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危机的起源

金融危机的起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1 16:53: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危机的起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危机的起源

篇(1)

摘 要:本文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进行了简要阐释,然后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此前金融危机中的若干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对政府干预及其有效性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金融危机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基于“凯恩斯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的统称,它本身就存在各种形态。这种传统的核心思想在于:(1)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基本诊断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乃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2)要修补制度的这些缺陷,政府就必须终结“自由放任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间共识主要包括:(1)信奉自由市场具有一种内在的均衡和效率的机制。(2)新凯恩斯主x接受了新古典主义的2/3假说,只是拒绝“市场连续出清”的假设。这两种学说之间的分歧主要在于:(1)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波动并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的证明,而是个人最优化决策的产物,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在宏观上的表现形式。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周期现象表明了某种重大的市场缺陷,要恢复到均衡需要一个较长的调整过渡期。(2)新古典主义认为,政府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经济波动,这类政策努力不能达到所期望的政策目标,会加剧经济的波动。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这类政策对于降低经济的波动是必不可少的。

二、关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效率工资模型恩斯主义基本思想的,但新

效率工资是指劳动生产率依赖于工资水平,效率工资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工人特征的相关信息不完美。工人的行为不能够被企业完全地观察到,因此,劳动质量和生产效率(因而企业的利润)就有可能因为企业支付更多的工资而上升,人员更替也会因为工资上升而减缓。正是因为意识到降低工资可能会降低生产效率,增加人员更替,从而减少利润,所以,企业面临大量失业时,并不一定降低工资。在这种理论中,市场上也有很多企业,企业之间是存在竞争的,但是至少在一定范围之内,企业是工资的制定者。如果出清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太低,那么,企业可以选择提高工资来增加利润。

2、资本市场的不完备

资本市场不完备起源于信息不完美。在企业经理人和潜在的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这种不对称会导致所谓的“股权配给”。 股权配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意味着如果企业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本用以投资或者增加生产,它们必须借入资金。即便它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它们也会面临不可忽略的风险,包括破产风险。

3、对货币政策作用的修正观点

货币政策起作用时,它并不是通过调整个体持有的货币余额,而是通过影响信贷的可获得性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如果某一家银行决定减少提供贷款,那么,市场上一定不会存在其他的潜在贷款提供者可以对这笔贷款进行完全的替代。货币政策当局可以采取某些措施来影响银行的贷款意愿。

三、金融危机中部分经济现象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

(1)金融危机到来后大部分企业都选择推迟投资

在资本市场不完备的股权限制模型中,投资的波动要大于产出的波动。原因在于金融危机来临后,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推迟投资是企业在财务状况恶化时,能够采用的所有降低风险的决策中成本最小的一个。如果由于需求冲击,企业财务状况恶化,那么,此时增加新的投资的边际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边际风险会显著地上升。企业能够随时间积累资本意味着平均而言,此种风险会随着时间减少。

(2)企业选择“减少雇佣员工的数量,但不减薪或小幅减薪”的策略

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模型中,实际工资的确像现实中一样呈现出顺周期变动,原因在于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会降低劳动的边际产出。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往往因为实际工资的上升而上升,结果削减工资对企业而言反而是不利的。高工资能够通过吸引高质量的劳动力,或者通过激励出更多的努力程度,或者是降低劳动替换率来增加劳动生产率。效率工资的存在又使得工人在面临劳动需求变化时离开劳动力供给曲线。这导致就业水平较大变动,而同时实际工资变动较小,对短期调整而言尤其如此。

四、各国政府应对策略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

(1)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需不需要政府干预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起初,对于政府应不应该采取行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成为学术界和政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而新凯恩斯模型认为波动是无规则的和难以预料的,所以,他们不会积极支持政府试图“精确微调”的宏观经济行为。

(2)财政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基本上认为增加政府开支会改变经济运行的结果,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工资削减也不是有效的,利用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应该是应对金融危机,增加就业,减缓经济衰退的有效举措。2008年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这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思路比较一致。

五、结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诞生对2008年这一轮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注资本市场的不完备性,是观察和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和传递的重要视角。对于在金融危机到来后,大部分企业都选择推迟投资,企业选择“减少雇佣员工的数量,但“不减薪或小幅减薪”的策略以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能进行较合理的解释。对于各国政府该不该干预,财政、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提供了理论分析,而各国政府的应对政策也基本符合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所以新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很好的解释了“滞胀”问题,并且为金融危机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 2009:《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 中信出版社。

