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学基础笔记

中医学基础笔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1 16:53: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学基础笔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医学基础笔记

篇(1)

1内容多,学时少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针对部分非医学专业学生认为中医学概论的学习与本专业的相关性不大,通过与学院领导、辅导员沟通,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其就业思想指导。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从事医疗信息系统的开发,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应用,医院计算机网络设计和维护,医学数据库开发以及生物医学计算机应用领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从事医院的管理。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贯彻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教育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服务于所学专业,丰富和优化知识结构,紧密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打破传统医学课程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注重医学与非医学间的交叉融合。如心理学专业,在讲授五志相胜、七情致病的教学过程,寻求心理学与中医学的学科交叉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讲授疫疠致病时,对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甲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经济价值加以论述;体育健康专业,强调武术等体育技能与中医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思想息息相通、相互影响;对药学、制药工程专业,将白云山制药厂的“板蓝根颗粒”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联系及中医药制剂的前景等加以发挥,适时介绍本专业的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将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篇(2)

【关键词】 孙思邈;中医师;知识结构;《千金要方》;医德医风

在中医界,有许多人士认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了著名的医论“大医精诚”。其实,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的是“大医习业”,其次,才是“大医精诚”。只有首先懂得怎样“习业”,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初步拥有学医的基础,才有可能达到“大医精诚”。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首列“大医习业第一”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医道者矣。”并指出“涉猎群书”的必要性,即“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1]

孙思邈在这篇医论中,精要地阐发了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和基础理论的学习,为临床实践打下扎实基础

1.1 习医者要刻苦学习,钻研以《内经》为核心的医学经典著作 中医实践,需要强大而精深的中医理论支撑。没有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作指导,在复杂多变的临证实践中就会如盲人夜行,危机四伏,束手无策[2]。《内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从《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假如把中医比作一棵大树,《内经》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只有根底深厚,才能够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1.2 系统学习仲景学说及本草学方面的临床基础理论知识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机(字仲景)在继承了《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典籍的基本理论上,编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全书共16卷,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创立了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法,从而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密切地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自古“医药不分家”,习医者必须熟知常用药物的性味功用、有毒无毒、优劣精粗,乃至药物的炮制、贮藏、煎服、禁忌等,为临证论治方药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浏览诸家方书以吸取前人经验 在广泛浏览古今历代著名医家方书的基础上,学习方剂的组方原则,并掌握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配伍方法。对于前人的应用经验,做到灵活地、有选择性地吸收运用,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自汉至今,中医方书可谓汗牛充栋,除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之外,还有《普济方》、《圣惠方》、《局方》等。金元至明清时期,许多著名医家的著作也是理法方药俱全,颇多经验之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高等中医专业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有选择性地向学生介绍必读的古医籍,指导撰写读书笔记、心得、研究论文等。

2 旁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做到“于医道无所滞碍”

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除了应该具备丰富医学知识外,还要涉猎群书,熟读诸子百家,乃至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科学理论,中医治病是中国古代承传下来的专业技术手段,中医理念是中国古代贤者的哲思,中医的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通过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探索,而得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如果学医者文史知识匮乏,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一无所知,在学习中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医,也无法理解中医理论精深的内涵,更谈不上继承发扬中医了。因此,丰富中国古代的文史知识和哲学思想,是打开中医珍贵宝藏的钥匙。可以说,文、史、哲、医,四位一体,反映了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

3 重视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医德

一名好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要读经史,懂得“仁义之道”,“有慈悲喜舍之德”,培养医者以救治病人为己任、淡泊名利、济世救人的人生观。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苍生大医”的理想境地,才能真正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有益于中医的继承。

孙思邈关于医学教育的主张,是极其高明的,也是非常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尤其是要求医生在接受医学教育的同时,应当接受医德教育的观点,完全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值得我们中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孙真人千金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8.

