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生德育工作

中学生德育工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1 16:53: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生德育工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生德育工作

篇(1)

同时,自编了《做合格的中学生》一书,做为行为规范教育的指导材料,它在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教育等方面,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党支部领导,校长负责,政教处、团委实施,年组为核心,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在具体操作上,突出岗位标准高、责任落实细,把教职工的师德修养和育人政绩,作力评价工作、评聘职称、表彰奖励、晋升工资的必备的条件。

健全德育制度,注重德育的科学性。德育工作制度,是我们抓好德育工作的立足点,也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几年来,我们从教师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学生各种规范入手,不断充实、完善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职责和规范,力求做到用制度来统领工作,用制度来约束行为。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在工作中健全了以全面领导、组织、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校长、书记岗位责任制;以具体组织实施学校德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政教处德育工作条例;以结合本部门特点,强化育人观念为核心内容的教导处、总务处德育工作条例;以利用本学科德育资源,加强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师德育工作标准。通过教师岗位责任制的确立,突出了制度化的管理,避免了德育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地保证了我校德育工作正常运行。

在制定学生各种制度、规范工作中,学校就先后出台了《升降国旗制度》、《在校一日常规》、《学习常规》、《卫生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使工作责任更细、使工作开展更顺利。

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校常规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的常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以“对已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在家讲孝敬,在校讲守纪,社会讲公德”为主要内容的《吉化九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号召、引导学生学会做文明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善良的人,成为现代的人,成为真正的中国人。九六年学校又制定了《吉化九中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将细则分解为行为教育、卫生清扫、班会、活动课、班主任工作等五大项,把对班级建设的检查纳入到量化考核序列中,并将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每月津贴、文明班级的评选挂勾,由于《细则》将学生的个体表现与班级集体荣誉相联结,因此,对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把握学生思想脉膊,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摸清学生的思想脉膊,这是我们抓常规管理的首要前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与以往的初中学生有所不同,无论何种经济体制,做人都是基本的准则,而进行学会做人的教育,要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及变化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每年署期开学前,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到小学了解升入到我校的学生情况,摸清后进生底数及重点人员的名单,在分班时将后进生分开,以消除可能产生的小团伙、小帮派的隐患,为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创造首要的条件。

从九三年开始,结合常规管理与训练,我们又开始了新生入学后的军训和建校劳动,先组织学生到校级德育基地----军营参观,让学生领略军队战士日常行为的严明和严谨,体会规范化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回到学校请军队教官战士从日常行为规范的最基本的坐、立、行走开始训练,三年来这一措施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新生军训、建校劳动之后,便被纳入到与其他年级同学一样的管理当中,在未来的初中学习生活中,他们将同样地受到严格的日常行为管理与训练,受到丰富多彩的活动的熏陶,成为合格的文明的中学生。

强化班集体建设,注重德育的实效性。班级是学生形成良好文明习惯、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良好的班风对于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级是学校构成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学校各种教育内容得以及时落实的枢纽,在抓好班主任选拔、培训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加强班级和班集体建设,利用班级日志、周汇报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班级学生情况,通过班会、板报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观念,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同时利用少年团校和团干部、班干部经验交流等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对班级干部的培训,使之成为班级良好的风气形成的中坚力量。

同时为使学校这种班级管理思想得以实施,我们加强对班级集体考核,把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无论巨细,都纳入到班级综合评价当中,做为评选先进班级的首选条件,同时安排值周生,对各班学生每天进行全面检查,并在全校进行通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逐步体会到,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班级集体荣誉感的体现,这样我们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这一闪光点,强化班级建设与考核,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的习惯的养成,到目前为止,我校每周三教工政治学习时间,全校两座大楼五十个班级全部由学生自我管理,有的自习,有的活动,井然有序,这反映了学生有较高的遵守文明行为的自觉性,也反映出我们在加强学生常规工作中,以抓班集体建设为突破口,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分阶段、抓重点,注重德育的层次性。在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学生行为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教育者与管理者持之以恒,强化训练,即:“抓反复、反复抓”,并且在教育中不断加大力度,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确立了“两高一坚持”的原则。即:立意高,明确现代中学生的文明行为即是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文明行为;标准高,努力做到校园整洁无死角,学生文明无劣迹;一坚持,从九0年,我们确立抓常规这一基础性工程开始,五年以来,校长每天楼内两次巡视,主任三次检查,就从未间断过。

