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1 16:39: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篇(1)

内容摘要:本文建立了“两型”社会内生增长的循环经济理论分析框架,给出了技术进步和社会劳动分工的二元结构。研究发现,一个经济系统要实现长期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人均资本水平必须大于某一临界值;另一个是技术进步结构必须包含两个分量,即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的技术进步。产品技术进步是建立在产品生产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资源利用技术进步是建立在资源利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两型”社会是这两种社会劳动分工的统一体,其本质特征是循环经济。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两型”社会 内生发展 机理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确立,正是实施这一决策的重大举措。关于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增长,已有的各种增长理论学说已证明,一个经济体要长期保持人均生产率为正的增长,必须有以新产品、新市场、新工艺为形式的持续技术进步,任何以提高储蓄率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企图终会被边际报酬递减效应所抵减。然而,人类百余年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在大部分验证了该理论正确性的同时,其因环境引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对该理论构成了挑战。现实对理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理论并没有给出技术进步结构的完整刻画,技术进步要素在各种增长效率函数分析中仍是一个外生决定的变量,技术进步规模形成的内在特性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为了解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人们又都把目光投向了循环经济。但是,目前有关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文献还没有把其纳入内生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对循环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内在形成机理及均衡维持还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因此,本文试图尝试建立“两型”社会内生增长的循环经济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内生增长结构的二元性,分析“两型”社会内生增长的必要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两型”社会中产品生产技术进步的局限性

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表明,单纯依靠这种技术进步所实现的增长最终会被其引致的环境福利逐渐恶化所消耗,从而使发展掉入增长的陷阱,经济处于低效状态。

本文利用新古典的柯布道格拉斯增长函数来进行扩展分析。假定总产出的流动取决于资本K和劳动L,经济中的每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可无弹性地供给一个单位的劳动,并且完全就业可以持续存在。这样,劳动投入也就等于总人口。假定人口每年以指数增长率n增长,技术进步对资本质量的改善只体现在劳动有效供给的增加,增加后的劳动供给相对于原先劳动的倍数记为A。假设总产出为Y,资本和劳动对产出的弹性分别为α和β,资本的折旧率为δ。则总产出可以表示为:Y =(AL)αKβ,α+β=1。于是人均总产出:y =Aαkβ,记为f (k )。人均资本变化的约束方程为:,其中s为社会平均储蓄率,sf(k )=f (k )-c,c为人均消费支出。c由人们对当前和未来消费两难冲突的自利行为决定,即,[0,T ]为消费者的决策期间,T为决策时间长度,ρ为主观贴现率,u’(c)>0,u”(c)

现在对这一系统加入环境福利影响因素。系统中,由于产品生产技术进步属于线性生产增长模式,忽视了资源利用的技术进步,其增长结果必会导致环境福利的恶化。在储蓄等于投资的条件下,环境福利恶化导致支出的增加必然使投资减少,这种减少相当于资本的环境损耗。假设资本的环境损耗率为m,其大小由废弃资源数量决定,记为,Dτ为第τ期的废弃资源数量,τ∈[0,t ],R为环境净化废弃资源的能力。当时,m =0;,m >0,并随增加而增加。在m的影响下,系统的资本积累约束方程可变为:。系统的其它条件不变,根据一阶条件的Euler方程,求得折衷后的消费水平积累方程为:

同理,系统的均衡点(k?,c?)由 决定,并在该点实现稳定。

显然,当m =0时,系统的稳态均衡点没有变化,表明在环境承载范围内,经济的稳定态没有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产品的技术进步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增加。m >0时,系统的稳态均衡水平要低于不考虑环境因子的稳态均衡水平,表明经济增长受到了环境的制约,并且随着m的增加,系统稳态的均衡趋向于较低的水平,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消费和投资不足的双重困境,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部分或大部分被环境福利效应恶化所抵销,系统将长期内处于低效率状态。

二元技术进步结构及其增量效应分析

为了解决增长的环境制约问题,理性的人必须诉诸自身来打破产品生产技术进步的锁定,开辟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创新领域。这一全新领域的技术进步,本文称之为资源利用的技术进步。当技术进步出现第二个分量—即资源利用技术进步时,也就意味着社会资源循环利用的开始,从而使“两型”社会的内生增长建立在技术进步的二元结构基础上。下面分析技术进步二元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有效资本和劳动的增量效应考察

首先分析有效资本的增量效应。由于资源利用技术进步可使系统中一定数量的资本能够重复利用,假定可重复利用的比例为γ(0≤γ

于是技术进步对系统中劳动和资本的增量影响,由原先A={Al }转换为A={Al,Ar},Al和Ar分别为产品生产技术进步的有效劳动扩大倍数和资源利用技术进步的有效资本扩大倍数,且有A抣 (υ)>0,A攍 (υ)>0;A抮 (γ)>0,A攔 (γ)>0。

