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文化论点

传统文化论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1 16:39: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论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文化论点

篇(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即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分析问题(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部分)三个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技法指导】

初中现代文阅读对议论文结构把握的考查往往以理清层次的方式出现。具体来谈,我们应了解以下几种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即在论证过程中,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论据和论据之间也往往构成并列关系。如《纪念白求恩》依次论述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对照式即论述中的层或段之间,把两种事物作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如《纪念白求恩》中就用不少人工作不负责任等不良作风,反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总-分-总”式即先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对论点分析、论述,最后归纳总结全文。如《敬业和乐业》总体结构即为“总-分-总”式,开头总起全篇提出论题,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结尾总结全篇。

4.“总-分”式即论述的两部分的关系是先总括,然后再分别论述。如《多一些宽容》第二段就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第一层总述,第二到五层分别谈了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个分说层次由轻到重,安排十分合理。

5.“分-总”式即先分说,分别从几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再总说,归纳出结论。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第二段就是先列举两个事例分述,后归纳总说。

6.层层深入式即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一层比一层深入,各层的排列顺序不能调换。如《怀疑与学问》在开头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然后从积极方面加以论述。

7.起承转合式即开头“起”破题,引出要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举例进行论证,最后结合实际表达愿望,各部分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转换流畅。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以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内容。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名著改编越改越俗

别做文化“啃老族”

仲 言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羽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于但凡有点知名度的作品都面临被不断改编的命运。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甚至还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历朝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

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相争不下;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和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县)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建占地七千亩的“大圣故里风景区”。再比如,各地纷纷兴建或高调准备兴建所谓“唐宋古城”“中华文化标志城”之类,“造城”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时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既没强调重温历史、面向未来,也不着眼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取而代之的是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的可怜,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她代表着民族的过去,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决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十三亿人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底蕴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乏的注脚。啃老注定没出息!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8月3日)

1.全文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本文的结构特点如何?

篇(2)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要使学生作文文辞华美精致,必然要在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方面多下功夫。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民族文学精华的篇章可以直接被学生借鉴到作文中来,让自己的作品遣词文雅、生动、精炼,这样无疑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我们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化的精品中学习锤炼语言的方法。比如用词简练精准可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形容词动用,精炼地表达了春天到来,江南一派生机盎然的动态过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再比如在学习王昌龄的《送魏二》“江风引雨入舟凉”时,不仅仅要分析“凉”字的作用,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借鉴表达情感时可以运用感官词……学会了这些词语和方法学生在书面表达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多用书面语,这样就可以使W生作文精炼、生动、文雅。

造句也是一样,如果能从传统文化精品中学会句式的多变、手法的多样,就能使平直的陈述具有更多的况味。传统文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比如《蜀道难》在写到蜀道之高时连用三个感叹,一开篇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巍峨形象,“难于上青天”运用比喻,层层推进地为我们讲述蜀道之难;《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服秦穆公就用了反问“夫晋,何厌之有”,既起到了提醒的作用,又具有强调作用;再比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论证艰难困苦也会促使人努力成就自我,就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极具气势……学会了这些句式的变换、语气的多样、手法的丰富,学生在作文时语言将不再单一死板,说服力也会增强。

二、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近年来考场作文多以议论为体,议论文写作除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之外,论证方法的多样是使议论更精彩的不二法宝。如果议论方法单一,语言直白粗糙,再好的观点,再深刻的见解都难以被读者接受和认同。所以我们老师就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精品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使学生的论证能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1.学习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讲道理,运用比喻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更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曹操在《龟虽寿》中就用了这种论证方法来阐释自己的宏图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例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开篇就用了比喻论证“王好战,请以战喻”,用战争做比喻,投梁惠王之所好,既吸引了他的兴趣,又深入浅出地为之阐释了“邻国之民不加多,寡人之民不加少”的原因。这种比喻论证既可以说明道理,阐释观点,又生动形象,容易让人接受。如果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借鉴古诗文中的比喻论证,无疑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又可见出写作者发散思维能力的高超。

2.借鉴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是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信服。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在我们所学习的传统文化篇章中就有不少是运用假设法的经典。比如:汉代乐府名篇《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此诗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做假设,以此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让人惊叹;《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用了三个假设“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不阙秦”,多次运用假设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劝说方式,会极大地加强说服的效果;而杜牧的《赤壁》更是运用假设成就了千古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仅将硝烟弥漫的战争写的含蓄蕴藉,也引发无数后人的思考与想象。