在具体工作上,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一段时间内确立一个新的目标。每个学期提出文明常规总体要求,一段时间有所侧重,反复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检查,使学生养成习惯,然后再提出新的要求。几年来,我们根据各个时期学生思想状况,组织几次常规工作的专项活动,并使设计的目标由低向高达到了一 个新水平。九一年,为美化校园,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我们提出了消灭“三皮三颖口号,经过一个月集中管理与教育,此项工作初战告捷,在学校卫生工作与学生卫生习惯逐步走上正轨后,为了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抵制奇装异服的侵害,反对讲究穿戴的不良风气,提倡服装的整洁大方,学校开展了“穿校服,爱校服,爱学校”的活动,禁止穿着非校服进入学校,这项活动受到广大学生与家长理解、支持和欢迎,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也为形成良好的班集体、班风及校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篇(2)

关键词:中学;德育工作;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0

前言

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视人文关系与心理疏导是党对其自身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为我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加强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可以为当代中学生指明思想发展的方向,对其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使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更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失衡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更好地面对自已。因此,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强度的加强对于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质量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选择中学生德育工作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1、加强理论学习,明确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含义

中学教师要开展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就要先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定义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明确。人文关怀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所谓的人文关怀就是指人类个体对于其生存现状的关注,是对符合人性标准的生活条件的肯定,更是人类寻求个性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心理疏导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利用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去引导人们的心理认知水平与行为等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人们的心理失衡现象得到调整。从思想政治的角度来讲,心理疏导就是利用说明与解释以及同情与支持来与他人进行沟通,利用语言的方式以及非语言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从而对他人的心理起到下面影响,使其思想与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2、从实际出发,发现中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问题

在进行中学生德育工作之时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首先,德育工作者要从学校的实际教育情况出发。每一个学校都具有不同的德育基础与现状,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对校园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发现与建立,利用地方特色的人文精神对校园文化进行建立,配之正确的文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环境。德育工作者要重视起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从学风与教风的调整出发,使学校内的教师与学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为德育工作创造积极与健康的环境。学校要与德育工作者进行默契配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创造出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德育与智力教育以及体育教师进行结合,使学生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之中体会到德育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舒缓自己的身心,使心理得到释放。

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对中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分析。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与生理都存在较多的独特性。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存在着许多自身发展的矛盾,比如说其知识积累量与其身心发展的差异以及其思想道德水平与精神觉悟方面的压力等等。要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德育工作者必须要尊重与关心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解决实际性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温情。德育工作者要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关心与引导,在生活中给予学生帮助,为学生解决一些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校园当中找到存在感与归属感,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向德育工作者敞开心扉,提高德育工作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质量的提高。

3、建立全局意识,正确分析社会大环境

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而中学德育工作者要正确分析与利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其促进中学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如果社会大环境对于中学德育工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那么德育工作者就可以利用社会大环境来促进当代德育工作的开展。如果社会大环境具有较多的负面因素,那么,德育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分辨社会现象,明确学生的是非判断理论。教师在进行德育之时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与客观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更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使学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社会大环境。

4、小结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工作对于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心理水平提高具有正面作用。笔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中学德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当代中学德育工作者理清德育方法,促进当代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炎珂.中学生德育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

[2]秦长会.中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J].河北企业.2010(01)

篇(3)

一、选拔班干部,培养积极分子

选拔好班干部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学生干部是班上的积极分子,是班主任的助手,能及时沟通班主任和学生这间的联系。班主任的工作意图往往首先变成学生干部的具体行动,然后再去教育和影响全体学生。学生干部在学生中具有特殊的号召力和影响作用。只有选拔好班干部,形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才能有力地带动全班去共同努力,团结奋斗。

因此,我从学生中选出品学兼优、作风正派、关心集体、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班干部选以后,我予以指导,大胆使用,严格要求,加强教育。我平时留心观察发现和培养了一些积极分子,扩大了先进面,让新发现的极分子参与班干部竞选,使班上的领导层不断更新,保持活力;使更多的优秀学生有担任班干部的机会,得到锻炼。我这样做,一方面能使班集体愈加巩固,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学会组织和管理的本领,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二、不断提出新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寻找鼓舞学生前进的力量

