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教育多样化

高中教育多样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1 16:53: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教育多样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教育多样化

篇(1)

关键词:高中教育;改革;社会需要;学生个性;特色化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420

面对新的教育形式,面对经济时代的社会环境,面对个性鲜明理想各异的教育对象,我们高中教育该如何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众多的需求,满足众多家长和学生的不同需要,已经越来越成为困扰我们高中教育发展的难题.多年来,我们学校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尝试过许多方式方法.普通高中要想在新的社会时代以及新的教育形势下,不断前进,再创辉煌,就必须走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那么,要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是学校的发展走出这样的瓶颈,我个人以为走多样化,特色化办学之路是我国普通高中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科学选择。我在本文谈谈自己几点不够成熟的思路,以期和广大教育者及关心教育的人士商讨。

一.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思考

1、多样化发展应当以强调共同基础和个性发展这一培养目标为前提。

多样化发展和我们一贯所强调的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多样化发展也并非是排斥强调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而是抛弃以往那种单纯以升学为目的的工具化趋向。多样化特色化下的普通高中教育,注重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双层需要,我们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应当分阶段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从而适应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不同阶段的需要,进而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2、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应当是多层次的。

(一)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为了适应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要,普通高中在办学模式上也应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经过改革大致形成四类:(1)偏重升学预备教育模式;(2)兼有升学、就业双重任务模式;(3)侧重就业预备教育模式;(4)具有独创性质的特色高中。

(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各普通高中课程的设置建立在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以适应多样化的教育需要。要实现这些,首先应当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从严从实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力争使学生把应知应会的内容达到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从

而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也要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化。要努力改变过去那种保守落后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比较古板的方式,积极尝试全新的教育方式,如合作教育,探究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愉快教育,激励教育等等。

(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就没有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要积极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尤其是在高考的评价方式上要敢于进行大胆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真的让学校和教师放开手脚进行多样化教学。

(五)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我们都知道,没有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是不可能实现学校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因为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是保证课程设置多样化、培养方式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的根本保证。不同的学校类别,不同的办学水平,不同的发展方向,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也应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关于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

1.以人本理念引领特色化发展,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应该有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人本理念,即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

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以人为本就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为本,这就要求高中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而要让高中教育最大程度地适合学生,必须最大程度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发现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发挥方面的潜能。

2、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离不开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上级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是普通高色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在支持普通高色化发展的过程中,重点需做好五个“统筹”:(1)统筹师资调配。(2)统筹招生管理。(3)统筹特长班设置。(4)统筹特色课程开发。(5)统筹评价激励机制。

3、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要做到“三结合”

篇(2)

本期邀请到鹰潭一中校长黄福康、上犹中学校长彭修盛、于都二中校长彭小军、临川三中校长黄幼昌和瑞金二中校长,相聚在于都二中,就如何破解现行高中教育单一化培养模式带来的难题,探讨高中多样化办学的途径。

办学多样化已是当务之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充分尊重不同的个性,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推动高中多样化办学,既是现今教育的政策使然,亦是现今教育的现实要求。

黄福康:高中多样化办学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难点所在。如今,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学生需求多元化,上大学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目标和追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将成为新的学习需求。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高中教育要培养学生多种智能,使每个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而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中,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考试,唯一不同的是升学率的高低。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参加同一类型的考试。但是学生的兴趣是多元的,高考后上的大学又是分类和分专业的,随后面对的社会更是创新、复合型的。有鉴于此,我认为高中走多样化、个性化之路势在必行。

: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用人机制对高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新定位。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其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就业的影响。现在的经济社会转型,对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下高考,这“华山一条路”,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社会的需要,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为此,高中教育应该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针对不同学生,开拓多样的成长之路。比如,对有天赋和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培养;对在某一领域具有超长素质或特别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引导,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夯实基础。

多样办学模式铺就理想跑道

现如今,对“高中多样化办学”的理解主要分为: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和学校内部管理的多样化两个层面。要拓宽育人模式,为学生搭建成才立交,首先应坚持办学风格的个性化,用以突破当今高中办学模式单一化和培养模式趋同化的瓶颈。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以不打破现行职高、普高并重的双轨制为前提的,因此无法在办学类型上有较大的选择,但可通过普通高中的分类分层,落实各自的办学定位,以实现多样化发展。考虑我国国情,参照国际上高中发展的经验,我国普通高中可以分四个类型进行定位:期待造就精英才俊,以国内重点大学为主要升学目标的英才高中;以升学预备为重点,兼顾就业预备,跻身二本以上升学目标的优质高中;注重基础性,坚持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并重,以升入高职高专和直接就业为重点的综合高中;以适应特殊学生、满足社会特定需求,培养特色人才的特色高中。