篇(3)

春蚕吐丝 无怨无悔

徐景藩教授出生于江南水乡的一个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后又师承苏浙名医朱春卢先生。他年仅20岁即行医乡里,并在当地小有名气。195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开始为期5年的本科深造。家学渊源加上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学术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中医院工作,经过数十年锲而不舍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著名的中医学专家。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多次参加农村医疗队,奔赴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他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满腔热情地为广大农村患者服务。白天,他一身泥、一身汗,不辞辛劳地深入田间、农户,为广大患者解除疾苦;晚上,他又常常辅导农村医生,传授医术,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江苏省中医院建院初期,病床多、医生少。他一人主管30多张病床,大多收治的是肝病和内科杂病患者。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临床实践中去,在诊治肝脏疾病方面探索出一套辨证论治的方法,撰写出《中医药治疗急性重症肝炎的临证体会》《清热化湿退黄法在急性黄疸病症中的运用》《治肝八法》《肝性昏迷的中医辨证论治》等学术论文。这些经验和理论迄今对中医开展肝胆疾病的临床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事们回忆,那几年繁重的医疗任务使他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他昼夜工作,一个月中常常有半个月在病房值夜班。凡经他诊治的重症病人,他都要负责到底,即使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也要叮咛再三或电话问询。他身体有时不适,就暗自服点药坚持应诊。徐景藩教授常对医务人员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多贴近病人才能多增长知识。”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他把整个身心都融入了中医事业。

徐教授认为:医生对病人应当一视同仁,不分贫富贵贱。在急诊室值夜班时,他总要带些米煮稀饭当夜餐。而他每次总是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的米汤一勺勺舀出来,喂给重症病人。中医历来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谷养胃气,治病当步步固护胃气。这一勺勺米汤不但渗透医理,而且凝聚着对病人的一片真情。有位农村患者因贫血、脓血便、消瘦,多方医治不愈。极度虚衰。他卖掉了农家赖以生存的耕牛。慕名到南京请徐景藩教授医治。不幸的是,这位病人的钱物不慎在医院被窃。徐老得知后心情沉重,悄悄地从并不富裕的家中取来200元钱,送到病人手中,并亲自安排他住院治疗。病人出院时流着感激的眼泪。连称徐老是“救命恩人”。

徐景藩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他诊病认真细致,重视病史及现症的全面分析,除施以中药内服外,尚推崇中医外治疗法及心理疏导。即使病人再多,他也从不敷衍草率。他常说:“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就应当像春蚕吐丝一样无怨无悔。”

治学严谨 锲而不舍

徐景藩教授从青年时代开始随身携带笔记本,他走到哪儿记到哪儿。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满了病案、读书心得、文摘和重要诊疗活动。他常告诫他的学生:“不读书思路不广,就难以解决复杂疑难问题。”他身体力行,至今仍坚持温习中医的经典名著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每周都要到图书馆查阅医学资料。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得年轻的医务人员十分钦佩。一次,一位学生前往徐老家拜访,只见老师正坐在闷得透不过气来的小屋里伏案读书,身旁是一盆凉水、一条毛巾。学生关心地劝他到外面乘凉,他淡然一笑,说:“我一天不看书心里就不踏实,医海无涯苦作舟呀!”

徐教授勤学博采、衷中参西、融会新知,在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食道疾病、残胃炎、老年性胃病、胆胃同病等病症的诊疗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撰写了《徐氏论医集》《脾胃病医疗经验集》等书。他的诊疗经验被收载于《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他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教书育人 诲人不倦

徐景藩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医消化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中医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徐教授历来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对他们书写的病历、论文,无不逐字逐句修改.哪怕是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不放过。到了老年视力下降,他常常戴着眼镜连夜批阅,从不拖拉。他授课条理清晰,将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有一次,由于他过度疲劳,高血压、心动过速发作,怕自己支撑不住,准备请别人代课。但到上课前1小时,他觉得症状有所减轻,又毅然亲自走上讲台。他曾主持以培养主治中医师为主要目标的江苏省中医内科提高班,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现在。该班的毕业生大都成为中医界的骨干。徐教授先后培养了10名硕士研究生。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他曾专门赴京参加国家有关部局主办的“拜师大会”。亲自选定了学术继承人。他的高徒单兆伟教授现已成为著名的脾胃病专家和博士生导师。

徐景藩教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医学知识,更有做人的准则。一位病人经徐教授诊治后病情明显好转,特意从家乡带来1斤新茶,要送给徐教授品尝。徐教授坚决不收,再三辞谢。后来病人悄悄地放下茶叶便走了。徐教授发现后立即叫学生去追病人,将茶叶退还。学生略有迟疑地说:“病人一片心意,就算了吧,谁又知道这点小事呢?”徐教授立即正色道:“良心有知!,'学生听后心中一凛,似重锤敲心,立即追到大门外,将茶叶婉言退还。

