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叙事
时间:2023-08-01 16:53: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叙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30-01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终身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朗读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既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又降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而开展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不足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朗读教学虽然为教学常见内容,但教师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过渡,并未针对朗读而开展有效性教学,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不利于小学生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之后教师对文章进行解析。该环节中,朗读教学的积极作用未充分发挥,且缺乏有效指导和评价。由此,语文朗读教学过程十分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育部门及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朗读教学加以充分重视,采取有效策略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1]。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朗读教学中要循序渐进
(1)引导小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小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虽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尤为重要。所以,在初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但是,在初读文章时,教师要为学生纠正错音,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和写作思路,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小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巡视,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教师进行提问“你认为文章中最感人的情节是什么”,小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朗读,能够对文章有整体初步感知[2]。
(2)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
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进行文章朗读时,可能产生诸多自己的问题,但教师不可立即对问题加以解答,而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朗读,积极寻找问题答案。如此,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充分发挥朗读教学有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小学生在不断反复朗读中,对文章有着更深入的认识,既启发学生思维,又促进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答案,能够增强小学生朗读学习的自信心[3]。
(3)细读文章,情感升华
对文章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章,有助于促进小学生情感的升华,使小学生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在朗读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之间有个性化的真情流露,不仅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朗读教学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感悟,使小学生对文章有充分联想,增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
2、针对不同类型文章而开展有效性教学活动
(1)诗歌类型文章的有效教学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诗歌类型的文章较多,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对激发小学生语文兴趣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以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如对低年级小学生,准确朗读和培养语感是教学重点内容,教师应给予小学生以激励,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对高年级小学生,教师应给予学生以足够的理解和想象空间,充分提高朗读效果。
(2)叙事类型文章的有效教学
由于叙事类型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具有深度,所以教师要采取积极策略而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叙事类型文章,其内容深度层次有差异。首先,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尽可能选择篇幅较短、难度较低的文本进行朗读教学,使朗读教学能够被小学生所接受,因而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以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针对中年级学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朗读文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最后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情感,实现文章精讲,引导学生融入朗读教学活动中,以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4]。
(3)说明类型文章的有效教学
由于说明文的逻辑性较强,因而小学教师在此类文章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而合理选择说明文,使朗读教学内容能够被小学生所接受。其次,尽可能选择内容生动形象的文章进行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最后,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文的层次理顺,帮助学生更好了解文章内容,充分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师采取合理教学策略,对提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掌握朗读教学的步骤,进而对学生施以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小学生对朗读教学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朗读教学更具针对性,不仅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增强小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的感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 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0:169+171.
[2] 孙 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108-112.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01-01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道德价值的形成均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语文课程中的人物事迹等对学生的思想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通过优雅的谈吐、文明表现来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道德风貌。
一、教师应当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语文教师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去提升学生的涵养和品味。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相关事迹有所体验、有所感动、有所感悟,就必须是教师先有所感悟,因此,只有教师真正投入心血,用充满热情、激情四射的状态在课堂上展现,才能真正感染到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形式多样,文体丰富,教师可以针对性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融入进去。例如,对于感情丰富的散文,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文章的感情用语言传达出来,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对于叙事型的文体,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地解说使其中的事理充分呈现给学生。对于说理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用通俗的道理引导学生慢慢走进逻辑世界。这样对学生感情的表达、理性思维的培养等都能起到促进作用。此外,语文教师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堂上所表达的感情、态度等都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通过优雅的谈吐、文明表现来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道德风貌。
二、利用媒体资源,优化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其中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将德育教育内容合理融入进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其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身心健康和审美情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创造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和营造的氛围,同时在这种心理暗示作用下,培养学生的个人涵养和思想操守。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课文中所描述的漓江、骆驼峰、老人峰、象山等各种自然美景,同时配合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伴奏进行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祖国的美好风光中,同时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爱、对祖国风光的爱等想想感情也会油然而生。
三、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德育审美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注重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指导,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进行相应的评价,帮助小学生正确处理课外书物中稂莠不齐的信息和内容,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秀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对于童话故事的阅读,童话中所设置得人物形象、故事场景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很容易对童话中的内容进行模仿和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此外,童话故事中还汇集了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它充满着感情、灵性和生气,对提高儿童语言涵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寓言故事中相比之下,蕴含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这些故事短小精炼,缺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使学生们从中感悟到相应的道理,并变得聪明、机智。例如:《拔苗助长》是一则哲理深刻的寓言故事,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对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生活中的相似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课堂上选择几名同学分别扮演揠苗助长故事中的主人翁,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故事中的情境再现,同时,趁机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跟这个故事说的道理相似。这时候,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家里养了一条小金鱼,很喜欢它,相让它快点长大,于是就拼命地喂食鱼食,结果不到几天,小金鱼就因肚子胀死掉了。并向学生总结:这个我们生活中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太急,太着急了反而会取得糟糕的结果。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寓言当中的道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德育教育的渗透方式多样,教师应该立足于向学生们灌输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创新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灌输到学生们的脑海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新一代品学兼优的祖国花朵。
参考文献
[1] 刘 晔.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7(12):56-58.