而依据现在高中生源情况,针对具体学校,我认为可采取三种办班模式实现高中多样化发展:尖优班教育教学方式、重点班教育教学方式和音体美特长班的教育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始终是教育的关键。就拿我校来说,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办人民满意学校、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素质全面的现代人为宗旨,树立让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分别设立重点班、普通班、艺体特长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黄幼昌:是呀,各种类型的高中多样化办学,就是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扬长补短,发展特长,给更多的孩子提供成长的空间。”而在这个过程中,立足校情显得特别重要。

2002年以前的临川三中,还属于划片招生,每年高考上线率颇为可观。直到临川教育集团组建成立后,临川三中优质生开始大量流失,学校逐渐边缘化,生存和发展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2010年,我被任命为临川三中的校长,为了使学校摆脱困境,获得发展,便与校级领导一道,通过几个月的讨论研究,权衡利弊,决定借鉴与我校有相同际遇的南大附中,走特色办学之路,最终探索出“美术与文化并重”的双学模式。

在毫无美术办学经验的情况下,我校与南大附中联合,创办美术教育基地,引进南大附中的专业管理模式和专业教师,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择优录取组建出专门的双学美术班。为适应美术高考模式,将美术生单独组班,实现专业训练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的分层教学。在管理上,学校还采取区域隔断、集中管理方法,定期召开双学考生大会,加强励志教育,重视心理辅导。学校在文化与美术上皆不敢松懈,三年如一日的坚持,最终实现2013年双学美术班33人录取二本以上达29人的好成绩。可以说“双学”教学模式成效还是不错的。于是,我校决定将“双学”扩大到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领域,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尊重学生兴趣与才能的前提下,培养特长生,拓展学生求学升学的空间。

多元办学模式搭建成才立交

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需要把高中办学从单一以高考为导向的育人模式的桎梏中解脱出来,采用多元办学模式,培养学生多方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黄福康:我认为临川三中的多样化办学之路走得还是很成功的,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但总的来说,高中多样化办学任重道远,学校不仅需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还需要在日常管理上结合不同学生的特色,进行多样化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开设特色课程,努力构建符合学校本土特色的VIP课程显得特别重要。特色发展改革的重心必须落在课程体系建设上。

课程创新应成为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主旋律。学校可以以多样化建设为契机,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展精品校本课程评比,或与高校共建特色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多样性,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同时如“模拟联合国”、美术教育、科技发明创造、音乐教育等特色课程也可有效助推高中走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我校正在着手建构以全员参与的校本课程和学校活动为塔基,以学生社团培养兴趣爱好为塔身,以专业水平发展的特长生培养为塔尖的‘金字塔形’特色课程体系。这样不仅彰显了我校办学特色,又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禀赋和兴趣爱好择其所需,真正让课程面向所有学生,特色惠及每个学生。

彭修盛:对,多样化发展归根到底还在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一方面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该仅局限于考大学,还应发展孩子的特长,提升德育,锻炼素质等。拿上犹中学来说,我校地处山区,周边有多所重点中学,师生流失严重。近年来,我校逐渐在实践中认识到走多样化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多样化办学之初,我校就不仅关注优等生,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停留在分数高低上,还应该注重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上达成共识。在多样化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后,我校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向课堂要效率,使“高效课堂”成为学校多样化办学的重要保障。

在课程建设上,我校在开全、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依托我县文化氛围浓厚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教育,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初具规模且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来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像我校有个特色学科:书法,每年都有较多的学生考上二本。数学、计算机教师利用特长,开发程序,在中、高考成绩分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鉴于我县工业园有一个油画产业基地的有利情况,我校正准备利用这一资源吸引美术学生,开设专业课程,进行多样化培养。

彭小军:是呀!当前,“多样化”办学已成为各地重点高中发展的共同趋势。我校在校生近万名,但尖优生和特长生较少,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是总人数的主体。基于这样的实情,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做好多样化管理,满足高中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显得更加重要。

我校从生源状况出发,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摆正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实施分层教学。定期根据考试成绩及具体情况将学生灵活变动分化出A、B、C三级,并给每个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发展的教学目标与方法。具体来说,A级层次为培养学生以思维能力、解题能力为主的学习能力。B级层次为培养学生以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为主的学习技能。C级层次为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的学习基础。在明确这样的教学目标后,我校对各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此外,还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出发,开设体艺特长班;从尖优学生的需求出发,推出培优计划,争取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彭修盛:当然了,我们注意到,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多样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可通过建设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因材施教,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搭建平台。如今的上犹中学有青年志愿者协会、失物招领社、社联、羽毛球社、象棋社、乒乓球社、魔术社、动漫社等近十个学生社团。学校不仅为社团提供了专门活动场所,还配备了电脑、音响、投影仪、会议桌椅等活动设施。此外,学校常常举行校园论坛、周末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资源,开展各类征文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文艺汇演、诗歌朗诵大赛,发现各类文艺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并且,为了给学生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育,我校举行了“远足励志行”、毕业典礼、励志感恩教育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磨炼了学生意志,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成为学校建设的一大特色。