[2]伯南克, 2007:《大萧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布莱恩・斯诺登, 霍华德?R?文, 2009:《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 佘江涛等译,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4]杨学春、谢志刚,2009:《国际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

[5][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第四卷:宏观经济学:增长与分配)第150页第349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6][英]布莱恩・斯诺登、霍华德?R?文著:《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第308页到第376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7]张高旗.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的互补性[A].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8]胡少华.《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Finance.2009

篇(2)

金融危机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究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十倍地放大。

低收人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启示

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自2008年爆发以来,变引起了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不管在哪一个国家,金融危机都使其经济社会当中的热点话题,可以说金融危机带给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冲击是巨大的。而时至今日,尽管很多国家的经济水平都在渐渐的回暖,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没有“烟消云散”,其依然在不停地蔓延与扩散。部分经济学家预测,今年,金融危机有可能会再度爆发。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及金融的影响依然在继续。再次条件下,要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通过对金融危机给我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地研究,并从找寻求一定的启发,以便于为我国未来经济及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可以说是尤为必要的。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不可否认,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及金融行业的影响与冲击相对较小一些,但结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社会还是收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增长的放缓。一直以来,出口贸易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我国对于贸易的依存度也要高于其他的国家,而且在我国出口贸易当中,中美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当中比重最大的组成部分。然而金融危机使得美国财富缩水严重,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也因此大幅降低,这使得我国的出口贸易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2009年来看,我国当年的出口额下降了16%,成为近30年来出口额的最低点。尽管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出口贸易开始慢慢回转,但欧美等国对我国的进口增长远不及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金融格局,使得金融危机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金融市场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也未能幸免,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因此而加剧。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金融市场也形成能够了消极的传导作用。就2009年1月份来看,全球的股票市场当中近5.2万亿美元的市值被蒸发掉,其中发达国家的市值跌幅为7.83%,新兴市场跌幅为12.44%,而我国A股更是以21.4%的跌幅居于全球跌幅的前段。

(三)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从就业方面来看,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就业情况出现大幅的萎缩。以上的分析中已经提到,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的出口行业收到很大的影响,这就使得那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营受到较为严重的打击,随着企业收益的不断减低,裁员或者加减薪则成为出口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在此环境之下,很多企业开始纷纷地裁员,原有的招聘需求也不断减缩,而一些依赖于国外订单支撑的中小型的企业也都开始减产甚至是停产,尤其是像电子产品、家具以及纺织品等这些行业,甚至出现企业倒闭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原有的用工水平大幅降低,在职职工留职停薪、下岗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走低等,都造成我国的就业的萎缩。

(四)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小觑的。在金融危机之前,随着美国楼市的整体上涨,使得我国及其他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很大的鼓舞与信息,多数业内人士及消费者都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房价只可能上涨而绝对不会下跌,所以那段时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如火如荼的发展,而房价也宛如脱僵的野马一般,一骑绝尘,各种调控政策也是屡屡落空。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国房地产行业及我国居民敲起了警钟,人们开始意识到,房地产行业并不是只升不降的,这时,一些投资开始不断撤离,居民也都持币观望。尽管房价的整体水平依然存在小幅的上涨,但是一些楼盘在价格上的明升暗降的现象却是不断的出现。一直到我国经济振兴政策的出台,才使得房地产行业又回到往日的繁荣。

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与冲击也是较为严重的。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慢慢褪去,但这并不代表未来经济环境会是稳定的。那么,从金融危机的爆发、其主要影响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结合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冲击来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几点经验教训与启示:

首先,要维持经济及金融行业的稳定,我国应当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并依此创造出更多工作岗位;

其次,要对经济及金融行业进行规范,就必须强化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督与调控,对行业市场当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治理,有计划性的进行住房攻击力的提升,对各种投机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打击与控制;

再者,要避免国际经济市场动荡对我国经济的较大冲击,我国还需要对当前对外贸易的基本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鼓励企业在出口场频的创新与研发方面进行着重提升,通过提升商品的竞争力来保证出口额的稳步提升;

另外,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此次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主要是由于美国次级抵押机构对风险防范的疏忽,所以,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我们应该意识到加强对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断对银行内部风险的控制工作进行加强与优化,避免为危机的形成而埋下隐患。

三、结论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各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影响都是较为严重的,此次金融危机不管是波及的范围还是影响的深度都较大,但着力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这一问题的探讨,最关键的还是要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与教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与完善,以避全球动荡的经济环境再度对我国经济形成影响。

参考文献:

[1]高砚竹.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才智,2011,(03).

