明确对服务提供商所应提供的服务及应达到的服务水平、银行所拥有的对服务提供商的操作流程等进行检测的权利等内容。第三,银行本身也应该对服务提供商的业务进展内容及实施的安全系统随时进行监察,以确保服务提供商能够确保安全审慎地提供服务。

(三)防范技术外包的风险

银行的技术外包业务可以带来降低成本和规模经济的效益,但也带来了一些外部不可控性的风险。减少此类风险的举措有:银行管理部门应有效监督服务提供商的运做能力和经营业绩;保证双方之间的合同关系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并形成书面合同;同时,还应具备临时更换服务商的应急安排。银行应检查服务提供商保护敏感数据的策略和程序,对其供应商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确保可以达到内部运作的安全等级。

(四)客户操作风险管理对策

银行应将网上银行交易的具体风险和交易的操作规程对用户进行披露。我国网银用户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在使用网银时缺乏自我防范意识,不注意对网银账号和密码的保护,将其泄露给他人,或是将密码设置为生日,电话号码等易被猜出的数字,或者是在公共场所例如网吧随意登陆自己的网上银行,造成自己的银行账户信息被盗取。因此,要加强对网银用户操作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如网银交易的具体风险、操作规程、交易环境等,防止被钓鱼网站或手机短信等所骗,从而使资金“被盗”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李金泽.网络银行义务的有关法律问题探讨[J].金融论坛,2010,(8).

[2]尹龙.对我国网络银行发展和监管问题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9,(10)

[3]于南.谈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中的监管[J].中国审计,2010,(6).

篇(5)

总行开展”三好银行”活动以来,我部门也集中进行了省、县行领导动员报告及相关材料的学习,”三好银行”对于我们农商银行的意义是空前的,它作为一个过渡,一个桥梁,让我们从学习走向实践。在要求上做到具体化、明确化。

学习“三好银行”,我认识到在业务知识上需要逐步完善,先学习,后落实,循序渐进,阶段突破。结合个人岗位实际情况,我知道,我需要集中精力努力提升自我,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业务水平。与客户接触文明服务、文明用语做到服务好的要求,理解客户需求,推广新业务、新产品,做到不管什么业务先自己熟悉,自己熟悉后才能清晰的向客户介绍,更好的向客户推广,真正意义上留住客户资源。

在闲暇时间熟读各项规章制度,认识到岗位工作中会遇到的风险点,对风险问题做到预防与防范。按照规章制度办理各项业务,不去办理“人情”业务,规避自己在业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不为单位带来可能存在的风险业务,做到自律在业务经营活动中自觉崇尚廉洁。从个人角度出发,为“三好银行”内控好打牢基础。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络金融; 电子商务;电子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8-2670(204)06-0037-08

一、 引言

网络金融革命是自互联网应用技术发展以来,在银行业发生的正在波及全球范围的、最为重要、最为彻底,规模宏大的变革,它将会对全球的金融发展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网络金融发展战略已成为现在和未来商业银行发展的主导竞争模式,也是各家商业银行的新热点竞争领域,谁先拥有开放式的网络金融发展机会与视野,尤其是在开放式网络金融对客户操作便利下的普及和覆盖的“速度、力度、广度”,谁就获得了市场“长驱直入”的发展战略先机,谁就获得对市场客户集群的重新定位洗牌。网络金融的战略定位决定银行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地位。过去银行“网点战略”被今天和未来的“网络战略”所替代、所超越。网络金融战略如何选择,已成为决定商业银行未来“生死存亡”的战略发展核心问题。

网络金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提升与发展,经历了起步时期、电子银行时期、电子商务时期,发展到将存储和计算从移动通信终端转移到云计算的服务器的新时期。商业银行利用“电子化、网络化、商务化、交易化”等天然的网点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加速推进网点终端向社会各领域客户终端的应用渠道和应用范围。这是一次更加宏大、深刻的社会生活与银行发展的变革。银行由传统的网点金融向网络金融的转变,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银行的各种服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借助网络金融,实现了在区域、时间上,客户由有限向无限的飞跃,大大节省了银行经营成本,拥有了更高效的银行盈利模式。重要的是,网络金融为商业银行创新业务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金融这一革命性的突破将使银行业的战略竞争优势和经营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它将导致各家银行在“客户集群流与资金集群流”上的重新洗牌。

二、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状况

衡量网络金融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主要依据一个基本的环境变量,具体分析国内手机拥有户数及其发展趋势;电视拥有户数及其发展趋势;网民拥有户数及其发展趋势。这三大主导网络渠道的客户总拥有量,我们可以看成一个应用网络金融的基本数量集群,这个基本集群的“拥有率和普及的速度”,构成网络金融的发展环境与基本的发展体量。

网络金融所产生的效益和效果,还要考虑这个基本客户集群,对银行网络产品相关业务的“接受速度和应用速度”,从网络金融看,要看这个发展规模对网点金融业务的“替代率和覆盖率”。总之,网络金融是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潮流,也是现代未来金融发展的新特点。