彭小军:对!育人是学校的永恒主题。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不仅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还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人文素养,使他们受益终生。近年来,我校开办的濂溪文化大讲堂,立足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成长,利用每星期六晚上时间,已举办了70多场不同主题的讲座,参加听课的学生达1.3万多人次。授课内容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伦理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可谓内容丰富,翔实具体。主讲教师都是学校各科高级教师。他们自主选择讲座内容,不受题材的约束,关注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及学科优势,引领学生们步入知识的殿堂。学生亦自主选择听讲,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继承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向即将成年的高中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成为新文化、新道德、新理想传播的重要摇篮。

黄福康:同时,我想提一下,针对综合素质好、对某一学科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引导参加学科竞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近几年,大家对学科竞赛颇有争议,我认为要正确看待。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学科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很大作用。虽从今年起,高校招生取消奥赛生保送资格,而实际在一些名校出炉的2014年自主招生方案中,奥赛获奖生仍在竞争中享受优惠。因为相比于一般的统招生多依靠教师“喂食”,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更多是自主“觅食”。这种能力的培养才是终身受用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办学多样化关键是完善相关机制

2013年6月,我国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这无疑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旨在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与高中多样化办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如何使教育改革在步入“深水区”后,走得稳、走得顺,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

:其实,对于高中教育来说,最大的使命在于输送人才,要采取各种形式培养人才。高校招生是高中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我认为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高校要关注高中教育改革,及时向高中学校反馈什么是高校需要的合格高中生,并通过高校招生改革,积极引领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还可联合建立育人机制。国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具有学科优势的教学型大学,可与特色高中采取联合办学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共同培养优秀高中生。如联合开发课程、高校实验室等资源向高中生开放、高中生参与高校的科学实验,与高校科研人员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组织高校教授走进中小学校开设各种学术讲座、开设校本课程。或者按照高校要求,允许高中生提前选修大学课程,大学承认其学习经历,并给予相应学分。这种合作培养,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学科兴趣,有助于早期发现与培养人才。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还需要高校招生方式多样化。高校多样化自主招生改革才是高中多样化建设中进行“制度突围”的关键点。

黄福康:并且,我认为高中多样化办学,学校需掌握一定的自,应在教师招聘、收入分配、干部选拔、招生政策、管理机制、课程教学、学校文化、考核评价等一系列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能权责自负。如果学校没有办学个性和上级行政部门的放权,高中必定会被同质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灵活制定多样化办学的推进策略,在招生录取、课程设置、考试评价等方面给予学校更大的自,使学校明晰办学目标和特色建设,充分激发学校改革的热情和思路。其实,高中多样化办学就是要强化学校自主办学的主动性、能动性,要以本校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积极选择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课程建设、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发展与特色发展取向,进行校本化的建构。

彭小军:实践证明,没有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是不可能实现多样化发展的。虽然我校在多样化办学的道路上已经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本校资源,并充分开发校外资源。但要改变过去那种保守落后的教育方式,积极尝试全新的教育方式,还需要整个教育系统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学校在办学上应该加大教师、课时、设备等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变原来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模式,校与校之间可加强联系,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当然相关的主管部门也应该重视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为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提供便利。

黄幼昌:当然了,教师队伍建设是影响多样化办学进程的重要因素,学校、班级的管理措施最终都要靠任课教师去落实。单从我校“双学”教育模式的具体情况来说,专业教师多向外校引进,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鉴于每年专业过关而文化成绩不够格未录取的情况不在少数的实情,文化课的学习还是相当重要的。文化课的教师既要有娴熟深厚的教学基础,还应该懂得深入浅出、分科补拐。多样化办学,更加需要高素质、多样化的教师队伍。

篇(3)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就是要改变目前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多样而有个性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相对于单一工具性培养目标的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式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是相对于同质化发展的特色化发展,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可以改变人才培养趋同化、千校一面的现象,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重要体现。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对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思考。

一、实施多元课程是基础

北师大石钟英博士曾说过:“高中教育应该为了人人,课程多样,培养积极和谐的人才;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系统的课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

新的课程实验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实施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最重要、最现实、最直接的操作路径。2013年4月2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的《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也提出了“体现核心价值,培育现代公民;关注当下生活,培养阅读习惯;立足开放多元,践行立体阅读”的指导思想。该书分为初中、高中两部分,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社科、艺术、博物七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基本书目和拓展书目,共计153本。我校组织了图书推介、交流研讨等活动,以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提高阅读质量。

另外,我校还依托企业办学和地处革命老区的优势,积极开发选修2课程。组织编写了《炼铁工艺》《炼钢工艺》《焦化工艺》《发电技术基础》《热动力能源应用》等15种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校本课程,共计280课时,《女娲文化》《涉县民俗文化》《地理环境与铁厂发展》等10种与地域相关的校本课程,共计180课时。开展了《焦化污水成因及处理》《涉县地区植物分布区域及种类》等研究性学习项目50多项,学生社团活动正在丰富完善。

