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1 16:39: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述

篇(1)

【关键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差异化教育;研究;实施

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岗位、多方向等特点,高职学生在性格、认知能力、技术特长上具有明显差异。因此,针对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应当应用差异化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现就差异化教育进行综述

一、差异化教育概述

差异化教育是一种立足于院校的办学宗旨,以学生的个人长处和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为基点,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集针对性、人性化和社会化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差异化教育必须同时考虑学生的共处及差异;必须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平台,为其创造能够发挥个人长处和潜能的发展环境;必须建立公平、开放的评价体制,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两方面入手,令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评估和激励中不断提升。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差异化教育的实施

(一)以专业为导向实施差异化教育

通过市场调研,研究电子信息行业具体存在哪些岗位、每个岗位对就业者的实际需求,以此为依据,设立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求的基础课程及不同就业方向的课程。在此,首先,在前三个学期中,让学生接受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最后一个学期,则可以令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来选择重点就业方向,再针对该就业方向中的岗位需要进行特殊训练。

例如,在前三个学期,设置电品装配、测试、基层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等岗位对就业人员基本要求的课程;对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可以设置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电子工艺设计和开发电子产品等方面的课程;在最后一个学期,若学生对电子产品开发感兴趣,可以设置能够使其成为拥有开发专项技能的高级工的课程。

(二)实施差异化教学

首先,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将基础性、重点知识划分出来,让学生必须掌握;其次,教师要正确认知教学内容的难点、拓展度,在教学过程中则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能力实施分层教学;再者,对于训练学生不同专业技能的版块,教师要加以利用,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具体实施如下:

其一,实施分层教学。将教学内容分层,比如,对于单片机的教学,可以分为浅层和深层,前者包含掌握单片机的基础结构、汇编指令及电路,后者包含应用C语言进行设计开发等;其次,学生自主选择实训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自行选择实训项目,这样可以避免统一实训时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提高或能力较差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等情况的发生。比如,在电子电路制作的实训中,教师可以提供两个层次的方案,让学生已经自身的实际能力进行选择。

(三)实施差异化评价

差异化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人群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所有最终的教学成果也存在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评价也应当具有差异性。差异化评价应当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前提,促成学生达到目标,评价的内容则要多元化,实施全面、有针对性的综合性评价。

比如,可以将课上学习情况和课外实训表现两方面的评价结合,将量的完成度和质的保证度两方面的评价结合,将学生平时的出勤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作品的质量、作业量的完成等各方面内容列入评价体系。此外,可以应用考核、考试制度来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比如采取论文答辩、作业考评、闭卷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不过考试内容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分层给予不同难度的试题。

三、总结

差异化教育以学校办学条件和宗旨为基础,以学生个体为基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化人才为目标,是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的重要教学模式。差异化教育对于诸多高职院校而言仍然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处于探索阶段,笔者在教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时,认真分析电子信息行业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以差异化课程、分层化教学和差异化评价为具体实施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为了促进学生和院校共同发展,我们要致力于开展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拥军,黄国庆.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差异化教育的研究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1(09)

[2]张丹彤,张丹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现状分析――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篇(2)

论文摘要:针对电子电信类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各个教学阶段第二课堂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法,方便了指导教师从事第二课堂的指导活动;在各个教学阶段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我校电子电信类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加,学生的创新显著提高。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在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之下利用业余时问进行的科研和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山东工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从2002年开始实施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学校文件规定,实行学分制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第二课堂学分5分,否则不能毕业。

第二课堂与学生所学专业关系密切,学校文件只是给出了宏观的要求,不可能具体到每个学科、每个专业的实施细节就电信类专业来说,专业的理论性强,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第二课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了做好电信类专业的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我们按照教学过程的几个不同阶段,规定了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的内容及评价方法。

一、基础课学习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按照规定,学生在学习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时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课程内容专题讨论、学术报告,并写出书面总结,经任课教师考核,学生可以取得1到个第二课堂学分。

在基础课学习阶段,任课教师来自于兄弟院系,他们与学生所在院系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学生所在院系无法直接给这些教师下达第二课堂活动的任务。为此,从2004年开始执行导师制度,即每个班级安排一名专业教师,负责指导该班级的第二课堂活动。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学生结合基本原理课程,完成了指导教师布置的用基本原理分析当前金融危机的题目。学生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解释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通过图书、网络等手段了解了当前经济活动的热点问题。

