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1 16:53: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历史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历史问题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67-02

历史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作为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不能犯同样的错误。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黄金时期,高中历史教育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不能再采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习高中历史知识不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历史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将来才能对社会政治时事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实施问题式教学法,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单单记住其中一些时间、事件、地点、人物等因素,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领悟到该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吸取教训,积累相关经验,将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好的建议。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分成文科和理科。高中历史对于文科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对于理科生来说只是选修的科目。因此,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理科生并不重视,文科生则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最初目的都不是为了了解国家历史,也不懂得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就直接接受历史的结果,把时间、地点、人物记住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但考试时需要分析的题目得分较低,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历史事件不知道如何分析,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回答。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问题分析能力是非常薄弱的。

比如,教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与强化”时,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然而,学完这节内容,发现学生只是大概记住几个历史名词“法令出一”“君权与相权”及3种主要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君主专制政体的相关知识。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将高中历史的教育意义体现出来。

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1. 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机会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实施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的机会。相对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之心。比如,教学1929年~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通过提问:“为什么经济危机会发生?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应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德国是如何摆脱经济危机的?美国与德国在摆脱经济危机采用的措施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懂得主动去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不是坐等老师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直接讲出来。

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中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为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还会接触到很多伟大的历史人物。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W习优点,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评论是高中历史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有义务引导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地去看问题,减少偏激的行为和极端思想的产生。比如,某些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顺应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由于一些因素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评论这样的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待他的功或过,要科学地分析。

3. 增强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教授通常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等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由于记得不清楚、不牢固,答题时不确定,导致考试成绩不佳,学习热情相当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教学效率不高,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味性、启发性、探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造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讨论,让讨论的声音响彻课堂,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讨论尝试、思维迸发的场所。

三、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1. 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

在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发起者没有规定必须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其实,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还要好。课前预习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也会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只是大概看看主要的内容,看看历史件事的几个要素就完事,很少会对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层的思考和探究。教师则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结构、基本线索、重点难点的讲解上,很少会注重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更不会采用任何的教学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采用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一种尝试。其实,只要能帮助学生学好高中历史,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都要给予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精心设计的问题也能激发学生预习的欲望。比如,教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是我国在国家管理上的壮举,这节课的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教材。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预习课文:“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与港澳问题有何不同?解决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政府能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的问题?”除了教师设置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或疑问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积极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 问题竞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教学法还可以通过问题竞猜的方式实施,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提出课本上的问题,还要静下心来思考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是什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缺乏的是什么,等等。在思考过程中,很容易发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和问题,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战场,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但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收学费,主要以收什么为学费呢?一位耳聋了二十多年的德国音乐家,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刻,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到了。”这位音乐家是谁?……这些问题充满了趣味性,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

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开心,更深层的用意是将其作为新课的导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战场,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了解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让学生意识到世界大战对社会的危害,战争就是经济发展的克星,所以要珍惜今天的和平,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未来的使命。引导学生去思考,当今如何遏制战争、消弭战争。因此,通过历史事件来反思当今的社会问题,正是高中历史的教学目的所在。

3. 开展有关历史问题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历史的意义除了了解历史、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在历史事件中得到启发,有所创新。学习历史时,很多历史问题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根据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来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体会他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来帮助自己完善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火花进行碰撞,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辩论赛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比如,近代史名人李章,他曾建立了江南制造局,促进了北洋水师的建设,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在英国公使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利用国际法挽回了决裂之局,这些都是他的功绩。然而,他也曾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杀降,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不仁不义;由于指挥失误导致北洋水军全军覆没,的失败,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允许英国人进入,损害了国家。有人评价他是外交高手、经济天才,有人评价他在外战中属于庸者,只是封建王朝的卫道士,并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两组来进行辩论,通过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辩论思维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印象。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是否适合教学。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了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不再盲目地死记硬背,不但增强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何学平.高中历史教学怎样巧用“问题式教学法”[J].都市家教月刊,2012,(9):54.

[2] 郑国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34):94-96.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与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历史老师们必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获得的知识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所以,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再次,在教育层次方面,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新课改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 总结。总的来说,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

[3]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的解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同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由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出发,从历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提升、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而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精益求精,其教学方法需具备灵活机动的特点,可通过合理开发并规划历史课程内容,进而满足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保障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工作得以高效的实施。

一、树立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绝大数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历史教学仅仅是为学生讲授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一直得不到及时的优化,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效果不佳。进入新世纪,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念。首先,历史教师本身应当具备创新意识,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主要脉络,进而更加轻松地驾驭高中历史教材。关于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完成身份转换,进而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宽容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开放的历史课堂环境。其次,历史教师应当具有历史学科教研能力。历史教材经过数次优化,部分观点也有所完善。在历史学科分析研究中有着史无定论的说法,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当勇于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通过全方位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研究历史,进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科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的提问应当科学合理,以便对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指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的探索,进而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授课中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创设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进而让学生大胆地发表其自身的意见。如在评价康熙这一章节中,对于学生积极评价康熙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民主的历史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当科学地提出历史问题,大多数历史教材中的事件的概括性极强,因为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这些概括性极强的事件的理解仅仅依靠重复的记忆,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如在俄国1861年改革的讲授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明确改革背景、意义和目的,教师可以提出相关具有建设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限制,让学生站在发展的、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历史问题和事件。