二、课堂教学是核心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具体要求是:“改进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机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和良好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我校结合学生实际,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目前我校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就是互动教学模式,即“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创造机会。师生互动即注重知识、能力在师生间的有效转化,真正做到使学生思有所得,学有所成。在实验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自学—指导点拨—整合提高—训练—反馈检查”。在“互动教学”的实验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目前,结合各学科教学实际,我校正在积极探索的教学样式还有五环节教学模式,即“读书(学生自学)—领悟(学生探讨)—释疑(师生探讨)—提升(老师引导)”;此外还有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法、问题解决课堂模式、任务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自主开放型课堂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做最充分的课前准备、创最佳的课堂环境、以最多形式的学生活动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美国国家教育中心的实验报告表明:调动多种感官获得知识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要上升到30%,而交流、合作、讨论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要上升到50%。我校将以高中现代化建设为契机,以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面向全体、自主学习、多元互动、讲练结合、技术运用、目标达成”的高校课堂目标,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三、教师成长是关键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确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理念,即: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十四项二级指标、六十三项具体要求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明确了方向。

近年来,我校从师范院校招聘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使学校教师队伍从以中老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变为拥有40岁以下青年教师32人,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56%,青年教师逐步成为了我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3人,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40%。

我校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核心价值追求,以“做经师,心中有经典,做人师,行为做模范,做明师,研究有创见,做名师,影响更深远”为成长目标,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开展职业规划,通过“五子工程”(搭台子、结对子、抬轿子、竖牌子、吹号子),拓宽青年教师成长途径,通过培训与学习提升教师素质,制定周密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使20%教师成为多科型教师,重视校本教研,探索形成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制度。这些都为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多元评价、拓宽人才选拔渠道

2008年,市教委出台了《天津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把基础性发展目标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和学科学习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实施多元评价,不仅要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也要注重评价过程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作用;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不仅要注重他人评价,也要注重自我评价。我校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建设起到科学的导向作用。

随着多元化评价的实施,多样化的招生渠道也在进一步拓宽,单一的高考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我校积极抓住晋升市重点高中的有利条件,力求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机会。我校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学校密切关注自主招生的风向标,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关注课外知识和社会热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求异思维,重视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积极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篇(4)

高中和大学之间衔接体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整个教育体制中高度关联性的一个战略要点,也是评价一个教育体制设计水平高低与优劣的标志之一。而衔接体制中的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体制之一,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然,这些年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越来越关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经验。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关注衔接。从这个角度讲,衔接也是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边界条件,特别关系到创新人才出现和成长的重要体制性基础。可以这样讲,如果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衔接不好,我们的创新人才的出现都是偶然性的现象。

目前,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中主要问题是以选拔代替衔接,就是认为高考就是衔接,把大学对高中学生的选拔作为两者衔接的基本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衔接。实际上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面是很宽的,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在体制上仅仅把高考等同于大学与高中的衔接,把大学和高中的衔接局限在高考上,实际上,高考只是衔接体制中的一种途径和形式。除了高考以外,我们还可以有其它各种不同的衔接途径与形式。

以选拔或高考代替衔接的弊端主要在于,一是成本太高,包括时间的浪费。很多高中有近一半的时间用在高考复习上。学生、家长、社会、政府为高考投入惊人。二是束缚人才。衔接机制的狭窄与单一束缚了多样化人才的成长发展与培养,所有人都要过独木桥不仅是指人的数量,更可怕的是把大家的知识、思维、想象力和发展的差异与多样化都压抑和统一在一个狭窄的独木桥。三是加剧了高中与大学之间的矛盾。高中认为大学考试绑架了高中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学觉得招收的新生很难完成转型。这些矛盾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中与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

篇(5)

一、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校以实施教育部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为抓手,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此基础上,各学科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是本质,满足不同潜质、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成长是核心。因此,每一节课我们都要求做好三个“实”:一是真实。有效的活动必须是学生真实的活动,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确确实实“进入”了活动。不能是少数学生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闲谈,教师观察停留在表面,许多学生成了活动的“陪衬”。二是朴实。有效的活动呈现的应该是原色、原汁、原味的教学,是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故弄玄虚的“朴素”状态,它运用最切合学习实际的形式,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三是扎实。一切都要以教学目标为支点,从目标出发,组织设计并开展活动。课堂组织学生的活动应该只有3-4个,并且每个活动都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

为此,我们强化教学研究,突出以课例为载体的培训方式,努力实现四个对话:个体与教材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专家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按照“既注重个人研究,又强调合作共享,既保证目标达成,又鼓励形成风格”的原则,全面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加强教案检查。对校内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督查课等,实行一课两上或三上,在研究中分享经验、解决问题。举办“基本功大赛”、“说课大赛”、“优课评比”、“教案评比”、“教师发展论坛”等,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成立名师工作室,举全校之力研究课堂,研究教法,对教学情况与效果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及时指导。

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实现课程的多样化

我们认为,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着眼点是学生,着力点是教师,切入点是课堂,关键点是课程。为实现更加优质、更具特色、更富魅力的办学目标,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关键来抓,构建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规划,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断变革。

