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1 16:53: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生物案例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

篇(1)

一、生活化作业一般程序

教学是有组织、有序的活动,作业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该有其特定的程序.笔者将“生活化作业”探究过程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1.环节1――创设情境

与传统的作业相同,生活化作业也是“问题”组成的,不过情境来源是真实的、熟悉的生活,借此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探究动机.

2.环节2――出谋划策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作业完成也是如此,不过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作为初中生也不可能有科学家的智慧和足够长的探究时间,笔者认为,此时我们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帮助,结合作业中要完成的任务,和学生一起探究,帮助学生出谋划策,共同制定出可行性的计划.

3.环节3――合作探究

生活化作业是开放式的作业,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问题探究,笔者认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引导学生组内分工与合作,这样不仅仅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4.环节4――多元化评价

学生的作业情况如何呢?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对于学生上交作业必须及时予以评价,那么,怎么评价呢?与传统的打钩、打分的评价相比,笔者认为作业的评价必须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学生外,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和自评的方式,除了要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的结果性评价外,还应该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

5.环节5――提供展示平台

对于优秀的作业,要提供平台在班级、年级以及向学校和家长展示.

6.环节6――收集整理作业

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是不断积累和反复的过程,为了提高作业的学习价值,笔者认为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对生物学科作业进行档案整理,便于以后及时地复习.

二、生活化作业案例――调查食品安全与合理饮食

生活化作业背景:民以食为天!不过当前社会不断地有“毒大米”、“劣质奶粉”、“毒蔬菜”、“毒生姜”等一系列恶劣食品问题被曝光.

1.生活化作业的目的

调查我们自己的生活,看看大家每天吃的食品是否是安全的?一日三餐的合理性如何?能不能根据调查结果,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生物知识对自己每天吃的食品进行鉴定?

2.具体任务

请运用1~2周的时间调查超市的食品、食堂用餐、家庭一日三餐等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可自由发挥),填写以下报告表(如表1所示).

表1食品安全和合理饮食调查报告 我组调查对象我组发现的问题问题1:

问题2:

问题3:我组的建议建议1:

建议2:

建议3:3.多元化评价作业

(1)组内作业自评

整个探究完成作业的过程,组内成员对彼此是最熟悉的,所以对于质性评价和过程评价最有发言权,在作业完成后,及时自评,完成组内自评表(如表2所示).

(3)小组互评

学习小组之间的评价主要从研究方法和报告技巧上进行评价,可以采用相互打分的方式进行互评.,具体小组互评表如表3所示.

三、对案例的分析与评价

篇(2)

【关键词】生物课程 课程设计 提问现状 可操作性 解决措施 有效性评估

如何有效的学习生物都是现在同学们面临的难题!所以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初中生物课程,让该课程更加的有活力,有动力,更有效率。针对初中生物课堂的提问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先来看一个案例: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经常出现理解错误以至于答非所问,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问题为识记水平,学生因为记忆错误而导致回答错误;学生没有认真仔细的审题,不能筛选出有效信息导致回答的不准确;教师提问太深奥,提前对下一节将要讲述的问题提问或者是对需要强化的内容进行提问,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思路,只能面面相觑,也会降低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抑或导致学生思维断层。

案例观察2:植物的蒸腾作用

师:小麦生长后期(抽穗和灌浆期)其光和作用的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是什么?

生:水分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发育。

师:错!(当头一棒!)

生:(顿时鸦雀无声)……(茫然!)

师:思考错在哪里?

生:……(所有学生苦思冥想,有的学生轻声讨论。)

师: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那个方面?

生: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师:抽穗和灌浆期的小麦只是植物一生中的一个阶段,那它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什么呢?