(υ,γ)的变化取决于人类的创新能力,且创新的成果与经济体的教育和研发投入有关。在资本预算约束下,教育和研发投入的多少是已有创新需要与未来创新需要折衷的结果,其产出效果是由经济体内部的制度安排决定的。这种制度安排是以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制度和技术激励政策为内涵的,并由经济人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来决定。当经济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技术结构与现有技术结构出现差异时,就需要设计一定的制度安排保证这一需要的实现,从而使制度被内生地创造出来。把这一制度安排记为结构变量G ={g1,g2},其中g1和g2分别是产品技术创新制度分量和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分量。则(υ,γ)与资本的关系可表述为:(υ,γ)=G (k )。为分析这一函数特性,假设人类解决问题需要用创新数量χ表示,G与χ的关系记为G =h (χ)。创新数量对人类的效用记为π(χ)。在经济人的假设条件下,其具有π’(χ)>0和π”(χ)>0特性。假设社会投资在已有创新和未来创新之间进行分配,人均用于t 期已有创新的投资记为I (χt ),用于未来创新需要的投资记为I (χt+1),则I (χt )+I (χt+1)=k。在资本预算约束下,[0,T ]内创新数量的均衡水平由下面的目标函数决定:。由于π(χ)函数的特性,所确定均衡水平是不稳定的,只要新的创新能够给其带来足够的预期收益,理性的经济人有减少用于已有创新投资来获得新创新的激励。若k 增加,则这种激励将被放大;同时,G得以内在的演进和完善。因此,G (k )函数具有边际递增的特性,即G’(k )>0和G”(k )>0。在(υ,γ)的传递下,技术进步的增量效应与资本具有同向性,且边际递增。

(二)环境福利增量效应的特性

当系统出现资源技术进步时,系统向环境排放废弃资源的数量会逐步减少,其与资本的关系,可记为D =d (g2(k ))。即随着k 增加,D 会因资源利用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劳动分工的进步扩大而减少。然而由于资源重复利用率和资源废弃率是互补关系,这种减少是逐步递减的。于是有,d択>0和d攌

完全技术进步的内生发展均衡分析

根据技术进步的增量效应,系统人均产出为y =(1-g1(k))-α(1-g2(k))-βkβ。其中Al =(1-g1(k))-1,Ar =(1-g2(k))-1。资本的预算约束为:

其优化时间路径由决定。

根据一阶条件的Euler方程,则消费水平积累的优化时间路径为:

同样,当时,系统可在(k*,c*)实现均衡。下面进一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令H=((1-g1)-α(1-g2(k)-βkβ)-n-δ-(mk)?ρ,B=(1-g1)-α(1-g2)-β,则:

H?((B択 -β+βBkβ-1)-n-δ-(m択+m)-ρ)?=B攌β+2βB択β-1+β(β-1)Bkβ-2-(m攌+2m?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A抣 (υ)>0,A攍 (υ)>0;A抮 (γ)>0,A攔(γ)>0;G?k)>0,G?k )>0;m択0。因此,当k*>kb时,系统存在边际净福利增加的激励,技术进步的增量效应克服了边际收入递减效应,导致k*,c*都提高,从而使系统在长期内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当k*

通过上述内生增长模型的分析,本文发现一个经济系统要实现长期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人均资本水平必须大于某一临界值;另一个是技术进步结构必须包含两个分量,即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的技术进步。这两个结构分量是技术进步完整性不可或缺的。“两型”社会是产品生产劳动分工和资源利用劳动分工的统一体,其本质特征是循环经济。

“两型”社会维系存在的制度条件

“两型”社会是建立在产品生产劳动分工和资源利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然而从社会经济人间分工的博弈过程来分析,资源利用的社会劳动分工不是稳态的社会上策均衡策略,其存在的维系是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的。

假定社会上有n位同质的理性人参与社会分工的反复博弈,每个参与者都面临四种策略可供选择,即产品生产劳动社会分工、产品生产劳动社会分工附加资源利用劳动社会分工、没有产品生产劳动社会分工的资源利用劳动社会分工和不分工。显然,不分工对任何理性的人都是低效用。资源利用劳动的社会分工若没有产品生产劳动社会分工创造出的间接市场需求,其对理性人的效用也是无效的。后两种策略不可行。这样,任意参与者可供选择的策略空间缩减为两维,即产品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和产品生产劳动社会分工附加资源利用劳动社会分工,分别记为ainc和aim,i代表任意一位参与者。根据这一策略空间,运用超博弈分析工具,任意参与者i 可以界定如下超博弈策略:

其中,cim表示j≠i的n-1参与者的策略选择,t为时期。

如果每个参与者采取超博弈策略σi=[aim/cjm],则由σi组成的n维数组可记为σ(bm),其中bm=(aim,cjm) ;如果任何一位参与者有偏离的激励,那么所有的人都将采用anc,记为bnc=(a1nc,...,annc)。现在需要考察σ(bm)是否能成为一个稳态行为惯例。

假定分工博弈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重复进行的,且每位参与者的产品劳动分工规模收益不变。参与者i采用bm策略的单位产品得益记为ui(bm),采用bnc策略的单位产品得益记为ui(bnc)。显然有ui(bm)>ui(bnc)。不考虑环境的净化能力,环境成本随产品劳动分工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不仅如此,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产品环境成本是随时间而递增的。在产品生产劳动分工情况下,环境成本外部化,即参与者通过纳税由集体共同进行环境治理的支出;在资源利用劳动分工情况下,环境成本内部化,即参与者为改善资源供给条件提高产品生产得益而增加废弃资源转化的投入。环境成本无论是外部化还是内部化,都会额外增加参与者的支出,对参与者的得益具有抵减的影响。为了简化问题的分析,假设外部化和内部化这两种情况对参与者得益产生的抵减影响相同,不因参与者不同而变化,且随时间以一定的比例递增。这里,把环境成本这种影响视为环境对参与者得益的时间折现。令折现因子α=(1+θ)-1,其中θ为单位产品负担环境成本增加的比例,即环境成本的时间贴现率,0

即ui(ainc,cjm)>ui(bm),ui(ainc,cjm)>ui(bnc)

由于是重复博弈,参与者i任意时期t偏离的选择与从第一期偏离的选择是等价的。假定参与者从第一期决定是否偏离。不偏离和偏离的得益分别为:

ui(bm)/1-a和ui(ainc,cjm)+aui(bnc)/(1-a)

要使参与者i不偏离,须有:

可见,σ(bm)要成为一种行为惯例,环境成本的折现因子须大于某一临界水平,表明资源利用劳动分工是在产品生产劳动分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基础上建立起来,并且以环境成本能够有效地分配到每一位参与者为充要条件。因此,构建“两型”社会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的重点是使环境成本对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等同的约束力。

结论

推进资源利用社会分工网络建设。构建“两型”社会的核心是推进资源利用分工网络的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杠杆来鼓励更多企业和个人从事资源利用分工的生产。重点是建立三个层次的资源利用劳动分工,即企业内部资源利用的劳动分工,企业间的资源利用劳动分工和生产者与消费者间资源流动的劳动分工。同时,国家和地方在发展产业项目上,应打破行业的界限,对有资源利用共生关系的产业项目应捆绑,同步引资,同步建设,优先发展;对已有污染型企业,如果彼此能形成资源共生关系,可考虑提供企业搬迁的财政补偿。

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社会制度体系。制度规则的有效性在于环境的社会负效应能有效地分配给环境施谑者,环境的社会增益能有效地分配给贡献者。在法律制度建设上,重点应放在界定政府、企业与个人在环境保护、环境损害民事赔偿等方面的法定义务与权利,尤其是应建立企业环境危害产品的强制回收制度。在政策制度建设上,要制定财政、税收和金融方面的稳健扶持政策,并以法律或条例的形式加以固化。在市场交易制度建设上,应取消现行的排污费,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

持续扩大人均资本水平。鉴于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的大国,要实现“两型”社会的长期发展,必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尤其是要鼓励外商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再生利用等绿色领域进行投资,突破资本约束,快速提高资本积累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城镇化;国土资源管理;优化措施

1前言

国土资源指的是主权国家管辖之下包括领土、领空、领海的全部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国土资源属于一切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开发利用好国土资源能够帮助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适应力。如果国土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只重视了利益没有重视生态经济原理,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影响生态环境发展。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必须要加强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2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现存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一直在稳定发展,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当地各自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发展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国土资源管理发展策略,保障了我国国土资源的功能发挥,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土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进步。部门管理人员由于思想政治意识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有可能会在利益的诱惑之下私自利用自身职权来收受贿赂,工作中实行暗箱操作,把国有土地资源占为己有或者是违规出售,然后从中谋取利益。有一些地区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由于相关资格证件不够齐全,因此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不够合理合法,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导致国土资源被违规占用,影响到了国家利益。如果国土资源管理的现存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严重影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质量,导致国家利益受到侵害。

3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强化我国国土资源管理

3.1完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国土资源管理跟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视力度。针对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调和目前国土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在制定好管理规划之前,首先需要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目标,深入调查和分析目前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我国土地资源效益,帮助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来进行,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制定出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计划,引导市场需求,帮助优化土地结构,合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出现重复建设行为,在管理工作中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在城镇化发展区域内部的耕地数量、生态用地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析,确保我国土地资源能够被多样化利用起来。要在管理工作中坚持用地的基本原则,对于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对于限制土地依法进行处理,从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要在工作中加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治理,在保障生态用地的前提下满足经济用地需求,促进我国城镇化持续稳定的发展。