课程规范是基础。我校严格课程管理,按照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目前形成了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在必修课程方面,除学科课程外,开设了信息技术、体育保健、通用技术教育等课程;在选修课程中强化必选课程,同时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每学年至少要自选两门选修课程。

课程多样是核心。只有课程多样,才能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需要。我们科学规划、系统构建选修Ⅱ序列校本课程,主要分五类:文化文学类、体育艺术类、科技竞赛类、社会实践类、创造发明类。学校开发出《金湖秧歌》、《金湖傩戏》、《尧帝与金湖》、《奇妙的天体》、《身边的化学》、《遗传与变异》、《大国崛起》等近80本校本教材,形成丰富多彩的课程超市,每位学生限选类6门课程,任选类6类课程,为学生成功成才提供多样化的优质的教育服务。

课程优质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引导教师由课程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对已有的近80本校本教材,依据学生选择、使用的程度及实际效果,优胜劣汰,不断优化校本教材。不断优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我校的研究性学习从2000年开始,到目前已经形成四种研究形式:一是课堂问题探讨类的研究性学习,二是通过课题研究开展选修课的研究性学习,三是项目式的研究性学习,四是活动类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累计1000多个,形成了三类研究方向:一是金湖地方特色类,二是人文社科类,三是自然科学类。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综合运用的机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加强。

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抓手,实现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学生的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我们努力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相互促进与协调统一。学校以“师德品位高、专业造诣深、科研能力强”为目标,积极实施“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凝聚力工程”,努力打造一支有修养、有学养、有素养、融事业型、人文型、研究型于一体,具有大爱无声、大道无形、大智若愚、大爱无疆情怀和操守的教师队伍。

弘扬高尚师德。加大师德建设力度,强化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先后出台《江苏省金湖中学师德规范》《江苏省金湖中学五项禁令》等,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每学期通过师德标兵评选、师德报告会、全校学生评教师、千名家长评学校等活动,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强化读书学习。以提升教师做创新型教师的职业理想为起点,激励教师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我们每学期都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发放有关书籍。近年来,我们为教师发放了肖川四卷本的教育随笔,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魏书生《给青年教师的建议》,曾国平《从责任走向优秀》等。不定期向教师推荐自编的《探究与实践》,近期选编的主要有《探究与实践・有梁论文选读》、《探究与实践・教师的20项修炼》等。积极参与《中国教育报》举办的暑期阅读随笔大赛,鼓励教师撰写读书笔记,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

落实校本培训。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立足校本实际,立足教学岗位,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新教师上岗培训、新老教师结对帮扶、青年教师考学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选送骨干教师赴省、市培训班学习,参加出国培训等,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提升,努力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和教师成长规律,按照分层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不同发展层级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提出相应的发展要求,学校制定标准,搭建平台,教师确立目标,创造条件,形成以目标引领发展、以评价激励发展的促进机制。

篇(6)

探索篇:找准方向,深入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学校始终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指导,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纲要》精神,结合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大中小一体化体育教学改革体系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教学、科研活动,充分挖掘体育教育的潜力,拓展体育教育的空间和方式,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

初中体育“多样化”是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导引,也是高中体育“专项化”的前提。另外,初中是学生进入高中体育学习的准备,没有初中体育“多样化”的选择学习,高中体育“专项化”的选项就可能出现集中在篮球、羽毛球等少量比较熟悉的项目或者仅是按照体育兴趣选取没有实践基础的一些项目的情况,以致个别项目选项人数过多或学生之间专项运动技能差异过大。在高中体育“专项化”试点实践中,各试点校组织了对各个专项的“体验教学”,就是针对现状采取的一种临时弥补措施。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试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启示初中学校更新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正视实际问题,破解具体难题,进行体育教育系统化改革。例如,初中的体育课与体育考试更多关注于学生“跑”“跳”“投”等基础动作技能,而对于具体的、更丰富的体育项目的了解、体验并不多,因此“多样化”改革设想将提出解决课程、评价的新建构诉求。又如,“多样化”设想的具体实施,势必涉及师资、场地与设施设备新配置、组织管理模式调整的保障问题。再如,初中“多样化”设想的重大改革,必将涉及学校与社会方面的关联,相应的政策跟进十分必要与重要。以下是在实践层面上先行开展的具体实施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设想的几点实践探索。