淡泊名利 勤奋工作

作为学术上有建树的专家,徐景藩教授曾担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他超负荷地工作,制定了医院的发展规划,重点抓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专科建设。只要有空,他总要往病房跑,一是检查病历,二是翻阅治疗卡。人们称他有四勤:腿勤(深入病房)、手勤(多写多记)、限勤(诊察细致)、口勤(善于讲授)。

篇(4)

近年来我校各学科也在积极探索和开展多媒体教学,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概念、知识及病例,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的直觉中,借助形、声、色、情的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给中医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

我们仅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后谈谈几点体会。

1传统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单一

枯燥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是以板书形式讲课,利用挂图、幻灯等资料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演示时形式单一,特别是在讲解中医名词如阴阳、经络、腧穴等基本概念时,既抽象又繁杂,学生不便理解和记忆;在演示经络分布、循行、走向,腧穴定位等,只能用平面挂图演示,既模棱两可,又很难理解想象,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1.2见习场地少,教学病例短缺

由于近年学校招生不断增加,临床见习时,学生多、病例少的矛盾突出。一些年轻老师临床经验不足,教学比较生硬,只能照本宣科,这种灌输式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1.3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教育内容更新缓慢,不能及时反映科技发展的成果和适应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的需要。传统教学方法仍以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在信息时代是绝对不能适应的。

1.4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

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中医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改进中医学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医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2多媒体中医教学具有的优势

2.1中医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能充分地接受、理解、消化知识

中医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学科,它具有独特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并糅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因而在学习中医时,其思维方式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少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理解困难,教师若只是简单地用口授的方式进行灌输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如中医的阴阳学说非常抽象,中医学基础是以阴阳为中心,其变化规律在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中得到体现,如果单凭教师用语言来形容和描绘,学生反应是听得一头雾水,教师上得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学生也听得筋疲力尽,索然无味。而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来呈现有关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的、复杂的、不易理解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如多媒体课件可以随时变换颜色与图片,配合适当动画、声音,加上教师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和适当板书,可极大地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中医的奥秘,切实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2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增强感知效果

众所周知,西医学相对直观,比较容易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不容易理解和体会。在古代医学中一般是师带徒,手把手的教育,而现在的中医教育面临大锅饭,同时中医学的核心在于临床实践,因此教学的核心自然也在多让学生多接触和临床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热情,如果一点热情都没有,谈学习中医学也没有任何意义。多媒体教育的引入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听效果,比单纯一个老师在讲课生动很多。比如老师可以收集一些电视的关于中医的短片,尤其在操作上,如《神医喜来乐》电视中一个外国人经其针灸后马上见效的镜头,如果学生看了肯定终生不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关键,关键的引入就在视听效果。

古人有云“传心岂如会目”,在中医课程的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某些方面单靠口传心授更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中药学、中医诊断、针灸学那些有较多图像和图谱而适宜直观教学的课程,就非常适合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临床教学中能够通过多媒体见到临床上积累起来的多种标本资料和罕见的病例,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年轻教师临床病例不足的缺点。在针灸、推拿课教学中,教材中许多手法、动作要领内容很难掌握,而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手法,于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来补充这些不足,把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就易于接受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必然会深刻的多,会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

2.3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多媒体教学使中医知识来源丰富、容量更大、内容更充实。并且能及时、充分的反映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结果,利用它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增加信息知识的传授量。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充分结合,取长补短

不可否认,多媒体的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确实有着积极的一面,给中医教学的手段带来了改革性的新变化。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多媒体也是如此[2]。在一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绝大部分的时间里,老师都是“藏”在计算机的后面,全神贯注于自己面前的显示器,点击鼠标,演示课件。而大屏幕上连续滚动的文字、图片使学生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学生光忙着看课件、记笔记了,但老师讲的很多内容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没多少,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是失败的,是不足取的。中医理论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难以感悟,如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医之不可缺一,如果仅以一诊代之,即所谓窥管而已[1]。所以,作为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也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粉笔+讲述”的教学手段,仍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长处。某些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原著,我们认为不宜过分强调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这些知识不是靠直观地观察去理解,而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板书和生动讲授加学生的认真听讲和阅读去感悟的。其次,师生交互性强。对于一些推导、推理过程,“板书+叙述”的方式有时会比使用多媒体表现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因此,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忽略因材施教。因为机器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中医多媒体教学定位在“辅助”上,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更不能滥用。换言之中医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中医教师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中医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努力寻找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3]。

参考文献:

[1]姜晓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8):763-764.

