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39: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语文教学诊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对高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质疑
我们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它们有着较大的差异:从高初中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看;从培养目标看;从阅读能力看;从表达能力上看;从现代文阅读方面看;从文言文阅读方面看;高初中语文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不一致。从对以上几方面的比较中,我们看到:虽然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现象,使初中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不相衔接。
但是,我们学校政治教研组在07年时对高初中政治教学衔接的研读结果,则同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结果大不一样。初中政治将其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即“正确认识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高中政治仍将高中内容分为这四大板块,只不过是在初中内容上的深入和深化,二者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因此,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在对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中,对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表示质疑。我也读过一个从事基层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写的博客,他既多次参加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新课标的研读,接受过专家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以及参与了只有上十人参加的与新课标的制订者面对面的交流,后来又参与了以新课标为依据的教材编写工作。他同样表示了对高初中语文教材脱节,不衔接的不理解和失落。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专家不能站在使高初中语文教材统一的高度,编写出一套象政治学科一样,让高初中培养目标统一的语文教材来?而留下一个个遗憾,让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既要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又要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呢。让高中教师还要通读、研究初中语文六本教材,虽还有一些可能;但要让初中语文教师,去通读高中语文教材,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使高初中教学顺利衔接,这却不现实。
对策:看来,与其让高初中语文教师花大力气去解决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不如让专家们静下心来,编写出一套完美的、培养目标一致的教材,更为省事。虽然这样说,但是,编写这样相衔接的高初中语文教材谈何容易,它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甚至可能遥遥无期。所以,处理好高初中教学衔接的责任就落在高中语文教师身上了。
二、高中考的功利性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障碍
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在研究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我们还在刻意回避一个拦在我们面前的坎,那便是中考和高考。不论推行什么样的课程标准,无论我们如何重视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都不可回避地要遭遇中考与高考。2009年1月,《中国教师报》曾就此问题做过一个专题报道。事实上,高高在上的专家们也许说起来头头是道,但落实到最基层却又未必是那么一回事。人们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无不屈服于中考与高考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初中教师为了能决胜中考,哪会顾在教学中,为高中语文教学作衔接,作铺垫?学校要的是上了多少个省重、市重;教师们也面临评职称、拿升学奖的现实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又不准补课,各科都嫌时间不够用,谁还有心为高中语文教学,作衔接的尝试呢?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巴不得能在第四期、第五期就学完高中阶段的六本书,哪管是囫囵吞枣,哪管你初中阶段还存在什么问题,高中知识都顾不过来,就是想有多点的时间来复习,以便能在高考中多考几个一两本,这才是硬道理,硬指标。学生考不上学校,学校不高兴,家长的意见,学生不到你学校来读了,校长还会对你委以重任?我们还很难让中考与高考为新课程服务,而最终,我们只能让新课程为中、高考服务。
对策: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确实,高中考的选拔性、功利性肯定会在相当时间内存在。但是,素质教育肯定会取代应试教育。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也出现了就业的多元化选择,新课程改革,实质就是要改变当前的种种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来。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走在各学科新课改的前列。研究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星星之火
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化,多年来创国重、省重、市重等遗留下来的不平衡发展,学校结构布局的调整,各学校的状况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有高初中兼办的学校,有纯高中学校,有纯初中学校。各学校的财力、物力也不尽相同。对待高初中语文以及各科的教学衔接研究,培训,动作和力度都大不一样。高初中生源情况的极大差别,也让高初中各科教学衔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各学校变得很不一样。
关键词:语文语法 教学 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22-01
初中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并且早改变着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多数人往往都很功利,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要;否则就弃之如敝履,逐渐被“淘汰出局”。
对于教学来说 ,我们同样也是很功利的。考,我们就教;不考,我们就不教。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愿意去做劳而无功的事。语法淡化了,中考不考了,所以就由“淡化”到“淡而化之”了。那么语法真的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此成为昨日黄花,如今无人堪摘了吗?