实践篇:深化改革,特色领跑

加强高中体育“专项化”实践试点,首推项目进课堂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中,首推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健美操、武术等9个项目。然而,在现行上海市《初中体育与健身》课程中,仅有篮球和武术纳入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Ⅰ,其他项目设置在基础型基本内容Ⅱ。由于Ⅰ与Ⅱ教学要求不同、教学课时比例不同、考试与评价及教师实际教学安排不同等综合因素,现行初中体育教学情况与“多样化”“专项化”的丰富内涵及内在关联的要求存在很大脱节。因此,要让“9个项目”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学校体育课程的重新建构势在必行。学校在足球项目布点学校基础上,积极挖掘潜在资源,已先行确定“足球”项目为六、七年级必修体育项目,进行了体育课课程内容的校本化重构。在引入专业足球教练进课堂的创新探索下,在上学期试点的基础上,本学期隔周两节连上的课程设置基本稳定,并尝试编制足球课程校本教材,为学校有效落实国家近期提出的“足球”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借助体育活动课平台开展丰富的“阳光体育大联赛”项目 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采取市政府主导,下属各级政府、高校、学生体育协会具体运作的形式,大力推广包括智力运动在内的“26个大联赛项目”,呈现出体育项目“多样化”的内涵。然而,现实情况下学校不可能同时将“26个项目”完全纳入活动课程内容,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校本化课程设置。学校在阳光体育活动课“多样化”实践探索中,首先,采取错时、集中、穿插等方法,科学、合理、有机地选取“26个项目”,开展了“长课程”与“短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设置,以解决学生多元选择的课程分类管理问题。其次,借鉴高中“专项化”改革试点经验,采用了“走班制”阳光体育活动课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根据学校开设的运动项目,每一学期进行一次体育项目的重选,为学生创设了尝试体验不同运动项目的机会,也为学生在今后专项化选择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解决了学生选项过于集中造成个别项目场地、设施与器材不足等问题。另外,学校还开发了“两阶段四区域”的阳光体育活动课实施办法,学校在每周一、三、四、五下午最后两节课,让当天没有体育课班级务必安排1节体育活动课,每节体育活动课分两段进行,前段为体能训练活动(10分钟),后段为专项运动活动(25分钟),剩余的5分钟为机动时间,并将同时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课分成四大管理责任区,由体育教师总指导、非体育教师志愿者协助管理,并组织学生中专项运动的骨干自主管理,在保障运动安全前提下,合理分配了运动场地与专业化资源,积极解决了活动课程一些关键问题。如今,学校的阳光体育课外活动课的开展态势令人欣喜,开启了落实“多样化”体育活动课的新格局。

引导一些体育项目的实践延伸到校外体育活动 学校围绕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制定适应其自身的校内外体质健康及体育活动发展的个性化计划,将一些实施便捷、场地要求不高、器材获取容易等多样体育项目纳入学生的家庭体育锻炼中,并通过积极的家校体育共建手段,有效指导和督促学生积极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学校将“开展一项经常性体育运动”纳入到家校合作教育创新的“三个一”课程中,提倡学生选择室外跑步、棋类、室内有氧运动、羽毛球等一项或者两项体育专项,基本保障每天在家运动或活动30分钟,寒暑假每天延长至1小时,以进一步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能,养成爱运动的良好生活习惯。并且,通过家、校签署《课程共建共管合作意向书》等形式,发挥班主任的纽带作用,约束学校履行指导和评价职责,家长履行校外指导与监管职责等。同时,探索一些专业性高的运动项目,通过与专业性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社会化途径,利用社会服务购买的形式,让专业资源服务于学生专项运动的专业化教育。

拓展篇:沟通内外,拓展平台

定期开展各年级班级间体育友谊赛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育竞争能力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合理选择并组织各年级班级间开展团队体育项目友谊赛,从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合作竞争精神,充实学校体育运动队的力量。学校在每年举办两次的校园运动会上,引进促进“多样化”运动的激励机制,设置了如“两人三足”“长木板鞋(6人)”“绑腿跑(10人)”等班级间的“多样化”集体竞赛项目,使学生获得科学与全面的体育运动技能发展。

适时开发校际合作体育联赛 开展相关的体育布点项目的校际间交流“互动”是一个强有力的学校体育“多样化”发展引擎,这既是对学校体育传统布点项目积极主动发展的激励机制,也是布点项目建设特色的经验交流与辐射的很好途径与形式,更是对学生热爱体育的价值引领的方式方法。近年来,学校先行尝试了与区域内的一所足球以及一所篮球布点学校开展校际间的足球联赛和篮球联赛,丰富了学校体育运动队的实践比赛经历和展示交流平台。

努力拓展体育人才发展平台 大力开展“体教结合”,在学校体育特色品牌的引领下积极创建内、外制约机制,建设好专业的运动队,搭建和拓展高水平发展平台,并给予积极的发展政策与坚实的经费保障;通过参与国家级、世界级的赛事,甚至准职业联赛等,为体育人才的发展提供稳定、持续、专业的支持,同时间接为市、乃至我国的体育专业队伍源源不断提供新生力量。“女子足球”是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曾先后获得国际、国家和市级等比赛佳绩百余项,为国家和上海培养了大批女足专业队员。学校长期坚持参与并积极推进跨学段校际间女足教育共建,共同完善了区域内女足小学、中学、大学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模式,形成了大、中、小学校体育专项“一体化”贯通经验。