班集体就是在一个接一个的目标的实现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不断奋的动力,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共同感情,,激励和指导全班学生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不断有新的奋斗目标,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就充满信心,班集体就能朝气蓬勃,不断地奋发上进。

新学期开始,为了配合学校抓好清洁卫生,我在班里进行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演讲比赛活动,以及组织学生学习了《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一文,使学生认识到——学校是我家,思想汇报专题精心爱护她——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把保护校园清洁卫生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为了迎接元旦汇演,我请班级里每个同学收集资料献计献策,然后在班利用班会时间交流,评出做得最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临进元月,高三学生将有四科要会考,随后还要进行期未统考,学习任务非常坚艰巨,为了防止部分同学因跟不上而泄气,我及时给他们讲了会考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让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会考学科中,争取每个同学能会考过关。会考以后利用学生在迎战会考中产生的拼劲,适时提出了“送会考迎统考,优异成绩献给父老”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一鼓作气,顺利通过统考。

三、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班风

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强占优势的为鑫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优良的班风是指在集体成员中普遍具有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和习惯。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它以无形的力量帮助班主任影响和教育学生,对个别学生的影响,往往比班主任个人的力量要有效得多。

正确的集体舆论的形成优良班风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通过班主任的艰苦劳动和细致工作,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我具体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1、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对学生守则、道德问题的谈话:革命书籍、报刊、论文的阅读指导;对电影、电视的评论等来形成学生的是非观。

2、运用典型事例,进行表扬和批评。

3、运用墙报、黑板报、专栏等舆论工具,宣传正确的舆论,批驳错误的舆论。

4、经常性地有计划地组织好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

5、组织好班会。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过民主生活,参与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班会包括班务会、民主生活和主题班会。我充分利用班会宣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如课堂纪律、课间要求、考勤制度、考试纪律、寝室规则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班集体中的问题,提出巩固和发展班集体体的措施;审议班级工作计划,总结班级工作;讨论班级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定期的时事教育;处理偶发事件等等。

篇(4)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教育 人才培养 实效性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者施加政治及道德方面的影响,从而使其达到所期望的品质要求。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以人为本、发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主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全面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就要切实做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工作实效性。

一、正确认识环境对德育工作的影响,将道德教育渗透至学校管理中

要客观看待环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不要过多地将德育工作的成败归咎于客观环境,既要看到环境中的消极负面影响,也要看到大环境对德育工作的积极效应及正面影响。要利用校园的良好环境氛围熏陶学生,将道德教育渗透至学校管理中。要做好德育工作,学校管理者就要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将德育工作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其与学校管理结合,并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学校可以利用板报宣传等形式给学生普及基本的道德知识,积极引导学生,规范其行为,促使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此外校方也要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从而使道德教育工作融入学校管理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学校管理以及其他自律及他律机制的有效结合。最终起到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舆论影响、科学引导的作用,从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继而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做法,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方式积极报道学校及社会上的一些先进人物事迹,树立榜样,使中学生从先进人物的事迹中得到正面引导、汲取力量,从而自我教育成长为富有高尚情操、优秀品质的新一代接班人。对于一些错误言行和丑恶行为也要穿插适当报道,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在加强正面积极思想宣传的同时,把握舆论导向。

二、正确处理网络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关系,加强德育工作中多方教育机制建设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在德育工作开展中可以利用好这一技术,正确处理好网络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关系,使网络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网络文化具有及时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开放性等特征,而中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如果不加以科学引导,很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要正确认识到网络在给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教育事业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学生的思想及道德行为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地影响到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校方可以组织专家开展有关网络文化的专题讲座,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使其正确使用网络,自觉净化思想,科学合理利用网络文化。

要加强德育工作中多方教育机制建设,德育工作依靠校方的努力来实现,它以学校管理为基础,但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在学校完成,更是要得到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关注,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因此学校要多方沟通,与家庭及社会协同发挥作用,有效开展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弘扬社会正气、民族精神,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个奋发向上的社会大环境。

三、加强中学生自律意识,注重在学科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时期,容易被表面的东西蒙蔽,因此要积极对学生灌输正面思想,避免负面消极思想的侵蚀。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认识到通过他律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是依赖学生的自觉性来实现。加强中学生的自律意识,将正确的思想灌输给学生的同时加强学生自身自律能力的培养,使正确的观点与信念占据中学生思想行为支配地位,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课堂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各科课堂德育优势,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注意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连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使道德情操得到熏陶。