3.使用因果论证

因果论证就是在先设定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过秦论》中的这样一段文字“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使用了因果论证法,发人深省,极具震撼人心的说服力……”往往对原因的进一步追问,总是更能牵动读者的心灵,所以如果我们能在学习这些经典篇章时领会研习,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论证方法,必会使自己的文章可爱而灵动。

4.运用类比和对比论证

篇(3)

考场作文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开头,结尾和主体。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有三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段落是具体而微的文章,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不仅可以用来谋篇,也可以用来构段。

一、并列式①

引论(提出论点)本论(证明论点 )结论(照应全文) 论据① +分析论证论据② +分析论证论据③ +分析论证 }并列

例文1:《高尚不需要理由》(05全国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

高尚不需要理由

千载胡曲,琵琶声声传驿道百年足迹,演绎出生命的华彩惊人一跪,决不向忘却的诱惑屈服

作文开头照应题目,提出文章的中心:“高尚不需要理由”。接着以小标题的方式并列了三个论据,没有分论点,而通过对三个故事的分析议论达到扣题点题的目的。有充足的论据,而难以分解论点时,不妨借鉴。

并列式②: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 本论论证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 论证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论证分论点3:论据+分析论证结论(照应全文)

论点并列更能显示思辨的深度。

拟写角度①:“是什么”

例文2:《肩膀》

肩膀:①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②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③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拟写角度②:“为什么”

例文3:《人要有意气》

人要有意气 :

①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②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③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

拟写角度③:“怎么办”

例文4:《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①坚持需要韧性。②坚持需要不坠之志。③坚持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

用并列式②的行文结构要明确拟分论点的总的要求:1、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2、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3、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或准排比段。4、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5、建议:选择最切题、自己最有把握写好的结构和分论点组合。

二、对照式:

基本模式引论(提出论点) 本论论点正 论据(事实、论据) 小结 论点反 论据(事实、论据) 小结结论(评析照应) }对照

例文5:《人要有涵养》

(本论部分)

①有涵养,面对批评和颜悦色,洗耳恭听,虚心接受。②没有涵养,面对批评面红耳赤,恼羞成怒,一意孤行。

三、递进式:递进式行文就是要设问导思,纵深拓展:要钻牛角尖。

基本模式:

是什么(概念)―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 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为什么(原因)―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 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怎么办(方法)―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会怎样(意义、作用、结果)―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 出成果,多造就人才

递进式行文结构要注意:层进式结构中各部分顺序的安排要符合逻辑。如果以“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为题目来写作文,第一部分写:怎样才能实现远大理想;第二部分写:什么是远大的理想;第三部分写:为什么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这就会使得行文顺序混乱、逻辑混乱。

例文6:《情感?认知?文化 》

用理智的泉洗涤感情的花

提出问题: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被统统吸收指出危害:“我们落后了。”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理智审视自己的文化

以形象化的语言收束全文

掌握了之前介绍的几种行文结构模式,写作时既能集中阐述中心论点,防止走题现象,又能充分地调动思维,向深度与广度推进,使文章摇曳多姿。

例文七:《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①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②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起兴,亮出观点,阐明语言对沟通的作用,清晰地让阅卷者看到文章的中心意思)

③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分论点一)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当子女跌倒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摘吃了早恋的禁果时,父母们是郑重声明:“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的钥匙。(呼应标题)

④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分论点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再次呼应标题)

⑤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分论点三)文学著作中简・爱与男主人公罗伯特早期的认识,便因为罗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需要沟通。爱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最后再呼应标题)

⑥再看,触龙说赵太后、魏征谏太宗,无不以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见称。君臣间的沟通,同样需要语言的钥匙。

篇(4)

记叙文、议论文如何运用铺叙手法呢?下面结合实例阐释。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持,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屋檐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磅磅礴礴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漫旧式的庭院了。

著名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通过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这段文字,作家按照季节描写四月的黄梅雨、七月的台风暴雨、秋天的寒潮斜雨,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形象地铺叙出故乡冷雨的特点。作家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在其多角度、多方法地铺叙中得到细腻地抒发。