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建议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时,可以由引入野史逸事、注重方法以及强调研究这三方面入手:

1.引入野史逸事,创新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事方面知识较多,历史教师在授课中如果照本宣科,会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际历史授课中可以将历史知识与演义、小说、野史等结合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举措这一章节时,可结合电视剧《汉武大帝》展开历史教学,以便历史课堂授课故事化。

2.梳理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授课所用的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构架清晰的知识体系,所以历史教师应当注重讲授方法,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架构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影响这一章节时,历史教师应当向学生提问“新航路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指引学生将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汇总为新航路的意义和表现,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就会深刻。

3.善于总结归纳,创新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展开探究式授课,针对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历史课题研究小组,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针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一章节的授课,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继而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展开学习。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在历史授课时应当有着宽大的胸怀,吸取其他学科的经验。随着时代的进步,全新的教学理论、原则、模式不断出现,历史教师也应当将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善和应用的,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断的经验总结,进而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婵.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都市家教,2013(05).

[2]黄增强.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2009(Z1).

篇(4)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一、新教材特征

从高中历史新教材看,形成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民族意识及全球意识,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更容易分析、比较及发现历史之间的联系。它综合吸收包括文明史观在内的多种史学新理念,例如,必修三中就设置“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明史”等三个模块,它能够使得学生比较和联系之外文明的发展过程。比较注重教材素材的选择性及多元化,从而彰显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地位。例如,教材配备了必修和选修两类教材,不仅可以满足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而且可以为对相关部分感兴趣的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教材还在不同的栏目中设置了相关的辅助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多元化的历史资料,而且这些探索题及思考题的难度不一样,此外设置了基本推荐书目,等等。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课文有丰富多彩的结构,而且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的结构有所差异。从这些内容看,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

二、互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是依据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儿童中心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方法及建构主义等教育理念,结合现代教学实践,并进行总结概括得来的。其核心在于很好地整合了教学中的诸多要素,从而很好地发挥“师”与“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及主体性。例如,在讲授“国共联合抗日”的过程中,教师提出探究问题:中国在“”前的形势如何?日军为何会选择进攻上海?标志着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是什么事件?教师充分开展教学互动,让学生不断补充和完善这些探究话题,从而满足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善于运用情境教学

教师要充分创设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历史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仅要记忆相关事实,而且要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例如,在讲授俄国彼得一世大力推行改革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可以借助相关影视资料全面展示俄国在1861年推行改革的情境,注意让学生分析它的背景、意义及目的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面对俄国当时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假定你就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你将会如何在政治、文化、经济及军事等方面推行改革呢?”学生在看完相关资料后,认真思考设问,从而深层次地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关知识。

四、选择多元化的教学素材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选择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当成较好的教学方式之一。例如,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度地将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野史逸事引进来,从而让学生在比较历史事实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的认识。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对野史逸事非常感兴趣,如在教授过程中适度地介绍相关野史逸事,不仅能够充分提升课堂教学的人性化水平,而且能够改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气氛,避免照本宣科的尴尬。从野史逸事看,很多地方也都很好地体现了相关史实。例如,教师课堂将三国演义与真实的三国历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还可以讲授电视剧《汉武大帝》、相关的野史、逸事及小说等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武帝不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举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故事化气氛中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形成分析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意识及方法。

五、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从新课改来看,它积极地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这能够充分破除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及满堂灌现象,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环节作适度安排,从而确保能够顺利开展课堂探究教学。教师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要从下列方面注意所提问的问题:第一,所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要针对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出具有一定探究难度的历史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把握新教材,考虑学生的具体水平和能力,从而科学地设置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相关探究问题。第二,教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问题,例如,可以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连贯的小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逐个思考、探究并解决。第三,教师要运用新颖的方式设置问题,而不能总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例如,教师在相同问题上所采用的提问方式不同,也将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提问效果。例如,在探究爆发原因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将“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或“为什么会爆发?”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不会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但是,如果换成下面的提问方式:《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生死存亡之道也”。它认为战争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因为不可以轻易发起战争。再者,英国到中国的距离有万里之遥,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针对中国的这场战争呢?为什么英国敢发动这场战争,而且还能取胜呢?这样就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授新教材的过程中,要考虑教材特征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而且能够科学地构建相关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亚娜.谈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2).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庭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18-01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改革以来,众多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对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重视,家庭资源成为其中重要的部分。“家庭课程资源属于校外资源,它包含丰富的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说,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很必要的。下面,就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进行探讨。