3.2建设高质量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人员也是工作执行人员,管理人员的综合工作素质直接影响了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因此想要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质量,首先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针对现有的国有资源管理人才队伍,一定要加强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加强,也需要熟练各种工作中的业务操作,还需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要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基础上,让工作人员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让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严肃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单位也要加强先进技术人员的引进,加强跟相关机构和工作部门交流,针对于管理职能和技术掌握都非常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一定要给予优厚的福利条件以留住人才,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充实管理队伍。为了能够保证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可靠性,需要在工作中加强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加强考核制度,健全管理工作体系,保障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公平、公正的顺利进行。

3.3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想要提升国土资源的管理有效性,需要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建立起完善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实现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重组运营,满足我国土地市场环境的良好发展。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还能够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公平、公正,保障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实现。例如利用好市场运营机制组织拍卖会,实用公开竞争的形式出售土地的使用权,并且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公示和查询制度,不仅能够提升经济效益还能够确保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为其他的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提升了企业土地信息的对等几率。

3.4优化管理模式

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优化管理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建立起一套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把国土资源公开化处理,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公布国土资源的相关信息,提升了信息的利用效率,也帮助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4结语

国土资源管理关系着我国的长远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方针,科学有效的管理国土资源,确保国土资源管理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来为经济建设做贡献。为保证国土资源管理水平,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城镇化发展方向,及时的调整好工作重心,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管理方案,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荣剑峰.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9):291.

[2]栾立臣.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8):271.

[3]程萌,郭莎莎.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20.

[4]熊爱平.城镇化进程中国土资源管理对策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2(3):101.

篇(3)

全面资源观认为对特定主体而言,凡是可以支配的、有利于实现其特定目的的一切因素,都应称之为资源,包括有形的、无形的、现实的、潜在的等等。基于此观点,资源是主体用以实现其特定目的的凭借。认识和利用资源应紧紧围绕“主体、目的和凭借”三个关键词来展开和深入探讨。

作为企业管理者,管理资源的认识和管理实践应关注的核心要素就是“企业、企业目标和企业资源”,能够被企业支配,能够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一切”,都是企业资源,不仅包含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还包括关系资源、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市场资源、管理资源、政策资源、知识资源等等。企业资源是企业实现企业目标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企业管理活动的本质就是围绕企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企业资源的管理活动,对于公司各级管理人员来说,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顺利实现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传统资源观认识上的盲区和使用上的误区

(一)强调有形资源的重要性,忽视无形资源的替代性、互补性和创造性

有形资源看得见,摸得着,在管理上操作性强,历来被重视,而无形资源比较抽象,往往被忽视,然而,很多时候无形资源的作用和价值远远高于有形资源。

一些管理者遇到困难时,总是强调人员和设备的短缺,却忽视自己的工作安排和业务流程上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和资源浪费问题?强调材料和资金的匮乏,却忽视在资源利用上是否存在能够利用而没有利用的其他资源?强调时间和质量的矛盾,却忽视在技术和方法上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和可能?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大量能够开发和利用的无形资源视而不见,不能灵活地利用不同类型的资源在用途和功能之间的替代和转换关系。管理者要认识到高效率的业务流程也是一种资源,可以替代人力和设备的投入;也要认识到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完美的商业模式同样是资源,可以替代资金和材料的投入;更要认识到良好的企业制度和政策不仅是重要的企业资源,而且可以创造资源,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社会发展中关系资源、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主导性资源,这些新型资源的识别、效用和利用都是各级管理者值得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二)重视现实资源,忽视潜在资源

企业在拥有现实资源的同时还拥有大量的潜在资源,现实资源未被开发的潜在功能和价值都是公司的潜在资源,如:我们已经拥有的大量客户是公司的现实资源,而客户的口碑宣传则是公司的潜在资源;我们现有员工的业务技能是公司的现实资源,而员工未被开发的潜能则是公司的潜在资源;由于公司的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导致资源利用的现实效益和最佳效益的差距同样是公司的潜在资源。

管理与技术进步为我们开发潜在资源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提醒我们各级管理者绝不可局限和满足于现有资源的利用和传统的利用方式,在利用好现实资源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潜在资源和价值的开发利用,不断地通过管理和创新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开发资源新的价值和功能,提高资源配置

效率。

(三)重视专有资源,忽视共享资源和他有资源

在企业日常运营中,管理者都很重视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但是能够占有的资源必然是有限的,企业不可能占有和控制组织需要的全部资源,同时占有资源的前提是必须付出代价,没有任何资源是可以免费占有的,对占有资源的照管同样需要成本,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占有尽可能多的资源是不切实的做法。

