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39: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共管理水平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廊坊市维尔达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4 年,是电子政务及数字化城管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系统集成业务服务商。公司致力于为政府和企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服务、数字化城管解决方案及实施等服务。
廊坊市维尔达公司数字化城管系统是综合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以数字地图和单元网格划分为基础,集成基础地理、地理编码、市政及社区服务部件、事件的多种数据资源,以城市监管员和市民服务热线为信息收集渠道,创建城市管理和市民服务综合指挥系统,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构建起沟通快捷、责任到位、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监督和处置新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从2004年成立以来,廊坊市维尔达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已在文安、永清、大城等多个市、县构建起了数字化城管系统,为我国城市信息化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廊坊市维尔达公司数字化城管系统具有以下的典型应用:城市监管员或市民服务热线收集到城市下水道的井盖遭窃信息后,负责井盖所在区域的城管人员赶赴现场,使用专业配备的移动设备拍照,同时手机GPS定位功能可以获取井盖的定位信息。该城管人员可将照片连同定位信息通过3G网络回传指挥大厅的数字城管后台系统,经过审批、调度等办公流程,系统可发送指令,指派、协调相关单位人员前去现场处理,处理后的结果经过核查人员现场拍照再次上传回指挥中心进行核查、确认。
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和多个项目的成功实践,廊坊市维尔达公司数字化城管系统形成以下核心技术:
1.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定位技术和嵌入式地理信息引擎技术,实现移动式的数字化城市业务管理和数据管理。
2.利用GIS和地理编码技术,实现基于网格地图的精细化城市管理。
3.基于MIS、GIS、OA一体化技术建立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环境。
4.强大的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查询统计和数据分析功能,为系统的考勤、考核、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管理;体系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中,产业兴旺固然是直接左右广大乡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核心因素,而公共治理是决定农业产业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建设新农村不仅要大幅增加乡村人口的物质收入,还要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生活环境,全力推动乡村公共治理水平加速发展。
1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设成就
1.1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乡村地区的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大幅提升。例如许多偏远乡村和山村基本实现了通水、通电,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村地区只能挑水吃、煤油灯照明的陈旧落后面貌。即便是在少数极端贫困地区,政府也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重新安置,使这些地区的村民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新生活。经过数10年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了路路通和村村通,也就是实现了道路硬化与通信线路全覆盖,更有大量乡村地区实现了互联网全面普及。
1.2政策性投入持续增加,夯实公共管理基础
随着“三农”问题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针对“三农”加大投入便成为近年来政策倾斜与扶助的核心。例如政府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已覆盖全部乡村地区,各地每年基于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开展的公共管理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坚实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为广大乡村地区全面提高公共管理工作水平奠定了扎实的经济与物资基础[1]。
2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设的常见问题
2.1法律支持体系建设不完善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也为未来“三农”发展描绘了极为可喜的前景。但一些更加偏远的乡村、山区与牧区,农村公共管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从制度、措施、资金、人员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法律支持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公共管理法律体系建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针对性和执行性不足,这是由于国内法律体系中专门针对农村公共治理的法律法规几乎处于空白造成的。现有的公共管理法律法规主要缘于城市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问题而制定和完善,并不适用于乡村地区,农村不同所有制经济体出现利益纠纷时很难找到对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调解和处置,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在监督管理方面缺少专项法律的指导。法律支持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最大缺陷就是容易给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也使奉公守法者出于安全等方面的担忧而不敢或不愿在乡村加大投资与生产。
2.2资源投入系统均衡性与针对性有限
针对乡村地区和“三农”建设的资金与资源投入存在均衡性和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广阔的疆域和极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状态决定了不同乡村地区在“三农”发展方面存在千差万别的特点和需求,而战略层面的资金与资源扶持几乎无法实现面面俱到,只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改善和修正。这就造成一些地方的政策性投入出现“撒芝麻”“摊大饼”的均衡主义问题,也就是无差别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表面上看这种平均化的投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平公正,实质上却降低了政策性扶持应当发挥的主导引领和激励推动作用。尤其是对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薄弱的乡村地区而言,对资金和资源的迫切需求需要管理层予以倾斜和照顾。过于均衡的投入显然难以满足特殊地区的特殊需求,在更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2]。
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3.1加快法律支持体系建设,夯实依法治理基础