1998年以前,初三毕业班师生还在为弄懂句子成分、单句和复句、多重复句的结构层次等而奋战。1998年以后,忽然间欣闻语法“淡化”了,中考不考了。这对于我们初三毕业班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再也不用为主语、谓语,单句、复句等那些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劳什子烦心劳神了。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就是从此一片朗朗晴空。离开了语法知识,不少问题我们都说不清、道不明,真是“心有千千结”。
一是学生的错别字。比如,“燥、躁、澡”三个字学生混淆乱用的话,我们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不佳。如果我们根据汉字集声音、形象、辞义于一体的特性,运用语法中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教给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有火是干燥;着急会跺脚;洗澡要用水。学生就会记得清楚、深刻。
二是修改病句。这是中高考必考的题型。常见的辨别病句的方法有:看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是否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成分搭配是否恰当(主谓语搭配、动词和宾语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语序是否合理(组成句子的词语,排列先后有一定的规律);表达是否前后一致。这些都会用到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等语法知识。
三是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理解句子的含义。作文中如何正确地遣词造句(学生们往往并非不知道该说什么、写什么,而是不能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中,绝大多数是以语法结构错误为主要特征的语言性错误!这些错误形式严重影响了其语言输出的准确性,甚至造成了令别人无法理解的现象),也要用到相关的语法知识。
四是学习古诗、对联等,讲到对偶时要用到词性知识。由于淡化语法,教学这些内容时,提到有关语法知识,学生都是如坠云里雾中。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形声字、词性、句子成分、句子主干等。没办法,为了不带着学生陷入语法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我只好教学生跟着感觉走。如修改病句:先把句子反复地读几遍,然后看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别扭、不顺畅,往往那里就有问题,再锁定目标细心诊断,确定病因,最后根据语言习惯加以改正。老师讲的模模糊糊,学生听的懵懵懂懂。句子短还好说,句子一长,就会让缺乏语法功底的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路在何方。特别重要的是,语文教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法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形成一定的语法思维习惯,可以促进语感的形成。语感固然要靠经验,但更缺少不了语法层面的理性认识。
从学生的后续发展来看,高中语文考语法、英语考语法,学生没有相应的语法知识基础,怎么能“万丈高楼平地起呢”?
所以,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语法不能淡化,更不能 “淡而化之”。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再重新回到过去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精深、烦琐、难偏的语法教学状态中。而是说,对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最起码的语法技能,是不宜“删”,不宜“淡化”的,这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切教改都是为了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再犯矫枉过正的错误,不要再走物极必反的老路。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独占鳌头,但也绝对不可完全退出。关于这一点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子,语法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拥有合理的地位。编者的任务是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材,那么教者的任务就是预设出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语法知识,以备将来更加准确地运用语法知识,从而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质量。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初中三年六本教材中都安排有适量的语法知识,只要我们循序渐进的向学生做一些介绍,并作适当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这将对语文其他知识的学有帮助,而现在考卷中的修改错别字、修改病句、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理解句子含义、古诗词赏析、仿写对联等考点都会迎刃而解。其潜在的功效也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王维. 浅谈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J]. 科技资讯,2012,25:2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问题;措施
伴随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个初中语文课改就如同一渠清新的泉水注入了中学教学及学生心中,让中学教学形式与学生学习方式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革。然而在看到这个课堂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其在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本文首先分析在初中语文课改中需要处理好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然后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提出推进初中语文课改的几个有效途径。
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需要处理好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1.既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但是又不可以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过于弱化
人文性和工具性二者的有机统一是语文这门课程最为基本的一个特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容进一步凸现出来,更好地将语文这门课程的无限魅力展现了处理。然而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将语文人文性特点凸显的同时,还需要抓好语文这门课程的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务必要将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二者有机统一在一起,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提高学生人文方面的素养,同时还需要扎扎实实地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打好学生的语文相关基础。
2.既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又不能过于任其所为
在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的指导之下,教师在做好语文课堂教学的相关组织工作的基础之上,把更多的时候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开展自主学习。有较大一部分教师在渡过暂时的迷惑期以后,很快就认可了这种强调学生主观能性的教学理念,而且很快就将其运用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进而造成了语文老师在讲台上讲解的时间缩短了,而语文课堂上吵闹的状况多了;课堂上深层次的讨论时间减少了,而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则多了起来。某些老师把学生天马行空般的回答当成了独特的见解。在没有老师有效指引与组织规划之下的自主性学习,会导致语文课堂上学生想和哪位同学沟通就和谁沟通,想看哪一也书本内容就,看哪一些书本内容,想怎样进行课堂学习就怎么进行学习,这样不但老师没有办法充分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会造成教学时间的极大浪费。某些老师为了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只能一味表扬某某同学表现得好,某某同学回答德很认真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需要同时抓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的主要引导性作用这两个方面,并将这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既要提倡开展探究式教学,但是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开发的“度”
