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个人融资的方法

个人融资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1 16:39: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个人融资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个人融资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征信;中小企业;贷款;信用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1-0049-03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 言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国内外商业银行长期面对的世界性难题。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非常重视,但商业银行在具体推动这项业务时,须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虽然期望有效开发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但实际工作受到了较多限制,成效有限。

2002年以来,我国逐步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征信体系和征信平台,并不断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征信行业。

在商业银行的实际信贷工作中,征信平台起到信用信息源的作用,并发挥了违约惩戒、违约警戒的功能,成为增进企业及个人信用、防范信用风险的工具,也是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所依赖的重要平台。

人民银行要求进一步完善征信管理体系,推动社会信用建设,促进金融健康发展,此次世界金融危机为中国信用体系和征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进一步完善征信平台的契机。

据国内外实践经验,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与企业主的个人行为存在很大关联性。目前我国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存在隔离的问题。

二、国内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问题

银行为了减少中小企业融资中贷前、贷后的高管理成本,被迫依赖抵质押方式来保证其还款意愿。相反,中小企业违约代价普遍很低,信用保证能力脆弱。

这与目前国内融资环境的一些问题有关系,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息获取不对称,风险讯号中断。

2.法律对债权人保护不足,中小企业可以任意转移资产。

3.国内担保体系不健全,违约中小企业有机可乘。

4.信用体系中存在个人和企业征信的隔离问题,违约后的企业主可以快速重建新的,具有良好征信的企业实体,延续已违约企业的经营。

如果上述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则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得到缓解,但显然前三个方面都是需要多方面长期努力,逐步完善的。相比之下,征信体系的技术性革新更具可行性、见效性。

上述几个方面的改善在推动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并且每个方面的改善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方面起到弥补作用。本文认为征信体系的技术改进可以缓解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下将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可行方案。

三、商业银行过于依赖抵押的问题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不具有丰富的征信信息,商业银行很难获得其真实信用历史信息。中小企业违约成本低廉,导致商业银行寻求和依赖抵质押方式为其发放经营性贷款。

过度依赖抵押物的保证能力,导致出现高违约率和低损失率并存。在经济上行期,具有稳健性,但经济一旦进入下滑期,则银行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和抵押物的市场风险准备不足。过度地依赖抵押,是接近典当行业的经营模式,银行又不具备抵押品及时变现能力,在经济下滑期,会使得商业银行陷入被动。

单纯考虑抵押物的风险缓释作用,还会导致难以准确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因为低抵押率在维持企业还款意愿的同时,也掩盖了那些经营能力高的企业具有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导致企业信用估计得不准确,难以差异化管理,也使得压力测试的准确性打折扣。

基于以上原因,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征信信息,来识别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是很有意义的。

四、征信体系现状和改进方法

征信平台可以限制信用不良者再获得融资。以下详细说明本文的改进方案。

(一)征信体系现状

在现有体系中,个人和企业征信是分开的,商业银行在收到中小企业的授信请求时,可以将企业信用记录、企业主的个人信用记录作为参考信息,做出授信决策。

在个人信用报告中,不会体现中小企业主个人所经营的各个企业的历史信用信息,如下图所示:

企业主在不同时间经营的四个中小企业存在信用记录,其本人也存在信用记录(黑色代表不良)。

其中企业SME3存在不良记录。但是商业银行在受理企业SME4的授信申请时,无法看到该企业主在经营SME3时发生的不良贷款。如债务人的不良记录距当前时间超过2年,则银行也看不到企业主个人信用的不良情况,因此,银行会将SME4作为优质的中小企业,做出对SME4有利的授信。

发生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和个人征信的隔离,造成企业可以采取另起炉灶的方式,继续获得银行的融资,这显然对银行不利。

1.在方法1中,企业主所经营的任意一家中小企业发生不良,都会体现在企业主对应时间的个人信用记录。

2.在方法2中,企业主的所有个人信用会影响对应时间内其所经营的任意一家中小企业企业信用记录。

3.在方法3中,企业主所经营的任意一家中小企业如果发生不良,都有可能影响其对应时间的个人信用记录;在此信用记录基础上,反过来会影响对应时间内其所经营的任意一家中小企业企业信用记录。

(二)个人、中小企业征信汇合机制

为了能够通过企业主的个人信用,追踪其历史经营企业期间发生违约记录,从而获得现有申请授信企业的真实信用参考,可以采取三种方法来汇合企业主和对应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如上图所示:

上述方法利用了个人信用的长期性,以及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的可参考性,方法1和方法3得到的结果可以向商业银行反馈SME4真实的企业主违约信息和关联企业信息,对银行识别客户风险有利。

五、改进方法分析

以上讨论了个人、企业征信的汇合方案,基于现实情况,不同的方案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效是不同的,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一)方法1所要求的技术改进比较小,具有较低的成本;方法2不能反映近期的关联企业信用;方法3则在完善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改进代价。

(二)方法2和方法3中,企业主的个人信用记录如果对其经营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属于比较严厉的方法,所以方法1比较具有合理性。

(三)方法1能够实现如下功能:

1.可以起到对中小企业违约的警告和惩罚作用,尤其是对有逃废债意愿(还款能力没有出现问题,但又不愿意归还银行债务)的企业主。

2.采用信用得分惩罚和提高未来授信的机会成本,作为恶意违约的代价。

3.能够给商业银行提供其需要了解的、客观的违约历史信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方法1中,企业主经营产生的不良记录对于个人记录的影响,起到一种信息传递的作用,不同于企业主本人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

第二,在信息传递中,需要区分不同的程度的违约行为,如呆账和逾期。

第三,如果征信平台能够提供足够长时间的个人征信信息,则其中能够附带了更多相关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对于商业银行更具有参考意义。