涉及公共管理的体系建设不能缺少法律法规的指引和依据。由于多年来广大乡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和公共管理等方面处于法律监管相对边缘乃至空白的地位,使农村发生农民、农户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法律体系的建设为农村公共管理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农村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提供更加明确和清晰的法律依据和指导。因此,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设优化要重点加快法律支持体系建设,夯实依法治理基础。由于法律相对于实践工作的滞后性,应在现有法律体系基础上鼓励地方立法,以试点方式分步骤、分阶段推广普及。当前,全国性法律体系中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多属于宏观战略的原则性内容,虽然足够高瞻远瞩,但在精细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尤其是对广大乡村地区越来越多个性化需求的契合程度明显不足。面对这种过于笼统的法律,农村公共管理常会陷入主观臆断的“泥淖”,容易因人而异出现认知误区和歧义。因此,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出台迫在眉睫。
3.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提高资源投入系统的均衡性与针对性
作为直接影响农村公共治理系统性建设的核心因素,政策性资金和资源投入对农村公共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为解决当前这一环节中的现存问题,各地应积极探索本土优化策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提高资源投入系统的均衡性与针对性。例如近年来部分乡村地区通过外部投入和内部发展已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优化公共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硬件条件,管理部门可以侧重于本地产业化发展带动,以自身“造血”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本地公共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通过乡村集体产业的利润收益或税收收入等,支持当地公共管理体系建设,提质增效,基于公共管理系统化和规范化反哺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对仍处于相对贫困和经济实力仍相对薄弱的偏远乡村、山区或牧区,公共管理更加需要财政性资金支持。这些地区的主管单位应适度进行强化投入,通过外部“输血量”的增加助力公共管理水平尽快提升[3]。
3.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村公共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公共管理体系不能缺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不同于城市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不少乡村地区长期都是人才流出和流失的“重灾区”。多数年轻人外出学习或打工,更愿意留在条件优越的城镇,农村在逐渐成为人丁凋零的留守之地的同时,人才稀缺和匮乏成为制约当地产业发展和公共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例如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下基层为农村公共管理部门人员开展讲座或主题讨论,帮助基层人员提升理论知识水平,从而在后续工作实践中优化管理模式;轮流安排农村公共管理人员参加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的委培教学,逐步实现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使农村公共管理系统建设起点更高、进步更快,有条件的地区应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在挑选农村公共管理人员时制定学历、职业、资历等系统性要求。这种更高起点的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进农村公共管理人员队伍缺少中高端人才的状态[4]。此外,当前国家扶持“三农”的又一策略是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深入基层,这对农村公共管理系统建设人才队伍是一大利好。各地应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招贤纳士,一方面,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充实基层公共管理队伍,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优秀人才是加快农村公共管理水平提升和系统构建的核心要素,是战略层面推动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完善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数据;社会公共管理;管理模式;创新
社会公共管理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保障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等方面作用突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及相关技术在各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经济社会发展、生活管理等的影响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对社会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大数据理念推进社会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十分有必要。希望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公共管理进行完善和优化,提高社会公共管理的质量水平,促使建设“美丽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更好地实现。
一、大数据对社会公共管理产生的影响
所谓的大数据,具备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其数据信息量大,要求实现海量数据信息的分析;数据信息储存、获取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数据信息更加的复杂;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快,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够为预测、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其科学性和实效性。大数据给社会公共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着社会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相关单位和人员工作实践中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一方面,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上形成的各类数据信息量更大,信息网更庞大,信息的深度、复杂度也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公共管理工作开展和实施的难度,对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人们生活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使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复杂,需要数据的信息数据更庞杂。另一方面,大数据及相关技术在管理中的科学合理化应用,为社会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和完善、制度改革、管理模式创新等提供了科学的支撑,借助大数据及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管理,促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目标更好的实现。因此,社会公共管理相关工作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需要强化大数据意识,要能够有效地利用大数据手段,推进大数据与社会公共管理有效结合,充分地发挥大数据的价值和优势。对社会公共管理进行完善和优化,提高社会公共管理的质量水平,确保政府的各项决策更科学、社会治理更精准、公共服务更高效,促使建设“美丽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更好地实现,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例如,有效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的质量,使公共管理提供的服务更加多元化、标准化;推动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政府工作的职能发生一定的转变,利用大数据分析后的数据信息调整和优化社会公共服务,为人们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实现科学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全面、准确把握人们的需求,为科学管理提供支撑,评价分析社会公共管理各项决策的实施,确保管理和服务到位。