(一)网络金融的发展速度与规模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4年7月所公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 亿,较203年底的68亿增加442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69% ,较203年底提升个百分点。经过了2008年以前互联网用户的猛增阶段,我国今年来的互联网用户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用户数量从2009年的384亿逐步增加到了现今的632亿。

艾瑞咨询对2008-205年我国电子银行交易笔数和替代率进行了统计和预估:20年电子银行替代率达669%,即电子渠道交易笔数总量是柜面交易笔数的两倍左右。艾瑞咨询预计,“十二五”末期,电子银行替代率将达80%以上,交易笔数超过000亿笔。

[P6Q9IF;Z,Y]

[S(][H5”H]图我国电子银行交易笔数和替代率[JZ][HF]来源:[W]综合银行财报及银行访谈,根据艾瑞统计预测[DW]模型核算及预估数据。[S)]

网络金融的广泛使用,提升了“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的交易新模式,对所有开通客户提供安全、快捷、便利、可靠的“3A”级高质量服务,降低了结算与付款成本与代价,提高了资金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由于电子材料的进步,银行磁条卡,将由芯片卡所替代,网络金融交易的基本载体银行卡,也将发生“借记卡、贷记卡、IC卡”三卡合一新趋势,可以有效地增强新银行卡的内涵功能,使网络金融的基本应用载体更加“便利、安全、可靠”,正在被各家银行所快速采用。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加重与电子银行运行效率的提高,电子银行的应用量在逐年大幅提高,网点金融的区域辐射作用在减弱。网络金融将电子银行和电子商务融为一体,展现了网点金融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全方位、安全性、快捷性成为其突出特点。网络金融不断创新,给公司和个人客户带来了优质的全新体验,促进了银行的大跨度新发展。

(二)移动支付业务迅速崛起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移动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2974亿元,相比202年54亿的交易规模增长了7070%,预计204年的交易规模将同比增长4%。

[P6Q0IF,Y#]

[S(][H5"H][JZ(]图2200-207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JZ)][HF]来源:[W]综合银行财报及银行访谈,根据艾瑞统计预测模型[DW]核算及预估数据。[S)]

移动支付正在以多种形式向金融领域渗透,对传统“银行卡”的替代效应日益显著。

纵观全球移动支付产业市场,以日韩、欧美等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应用最普及,发展得比较成功。例如()日本N Docomo模式。2004年,N DoCoMo先后推出了面向PDC用户和FOMA用户的基于非接触IC智能芯片的Felica业务。用户可以利用这种手机购买自动售货机或者便利店的产品,还可以购买电影票。截至2005年,N DoCoMo所有的3G手机都配备了红外线装置用于手机支付,据统计60%的用户每周会至少使用一次支付功能。截至2007年4月,N DoCoMo移动支付业务用户达250万户,占其FOMA用户的44%。http://techrfidworldcomcn/2008_/200894477334html。(2)韩国SK模式。早在200年,韩国SK通过与VISA等信用卡机构合作推出了名为MONEA的移动支付业务品牌。起初,MONEA只是一种有“理财帮手”之称的多功能卡,通过与VISA等信用卡机构合作,凡持有MONEA多功能卡的用户,均可轻松使用信用卡、公共汽车卡及地铁卡等的电子化支付。此后,SK对无线和有线系统进行整合,构建了多媒体互联网共享平台――NAE,将MONEA移植到手机上。移动用户可以在商场用手机进行结算,在内置有红外线端口的AM上提取现金、在自动售货机上买饮料,还可以用手机支付刷“机”支付地铁等交通费用,无须携带专门的信用卡,而且同样可以得到发票。http://marketc4net/342/a226728html。(3)德国美因茨交通公司(RMV)模式,从2005年4月起,诺基亚开始同飞利浦和德国公交网络运营商美因茨交通公司(Rhein-MainVerkehrsverbund)测试NFC售票解决方案。RMV的客户可以使用拥有NFC功能的诺基亚3220电话去购买、充值和使用市内网络的大巴票。目前已在公共交通领域开始商业化使用NFC技术和Nokia NFC产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移动支付手段,都具备集合银行卡功能的技术条件,对传统商业银行支付业务带来巨大挑战。《手机可作电子车票,德国率先商用NFC服务》,人民邮报,2006428。

篇(7)

IDGVC投资神州付,其理由大概如此。

就在目前的这个投资萧条期,IDGVC 500万美元投向神州付,会否让这个走险于红海的公司迈出新的步伐?