如果在征信平台中可以实现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的交叉参考,则商业银行可以获取最全面、最及时的信用信息。如果征信平台不能实现这种交叉,商业银行也可以利用内部信息和现有征信信息,自行构建个人信用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参考关系。由于银行内部信息较征信平台的不全面,参照关系可能不完整,参考的作用会受到一定限制。

六、结 论

基于现有征信平台,中小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汇合具有可操作性,在较低的投入下,可以延伸对于中小企业信用主体的考核时间,使得一些关联中小企业(同企业主)的信用相互产生影响,拓展了征信信息范围和真实性,并利用中小企业信用对企业主个人的影响,产生违约警戒能力,从而产生增进中小企业信用的作用。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下,征信平台的拓展具有法规、担保体系所不具备的,采用信息化方法来弥补融资环境不利问题的作用。

征信体系本身也是构建在征信法律之上的上层建筑,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惩戒力,从改善征信体系的角度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随着法规、担保、信息对称性等各方面的逐步改善,征信体系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在推动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方面发挥更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S],国务院发文[2009]36号

[2]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S],银监会发文[2010]193号

[3]苏宁2006,完善征信管理体系,推进征信系统建设[R],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工作会议,2008-3-27杭州

[4]朱民,中国征信体系处在转折关头[R],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工作会议,2010-8-11佛山

[5]徐宪平.关于美国信用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管理世界,2006,(5):9-17

篇(2)

关键字:创业;社会关系网络; 融资;相关性

一、前言

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小企业规模及数量的不断扩大,创业现象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流行。20世纪80年 代以来,创业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创业的队伍中来。资金作为创业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创业企业的生存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资金不足、资金来源缺乏,已成为创业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创业企业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银行贷款,一个是自有基金筹集。银行贷款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房产抵押贷款。自有基金筹集包括创业自身的存款、亲友借款、父母支持等

二、创业研究概述

目前对于创业的研究有两种传统的方法: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集中于企业家特质,主要研究企业家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另一种则集中于社会环境因素,主要研究企业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特质学说认为企业家就是由一系列的性格特点组成的,而社会环境学说则认为企业家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这些行为主要受社会环境背景的影响。

应用特质方法来研究创业的学者建立了许多有关企业家特质的不同模型。Vesper(1980)提出了五条重要的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技术知识、产品或服务的构思、个人关系、生产资料和顾客的定单。Gartner(1989)总结了有关创业和创业者的研究,归总了一系列属于企业家的特质。无论是明确的提出与否,特质学说的论文都有这样一个假设:创业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家的提出和执行战略的能力(Murray B.Low, Ian C. MacMillan)。但是,实际经验却表明,这些特质模型不具有普遍性,只适用于部分成功的创业者,而对另一些同样创业成功的人却不适用。尽管特质方法存在问题,在创业研究的初始阶段,特质方法不应放弃,只不过,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一方法来研究创业。

Hannan和Freeman在“组织的社会生态”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全新观点。他们认为现有的许多管理理论忽略了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强调应用达尔文适者生存的原则来解释组织的存在,适应环境的组织能够生存,不适应的就倒闭。这个观点很快被应用到了创业的研究当中。创业也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环境的函数。 这种方法通过研究企业家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选择创业并创业成功而另一些人却没有成功。

这两种方法为研究创业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是,按照Scott Shane的界定,创业包括了两个层面:1、机会层面 2、企业家层面。机会与企业家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创业就是机会,被谁、被怎样,发现、评估和开发的过程(Scott Shane)。特质学说无疑过分的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而忽略了环境对创业的影响。而社会环境学说则过分强调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而没有注意到企业家的作用。

Aldrich和Zimmer在1985年提出运用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创业,而不是强调个人特质或社会环境的因素。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整合了创业的机会层面和企业家层面,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应用这一方法研究创业。

但是目前大多数应用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创业的学者多集中在如下领域:社会关系网络对机会发现的影响作用,社会关系网络对于获取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创业所需资源的影响。大多数研究都以成功的创业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社会关系网络。但在创业的更早阶段--具有创业意识的的阶段,社会关系网络是怎样的表现呢。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探索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性,希望本研究能为从社会关系角度研究创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三、研究方法

Knoke和Kuklinski(1991)提出了一种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方法。此方法包含了四个要素:样本,关系类型,关系内容和数据的分析层次。本文采用此一方法来研究社会关系网络。

样本:因为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创业者及其社会关系网络,所以选择了注册资金为50万以下的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做为研究对象。

关系类型和内容:关系类型和关系内容反映了社会关系网络连接的本质。本文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关系内容。

1.事务关系:由于处理事务而产生的关系。

2.交流关系:个人与个人间由于语言交流而产生的关系。

3.情感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关系类型是指关系的属性。Aldrich和Zimmer(1985)确定了关系类型的三个维度:亲密度、易达度和规模。

1.亲密度指与社会网络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或物的关系的亲密程度, 是社会网络关系力量(即关系类型之间的强弱联系) 的重要指标之一。

2.易达度指网络成员间联系的难易程度,可以通过引进中间人以提高网络的到达度。

3.规模, 指社会网络的构成数,它能提高网络成员对外获取资源的可能性。

研究层次:在选定了样本,关系内容和关系类型后,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层次可以选择。本文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层次,即研究对象的自我网络层次---包含中心节点(研究对象本身)、其他节点(研究对象社会关系网络上的成员)和中心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的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我随机选择了注册地在桂林市的微型企业做为样本,主要采用面对面或电话访谈的方法。在访问过程中先问及被访者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回答是否者归于融资问题能力强的创业企业家,回答否者归于融资能力弱的创业企业家。然后通过提问的方法了解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属性。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总共在访问了50位企业创办者,其中21位创业过程中存在融资问题,18位创业过程中不存在融资问题,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表一