为了可以在中学语文中更好地推动课改的前进,则需要开展探究式教学。针对语文这门课程来讲,探究式教学主要表现在语文阅读这一方面的教学,老师必须持续指导中学生对阅读文本开展更深入的、更开放的阅读探究教学活动。然而与别的科学探究不相同的是,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探究更要讲究科学性及规律性,假设进行海阔天空、漫无目的的探究,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假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关注知识的优化与整合,往往只会得到过度开放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探究性教学要有利于老师与学生在教学文本的基础上开展深层次的交流;要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考虑问题;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文语言方面的“美”;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技能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推进初中语文课改的几个有效途径
1.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形成主体意识
由于长时间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短时间内让学生培养起自主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始终认为,没有教师的教,是没法学好知识的。因此,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教师改变旧思想,走下讲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形成民主的学习气氛,共同探讨知识,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技巧,通过这种方式,减轻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和依赖心理,逐渐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2.营造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
初中生学习语文,由于要面临升入高中的考试,因此受到家长和学校的关注。由于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学生和家长只注重分数,却不注重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中,需要转变的还有家长的思想,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把分数这个制约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使学生形成对学习语文的爱好,教师也需要以身作则,用自己所具备的读书习惯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接受新课改的同时,冲破束缚,体会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巨大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考试的狭隘思想中解放出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不断开展适度评价
教师在推进语文课改的实践中,可以在个别指导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和比较恰当的评价,从而不断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评价时,尽量多鼓励、多激励,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同时,在开展评价时也直面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确保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平衡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优缺点,及时、恰当地给予表扬,促进学生树立朗读好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评价要客观到位,而且要切实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甚至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 教师都得找出其优点,并加以激励表扬,多讲一些赞美的话,例如:“你进步十分明显”、“你朗读地节奏很好”、“你的理解比较特别,有创意”、“你咬音准确”、“你尤其在xxx方面表现非常好” 等等。如果学生的在语文学习中确实存有缺点,教师应该用委婉地方式,以提出希望和要求的形式对学生加以指正,这样就可以有效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为我们国家语文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虽然在其改革的进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就能全方位地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战防.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思考与对策[J].魅力中国,20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研活动 方法
一、选准主题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起点
有效教研活动能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非常关键,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课堂过度关注阅读的“质”――师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条分缕晰琐碎解读课文,严重忽视阅读量尤其是课内阅读“量”的积累――师生阅读书目少数量微小(学生除语文课本外很少读1本课外读物),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把“加大学生课内阅读量,落实课外练笔的文字量”做为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改革的突破口进行调研,广大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量问题,在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把研讨的主题确定为“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开展系列学习和培训。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学习和培训满足了他们专业成长需要、有助于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所以激发了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教研员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共性问题,在认真研究、敏锐发现问题实质的基础上,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为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确立了起点。
二、教师参与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要想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教师才是主体,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教师的积极参与才是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教师参与主题的确定。读写量的不足是教师多年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适问题,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的瓶颈就难以冲破。为此召开讨论会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提出了各种可行性方案,经过总结提炼形成了最后的主题“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从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开始,到教研主题共同确定,教师的积极参与,他们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教师选择活动方式。在教研活动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由教师自己去确定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正是因为选择权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教师就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
同做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既然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开好教研会自己责无旁贷,因此就不会去打无准备之仗,不会去打无把握之仗。这种主体的意识,就必然要落实到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上来。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不再处于茫然状态或是随机式的即兴发言,而是有条有理有据有深度。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开展得十分有效。