师资篇:队伍建设,夯实发展

保障体育教师“一专多能”的专业化发展培训 初中体育“多样化”对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现有初中各校不仅将共同面临体育师资整体不足问题,还将共同面对许多体育专项,体育教师专业或能力“不对口”的难题。因此,学校就要建立起体育教师“一专多能”的培训机制,进行体育教师的体育专项项目合理分解,保障相关教师及时去“体育教师培训中心”“体育俱乐部”等机构进行专业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专项技术,逐步扩展体育项目数量,并共同担当起“多样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与责任。近年来,学校已结合实际和发展需要,积极派遣一些体育教师进行跳绳、健身操、网球等体育专项的专业培训,以提前消化“多样化”实践启动后带来的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不对口”的压力。

邀请非体育教师参与安全、大众的体育项目志愿者助教 初中体育“多样化”一旦启动,现有初中学校也还将面临师资短缺问题,要解决初中体育“多样化”师资问题,学校在一些安全比较有保障、专业技能教授比较简单的大众体育项目上,可以适当尝试邀请学校的非体育教师志愿者,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技能培训基础上,配合体育教师承担一些基础教学、训练的助理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校非体育教师的体育特长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育教师的教学、指导任务,缓解体育教师普遍过重的教学工作负担,使体育教师有效发挥专业和技能特长,开展更专业的体育项目指导。

聘任专业人士进行特色、品牌的体育项目的专业指导 在以往的专项化体育培养模式下,部分体育专长学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学校特色、品牌传统体育项目中尤其如此。初中体育“多样化”实践还要关注学校普通学生对这些项目的专业体验,进行特色、品牌体育项目的全员文化渗透和基本运动技能传授,并不断挖掘潜在的专项特长学生,充实学生人才储备。学校结合女足特色品牌,积极与普陀足校合作,聘任了6位专业足球教练进入体育课堂与体育教师一起合作教学,专业教练主要就运动技能、足球文化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校内体育教师则配合专业教练在学生活动组织等方面开展工作,使得足球课程活动有序,学生积极投入。在足球合作教学取得较好效果后,学校又聘任了2位篮球专业教练进行合作教学,以充实学校作为篮球布点学校的师资力量。专业教练参与学校体育项目的合作教学,不仅普遍提高了学生对该运动的兴趣,还促进了体育教师该项目训练技能的专业化发展。另外,通过聘任专业人士还可以保障一些现有师资力量比较欠缺的体育项目的正常开展,如,学校为了能开出棋类和街舞项目的教学,特意聘任了2位棋类、1位街舞专业教练。

篇(7)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61-002

1.日本职业教育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教育逐渐回到了为了国家的教育的轨道。先是中等后教育的多样化,在中等后教育普及后开始追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1]。日本的职业教育院校主要有专门高校(职业高中)、高等专门学校(“3+2”的初中起点的5年制大专)、专门学校(大专院校)、短期大学(以女子为主的2年制专科院校)、应用型大学(专升本的原专科学校)、“专门职”大学院(专科起点的“专门职”研究生院)。日本职业教育的原则是为了国家的教育,国家负责,如:日本的传统是重实业、轻人文,高等专门学校主要以工科为主(为了国家工业发展而设立的学校),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所以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基本为国公立院校,私立不到5%。而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则是为了个人生活方式而追求的教育,原则上采取受益者负担的原则,也就是市场化、个性化。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就是这样多样化、个性化、市场化的结果[2]。

2.日本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

(1)以“推荐入学”+“自主招生”为中心的衔接模式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部)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平成26年(2014年)日本采用“推荐入学”制度的国公立大学共计157所,占国公立大学总数(163所)的96.3%,同年采用“推荐入学”制度的私立大学共计578所,占私立大学总数(580所)的99.7%;2014年通过“推荐入学”升学的学生共计205,849人,占总人数(599,234人)的34.3%[3]。日本的“推荐入学”是大学招生改革多样化的重要举措,它以调查书、高中校长推荐书等为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通过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适应性等来决定录取与否。高校通过“推荐入学”选择优秀的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或应用型大学,并开发出与职业大学内容相当的教学计划,以协调高中和大学的教育目标。该制度既有助于中高职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也有利于各高校自主招生方案的实施并获取更多的生源。

200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部)在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初等中等教育部会上提出:日本已经进入了“全员大学生”时代,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转为了考生和大学之间“双向性选择”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日本的职业大学在进行新生选拔时,除了重视他们在中职阶段取得的职业资格,在入学考试中考虑和照顾到职业课程的出题比例等之外,还要开发出能与职业高中的教学内容相衔接的教学计划,以谋求两者间的协作。日本打破一次考试定终身,学生可以通过“知识+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后获得入学资格。富有个性化和灵活性的各高校组织的“自主招生”是大学与考生双方的“双向选择式”的又一模式。考试所涉及的科目、内容及方式由各大院校根据本校的系部及专业定位、目的、特性等方面的需要自行决定,通过综合多方面的考试内容和方法,来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性选择”。