[2] 王 君.基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7(23);112-114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1年级-2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要达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低年级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3年级-4年级)“阅读能力”的要求中,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年级-6年级)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新课程改革立足于人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主旨。关于文学审美能力的培育标准如“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正是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增长了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而且促进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寓教于乐。由此可见,语文新课改需要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二、语文教材内容的呼唤
2000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里提到“小学注意儿童化,多读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指导意见》中所提到的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都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畴。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文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收入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小的船》、《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狼和小羊》、《井底之蛙》、《“三颗纽扣”的房子》、《做一片美的叶子》、《我和祖父的园子》、《神笔马良》、《穿山甲问路》、《蜗牛的奖杯》、《谁的本领大》、《会走路的树》、《狐假虎威》、《雨后》、《快乐的节日》、《问银河》、《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乌鸦喝水》、《借生日》、《捞月亮》、《小蚱蜢》、《雨点》、《我最喜欢》、《春笋》、《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司马光》、《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鲁班和橹板》、《咏华山》、《这儿真好》、《蚂蚁和蝈蝈》、《小松鼠找花生果》……
据统计,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体裁样式,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童话、寓言、科学文艺等体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总篇目的80%以上。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这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的教材结构,意味着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文化的熏陶、情感的浸染以及人格的和谐发展,意味着儿童文学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此外,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主要童话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古今中外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面对新的语文教材,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感到语文课难教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方法,几乎行不通了。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新编语文教材中这些经过专家从多年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放到老师面前却是一脸的陌生。许多老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
“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语文老师在继续教育别渴望能解决这些教学中的实际困难。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普遍缺失儿童文学素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国儿童文学师资严重不足,“现在全国高校,专职的儿童文学教师大概不会超过5个人,……现在全国各地高校的中文系、文学院设有儿童文学教研室的,恐怕再也找不到了。……儿童文学师资已急剧流失、萎缩。”目前只有极少的师范大学配有儿童文学专职教师,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而华东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都是空白,有的师范大学竟然从来没有开过儿童文学课!目前全国只有两位儿童文学博士导师,即北师大的王泉根先生和上海师大的梅子涵先生。于是今天我国数以万计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90%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教学与修养(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中文系、教育系不重视、不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导致了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使他们不懂得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与儿童接受心理、儿童文学文体,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文学作品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讲课时才能够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学语文老师的继续教育当务之急就是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必须把儿童文学作为他们的必修课进行培训。“试想,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那将是何等糟糕。”
四、语文教学的开展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会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天地。面对小学语文教学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开展教学,应该成为我们探究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探寻新的教学方法。
