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1 16:39: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篇(1)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以山西省107个县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08-2013年《山西省统计年鉴》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利用ArcGIS、GeoDA软件对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方面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空间自相关分析主要描述并呈现对象的空间分布格局状况,揭示空间关系、集聚及异质性的空间模式。

2结果分析

2.1总体水平

山西省2008-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097元、4244元、4736元、5601元、6356元、7153元,从整体上来,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农民理财观念转变、政策扶持、农民素质提高、“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工程得到落实等几方面。利用ArcGis软件的自然间断点分级法把2008年和2013年的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低到高分为三个等级,最后得到其分级图(图1)。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整体分布格局为中部高,东部其次,西部最低。从地级市来看,太原市最高,吕梁市和忻州市最低;从县市来看,清徐县、河津市、太谷县、孝义市、灵石县、长治县最高,大宁县、石楼县、方山县、永和县、兴县、临县最低;从集聚区域来看,主要呈现出以朔州市为核心的北部、以太原市、阳泉市、介休市、晋中市为核心的中部、以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为核心的南部集聚的趋势;从影响因素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的地区一般集中在自然条件优良、区位条件好的地区,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低的地区集中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地区。

2.2全局自相关分析

为了更好的分析山西省农村经济空间分布的内在联系及演变过程,运用GeoDa软件计算出2008-2013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局自相关指数(Moran’s指数),并选取2008年和2013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作出全局自相关散点图(见图2)。2008-2013年Moran’s指数分别为0.3704、0.3901、0.3723、0.3643、0.3213、0.3813,其值均为为正数,这表明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集聚的特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其周围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市其周围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低。从整体来看这种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逐渐加强。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Moran’s指数呈现出先增长再下降再增长的趋势。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散点图中,按其性质将四个象限依次分为高高、低高、低低、高低,位于第一、三象限的点是正相关的点数据,而位于第二、四象限的点是负相关的点数据。2008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散点图位于第一、三象限的县市有82个,约占总数的77%,位于第二、四象限的县市有24个,约占总数的23%,77%县市的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集聚特征,而23%县市表现出分散的分布特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部分东部,而农村经济落后地区主要位于西部。到2013年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变化不大,只是稷山县、应县由高高区域进入低高区域,表明这些县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明显低于周围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垣曲县、中阳县、五台县、原平市、柳林县由低低区域进入高低区域,其主要是由于这些地方的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一些发达城市凭借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其经济辐射能力增强,能够带动周围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如太原市、晋中市等。

2.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利用GeoDa软件计算出2008年和2013年山西省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LISA值,作出LISA集聚图(图3)。Moran’sI散点图不能定量表示其显著性指标,LISA集聚图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是衡量某区域与周围区域之间的相近或相异程度的指标。从山西省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LISA值可知,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形成显著的空间二元结构。2008年山西省西部和中部出现了两个显著区域,说明这些县市与周围区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西部地区处于低低区域,这些地区与周围地区之间的联系较少,大体上处于孤立发展状态,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而中部地区特别是太原市和晋中市处于高高区域,这些地区与周围地区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经济辐射能力较高。文水县和阳曲县处于低高区域,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周围地区。至2013年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变化不大,农村经济差异呈现出较弱缩小趋势。西部仍然为落后地区,只是范围有所缩小,而中部也仍处于发达地区,但是范围向南、向西扩大。这表明五年来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右玉县和柳林县与其周围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异的状态,柳林县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经济,使其得到明显提高,而右玉县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资源缺少等因素农村经济明显低于周围地区。

3建议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优化策略

1研究背景

中国近些年加大了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和精力,但从目前来看,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无论是产业能力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没有得到全面优化,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和制约。如何更好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成为难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全面推进,将会为经济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如何更好地结合实际实现整体路径的全面优化,也成为很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1]。通过研究,为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理论支持,使中国经济发展保持较高水平。