生:蒸腾作用。

[案例分析]学生误答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受到题目本身的迷惑从而无法辨认清楚,另一方面又没有挖掘出教师课堂提问中的暗含信息导致其审题不清。题目的迷惑在于“抽穗和灌浆期小麦的光和作用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学生很可能顺理成章的认为:这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生长和发育;教师的暗含信息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休眠阶段除外),吸收的水分有95%~99%用于蒸腾作用,抽穗和灌浆期也不例外,这个时期小麦的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仔细分析题意,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而不是没有方法的教学,当学生受到课堂打击时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越来越不重视生物学习。所以,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学生才能够准确回答课堂提问,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另外,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的设计时还要考虑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生物课程的课堂提问设计包括生物课程的结构性知识的课程设计、体系性知识的课程设计、区域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民族性知识的课程设计等等方面都是我们在生物课程设计方面应该考虑的方面。其中就区域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来说,每个地区的教学条件不一样,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学水平相对较高,教学质量较好,教学环境氛围浓厚,师资队伍的实力雄厚等等方面的原因都决定了东部地区的课程设计更科学合理、实用性、可操作性更强,τ诤⒆用蔷蜕物方面的提升来说更有效,更实用。而对于西部老少边区来说,有一个安静的、安全的、整洁的教学环境都有一定的困难。

除此之外,课程的实施情况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就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的设计来说。一个课程的实施要求老师必须熟悉课程本身的结构,有哪些知识点,怎样讲解学生才能理解。这个就需要老师提前做好笔记,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有自己的看法。可能大家都知道,老师在讲解某一学科的时候,都有教案,那个教案就是老师对于课程的内容设计,老师在教授一门学科时,都有自己的课程完成情况的考核。所以老师在拿到那本教学教材的时候,就会在心里构思怎样去上这门学科,什么时间段传授什么知识,才能争取在高效率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就是想说对于初中课程的现状的设计要从多方面考虑。对于课程提问设计中存在的弊端要及时解决,比如说在提问设计中会碰到需不需要课程设计的问题,每一个设计者都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还有,很多学校对于生物课程的设计很合理,但是对于课程实施后的评估工作做的很差,经常只有前面的过程,而没有对于课程的反馈,这是现在很多课程设计后实施情况的弊端,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科学的需求分析下,设计出有效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实施后,要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估,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与完善,对于合理的地方继续坚持。

结束语

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的现状就是方式过于死板,创新性提问的方式很欠缺。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个性化教育与创新性教育才是未来课堂提问设计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仓学斌. 浅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8).

[2] 张莉萍、高培仁.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J]. 教学与管理,2011(12).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案例教学;策略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生活实例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生物,作为中学阶段的必修课,学生的接受和喜爱程度取决于一堂生物课是否优秀,是否有吸引力。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在生本课堂的要求下,作为一名新型教师,应该去用开阔的思维去影响学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务之急。处于主体地位的只能且必须是学生,所以学生决定了教师的教,在教学中不能死板硬套,强硬灌输,而是站在引导的立场上,与学生合作探究。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观察、积极探索,学会小组交流与合作,这充分满足了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不是很枯燥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要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有更好的接受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首要前提。而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实例这恰恰给学生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激发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的初始阶段,教师富有激情地应用肢体语言,机制巧妙的语言引导课堂的进行,加以惟妙惟肖的生活实例,生活场景或者生活片段,难题。通过对当代生物学发展的热们话题,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启发。其次,通过介绍生物学领域中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尤其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科技硕果,在兴趣培养中给学生切身的激励。