三、方式灵活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基础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在组织形式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1、读书报告。结合教师的实际,向全县初中语文教师推介《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钱梦龙《导学的艺术》、李希贵“语文实验室计划”课题资料等大量语文大师的著作,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现实,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自己以往教学中的成功经验,重点查找不足,每人写一份读书报告,以校为单位召开读书报告会。每校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县读书报告经验交流会。通过这种教研活动,引领语文教师学习理论,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能在对比中及时找到教学中的缺欠,自觉把理论融入实践之中,帮助教师理解新理念,帮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接近、理解“多读多写”的教研主题, 为进行下一步课改做好了前期铺垫。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例如录像),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录制了普通一线教师和市、县级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同一堂课,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分析,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微之处进行比对,探索“多读多写”的途径和方法,摸索可行的教学模式。
3、课例研讨。经过反复实践,我们推出了实施 “多读多写”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七步循环教学模式。在教研活动中以校为单位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通过集体备课、个性化研课、教学示范等环节,诊断教学细节,反思教学过程,提出可行性策略。
这项活动突出了教师的“体验”,在体验中教师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巩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由此可见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同时,这一决策应该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四、环节紧凑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保证
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其展开的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可以这样说,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而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必然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运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获得初步的语文素养以及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促进学生在内容表达、语篇理解、知识运用等能力的提高。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基础。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前后桌4人组成一个小组,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比较容易实现。组织学生民主选举1名组长,1名记录员,负责组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民主推荐1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或老师汇报合作学习情况,本组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这样组内每人都有角色,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轮流担任角色,人人都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把握合作时机,教给合作学习方法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合作学习呢?我们可以针对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在老师启发引导之后,学习小组的成员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一般说来,开展合作学习应当把握这样几个时机:一是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二是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三是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四是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五是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六是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独立思考。这是小组合作的必要前提,也是学生之间互动互助的基础。小组讨论。这一步是合作阅读的核心环节。根据讨的内容不同,讨论可以是辩论式的,可以是诊断式的,也可以是互补式的。例如,《纸船寄母亲》的第一课时,在课前老师就事先布置给学生查阅有关冰心生平创作的有关资料,在课上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品味诗歌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然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全,划出诗歌中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画重点字词去体会。最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发言。这一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完成的,学生对理解与解决问题有了一定认识,这时老师总结学法:画重点字词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反思 途径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实现三维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更是有所侧重。在教给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传承文明所需的相应的知识的基础上,反思语文教学是否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学科内外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反思语文教学是否溶入学生学前和课外学习经验、人生体验,是否关注生命成长、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未来发展的潜质与方向,注重反思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培养与熏陶,语文学习的态度方法的养成和运用,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树立等方面的达成效果以及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人性养成,智力、能力、情感培养过程中的人格提升。
二、反思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充分的阐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是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的重要评判标准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同样也应该是我们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通过自身情感的投入为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营造了一致积极民主的氛围。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时间,探究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活跃性需要教师反思。作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能表达的,是否让其表达,语言表达的敏捷性、流畅性、准确性、优美性的程度如何,学生表达的欲望强烈程度如何亦需反思。
三、反思教学中问题设置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简单理解为问题教学,虽有一定的狭隘性,但“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努力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通过反思教学问题的设置来反思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是否是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的基础上,从教材中、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挖掘的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的难度适中问题。在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和畅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从解答问题中领悟到获取新知识的“顶峰体验” ,从而激励再认知的有恰当的坡度的梯度合理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引人入胜,引起悬念,富有新意、角度新颖,。更主要的是在教学中能否通过教师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难点上质疑,从困惑处质疑,从关键处质疑,指导学生正问、反问、直问,潜意识地培养学生能问、敢问、会问的问题意识。
