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
时间:2023-07-31 16:39: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德育 实效 分析 思考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实效,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实施德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辛辛苦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很多工作,而取得的实际效果甚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困惑。
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为解读困惑,笔者只就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第一,要考虑是否把德育教育工作做虚了,要变“虚”为“实”。
首先,要深刻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让德育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如:做人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学做人最主要的是抓好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对学生实实在在培养、训练,促进学生改变精神面貌进而实现学风、校风的转变。做人教育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我们发现学生的言行举止出现不少问题,要扭转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是简单地学习一些条文规定、开会讲一讲就可以的,而应当通过目标明确、具体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实实在在的工作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不要错过中小学阶段的最佳时期,要教育学生知道行为规范的每一条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要求、应该怎么做。这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抓得住的,只要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养成,良好习惯一经养成,将终身受益。
其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适时提出进行什么教育、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才能产生实效。
第二,要考虑德育教育是否遵循了教育规律,切忌“高”“大”、“空”。
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样,应该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与要求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是德育工作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规律,不能有“随意性”、“盲目性”,不能搞“频道常换”,更不能“运动式”、“一刀切”、“成人化”及教育内容与要求的“高”、“大、“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学生做不到,等于没用,只能落空,要求要从最低层次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因此,为避免高、大、空现象,要做到以下三点:
1.我们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行为能力。
2.我们的教育内容与要求是一个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动态发展过程。我们应认真遵循这条德育工作最基本的规律。
3.要研究并掌握不同教育阶段教育内容与教育要求的“度”。德育作为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应建立自己科学、稳定的内容体系。
第三,要考虑工作是否对路,切忌空洞说教。
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是国家教育方针中规定的“诸育”之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做好德育工作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懂得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实施教育绝不能脱离他们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接受能力,就是说要因人而异,工作要对路子。工作对路,可以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德育的实效就会大打折扣。另外,空洞的一味说教、训斥,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心理障碍,离心率上升,还容易对老师产生“黔驴技穷”的心理定势,因而降低老师的威信。由于不对路子,很难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要考虑教育内容、方法是否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要符合时代要求。
1992年底,刚出任福建省教委主任仅3个月的郭荣辉同志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要在实效上下功夫,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一项加强基础文明的教育活动。
首先,省教委对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区文化环境的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在调查的近3000名学生中,有60%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倾向;52%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事;25%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26%学生受挫能力较弱;90%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等。中小学生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1993年6月,福建省教委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了以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分年级实施不同德育内容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从小学到大学一个目标、一种模式、一个方法的一般化作法;按郭荣辉的话说,就是扎扎实实地教育中小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健康向上的基础道德,最终升华到理想信念、政治觉悟上。。
为了使基础道德教育贴近学生,更富有实效;福建省教委颁发了《福建省中小学道德教育实验指导纲要》,确定了“自尊、自爱、诚实正直、勤劳俭朴、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爱国爱乡”等20条德育品质纲目及其实验操作的细则,并在全面部署的基础上,分两批选定140所中小学作为全省道德教育首批试点校。
与此同时,福建省教委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95年3月颁发了《关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若干具体要求》,从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生活俭朴、吃苦磨练和孝敬父母等五个方面分别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要求。如要求小学生每天应做15分钟以上、中学生应做30分钟以上家务劳动;上学不能带矿泉水、易拉罐及其它零食;学生参加春、秋游及校外活动,小学中年级、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应分别步行3公里、5公里、 8公里、10公里以上;长辈生病时,要主动问候,端茶送药,看电视不与长辈争频道等。这些要求,虽然细小,但具体明了,便于检查测评。
为使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常抓不懈,福建省教委还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基础道德的具体表现贯穿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游玩、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并探索了学校、家庭、社会行为规范的内涵。确定了学生进校、离校、集会等校园规范,起床、就寝、用餐等家庭规范,行路、购物、游览等社会规范。以体现德育工作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精神。
通过几年来坚持开展中小学生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福建省中小学德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推动了中小学德育的系统性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广大德育工作者以开展中小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使德育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单一走向系统,形成了浓厚的理论研究氛围,为德育改革提供了近100万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1―0038―01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以形成他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面广、量大、时间长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掌握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基本的素养之一。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及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小学的课程和教材,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设计和选编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由于通过课堂进行的德育,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上的,经过了学生自己的思考与领悟,所以培养的思想品德是自觉的、稳固的,而且课堂教学是一种组织得十分严密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和一定的进度,需要教师和学生集体严格遵守一定的要求、制度和纪律,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教师在态度、作风、言行等方面的示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
二、德育渗透的途径
1. 课堂讲授中渗透。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2. 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
3.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如,有计划地开展“热爱家乡”演讲比赛,自办小报选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改革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 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进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幼儿园的学习,各个方面都还不能很好适应。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呵护中健康成长。
首先,教师在每学期开学的时候,与班级里面的学生进行沟通,并对每个学生做一次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可以在开学第一天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把班里爱玩的那些学生叫到一起,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认真询问他们喜欢的课是什么,不喜欢的课是什么,再分析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另外,询问他们希望任课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教学,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对于班里面的学困生,老师需要用心关爱他们,用真诚去感化他们,走进这些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其次,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从而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可以端正学习态度,促进教师的高效工作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立足小事,进行德育