2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和发展理念落后,制约了整体的经济发展。

2.1资源分配不合理

就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在实际发展中农业资源错位,导致整体发展模式落后,经济效益较低。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农业经济资源分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目前的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经营面积有限,很难投入相应的技术设备,不能发挥农业技术优势。其次,中国目前的农业经济缺乏多方主体的有效参与。由于农业投入产出时间较长,社会资金不愿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导致农业在发展中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特别是一些需要资金支持的重点项目,很难实现市场化运作。再次,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差,很多专业人才更愿意到城市工作,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科技专利研发数量和应用水平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整体的经营收益也较低,使得农业经济发展陷入尴尬境地[2]。

2.2发展模式不科学

中国农业经济在生态资源利用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农村地区的发展模式仍然以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为主。产业结构没有与土地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结合,对农业种植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效率较低的情况。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相对落后,使得农业经济改革相对较慢,不能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2.3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巨大的信息资源将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让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跟上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政府对这方面的重视度不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管理,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使得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不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政府部门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体系[3]。农业经济管理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导致农民在农作物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可供使用的农业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将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3有效的优化路径

3.1引进现代化管理模式

要想使产业快速发展,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要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全面改变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的运转体系,并进一步加快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进。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结合,避免盲目套用其他地区的模式[4]。如果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不匹配,管理模式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在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应用,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引,并不断调整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全面的数据系统,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5]。

3.2建立完善的信息流通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实现稳定发展,就必须与时展趋势相结合。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来说,要提升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使行业信息与农业经济建设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引进更多高效的管理技术,进一步优化管理工作中的费用结构,全面提升整体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我国的全面应用,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6]。只有进一步将经济管理模式与实际情况相融合,构建全新的信息传播体系,才能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与专业种植知识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为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篇(3)

1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代数计算步骤[3]如下:1)确定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由于研究涉及农村金融发展水平5项指标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项指标17年间的统计数据,因此,定义比较序列xi={xi(1),xi(2),…,xi(k);i=1,2,…,5,k=1,2,…,17},参考序列yj={yj(1),yj(2),…,yj(k);j=1,2,3,k=1,2,…,17}2)对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研究涉及的数据属于增长型,因此采用初值化变换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方法计算得出1996—2012年新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关联度,根据表3得出:1)从整体上看,y1和y3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7000,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各项指标与农林牧渔总产值(y1)和农民人均纯收入(y3)的关联度均较大。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两者具有突出影响,因而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越快。除x2行外,y2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小于0.7000且都小于其他两列,说明,农村金融发展与乡镇企业总产值(y2)的关系没有与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紧密。这是由于乡镇企业主要依靠内源资金和引入资金解决融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金融支持,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不高。2)从单一指标来看,x3对应的关联度值较大,说明农业贷款规模(x3)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即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大,越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x1和x2分别对应的关联度值也较大,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x1)和贷款规模(x2)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大,但后者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x4对应的关联度值相对于上述3行较小,说明农业保险规模(x4)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小,这是由于新疆农业保险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业保险规模较小,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x5对应的关联度值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x5)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这与乡镇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规模过小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其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十分突出。从影响程度来看,农业贷款规模的影响尤为明显,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影响次之,而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的影响较小。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并未有效形成对农业的直接支持。农业保险规模的影响也较小,表明农业保险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较弱。乡镇企业贷款规模的影响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

3.2建议

篇(4)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燕山-太行山片区;农业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9-475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19.065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Based on in Yanshan-Taihang Mountain Area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Model