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学生可开展课外专题讨论、写读书报告、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由教师考核每项活动可得l到2个该类学分。电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含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等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均包含1周的课程设计,且授课学时较多。因此,我们结合电路分析、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这两门课程,设置了课外讨论题目。如线性系统的时域解法综述(电路实例),通信系统频分复用方式的频域分析,系统的时域解法与变换域解法的比较等。要求写出书面报告,由指导教师评分。

学生在学习信号与系统时,还未开通信原理课。要完成通信系统的频域分析,要用到频域分析的基本原理(信号的调制与解调、信号滤波),以及通信系统的频分复用系统,后者指导教师可以做适当指导。通过这一题目,学生知道了频域分析的用途,并对后续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开展专题演讲活动也可作为这一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并在课下准备材料,制作成幻灯片(限定时间为5分钟);由指导教师组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演讲比赛,指导教师按照演讲情况进行评分。这项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材料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及演讲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及方案。

三、专业课学习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由教师组织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撰写文献综述、生产现状调查、研究论文、实验设计等,由教师考核,每项活动可得l到2个该类学分。

在这一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技工作能力,但还不完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工作。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个项目的部分或全部工作,经历科研及开发工作的整个过程,积累科研开发工作经验。

电子设计大赛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我校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至今,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竞赛的时间在每年的9月,我们在暑假前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学生组队参加,利用假期进行认真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准备,学习单片机的编程技术,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电路图的制版及元器件的焊接技术,以及各种传感器电路及其应用。学生拿到竞赛题目后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感慨地说,参赛过程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好多都是教材中没有的新技术。除此之外,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组合参加各种形式的电子竞赛,如“ZLG杯”ARM嵌入式系统电子设计竞赛,富士通微电子杯MB95200系列MCU竞赛等。至今,我校学生已多次获国家及山东省的奖项。

选拔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这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另一项内容。学生到课题组后,教师为学生分配一定的任务并提供适当的条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工作。例如,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LCD显示驱动子系统的开发,无线数据传输子系统的开发,这样的小题目非常适合学生去完成。学生在课题组工作,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在科研团队中的工作经验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成立技术协会,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爱好电脑的学生参加电脑技术协会,"协会是学生人数较多的协会学生一起交流电脑装机技术,系统维护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等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利用业余时间运用到为同学、教师的服务中。符合勤工俭学条件的,可以在相应部门的岗位上帮助教师做电脑维护工作,学校支付一定的报酬。另外,校外的小企业需要开发网页,大的软件公司不愿承担过小的项目,这种网页开发特别适合学生去做。通过这样的开发过程,学生的网页制作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并得到与企业打交道的经验,还得到一定的报酬。

鼓励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虽然专业培养计划中已开设单片机原理课程,但对电信类专业来说,只知道单片机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学习嵌入式系统技术。嵌入式开发系统品种繁多,各种单片机开发板,ARM开发系统价格仅几百元,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购买开发学习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不少学生把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四、总结

篇(3)

此外,2009年就业报告还指出,2008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2、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

调查结果表明,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等家庭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见图三)。大学毕业生创业受其家庭的企业家文化影响较大。而且,其创业资金82%以上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只占1%。所以,有创业意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就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政府需要在启动资金方面帮助经济困难的创业者。

3、工学、管理学就业率最高,法学和哲学最低

4、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

虽然2008届大学毕业生男女之间的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别,但即便在女性毕业生占优势的专业中,男性毕业生薪资全部高于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同层次、同专业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800元。

此外,调查数据表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像其他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为“大学招聘会”。相比之下,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子女就业率最低,而其高考分并不低于其他家庭的子女,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最多、求职成本最高,来自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毕业生需要得到更强的就业服务。

5、大学毕业生亟须改进沟通和创新能力

2008届大学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工作要求较好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和说服他人等;高职毕业生则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和说服他人。这些亟须改进的能力归属于沟通和创新能力。

统计分析表明,本科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对雇主的满意程度分别为70%和68%;“工作要求与压力”不满意度最低,不满意度最高的是“薪资福利”和“个人发展空间”。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对“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类雇主的满意度最高,对“民营企业/个体”类雇主的满意度最低。然而民营企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2008届大学毕业生对不同规模雇主的满意度的总体趋势是:雇主规模越大,满意度越高。

综述:民营经济成理工科就业市场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工学、管理学就业率分别为90%和89%,成为2008年就业率最高的两个专业。最低的两个专业是法学和哲学,就业率为79%和76%。