(二)培养创新能力。

好的生活实例往往要经过认真的挑选,具有很强的选择性。那些能激发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生活例子常常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课本没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普遍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有很多种解题思路,且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读懂题目要领,领会其内涵,就毫不犹豫地给予学习上的支持与肯定。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案例教学中却改变了这种状况,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自己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学习过程中和身边同学进行知识沟通和交流,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学生的自身观点得到肯定.这就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和身边同学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有利于促M课堂效率的提升。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的状况,将学生自身的学习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导演”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学习的不足,从而进行进行更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案例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和教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为提高学习效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生活实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们经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后将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然后我再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我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就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二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采用《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作为案例:美丽的可可西里,早晨起来一位老人习惯性的去狩猎,在帐篷的一角他发现了一只羚羊,于是老人拿起猎枪准备开枪,而那只羚羊并没有和往常狩猎中的羚羊一样慌忙逃走,而是慢慢地对准枪口跪了下来,并且流下了热泪,老人没有多想就开枪了,但是死后的羚羊却仍然保持跪下的姿势,很难拉起来,最后老人用刀子刨开了羚羊的肚子,发现原来羚羊的肚子中有一只小羚羊,此时的老人什么都明白了……学生看完后都产生了很大的震撼,被这种场景深深吸引了,通过这个案例的观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探讨无疑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巧妙运用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设立具有实质内涵的案例,同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采取合适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完善的地方,案例教学法也有自身需要完善的地方,在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依据具体情况恰当运用。

参考文献:

[1]蒋卫娟.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

[2]李.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学周刊,2015,(03).

[3]陈鹏.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篇(4)

一、初中生物案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来看,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评价学生的手段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的实践。从微观来看,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首先,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备课要求较高,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精心选择,并对内容进行核实串接。其次,在案例教学实施中,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又要稳定课堂纪律。最后,案例教学存在一定的风险,案例大多是孤立的一件事情,没有完整的结构体系,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案例掌握一个知识点,但很难将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1.案例讲授法

案例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将案例与课本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时达到对知识点和该节内容的系统掌握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此种方法。

2.案例模拟法

案例模拟法也是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更生动形象的方法。通过情境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案例模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评析,最终达到掌握案例所针对的知识点的目的。例如,教师讲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甲(腮腺炎潜伏期)和乙两人小聚,并热烈地交谈,一星期后,乙的腮帮肿大,得了腮腺炎。

3.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实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如大雁南迁时,总有一两只身体孱弱的大雁站岗放哨,当发现有敌害侵犯时,这些放哨者通过嘶鸣狂奔向整个雁群传达警报,使雁群尽快作出御敌或逃生准备,而报警的孤雁最终难逃敌害的袭击。通过这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分析讨论孤雁冒险“放哨”对雁群有什么意义。

4.案例辩论法

当案例提出来且学生进入分析思考后,学生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案例辩论法让学生尽情地畅谈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整合学生观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先由小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再以类似辩论会的形式让各小组之间互相争辩反驳。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善于总结,表扬鼓励优点,指出应改进的地方。如众多入侵的外来生物不仅破坏了我国生态系统平衡,同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问题:某些外来物种的入侵能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吗?为什么?教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小组,正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不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而反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

三、案例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1.完备的案例汇编是案例教学的前提

案例的编写和选择是案例教学实践的前提。在生物教学中,合格的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案例数量仍很不足而且零散。因此,案例的汇编单靠每一个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它需要整个教学组每个教师共同努力去建立完备的案例库。

2.处理好具体案例学习与系统知识掌握的关系

一般来说,案例往往都是针对某一事件的特定情形而设定的。一个案例通常只能反映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规律,因此容易造成以偏概全。这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出隐藏在案例背后具有普遍的真理性的本质规律。让学生在对案例单一认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知识结构整体的理解消化上,发挥案例的最大教学价值。

3.正确对待案例教学中的评价问题

评价一个案例的使用是否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标准是多样的。案例教学由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对学生的考察能力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因此,要对案例教学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过程也应关注学生在整个案例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篇(5)

关键词 初中生物 科学探究 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何谓“深度学习”

在教育领域,所谓的“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思想中进行联系,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或者是指通过探究学习促进原认知发展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的记忆。因此“深度学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所以,“深度学习”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 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和批判;② 深度学习意味着联系与构建;③ 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与应用。

2 例谈初中生物科学探究中的“深度学习”

案例: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教学形态的区别如下。

(1) “浅层学习”的教学形态:

环节一(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讲述巴斯德实验:肉汤变酸的原因猜测;视频演示巴斯德经典实验。师生共同归纳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环节二(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教师讲述:生物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华北地区饲养的淡水鱼类最合适在20~28℃生活。但夏天气温会升高,深秋气温会降低,鱼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学生分小组,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讨论。

小组代表交流,师生点评。

各小组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简单的模仿,学生虽然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但对探究的实质,以及探究过程中发生的意外(实验中出现金鱼死亡现象),由于教师缺乏及时的点拨,因此学生探究过程看似热热闹闹的,实际只是一场闹剧。

(2) “深度学习”的教学形态:

环节一(情景导入):教师播放一段采访钓鱼人的视频。

学生观看后,分小组讨论:什么因素影响了鱼类的生活。

教师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寻找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环节二(初步设计实验,尝试得出结论):

教师:优化学生的讨论,确定本节课探究主题:探究水温对金鱼的呼吸的影响。

结合实验室的条件,师生分析,选取合适的课题,进行有价值的探究。

学生设计探究过程以及实验过程,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水温可自由选择)(这个环节,开放性很大,尤其对水温的变化没有作任何的限制)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

环节三(总结初步的实验结论):教师收集各组结论,组织W生分析原因。教师抛出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如有小组的金鱼死了,让小组代表描述他们的实验过程,引发全班的讨论,寻找原因,达成共识。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强烈意识。在初步的数据统计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引发深层次探究的欲望。

环节四(再次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在初步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温度分梯度设置,测量金鱼在多种水温情况下的呼吸次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有意识像科学家那样,设计精确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制成图表或曲线图,试图寻找水温变化与金鱼呼吸次数的关系。

这样的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开始像科学家那样做科研,并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尝试着寻找规律,而不再只是停留在经历探究的过程。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研究需在缜密的思考后,通过设计严谨的实验,寻找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环节五(总结及应用):把结论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悟到科学研究的价值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与人们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而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是课程的价值所在。

3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探究教学的几点认识

(1) 深度学习首先是教师的深度学习。

深度教学不是简单的无限增加知识量和知识难度,而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和整体特性,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走向思维训练和系统的理解与掌握。所以,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框架体系,教师首先要对所教的学科有全面而专业的认知,要全面地钻研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及时地关注学科的动态。其次,教师要钻研课标还需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这样,在设计教学时,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从上述案例的对比中,在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设计,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引导、点拨,是课堂走向深度的关键所在。所以,只有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度学习了,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

(2) 深度学习理应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深度学习是一种思维模式,是在教师的熏陶下,养成的一种学科素养,是一种习惯。浅层教学所关注的是零散、孤立、当下所学的知识,而深度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以此促进学生掌握复杂概念和深层的、整体性的知识。只有教师有了这样的整体框架意识,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这种意识。

比如苏科版初中生物以“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主线构建教材内容体系,突出人与生物圈。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编者的编写意图,明确教材的框架体系,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的呈现,都不是孤立的,前后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学习知识顺序的原因,一段时间后,学生也会慢慢养成课程意识,当一个新的章节出现时,他就会习惯性地想,为什么要学这块知识了。

(3) 深度学习不应停留于形式。

按布卢姆的学生安德森修订的“新版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划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有“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前两个属低阶思维,后四个是高阶思维层次。低阶思维只需要对知识简单记忆、模仿,而高阶思维则是在深度理解基础上的迁移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创造。

按照这一评判标准,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不同的。有些教学内容或许只要求学生能够去记住规律性的知识和概念,只需要学生的“低阶思维”,因而无需刻意地去强求深度学习。

“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这一节内容要经历知识的综合和应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高。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优秀资源。这时,如果定位在低阶思维目标就会降低一个原本深度学习资源的品质,成为“浅入浅出”甚至“浅入深出”的知识教学。当教师所确立的目标仅仅是让学生能够死记硬背出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时,教师所采用的的教学方式就会是通过讲解,使学生机械地模仿、僵硬地记住科学探究的6个环节概念,课堂所呈现的情形就必定是前述案例中的“乱”,教学的结果就是在散乱的“探究”学习中,草草地收场了,学生绝不会有高阶思维的体验。