融资能力强的企业家 融资能力弱的企业家

主要社会关系网络成员 社会朋友 家庭成员

供应商 亲戚

客户 同学

亲戚

同学

关系类型

亲密度 高 底

易达度 底 高

规模 高 底

关系内容

事务关系 高 底

交流关系 高 底

情感关系 底 高

图表说明:

1.社会关系网络构成成员:不存在融资问题的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与存在融资问题的企业家的社会网络构成并没有明显不同,但不存在融资问题的企业家具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

2.社会关系类型: 由表一可知,不存在融资问题的企业家在亲密度指标上高于存在融资问题的企业家,这是由于不存在融资问题的企业家一般都比较外向,更容易与人交朋友。而对于易达性,则相反,这是由于存在融资问题的企业家主要的社会网络成员都是家庭成员、或很亲密的朋友,在其有所要求时都会伸手帮助。在规模上,不存在融资问题的企业家的社会网络规模更大,他们更善于结交朋友,社会资源也比较丰富。

3.关系内容:从表一坐标可知,不存在融资问题的企业家社会关系内容上事务关系与交流关系所占比例高,因为其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他们需要处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事务关系,交流关系。情感关系方面,不存在融资问题的企业家因为他们的社会网比较宽,而且更多的是弱联系,所以情感交流相对较少。

五、结论及研究意义

创业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其融资能力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融资能力强的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的特点是:社会关系网络成员成分复杂,关系网络规模更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频繁,更紧密,关系内容以事务关系和交流关系为多,情感交流较少。而融资能力较弱的企业家社会关系成员成分相对单一,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次数少,但交流效率高,更多的是情感方面的交流。

本文融资能力较弱的企业家具有启示作用,为他们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了参考模型。他们应该试图建立宽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多与人沟通,并与社会网络成员建立广泛的事务关系而不是情感的交流关系。

参考文献:

[1]Jeffry Timmons.New Venture Creation.

[2]Kimberly A. Fredericks , Maryann M. Durlan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basic concept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3]Scott Shane, S Venkataraman.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a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00, Vol.25, No. 1, 217-226.

篇(3)

    (一)再融资财务操纵的动机

    具体表现在:(1)再融资在我国的现状与解释。以往所有的研究都证实中国上市公司往往过分依赖外部股权融资,而忽视内源融资。2005年有学者对深圳证券交易所371家上市公司做调查问卷,其289家上市公司融资倾向于股权融资,占到到总数的73.91%。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包括:一是上市公司再融资偏好有着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大股东对上市公司控制力非常强,小股东很难对上市公司施加外部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融资越多,大股东可控制的资产就越多,获得收益与资本溢价也就越多了。二是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成本过低,同样是小股东对上市公司无法施加外部压力,再融资以后,分红与否并不是硬约束的,尽管在2006年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融资前三年分红不得少于可分配利润的30%,但是这个分红并非硬约束必须要现金分红,也可以用股票分红,这样就不需要现金支出。这样过低的融资成本使得上市公司有着巨大的融资冲动。(2)基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金融分析。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角度来说,尽可能多的再融资符合他们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确保管理层个人地位的稳定。管理层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首选必须是确保管理层地位为前提。通过再融资就可以增加公司规模,减少公司不稳定因素,从而使得公司陷入困境可能性减少,这样他们的地位就容易被保障。二是个人经济收入最大化。公司规模的扩大往往容易使得管理层收入增加,显然管理一家资产1亿与资产10亿的公司,后者责任更大,需要更多的激励,从而使得管理层有更多动力去争取再融资。三是规模扩大带来的个人价值与社会地位上升。掌控一家资产1亿的公司与掌控1家资产10亿的公司给管理层带来社会地位与个人价值是不同的,在规模大公司工作的管理层,可以提高其职业声誉,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如出书、从政等。如果财务操纵被监管机构所发现,管理层受到的处罚一般也就是罚款、谴责、证券市场禁入。因此从管理层行为金融角度看,再融资可以使得他们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面临的违规风险又非常小,要是公司目前财务条件不符合融资政策,那管理层就有进一步去操纵财务的动机。