展开历史的画卷,我真切地看到:梵高在幽暗的画室里对着失败的人物肖像伤心垂泪,卢梭在空旷的原野上手捧《博物学》而悲观失望,奥尔柯特茕茕孑立被幻想小说的圣殿拒之门外。但他们并未被弱点束缚住,而是潜心发展特长,付出了成倍的努力。于是,梵高在大自然神奇的光与影里看到了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呕心沥血,终让《星夜》永恒地闪耀在艺术的原野上;卢梭在激荡的社会进步思潮中看到了自己敏锐的思想,全力奋斗,终让社会契约论成为启蒙运动中的太阳;奥尔柯特在白雪飘飞的圣诞之夜感到自己对生活的崇敬,潜心写作,终让《小妇人》成为每代人崇拜的巨著。

篇(5)

本刊特约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梁老师,你好!你长期研究中考语文命题,请你谈谈今年北京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有何特点。

梁恕俭:试题设置相对稳定是该试卷的重要特点。从题型上看,与往年一样,分为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写作题等多种题型,灵活多样。从考点的设置上看,“语文基础”“语文积累”“综合性学习”等前五个部分设置的考点与往年基本一致。例如现代文阅读部分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块构成,记叙文考查了情节梳理概括、内容理解分析和写作手法分析评价三个考点,说明文考查了有效信息筛选与概括归纳、联系文章内容印证链接材料理解说明对象特点两个考点,议论文考查了概括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理清论证过程的框架与思路、补写材料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三个考点。作文与往年完全一致,为命题作文,以“提示语+题目+要求”的形式呈现。

记者:你认为201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有什么亮点呢?

梁恕俭:试题设置稳中求变,总体难度加大,是今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的亮点所在。与去年比,今年的试卷在设题形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形式出新,出题角度新颖,设问灵活。在形式出新方面,从字形辨析、病句辨析、句子衔接等题可见一斑,如第2题要求选出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与去年的同类题每个答案有两个词语的词义辨析相比,形式上有创新。在文章理解难度方面,今年的《洞茶》比去年的《白梅无价》,理解难度要大得多,因为文章内涵没有《白梅无价》外露,需慢慢品味才能把握。题型设置、考查角度发生新变化这一点,如第15题“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①②寻找砖茶,失望困惑③④”。这是一道行文思路题。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情节的概括,有一定难度。第16题“品读第15段画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这是一道语句含义题,题干是: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学生答题时大多停留在“洞茶”是作者的知己这一直接层面上,缺少对作者生活经历这一层面的思考,洞茶同时是作者边防生活的见证,与去年同类题相比,难度加大了。设题角度出新,总体难度加大,是今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命题的特色。

记者:梁老师,你如何评价今年北京市的中考作文题呢?

梁恕俭:写作难度系数较高,这是今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给我的感觉。从前年的“日积月累”、去年的“少年风采”到今年的“好奇”, 虽然都是命题作文,但今年的作文题写作难度要大得多。前两年的作文题,学生能快速从脑海里搜集到素材,今年的作文题则很难套用平时积累的素材,因为写作时必须紧扣“好奇”选材,否则就会离题。但此题的设计符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能引导初中生发现新奇世界、书写心里秘密、抒发真情实感,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

记者:现在,请你谈谈今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结构设置体现了怎样的新课程理念,有何指引作用?

梁恕俭:和往年一样,试题由语文基础、语文积累、综合性学习、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六部分构成,共23道小题,各部分分值稳定,满分为120分。六个板块的分值比为1281193050,基础题与写作题的分值比为75。这一试卷结构的比例设置,旨在引导师生既要夯实基础、突出阅读,又要注重探究、训练写作,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所在。

记者:梁老师,你对2013年北京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有何整体印象?

梁恕俭:我很喜欢今年的试题,试卷中所散发出的浓厚的文化韵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没错,文化是滋养性灵的好东西。那么,你认为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是怎样将知识考查与文化相融的呢?