篇(5)

[关键词] 针灸推拿学;留学生;全英教学

针灸推拿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随着医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来我国学习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的留学生逐年增多。为满足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中医学用英语授课的医学教育的需求,我校从2007年开始招收中医针灸推拿学的全英文班本科专业的留学生,他们的到来,无疑对学校英语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同时,对学校的师资队伍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检阅。留学生的全英文教学不仅使教师面临新的教学任务和挑战,同时也是反映高等医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参与了全英班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针对中医院校留学生医学全英文授课和中医教学的特点,认为有以下几点需加以重视:

1 注重全英班留学生的特点

目前我校大多数留学生主要来自韩国、印尼、美国、法国等国,也有来自非洲国家的学生。①作为在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敏感性、国际性、文化差异性等特点[1]。②热爱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英语基础好,英语会话能力强,这为教师进行英语授课奠定了基础。③思维活跃,尤其是美国学生,经常上课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各种问题,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求老师的英语基础好,要能足够应付学生的提问。④上课喜欢记笔记,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提高课堂的吸收率,但是如果幻灯片的描述太多,就会影响教学进度。⑤有部分学生(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的英文基础差,个别学生是因为家长的意愿来学习中医,他们远离祖国和亲人,再加上一定的语言障碍,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随意性大,有的出现严重的缺课和迟到、早退现象。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有目的地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措施。①教师应了解学生所在国的历史与文化,以便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能因时、因势、因人施教,耐心、诚心、悉心待人[2]。注意掌握留学生带有地区特点的语言习惯和特色,在交流中师生共同提高,适当学习教育心理学,及时掌握留学生的心理,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和提问[3]。②在留学生全英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忽视文化背景,仅从中医本身或仅以教材上给出的翻译作解释,往往不够全面和准确。如果从文化背景入手,就能弄清中医针灸学术语、体系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主讲教师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进修,能具备一些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③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插入一些临床病例、生活常识等内容,使学习要点与临床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深奥的理论的讲解浅显易懂,避免照本宣科。④由于全英班是小班授课,课堂进度比较容易控制,因此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一些好理解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小题,大家一起查资料、准备,上课前写出内容概要,交给教师,并推举一人作为代表发言。强调学会查找资料、搜索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表达和合作能力,教师也能在课堂中从学生的角度去听课,从而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不足。⑤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留给学生,并做到来信必回、有问必答。

2 注意针灸推拿学的专业特点

针灸推拿学是一门深奥的理论性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让理论由抽象到具体,浅显易懂[4]。①经络腧穴部分,涉及很多经络名称、穴位定位等专业术语,尤其需要提及很多肌肉、神经、血管以及其他解剖部位。针灸治疗部分则涉及很多中西医病名、症状和体征,都是一些生僻、拗口的词汇。这些专业性强的词汇,都可采用拼音加英文对照制作电子幻灯,重要的词汇、短语还要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以加深印象。②针法灸法部分重在操作,主要内容是各种针刺、艾灸、火罐、头针、耳针的操作。这部分的授课需仔细叙述手法步骤、讲解操作过程,配合现场操作演示,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既保证了各个知识点的讲授,也保证了重点、难点的讲深和讲透[5]。③针灸推拿学的临床见习、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在理论授课实施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见习,每一位授课教师必须同时担任临床带教工作,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紧密地衔接起来,以便将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在临床教学中得以强调、解决。通过对临床典型病例的详细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理解、领会和应用。通过对具体患者的选穴处方、针刺施术,使学生直观地熟悉针灸操作过程。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视线内自己独立地操作。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循环,达到教学目的。

3 注意提高师资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全英班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最关键所在,因此,建立起一支符合国际标准的全英文授课的医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6]。笔者认为,①推行多元和高质量的师资培训体系,开设全英文授课培训班。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对参与留学生教学的师资进行英语强化训练,并注重后备师资的培养。②有系统地组织一部分师资,进行英语能力系统培训或全英文授课教学能力强化,提高英语授课的水平和实际效果。可喜的是,我校管理部门非常重视全英班的教师培训,人事部门已请外教开设口语强化班,提高在职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表达能力。教务部门也组织专业教师到外国语大学接受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英语强化训练,这一批老师已经成为全英班教学的中坚力量。③一名合格的全英文班教师,要有扎实的针灸专业技能和知识,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教师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广泛吸收,才能充实教学内容。

总之,招收全英文针灸推拿学留学生是历史条件下的一项重要任务,面临巨大压力和众多困难,不仅存在语言障碍,而且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习惯、经历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只要本着敢于实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深入领会中医基本理论,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加强英语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全面培养,认真备课,精益求精,遵循留学生中医针灸推拿学教学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展全英教学,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和提高留学生英语中医教学水平,为我国留学生医学教育品牌的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明.经典课程实施于留学生教育中的问题研究[J].中医教育,2006,(6):31-34.