二、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
(一)大数据意识不强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给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充分认识到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大数据能够为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的高效化实施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在提高社会公共管理的质量水平,促进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创新、完善和优化方面作用突出。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和实施中很多人员缺乏大数据意识,其应用没有发挥出全部的优势和价值。主要表现在:部分人员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大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所采用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和手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仍有很多部门和人员采用的是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不高,容易因信息不全面、不准确等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落实和相关目标的实现;相关人员工作的实施,没有从全局性的角度去深入挖掘、分析和利用大数据信息,在信息筛选、信息挖掘和共享利用方面存在不足,无法实现碎片化、复杂化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利用等,公共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大数据意识有待提升。
(二)信息共享利用问题
社会公共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比较多,为保证相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则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要确保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有效协调和配合。但是,具体实施中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各个单位和部门之前日常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切实利用政务外网、内网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式去广泛的收集和整理数据信息,很容易产生信息孤岛的问题,导致在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时候数据信息不全面、不充分,进而影响决策管理的科学性。严重影响数据信息及相关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利用,进而对社会公共管理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增加了相关工作开展和实施的工作量,削减了管理工作人员的热情。此外,对各个公共部门协调配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容易诱发矛盾纠纷问题,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各个部门互相推诿责任。
(三)信息安全问题
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在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安全管理的难度。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数据处理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比较大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对大数据安全存储、大数据的传递和共享利用等造成影响。例如,网络信息泄露、窃取和篡改网络信息数据、网络病毒入侵等,对数据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影响巨大。大数据时代下,可以借助网络系统和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和沟通,如果网络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很容易造成网络信息泄露。借助移动磁盘、移动存储器等进行数字化存储,在受到自然灾害、线路故障、木马病毒等的影响和破坏的时候,容易导致存储信息和数据的部分丢失、无法获取、毁灭性损坏等问题,进而对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造成影响,对大数据信息的传递、共享、利用造成不利影响,对社会公共管理科学决策造成影响。
(四)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大数据的应用对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从事社会公共管理的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大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如无法借助大数据进行数据信息的全面采集、深入挖掘、高效化分析、精确筛选、科学转换和有效整合,将严重影响数据信息的利用率,影响其价值和作用的发挥,公共部门及相关人员的专业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
(一)培养数据思维和意识
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要牢牢的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对此进行科学的创新,转变管理的思维、创新管理的模式,以取得更理想的管理效果。提升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大的便利,确保工作的实施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变革的各项需求和人们的生活需求。在创新工作中,要强化政府、公共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工作的开展要贯彻和执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引进新技术、新手段,有效提升社会公共管理的质量。对原有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进行科学的创新,促使其不断完善和优化。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实施,要科学地将大数据及相关技术、信息化技术运用其中,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有效提升社会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公共部门及相关人员要培养数据思维和意识,确保日常工作实施中能够合理利用大数据,做好数据信息收集、存储、分析、处理等工作,从全局性的角度去深入的挖掘、分析和利用大数据信息,对碎片化、复杂化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确保相关信息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人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社会公共管理及相关服务,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二)借助大数据实现资源共享
公共部门及相关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社会公共管理的复杂性、系统性,各部门和人员之间要在协同管理、配合参与下,有效地提高社会公共管理的效率及相关服务的质量。具体实施中,要转变“各自为战”的思想观念,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和平台,实现公共部门及相关人员之间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公共部门及相关人员也要有意识地从政务外网、内网等多渠道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整合和利用这些数据信息,为社会公共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确保管理决策科学,进而提高社会公共管理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效果。同时,密切的配合下,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和实施,降低工作中的错漏情况、不到位情况,减少部分间的矛盾纠纷和互相推诿的情况。