蓝皮书指出,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5.9%。

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蓝皮书的作者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介绍说,就业蓝皮书抽样人数达到44.4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1.8万份。共涉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080所高校或分部分院的1196个专业。

异议:国家就业形势存在变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今天解释说,就业情况与高校当年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及学生家庭条件和校友等各种关系均有联系。

因此,就业好与坏要看各方面的条件影响,经济条件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工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否一直好下去,还很难下定论。

2004年开始,国家开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制造业密集地区进行政策扶持,经过几年的发展,制造业行业对人才需求比较大,是制造业吸纳毕业生众多的原因之一。

从大的趋势来看,毕业生更多的将去往企业,而不是考公务员。因此工学应该会持续热下去,但是持续时间目前还不好说。

对于现在的高考学生来说,4年后哪种专业能成为就业热门目前还很难下定论。但是,能够看到的是,民营经济一定会成为热点,应该成为吸纳毕业生的最大群体。

篇(4)

关键词:专业课程;专业技能;电子产品设计;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186-02

一、综述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各门专业课程的体系不了解。基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改革的思路,结合对于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的分析以及作为访问工程师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以实际电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为基础对应用电子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统领分析。主要分析在电子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专业技能以及各个专业技能与所对应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

结合多年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经历以及在相关企业对于电子产品的实际过程的了解,本文用图1来阐述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与电子专业的各种理论课程之间的联系。

要设计一个实用的电子产品,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据功能需求设计相应的功能电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设计者有很强的电路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设计经验,同时设计出的产品要符合工艺的要求。作者认为在这个工作阶段的工作难度很大,需要先进行简单电路原理的设计逐步积累。设计出原理图一定要经过软件的测试,测试所设计的电路能不能与功能需求对应,各项参数能不能满足功能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设计者掌握测试软件,目前业内广泛使用的是multism仿真软件。

如果设计的原理图成功,说明我们离成功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但是一个电子产品最终表现是一个PCB板。作者认为PCB有两个作用:一是承载电子元器件;二是要用铜膜线将电子元器件按照原理图连接起来。要将原理图做成与之对应的PCB,就需要应用protel软件来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熟悉使用protel软件的操作以外,同时还需要掌握电子工艺的标准,这样才能设计出完善的PCB。

PCB设计成功以后就是元器件的安装与调试,当调试成功以后安装上外壳。这样一个电子产品就设计成功了。

三、电子专业课程与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之间的联系

在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与电子专业的专业课程之间,作者认为联系二者的就是专业技能。在整个电子产品设计的过程之中需要相关的专业技能,而专业课程的开设就是围绕专业技能而进行的。

在电子产品设计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原理图设计阶段,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就是电路理论知识以及仿真软件的使用。围绕这个技能所以开设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高频电路》、《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学生在系统地掌握了各种电路的基本理论、本电路的结构、常见的设计思维方法才有可能根据功能需求设计出相对应的电路。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之中需要掌握电路仿真软件来仿真所设计的电路能否满足功能分析所需要的要求。

设计的第二阶段就是如何将设计成功的电路原理图转化成与原理图相对应的符合电子工艺标准的印制板。这个阶段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就是印制板文件(PCB)的制作。在这个阶段需要掌握设计软件Protel,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工艺标准。所以所开设的课程《电子CAD》、《电子工艺标准》等就是为本阶段的专业技能服务的。

设计的第三阶段就是元器件的安装,这个构成中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就是常见元器件的识别以及安装方法。围绕本阶段的技能,开设了《常见电子元器件》等课程。主要就是要了解常见器件的识别方法,安装的注意事项。同是本阶段也需要充分考虑电子产品的工艺标准。

设计的第四阶段就是产品的调试,本阶段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就是产品调试的一般思路以及一般步骤,常见的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操作规范。所以围绕这个专业技能开设了《电子测量技术》、《电工测量技术》等课程。

四、电子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电子专业的各个专业课程的开设都是围绕整个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称中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技能而展开的。各门课程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在这里作者做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够是专业课程的体系更加清晰。