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类型资源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已经固化在企业组织内部某些资源,不可完全流动交易,从而构成了企业资源互补融合的基础,如营销渠道、市场经验、客户数据库资料等无形资源,不便于通过市场交易直接获取,可以通过与之建立起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实现双方的共享和

互补。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各种公开信息渠道和社会资源中存在着大量富有价值的共享信息和资源,我们完全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代价获得和支配大量的共享资源和他有资源以弥补专有资源的不足,以更经济的形式实现工作目标的达成,而现实工作中,我们对于这些非专有资源的关注和利用远远不够。

(四)关注对资源的索取和利用,忽视对资源的培植和照管

2008年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国倒闭企业数以十万计,国内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根本原因就是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忽视对资源的培植和照管,造成大量泡沫的产生和虚假的繁荣,泡沫破灭后,受伤害的股民对股市监管失去信心,消费者对房产开发商失去信任。

在经济大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企业取得好的业绩只是偶然的暂时现象,如果一味强调对资源的索取和利用,而忽视对资源的培植和照管,特别是忽视企业核心优势资源的培植,最终无法经受严峻形势的考验和洗礼,百年企业长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能够在危机来临之前,做好了清晰的企业社会价值定位,界定了企业不同时期的核心优势资源和长期的努力方向,从而能够做到不盲从、不跟随,企业行为始终围绕公司目标进行核心优势资源的持久培植和不断强化。

三、全面资源观带给我们的反思和启示

全面资源观是在全球化经济、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背景下,有关企业内外部全面资源发现、配置和利用的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它是一种与传统资源观完全不同的新型资源范式,其系统性思维、开放性观点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和启示。

(一)全面思考、系统开发的资源管理视野

人类对资源和资源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新的资源形态、功能和利用方式逐步会被认识和利用,关于资源的认识和发展永无止境;同时要求新时代的管理者要将资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经济发展的源泉在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这个有机整体的协同和互动,无论何种资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其它与其相关的资源型态结合在一起;每一种具体的资源都作为系统的部分而存在,任何一种资源效用的发挥都需要以其它相关的资源作为环境和条件,没有哪一种资源可以孤立的运行和发挥作用。

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是对资源及资源系统全面、正确的认识,合格的管理者应能够根据企业资源现状,围绕企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合理高效的企业资源运营规划。不仅要善于利用有形资源和现实资源,还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无形资源和潜在资源,更要善于处理和有效配置不同类型资源协同、互动关系,以实现企业资源系统和谐关系,发挥资源系统的最大效益;在利用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重视资源的培植和照管,推动和保证企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利用境界

任何组织和个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都需要一定的资源,要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不仅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还要能够和善于利用共享资源,甚至是他人的资源。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和他人的资源是实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重要途径。

我们须打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资源占有和利用的本位思想,杜绝任何资源的狭隘认识,所有的资源都是公司的资源,所有服务于公司整体目标的部门和岗位都有权支配这些资源。

中控集团内部正在开展技术、仪表和软件三家公司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已经实现生产、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金融资本、产品和业务等多种资源的整合,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在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资源整合则需要各部门负责人开动脑筋去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付诸实践。

(三)迎难而上、无中生有的资源开发精神

资源的本身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正是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社会的竞争性,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拥有资源的多寡,而是开发资源的精神――迎难而上、无中生有的精神力量。在军事和经济领域中众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历史事件反复证明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决定性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远不如自然资源贫脊的日本、台湾、新加坡等地区,在我国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中,资源基础薄弱的民营企业同样能够与原本实力雄厚的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展开同台竞技,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地区和企业有一种难得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和无中生有的创造精神。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资源不足的问题,在特定条件下物质性资源数量上的有限性客观存在,但绝对不能成为我们不去努力,甚至失败的借口。因为物质性资源虽然在数量上有限,但在功能上的开发却是无限的,同时在人类的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面前,非物质性的无形资源也是可以无限开发的。所以,我们认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人和组织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企业竞争力往往取决于组织的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和迎难而上的挑战精神。

一名优秀管理人员,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应该具备战略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开放的胸襟、与时俱进的思想、灵活的策略和不断否定自我的勇气,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管理境界,更需要具备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和“无中生有”的创造

篇(4)

[关键词]钢铁企业;精益营销;精益管理;营销策略

1 精益营销理论

精益管理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消除和减少浪费,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精益管理思想是公认的最适合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精益营销是精益管理思想在营销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是根据精益管理思想持续改进营销活动,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通过对营销各要素的有效整合,以占有有效市场为目标,对营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资源分配到重点营销区域和主要客户上,核心思想是在营销过程中消除不给产品或服务增加价值的活动。