(三)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实施在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高度的警惕网络安全威胁和安全隐患,有效地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更好地为社会公共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和保障。首先,要提高安全防护技术,确保各项安全防护技术能够得到规范合理的运用,及时的检测和分析系统异常情况,对非法入侵进行有效的自动防御,保护系统内部的信息数据;对重要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信息存储、传递和利用安全,防止数据信息丢失、恶意或随意篡改信息的行。其次,要提升网络安全防范等级,对网络漏洞进行及时修补,保证系统安全。此外,要强化网络安全意识,确保操作规范、安全,定期查看移动磁盘、移动存储器、线路、设备等,避免因其故障和损坏而导致的数据丢失、无法获取、毁灭性损坏等问题。
(四)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
为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对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有效提升社会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则需要不断的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促使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方法、手段等不断的创新和优化,引进专业化、高素质的人员从事相关工作。要强化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实施柔性管理,全面的贯彻和执行“以人文本”的理念,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深入基层落实相关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社会公共服务。相关人员还需要与时俱进,提高大数据思维,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大数据存储技术,广泛地收集和存储相关数据信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确保数据信息全面准确,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利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相关技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分析和评价社会公共管理开展和实施的情况及效果。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推进我国社会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必然趋势,是提高社会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举措。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公共管理模式需要准确把握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社会公共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以有效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公共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红,费保升,方海等.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的挑战及创新模式探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5):11-15.
[2]谢婷.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4):215-217.
[3]邹沛耘.大数据时代下的公共管理创新[J].管理观察,2019(36):67-68.
[4]苏达文.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20):34.
关键词:公共管理;人力资源;作用
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特性
1、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分类。就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看,其主要有两个部分:广义和狭义。在本文中笔者以狭义角度系统的阐述了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从狭义上看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作用,指的是行政部门、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等单位,在法律相关范围内规划、获取等进行一系列活性的人力资源工作。
2、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普通企业中该工作的不同。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管理水平要高于普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公共管理部门中重要的一项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因此,这就要求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仅要满足普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更要求政治素养过硬,思想基础扎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服务于社会公众。
3、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特点。通过分析公共管理部门的性质以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能够凸显出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以及在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其表现有以下几点:其一,人事机关具有较多的结构层次,复杂性较高;其二,我们必须依托国家在管理部门人事管理法规,进行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其三,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自身管理性质和特性中显现的更加显著。
二、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让组织获得更好的工作,因此制定的目标就必须和组织保持一致。我们可以人为的划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其主要有三:直接、具体和最终。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和政府等公共部门保持一致,依托相关法律和法规向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所以,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主要是:接受并培养优秀人才,在公共管理部门内部完善人员之间的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智力需求为基础,实现个人的发展。
2、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我们从上述人力资源在公共管理部门中工作的目标就可以看出并确定其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基本职责。对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加以革新并完善,便于有效的开发、科学的管理、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良好并有效组织文化的建立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公共管理部门依托人力资源管理,在社会上寻找和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责相适应的优秀人才;在管理的过程中并需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在组织内必须形成的管理哲学是“管理就是教育”;保障组织文化凝聚力的发挥;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留住和本单位发展、工作、服务相匹配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用才、育才工作,这样才能保障本单位更好的服务于公众。