儿童文学体裁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儿童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如童话,充满幻想,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生动,运用拟人、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其幻想源于儿童本身就生活在幻想之中;儿童诗歌,其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想象大胆,新颖独特;小说以儿童形象为主;儿童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充满悬念,细节真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儿童科学文艺,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健康的思想内容、准确的科学知识、活泼的艺术形式,每种体裁都顾及了儿童的年龄特点,都会对儿童产生极大的教益……。儿童文学的每一种文体都有鲜明的特点,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必要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才能通过对相关教材的恰当处理,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更新自身观念,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系统学习和通晓中外儿童文学史和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应该具有朗诵的基本功、教师通过泛读、教读、背诵、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或分组比赛朗诵等形式,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应该掌握一定的讲述技巧,通过表情、动作、节奏、语速、语调等来把握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特点;学会童眼看世界,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认真体察儿童的童心和情感。做到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中的真善美,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其审美愉悦的功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有趣之处,从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达到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目的,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摘 要:识字、写字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开始,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从识字开始的。识字是叙事说理,表情达意,进行书面交谈的基础。不识字,读和写就无从谈起。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为此,有效开展语文识字教学就要注重对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师素养;温故知新
语文识字教学贯穿始终,不仅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语文,甚至在大学以及社会,我们无时不在识字,但是小学语文识字为之后的学习,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科目,还是阅读、辩论、会议词汇的应用都奠定了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有效的识字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识字教学素养
低年段的识字量较大,而汉字又是难学、难写、难认、难记的一种文字,低年级学生自然会对汉字产生抵抗心理,对识字自然而然会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这一消极心理因素有的放矢。提高教师自身识字素养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语文教师需要增加阅历,博闻强识,对汉字的发展史有一定了解。所以,为了达到有效识字教学的目的,以增加教师对汉字的了解,教师就要经常关注汉字的构造方法和典故来源,灵活巧妙地给学生讲解,使一个个汉字生动化,使学生在有趣的汉字学习中,既能够记忆生字,又能够了解生字的前世今生,丰富知识储备以便以后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编制歌谣谚语之前,最好能先追本溯源,尽量多掌握一些汉字的基本常识,历史典故来源之后结合学生的心理以及年龄特点,编制歌谣谚语,以便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二、进行趣味识字教学
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他们思维的发展。而趣味识字教学就是符合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创设的,它能够帮助教师创设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还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头脑的发育。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小学识字的起步阶段通过多种趣味教学方法来营造识字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儿童识字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乐于识字、主动识字。那么,教师如何进行富有趣味的识字教学呢?比如语境识字法。汉字数目数以千计,倘若将它们孤立起来学习,学生会感到无趣,在他们眼中,汉字就是死物,没有一丝魅力。根据儿童的心理,将字词放进具体语境中识记是非常有效可观的办法。猜字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扩大想象空间,还能在此过程中锻炼语言的使用能力,活学活用。教师在生字的识记中引入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来学习和记忆一些生字,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苦”字,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这样的谜语:“一家十口住草房”。学生利用他们灵活的脑袋,以及他们的胆识,会在课堂上表现得积极踊跃,比如纷纷举手回答问题,或者能够举一反三。抑或带头饰表演识字等等。
三、借助字典识字
小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的起步阶段,对汉字比较陌生。语文课本也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从易到难编排的。虽然教科书上有许多生字都有拼音标示,但是学生的课后练多都不会标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想完成作业就得认识那些生词,教师不在身旁时如果学生学会查字典,那么对他们顺利阅读,完成练习,认识生词有巨大的帮助。新华字典收藏了大量的汉字,既有现代简写汉字,也有繁体字,同时也有一些^为简洁的典故,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并让他们将查字典形成习惯。
四、多渠道识字,温故知新
单纯地誊写,反复抄写记忆的效果较低,小学识字教学需要采用多渠道识字。比如,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写、遣词造句、阅读。因此,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生字,并温故知新。例如读方面,学生可以在早自习朗读生字、课文;写方面,学生可以抄写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遣词造句方面,学生可以写作文,写作文是学生练习生字,使用生字的最好方法,另外,语文练习中造句组词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汉字;阅读方面,识字的目的就是为了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既能够发现生词,还能够掌握已学汉字,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另外,在增加汉字的量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从而为写作奠定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是必须的。教师开设阅读角,带领学生去图书馆阅读都是可行的方法。
总之,识字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让小学生轻松步入“识字乐园”,寓教于乐,不断提高识字效率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有效识字教学的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识字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创设多种趣味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字,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现状分析
1.1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