REN Hui-bin, LI Jian-min

(Business Colleg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Abstract: Taking calculated 8 counties in Baoding city as an example.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in this area from 1997 to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by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was increasing. The rate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growth was slowed dow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presented an “U”-shaped curve. The trend wa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Advices were proposed to reduce application rate of fertilizers, pesticides and plastic film, to use new advance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and to develope new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Yanshan-taihang mountain areas;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燕山-太行山片区保定区域(下文简称保定西部地区)位于保定市西部,地处京津等发达城市周边,面积为130万hm2,2012年末总人口为323.2万人,乡村人口为283.5万人;区域共包含8县,分别为涞水、阜平、涞源、望都、易县、唐县、曲阳、顺平。该区域属于重要生态功能区,担负着京津冀等地区重要城市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水源涵养和供给、土壤保持等多项生态任务。该地区环境质量要求高、生态任务重。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该区域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 779.78元增长到2012年的4 068.62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67%,成为推动保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在该区域农村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塑膜等污染性农用物资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明显,其中,1997~2012年,该区域化肥、塑膜使用量增幅分别达到27.05%和24.75%,影响到区域重要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该地区的当务之急。由于碳排放可以衡量大多数农用物资对环境的压力,因此本研究从农业碳排放的角度出发,对保定西部地区1997~2012年农业生产资料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对该区域农业碳排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模拟验证,以求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这对保定西部地区协调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制定相关环保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简介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在对66个国家的14种环境污染物在12年间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环境质量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1],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该国或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导致环境污染程度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地升高,但是当该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国或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会逐渐降低[2],这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提出的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非常相似,因此形象的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模型提出后,国内学者纷纷运用此方法对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验证。张晖等[3]、牟新利等[4]、王义加[5]从农村面源污染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面源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林伯强等[6]采用EKC模拟和二氧化碳实际预测法两种方式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拐点进行研究,并对拐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李国志等[7]、许广月等[8]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

2 燕山-太行山片区(保定区域)农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2.1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量计算所用数据来源于《河北农村统计年鉴(1998-2012)》,包括保定区域8县的化肥折纯量、农药使用量、塑料薄膜使用量、机耕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6项,其中2012年数据系根据《保定经济统计年鉴(2013)》统计数据补充而来。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1,9,10],农业生产要素的碳排量可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Et=Em+Ef+Ep+Ec+Ei (1)

式(1)中,Et表示农业生产总碳排放量,Em、Ef、Ep、Ec、Ei分别表示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塑料薄膜以及农业灌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其中,农业机械的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Em=(Am×B)+(Wm×C) (2)

式(2)中,Am为机械耕地面积,Wm为农业机械总动力,B、C为转化系数,分别为16.47 kg/hm2、0.18 kg/kW[1]。其余农业生产要素碳排放计算公式分别为:

Ef=Tv×δf;Ep=Tp×δp;Ec=Tc×δc;Ei=Ti×δi

上式中,Tf、Tp、Tc、Ti分别为化肥折纯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塑料薄膜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δf、δp、δc、δi分别为各农业生产要素碳排放转化系数,取值分别为0.896 kg/kg、4.934 kg/kg、5.180 kg/kg、266.480 kg/hm2[9,11]。

2.2 总体区域农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2.2.1 区域碳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趋势分析 依据上述方法和《河北农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燕山太行片区保定区域1997~2012年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该地区农业生产要素碳排放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1997~2012年该区域农业碳排放总量从96 228.06 t增长到118 570.20 t,增加了22 342.14 t,增长幅度为23.22%,平均增长速度为1.42%。从变化趋势上还可以看出,该地区农业碳排量自1997~2000年增长速度较慢且比较稳定。2001~2003年碳排放量出现大幅波动,原因为小麦、玉米等高化肥需求作物的最低收购价格涨幅较小,农民受其影响改种其他作物,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波动较大,导致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出现较大波动。2004~2007年保定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快速上升,主要是因为2003年底和2004年初小麦、玉米等收购价格大幅上涨,种植面积扩大,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增多所致,其中2007年化肥使用量(折纯量)比2005年增加了7 862 t,增长幅度达到8.54%。2008~2012年该地区农业碳排放总体为增长态势,但速度有所放缓,原因是随着该地区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该区域农业生产技术也在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但是,由于该区域农业生产对化肥等物资依赖程度较高,且利用率较低,该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仍有可能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该区域人均碳排放量从1997年的36.342 6 kg上升到2012年的41.826 0 kg,增长幅度为15.09%,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与碳排放总量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自1997~2000年增长速度较慢且比较稳定,2001~2003年人均碳排放量出现一定波动,2004~2007年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2008~2012年人均碳排放量总体仍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2.2.2 各途径碳排量特征分析 从各排放途径碳排放量计算结果(表1)可知,1997~2012年化肥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为80.98%,排名第一,化肥的过量使用是该区域碳排放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农药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为14.24%,是该区域农业所占比例碳排放的第二大途径;农用塑料薄膜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为2.39%,排名第三;农业机械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为2.37%,排名第四;农田灌溉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小,平均仅为0.02%。