三、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如今,公共管理部门也在不断革新思想,这让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愈发重要,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1、依托各种人力资源规划,公共管理部门能够寻找到适合在本部门工作的专业性人才,让其获得应有的发展,展现自身的价值,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
2、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让公共管理部门避免因开展工作盲目招揽人才而产生的人浮于事现象,也可有计划的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3、公共管理部门在进行长期规划时,可以对社会各类人才的实际情况加以了解,管理社会上的人才,并对可能出现的突况进行行之有效的调控,合理分配本部门和社会人才分布,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四、提升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途径
1、不断健全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强化培训工作,树立学习型组织。新世纪竞争的本质是人才和智力的竞争,这就要求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公共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育培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这项工作,以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着手,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
2、把各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要以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指示下对部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可以参考企业制度,在部门内部建立完善并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
3、使用科学的手段和机制开展管理工作。国际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一般使用诸如数学经济方法、模拟方法、社会学方法、统计学发发等以提高管理部门工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公共管理部门应该依托科学技术为基础,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保障管理方法的有效和科学。借助上述科学方法提升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结束语:我们知道与现代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公共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不同,但是我们必须依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合公共管理部门实际,建立独具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作者:张荣光 单位:唐山市就业服务局
参考文献:
[1]林和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01)
一、公共管理新思想概述
上世纪70 年代,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开展新公共管理运动,目的是针对现实中的政府管理问题提出一种新思想和新管理模式。从理论上来看,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对传统行政与管理的一种新的解读。对于公共管理新思想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放手给专业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由程序性向注重绩效发展,采用并重视企业式的管理风格,管理原则由行政为主向“人格化”发展,管理范围由微观向宏观管理发展,管理手段上要从“人治”向“法治”力向发展,重视输出控制,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措施等。公共管理的新思想是从管理方式、管理重心、管理原则、管理手段等层面上的创新,公共管理的新思想重在加快职能转变与角色转变,这种新的公共管理思想对于高校管理同样适用。
二、高校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
1.教育思想趋近民主化
在公共管理新思想的指导下,要求在高校的专业培养、道德约束等环节,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不能因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而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忽视道德教育的发展,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下,德才兼备才是高校的教育思想的重点同时作为高校要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扩大创新领域
2、领导管理机制民主化
在公共管理新思想的指导下,强化内部领导管理机制的民主化,要求不断加大教职工的民主参与管理意识,提升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的范畴在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教职工民主参与意识,可以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的民主化,也能避免校长权力的扩大化,保证高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教育管理思想多元化
高校管理主体单一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上认为高校是行政的私人领地,而行政单一的结果就是干预过多,进而导致“突出德育,淡化专业”这种思想近午来流行。在教育发展瓶颈的今天,要想高校管理真正创新必须纠正高校的行政导向,使高校真正变成传播文化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公共管理要求政府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作为高校管理同样适用,行政指导不再应用于日常教育,不再过多干预教育理念。
4、高校管理能绩化
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内部管理评价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不应只是重视对高校硬件设备的投入和评价,更注重对软件的投入和评价。管理涉及人力资源的管理,所以,高校管理中不可忽视人的作用。
5、管理评价体制社会化
在传统的高校评价体制中,高校自我评价的标准、范畴、结果都难以实现公平化和合理化的推动,这也导致高校评价体制饱受垢病在公共管理新思想的指导下,在高校评价体制中,要不断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和广度,提升高校管理创新的内涵,丰富高校评价体系的参与主体,推动多元化的高校评价制度在评价过程中,要从单纯对结果的重视,转变为向过程转变,提升评价的机动性、动态性和发展性
三、运用公共管理新思想促进高校管理
1、制定高校发展规划
公共管理新思想要求必须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高校管理者也是如此,应成为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设计师。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办学条件等诸多限制因素,导致很多高校中,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偏重于协调者的角色,只注重眼前的环境与冲突,忽略了高校长远的发展与进步。在公共管理新思想的指导下,管理者角色应该不断丰富,不能单纯是协调者,而应该成为高校发展规划的设计者,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综合评估,为高校未来发展提供扎实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的发展前景做出科学的预判和设想,同时提升高校老师的前瞻意识,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管理过程中,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管理者要对高校当前的现状有一个比较全而的评估和规划,包括教师现状,学生现状,高校未来发展力向和计划。管理者要有对高校发展前景的明确设想和规划,要对教师如何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有一个明确的引导,与整个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步调一致。