[2]张立平.北京中医药大学境外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6,(6):19-21.

[3]陈晔,柴可夫.中医院校留学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2):78-80.

[4]沈甜.针灸对外双语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论坛,2009,6(7):121-122.

篇(6)

摘要:为探讨活血化瘀法在小儿各类血尿中的应用,从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尿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综述,从而得出瘀血贯穿于血尿的始终,并列举了在儿童常见病如单纯性血尿、急性肾炎恢复期血尿、IgA肾病血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尿、肾病综合征血尿中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瘀血内阻的不同程度,采用活血化瘀法及时纠正,对提高疗效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血尿;小儿;

血尿是儿科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属中医“血证(尿血)”范畴,祖国医学关于血尿的记载首见于《内经》,称之为“溺血”、“溲血”。《血证论》提出通治血证之大纲有四,其中以消瘀为第二法,即“以去瘀为治血之要法”,即使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在治本的同时,也要适当配伍化瘀之品,以防止血留瘀,变生他患,提出了“化瘀”为治疗血证的重要法则。故对血尿的治疗不能见血止血,而应注重活血化瘀。今探讨活血化瘀法在小儿血尿治疗中的应用,以期强调这一法则的重要。

1 血尿的病因

尿血为离经之血,是以必有瘀阻。邪热壅滞,阻遏气机运行可致血行不畅,形成瘀血;邪热伤络,血溢于络外可形成瘀血;邪热煎熬血液,血液浓缩、血行迟缓可致瘀血;脏器虚衰,血行失司,血行无力可致瘀血;阴血大量耗损,脉道中血液不足而血流不畅,可形成瘀血。所以瘀血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以及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它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阻滞经脉,血液不得归经,即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因而出血不止。中医以往辨治一些血尿疾病,因未发现瘀血证指征,故少用活血化瘀法。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提示了“微观瘀血证”的存在。所以认为“不仅久病入络,新病也常入络成瘀”,瘀血证不只发生于血尿疾病的末期,而是几乎贯穿于疾病全过程中,只是程度不等而已。

2 血尿的病机

贺永清〔1〕认为,血尿之证,主要发病机制为热伤肾络、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脾肾不固,而瘀血阻滞肾络则贯穿疾病始终。病程中湿、热、毒盛,烧炼其血,则血液黏滞,阻于脉中,阴虚火旺或气虚无力统摄,均可致血液外溢,脉内血少涩滞,从而出现瘀血证,故瘀血是血尿贯穿始终的病机之一。病程日久,离经之血蓄积体内而为瘀血,瘀血内阻,不能循其常道,血不归经,溢于脉外,与尿液并行出于膀胱,进一步加重了出血。董飞侠〔2〕认为血尿日久,致气虚血瘀;或气不摄血,离经之血留滞;或脾肾阳虚,寒凝血滞;或热盛伤阴,血液浓稠而致瘀;或阴虚生火,灼伤血络,血溢脉外,留而成瘀;或病久入络,脉络瘀阻;或外邪入侵,客于血脉而成瘀。瘀血凝聚,结于肾与膀胱,瘀久则络破血溢,血渗膀胱而成血尿。

现代医学认为,当肾脏受到侵害时,肾脏原发性损害所致的肾小球局灶性血管内凝血而形成微循环障碍,肾小球基底膜缺血缺氧,改变了基底膜的通透性,使原来难以透过的大分子血细胞混入尿液而出现血尿。这些与瘀血阻于脉络,使血不能循其常道,血不归经,与尿液并行出于膀胱而加重血尿有许多共同之处〔3〕。

3 血尿从瘀论治

血尿不论实证虚证,血尿之血均是离经之血,必有瘀血之虞,瘀化血自行。《血证论》中曾指出:“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生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这即是中医学中“通因通用”的治法,体现了“治病求本”治疗思想的精髓〔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二法,第一法即“行血不宜止血,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曰痼矣”。