篇(4)

关键词:虚拟资本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虚拟资本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 虚拟资本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起源于货币的支付手段,是生息资本在借贷形式上的自然发展和必然延伸,信用制度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具体来讲,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即被人们虚拟化的资本。这些虚拟资本被看作一种资本的存在形式,持有者可以凭证书定期获得收入,也可以出售证书以换取现实的货币资本,并带来高于票面金额的价值增殖;但是这些证书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一纸用于证明现实资本所有权的凭证,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

(二)虚拟资本的特性

虚拟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具有资本和商品的双重属性。持券者可以获取定期收入,它被当做资本;虚拟资本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进行买卖,它被视为商品。但是,虚拟资本与一般的资本商品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证券作为纸制复本,它们的价值额的涨落,和它们有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但它们可以作为商品来买卖,因而可以作为资本价值来流通。

很强的虚拟性。虚拟资本价值的虚拟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实体经济过程而相对独立的。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相比,不论从质还是从量的方面都表现为虚拟性。从质的方面看,实体资本本身有价值,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资本的职能,它处于实物形式或处于货币形式。虚拟资本只不过是纸制复本,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从量的方面看,由于资本掺水,股票价值大于实际投资的量,同时,股票价值通常又比它的票面价值高,所以虚拟资本的数量总是大于实际资本。另外,虚拟资本数量的变化取决于各种有价证券的发行量和它们的价格水平,它的变化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的数量。

虚拟资本的风险性。虚拟资本只是权益凭证,它的价格虽然也像一般商品那样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由于虚拟资本价值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起大落是虚拟资本价格运行的常态。另外,信用交易中的保证金交易和抛空机制又加剧了虚拟资本价格的波动,强大的投机力量的存在加重了金融市场赌博游戏的气氛,这进一步加大了虚拟资本的主观风险。

虚拟资本的扩张性。马克思指出:“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即不断地增殖自身,是资本的灵魂和本能。

(三)信用制度发展和虚拟资本扩张孕育着危机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银行在愈益增大的规模上“制造虚拟资本”。在发达的信用制度下,“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本为社会资本的非所有者所使用”,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强化到了极限,因而它“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

马克思还深入地论述了信用制度所包含的矛盾,必然导致信用扩张和信用紧缩的转换,从而引起经济活动的剧烈震荡。在繁荣时期,信用制度惊人发展,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得到巨大增加,同时这种需求容易得到满足,造成了停滞时期的信用紧迫。而在信用紧迫时期,有价证券无法转手,汇票也不能贴现,而要求现金支付,这就使经济运行遇到阻滞。与此同时,在信用紧迫和危机时期,每个当事人就会更加只顾自己,资本家之间的利益争夺就会以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一切顺利的时候,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表现为按照各自的投资比例,分配共同的赃物,“但是,一旦问题不再是分配利润,而是分配损失,每一个人就力图尽量缩小自己的损失量,而把它推给别人……每个资本家要分担多少,要分担到什么程度,这就取决于力量的大小和狡猾的程度了”。

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在分析当前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金融活动,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力,任其发展,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爆发危机。这一观点比较客观地描述了金融危机爆发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对如何解决金融危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这只是停留于现象的分析,并没有揭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对金融危机的分析,是从客观规律和经济制度层面来揭示其爆发的原因,是理论层面的分析,与操作和监管层面的分析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次贷产品发展导致信用过度扩张