    (二)财务操纵手段分析

    对于财务操纵而言,也有人认为就是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不过本文觉得二者还是很容易区分的,财务操纵是一个负面的词汇,它给证券市场三公原则带来危害,而盈余管理是一个性的词汇。上市公司许多财务处理其实并不能做到盈余管理所定义的“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其动机是恶意的,所以本文认为这种行为应该为财务操纵。07年新会计准则比原会计准则有了许多新变化,针对以前许多利润操纵的情况,做出了许多调整,比如多项计提夯实了资产,非经常性损失来年冲回不再计入利润等,而证监会也规定,净资产收益率是依靠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与扣除前孰低原则计算,这样也进一步限制了上市公司以往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但是既便如此,上市公司依然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操纵手段来达到目的。(1)提前确认收入或者虚增收入。企业通过收入的确认来进行财务操纵,一般表现为提前确认收入与收入不按配比原则合理分配,其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客户只表达购买意向后,就确认其为当年收入。二是销售商品已经发出,也可以收到部分款项,但是公司没有完全全部供货义务的情况下,就确认为当年收入,这个一般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多,因为房产的建设、竣工、销售、收款,确认销售周期都比较长,经常可以出现跨年,这样就留下了任意调控利润的空间。三是将第二年年初的销售记录修改发票时间,调整到当年12月31日前,这样业绩就计入为当年。四是公司如果有商、代销商的话,在年底通过压货销售,尽管当时商品主要风险未必已经转移给客户。这个汽车行业比较多,年底企业大量把汽车压货向销售商,由于同时一般都会做跌价补偿承诺,所以其实商品的主要风险并没有转移给客户,不一定能确认销售收入。(2)费用确认与成本结转。费用应该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确认,凡属本期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都应该确认费用。反之,不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本期已经支付,也不能确认为本期费用,而有些上市公司不按上述原则确认费用,往往再融资前人为的少计费用,粉饰业绩,而在融资完成以后将未计帐的费用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达到融资的资格,而外部社会公众无从知晓哪些费用没有被当期确认出来。还可以采取会计中对费用资本化的规定,将不符合规定的费用支出(如借款利息、人员工资等)资本化处理,折算在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科目内,等以后逐年摊销。(3)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方法,一般规定需要符合法律或者会计准则等要求、能够体现有关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一般情况下,不得随便变更。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消息为基础做出判断。如果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应该根据需要来对会计估计进行变更。在这里,调节利润的方法主要有:比如固定资产计提与折旧。当年把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加长,或者增加到期后的残值率,以减少折旧;坏账准备计提。把按规定无法收回的货款继续挂账出来,不予扣除。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利用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差异;存货计价的变更。对存货价值的估计,计量的方法的选择。这些会计政策的确定本身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一般违背了会计的基本原则后,就给调节利润获取融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4)关联交易。在关联交易下的手段是非常多样的,比如在物资采购上,产品销售上采取转移定价的方法。还有股权、资产、负债等并不按公允价值的转让,尽管表面关联交易是需要单独披露,并经过独立第三方发表意见方能执行的,不过在实践中独立第三方的酬金是上市公司支付的,就存在了利益冲突,更有些上市公司的交易,本身是关联方的交易,但是上市公司就给予隐瞒,使得独立第三方发表意见都不需要了,以上种种给调节利润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二、上市公司再融资财务操纵的危害及对策

    (一)上市公司再融资财务操纵的危害

    主要包括:(1)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证实,再融资增加了公司的资产规模,但是一般短期难以产生效益,就直接拖低了股票的净资产收益率,损害了公司盈利能力,而为再融资进行财务操纵的危害就更为巨大了,将一个没有达到要求的公司,包装成形象良好的公司,最后受损最重的还是中小投资者,而且这样的操纵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虚假的数据与真实的数据差异会越来越大。2000年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了中国证券市场“配股指数”。编制的方法是收集全部当年配股融资以后该股票一年的走势,以流通市值加权计算。基期为1999年12月31日,基点为1000点。截至2010年4月8日星期四,该指数只有969.16点,而同期代表证券市场总体收益的沪深申万300指数为2598点,也就是说10年前开始投资于配股再融资股票,10年后还是亏损的,而同期证券市场收益率有159.8%以上。相当于配股再融资股票每年跑输大盘10%以上,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2)破坏市场“三公”原则。证券市场需要“公开”“公平”“公正”,财务操纵直接危害了“三公”原则,使得投资者无法区分良好公司与劣质公司的区别,使得资本市场定价功能失效,长此以往,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既然经营良好的公司无法在股票定价与融资条件上比劣质公司有优势,那经营良好的公司就无法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与股价支持,最后还不如也采取财务操纵的手段,这样经营良好的公司就会逐步减少而被边缘化,劣质公司大行其道。而严重的是,这样的财务操纵行为随时时间的推移,公司真实的财务情况会和包装后的财务情况差距越来越大,不可收手。最后整个市场公信力丧失,投资者也无法区分公司优劣而退出市场,形成双输的局面,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上市公司的融资又涉及到会计行,资产评估行,律师行,投资银行等一系列的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有责任,社会公众也只能依靠他们来了解上市公司。如果财务操纵盛行,这些中介机构的信誉度同样会下降,引起连锁反应。2005年安然公司财务造假,就使得当时全球审计前五大行之一的安达信信誉破产而倒闭。(3)违反会计原则,危害会计制度。为再融资而财务操纵的危害不仅仅限于对证券市场、对中小投资者,它对会计制度的严肃性也造成了危害,尽管很多财务操纵的案例表面上并不违反会计准则,甚至可以通过审计。但是它依然违反了会计原则,比如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客观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财务操纵扭曲了这些会计原则,会计本身是用来检验公司经营成果的手段,而在财务操纵下,会计变成了可以任意计量,用于骗取融资的工具,这何尝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再者,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并不仅仅限于证券市场,还利用于税务部门、统计部门、同行、银行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财务数据因操纵而失真,造成的后果是一连串的。

篇(4)

关键词:融资;成因分析;对策研究

一、当前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间接融资体系难于配套

处于发展和创业的企业不具备较大的资产规模,同时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风险相对较大、竞争力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市场开发能力不足以及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物用于贷款抵押难度大。

(二)市场风险与体制改革之间的矛盾

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市场风险,在全球金融风暴下,很多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而破产;在应对市场风险的大环境下,体制改革与企业发展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说它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相矛盾是企业发展缺乏应有的融资体系支持。

二、制约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企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不相符。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首要的因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对市场机会的把握,二是企业的融资问题,而融资难的成因主要表现为:

(一)企业融资知识缺乏

企业对政策了解不多,融资知识缺乏,市场可选择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手续繁琐复杂,融资额度小,融资成本高,金融企业未建立平等的客户服务关系。

(二)社会信贷服务体系缺乏

缺少专门为企业贷款的服务体系,主要是融资担保、信用评级、物业评估、报表审计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来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金融机构服务意识淡薄 ,眼睛只盯大项目,看不起小企业,金融政策滞后。