现代医学从血液本身及血液动力学方面来解释瘀血的形成: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凝血机制受到影响,纤溶活力减弱等,造成凝血功能高于抗凝功能,导致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从而黏稠度增加、运行受阻,成为致病因素〔5〕。而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中药能纠正微循环障碍,改善血液流变性,使血流加快、细胞解聚、毛细血管网开放增多、局部血流量增加等〔6〕;并可减轻炎症/免疫反应以及改善结缔组织代谢异常变化,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7〕。

4 活血化瘀法在血尿中的应用

单纯性血尿:董飞侠〔2〕指出儿童单纯性血尿中医辨证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既有正气亏虚,又有瘀血等邪气盛实。本虚者免疫功能低下,标实者常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因此其治疗原则宜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认为祛除病理因素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提倡有瘀必化,祛瘀通络。从现代医学病理角度看,单纯性血尿,以系膜细胞增生为多,并可见增生、坏死、硬化、微血栓、新月体形成及粘连等病理变化。现代医学研究显示,上述病理改变与凝血机制参与有关,为此国外已有人提出抗凝治疗方案。国内也见报道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现患者多有血黏度增高,运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后,随着高黏血症的改变,病情也得到缓解,从而提示了“微观瘀血证”的存在。吴海峰等〔8〕在治疗单纯性血尿的过程中,对照组辨证分型用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 %。

急性肾炎恢复期血尿:儿童急性肾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恢复期间部分患儿血尿可迁延数周、数月,乃至逾年。崔建强等〔9〕对急性肾炎恢复期临床多表现为反复血尿为主、并以镜下血尿尤为多见的特点,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28例患儿,治愈率为78.6 %,总有效率为92.9 %。黄瑞群等〔10〕在一般治疗(知柏地黄汤)基础上采用黄芪注射液、香丹注射液治疗本病40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32例进行对照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97.5 %;对照组87.5 %。急性肾炎恢复期中,持续血尿常反映出肾小球炎症波动或持续炎症存在的问题,说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可能处于持续痉挛、缺血状态。中医学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扶正固摄之功;丹参能活血化瘀,养血补血。而急性肾炎恢复期血尿患者常有气虚血瘀、气不摄血之象,故两者合用可改善肾血流量,消除肾小球痉挛,抑制免疫复合物沉积,调节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

IgA肾病血尿:吴元重等〔11〕对IgA肾病血尿应用中药和解化瘀之品(柴胡、黄芩、党参、赤芍、川芎、当归等)治疗儿童IgA肾病患者(弥漫性系膜增生型),取得较好疗效,并认为柴芩汤、当归芍药汤可提高患儿免疫力,对肾脏病变起到活血化瘀和组织修补作用。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尿:以血尿为主症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在儿科较多见,血尿多为瘀热伤肾、血不循经、渗于脉外,下输膀胱所致。黄超〔12〕用活血化瘀中药为主(桃仁、红花、紫草、山茱萸、丹参、女贞子、旱莲草等)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尿30例,痊愈18例(60.0 %),有效10例(33.3 %),无效2例(6.7 %),总有效率93.3 %。目前,通过患儿甲皱微循环的检测进一步证明了该病血瘀情况的存在〔13〕,并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该病前后,血液流变性(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改变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11.839,P<0.01),且避免了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14〕。

肾病综合征(NS):NS激素耐药患儿的血尿、蛋白尿持续难消,治疗非常棘手。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在肾元虚亏的基础上无论表现为脾肾气虚还是肝肾阴虚,或脉道涩滞皆可使血行迟滞而为瘀,而肾虚可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产生湿浊、痰湿、水气等病理产物,阻滞气血运行,导致脉络瘀阻,所以瘀血对于NS患者来说是普遍存在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15〕:NS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肾小球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从而加重了肾组织病理损伤。提示降低血液黏度和增加肾小球血流量是治疗肾小球疾病和改善肾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为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NS提供了理论依据〔16〕。所以在NS激素治疗的各阶段均应加丹参、红花、当归、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之品,以降低血胆固醇及血小板聚集性,改善血液黏稠度和高凝状态,扩张肾脏血管,提高肾血流量,从而调节局部肾组织的氧供应和功能状态,达到通滞行血、改善血尿的目的。

5 结语

血尿之因较为复杂,从整体来看,瘀血内阻是诸多病理环节中的一环,它既是初始病因的结果,又是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部分血尿患儿的瘀血征象不典型,但终因瘀血内阻,才致血不归经。所以,应当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重视瘀血内阻的辨证,进行及时纠正,不可一味收涩止血,否则加重瘀血,血尿更甚。因此,强调治疗之时应寓活血于止血中,使阻于脉络之瘀血去,血归其经,循经而行,遂妄行之血可止。

参考文献:

〔1〕庞莉,周保林.贺永清主任医师治疗血尿的经验[J].陕西中医,2004,25(4):338-339.