在分析此次次贷危机时, 很多学者谈到了相关次贷衍生金融产品的过度扩张。这些相关的次贷产品作为虚拟资本,通过复杂的交易机制,从表面上看,实现了整个次级房贷的风险共担,而这种风险共担机制反过来刺激了相关产品的进一步过度发展,使得整个金融体系承担的总风险在不断增大。随着危机的逐渐爆发,借贷资本本身的持有者,由于相关虚拟资本的价格暴跌而损失惨重,进而导致持有者的支付能力萎缩。在美国,金融体制已经相当完备、信用关系已涉及到经济生活各个角落,必将会波及到其他商品的生产领域,即使在那些领域中并没有出现大量生产过剩的情况,经济危机也将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全面爆发。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十分清晰的展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其实质就是以次贷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价值泡沫破灭,根源在于经济自由主义或说金融创新的无政府主义。金融危机是放任市场的自由主义经济的结果。2001年至2006年美国房价大涨63.41%,房价的一路向上,刺激了银行等抵押贷款机构纷纷降低贷款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行列,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同时通过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特别是资产证券化,与次贷伴随的衍生物向整个证券市场蔓延,金融机构再通过高杠杆运作取得高额收益。在房价上涨过程中,按揭者可以通过再按揭来缓解还款压力,而银行则因为抵押物不断升值而不惧还贷风险,购房者、放贷机构、负责打包资产支持证券的银行和购买这部分证券的投资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2005年到2006年,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次贷危机由此拉开帷幕。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银行资本服务加速危机爆发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信用和银行危机的出现不是监管不力,而是它们为银行大资本的利益服务,直接促成危机加剧。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许多人认为美国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力,而实际根本不是监管不力,而是美国政府为金融资本的利益服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及西欧各国政府出资救市,对一些大银行实行国有化措施,实际上是为保护引发金融灾难的少数金融大资本的利益,用纳税人的钱为其造成的损失埋单。所以,无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还是国家干预的政策,实际上都是为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三)金融资本的贪婪性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最深刻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部结构和外在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追求无限增殖的本性没有改变,且随着当代金融资本的发展和全球性扩张,资本的贪欲更加膨胀,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市场的交易和投机活动,愈益成为资本盈利的重要来源。据资料显示,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总裁约翰・保尔森,通过次级抵押贷款的投资,在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前个人盈利超过30亿美元。2007年,美林和花旗两家银行的CEO分别获益4800万和2560万美元。2002-2007年,华尔街最大的5家金融企业的CEO共赚到30亿美元。而华尔街一贯奉行的为了公司的短期利益而给予高管高回报的激励机制,形成了金融资本扩张的强大驱动力。

(四)生产过剩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对于那些没有购房能力而且信用程度又很低的穷人是买不起住房的,要使穷人也能够买得起住房,就必须给他们贷款,有了贷款就能买房,就会对住房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形成经济繁荣的假象。同时金融机构又把这种住房抵押贷款权证券化,即“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金融市场上交易。这样,一旦在第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整个金融链条的断裂而引发金融危机。

结论及启示

一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危机。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有的人认为是美国负债消费模式的危机,有的认为是自由市场模式的危机,这些看法都只看到了危机表面现象,而没有真正触及到本质。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发生的机理:从根本原因上看,无论是生产过剩的商业危机,还是金融危机,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虚拟资本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它主要通过金融资产及其运动体现。虚拟经济是为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发展起来的。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是导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到20世纪末,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14.5%,而金融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达到20%。经济增长愈益依赖金融业的繁荣和虚拟经济扩张的“财富效应”,金融动荡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就难以规避。我国经济发展坚持了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正确方向,并保持了长期的持续较快增长。不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同时注意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适当比例,决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增长业绩而一味放任金融资产泡沫的生长,制造虚拟的财富效应。

三是要注意实体经济中的潜在“生产过剩”。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另一个启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高度发达,使得发生在某一领域的“生产过剩”有可能出现全面的传导,不仅是在它的上下游行业,甚至在一些和它并不直接相关的生产领域之中。美国次贷危机虽然仅仅起源于房地产市场,但破坏程度不仅波及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领域,而且对全世界经济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其本身具有投资品的性质,随着房价的上升,人们的财富随之增值,从而间接带来了整个经济的投资热情高涨,为实体经济中更多领域的“生产过剩”埋下了伏笔。

四是金融创新要适度。金融创新是双刃剑,是高盈利与高风险并存的。远离实体经济而又超脱监管的金融创新,使得金融链条变得脆弱,蕴藏着极大的系统性风险。我国在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以美为鉴,金融创新要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需要,防止盲目过度创新。

五是对金融资本的贪婪行为要进行节制和限制。正是金融资本在无节制的贪欲驱动下的疯狂和冒险行为,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随着实体经济的壮大,金融业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资本经营和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将会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但是,对金融资本图谋暴利以实现贪欲的行为加以必要的节制和限制,也不容忽视。对于国内一些金融高管以华尔街高管的高薪为参照系,负赢不负亏,坐享离谱的高薪,早已有不少异议和质疑。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进程中,应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薪酬加以规范,对高管的薪酬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制。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广大投资者克服盲目追求过高的回报率甚至一夜暴富的心态,使他们的投资行为趋于理性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篇(5)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下金融法律的变动有迹可寻,此消彼长次贷危机折射出金融法的局限性在于无法预测未来的金融风暴,其根源在于金融法对有效市场理论的认识不足,忽视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破解局限性的关键在于鼓励完全披露信息的制度安排和个人责任制度的建设。