《电路分析》是电子专业最基本的课程,本门课程主要是用线性的方法对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结构做了详细的分析,以线性元件以及线性的分析方法为主。为电子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电路理论以及电路分析中的基本定理与分析方法。《模拟电子技术》主要讨论的是电子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不失真地放大小信号。主要就是围绕如何消除或者减小失真来放大信号。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对于非线性的放大器件三极管进行线性的近似处理。《数字电子技术》分析的电路中另外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如何采用合适的电路实现特定的逻辑功能,在本门课程之中主要是了解对于逻辑的建立化简以及电路实现逻辑的基本方法。同时提供了实现逻辑的常用的数字电路的集成芯片。《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主要是适应了现在电路的设计思路,用软件的控制功能来实现对于硬件电路的控制。《高频电子线路》主要解决了电路中的三个基本的问题,电路中电源的设计方案、电路中小功率信号的放大、振荡信号的形成。分析的方法主要建立在非线性的分析方法上。《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等主要是提供了对与实际的电子产品的功能需求的分析方法,对于各种设计方案的简化、对电子产品的分析以及评估。以上作者认为可以归结为电路理论课程。

应用课程中有《电子CAD》、《电路设计与仿真》、《电子工艺标准》、《电子测量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等。《电子CAD》主要讨论的就是印制板设计软件Protel软件的使用。《电路设计与仿真》主要讨论电路仿真软件multism的应用,分析所设计的电路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电子工艺标准》主要讨论分析了在电子设计的过程之中所需要考虑的工艺标准。在电路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电路的功耗、电磁场效应等情况。《电子测量技术》主要是在电子产品的调试阶段对于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的讲解。

五、结语

总体来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依照电子产品设计的过程而开设的,也是为了学生需要掌握各专业技能而开设的,以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来统领分析电子专业课程易于让学生掌握整个电子专业课程的体系内部联系。能更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以及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产学研的结合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义芳,冯建华.高频电子线路[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2]杜武林.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3]清华大学通信教研组.高频电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79.

[4]张凤言.模拟乘(除)法器,分析、参数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篇(5)

关键词:物联网;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7994-02

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从无线传感到云计算,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掀起了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随着其迅速发展,物联网必将成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和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作为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更要紧密关注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实际,并结合自身特色,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角度出发进行探索,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物联网人才,以解决行业人才短缺问题。

1 物联网基本定义及应用领域

什么是物联网?明确这一核心概念是认识和把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前提。目前,对物联网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根据物联网的特点认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不仅揭示了实现信息传递的介质,而且指明了传递的内容以及所能达到的目的。

物联网又称传感网,是人与物理世界的智慧交流。其用途非常广泛,遍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如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消防、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平安家居、工业监测等多个领域。

2 物联网的特点

2.1 实时性

传感器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可靠传递,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2.2 正确性

物联网上部署了大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相应的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信息源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皆不同。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2.3 可扩展性

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具有智能处理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从传感器获得的少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2.4 智能处理性

智能性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2.5 安全性

物联网信息采集频繁,其数据安全是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于物联网相关企业、公司来说,物联网上涉及很多内部信息,信息泄露将是一个很大的事故,必须保证信息访问权限,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最基本的设计原则。

3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设置的理由

3.1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其广阔的应用需求和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要设置相应专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大力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着力推动传感网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2 广阔的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新的职业和岗位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正是顺应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要求而产生的,以培养各行各业如各类物联网企业和IT企业从事物联网方案设计、物联网方案系统集成、物联网技术应用实施等岗位工作的人才。

4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应用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原有的网络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建网、管网、用网三个专业技术方面,顶岗实习生或者毕业生只能从事网络布线、设备安装、调试配置、网络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拥护党的政策路线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具有扎实的物联网知识和技能,从事物联网集成方案设计、方案系统集成、物联网技术应用实施与维护等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物联网技术专门人才。

5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5.1 增加物联网应用技术类课程

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原则性,通过调整网络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的途径,在原有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基础上,增加物联网应用技术类课程,如测控技术与仪器、信号与系统、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智能嵌入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等课程,提升专业课程对接物联网产业的吻合度,从而提高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5.2 更新物联网应用新技术内容

一般情况下,教材的滞后性及不完整性使得教材内容常常与生产技术脱节,并落后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因此,应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计算机教研室应组织教师根据 “项目导向”要求自编具有高职特色教材,补充关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在顶岗实习期间或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在物联网相关行业寻得一席之地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6 建立物联网应用技术校内校外实训室

专业人才的培养就要有理论支持,又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能力。这就必须借助实习实训设备。而实训室的建设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为核心,与物联网企业合作,理论联系实践,实践联系工程项目,并注重创新项目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核心能力。

7 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可利用寒暑假,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外出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8 结论

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代表,物联网的出现将会促进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和服务。高职院校应跟踪物联网发展的趋势和前沿技术,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从而使所教知识皆能转化成社会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宁焕生,张瑜,刘芳丽,等.中国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电子学报,2006(34):144-147.