同时也要将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这将会对学生道德建设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情感价值的体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内化理念,将道德境界在活动中升华,逐渐融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价值体系。可以充分利用重要的节日或纪念日等丰富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使学生在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与升华。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门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取得其工作的实效性,扭转新时期道德教育环节薄弱的局面就要端正认识,在学校管理中渗透德育工作,建立多方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加强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等,从而切实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中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最终成长为适应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篇(5)

关键词:中学德育;中学生;主体性原则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因此中学德育对中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其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学德育的工作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在开展中学德育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尊重中学生独立性、重视其自主性、激发其创造性,以注重主体性德育教育超越传统学校德育教学范式。注重德育工作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是对传统中学德育方式方法的扬弃,体现德育工作过程中切实践行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中学德育工作的一大进步。

1解读主体性原则的涵义

1.1关于学生主体性的涵义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期望视野”和“需要与追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学生在开始学习过程之前,会根据其对学习任务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任务所赋予的价值决定个体的学习动机,这就形成了学生主体的“期望视野”。学生主体具备学习动机后,对个体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或是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这是学生主体“需要与追求”的表现。

1.2关于主体性原则的含义

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行为准则。在开展中学生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通常人们认为教育者是实施的主体,受教育者则是教育客体。不过在实际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全然被动的客体,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也在积极发挥着自身的能动作用。从这一方面看来,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而且有能力成为教育主体,在教育环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要想使得中学德育工作取得有效性并且深入到中学生的实际行为中去,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就不可忽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开展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更应当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把受教育者也看做是与教育者处在同一地位的能动个体。因此不论在任何时刻,我们进行中学德育教育都要坚持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含义的界定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主体性原则的理论特征以及更准确地把握主体性原则实施办法,对于中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更有效促进中学德育工作的创新。值得关注的是坚持德育的主体性原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

2中学德育工作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原因

2.1中学德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中学德育教学过程是教育者根据国家对当代中学生发展所制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一系列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在经过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后,使得自己内心发生变化,在自身的思想品德素养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得自身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在德育教育的影响下,中学生能够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精神状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这样才使得中学德育教育取得质的飞越,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没有这个内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不完整。在中学德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得教育要求和内容能够内化成中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素质,形成知情意信行的统一,从而形成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在中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坚持主体性原则。

2.2中学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充分发挥中学生在德育活动环节的主体性作用,对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时效性的充分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想在中学生德育环节充分发挥主体性原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当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切实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只有中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视作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教育者进行良好的互动,为德育工作注入更多的活力。只有中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学的主体,并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德育内容与要求以及德育影响深刻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对教育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教育者如果想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做到充分发挥中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作能动的主体,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性格特点,从而能够掌握恰当合适的教育方法。

2.3中学生能够认识并影响教育及其教育主体

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并非只是被动地一贯接受教育者所传达的教育思想及理念,更不会通过简单的接收而把这些教育理念原封不动地自己吸收。相反,作为能动、独立的个体,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会通过自身以往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基础,再加上这一时期中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与判断能力,对教育者所传达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判断,对于他们认可的理念进行加工和改造,最终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从而外化在自身的行为上;对于不认同的思想观念,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排斥倾向,这也与中学生特殊的成长时期有关系,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具有较强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很坚持自己的立场与思想。同时不难发现,在整个德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也在无时无刻不受到受教育者的影响,正是因为中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就更不能忽视受教育者,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受教育者是否乐于接受此种方法。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接受情况以及情绪的波动总是能动地影响着教育者,因此主体性原则对于德育工作至关重要。

3中学德育主体性原则实现路径

3.1树立服务意识,加大新媒体教学手段投入

首先,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学校要注重对学生性格特点、个人喜好的了解,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其次,要注重对新媒体的利用,在软件与硬件的配备上扩大投入,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力度。对于新媒体的高效且正确的利用,可以在落实主体性原则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新媒体的信息交互性特征,把自己的想法、观点等通过这个技术平台展现出来,使得教育者能够更准确把握学生的情况,使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3.2注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激发作用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放任自流,因为学生在德育环节的始终都会受到教育者的引导。教育者的积极作用是引导学生,使其少走弯路。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肩负起引导者的使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依据社会对于中学生道德水平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科学且符合受教育者性格特点的方式方法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做学生的指导者。教育者从社会要求出发并且要结合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现状选择教育途径,实现目标结构的对象化。