从各个途径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表1)上看,1997~2012年保定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业机械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均呈现稳定、快速的增长趋势;塑料薄膜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原因是塑膜使用量的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农药使用和农田灌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未出现明显增长,但因每年病虫害程度和降雨量不同,使用量不稳定,碳排放量呈波动式变化。从1997~2012年,耕作机械碳排量的增长幅度为32.22%,平均增长速度最快,为1.88%;化肥的碳排量增长幅度为27.05%,平均增长速度排名第二,为1.61%;塑料薄膜碳排量增长幅度为24.75%,平均增长速度排名第三,为1.49%;农药产生的碳排放量每年在15 000 t左右波动;农田灌溉碳排放量则在25 t左右波动。

2.3 区域内各县农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从表2中可知,各县2012年农业碳排放总量排序结果前4名为易县、唐县、顺平、望都。这些地区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再加上种植户自身条件的限制,“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在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其中,易县由于现代农业起步晚,生态保护、耕地保护等多方面存在不足,化肥、农药等物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碳排放量较高。就各排放途径碳排量比较而言,化肥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县为唐县、易县、望都、顺平;农用机械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县为曲阳、易县、唐县、望都;塑料薄膜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县为顺平、涞水、易县、望都;农田灌溉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县为易县、望都、曲阳、顺平;农药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为易县、曲阳、顺平、唐县;人均碳排放量较高的四县为望都、顺平、易县、唐县。

3 研究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EKC验证

3.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EKC)对保定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碳排放的内在联系进行验证。通常EKC模型所用数据有时序、截面、平行3类,在实证过程中采用时序数据进行验证。选取该区域农村人均碳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农民碳排放偏好主要由农民个体收入决定,且选取该区域农村人均纯收入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比选取农村总收入更能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本研究选取农村人均纯收入作为解释变量。1997~2012年该区域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农村人均纯收入指标具体数据见表3,其中人均纯收入来源于《保定经济统计年鉴》1998~2013年数据,人均碳排放量系运用上文数据计算所得。

3.2 EKC模型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国际常用的简约式二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对保定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Y=β0+β1X+β2X2+ε (3)

选取该区域农村人均碳排放量Y作为农业碳排放水平指标,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该区域人均纯收入X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将其作为解释变量;β0,β1,β2分别为EKC模型的待定系数,ε为模型的随机干扰项。模型待定系数β0,β1,β2取值不同,农业碳排放量指标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关系也不同:

1)当β20时,农业碳排放量指标Y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X形成的二次曲线开口向下,表现为倒“U”型,即二者为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关系。

2)当β2>0且β1

3)当β2=0,β1≠0时,农业碳排放量指标Y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X表现为线性关系。

4)当β2≠0时,根据二次曲线的性质,可知曲线拐点为■。

3.3 计量模型运算结果

运用Eviews5.0软件,使用表3中的数据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的待定系数进行估计,运算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中的估计结果,可知决定系数R2=0.894 516,自变量X对因变量Y具有较高的解释意义,F值=64.600 87(Prob=0.000)方程整体回归显著,DW统计量为1.373 593,通过检验,拟合方程为:

Y=22.841 8+0.009 669X+(-1.23×10-6)X2 (4)