四、反思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大信息量,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化解教学难点,,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使教师教得轻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随之而来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使用过滥、过乱,喧宾夺主,使教学远离文本,远离语文教学应有的语言文字的意象美,限制学生想象的空间,营造了热闹的课堂氛围而远离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反不如传统教学的“优势异化”。因此,认真反思多媒体的使用,方能使多媒体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在反思课件制作的科学性和色彩、图文搭配,动静、声像结合,字体大小、颜色设置及其与背景的反差程度等形式方面的内容外,更主要的是反思课件对教学内容,教学情节设计的反映,对教学中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是否有帮助。语文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优美语言熏陶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多媒体的使用不可代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悟文本、教师创设的美妙意境,不可把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情感交流用多媒体替代为与机器之间冷冰冰的对话,从而影响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要反思多媒体与板书之间的关系是否得当,不可用多媒体替代板书,忽视板书在展示教学意图,规范教师的讲授思维与内容,对知识重点作精要的总结,难点作必要注解。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反思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指向于诊断、激励、提升,而且课堂教学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拉近师生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对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认真对待。对学生参与教学及认真的程度,大胆质疑、尝试,所表达的与众不同的想法等情感与态度的表现是否予以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描述知识特征、阐述的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于新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等知识于技能层面的情况予以诊断性的评价,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对学生创造性的思维,J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完成小组分配任务等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表现是否予以指导性、激励性或循循善诱的评价。
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多维度发展的过程、复杂多变的过程。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D反思D总结D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参考文献:
一、口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言为心声,口语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笨嘴拙舌的人,其思维能力往往有所欠缺,而能说会道者则必然思维活跃、见解独到。因此,通过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锻炼胆量、台风等个体素质,还能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敏活跃。
口语能力不仅指一个人说话的能力,还包括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等。口语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智力因素,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度,因此可以促使人的智力品质得以改善。
其次,在现代社会考试的大浪潮中,越来越多的高校、企业逐渐增大了面试的比重,不再以考分定成绩、以笔试定资格,而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发掘对方的特点,作出是否录取、是否采用的决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发展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而人际关系的发展正是以“学会交往”为基础的,只有学会交往,关心体谅他人,学会倾听,乐于分享,善于交流,懂得礼让,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教学评价与口语教学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基本作用在于评价、诊断、改善教育教学活动。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对口语的评价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和具体的评价目标,只有个别学者有一些分散的论述,这更需要我们教师共同努力,完善体系标准,致力于让学生(教师)对自己的口语(教学)水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能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以便提高自己的口语(教学)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制订评价原则、指标等来提高口语教学水平。
1.评价原则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为主,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是将终结性评价作为评判学生水平的重要指标,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重视自身的进步与成长。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过程,加大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考核。在评价的方式上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把家长和学生纳入评价的主体,把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想结合,发挥多元评价模式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口语教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评价指标
关于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华师大博导倪文锦在其参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中将其大致归纳为28个变量。听话能力包括:辨音能力,词汇感知,内容记忆,要点记忆,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排列顺序,理解内容,抓住中心,判断隐语,简单推理,听后答问,鉴别正误,品评优劣等。说话能力包括:说普通话,叙事状物,语句正确,语句通顺,顺序条理,对象场合,答问讨论,方法态度,中心主题,表达具体,发表意见,语音语调,语量语速,语气贯通等。
对这些变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理解力,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进度作一个估量,以此作为评判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标准。
三、教学评价对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的影响
1.课程体系
学校的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物化形式。从课程的计划与标准看,自从“口语交际”出现以来,语文课程标准就将其和阅读、写作这传统的两大语文教学重心并列。然而这两块的教学都已经有了公认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而对新兴的口语教学却没有实践性较强的评价标准。就课程表看,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都有两个课时的安排,而口语交际课却没有单独的安排。
针对这样的情况,相关的课程专家建议把“口语交际”单独列为一门课。
如果课程时间可以将写作与口语各分一半,这样既不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进度,又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教材的选用既考虑了科学性也考虑到了实用性因素。同时,教材内容也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难易有度,联系实际,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
2.管理理念
因为口语教学评价及反馈缺少现成的具体而细化的评价手段,而现今的教育评价机制往往以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使得当前的语文考试仅局限于笔试,这就使口语教学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受到忽视。据调查,54%的老师和学生认为口语训练不能增加考试分数,与中考无直接联系,不想浪费时间,更谈不上对其进行评价与反馈了。
学校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对口语教学的评价。如除了开设传统的作文兴趣班外,还应开设演讲与口才等兴趣小组,还可以组织辩论赛、朗诵比赛等相关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此外,还可以单独开设口语课程,结合地方特色、学校环境或活动的实际编写口语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好地体会口语情境,在现有认知基础上发挥能力,提高口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3.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