2 我国钢铁企业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对营销的重视程度不足,未建立起以市场为中心的现代化的营销模式。我国钢铁企业的销售模式仍然是以生产导向型为主的推销模式,没有从市场发展的规律出发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淡薄,缺乏营销战略规划和明确的营销发展目标。

(2)营销体制落后,营销策略管理相对简单粗放。我国钢铁企业缺乏针对目标市场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营销策略缺乏灵活性,营销过程管控不到位,对市场竞争情报收集及市场研判分析能力不足,营销效率低下,营销策略执行力不足。

(3)营销队伍建设相对落后,我国钢铁企业尚未真正建立起精益化的营销队伍。多数钢铁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职业培训重视不足,缺乏既懂营销知识又懂工艺及产品的复合型人才,导致钢铁行业营销人员缺乏专业性;对营销人员的绩效考评机制相对粗放,难以有效激发营销队伍的积极性。

(4)对服务重视不足,服务体系建设落后。我国多数钢铁企业存在重销售轻服务,重产品服务轻技术解决方案,重日常业务轻全过程管理服务的观念。缺乏对行业细分需求的系统性研究,客户信息整合利用不足,产品质量异议处理绩效不佳,用户抱怨较多,尚未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满意度服务体系。

3 钢铁企业实施精益营销的重要意义

(1)实施精益营销有利于钢铁企业改革创新,建立现代化营销机制。精益营销强调顾客确定产品价值和顾客需求拉动,顾客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实施精益营销可以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形式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实施精益营销有利于企业集团的战略实施。钢铁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市场竞争将更加充分,企业分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实施精益营销战略可以加速钢铁企业间以及与上下游的联合重组进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将加快形成,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将更加有效。

(3)实施精益营销可以准确把握市场,提高营销效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精益营销是企业的营销战略,钢铁企业通过实施精益营销,明确自己的有效市场,通过对客户进行科学的评价管理、提供差异化服务等措施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和客户管控能力,从而赢得稳定而持久的收益。

4 钢铁企业实施精益营销的操作内容

(1)用精益的思想规划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营销战略,明确企业的营销任务和目标,选择适宜的增长机会和产品战略。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相比,精益营销不单一追求市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而是更加强调提升营销的战略管控能力,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占有有效市场为目标,对战略市场进行有效规划,依据营销战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建立和完善营销计划和预算体系、营销成本核算体系、营销绩效评估体系等制度控制营销费用,评估营销资源的投入效率,减少浪费,提升效益。

(2)用精益的思想对营销机制和流程进行再造。精益营销要依托于具有高效活力和创造力的营销组织体系和科学高效的营销流程,强调提升营销组织的整体效能。精益营销组织的设计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扁平化,强调控制力、灵活性和效率。营销业务流程要持续优化,要从关注销售单一环节、追求局部效益,向关注整个价值流的整体改善和客户需求转变,打破部门壁垒,建立销、研、产一体化运行机制,改善内部组织体系,优化营销决策机制和业务流程,提高营销组织的运行效率。

(3)用精益思想科学调整营销策略。精益营销6R策略是在4P、4C等营销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强调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适当的价格向适当的客户提供适当的产品,并提供适当的服务。通过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与目标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共赢共享机制。精益营销强调数据化、差异化、动态化、集约化,通过对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服务、时机等营销要素进行组合管理,消除不必要的环节,以最优的营销方案提高市场运作和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通过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完善客户评价体系,在对客户科学分级的基础上提供差异化服务,抢占有效市场和高价值客户群。密切关注客户需求,根据客户需求拉动企业销、研、产等工作,根据客户特点定制个性化营销方案。坚持客户确定产品价值,强调对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的系统研究分析,采用价值定价法,通过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产品价值。在促销方式上强调与客户的沟通互动和客户便利,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销售时机和服务上强调适度,讲究时机和服务程度恰如其分,注重效益。

(4)以精益思想为指导建立精益化的营销队伍和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营销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精益营销强调营销团队建设,注重建设学习型营销团队。钢铁企业要引入精益营销理念,实施塑造学习型营销团队、完善营销绩效考评、创新激励机制、规范员工行为、员工职业生涯再造工程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切实改善营销人员心智模式,提升素质,打造一支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精益化的营销队伍。根据精益思想厘清销售价值流,通过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价和竞争分配体系,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团队管控体系,激活营销人才队伍。

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086-02

一、整合产生的背景及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整合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建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整合的方法

1.营造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

主要指学校应具备信息化学习的支持系统,能实施学与教的活动。它包括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电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电脑室、网络室)或者Web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

2.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

信息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作的,可以实现共享多媒体学习材料。主要包括数字视频、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网站、电子教材等。经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网络下载和师生开发获得。除了努力搜集、整理和利用因特网上的现有资源,教师也可自己开发这些资源。