学生的一言一行体现着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指导学生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常言道“不以善小而不为”,也就是说最细小的事情可以完全体现出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首先要加强校纪校规的教育,即班主任每周给学生进行一次班会活动,在班会中首先给学生强调校纪校规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一个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的新时代小学生。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里面的各种宣传栏和讲文明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使学生积极参加这种教育性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强调学生榜样的作用,从而影响小学生的实际行为,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教师在德育中要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处处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形成群体效应去影响学生行为,为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
三、课内课外德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获取技能与方法、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的重要场所。而适当的课外德育也是学生接受教育、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现阶段德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课外的学习中接受德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41-01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因此,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在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本册实验教材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渗透:
一、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用数学知识和一些数目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上就绘有反映科学技术和四化建设成就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太阳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南京长江大桥等图画,而这些图画又一般是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的,既具体又形象,很有说服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受到了爱祖国受社会主义的教育。
二、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为他们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学习时间单位的认识时,先向学生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如对军事家来说,时间就是胜利,对教育家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对医学家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对农民来说,时间就是粮食等,让学生知道时间对各种人都有着各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又如,在用数学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三、结合数学教学的常规性,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1 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干扰,不开小差,不搞小动作,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2 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作业时必须严格训练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书写整洁规范,图画符合要求,审题认真全面,计算耐心仔细,并能自觉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
3.3 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请教时,不马上给他们讲解,而是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四、本册实验教材的德育渗透措施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据此,在本册实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中,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的教学。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例如,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学生在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开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等量代换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同时这些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在实践中锤炼学生德育素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既增知长智,又培育品德,锤炼操行。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作业的训练,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布置作业数量要适当,要求要严格,并要通过对作业认真地批改和讲评,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严谨认真的处事态度。其次要有意识地设置疑难,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除一般作业训练外,经常适当地给学生另外出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思考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解答,促使其养成知难而进、勇于攀登的钻研习惯。第三,要加强学具操作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论什么课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都应尽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1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保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必须把德育教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2走进学生,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3教师——从我做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此自老师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纪律一直不好,教室里总是不安静,干什么的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却不高。这个问题困扰我很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看着孩子们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4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一、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教条化。
在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着教育内容教条化、书本化的缺陷。在一些学校里,德育教师简单地以德育课本为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读过了事,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再去拓展选择更多更好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由主课教师兼任,德育课上成了语文数学课,连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保证不了。
2.教学方法形式化。
在不少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德育教育方法形式化的问题,即不注重实际收效,单纯注重形式,今天这样的活动,明天那样的活动,不强调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只看重活动的形式。这样做就是空摆花架子,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二、如何搞好德育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搞好德育教学工作。
1.正确分析目前德育教育环境的变化。
学校是一片净土,学生走进来,获得了良好的教育,但当他在校门之外接触到了老师没有讲过的社会现象时,他就可能
会迷失方向。帮助他们拨开云雾的就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并在社会中生存的。
正如我们每天所体会到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迈进使得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德育教学也要时刻注意社会环境的变化,结合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德育课的教学重点。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新出现的种种现象,不论的好的现象还是不良现象都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得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多变的社会里能明确是与非,能坚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果我们脱离社会环境来搞德育教育,学生们就会对很多社会现象认识不清,甚至不能判断它们的对与错,这样的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实际意义,无疑是很失败的。
2.德育教育内容要深入并细化。
学生的品德修养不是每周几节的德育课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天一天,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德育教育应该遵循养成教育的原则,不求急求快,而是从点点滴滴开始,从细节入手,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注意将德育内容分解开来,将它们渗透到学生每日的学习生活中,从“小”处着眼,告诉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使优秀的品德转化成良好的行动,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另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德育教学的重点就应该不同。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注意解决个性问题,真正做到差异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德育素质。尤其是对一些比较调皮的爱惹事的学生,耐心而细致的德育教育尤其显得重要。我们不能从心里忽视或鄙视那些所谓的“坏”学生,而是要相信,良好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好学生。
3.注重方法的实效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德育教学的方法要紧密结合其内容进行,不能贪图形式上的漂亮而忽视其实际效果。
德育教学可以有很多方法,比如课堂教学、德育基地教学、电化教学、学校与家庭协同教育等等。在引导学生对事物明确认知时,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在强化学生某一项品德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德育基地,通过感性认识来加强学生的品质修养;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我们可以借助于电化教学的手段;而对于需要学生日常养成的部分,则可以与家庭教育协同进行。总之,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大大优化,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4.注重德育目标的长效性。
中小学是学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学生人格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在这一阶段完成。我们今天培养的品德将会伴随学生们的一生,将会为他们日后的做人做事打下品格修养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目标的长效性,万万不可有短视倾向、功利倾向。短视化的德育教学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误导,会混淆学生的是非观,会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相背离,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害无利。惟有长效性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显现出德育教学的价值来,才能保证学生身心的长久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