梁恕俭: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部分渗透文化元素。无论是错别字的辨析、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还是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都渗透着古今文化元素。例如第3小题“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及云南石林壮观奇绝,也不及湘西红石林古朴秀雅,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B.他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敦煌艺术的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用线条和色彩演绎人生。C.玉不琢不成器,一个运动员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训练,也难以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D.柳敬亭拜说书艺人莫后光为师,虚心学习,说书技艺炉火纯青,成为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这是一道成语或俗语使用正误的辨析题,但自然景观天然石体、人文景观莫高窟、扬州评话故事等都与知识考查水融,可谓匠心独运。二是热点文化与经典文化齐辉。热点文化现象如中国纪录片发展状况及纪录片精品《舌尖上的中国》专题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文化名人苏轼的故事的核雕刻艺术,北京当地的经典文化――京剧艺术等均在试题中呈现。三是风土人情与说话艺术谐趣。如记叙文材料《洞茶》,以“砖茶”(鲜为人知的茶文化现象)为线索贯穿全文,既呈现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也表现出高原战士的生活;议论文材料《话要有趣》,则运用中外经典事例将说话艺术的“趣”进行了充分论证,给人启迪,引人深思。总之,整套试题既有传统文化,又有时代特色,既有人情风味的叙写,又有思想文化的熏陶,是一份滋养学生心灵的文化大餐。

篇(6)

关键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不似之似;意境;笔墨;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4-1

试观中、西方画史的演变,文人致力于哲学思想的探讨,引导时代;画家则依据哲学思潮作画,如:西方由宗教思想产生出宗教绘画艺术,文艺复兴思潮引导画家绘出以“人”为本的作品,古典、浪漫等绘画艺术,也是当时的之思潮。直到近代相机的出现,宗教亦为科学而动摇。西画本于科学,发明了透视学,崇尚精工法式,停留在“画”的阶段。之后心理学成为思想的主流,强调绝对自我的心性的发展,表现派、超写实派等画派,应运而生。西方绘画从“画”的阶段,演进到“写”的阶段。之后西方哲学思想出现空前未有的乱。

中国绘画经历与西方相似。最初绘画由画家主导,尚精工法式,讲求心神兼备。后来文人加入,本于哲学,强调意境,融诗、书、画为一体,把绘画由“画”的境界提升为“写”的意境,完成了中国画的第一次革命。元,尤其明清以后,文人画占据了画坛的统治地位。然再加上,道教和禅学的玄学思想配合,发展出分阴阳、至简易、留白等画论。

纵观世界绘画思潮,大都倾向了绘画与思想的结合。技法次子,求“意境之高远”。而中国画对笔墨技巧有着极高的要求,更在精神的内涵和审美的标准上,立足于传统文化,这正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黄宾虹先生说:“笔墨常变,笔墨精神不变。”可见黄先生对传统神韵、精神的重视远胜于对笔墨和画的外在形式的看重。中国画大师历来强调情感所体现出来的意境因素占主导地位,石涛就明确指出“夫画者,从于心也”。中国画与中国书法一样,历来被称为“心象”。见于南齐谢赫《画品》之“六法”的提出,“气韵”亦成为画家和评论的要求之一,其中“气韵生动”为首。“气韵”实际上是画作所内含和散发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艺术语言的张力和强力,归根到底是画家本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的产物。

中国山水画有着自身独特的品格。除笔、墨、纸类工具材料限定外,“笔墨”和“气韵”是最重要的两大要素。“笔墨”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语言,是中国画艺术整体品格的灵魂,是中国画之所以为中国画的根本,也是艺术家独创性、艺术功底等的集中展现。而“气韵”从何来?主要源于“笔墨”实际上既是作品整体的艺术氛围之“场”,也是由“笔墨”提升而来的一种境界、意境。观先辈大师的画:北宋时期米芾富有生气的“米点”积点法,营造出平淡天真,不装巧趣的“米式山水”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弥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以董源和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以披麻皴表现江南山峦、丘陵地带湿润的山水意境气象;黄宾虹晚年的焦墨积点、破墨撞色之法。墨法的妙用是将线条美扩大到气韵之美,追求的内在美让画面的气势心相通、富有变化。黑里透白,实中寓虚,笔法苍劲,墨气腴润,呈现出气韵生动的山间意境;傅抱石淋漓的墨气水韵,刻画出传神的人物形象;这独具特色的表现、营造出不同绘画意境。