语文学科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儿童文学素养,如果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就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从当前来看,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存在着儿童文学素养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儿童文学观念缺失,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不到位。二是缺乏理论素养。有的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内涵、体裁、美学特征、功能价值等儿童文学知识掌握不多。三是阅读量少,视野狭窄,儿童文学的感悟、审美、鉴赏能力都较差。
1.2儿童文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是对儿童文学美学特征掌握不够。首先,重其工具性而轻人文性。有的教师将儿童文学作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它的审美性。其次,教学成人化。有的教师将儿童文学当做成人作品,在解读儿童文学时用成人的思维和观念去解读,成人化、功利化问题严重。在教学中采用逐字逐句分解的方式,忽略了审美性。本来应该生动的儿童文学课堂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方式。二是对文体特征没有掌握。文体意识弱化,文体知识掌握不够,容易将儿童文学当做其他文体一样教学。如有的教师将儿歌和儿诗当作一种文体进行处理。
2对策与建议
2.1转变儿童文学观
准确理解儿童文学,全面掌握其内涵。首先,儿童文学是文学系统中的一种,要注重其对象是儿童,主要是为了满足儿童精神及心灵的文学作品。其次,儿童文学符合儿童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再次,增加阅读量,增强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增加儿童文学的阅读量,可以尽可能地多地阅读国内外儿童文学。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而且能够提升儿童文学素养。
2.2注重儿童情趣的培养
儿童文学都具有独特的儿童情趣,丰富的想象,单纯的思想,是最吸引儿童的地方。当儿童读到这些充满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就会产生激动、快乐、向往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儿童的心理、情感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儿童文学教材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文中的儿童情趣。儿童文学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有的通过儿童生活细节和戏剧化的故事情节,蕴含着纯真的儿童情感。如《狐狸和乌鸦》、《小松树和大松树》等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一个个充满童趣的生动活泼的儿童人物形象,容易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些儿童文学作品的儿童语言、情节,用儿童思维、儿童心理和儿童眼光去解读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是要以儿童情趣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到儿童情趣,激发童心,感受快乐。
3抓住文体特征
一是了解构成及分类。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儿歌、儿诗、童话及儿童类的寓言、故事、小说、散文、戏剧、科学文艺等多种体裁。教师要全面掌握这些各类文体的特点、分类依据、原则与方法。二是要了解各种文体特点。根据各种体裁特点去把握,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如儿歌与诗歌,都是韵文类,都比较注重语言的节奏韵律美,但是,儿歌更加注重节奏和用韵。同时,儿童内部的文体也有明显区别,儿童诗侧重点是“诗”,儿歌的侧重点则是“歌”,童话侧重叙事,注重的是外在的娱乐性和游戏性,儿童诗强调抒情与写意和抒情,强调的是内心、情感的体验和陶冶。三是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教法。如在儿童诗、儿歌教学方面,都要注重韵文体的特点,主要以朗读和背诵法为主,从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美的特点。但是,儿歌教学重点是语言训练,可以采用念唱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让儿童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儿童诗则应该将意象理解及想象作为重点,主要可以采用反复诵读、音乐、图片配合等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系统,从而让学生的审美情趣、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四是根据心理特点学习儿童文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儿童文学时,要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多采用悬念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儿童文学学习竞赛活动,如在教学一些儿童寓言故事时,可以组织开展讲儿童寓言故事比赛活动,从而可以将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积极性得到最大可能的挖掘和提升。
4结语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探微
审美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体是指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成熟,人格上趋向完美。但是,教师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高金岭老师认为“学生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心理活动;一是学生在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能力。”这就为我们的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美,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读经典课文 品语言之美
小学阶段所选课文中,有较大一部分都是经典的美文,对这部分文章的合理使用、深入挖掘,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表情达意准确、细腻。可以讲所选课文都体现了这些特点,通过读这些经典文章,一定会让学生获得好的语言训练,得到美的熏陶。
比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就是这种文章的代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上时间加强阅读,从中让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上课伊始,我使用多媒体,先配乐让学生看相关画面。
当学生们伴着音乐看到燕子在春风中上下翻飞,欢快鸣叫时,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这个时候,我并没让他们马上就读,而是又放了一遍经典朗读。到这时,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很强了。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节奏美,是对学生审美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并且得到了美的熏陶!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味道,增强对美的享受。
二、诵古典诗词 赏意境之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璀璨的诗歌文化遗产。它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读诗让我们了解了旷夫之悲、闺妇之怨、征夫之愁等等。学习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多积累一部分诗词,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本节通过对古诗特点及教学方法的梳理,希望能为老师们今后的古诗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古诗的特点
小学阶段所学古诗一般有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叙事写人为主,如《雨过山村》、《小儿垂钓》、《送梓州李使君》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如《静夜思》、《悯农》等,这类诗歌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情思,言短情深是其特色。