2、管理者应成为职业型管理者
在公共管理新思想的指导下,要不断地提升管理水平,培养职业型的管理者所谓职业型的管理者,就是要求管理者的?R敌院椭耙敌栽谔嵘?管理者水平的过程中,要侧重于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必须要求他们具备某一个专业的特殊技能,有与从事特定职业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必须接受必要的专业养成教育和训练;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专业能力;培养他们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理念和敬业精神,还要求他们必须拥有一支专业团队。管理者是高校发展方向的掌控者,为了更好地督促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求高校管理要注重自我修养和示范作用,要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不断强化自我管理,加强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
3、管理者要成为教育环境主宰者
要想在高校舆论环境建设上有所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做好自身的示范作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体现高校舆论中的主旋律;其次,必须注重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通过管理机制的完善去强化高校舆论,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作为教学的带头人和高校的管理者,要克服高校低能效的缺陷。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创造条件,为高校积累资源。所以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要有教育家的专业素养,还要具有经济头脑和经营才干,开源节流,把自己放在资源策划者、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位置,积极主动地做好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管理;问题;对策;人才;政府
一、引言
这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经济支持的同时实行了诸多新型建设方案。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来说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公共服务的落后是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软肋,农民们也都非常关心农村服务的问题。因此,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来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问题极为重要。
二、我国新农村公共管理中实际存在的几项问题
(一)农村基层政府的职位分配不合理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命脉,需要党和国家的大力引导和政府人员的支持。但现实中有些农村的基层政府在建设职位任务分配还是不够合理。很多农村干部人员不了解不关心当前农村市场经济管理的现状,政府也只是强制干部们完成不必要不合理的任务,在诸多关乎民生的建设工作中产生了不良循环。乡镇府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其本身的职能要求和管理标准。政府人员只看重自身的官位而忽略了公共管理科事业中的法律和经济等问题,这导致农村社会经济运转的不平衡[1]。
(二)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趋于城市化
公共事业管理支持生活水平低下,较为贫困的人民,具有扶贫性的特点。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还是无法达到人民生存发展事业需求的,农民的生产生活还是缺乏基础的保障,公共设施的配置还不够完善。国家的资金被用在电路网络、水利工程、道路建造、农田山林开发等方面国家必须加强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分配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等。
(三)我国公共管理方面的法律政策还不够完整
我国在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确实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通过多年的努力还是无法解绝公共管理利益和法律的矛盾冲突,一些政策还是不太符合法律的规定。许多未经认证的企业和人民加入公共管理生产中,这就容易产生诸多纷争和矛盾让公共管理的产品的生产缺乏信心[2]。
(四)农村公共管理技术和人才的缺失
现在的农村发展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才的缺乏。虽然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部分农村展现出新气象,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但这些都是基于硬件设施而忽视了软件设施。这就代表大量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制度的不严谨,导致农村人才的匮乏。根本上说就是务农人员缺乏实质性的管理技术,不能灵活应用集中化的农村管理模式。农村生活水平的落后使得人民群众产生了顽固的思想,大学生不愿意在农村发展,加上国家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分配有限,大量高学位的人才引进显然不够现实,而且除了农业方面其他生产方面也同样缺乏人才。
三、强化农村公共管理的几点方法
(一)对农村基层政府治理结构进行改革
农村基层的干部要贴近群众,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农村干部的选举为以后的干部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应该更重视选举的公正公开同时给干部安排优质舒适轻松的工作氛围。此外还要注重管理经验的共享,老干部带动新干部共同将传统的管理机制转换成更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政府要分配权力到民众手上,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积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
(二)实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多向性
我国要积极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将国家的建设重心转移到农村,让国家财政投入到更多的公共建设中,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利益。公共建设服务体系的投入和发展不容小觑,需要迫切解决农村教育卫生、公共人口管理、农村秩序中的矛盾问题。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细化和完善关于农产品投资发展的多向性政策,从而来保证政府外的投资方在发生纠纷和矛盾时可以有相应的维权措施。这必将促使投资方更加积极地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对农村发展更有信心和目标,也让人民群众更加安心[3]。在法律法规的引导下农村走向工业化,传统的农业发展链得到了更新化的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平衡性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模式的转化
现在我国的农村干部群众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干部主体年纪偏高,文化水平也大都处于低级状态,缺乏有学历有知识的大学生和硕博生。当然对于现有的人才必须加强对人才领导团队的建设,对人才和普通农民进行集中培训,进行集约式的管理模式,比如请教授和专业人士对种植农作物的知识进行技术讲解,还可以让人才给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既省人力又省物力,这样可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水平。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卫生环境和科学水平等问题。扩大大学生在农村的任职途径和通道,给大学生多一点建设和发展农村的机会。引导人才进去农村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农村人员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发展链。