(三)全面综合征信体系建设滞后

人民银行金融征信系统与工商、税务、公安、司法、海关等部门各自掌握的企业及个人其他方面的资信情况,缺乏信息共享。金融机构难以获得企业和个人综合资信情况,无法做出全面的资信评估,对企业前景难以把握,加上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债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对债务人约束软化,且没有信用激励、惩罚机制,这些都制约着企业的融资行为。

三、破解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促进企业成长的融资环境

政府和金融部门要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规范行为,提升企业资信等级,努力创造信贷准入条件,营造内生性企业融资制度成长的环境。通过企业相互之间的资金流动与组合,自发地去寻找解决其资金供求矛盾的方法和途径,适当辅以政府资金扶持。

(二)改善政府的金融法制与金融政策供给

1.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不影响公平竞争的条件下,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优惠。

2.完善法制环境建设。建议明确理顺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责任,调整和完善相关配套的法规、规章和政策。

3.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提供贷款、财政补贴、贷款担保,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等措施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提供税收优惠,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避免重复课税。

(三)构建完整高效的企业融资体系

解决企业融资难,必须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发行债券,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企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从而构建完整、高效的企业“大金融 ”融资体系。

1.要大力发展创业板市场、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风险资本市场,培育企业多元化的融资市场体系。

2.要加快建设风险投资渠道,进一步完善企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

3.尽快建立畅通的企业贷款担保渠道,形成有效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逐步建立政府、企业、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联系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企业信息机制,最终建立起支持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商业银行信贷服务与贷款经营管理机制创新。改善银行金融业务服务,满足企业变化的融资需求

1.创新融资业务品种。积极推广流动资金循环贷款、法人账户透支、机器设备按揭贷款、原材料及库存物资担保贷款、动产及应收帐款质押贷款等多种符合企业实际的贷款方法。

2.创新担保形式。开展企业法人代表和主要股东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企业互助联保、商会与信用联合保证等新型担保方式的试点工作,有效提高信贷资金的发放覆盖面。

(五)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推广金融教育和诚信宣传。金融诚信的正常化是整个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稳健金融系统的基石。通过对企业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活动,促使人们自觉认识金融,科学地运用金融手段,合理地规避金融风险。倡导“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公众诚实守信意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经营环境。

2.建设企业征信系统。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以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制度,把提升企业信用意识、信用能力与提升融资能力紧密结合,加强企业对自身信用的现实需求。地区性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完善信用评级办法和企业信用档案库的信息采集,加快地区企业征信系统建设,规范企业经营,健全企业财务制度,扩大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金融合作面。

3.培育良好信用环境。加大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投入,着力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标准和体系,使企业信贷管理环境更加规范科学。政府尽快开放社会信用服务市场,建立健全各类社会征信机构,形成完善的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失信惩戒,守信激励的制度与机制。全面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道德水平,遏制失信行为及其“外溢效应”。

(六)加强企业融资指导与对接

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融资需求,积极推动政府与银行、保险、担保机构合作,共同搭建专门为企业服务的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协会、商会作用,为企业搭建融资合作平推动银行与信用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等融资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的融资培训,帮助企业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优化财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指导企业融资活动,为企业提供实用、直接、便利的网上金融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吴拯.浅谈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 [J].中国经贸,2008,24

[2]马丽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财经纵横,2009(7)

[3]徐洪才.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经济管理 ,2009(3)

篇(5)

    关键词:微型企业;融资方法;路径;创新

    融资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渠道,可以说有资金才有实力。而且,融资、发展和规范作为密切关联的体系。因此,对新时期微型企业融资方法与路径的创新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现阶段微型企业融资现状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个企业都需要融资,不仅是中小企业需要融资,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同样需要融资。所谓微型企业融资,主要指小型民营企业。在现阶段,我国的银行等主要的融资渠道,对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的融资贷款都有政策。可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却像是一群被遗忘的孩子,对于微型企业而言,但作为民族企业的一部分,企业在应对外企、跨国企业的挑战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爱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微型企业发展的资金融通方面,银行这些融资机构,迟迟没有放开融资条件。所以导致,中小企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字眼,当然微型企业也就不例外,中小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购置先进设备,流动资金不足时都要融资的。

    一般而言,微型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首先,企业本身的内在因素,大致有四点:一、财务不规范,没有资金统筹使用计划,报表失实,直接影响正常生产;二、管理不完善,计划性不强,架构不稳定,导致外界怀疑是否能够维持经营;三、税务管理不规范,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由于自身实力的局限性,对外抗变能力较弱。这些为其自身融资带来很大的影响。

    其次,银行放贷门槛高。通常情况下,在政府-银行-中小企业这个体系结构中,其最终的决定权在于银行,企业要想得到融资,必须要银行放贷才行,否则就达不到最终目的。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好的企业自然是众多银行竞争的对象,而风险大、成本高的企业自然不符合银行授信准入,银行没有必要做高成本低效益的事情。而且,对于银行来讲,每年都有业绩指标,累计下来有十几二十项,虽说现在有个人部、公司部等部门各自分担,但是每个客户经理实际需要承担五个以上的指标任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银行都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对于中小企业、小项目往往这些项目都要放在最后处理,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融资。

    二、微型企业融资方法和有效途径

    1.政府方面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和福利,帮助企业融资,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如在之前,政府部门作为担保,帮助企业融资,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为此,可以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适当地拨一部分补贴,在财政允许下,给予经办银行或者是采用其他有效方法,确保企业的融资。

    2.银行方面

    银行可以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加强对西方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完善现有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在贷款审查管理方面,仍旧还沿用90年代的管理模式,在审查时,一切以报表的结构为主要的参照标准,以此来确定企业的还款能力,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银行要加强对这一点的全面认识,在审查时,对注册会计师编制的报表进行调查和分析,完全了解企业真实实力,进而保证企业取得融资。