一、通过合作交流教学方式,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合作交流”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一般包括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全员合作教学三种主要形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交流,促进学习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而合作交流教学方式的效果如何,收集科学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资料的来源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校外的更贴近生活,显得有新意和说服力。因此,家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鼓励合作开发,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如鼓励家长与子女共同阅读、收看电视新闻、浏览电脑网页,搜寻可以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在家长的亲子教育活动中发掘可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之间在家庭生活中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方面的交流互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将这些素材性资源引入历史学习中,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将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作为合作交流课时,可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等长辈交流,收集有效资料,再在课堂上交流、整合。这样的合作交流方式,使学生对此课堂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并牢牢把握基本知识。

二、通过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问题探究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问题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校内资源比较丰富,但显然是不够的,校外资源如家庭资源对某些历史问题探究起着重要的佐证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组织学生围绕家庭范围内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例如,讲屈原和端午节时,让学生讲述各自家中庆祝端午节的独特方式,如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等。然后,要求学生探讨各地的端午节纪念活动的不同,并和以前课本讲的过端午节的习俗做比较,寻找文化差异。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增进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意义,也增强了师生开发和利用家庭历史课程资源的意识。

三、通过情境陶冶教学方式,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素养 培养手段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建立起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体系,通过史料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如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等,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章节训练,使学生掌握重大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判别历史的主干知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现代意识和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及考纲,精心研究历史发展的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概念内涵,把握重要史实。这样学生才能对中学历史有一个大体认识,基础知识才能在“教与学”、“练与评”的过程中较好地落到实处。

学生的历史素养,重要的就是历史的思维能力。即让学生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弄清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并根据历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提高自己正确认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地分析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善于研究教材、考纲;善于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分析重要的历史事件、解决历史问题。

一般来讲,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历史素养能力: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能力;历史的领悟能力;历史的分析和阐释的能力;历史的研究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很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时间观”,不能按时间顺序思维。这样学生在实际处理历史问题的时候,是不可能准确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解释历史的因果关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历史的时间观”。“时间观”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教与练,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点点滴滴的训练提高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不足,解答“历史材料题”时困难重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得以开发,使他们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时,特别要求学生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领悟,必须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进行分类、解说。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最能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探究历史往往是在运用各种史料和接触相反的看法时发生的。进行历史探究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励学生分析各种史料,让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利益和背景?这些材料是对事件加以叙述的全部依据吗?作者依据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最终提高历史的阐释能力。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又一种最佳手段。因为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正视历史的时代问题,对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并加以比较,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历史教学。例如:中国为什么最早兴起于东南沿海?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联系中国古代明清的经济、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这里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等知识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历史问题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认识、评判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历史学习不仅要了解过去,还要认识现实,所以采取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培养现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我们的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篇(7)

一、搜集更多历史资料增强学生批判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只有储备更多的知识才能作进一步的判断和分析,从而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水平。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要积极搜集更多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揭示整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其他方式来找到所学历史史料,然后进行自我筛选和整理,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最后将这些知识进行自我消化,并逐渐形成个人观点,对一些历史观点及时提出质疑,运用相关资料来反驳这些观点,以达到批判性思维的构建目标,增强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分析水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比如笔者在讲解《》时,教材着重强调了它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是对于变法本身存在的问题没有做进一步的介绍,在这样的状况笔者就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资料,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之间的都这状况进行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到它们斗争的事件。许多学生通过史料发现,维新派由于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不得不放弃一些原有的政策,再加上他们自身对当时形势判断不足,导致的失败。

二、提出更多问题来增强学生的批判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其他知识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做好相关问题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到解题思路,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历史事件分析能力,用更加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以达到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一些历史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发挥他们的潜能,在历史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在阅读历史资料时敢于分析讨论,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还要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个方面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让他们的整体学习能力有很大提升。

比如学生通过历史教材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是历史的罪人,但是通过日常做题以及知识的讲解,他们认为李鸿章在国家和历史发展中也有一定的贡献,这样就让他们产生了疑惑。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就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李鸿章的相关资料,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认识这一历史人物。通过整理学生发现李鸿章虽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他也算是一个比较先进的人物,为当时国家的发展贡献过许多的力量。在批判性思维指导下,学生对他有着更加公正的认识,使该人物更加丰满,在今后做题时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提高解题准确性。

三、提高人格个性来增强学生的批判能力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需要学生有着独立的个性,只有保持良好的个性,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发现历史知识的魅力。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越来越重视人格教育的作用,教师希望通过学生健全的人格独立完成部分学习任务,逐步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达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在今后的批判性思维构建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独立能力,运用自己已学知识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比如笔者在让学生对比分析西方的文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异同时,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工具,但需要自己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对两种选官制度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能力。同时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也可以将历史知识模块化,逐渐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