3.3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互动的理念,增强奉献意识

教师是实现教学的最终环节,必须注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使得教师充分发挥“教”的主体性,在工作中承担自己引导者的使命与责任。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学生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对于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以及收到效果的重要性。教师应当主动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注重于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奉献意识。在新媒体的视域下,教学活动应拓宽环境,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做到教育时间的灵活性以及教育场所的跨越性,这样也就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转变,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3.4注重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要培植学生的自主性,首先必须着力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学生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便会事半功倍。教师要深入开展调研,准确掌握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方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积极主动接受德育教育,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5注重“灌输”与“对话”

教育方式的并行在素质教育的普及观念之下,“灌输”教育似乎成为贬义词。但无论是知识的学习或是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前期认知与基础的准备,这离不开“灌输”教育的帮助和实际操作。“对话”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发展与延伸,它站在全新的教育角度,要求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合作,对我国当今的教育教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但是“对话”教育不应该是对传统“灌输”教育的全盘否定和批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决定了其对外界复杂信息接收成熟度并不高,不能有效、及时地判别信息的正误性和完整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灌输”与“对话”双重教育方式的并行,首先让中学生对教育要求和内容有基础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才能让中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内开展“对话”式教育,将教育要求内化为中学生自主的认识或认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中学德育的主体性原则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赵红莉.从“灌输教育”走向“对话教学”———对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5(8).

篇(6)

关键词:德育 中学生 班主任 经验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172-02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作为全面负责学生班级工作的教师,班主任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工作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发展、学习和生活等方方面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德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尤显重要。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迫切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因此,班主任理所当然的成为德育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德育工作也应该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班主任班级德育工作质量、德育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班风和学风,而班风和学风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因此,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展现了核心作用,不仅关系到学校德育管理,对其他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从广义上来说,班级德育工作对国家的整体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每个班主任应该肩负神圣职责,学会德育工作,掌握德育的方法。然而,如何加强中学生班级的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供参考,需要班主任针对自己所带班级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在淮南一中,我已经担任过两届高中班主任,对于班级德育工作也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心得,以便抛砖引玉。依据自己的经历,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班主任开展学生德育工作还是行之有效的。

1 爱心教育

爱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关心学生,用爱呵护学生的心是每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自然情感举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能够用心去热爱学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并唤起相应的情感,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心去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推行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作为班主任,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时,必须学会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不给所有学生施加统一的评价标准,更不能仅仅用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他们的唯一标准,而应该把爱心分配给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与苦恼。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班主任绝对不能另眼相看,应该秉承爱心,积极面对,因为差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是我们的工作能否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唤起他们的成才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用爱心帮助他们完成由差生到优生的最终蜕变。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因为这一届我带的是高中实验班的学生,中考分数相差无几,都出于高分段。因此,我相信,班上的任何一位学生随时都有冲击班级前三名的实力,关键在于如何用心、用爱去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潜在学习能力。

2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我认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德育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古人说得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不可否认,我们自己人格品行的好坏、所作所为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德育过程中一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由此被社会赋予更多方面的德育职责,不仅要授之以知,教之以事,更要喻之以德。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应该能够真正做到行为仪表,以身作则,做人之模范。因为,中学时期的学生们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他们习性未定,一言一行不仅需要我们的言传,而且更需要我们的身教,社会赋予了我们为人师表的特殊要求。由于我们承担了艰巨的社会职责,常常被视为社会文明的汇集者和体现者。我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不仅对学生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家长,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也会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上有些人利欲熏心,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不良风气蔓延,再加上网络时代便捷的信息传播,使正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成为某种隐型炸弹。当然,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然而,我们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在学生德育过程中,更应该注意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应该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构建和谐校园、净化社会风气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3 学校、家庭与社会德育相结合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培养,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单纯依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紧密配合,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德育的合力,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对此,淮南一中也非常重视,能够很好的做到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办家长学校,定时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同时利用各种社会教育点,围绕学校的德育中心,多管齐下的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已经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毋庸置疑,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学校德育不是万能的。学校的德育工作肯定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构建一个能够融合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为一体的立体化德育网络,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能够有效发挥家庭德育和社会教育的优势,使之更好的配合了学校德育工作,这是一种以家庭德育为基础、学校德育为中心、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全方位、多层次德育模式。近年来,淮南一中也就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与尝试,这种“三位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值得我们继续摸索和不断推进。我认为,以下手段是有效的。