(四)更加重视农村的教育工作
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的前提下,还应合理地对农村学校结构布局进行调整,根据实际对农村师资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巩固教育教学质量。在落实小学教学基础下再深入加强中学教育的管理质量,加大教学规模。城市学校应该合理分配农村地区的招生名额,给农村孩子更多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城镇可以建设教育质量比较高的中学,而乡村则把精力和资源用在建立小学上。对于一些教学效果不佳,人数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进行修整扩招或者直接拆除等。这样可以建立一个从城市到农村的双级教学体系,致力形成一种师资共享,环境优化的教学形式。对于老师的生活服务保障进行加强和改善,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更多的教学资源,让教师稳定教学,学生安心学习[4]。
四、结束语
这样看来,中国作为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新农村经济管理建设中面对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家政府和人民应该紧密联系共同提升新农村的公共管理水平,打造一个高管理水平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展现出一片国家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利民.公共管理视角下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机制的构建[J].兰州学刊,2012(4):56.
[2]李良智.江西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管理优化研究———基于7县35村的实地调查[J].求实,2012(6):87.
全球化仍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各国都在政治、经济方面做出了相应的结构性调整。结合我国行政管理现状, 我国政府也对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进行了参考、借鉴, 力求在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那么, 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究竟有何借鉴意义呢?本文对此做出了回答。
1、新公共管理思想和内容
1.1 新公共管理思想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出现的一个思想理念, 其产生背景如下:在20世纪70年代,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转换,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管理需要, 因此,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发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简莱恩是新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 他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学说, 推出了《新公共管理》一书。在书中, 简莱恩运用经济学知识, 就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实用性进行了精准分析和界定, 并就一些之前无法确定的定性公共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简莱恩的《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思想也成为新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作。与传统的从人、政治、制度和环境视角出发的公共管理思想相比, 新公共管理思想将公共管理视为政府的服务手段, 主张将现代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方法用到公共管理中去, 主张借助竞争机制、契约和公共合同来提高行政管理绩效, 这种管理思想, 显然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所以, 它也受到了东西方国家的普遍欢迎。
1.2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
新公共管理的内容如下:政府的管理职能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在公共行政管理中, 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服务要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 要根据顾客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政府应采用授权+分权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 政府的社会服务和管理权限要尽量下放给基层单位和社会基本单元, 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政府要借鉴私营企业的管理经验, 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效率和质量管理, 以降低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这也要求政府就外界情况变化尤其是不同的利益需求, 及时做出反应;在公共管理中, 要引入竞争机制, 给私营部门提供参与公共服务的机会, 以避免公共服务的垄断性,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政府应放宽行政规则, 实时绩效目标测量和管理;让公务员参与到政策制定中去, 对高级公务员进行政治任命, 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2、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2.1 实践证明了新公共管理的实效性
虽然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条件下的产物, 它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管理问题, 但是, 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了新公共管理的正确性, 如在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 许多西方国家都开始了公共管理改革, 并且有效提高了国家公共管理水平, 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可否认, 新公共管理思想在一些方面还不够完善, 如它过分地依靠经济学知识来进行政治管理, 必然会给政府管理带来许多问题, 但是, 它的系统性、普适性、明确性也是值得肯定的。目前,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公共管理领域隐藏的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而那些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发展理论, 对我们来说都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新公共管理思想也不例外。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于我国国情
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如今, 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已经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 其中,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尤为显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使得我国经济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 我国经济建设要想实现长远发展, 必须要有合适的政治体制与之相匹配, 这也决定了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已经起步, 但是, 当前我国行政机构改革采用的仍旧是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 传统公共行政思想仍未过时, 公共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行政法规不健全、职责不清、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仍旧存在。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 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成本核算等管理思想引入到公共行政管理领域, 能有效提高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效率, 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和社会法发展。