如果教师始终把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会贯穿教学的始终,也就一定能够找到实现深度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错误或失败”,如果教师备课时做过充分的预测,在教学时及时捕捉这样的契机,课堂就会有血有肉,整个课堂就灵动起来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也将深入骨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总之,教学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定式。作为一线的教学工作者,要有自己理智的思考,根据个人特质,形成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黄荣金.关于“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再认识――兼谈《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J].湖南教育,2006,15:4-6.

篇(6)

>> 用概念图构建生物知识的教学模式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专家系统 基于概念图的学生数学概念生成的有效监控评价探究 概念图软件的教学应用 以概念图模式进行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基于概念图研究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路径 浅论概念图对概念教学的意义 基于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的物理概念图教学お 基于概念图理论下的大学哲学课堂新模式初探 利用概念图建立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型 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模型研究 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功能探究 概念图促进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展示 高中生物复习教学模式中的概念图教学研究 概念图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图应用策略 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 基于概念图的可视化教学设计分析 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文件格式。

(5)Inspiration所生成的概念图文件可以直接生成ppt模式,点击presentation即可。

四、基于概念图的概念教学模式

(一)概念同化与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概念同化源于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换言之,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概念图和概念同化都源于奥苏贝尔的理论,因此,概念教学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科学性。概念图将概念之间的隐性关系可视化,是学习概念的可视化工具。图1是笔者根据诺瓦克模型在inspiration软件绘制的概念图模型。诺瓦克(Novak)的概念图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最高级的概念处在顶端,人们可以用适合的关联词来说明不同层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不同分支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体现了认知结构的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的特征。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得到表征,为教师进行动态或静态的评价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如果把 概念图作为学生学习的手段,则学习者在概念的不断同化中,能使知识不断分化、整合和系统化。[7]

(二)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该文所构建的概念教学模式以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来构建概念之间的关系,以概念图为工具,教学过程是教师采用任务驱动为学生布置任务,通过学生自己制作概念图进行概念学习,实现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最后进行小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图2是利用Inspiration软件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小结内容概念图,总结了四边形之间的性质与判定关系。

利用概念图把四边形的判定、性质和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地呈现出来,通过图2我们可以得出概念内部联系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用图示呈现出来,有助于概念间的融会贯通。

下面是利用Inspiration软件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内容的教学设计。

1.学习内容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相关性质、判别方法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进行概念转变,自主体验转变过程,拓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勤于反思,归纳的好习惯,学会理解事物具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装有inspiration软件的计算机。

4.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协作学习。

5.教学重难点

掌握特殊四边形的概念、共有性质和特殊性质,四边形之间相互转化条件。

6.教学过程

(1)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四边形概念要求学生利用inspiration软件总结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图,然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2)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情况做出评价,包括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

7.教学反思

教学结果检测:所学知识测试题和对概念图软件进行教学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根据课堂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和测试题及调查问卷探究基于概念图的概念教学是否有助于概念的学习。

五、概念图与概念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文章指出概念图与概念教学的整合是在奥苏贝尔理论的支持下所做的整合,具有理论支撑基础;指出概念同化教学要依照认知同化理论进行概念同化教学,不能只有形式,而脱离同化本质。运用概念图进行概念教学是一种新的媒体学习形式,基于理论层次的研究,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对于复杂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由于文章没有对概念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缺乏对理论研究的支持,以后研究中要重点进行试验研究,要做到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统一。希望此文的研究能为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提供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2] 吴甬翔.APOS理论下高职化工专业高等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探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7-30.

[3] 赵桂利.国内概念图研究现状分析[J].理工,2010,(10):94-95.[4] 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66.

[5] 郑魏.利用概念图促进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