小学阶段所选诗词,大多简单明了,但是,因为学生文学鉴赏基础差,针对古诗的教学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重在引导。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背,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拨就行了。这种做法也是由古诗文的特点决定的。
2.想象教学法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这时,可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意境引导法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具体教学方法有如下: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理解。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游园不值》一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本诗的讲解中,我对诗歌进行了深入挖掘,从或失意、或欣喜的作者心态剖析,到深层哲理内涵的挖掘,循序渐进,逐步讲解,学生感觉收获很大。
三、设典型情境 学会创造美
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甚至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讲的也是这道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成为我们教师的座右铭。工作中,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多下功夫,一定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寓教于乐”不能只成为一句空话。教学中抓住重点结合点,巧妙设立情境,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比如:《燕子》一文,在讲解燕子外部特征时,一方面我让学生积累相关描写语言;另一方面,我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即兴描绘一种自己喜欢的鸟类。实践证明,很多学生说的不错。无意中,学生再创造美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进步,我感到非常欣慰!
总之,小学阶段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下转第312页)力的培养提高,需要教师做出很大的努力。只要我们多角度立体教学,勤思苦练,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兆岭.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5(5)
[2]王素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预习”导读的几个步骤[J].教育评论,1998(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情感因素
作为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生教育尤为重要,但就小学生身心发育所具有的各种特性而言,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重中之重,而小学语文教师则首当其冲地挑起重担。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而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将知识灌输于学生的机械过程,忽视教学是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小学生文化修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道德、心理健康等相关内容,更要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认知因素的作用,更要充分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都要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要求教师利用情感教育的渗透性能,将文中所承载的价值观念融入学生的血液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无形中启发和挖掘学生的灵性,而不仅仅灌输知识,导致本末倒置。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运用的基本理念
利用美的角度审视客观世界,用爱的方式改变客观世界,作为一门情感细腻的课程,语文课凸显出的是发自内心的真善美。情感运用,就是关注人的情感用嫒绾卧诮逃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通过这种内驱力,学生的情感得到很好的激发,对生活、人生和生命充分激情,掌握对客观世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所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于抓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习规律、实际条件满足受教育者成长生活中各方面需要。
小学生处于心智发育的初级阶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感知力,善于模仿较为敏感,但缺乏正确的辨别意识。针对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灌输文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其精神领域的引导。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联系专业知识,以情感为纽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传统枯燥的讲授式变为心与心沟通的情景式或者谈话式从而丰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情感因素的融入实现教学效果的圆满,比如联系文章创设情境,以情导情;多媒体视频的渲染或者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实现使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二、情感因素实施中所凸显的问题及分析
1.教学设计缺乏灵活性,致课堂教学难有实效。
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出理性的观念是学生学习教科书的根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良好的案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学内容的选材承载着学生健康发展的重任,从某一层次讲它指引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行为趋向。在语文教学工作汇总中,许多教师只是从教材中选取事例,过于呆板,很难贴切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展示各种素材,比如:风土人情、中外名人事例、生态环境、艺术与人文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蕴含着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名人轶事,艺术家的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科学家、艺术家如何执著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伟大的贡献。
教学内容设计的案例必须具有时代感,必须更多地融入情感因素,如果教师不关注实际生活中的情感案例,依旧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这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不利。
2.教学方式简单机械,致情感教育难以形成。
某些语文教师认为教学方法很简单,只需要灌输与说教。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节课老师讲个不停,而学生几乎没有发言。下面讲一则案例:
在听某老师讲五年级文章《慈母情怀》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安排得很紧凑,知识结构很完善。但是教师在讲“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这三个词语时,单纯地采用讲授法,直接将三个词语的含义写在黑板上,并且让学士背诵。从这点讲,该教师的教学方式颇简单。研究者认为,语文课堂上关于词语的讲解时,更多的应该让学生完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并且抽取部分学生造句。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