3、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借鉴
3.1 更新观念, 政府管理企业化
政府企业化管理, 高效管理, 是新公共管理思想的重点。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机构在管理方面始终存在管理模式僵化、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非常多, 主要原因有:计划经济使政府权力高度集中, 几乎所有事务都被划分到政府管理范畴, 政府管理事务繁忙。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 人员编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政府机构日益庞大, 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机构重叠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政府机构重叠, 导致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非常模糊, 管理空白也在所难免, 在出现问题后, 有关部门还经常会出现踢皮球的现象。新公共管理提倡像管理企业那样去进行政府管理, 并且在政府管理中将管理效率和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管理任务的情况下, 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企业管理必须要制度完善, 管理职能清晰。在新公共管理思想影响下, 我国政府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 首先更新了管理观念, 完善了公共管理制度。然后明确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职权定位, 并要求政府管理人员树立效率意识, 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 这必将进一步强化政府功能, 推动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
3.2 借助企业管理手法, 提高管理质量
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新公共管理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将企业管理手段引入到公共行政管理领域, 参考企业管理手法, 通过目标管理、成本核算和控制、绩效管理来提高公共行政管理质量。这一管理思想对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来说有着积极意义。确切来说, 经管我国行政管理在管理对象、目标、方法上, 与企业有着显着区别, 纯粹的企业管理手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行政事务管理, 但是企业管理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对市场需求和客户的重视等, 对于公共行政管理来说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将企业重投入重产出、关注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的手法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去, 能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公共管理领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联系, 进而提高管理质量。如在财务管理中构建多层次、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实施绩效管理, 能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政府的社会服务质量。
3.3 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服务效率
长期以来, 在公共服务领域, 政府都处于垄断地位。新公共管理提倡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管理中去, 这一提议, 对于我国行政管理来说, 具有以下意义:首先, 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管理领域, 给私人企业提供参与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机会, 尤其是在电力电信、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发挥市场机制, 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其中, 既能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节约公共管理成本, 还能有效进行资源配置, 加快公共资源流通, 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其次, 私营企业、部门参与公共服务和竞争, 必将使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新的变化, 政府在公共服务压力减轻的情况下, 可以在公共管理组织管理和监督方面持续发力, 解决公共服务产品单调、供给不足等问题, 还可以促使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化、个性化和差异化, 这些, 都有利于实现公平化、均等化的社会发展目标。
3.4 依法行政, 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自觉性
新公共管理非常重视工作绩效, 但是它所关注的工作绩效和优质服务都要在法制健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当前我国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 因此, 在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 我国政府必然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并本着依法治国原则, 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那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也会得到有效控制。公务员和公务员队伍是推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力量,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 不仅行政部门的公务员管理模式和方法会发生改变, 公务员的薪资待遇和级别也会发生明显变化, 他们的收入会与绩效直接挂钩。在法制健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 在行政工作中, 公务员群体只有与时俱进, 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意识, 依法办事, 才能提高行政绩效, 获得公众和单位的认可, 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因此, 从某种程度来说, 新公共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公务员群体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 新公共管理在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改革、政治和经济管理等方面有着显着的优势。所以, 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 要善于从新公共管理思想中汲取营养, 然后结合我国国情, 积极推动行政管理改革, 以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实现行政管理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昱晨。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才智, 2017 (30)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