    一、历次金融危机下金融法律的回应

    金融危机是历史的常客。虽然每次危机个性迥异.但还是存在着不少相似点。其中较为常见的显着特征之一是存在行为金融学中称之为“羊群行为”的情形.或者叫从众行为(followingthe trend) 即虽然个体是理性的,但往往导致群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非理性。据说这种类似羊群的行为源自信息瀑流(information cascade)。我们可以从住宅市场的变迁,1987年的股灾以及外汇市场波动中发现它的身影。

    危机常常起源于相对较好的经济形势,是时,人们有大把可支配的收入想寻找投资机会.常常跟风于大众问流行的投资项目。 这种模式意味着.在一定情形下.投资者仅关注羊群性证券,而忽略了其他外生性资产。以次贷危机为例.我们可以在次贷衍生品的投资狂潮中看到羊群因素。通常.随着羊群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当衍生品复杂到无人能理解该证券的本质时,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企图借机谋利。当危机来临之后,政府就介入以缓解危机的波及面。

    这是历史的惊人重现。1 7世纪荷兰发生过郁金香市场危机.当时在市场泡沫破裂之前,郁金香的价格直逼一幢房屋的价位。政府不得不允诺以 1 O%的价位购买郁金香的期货合约。一个月之后便是赫赫有名的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事件.当时南海公司不受限制地向贪婪的关系户们发行具有欺诈性的股票认购书。人们狂躁地涌八市场急遽抬升了股价.当众人意识到公司管理层在兜售日益膨胀的股票时.随之便是恐慌性地集体抛售.这导致市场的惨跌。英国政府不得不出手拯救经济.并最终施行了规范股份认购的《泡沫法》。该法规定.未经法律授权或英王特许.发行股票办公司是非法的。

    回顾整个2O世纪,最令人刻骨铭心的金融危机就是起源于1 929年股市危机的经济大萧条.这次危机促成了前所未有的政府管制和1930年代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当然这些举措并不能有效地运用于 1970年代至 1980年代的储蓄和贷款危机。管制的 新形式便1980年的《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制法》(Depository Insti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该法赋予银行有更多的自由权来选择投资和储蓄。之后,便是1 982年1 2月的 《甘恩一圣哲曼储蓄机构法》GarnSt GermainDepository Institutions Act),该法旨在赋予金融机构投资多样化的权限。

    在起因于储蓄和贷款危机的United States v Winstar等相关诉讼中,我们可从中获取政府管制措施之外部效应的客观教训 .这在Anchor Savings Bank.FSB V.United States案中也有迹可循。法院在2008年所作出的判决类似于早年要求美国政府对违约行为担责的裁决。[7]Anchor储蓄银行起诉美国政府,声称1989年的 (《金融机构改革一恢复 一执行法》(Financial Inst i tut ions Reform Recovery and Enforcement Ac.以下简称FIRREA)的若干条款——其立法意图旨在补救储蓄和贷款危机的管制问题——危及到现存合约的遵守与否。特别是在1 980年代 .在美国监管机构的要求下,Anchor要求众多失意的储户与其协议允许它适用 “监管美意 (supervisory goodwiI  以满足其资本充足性的条件。FIRREA否决了这种会计报表 Anchor为满足这种资本充足率的新要求.被迫损失以将其所持资产多样化。因此,Anchor和其他银行斥责FIRREA损害了早期的合约义务。法院支持了该诉求。

    总之 历史揭示了金融危机的怪圈.即危机过后是管制,管制过后是新的金融危机.然后是新管制,生生不息。然而.就当前而言,相关的事实是危机周期更短了。我们要反思 :我们可从中学到些什么.进而可阻止或者起码能减轻下一波危机的 冲击7我们是否会继续犯同一个错误7二、次贷危机对法律局限性的拷问

    自由市场的历史.一直就是上上下下起伏不定的过程.与此类似的是欧洲市场发行的欧元债券,其在贸易中自由度较高,日渐活跃的金融创新活动并未受政府管制的阻挠,随之市场繁荣。难题在于能否找到这样的一条路径:既能让金融创新不受费力、费钱、费时的复杂管制举措的消极影响.又能保障公众及其投资者免受市场弊病之扰以及暴富梦醒之后羊群行为的冲击。

    在过去数年间,我们亲眼目睹了次贷抵押支持证券给金融机构和全球投资者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我们清楚损失的巨大波及面,想找出罪魁祸首究竟发生了什么,谁又该对此负责呢?在寻找的过程中,脑海中闪现出许多词汇来形容引起此次危机的嫌疑证券——例如掉期.衍生品.担保债务凭证 证券组合和抵押支持证券—— 以及其他 ”非常嫌疑犯”——例如投资银行家.抵押经纪人.对冲基金管理人 ,评级机构和金融工程师.是他们推动了有毒抵押产品。总之,缘由众多.也该有很多人和事被责难。考虑到将来还会出台监管措施来回应这场危机,那就有必要审视这些原因。