其次,该教师是以分段讲解的形式分析这篇文章的。研究者听完这堂课的最大感触就是,单纯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整节课堂教师在讲台上一味讲解,使得整节课堂氛围枯燥无味。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很少用案例向学生解释,导致堂下学生睡倒一片。从这节课可以看出该教师没有分清主次,不明白什么该重点讲解,什么该一笔带过,通过交谈得知,该教师认为怕学生不理解,所以讲解要面面俱到。教学方式的简单机械和教学过程缺乏民主互动都导致情感运用难以形成。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有优美的小诗,还是严谨的长篇文章,都满含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领悟文中这种情感,提升其审美情趣,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背诵的形式展开。某些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服从自己的观点,服从课本观点。这种本本主义直接约束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发展,甚至扼杀学生的自由思想。
完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氤氲着灵动、活泼、生趣气息的,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和说教就会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进度慢,课堂效果不好。情感是语言的内蕴,仅靠空洞的理论和说教是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那么语文教学将变得乏味,显得苍白无力。
3.教学语言烦冗枯燥,致课堂氛围难以调动。
课堂氛围口语化是语文教师的致命威胁,课堂语言行为的优劣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高低。教学语言烦冗枯燥会使整个课堂失去生命力,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调查发现,某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存在主观随意性,句式松散、表达不完整、话语不流畅等问题。一成不变的音高,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表现出来的是课堂语言十分疲惫。研究者曾听一位教龄较长的老师的课堂,整个40分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该教师存在重复同一语句和口头禅的问题,即“明白了吗”、“知道了吗”、“会了吗”等。烦冗多余的语句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效果。
研究者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在下课后经常会发现学生有种精疲力竭的情况,并且通过观察课堂发现,学生疲劳现象很严重。经笔者仔细听教师的讲解发现,某些教师课堂语言混乱,无逻辑顺序,致使教学语言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也就失去语言的活力。甚至有时因为失去目标指向性,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在引导学生、引导讨论的进程、激发学生情感时、语言力量不够、目标不明确、表达不严谨、从而制约课堂教学,阻碍课堂教学的进程。
4.教学过程缺乏民主,致师生互动难以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过于强势,导致学生往往被动学习。笔者在洪二中教学实践中,听取了多位教师课堂讲授,发现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对于某些学生的回答不是引导,而是直接否定。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导致教师不愿意与学生进行交流,有些教师怕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有些班级学生过于活跃,如果让其讨论或者发言那么就会被引向其他方向,使教师陷入被动。正是在这种考虑下思想政治教师不得不把握课堂主动权,很少与学生交流,不敢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以教学规律实践和学生学习规律为基础,进行知识传授、学生成长过程情感体验的教学过程,但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发挥其本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很难把握情感因素的渗入,导致教学中知情难以统一。年龄大的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很难接受新生事物,难以创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某些老教师很难进行情感运用。代沟成为师生之间难以交流情感的主要绊脚石,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沉闷。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运用的策略
1.加强教学设计系统化,寓情感于认知。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日常基本工作之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如果没有渊博的基础知识,没有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心理准备,那么教师就会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难以驾驭,学生自然不买账。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前导入教学设计在整个课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样化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好地调节课堂氛围。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情感因素为切入点,构建系统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识规律,采用多种导入方式引领所教内容,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或者巧妙创设情境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第一印象。
教师作为情感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和亲身经历,创设生动的场景。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在把握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探索学习。例如教师在讲《四季》这篇文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所教授的对象是一年级小学生,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好奇、懵懂、想象力丰富的特性,整合教学资源,策划出合理的教学导入设计,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一谈到四季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那么现在同学们请闭眼,在老师的引领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我们一起看看这四幅画面。看第一幅画,一声春雷响彻大地,一丝丝春雨沙沙沙地洒在了一棵绿树的嫩芽上,小嫩芽贪婪地吮吸着这分甘甜,微风吹来,好像在说快快长大吧小嫩芽!弹指间,万物葱绿的春天过去了,远方响起孩童们欢快的嬉笑声,哦,原来他们在小河流里打水仗,远方天空中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但是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玩耍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的第三幅画面,只见画中呈现出一片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快弯下了腰,农民伯伯正挥舞着镰刀收割者这丰收的喜悦和勤劳的果实,虽然有汗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但是那排洁白的牙齿却透露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喜悦呀!再看最后一幅画,大家都喜欢冬天下雪的壮丽景色,画面中好像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般的世界,整个大地都穿上了白色的衣裳,远处还有几个雪人在想我们招手,似乎在对我们说,冬天来啦,快来打雪仗吧!”通过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瞬间感染整个课堂,同时也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顿时强化整个教学效果。