〔2〕董飞侠.提高儿童单纯性血尿疗效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文献杂志,2003,3:38-39.

〔3〕王莹.活血化瘀法治疗血尿[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18(4):23.

〔4〕肖相如,张绍武.慢性肾炎血尿从瘀论治[J].河南中医,2002,22(6):20-21.

〔5〕于海涛,朱丽兵,孙伟.瘀血的成因及治疗[J].泰山卫生,2003,27(2):19-21.

〔6〕郭建伟,谢保成.瘀血的本质及活血化瘀原理的初步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16-17.

〔7〕刘杰文,齐淑玲.血瘀证实质和活血化瘀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3,2(1):2-10.

〔8〕吴海峰,何素红,崔杏成.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单纯性血尿[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0):17.

〔9〕崔建强,张凡,王涛,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急性肾炎恢复期血尿[J].四川中医,2000,18(8):44.

〔10〕黄瑞群,黄艳生.黄芪、香丹注射液治疗儿童急性肾炎恢复期血尿4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4,20(2):49.

〔11〕吴元重,吴纲烈.和解化瘀法治疗儿童肉眼血尿的体会[J].安徽医学,1996,17(2):5-6.

〔12〕黄超.活血化瘀法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血尿3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3):37.

〔13〕马业耕.过敏性紫癜甲皱微循环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5):216.

〔14〕张知新,孙京惠,王君.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6):518-519.

篇(7)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信息技术 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教学技术不断发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传统教学方式无趣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应对方法。

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学生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中医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而言,严重欠缺课堂笔记和归纳教学重点的能力,大量的中医理论知识的输入往往不会留给学生体会或者领悟的时间,教学效果不太好。当前的现代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中,目前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取得了成功,不断地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到教学进度快,没时间做笔记,影响教学效果。也就是说,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等,虽然授课内容被不断丰富,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到知识点过于繁杂、速度快,跟不上教学的节奏。

2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中医理论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应对。

2.1 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在采用多媒体技术中需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具有知识量大、生动形象的特点,此作用相较板书教学,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若是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避免教学中的很多缺点,相信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进度的控制,为更好地控制教学节奏,可以适当采用传统板书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中,需要注意在幻灯片上不能放全部的教学内容,避免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结合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作用,缓解学生的疲劳,不能过分扩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忽视了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明白多媒体教学的适用范围,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针对一般概念性的知识,最好以口述为主,避免采用大量的视频或者是动画提高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把握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综合采用语言、文字以及图像等将重点知识或者是复杂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建立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模式,更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如概念性知识的讲解可以采用一些口述或者幻灯片论述,而在对临床密切知识点的讲述中就需要借助录像以及视频等。在多媒体使用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科学性。例如,感冒的症状,可以联系抽象概念,阐述相关病机肺气上逆等内容进行解释。

2.2 采用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

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方法,是仿真显示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能达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在使用中,如在中医的舌诊、阴虚以及脉诊等的教学中,采用抽象症状和体征等能更加生动地体现知识,定格分析瞬间的症状和体征,使学生能够进入到微观的环境中,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例如,在讲授血液循环中,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仿真人体血液循环,这样更方便教学。

在这种方法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创造以及自身语言的使用,不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阴阳学的讲述中,这些知识非常的抽象,教师在讲授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世界起源图等进行动态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采用病例教学中,如针对生理功能的讲解时,可以采用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如范进中举,引导学生采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逐渐说明心与活动的管理,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主神志。

2.3 PLB应用改进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无限知识,避免出现信息技术的引进造成学生知识点难以掌握,所以设计部分知识点采用PLB教学方法,把大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拓展,还需要注意相关文献的整理工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仪器上,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经过讨论,精心设计课程,突出综合性以及趣味性,研究一些典型病例,观察综合性的知识,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从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分析、整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争论的焦点,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建议。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任何一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不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参考文献:

[1]刘迎辉,刘忠文,杜红卫等.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