回归方程的二次项的系数为-1.23×10-6,一次项系数0.009 669大于0,这表明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EKC曲线关系。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该曲线方程的拐点为3 930.49,其含义为:当保定西部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 930.49元时,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将会随着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从图2可看出,保定西部地区2012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 068.62元,已超过3 930.49元。该地区整体农业碳排放即将进入下降阶段,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EKC曲线仅仅是对农业碳排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以前经验数据的描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都可能会对该趋势产生影响,如农业政策、自然因素等,较长时期内该地区仍面临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治理的双重压力。此外,从区域内部各县2012年实际农村人均收入情况来看,阜平(3 262元)、唐县(3 698元)、涞源(3 079元)、曲阳(3 308元)、顺平(3 283元)这5个县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还低于拐点值3 930.49元,这些县的人均碳排放量还将会升高。

4 燕山-太行山片区(保定区域)农业减排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2年保定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为上涨趋势,但近些年增长速度开始降低,且EKC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农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碳排放量两者呈倒“U”型曲线关系,2012年该区域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 068.62元,已超过EKC模型拐点数值3 930.49元,农业碳排放量即将进入下降阶段。然而,多种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对该趋势产生较强影响,很长时期内该地区仍面临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对此提出以下对策。

4.1 科学降低化肥、农药、塑膜使用量

从各碳排放途径的排放量看,2012年该地区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碳排量之和为115 568.83 t,所占比例高达97.46%,远远超过其他途径产生的碳排放。其中化肥碳排放量最高,所占比例为82.35%;农药碳排放量位居第二,所占比例为12.89%,必须采取措施降低这些物资的使用强度。但是,降低这些农用物资的使用量,并不是不使用这些物资,而是科学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合理、高效地利用这些物资。保定西部地区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提倡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肥、农家肥等代替传统化肥,如秸秆还田、使用沼渣沼液代替传统化肥等方式;通过农业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让农民科学掌握农药使用剂量,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其他低毒农药,并向农民推广生态防治法,如:利用害虫天敌、杀虫性植物、微生物等方式进行农作物除虫,减少农药用量;推广新型揭膜技术,降低塑膜的残留率,采取措施鼓励农民使用生物降解、光降解等新型农膜代替传统农膜,不仅节约农民揭膜成本,还能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碳排放。同时,对于化肥、农药、农膜用量较高的县域,如易县、顺平、唐县等地,应加强管理,并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恰当方式,减少碳排放。

4.2 采用先进农业技术,降低机械碳排放

保定西部地区农业机械的碳排放量从1997年的2 250.13 t增长到2012年的2 975.48 t,增长幅度为32.22%,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8%,是所有碳排放途径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为减少该地区农用机械的碳排放,应在耕作、播种、灌溉等生产环节采用先进的技术,如:保护性耕作技术、精量化播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其中,应用保护性耕作方式比普通的农业耕作方式节省15%~20%的机械动力,还可减少20%~35%的石化燃料使用量[12]。其次,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农业机械设备,鼓励农机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研发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设备。

4.3 发展新型农业经济,降低农业碳排放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保定西部农业碳排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倒“U”型EKC曲线关系。说明经济发展会对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管理部门应当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其减排热情。充分利用该地区紧邻京津冀地区发达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京津冀市场对高端有机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制定相关的农业减排法规,防止农户在生产中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陈 勇,李首成,税 伟,等.基于EKC模型的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2):120-128.

[2] 张锦文.宁夏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关系验证及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0):39-42.

[3] 张 晖,胡 浩.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2009(4):48-53.

[4] 牟新利,祁俊生,黄 宇,等.重庆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228-230.

[5] 王义加.基于EKC假设的浙江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分析[J].中国农村水电水利,2011(6):36-43.

[6]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

[7] 李国志,李宗植.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EKC检验――对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一项比较[J].产经评论,2011(6):139-151.

[8]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5):37-47.

[9] 赵培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河南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167-170.