2.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掘实际情感因素。
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架起生活与学习之间的桥梁,做到情境合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地形成别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效果更完美。辩论式的教学方法,特定的情境预设,理论与实际案例的结合演绎,都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面对所学知识。为此,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身教重于言传”,这一点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明确的。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注意自身的教学言行。例如在向学生讲授过“诚信”的知识后,教师在课堂上或课下对学生做出的承诺就要实现,不可随意开“空头支票”。如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考虑到学生还小没有真正见过地震,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地震的毁灭性和带来的伤害。另一方面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到接下来要W习的这个故事多么重要,更多的是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让他们形成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又如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时,可以讲课本内容设置为情境对话,以学生扮演课文中季羡林和小苗苗的形式来展开,通过实际情景模拟,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主动性,这样整个课堂就会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面貌。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应着重强调本篇文章所呈现的主要问题,那就是学生应怎样读书,怎样学习,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彼此对本篇文章的理解等,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小学语文课教师要用情感因素去启发学生。例如在学习《可贵的沉默》一文时,为了让孩子们从内心体会“父母为了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应该孝敬父母和长辈”,教师可运用情感因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讨论:“父亲或母亲做了哪些关爱你的事?”学生短暂思考后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或描述父母在日常生活细节方面对自己的关爱,或描述一件令他们难忘的事。热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可继续抛出问题:“那你们有谁在自己生日那天对爸爸妈妈说过谢谢你们给了我生命,或者有谁给爸爸妈妈洗过脚呢?”此时,教室较之前的讨论安静许多,可能只有个别学生的声音。教师要紧追不舍,继续运用情感因素:“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而我们要怎样用行动去报答他们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启发学生思考,用情感促进认知教学,不仅很好地完成认知教学任务,还让学生深刻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更让学生知道用行动报答父母。
3.规范教学语言艺术化,营造生动课堂氛围。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是情感的流露,是教师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语文课中情感的运用指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不是指孤立的语言知识的应用。学生通过聆听、领悟、积累直到运用是借助教师生动语言传授。
《礼记・学记》记载:“约而达,微而藏,罕喻而喻。”意思是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显达易解;优美流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激情,意气风发的感染力,容易感染学生,从而建立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规范教学语言艺术化有利于营造最佳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语言艺术化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别致的讲话技巧来启迪学生智慧,通过富有独创性的语言风格、巧妙地语言策略、敏锐的语言应变能力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达到声情并茂、规范正确的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境界。它要求教师教学语言规范科学,精练准确,生动幽默,激发思维。通过引入阶段、讲解阶段、课堂小结阶段等各个阶段的语言表达完成教学意图。
4.推进民主互动常态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让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并从中给予适当的引导,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关心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比如经常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帮助学生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其次在学习上,采取谈话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从方法上给予指导,从精神上给予鼓励,使其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学习交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展示。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为其展示成果留出空间和时间。第二,教师要顾及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获得相等的机会。在一些文章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文章的看法,与学生有效沟通。比如在进行《可贵的沉默》讲解时,教师可在抛出几个问题后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可能有学生比较积极,只想着展示自己的成果而不听取正在发言学生的成果。这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就应当适时地提醒学生,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机会,且要学会倾听。这些照顾、平等、尊重的情感因素会很好地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且使师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不能轻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阶段,情感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呼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情感因素。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2012(03):522-529.
[2][加]江绍伦.教与育的心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01.
[3]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倪和荣.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参与[J].教学与管理,2005(18).
[5]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09).
[6]李冬艳.愉快教育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界,2005(02).
[7]晴云.谈当代教师的情感教育角色[J].云南教育,2003(05).
[8]豫黔.浅论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