日本的立命馆学园拥有两所大学,四所附属高中,四所附中,合作院校基本上都是以“立命馆升学班”命名的。附属学校在开展富有各自特色的教育活动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其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力求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立命馆学园在2008年度开始在合作校的高三上学期启动内部推荐的报名,通过审核的学生在高考前半年就可以拿到立命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学园会组织这一部分提前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学生选修“中高职衔接课程”,使得高中和大学课程得以顺利衔接,终生受益[4]。

(2)弹性学分制的衔接

日本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也比较宽松,允许有特长的高中生“跳级”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除了在高中阶段参加各种各样的大赛或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学分之外,日本很多学院通过导入中高职的一贯教育方针,使得某些在特定领域有很强的能力和欲望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接受职业高中的教育,还可以在高中阶段就选修“中高职衔接”课程,或是到合作院校去选修相应的课程(高中生通过旁听生的身份进入大学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日本Benesse(ベネッセ)教育综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靠诮ü调查研究发现,日本大学实施的“中高职衔接活动”的最多方式是“大学教师前往高中授课制度”(93.5%),其次就是“除校园开放日之外面向高中生进行公开授课、讲座等”(69%)。这些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5]。

前面提及的立命馆学园也活用其一贯教育,设置了许多“衔接课程”,并在学生进校后作为学分加以承认。如:学生在高二或高三的时候可以选修立命馆大学的政策科学院的“知识探究项目”、“管理&经济学”;法学院的“法学入门”、文学院的“专业导论”等被称之为“大学先修课程(AP:advance placement)”。另外还有中高职衔接的“特别课程“(邀请大学的法学院以及健康学院的教师到高中去授课),暑期集中讲座(立命馆大学的政策科学院还有国际关系学院利用暑假时间开展暑期学院集中上课开展调查、讨论等)。

另外,日本玉川学园(从小学到研究生院均有)也推进了“衔接课程”,2010年该校高三学生共计320名,其中48%的学生考入了玉川大学,为了高中和大学的衔接,他们从2009年开始实施“预先学习项目”,2010年参加该项目的学生人数为49名,该项目共计有16个学分,其中10个学分只有高中生能够选修(专门针对高中生特别设置的课程),还有6个学分是和大学生们一同在大学课堂一起上课。所有课程都是根据玉川大学教学部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设立,所取得的16学分在入学之后也是被认可的1,通过“弹性学分制”,中职和高职有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也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的衔接通过“衔接课程”得以实现。

(3)“中职、高职、研究生”,一贯制的学位衔接模式

日本的高职教育内部通道非常完善,除了有专科、应用型本科外,还有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能够满足市场对各层次技能人才的需要,使得各类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和谐共进。日本专科院校为2-3年制的毕业生授予“专门士”称号;为“3+2”的五年制大专毕业生授予“准学士”称号。日本高专毕业以后,可以在插入4年制大学相同专业三年级继续学习获得“学士”称号,也可以选择进入研究生院继续学习获得“专门职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称号。形成职教系列的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6]。据日本文部省的统计,截止到2014年7月,日本“专门职”的研究生院共计有175个专业(法科67个、经济33、会计15、公共政策8个、教职类25个及其他)。

日本的“专门职研究生”(职业研究生)教育始于1999年,是对现行研究生院制度的充分完善和补充,有法科、经济、会计、原子力学、临床心理学等专业。这些研究生院主要面向社会,以培养国际通用的高等职业人才为目标,培养专门技能型硕士和博士,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通过“专门职”研究生院的培养,日本逐渐建立了一个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衔接、职教与普教沟通的立交桥式的教育制度,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橄榄型”技能人才结构,即两头小中间大,技师、技工占多数,最上面有技术类硕士、博士,底层为一般的技术工人。

3.日本职业教育的衔接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

我国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也不断提高。许多行业企业的一线生产越来越需要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专门职”研究生院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继续提高素质、提升水平的阶梯,也为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要与市场经济接轨,为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实用的人才服务,就必须从学历教育和学术教育的框架中摆脱出来,将教育教学建立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完善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为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拓宽路径,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为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继续学习的必要条件,真正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实现职业教育的改革。

4.结语

日本把职业教育看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坚强柱石,视职业教育为国家富强的基本条件。而且认为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日本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受惠于职业教育最多的国家之一,在职业教育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7]。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借鉴日本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发展,使得广大学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由多种方式深造,有多样化的人才成长路经,真正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胡国勇.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李雪花,张燕燕.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的启示-以“对口升学”培养模式为中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5):62-65

[3]http://mext.go.jp/b_menu/houdou/26/10/――icsFiles/afieldfile/2014/10/17/1352564_01.pdf

[4]野田子、近森子、|美江.初等中等教育と高等教育の接A段Aにおける学到_度y定のあり方についての研究-立命^学@の一教育の前Mをめざして[J]大学行政研究(6号).2011(3),65-80

[5]http://berd.benesse.jp/up_images/research/2014_koudai_0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