“以形写神”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美学论点。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人物画家视为人物画造型审美的评价标准。顾恺之总结了晋以前的人物画的造型理论,从形神关系上论述了绘画造型的审美特征。 观点。明代画家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有这样的论述:“东坡此诗(指坡‘论画以形似’之诗)盖言学者不当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也。然必神游象外,方能意到环中,今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叠层,一味颟顸,动日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彼繁简失宜者乎可同年语哉。”后来石涛、黄宾虹对这一论点也作了说明,石涛认为“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远近,不似之似似之。” 实际上,王绂所提出的,“不似之似”正是对“以形写神”美学思想理解的升华,是对自然形象(形似)和艺术形象(神似)的审美进一步认识,后的是与顾恺之、谢赫、张彦远的形神论一脉相承的,这种美学思想无疑影响山水、花鸟画、人物画造型美学。

中国画家在其创作实践过程中,总是以情驱笔,以意写形。所以中国画中的形象构成实际上是一种意象构成,是一种包含着主体情思的艺术形象。是由“画技术”到“画艺术”到“画观念”到“画修养”的境界。

以线造型的手法用笔墨表现对平面流动空间的追求、写意精神的不断滥觞、 书法意识促成语言的自觉等,这一系列因素综合出中国画水墨语言的整体性面貌。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周积寅.中国画论即要(上篇)[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篇(7)

一、有效点评——诵读文言文

1.初读——扫除生字

语文教育学中读说听写,读是放在第一位的,文言文教学自然也不能例外。文言文教学中有很多生僻晦涩的字,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能够将生字难字的正确读音标注出来,而最有效的预习检测就是有声朗读,通过有声朗读,一些生字将更加引人注目。学生通过读准生字,了解其含义,便能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课文。

2.再读——理解文章

第二遍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在停顿恰当、语气适中的朗读之后学生进行互评。在这一阶段的朗读中很多学生很有自信的去读,在互评中会得到更多的肯定。同时,要求学生的点评必须有理有据,而在这些理由的阐释中就更加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朗读的高层次的感悟。

3.三读——自主发挥

这一阶段的朗读是在前两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发挥会有一种挑战心理,认为一定要读好,语气把握,节奏快慢,文章感情拿捏一定要准,这样才不致落后,才能获得师生的好评。因此增加了参与的乐趣,朗读效果自然会有所提升,而学生也在朗读与互评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有效的点评不同层次朗读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主动的体味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为下一步文言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游戏机制——自学文言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充分利用游戏机制。我把学生分成四大组,在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的方式合作学习,能过借助课下注释、参考书来翻译这篇课文,时间一到,同学们只能拿自己的课本来回答问题。并且课本中只能标注重点字词的翻译,不允许成段成段的译文出现,不同的翻译效果给予不同的分值。下课后每组的最后得分将是本组成员每位学生的附加操行分。四人小组合作很愉快,连平时不怎么懂文言文的学生都开始参与并认真的翻译起来了,这些尝试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甚至在寻找本文文言现象的时候,有些同学竟然将本文的字词结合以往学的文言文字词的不同解释归类出来了。

游戏能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堂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抛砖引玉——理解文言文

历史的变迁使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文在现实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但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却能带领学生对文言文深入挖掘。而语文教学最好的问题设计之一自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

在教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候,笔者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话音刚落两个答案就迎刃而出,面对这两种答案我没有及时给与评断,而是继续追问:“你们的理由是什么,看谁的理由能让我们诚服?”一时间,同学们的理由都开始围绕着课文展开了。一方说:“我的观点是‘道多助失,道寡助’。因为首先课文的题目往往就是本文的中心,而文章的结尾又一再的阐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点。所以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则寡助’。另一方说:“题目是什么并不足以说明中心论点是什么,而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领了文章的第一段,第一段的结论”固国不以……不以兵革之利”就一再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是‘人和’的一个具体议论。”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学习气氛浓厚。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像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是超乎你的预测的,而那种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所得所悟,是那么让人快乐和难能可贵。

四、以古度今——升华文言文

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史为鉴,用古人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启示今天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以及想要表述的哲理贴近生活,走进现实,步入学生的心灵就显得尤为可贵。

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我以一个学生周记的内容导入:周记的主要内容是在开玩笑的过程中好朋友无意间的一句话让她觉得很伤自尊,于是自己难受的时候彼此之间的友谊也发生了裂痕。让学生来谈谈这件事情,学生从这个同学的自身角度说需要大度一点,而且别人是无心的,更多的同学则从好朋友的角度考虑说:在说话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即便是好朋友和亲人之间也需要。“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如何产生“忠言顺耳也利于行”的效果,齐人邹忌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的……如此这般,将文章的中心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并且对课文的探索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