(1)CAI课件。分演示型和交互型两种。演示型课件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FrontPage(Dreamweaver)网页工具、Flas工具进行制作。运用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优化教学过程;明确主旨、突破教学难点;超越时空,提高教学效率。

(2)WebQuest网络课程。WebQuest是一个以探究为取向的合作性活动。在历史教育中采用网络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和鉴别信息的能力。WebQuest的开发很简单,可以用网页工具FrontPage或Dreamweaver开发,甚至可以用Word制作。它一般包含六个模块:①情境模块,介绍背景和学习活动步骤,激发学生的兴趣;②任务模块,对课程或单元学习结束时学习者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③资源模块,提供完成任务可需要的网上资源清单,避免学习者在网上漫无目的地瞎闯;④过程模块,对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的预设的描述。⑤评价模块,制定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⑥总结模块,由师生共同总结收获和经验教训。

(3)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一般包括四大部分:①结构化知识展示,即把课程学习相关的材料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②扩展性学习资源,提供如学习工具和相关网站资源的链接。③学习成果展示,既给学生展示舞台,又为下一批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④网上评议讨论,让学生能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4)专题Blog(博客)。它形式上是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贴子所构成,除具备知识管理功能,还能支持研究性学习,实现协作式学习。专题Blog也可以包含结构化知识展示、扩展性学习资源、学习成果展示、评议讨论四大块,学生在这里更易发挥自主性。

(5)概念图(思维导图)。所谓“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人脑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也被称作思维地图、思维导图。应用于历史教学,它可以成为整理加工信息,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的工具;师生表达、交流和思考问题的工具;讨论问题进行头脑风暴的“聚合器”;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专业概念图软件有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

3.创新信息化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学生学习依靠的不仅仅是教师和教材,还有数字化平台、信息化资源。

(1)课堂演示方式。信息技术在这里仅仅是作为演示工具,它是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利用教学课件,直观形象地演示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图表等显示动态的变化过程等。支持它的信息化资源主要是演示型课件、教学概念图。

(2)随机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先后、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路径虽然不同,但最终都获得对同一内容多方面的认识。随机进入自主学习思维发展训练(问题思考)小组协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效果评价。支持它的信息化资源主要是交互型课件。

(3)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教师一般会根据教学目标上网浏览相关网站,确定合适的探究主题,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借助网站资源进行资源利用、自主发现的学习。

(4)协商合作的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利用教学平台(Blog、专题学习网站),学生借助网络通讯平台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

(5)实践创新(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历史问题,以互联网为平台,获取、整理、交流信息,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最后以信息技术的形式(多媒体演示文稿或网页)完成学习任务。

三、整合研究的切入点

1.信息技术与传统历史教学的关系。研究在整合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信息技术和传统历史教学手段的关系,使历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2.整合的目标、内容、方式。主要指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和学习规律的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变化的研究、教学的方式和策略研究、教学的评价研究。

3.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研究如何应用新型的数字化媒体和数字化工具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4.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研究中学历史教学中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环境的构建、数字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等方面。

篇(6)

一、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适应国家提过的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作为行政企事业单位改革是需要更是必然。随着企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机制的转变,作为办事主体的企事业单位有责任向社会公开办事成本及其核算方法。但是目前由于企事业单位会计体制的局限再加上企事业单位成本的非精确性和不透明性等特点,使得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办事系统机制。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问题及时理论研究的课题,又是实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指企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或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无形与有形劳动价值总和的核算。其具备以下特点:首先,成本核算并不完全。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过程中,有些项目可能没产生费用,有些项目虽产生了费用,但无法对项目进行准确的划分,导致成本核算的不完全;其次,成本核算不够严格。企事业单位虽具备成本核算的条件,但不同成本费用间的界限不够明确,计算采用的方法也不够严格。不过企事业单位仍应坚持权责发生原则,对项目成本费用进行准确划分;最后,具有单一性特点。企事业单位通常采用预算会计,而且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助,没有太大的资金压力,资金运用时不够重视。

二、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分析

成本核算不仅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合理的运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而且有助于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层做出合理决策,确保企事业单位健康、长远发展。尤其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成本核算。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事业单位岁区别于其他以生产经营为目标的企业,但部分企业单位业务具备生产性质,因此,成本核算越发显得必要。尤其牵扯到利润分配问题时更需进行成本核算;其次,企事业单位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就会涉及业务扩展,改善业务条件等诸多问题。为保证上述问题的高效实施离不开准确成本核算的支持。另外,成本核算有助于管理的强化与提高,可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通过成本核算可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工作人员方面的投入,通过成本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工作潜力,提高其工作效率。从社会资源角度分析,受信息资源不对称的影响,社会资源不合理分配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社会资源浪费严重,部分社会资源则比较贫乏。通过成本核算,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将更多的资源应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上,以有效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避免社会资源的无端浪费;最后,企事业单位的很多业务中有些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属于有偿服务,既然是有偿服务就难免会涉及支出与收入问题,因此,从这个层面分析,为避免企事业单位财政负担的增加也有必要实施成本核算。