    市场泡沫开始随着大批金融机构批发的业主抵押贷款出现问题而破裂。这些贷款又被打包成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组合.接着又被重新打包卖给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1O]简言之,监管措施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监管其中的哪些主体7哪种监管措施适当可行7同时.监管体系从一开始就必须对所涉及的金融证券及其衍生品的本质有着准确的定位.还须注意到这些证券日新月异的情形。正如一家法院所指出的.次级抵押就是因责任标准而不是贷款规模不合规的抵押…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这些风险是有利可图的…因为它们是1 990年代市场中急遽扩张的高收益高利润业务。”

    看看这些稀奇古怪的金融工具和酿就此次危机的贪欲 .确实很难说不需要某些严格的监管形式。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这个事实,即监管会使得交易更费力费时进而可能伤及现行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转,甚至直接给金融体系带来伤害。而金融法之所以具有规制与监管的性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金融市场失灵和金融业的特殊性。但从实际情形来看.就金融效应而言,在估量是否该监管以及如何监管的问题时.我们可能会 “因作为而被责难,也会因不作为而被责难”.这便将金融监管的立法者和执法者推向了两难境地。

    我们看到.美国对这场经济危机的最初反应是向这些声名显赫危机重重的金融实体注资,通过前任财长Henry M Paulson力推的保尔森计划,用监管措施来避免或最好能减缓未来的金融危机。通过研究初步发现 .保尔森计划和 ~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具有局限性——显然无法预测也无从保护我们免受未来的金融风暴冲击。因此,我们希望将来的监管体系既能确实触及到根源问题又能有效防止或者缩小未来更复杂的金融危机的影响。

    三、金融危机凸显法律局限性的成因

    (一)有效市场依赖于充分披露信息的市场自律环境

    现代金融的基本原则便是尤金 ·法玛 (Eugene Fama)  所讲的 “有效市场”理论假设.即 “简单来说便是股价能完全反应所有可获取的信息。”法玛最早在 1 970年提出了该理论进而在1991年修正并重申了这一原则。该假设的重心及有效市场理论的关键在于信息对公众投资者的可获取性。这似乎与直觉相 反 .特 别是在全球通讯瞬间即达 的时代 金融机构和其他复杂衍生品交易的市场主体通常都会各尽其责.避免详尽披露所交易的巨额  虚构衍生品”信息。事实上.直至 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Board)启用了一种最低程度的信息披露标准,要求从业者披露其所持衍生品价值.并将其反映在财务报表的资产或者负债一栏。这可以让所有证券分析者都可以享有平等的信息获取权。面对如此多的信息,从中获利的唯一途径就是如何比其他分析者更好地破译这些信息。”而我们并未向这个市场提供足够的制度安排。

    因此.一旦从持续数年之久的金融危机中醒来,问题便接踵而至:我们是否需要更多实质性的监管举措或者我们是否需采取措施要求充分的信息披露并伴以有效的联动实施举措? 保尔森计划或者任何其他监管举措是否足以应付得了或者我们还能创设出一种无需依赖管制的市场自律环境吗?

    (二)法律忽视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

    从广义上来讲. 道德风险是指当事人因不愿承担其全部行为的后果而表现各异。”问题就在于个人或者机构以为他们不用对其行为担责.因而倾向于表现得不太认真,而让他人承担这种行为的后果。这便可用来解释房利美 (Fannie Mae)管理层的疏忽大意.他们以为当灾难来临之际政府会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

    道德风险也存在于次贷危机中.因为借钱给贷款人的金融机构懂得.只要房地产市场持续走强.他们便可投资获利。通过这种次贷衍生品.他们便将这种风险传递给他人 (假定所有人都失利了,他们还可从政府那里获得救援)。

篇(6)

[关键词] 日本大同特殊钢;金融危机;经营状况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01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04- 03

1 引 言

全球金融危机对于各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日本作为特殊钢生产的大国,其在特殊钢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特殊钢销售渠道上都握有重要的砝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大同特殊钢公司,研究其在金融危机前后经营状况的不同表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大同特殊钢公司概况及发展历程