[10] 余婷婷,韩春兰,徐广成.辽宁省土地利用的碳源碳汇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141-144.

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在不断增强,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也急需通过改革,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只有改革才能促使农村摆脱贫穷和落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有必要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此切实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产业化程度低,集约性差。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与过去相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舞了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以传统人力生产作业的方式为主,农业生产中对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不足,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上,仍然以粗放型生产为主,农业生产集约性差。除此以外,农业结构也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例过高,农民单一的从事农产品种植,鲜少涉及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和销售,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农产品的产销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农村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农村市场的不健全因素,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农民观念陈旧,缺乏进组市场的意识,同时,大多数农民参与市场当中都是以个体的形式,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此外,产品的销售,主要是卖给政府,或者是其他个人,无法切实保证农民的利益;2、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产品的交易方式较为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农民从农产品中获得利益主要依靠对农产品的生产,而农民无法获得加工和销售带来的经济效益;3、农村经济落后,也导致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的缺乏和落后,无法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道路崎岖,阻碍了农产品进去市场,导致农产品无法进行流通。(三)农村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政府财政有限,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进而影响了农村的既得利益,最终影响了农村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自古以来,农民就被成为靠天吃饭的人,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农业生产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若是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则会影响农产品产量,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还有病虫害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政府要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提出了“三农”的概念,可以说三农问题直接影响国民的综合素质,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兴衰。因此,在农村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加大对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尽快完善基础设施,重要要解决农村的水利问题,以及农村交通问题,帮助农民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市场的秩序进行规范,建立健全市场制度和准则,以此方可保证农村经济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益。除上述措施外,政府还应该发挥政府智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让有需要的农民能够顺利融资,用于农业生产或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等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通过培训、讲座、标语宣传等方式,丰富和更新农民的农业知识和农业发展理念,让农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现代农业的相关内容与内涵,帮助农民从传统型农民过渡到具有专业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现代型农民,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二)农村要积极落实政府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与生产力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想要解决这一现实矛盾,政府就要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改变农民个体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同时,还要改善农村资源配置,促使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首先,农民要转变意识,与其他农户之间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也就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农民合作经济,让农民以农民组织的形式进入市场,发挥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让农民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农民自身还应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学习,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及自己农业素养,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技能进行农业生产,以便自己更好的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是由于城乡之间长期的分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想要促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就应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促使城市中先进的生产要素能够流入农村,提高农村、农民的地位,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首先,政府好做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工作,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促使城乡之间实现商品、人才、资源的顺利流通。此外,政府还应该扩宽农民的经济来源渠道,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例如,对于创业的农民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综上所述,实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可以在朝夕之间完成的,需要农民以及政府的长期坚持和努力,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政府充分自身的职能,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

作者:周敏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引言

就目前来看,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城镇化建设,造成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影响农村经济水平提升。针对于这一点,必须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利用先进手段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我国地方经济水平提升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重点研究项目,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推进各个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经济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企业建设。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说,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镇化建设发展过于粗放。由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没有按照相关规定的程序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上城镇化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导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更低和资金浪费的现象,这不仅仅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对建设单位整体经济效益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我国城镇人口较为密集,如果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城镇化建设与人口密集程度之间的关系,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2.农村人员流失速度过快。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着城市化方向发展,大量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去其他大城市发展。尤其近几年,我国农村人口流失量大幅度提升,这不仅仅影响我国农业建设,对农村整体利益等方面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就目前来看,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其他城市寻求发展,农村遗留下来的老幼妇孺并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的,加上农村医疗水平低下,人们出现疾病的可能性较高,种种外界因素限制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直接影响农村经济水平提升。