三、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创新对策

成本核算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企事业单位应在充分认识成本核算重要性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积极寻找新的成本核算思路与方法。接下来本文结合多年来成本核算经验,提出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创新策略,以提高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水平与质量,推动企事业单位的健康、稳步发展。

1.建立并完善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体制

健全的体制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作为企事业单位更应从实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体制,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完善。在健全的体制下,可有效避免特权给成本核算带来的干扰,确保成本核算结果的正确性。首先,注重定额管理制度的建立,尤其认真分析导致超额部分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为后期应对相似事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其次,建立并注重完善财产物质登记盘存制度,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其进行处理;最后,注重内部计划价格制度的建立,每隔一段时间对相关业务分摊成本差额。另外,加强原始记录方面的管理,规范并统一成本核算的流程与方法。

同时,企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时应正确处理投入与质量间的关系,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不顾服务质量,从短时间来看对企事业单位发展似乎比较有利,但是却给企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带来较大阻碍。为此,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时应进行充分的论证,认真的分析,找到成本与质量最佳契合点,正确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投入成本。另外,注重现代合理在成本核算工作中的应用,例如,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提高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准确度,及工作效率。

2.规范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方法

首先,对业务开展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认真审核,确定是否时必要的开支。如为必要开支,则应明确成本应用的项目;其次,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并依据相关标准对预提及分摊操作加以区分;最后,归集并分配成本费用,准确计算服务及不同产品成本费用。

另外,在归集成本费用方面,应根据实际花销情况,确认通讯费、劳务派遣费、会议资料费、办公用品费等,并注重利息、培训学习费、租赁费、广告宣传费等内容的预提,争取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让服务与被服务双方获利。在费用开支方面应根据预算的多少,对收入加以确定,并保证收入在国家规范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而且将收入项目分为间接与直接成本,将直接成本纳入成本之中,将间接成本进行分配,如支出超过规定金额自己想方法解决。另外,对收支进行再次决算,分析决算过程中存在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工作中的不足。

3.加强企事业单位成本细节管理

企事业单位落实成本核算工作时,应注重一些细节工作的管理。首先,企事业单位进行用品退还、领取、收发时,应严格按照成本目标实施。尤其应收集企事业单位现存的资料信息,将成本管理与分配进行充分的融合,使工效与成本分配挂钩,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借助全体成员的努力,降低成本开支;其次,根据不同部门特点,将目标成本进行合理的划分,并明确不同责任人的职责,促使成本控制目标的有效落实;最后,重视流动资产的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企事业单位流动资产管理的监督,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并督促其提高流动资产管理管理水平与能力,例如,可根据企事业单位对流动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拨付对应数额的补助经费,以切实降低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本。另外,注重减少人员方面的成本开支,通过建立专门的临时用工制度,规范员工成本方面的投入。同时,积极运用高效的人员管理方法,以提高人员管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

一、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左右,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左右,仓库过剩量达到40%,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产业引导和规划,时下又有许多企业正热衷于建各类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立体仓库,这无疑会加大物流资本存量。

(二)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1.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一是交通工具本身产生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二是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和噪音污染;三是集中库存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对道路面积的需求,破坏生态。从环境角度看,即时配送(JIT)要远程实施就必须大量利用公路网,使货运从铁路转到公路,增加了燃油消耗,带来空气污染、噪声等,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

2.仓储对环境的影响

仓储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品仓储中心必须对之进行养护,一些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阶段所进行的为保存和便于销售等进行的加工处理。它对环境也有非绿色影响因素,表现为: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加工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都对环境和人体构成危害;由于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

4.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一次性难降解包装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益于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废弃的包装材料还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

5.装卸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装卸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有:装卸不当和商品体的损坏。废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

二、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致影响到未来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绿色流通尤其是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环境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功能发挥的整体过程,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把高效的物流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企业和社会的战略规划之中,确立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企业层面上来看,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物流管理要求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输入和废物的产生,减轻环境压力和物流负载。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物流管理

(一)政府方面

1.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

2.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

3.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其次,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的整合。

(二)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1.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

2.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

3.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如,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

(三)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如消费者可以尽量消费简易包装的产品,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尽力使用"菜篮子"来替代塑料袋等不易处理、不易腐蚀的包装物。

(四)开展绿色物流作业

1.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

2.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

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五)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21世纪的物流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

参考文献:

[1]曾国平,谢庆红.绿色物流:未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主流[J].经济师,2001,(11).

[2]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

[3]宋华.绿色物流――21世纪物流管理的方向[J].物流技术,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