    3.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要对自己在市场中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做好自己的各项业务;其次,企业要明确自己的市场前景,充分了解自己的市场实力,并且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目标和规划。第三,企业要尽可以地争取聘请专业顾问,加强对公司的管理,优化企业发展流程,建立和完善公司战略,构建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进而为自己融资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4.民间借贷

    企业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这一主要渠道以外,还有向一些民间机构借贷。比如,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争取国家资金,也可以适当地争取一些风险投资,进而为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此外,除以上措施以外,相关部门要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解决银行等经营机构的顾虑。例如:政府可以鼓励银行发放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业务(设备按揭、应收账款等);又比如贷款规模、坏账占比、剥离、冲销、容忍度等经营指标性参数,银行是否可以结合实际需求,独立设置相关会计科目予以处理、或者中小企业贷款不占贷款规模、政府承担部分坏账等,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新时期企业融资注意事项

    首先,要选择多渠道融资。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微型企业要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必须要采用多渠道融资的方式,也是目前最为可行的一种融资技巧。比如现有的融资公司,通常情况下,会根据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开拓第二条、第三条融资渠道,如民间资本、海外资本等等,海外融资一般对硫磷企业的发展前景要求较高,而且在融资过程中是以一种股权融资的方式进行的,其中民间资本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不论是对于银行贷款,还是对于海外融资而言,既方便快捷,但是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为此,企业还要加强新时期下,新型融资方式的探讨,推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其次,作为一个微型企业的老板,最主要的任务是找到资金来经营公司的业务,为此,企业管理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避免常见的错误思维,可以从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补助开始入手;二、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所列举的风险因素,企业管理者需要做好适当的准备,业务计划、经验、教育、扩大业务的可行性等等,进而为企业获得贷款;三、提高个人信用记录,以获得小企业贷款准备商业计划书。

    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融资难是企业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政府、银行以及社会各界要加强对企业融资情况的高度关注,采用有效、可行的措施,为微型企业发展获取资金,促进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金融道德风险论”一旦被引入金融法学,就会凸显道德维度与法律思维之间的错位。所谓法律思维,就是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思考问题的立场和目的都符合法治精神。[10]以法律思维观察和分析金融市场,是金融法学最基本的知识特性。而一旦以法律思维审视“金融道德风险论”,便会发现其存在以下困境。

(一)“金融道德风险”存在定性难题

“金融道德风险论”在对“金融道德风险”的概念、类型及原因等进行分析时,往往顾此失彼。比如,梅世云提出“社会性道德风险”的概念,认为“社会性道德风险”有体制引发型、政策引发型甚至腐败引发型等几类。[11]那么,既然是体制、政策甚至腐败引发了风险,为何不能称之为“体制风险”、“政策风险”或“腐败风险”呢?即使这些风险也可以从道德维度进行解读,但把其他视角几乎全部纳入道德维度之下却有失偏颇。更明显的是,他认为,“法制不健全……也是形成金融道德风险的重要因素”[5],既如此,为何该风险不能称之为“金融法律风险”呢?因为金融市场会经常遇到法律跟进不及时或法律之废、立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再者,如果存在“金融道德风险”,也只能归因于道德,因为道德与法律有本质区别,而“若将一切道德的责任,尽行化为法律的责任,那便等于毁灭道德”[12](P402)。可见,此时“金融道德风险”面临难以定性的难题。

(二)防范和治理金融风险的法理依据难以确立

“金融道德风险论”努力从道德维度寻找防范和治理金融风险的法理依据。如果仅从表面现象看,金融风险的确与道德危机如影相随:随着金融市场多个交易环节资金链条的断裂,欺诈和不遵守契约的行为开始盛行,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金融风险,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表明,防范和治理金融风险的法理依据就包含在道德逻辑之中。事实上,个别或少数金融交易中的“败德”行为,即使在金融市场稳定时期也是存在的。而在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大而不能倒”的美国华尔街金融巨头被认为是危机的始作俑者。但如果据此认为,危机源于这些金融大鳄的道德因素,那就会与事实明显矛盾。因为,“数十年来,美国‘华尔街’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中心和楷模,引领着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13]。这说明,人们一旦从道德维度追溯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期望以此确立防范和治理金融风险的法理依据,就会脱离事实。所以,当“金融道德风险论”试图从道德失灵中寻找防范和治理金融风险的法理依据、从而希望从对金融风险的道德批判中走向法律思维时,其结果只能是,对这种道德批判得愈猛烈,距离法律就愈远。

(三)金融法学难以自我证成

“金融道德风险论”一旦变为一种法学立场,就会使法律思维屈从于道德维度的叙说方式,不仅会造成金融法学知识特性的弱化,而且无法使金融法学完成自我证成。道德不能限定风险。风险与道德都是金融市场的一个侧面,道德并不基于风险而存在,风险也不会因为道德而出现。风险与道德具有同样的现实依据,道德不能作为一种必然的标准来限制或决定风险,风险也没有必然的义务体现该种道德。而风险之所以不会、也不能够固定、单一地指向某种道德,其与道德的主体性有关。道德主体的复杂性、多元性甚至利益的对抗性(源于社会分层),使道德分化为不同的观念体系,呈现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此时,道德批判就只能成为道德批判者对其他道德主体的批判。但是,不管人们对金融风险进行怎样的道德批判,都无法改变金融风险所具有的道德属性,即只要不改变金融风险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就无法改变其所体现的道德逻辑。比如,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尽管代表“99%”的民众对代表“1%”的华尔街金融寡头进行了持续的道德声讨,但是,金融家们绝不会因此而改变其道德逻辑,因为自己为股东谋利就是其最大的道德。所以,不是金融风险没有体现道德,而是没有体现“金融道德风险论”主张的那种道德而已。如此,“金融道德风险论”对金融风险的道德批判自然苍白无力,金融法学理论体系也就难以建立。