三、农村电子商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就目前看来,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对于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应深入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并按照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严格控制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1.有效提升农民年均收入。农村电子商务的实施,能个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各个城市商品高速流通的目的,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彰显农民对物品定价的主导权。而且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实现农作物广泛贸易的目的,对于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城镇综合发展水平提升。社会不断发展,信息化商品贸易手段逐渐取代传统商品贸易手段。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提升,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势在必行。而且农村作为农也产品主要聚集地,开展电子商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产品贸易力度,对于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尤为关键。另外,开展农村电子商务还能够提升当地商业地位,牵动当地服务业发展,使得人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显著提高城镇综合发展水平。3.城市空间布局得以改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之一是从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中式城镇化,转变为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分布式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在其网状结构和分布式配合下,改变传统的城市空间布局,让广大农村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参与到大型的协同价值网络中来,使大量农民、返乡人员等在本地就可实现就业和创业,实现就地城镇化,分担大城市的压力,使得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更加合理。4.保存城镇固有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给农村人口带来发展理念和基本素质的改变,改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解决“农村空心化”、“城市病”等经济社会生态问题,找回农村发展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保存农村已有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与民俗风情,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5.实现城镇一体化建设要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信息化滞后的现状。基于日益普及的高效、低成本和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技术,推动城镇要素流动、平等交换,以及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向农村延伸,加速城镇资源自由、双向流动,使农村地区依托电子商务实现由工业化带动跃迁至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城镇“剪刀差”,推动城镇一体化。

四、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通过上述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来说,制定合理的建设措施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在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性的同时,保证电子商务在才农村得到广泛的应用。1.将电子商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有效结合。电子商务作为我国近些年来农村重点建设项目,确保电子商务建设规模对于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将城镇化建设要求与电子商务发展要求进行有效结合,在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借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2.利用电子商务发展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众所周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多种载体协调配合,加上农村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物流、通信和金融等方面的发展速度也有很大的提升,这些行业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从侧面反映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无可替代的作用。3.开展电子商务普及教育,提高人们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视性。由于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的不够了解,在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对相关人员组织电子商务综合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对电子商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将自己所掌握的电子商务手段充分发挥出来,这对于减少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农村居民自身综合素质创设合理的电子商务教育模式,确保相关人员再短时间内掌握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并将电子商务知识应用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从根本的角度上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4.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留城镇固有特色。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城镇历史文化大相径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按照城镇地理环境制定建设目标,在推进城镇经济水平提升的前提下,保留城镇固有特色。在实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城镇发展趋势和自身文化素养选取适当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借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定实施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形成乡镇人口聚集,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了解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相关问题。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时,需要结合农村电子商务手段,其根本原因在于电子商务发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借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鸿健,谢奉军,王晓军.基于区域特色的农村电商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1).

[2]汪凡智.西北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现实意义[J].财会研究.2017(05).

篇(7)

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发展规模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在促进国民经济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土地的流转,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从而促进、提高农村现代化农业水平,推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很多现代化的机械逐渐应用到了农业生产活动之中,这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水平。目前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整个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必须持续推进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工作,将农村现有土地进行集中化管理,进而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方面的作用,土地集中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提升农业规模化建设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能够极大地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土地流转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农民可以“亦农亦商”,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很多农村土地资源出现了闲置情况。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实施,我国可将农村现有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的价值。此外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还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例如市场的“工业化”农场模式、市场的农民合作社等,这些创新出来的农业模式各具优势,符合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2土地流转能够发展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在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大量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土地的集中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土地政策却使我国农村土地呈现出零碎、分散现状,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我国应逐渐推进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将农村土地进行集中化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正在逐渐加大,很多农民都选择放弃农业生产转而进城务工,使农村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造成大量的农业土地被闲置。这不仅是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不利用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进而优化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享受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同时吸引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回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及人才。

3土地流转可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土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土地流转能够实现土地的集中化管理,这不仅能够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水平,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步推进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投资者能够将土地集中在一起,这样就为农业机械的利用提供了基础,同时还能够吸引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应用,进而推动整个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土地流转政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生产力,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为农业经济步入市场打下坚实基础,让农村经济充满发展活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稳步推进农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不经济可以推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可让农业生产更加契合市场的实际需求,让农业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产品,进而吸引大量市场资金进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