[2] 王艳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9,29(4):106-108.

[3] 陈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1):36-37.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认同;职业规划

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填报了自己认同或不认同的专业。大学生在校时调换专业,毕业时选择与原专业不一致的职业,考研更换专业的事例屡见不鲜。专业的冷热程度、家庭的环境以及就业的形势等外在因素也导致学生将职业与专业紧密联系。

独立学院以应用型的人才为培养目标,一方面注意发挥母体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一方面将这种优势与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需要结合,为此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一些独立学院在新生入学以后,还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选择专业。通过了解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专业认同与学习效果、职业认知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改善学习行为,认清职业发展路径,为大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指导提供辅导依据。

一、研究方法

(1)内涵界定。国外文献中的专业认同多是指对专门职业的认同研究,在对象上主要是对心理咨询师、律师、教师的专业认同进行了研究,其含义等同于职业认同。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专业认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因此对专业认同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张田等在《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中指出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一是对专业的了解或认知,这是产生专业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对专业的态度和情感,即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是否积极,是否满意和认可所学习的专业;三是积极学习专业的动机及由其引起的学习的行为;四是由以上的维度而产生的良好的专业学习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维度即以上述四个维度为依据,精心设置问卷以期进行实证研究。

(2)研究假设。本研究中,就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研究问题提出如下假设。假设一:专业认同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假设二:专业认同各维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3)抽样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编制《独立学院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样本,覆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等方面的专业。由于学院专业设置的调整和专业人数的限制,仅对四年均设置的专业及50人以上的专业采取分层、等量随机抽样调查发放。共发放问卷800份,涉及国贸、金融、工商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1个专业,回收736份,回收率为92%,并利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回收的问卷。

二、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

1.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方式,比如在学生专业认同的认知方面,要求被试就每个项目在“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五个选项中选择,依次记为 5、4、3、2、1 分。为了了解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基本状况,我们对参与本次调查的736名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其各因素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

数据表明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总体平均值为M=3.3423,处于中等(M=3)偏上水平,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太接受和认可时,会通过调换专业改变现状;即使无法自由调换专业,会在所学专业的学习氛围带动下,慢慢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适应和接受所学专业。

在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四个维度上,各平均分大小排序为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四个维度中,最高的是认知维度得分,说明学生比较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和社会价值,也侧面反映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是产生认同的基础。最低的是学习效果维度得分,可以看出专业的认同对行为和效果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多元方差分析

根据研究假设一,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对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及各维度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型、专业志愿进行差异分析,以期检验专业认同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性。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在总体专业认同度及其他各维度上,女生的平均值高于男生,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体来说,在专业认知、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在态度情感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采用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对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年级上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普遍高于大二以上年级,其中大二年级专业认同的平均分值最低,四个维度也基本呈现出类似的特点。根据访谈和座谈会的情况了解到,在新生入校时,学院为新生举行的专业解读说明会、新老生交流会等活动使得新生对专业产生了较高的期望和好奇心,加之早晚自习的纪律约束也使得新生仍能延续高中的学习习惯。而进入大二大三以后开始接触专业课的学习,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加深,专业难度逐渐加大,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会有所降低。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不同专业类型上的差异。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在专业认同度总体及其各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总体上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认同度较高,理学的认同度较低,工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居中。这可能和专业的性质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相对广泛,如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及政府机构等均可以选择,且经济学专业知识涉及范围广,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深造都有充足的选择余地。理学的某些专业理论性较强,需要有进一步的深造才有比较好的就业前景,因此专业认同较低。较之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等专业要么实用性、应用性较强,要么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广泛,因此学生的认同度相对较高。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专业志愿上的差异。专业志愿也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仍然采用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方法,专业志愿为第一志愿提报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较高,第二、三专业次之,调剂专业最低。第一、二、三类志愿填报的学生为自主选择专业或遵从父母意愿,可能更了解或熟悉所选专业,专业兴趣或专业前景等内外在因素使得学生更加投入到专业学习。调剂专业的学生对专业不甚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发现自己不适合该专业,产生转专业或消极学习的态度,因此该群体的专业认同相对较低。

三、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1)大学生专业认同四维度之间的关系。对专业认同、专业认知、专业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等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专业认同各维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表1给出了专业认同与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且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表1 专业认同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