(四)受制于个人主义方法论缺陷

金融法学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在研究范式上以方法论整体主义为基础。但“金融道德风险论”却遵循个人主义方法论。当然,如果孤立地看待一个具体的金融风险事件,的确与交易相对人背弃商业道德有关。但是,当金融交易关系中的人们普遍采取欺诈、不遵守契约等机会主义行为方式时,个人主义方法论就难以对此作出合理解释。例如,近些年我国多地发生恶意逃债、集资诈骗、高利转贷等现象,就不能仅仅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就某种社会科学而言,“只有当人与人之间自发形成超越于个体的社会组织时,经济学才有了其研究的对象……个体的节约行为或者其他任何改善自己生存状况的努力,只要是孤立进行的,都不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14],金融法学亦如此。同时,不论何种因素导致的金融风险,只要还停留在偶然发生或个别调整的阶段,而未体现出一定的普遍性、系统性和规律性,其解决情势还未形成社会立法需要,就不足以引起金融法学的注意。而一旦某类金融风险体现为一种社会利益诉求,就表明该类金融风险已经超出了个人主义的范畴,金融法学才有可能从其普遍性中把握规律性,从而担当起指导立法实践的时代责任。而“金融道德风险论”中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显然限制了金融法学的理论视域。之所以存在这种方法论瑕疵,与其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密切相关,因为在新自由主义那里,“个人失败基本被归结于个体自己的过失”

二、“金融道德风险”的实质

金融法学对“金融道德风险”的贸然引入,之所以使自身陷入困境,在于其回避了“金融道德风险”的本质性问题。这种不“追根溯源”的实用主义后果是,当理论不能从简单的假设和推理中找到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的根源时,竟然发现道德始终在金融风险中显露身影,因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道德当成金融风险的“罪魁祸首”,进而将道德视为当今世界之最大祸害。因此,只有从“金融道德风险”的本质这一核心问题入手,才能揭开“金融道德风险”这一貌似强大的“外壳”之下所掩盖的真实世界。金融风险与金融资本相联系。金融风险是指一定量的金融资本,在未来时期内,其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金融风险其实就是金融资本的经营风险,即一定量的金融资本因各种原因出现经营不善、利润减损等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作为人的一种经济性存在方式,金融资本具有自己独特的道德逻辑,这种逻辑体现着“以钱生钱”的利润最大化动机或目的。可以说,赢利就是金融资本的最大道德。由此,“金融道德风险”只是被人为地虚化为道德侵害的金融资本的赢利风险。所以,这种侵害不可能是道德范畴内的侵害,而是可以量度的、表现为一定物质利益损失的经济侵害。[16](P19)于是,无论人们多么不情愿地向金融资本经营者支付对价,或者多么希望违背道德的铁律(如借钱不想还)而又无奈于法律的强制,但只要这种对价最终得以支付,就不会在道德上遭受谴责,也就不存在“金融道德风险”。因此,“金融道德风险论”实际上体现了金融资本的道德主体性立场,客观上担当着掩盖金融资本趋利本性的理论角色。可见,不是从可以经验地、具体地把握金融风险实质的社会存在———金融资本出发,而是从主观的、抽象的社会意识形式———道德出发去分析金融风险,显然是舍本逐末。当然,金融资本的历史合理性包含在产生它的社会条件之中,无论是对金融风险的道德幻化,还是对金融道德的人性批判,都改变不了金融资本的趋利本性。因此,金融风险是金融资本的而不是人的内在规定性。历史地看,通过市场竞争争夺利润是金融资本的存在方式,而这种竞争不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道德”,它从来就是一部充满欺诈、倾轧甚至掠夺的历史。[17](P130)所以,不惜以“败德”制造金融风险,是金融资本内在的运动逻辑,而人一旦为金融资本所界定,并变成其执行人,便具备了这种本性。漂流的殖民主义者———鲁滨逊,一爬上孤岛就失去这种本性,因为客观上,他远离了资本,此时金币对他毫无意义。所以,无论他的道德多么败坏,再多的金币也不可能使他制造“金融道德风险”,因为从他人之处获取利润的机会是不存在的。在这个金币都成为无用物的荒岛、金融资本对人来说已经不存在时,产生金融风险的根源才能消除。显然,这不是道德的功劳,而是金融资本的投机逻辑随着资本的社会条件的消失而消失了。所以,与其说金融风险距离道德很近,毋宁说金融风险距离金融资本的利润更近。而愈是把道德置于历史的前台,就愈发说明,金融资本把自己的投机本质隐藏得更深了。