1)父母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应该继续重视与学生家长有针对性的开展沟通,定期进行家访,共同肩负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大职责。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评选优秀家长”的活动,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优秀家长的评选,对广大学生家长改进家庭德育方法,提高家庭德育水平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有就是,我们可以定期开展家庭德育经验交流会、报告会。让优秀的学生家长传授其德育的经验,这样可以起到推广辐射的作用。

2)学校德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心。班主任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班主任要和其他各科教师密切联系,了解学生,了解学习进度,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体育竞赛让学生施展才华,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可以组织引导学生收看焦点访谈、道德观察、法治报道等电视节目,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收看完毕,还可以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写观后感,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此外,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主导作用,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实践证明,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提倡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而且担任班主任这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题班会的选材一定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班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力宣传社会道德规范,以此激励学生转化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意义十分重大。除此之外,读书活动、运动会、军训、校园文化节等多种方法也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3)社会是大学校,也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一个巨大平台。如今,社会高度信息化,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再是一片净土,社会的阴暗面对学生道德形成极坏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是同时又缺乏是非好坏的判别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学校、家庭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众多实践已经表明:积极调动和综合开发社会各种德育力量,扩大教育途径,有利于发挥社会的德育功能,提高社会德育的效果,已经成为家庭、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我认为,社区德育是社会德育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和很好的尝试。社区内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资源和潜力很大,我们淮南地区有许多可供开发利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材料和基地,也有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现实生动材料,还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校外文化教育阵地,更有一批热爱孩子、关心下一代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和各界人士。整合这些德育的潜在力量,在此基础上能够搭建社区德育的大平台,这会使得德育工作更加具体生动、切合实际,也使得我们的德育工作更有实效和吸引力。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班主任应该对孩子们倾注一片爱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充分把握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改进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拥有美好理想、高尚道德、完善人格的国家建设人才,这是我们肩负的神圣而又光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刘莉.中小学德育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反思[J].教育与管理,2011,34.

篇(7)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各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在党支部领导下密切配合,学校已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全体教职工铸师德、练内功、强化育人意识、优化育人环境、依法执教,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正、副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等任组员。领导小组依据上级精神和本校德育的特点,宏观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实施、考核、保障、表彰等制度。 德育处在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德育工作、考核总结工作时注重了既全面贯彻《中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充分体现农村中学的德育特点。

学校对班级实行量化考评,通过住校生例会、周末管理等形式强化住校生管理并取得突出的成绩。学校聘请了派出所所长任法制副校长,长期和社会各方面配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举行家长会多次,有效的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

学校德育工作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微观的实践,强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德育工作思路,学校德育工作以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各类活动百余次,如第七届艺术节、第二十三届田径运动会、主题班会活动月、评优推先活动等。组织开展德育各种改革和德育科研,成功举行“竹篙中学第十二届德育理论研讨会”。对每一个学生实行德育个体评价制度,评价面为100%,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率达93%。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正、副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等任组员。领导小组依据上级精神和本校德育的特点,宏观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实施、考核、保障、表彰等制度。 德育处在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德育工作、考核总结工作时注重了既全面贯彻《中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充分体现农村中学的德育特点。

学校对班级实行量化考评,通过住校生例会、周末管理等形式强化住校生管理并取得突出的成绩。学校聘请了派出所所长任法制副校长,长期和社会各方面配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举行家长会多次,有效的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

学校德育工作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微观的实践,强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德育工作思路,学校德育工作以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各类活动百余次,如第七届艺术节、第二十三届田径运动会、主题班会活动月、评优推先活动等。组织开展德育各种改革和德育科研,成功举行“竹篙中学第十二届德育理论研讨会”。对每一个学生实行德育个体评价制度,评价面为100%,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率达93%。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正、副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等任组员。领导小组依据上级精神和本校德育的特点,宏观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实施、考核、保障、表彰等制度。 德育处在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德育工作、考核总结工作时注重了既全面贯彻《中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充分体现农村中学的德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