大同特殊钢公司为日本特殊钢企业的龙头企业,世界一流的特殊钢电炉生产企业。截至2013年,公司总资产5 575.22亿日元,拥有员工数10 709人。日本大同特殊钢公司起源于1916年8月创立的株式会社电气制钢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停止生产,1945年10月恢复生产,从此开始生产民用产品。1950年大同制钢公司与大同钢板公司分离,1953年3月更名为大同制钢株式会社。随后因为汽车工业、车辆生产、造船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等发展,导致特殊钢需求相应增加,特殊钢的生产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后来,由于经济不景气,特殊钢行业开始进行重组。1955年以后并入新理研工业、东京制钢所、关东制钢所和日本特殊钢公司,强化企业基础,一方面改进了各厂的炼钢、轧钢等设备,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的异类性,株式会社还完成了和王子制铁公司、大同发条公司等的分离。直到1976年,日本特殊钢公司、特殊制钢公司与大同制钢株式会社宣布合并,从此大同特殊钢公司成立。

3 部门概况及销售情况分析

3.1 部门划分

大同特殊钢公司生产厂主要位于日本,截至2011年,公司下属6大部分,它们分别是:特殊钢部、电磁材料部、汽车及工业设备部件部、工程部、新材料部以及贸易服务部。2012年后,大同特殊钢公司进行结构改组,撤销新材料部,部门数量由原先的6大部门变更为5大部门。

3.2 部门销售情况分析

金融危机后,因为2012年部门改组的原因,新成立的5个部门与原来的6个部门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因此选取2004-2011年的数据进行图表分析。同理,下文中选取2011年的数据(代表金融危机后销售状况)与2007年的数据(代表金融危机前销售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大同特殊钢的销售总额以及各部门销售额(除贸易服务部呈递减趋势外)均出现平稳的递增趋势,这表明大同特殊钢公司的销售业绩状况呈良好发展态势。金融危机后,通过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可以发现,部门销售额回升状况良好,在2012年受全球钢铁市场大环境需求的影响又出现下调波动。

由于2012年和2013年部门改组,指标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取金融危机前2007年和金融危机后2011年的数据作对比。2011年特殊钢板的销售额达到2 937.43亿日元,占2011年各部门销售总额的60.1%,较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销售额增加了4.4%。其次销售额排在第二位的仍然是汽车及工业设备部件部,2011年销售额达到1 072.57亿日元,占总销售额的21.9%,较2007年比值增加2.3%。第三名的电磁材料部的销售额为426.36亿日元,仅为当年销售额的8.7%,较2007年减少了4.7%。通过对比还发现,虽然各部门销售额所占比例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整体销售结构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大同特殊钢公司仍然保持特殊钢部为自己的主要销售依靠部门。

4 主要财务状况分析

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同特殊钢公司在2008和2009年的经营状况受到很大影响,具体情况参见表2及图2~3。

从销售收入来看,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大同特殊钢销售收入仅为3 625.07亿日元,远远低于前期制定的中期5 300亿日元的销售目标。营业利润也在2009年跌至历史最低而且是唯一亏损的-140.50亿日元。同时净利润在2008年和2009年两个年度内都为负值,分别为-81.47亿日元和-146.10亿日元。可见金融危机对大同特殊钢公司的销售以及经营情况还是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主要财务指标中,通常用流动比率来体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在2008年以前,大同特殊钢公司的流动比率保持在1~1.5之间,资金流动性不是很高。而在2008年、2009年两年中,大同特殊钢的流动比率突然爬升,由2007年的1.24达到2009年的1.79的历史最高值,并且2010―2013年中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由此可见,2008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大同特殊钢也将其短期偿债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代表长期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则从2004年的0.64缓慢降低至2012年的0.52,走势稳定平缓,未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另外,大同特殊钢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在2009年内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2009年达到了0.78的一个低值点。这表明金融危机对大同特殊钢公司的营运能力造成了一些影响,不过其很快在后两年得到了改善。

5 结 论

大同特殊钢公司作为日本三大模具钢材制造商之一,其强大的研发能力、产品品种多、用户专一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同特殊钢公司的经营恢复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钢铁产业供应链条的上下两个环节都对日本钢铁产业发展起到了切实的支持作用,体现出系统性、高效性以及很高水平的战略部署,对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起到十分积极影响[1],大同特殊钢公司也正是抓住了这个要点。2016年将是大同特殊钢公司创立100年的日子,它将如何以一个新的经营业绩迎接这个特殊意义的时刻,日本特钢行业乃至全球特钢行业都将拭目以待。

篇(7)