三、对“金融道德风险论”的法理批判

“金融道德风险论”,一方面将金融风险归因于个人的“败德”;另一方面将解决路径寄望于普遍适用的法律,这种相悖的逻辑进路,反映出道德维度本身潜藏着其所无法应对的路径局限,凸显着与法律思维之间的根本冲突。道德维度不能当然地完成向法律思维的转换。金融风险属于客观存在的范畴,而金融活动中的道德观念则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同时,只有导致金融风险的客观条件生成,从道德维度观察该风险才有现实意义。而这种客观条件一旦存在,金融风险就不是道德所能够约束的,因为,道德是依靠自律得以实施的规则;而在金融利益冲突面前,只有通过立法,进行国家强制,才能从根本上迟缓、阻滞以至避免这些风险。这是缘于,法律的国家强制性能真实干预到资源配置的过程,能对金融市场关系中的利益矛盾进行强制克服或调整,从而对产生金融风险的社会条件进行控制。同时,法律是一种他律性规则,这种规则一旦生效,就具有了相对于交易行为人意志的独立性和国家意志性,并依靠一整套国家运行机制,对其经济利益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果;而道德则不同,虽然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其实施不仅要依靠社会舆论,更需要行为者内在的自觉力量。金融交易属于典型的资本套利活动甚至“零和游戏”,其特点是交易双方都以其利益最大化为企求,而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必然出现“囚徒困境”。这说明,交易双方的利益矛盾具有难以调和的性质,依靠道德自律来避免或减少这种冲突是靠不住的,而金融风险的根源恰恰就包含在这种冲突之中。所以,“金融道德风险论”试图从道德维度寻找金融法得以产生的逻辑正当性,明显面临着无法从道德维度向法律思维过渡与转换的难题。毋庸置疑,道德也是历史的一种理性,它的特殊性在于,道德可以内化为人之理性自觉,使人主动而不是被动地调整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但是,作为自律性规范,道德在利益冲突面前常常失灵。不过,这并不表明可以弥补道德调整之不足的法律根源于道德失灵。显然,“金融道德风险论”把看问题的角度当成问题本身,或者说,把看问题的立场作为问题的根源,似“盲人摸象”———从金融风险的道德属性去感知对象,由此认为金融法的现实依据隐含在道德失灵之中。但是,如果把金融风险看成人内心道德观念的结果,就需要从改造人的道德观念入手,用道德机制加以解决,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最终要依赖道德之外的制度,那只能认为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人观念之外的因素,这种因素正是法律治理的客观依据。正如列宁在批判民粹主义时所言,民粹主义仅仅认为,“问题的关键只在于消除‘奸诈之徒’”,但是,“自发势力不是偶然地或从外面什么地方‘不断混进生活之中’的东西”。[18](P312)所以,“金融道德风险论”只看到个体意义上的“奸诈之徒”,而看不到整体意义上“奸诈”的资本道德,自然只能停留于对个体性道德的批判,无法揭示金融风险内在的一般性,从而无法上升到整体主义的法律思维立场。事实表明,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通过完善立法以积极应对和化解金融风险。比如,为应对危机,美国政府积极推动金融制度改革,这项改革被称作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产业最彻底的改革。奥巴马于2010年7月签署的《金融改革法案》,是美国70多年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可见,为了防止金融资本的趋利行为给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风险,法律再次成为金融风险治理的主要方式。“金融道德风险论”显然与这一基本事实不符。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融资风险

一、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不可分割的部分,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目的:想通过这次机会,学习我国企业有关构成,了解其生存情况。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演绎法、文献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国外和国内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的比较,结合民营企业现阶段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能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帮助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建议。

(二)国内和国外文献综述。现阶段我国不论是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先进性还是融资市场的发达性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亚洲韩国和日本以及西方的美国、德国、加拿大产权结构的了解,韩国和日本也存在大量的的家族式企业并且有的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国外,民营企业占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他们的组织结构也很多样化,融资方式也各式各样。

二、产权的含义及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特征

(一)企业产权的概念与主要产权形式和特征。产权是在经济所有制关系下的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法律形式,它具体指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处置权。

产权的表现形式具体包含三层含义:(1)原始产权;(2)法人产权;(3)股权和债权。

(二)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主要特征分析。产权结构的一元化和封闭性: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沿用传统的家族制和个人业主制、合伙制等形式进行经营,大部分产权集中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二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资风险

(一)企业融资的概念和分类。融资含义:“融资”,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融通资金。由于划分融资方式的标准不同,融资方式的分类也不一样,并且不同的划分还可能出现交叉与重叠,主要融资方式有以下几种:(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3)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

(二)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现状及成因分析。

(1)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现状。1)外源融资可采取的方式比较单一。民营企业能从银行获得资金的数量有限,再加上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小,受市场的影响大,经营风险比较高,银行就更加不愿贷给民营企业。2)融资渠道不正规。在金融机构得不到资金支持、自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往往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2)民营企业融资效率成因。1)民营企业能从商业银行得到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因此,在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同时,会提出比较苛刻的条件。2)股票融资的要求过高。3)我国民营企业的信贷信誉不高。4)信贷担保体系不够健全。

四、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

(一)创业期产权结构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一般是个人独资企业或是合伙企业。在这个阶段,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单一,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企业只归企业家所有,基础薄弱,企业不会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只能向亲戚朋友借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二)成长期产权结构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民营企业在经过初始融资和发展之后,进入成长期。产权结构仍比较单一,封闭性比较强,产权关系还是不够清楚。

(三)成熟期产权结构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企业在通过成长期之后,这时的产权特征是产权结构复杂,产权关系明晰,产权结构变得复杂、企业有了固定的市场、企业管理得到完善、企业的价值得到提高,这个阶段的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多。

五、产权结构的优化和融资效率的提高

(一)产权结构的发展方向,方式和途径。(1)产权结构的发展方向。首要就是向现代家族制过渡。在这过程中逐渐淡化家族制色彩,最终实现企业制度的现代化。鉴于我国企业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变革应朝着以下两个方向进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2)产权结构的发展方式。变革方式:根据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产权结构改革应采取以诱致为主、强制为辅的改革方式。

(二)优化产权结构途径和提高融资效率。变革途径: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在改革时既要充分考虑成员之间各方面的利益,也要确保改革能进行得彻底。这不仅取决于外部宏观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民营企业自身在微观层面上的自主创新活动。优化我国民营企业产权的单一结构可以通过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来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