一片烽烟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基于网络安全平台之上建立的在线支付服务,有了它,买卖双方的交易得以轻松地进行,它伴随着网上交易而来,拥有一个或多个在线支付平台账号,我们就能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里享受购物的乐趣,所以马云给支付宝设计的广告词是“你敢用,我就敢赔”,快钱则直接告诉你怎么用,“有E-mail,就能在网上收钱付钱”。

目前身处这个行业的公司有:支付宝、PayPal、财付通、工行信用支付平台、安付通、快钱等。支付宝――人们提起第三方支付平台首先想到的名字,行业老大地位可能是不争的事实。但紧随其后还有一长串的名字,彼此似乎难分伯仲。一方面显出棋逢对手的对峙局面,另一方面好像也告诉我们,这里的场面还很大,跑马圈地的工作尚未完成。

虽然有业内人士认为第三方支付属“虾米”生意,专做银行不原意做的事情,但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迅速成长,风险资本的长期蛰伏,还是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有着极具吸引力的远景和潜在的巨大利润空间。

之前的上海捷银支付,成立于2001年,其后几年间先后获得了310万美元、900万美元、78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四次融资;易宝得到了两轮战略融资,第二轮由德丰杰领投;快钱获得了DCM、半岛、光速创投等两轮投资;还有联想投资等机构联合投资了拉卡啦、北极光创投等投资了浙江连连科技,等等。

在电子支付市场的格局中,支付宝、贝宝、财付通之所以能够领先,支付与相应的电子商务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支付宝和淘宝网、贝宝和TOM易趣、财付通和拍拍网,都是将电子支付业务和电子商务业务结合,并获得了足够的初始人气和发展空间。如果这算第一梯队的话,第二梯队则与银行密切相关。

第三方支付必不可少的要进行资金划拨和清算,因此,第三方支付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与银行业之间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两者之间的“竞合”态势已是愈加清晰。银行介入第三方支付业务,有着先天和绝对的优势,但在市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银行提前进入对于其收益来说并不理想,银行采取和第三方支付合作培育市场的方式显然更经济。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工商银行于日前在国内推出了网上交易信用支付服务,其他银行也用合作等方式介入。银行在第三方电子支付领域里的能量将随着时间、时机而逐渐释放。类似的,还有中国邮政推出的在线支付业务网汇通。

第三梯队就是专门经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公司,如网银在线、YeePay、支付@ 网、环迅支付、快钱、神州付等,他们没有先天的电子商务业务的优势,但“独立”成为了自己的特点和标签。风险资本大部分投向了这类支付平台。

做局部第一

神州付在其网站的自我介绍中写道:“神州付是国内第一家提供基于E-mail和手机号码的网上收付款服务的互联网企业,以提供在线收付款服务为核心内容”。

有趣的是,打开快钱的网站,也有同样的介绍,“快钱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提供基于E-mail和手机号码的网上收付款服务的互联网企业,以提供在线收付款服务为核心内容”。这极像了单位女同事间的撞衫。事实上,进入第三方支付的门槛不高造成了这种旁人分不清的自我标榜现象。

自第一家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于1999年诞生以来,近几年这一行业超常规发展,新兴电子支付工具不断出现,交易量也在不断提高,第三方支付已持续地成为市场热点,各类企业在电子支付市场上动作不断,多面出击这个新兴的大市场,50家可能是保守估计。

统计数据显示,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市场2001年仅为1.6亿元人民币;2004年,规模增长到23亿元人民币;2006年,规模达到320 亿元人民币;到了2007年,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艾瑞咨询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网上支付市场监测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额规模达5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逾170%,全年规模可望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如此“蛋糕”规模不能不令人垂涎。但是当把老大、老二、老三的份额在饼图上去掉,发现支付宝、财付通、中国银联不客气地吃掉了其中的七八成。剩下的才由安付通、易宝支付、上海环讯、快钱、PayPal等一批支付平台共同分而食之,这还只是叫得出名字的。

竞争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竞争面前,虽然可以从树立公信度、进行产品创新、成为银行及银联在线支付的补充、关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的增值业务、增强产品的易用性等多方面努力,但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中小支付企业在严峻的竞争局面下,走差异化道路几乎是一条必然之路。

随着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随时的洗牌,支付的行业化服务迹象已经出现并会更加深入,某些支付平台向专属的行业性支付平台转化。

IDGVC之所以青睐神州付,据悉是因为在使用神州行充值卡进行代缴费这一新型的网上支付领域,神州付凭借首发的优势目前已经占据了明显的市场优势,将其他后来从事此业务运营的公司远远甩在身后。

IDGVC看到的是一块“蛋糕”上的局部、一个可能的局部第一。在第三方独立支付平台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把每一个细分领域做深做透,是一种既有效又具有现实性的选择。

易宝支付创立于2003年,2005年底开通电话支付服务,目标是把每部电话变成一个POS机。易宝支付在2006年底意识到,支付一定要跟行业结合起来,易宝支付在机票市场有深厚积累,在航空订票领域也正在不断深入。

快钱也拥有一个独立的支付平台,其发展模式似乎愈加专注于电话支付领域。

环迅支付正在挖掘人们越来越频繁使用信用卡的商机,相信信用卡与第三方支付的结合是未来支付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近日,环迅支付与Wirecard AG进行合作,与国际信用卡进行实时对接的合作和尝试。

首信易支付有强大的政府背景,虽然向着全面挺进,但其平台在教育领域更加突出,极具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