Abstract: This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the heaviest one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30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deep social and economical origins.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origins of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how it influences on Chinese banks' operation.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商业银行;经营

Key words: global fiancial crisis;commercial bank;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99;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138-03

0引言

在金融方面,美国一直处于全球领跑者的地位,我国在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过程中,美国的金融制度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参照。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领域,并迅速在金融系统蔓延,表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金融制度存在根本性缺陷。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研究,对于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制,确保信贷安全稳健运行,进而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地健康发展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研究,深入了解造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和机理,揭示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影响,研究总结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探讨如何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应对危机、支持经济发展,防范信贷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1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危机的直接原因分析

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来看,造成危机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

(1)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

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历了战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2001年IT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美国采取了极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经过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1%,创45年来最低水平。对利率极具敏感性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急剧上升。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经济学家警告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将会破灭[1]。2007年8月,美国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次贷危机爆发,由此引发了自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2)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利率的调整。

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繁荣,然而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美国扩张型货币政策完全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房价下跌,按揭违约风险加大,至2007年导致次贷危机爆发。

(3)金融资产证券化过度发展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工程技术取得长足发展,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金融工程学家可以针对任何现金流设计出市场化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化金融产品使得信用级别低的客户可以获得金融支持。针对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和房地产市场相互推动成长。次级抵押贷款经过多次打包、分层处理形成CDO、CDO2、CDO3等多级证券产品,衍生品市场严重背离基础资产交易规模。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信用衍生类金融市场规模膨胀了15倍,以达到50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证券化将众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联系起来,房产价格下跌导致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价格迅速缩水,市场迅速萎缩,产生连锁反应,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1.2 危机的深层原因分析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二十世纪初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运行内在矛盾的集中反映[2]。造成此次世纪金融海啸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1)金融系统运行中的内在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金融领域面临的内在结构性问题也在不断深化。这些内在的矛盾与问题交织发展,相互作用,最终促使危机的爆发。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以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存在问题,过度追求利益过程中的过度风险承受;信用评级机构的委托问题;金融自由化导致的金融监管问题;微观金融风险管理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割裂和矛盾;结构性金融产品的特殊风险特点与监管之间的协调等。

(2)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在矛盾。

金融危机反映了经济运行中的失衡问题,如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失衡、储蓄与消费的失衡、进口与出口的失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等等。

(3)经济体制与经济思想方面的问题。

经济运行的问题,可以追溯到经济体制和经济思想方面的根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市场化趋势不断发展,两次石油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本主义滞涨危机,使得新古典经济思想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主流经济思想。20世纪末,剧变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最终形成了全球市场经济体制。推崇市场机制,放松政府监管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主要趋势。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和社会经济日趋复杂的社会化程度之间的矛盾不断累计加深,这是导致危机的重要根源。

(4)伦理道德方面的反思。

经济主体的行为总能找到最终的道德根源。此次金融危机从一开始就充满着伦理道德的色彩。一方面企业破产,经济下滑,失业率上升;一方面却是金融资本的自私与贪婪。市场主义思想的重要伦理基础是对财富的追逐和私利的维护。人们只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被不断压缩至单一的市场交易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了异化的伦理道德。此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道德危机,资本的贪婪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2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经营影响

2.1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短期影响

短期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具有两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见底,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行业结构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作为和经济周期依存度很高的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对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都将是一场研究的考验。

其次,国家应对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大批基础建设项目投入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空前,都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前所未所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控制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必须很好把握的问题。

2.2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长期影响

从长期来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将动摇许多原有的思想、理论和经营模式,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产生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资产定价理论为核心的微观金融理论获得长足发展,借助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对风险进行组合管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流方式。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表明,组合管理可以局部分散风险,但不能解决整体系统性风险[3]。

我国银行业近年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借鉴国际先进风险度量模型,风险组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从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业绩考核、业务流程等方面,我国银行业也积极向国际银行业靠拢,但此次金融危机对西方银行的运营模式提出了考验。我国银行将在如何立足传统,又借鉴吸收国际经验与教训上求得权衡与统一。

3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社会经济理论与实践不能照搬别国的理论与做法,必须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经济理论与实践道路;

其次,信贷风险仍然是最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联系不断加深,而我国的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情况下,必须保证信贷融资渠道畅通和信贷安全稳定至关重要;

第三,西方自由金融体制及其金融理论基础还存在根本性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整合、完善和发展;

第四,必须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正确处理好竞争、效益、风险之间的关系;

第五,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金融机构经营中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绝不能成为唯利是图的资本工具。

参考文献:

[1]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5):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