变量 专业认知 专业态度情感 学习行为 学习效果

专业认同 0.835 0.792 0.704 0.813

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假设,分别以标准化为Z分数后的专业认知、专业态度情况为分析变量,通过聚类分析将样本分为高低两类;以标准化为Z分数后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为分析变量,通过聚类分析将样本分为高中低三类。分析结果发现:在专业认知上,对专业了解较多的大学生群体的专业认同显著地高于专业了解较少的大学生群体;态度积极、喜欢所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显著地高于态度消极、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学生群体;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呈现正相关关系。据此也验证了研究假设二,即专业认同各维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秦攀博(200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专业具体情境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影响极其显著,在专业具体情境中,专业价值因子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专业学习环境对专业认同的影响,专业地位和就业也对专业认同有影响,比如专业的社会地位、就业率、物质待遇、工作环境、稳定性等方面也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有影响。而张弘等(2010)认为人格特质、专业难易程度、专业前景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水平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产生影响。根据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从学生自身、家庭因素、专业前景、职业期待四个方面编写量表,测量其对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情况。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专业认同在性别、年级上均存在差异。在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四个维度上,各平均分大小排序为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说明学生本身对专业的了解、认识程度影响了其对专业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接纳专业的过程,越是熟悉越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对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有了较为清晰的判断,对自身学习专业的优劣势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学生自身的影响在今后专业学习中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起着较大的作用。

(4)大学生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的量表从专业志愿、父母及亲人职业的影响、生源地三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α系数分别为0.542,0.081和0.045,除了专业志愿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外,父母及亲人的职业和生源地与专业认同的相关性不明显。

(5)专业前景的影响。专业前景的量表从专业态度情感、专业的价值、专业的学习环境、专业的社会地位等角度编写问卷并测量。由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与专业前景问卷的总分及其因子相关达到显著,为了进一步考察二者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专业前景各因子对专业认同的多元回归分析

项目 R R2 增加解释R

专业价值 .701 .512 .457

学习环境 .689 .492 .102

社会地位 .754 .569 .071

从表中可知,大学生专业前景的四个因子在预测专业认同时,只有三个因子(专业价值、学习环境、社会地位)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解释63%的变异量,这与秦攀博(2009)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其中专业价值因子能解释变异量的45.7%,其次是学习环境因子能够解释10.2%,然后是社会地位因子能够解释7.1%。

(6)职业期待的影响。职业期待的量表从预期工作价值、物质待遇、工作环境、稳定性四个方面进行测量,以了解职业对专业的影响程度。对专业认同和职业期待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专业认同和职业期待呈现正相关,且工作价值、工作环境、物质待遇、稳定性四个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且能够解释54.9%的变异量。

四、提高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策略

专业认同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同时专业认同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总体水平中等,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而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能力,同时也依赖于学校、 教师、 家长以及相关部门的多方面努力。

(1)学校应重视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在不同年级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学校首先应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及毕业等阶段针对性的开设讲座,提供相应的学业指导,减轻学生专业上的困惑和焦虑感,如在新生入学时可以通过专业解读、典型学习、实践基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贴近专业。其次,发挥教师第一课堂的导向作用,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上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有些学生因为上课内容死板、枯燥、上课氛围沉闷而逃课,因此教师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学科前言动态,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再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明确个人奋斗方向。一些学习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学生的启发很大,授课效果良好,学生对学业、职业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专业学习上更能明确目标。此外,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应尝试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有的独立学院开设校企合作班,办班形式多样,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意愿,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宽专业视角。

(2)家长积极鼓励,尊重学生选择专业的意愿。前文分析表明,专业志愿也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家长希望子女今后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往往选择当下的“热门专业”,学生也以父母的意愿为主。但进入学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发现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产生学习困难。针对此类情况,一方面,家长与学生应积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如果学校有相关的转专业政策,家长也应多渠道了解专业相关信息,结合子女的兴趣给予建议。

(3)学生自身采取积极措施正确认识专业认同。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因专业调剂,或是发现所学专业与想象中的不相匹配,或者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挫折感,导致其丧失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影响了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对此,学生首先要积极调整心态,通过咨询教师、阅读专业书籍等途径了解专业,增加对专业的认识;其次,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培养自身的专业兴趣,明确自身在专业上的优劣势,增加专业技能;再次,可以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或双学位或是听课等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 (8):18-22

[2]张田,孙卉,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科教文汇,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