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时间:2023-07-31 16:39: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当前制约和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政社不分,其职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部门主体不明、责权不清,其管理缺乏相应的法理依据,再加上经费无保障、队伍不稳定,管理指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受到限制。
(二)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不宽松,村级负担较重。有的地方随意转嫁行政事务,甚至仍然向村民乱收费、乱摊派,增加了村级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上下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机构、管理法规,管理约束乏力,非生产性支出居高不下,招待费、租车费有增无减,村干部人数偏多,人浮于事,有的地方将专职支委、村民委员会委员也列入误工补助干部行列,加重了集体负担。
(三)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渠道不宽广。
目前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是资源性资产发包收入,资产经营方式以承包经营为主,经营方式单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人口的增长,村集体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集体增收越来越难。
(四)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到位。
近年来,尽管中央及省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财政、信贷资金扶持力度不大,相关政策、要求难以落实到位,个别地方截留挪用上级扶持资金现象时有发生,惠农政策执行中缩水走样的问题依然存在,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持。(五)村干部队伍素质与发展村集体经济要求不适应。由于待遇偏低,上交任务沉重,村干部队伍极不稳定,有的村甚至一年一换负责人。村干部普遍年龄老化,思想僵化,创新发展能力较弱,“等、靠、要”思想严重。守摊子、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者大有人在,村级缺乏懂经营、会管理、善于创新的领头人,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迫切性。笔者认为,要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消除不利因素,解决发展瓶颈,完善创新相关机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一)顺应形势,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要以村为单位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政社分离,使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市场主体地位,成为经营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对集体现有实物资产、无形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抵押、融资、盘活,变“死资产”为“活资金”,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同时,要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部门(农经中心)职权,树立管理权威,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改变目前职能部门有职无权,都管都不管的状态,把农村集体经济纳入依法管理、正常有序的轨道。切实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来源,调动人员积极性,提升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保证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二)选优配强,完善经济发展“带头人”培育机制。
要在能人、大户、致富能手、企业主中选优配强村“带头人”,实行能人治村,发挥其聪明才智,借助其经营管理经验,找准发展路子,解决发展无方的问题。要加强村干部培训,解放思想,提高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
(三)开拓创新,健全发展集体经济多重机制。
一是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强化领导,严格奖惩,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对镇、村的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奖罚分明,使基层有压力,有动力,上下一体,共同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健全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积极拓宽发展路径,探索集体经济实现的多重方式,努力增加集体收入。进一步规范村级合同发包,坚持民主议标,公开招标,使集体资源、资产发挥最大效益;搞好为农服务,增加集体劳务与服务收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有效增加集体收入;鼓励村集体带头领办如土地股份、农机等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服务合作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三是健全经济薄弱村帮扶机制。对集体经济薄弱村,采取区、镇部门结对帮扶的形式,派员到村,理清发展思路,开展技术指导,提供资金、信贷支持,化解发展难题,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输血”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同时要坚决取消一切向集体的乱收费、乱摊派,不能让村集体经济再因“抽血”而“贫血”,切实保护集体经济利益。四是健全村级债务监控机制。建立健全新增债务申报制度和新增不良债务追究制度。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搞超前消费。对于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而确需举债的,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镇审批后方可实施。对擅自举债、增加村集体不良债务的,谁举债,谁负责。遏制村级不良债务上升的势头。同时要千方百计通过债权债务互抵、盘活闲置资产、对上争取等方式,积极化解村级债务,使村集体卸下债务“包袱”,轻装上阵,一心一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四)多措并举,强化发展集体经济扶持机制。
一、新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1.发展现状:
(1)资产负债情况
从2009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121个村委会,1458个村民小组),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45046万元,与2008年的30640万元相比,增长14406万元,增长的原因一是由于2009年新农村建设项目多,向上级争取资金大幅上升;二是三江公路征地补偿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负债4001万元,其中义务教育负债50 万元,道路建设负债380万元,兴修水电设施115万元,卫生文化设施1012万元。
(2)收入支出情况
据2009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显示,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451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997万元,占总收入的15%。在121个村委会中,当年无经营性收入的村70个,占总体的58%,当年有经营性收入的村51个,占总体的42%,其中有经营性收入在在5万元以下有49个。2009年全县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535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682万元,其余都要由村集体经济自行解决。
从以上数据结合实际调查情况看,新平县有不少的 “空壳村”、“负债村”存在,村级集体经济状况非常薄弱,村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大大削弱。
二、存在问题
新平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大部分没有经营性收入,其收入来源主要依赖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及其有限,有的连正常的工作经费都难以保证。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明显。 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以镇带村、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如桂山的克租克小组,依靠良好的区域优势,多方引进资金,建成了电子城,既盘活了资产也增加了集体和农户收入,而偏远的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大,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人才短缺也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发展集体经济既需要管理人才也需要技术人才,而这两方面恰恰是目前农村中最缺乏的人才。加之部分村干部缺乏市场营销知识,所以许多村干部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信心不足、办法有限,即使是已经实施了以镇带村项目的村集体的发展也受制于管理人才短缺。
4.项目效益不明显,缺乏带动示范效应。由于市场、技术、人才、时间、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已经实施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经济效益不明显,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5.部分村级债务沉重,2009年村集体经济共负债4001万元,平均每个村委会负债33万元,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6.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新平县各乡镇仅有1至3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跑,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
1.要提高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作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群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3.加大激励扶持力度,优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环境。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规划,镇村要制定好本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各级财政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周转金,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应安排一定的贷款扶持发展集体经济,在税收、工商管理上,对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和各种经营项目政策从优。对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干部制定奖励政策,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和事迹要加强宣传,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氛围。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首先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经验激发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5.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一是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尽管有些村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大部分村组来说仍然还有许多资源有待开发利用,二是积极清收村级债权。应回收的欠款一定要想办法回收,加快资金流转,把死钱变成活钱,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基本情况
乃玛岱村位于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东6公里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辖8个自然社,总人口643户、1464人,常住人口300户、1232人,耕地面积38500亩(占总面积的10、3%)、人均26亩,主导产业为种养殖业,共有牲畜8310头只、人均牲畜6只。2017年全村农牧业产值3465.2万元,人均收入2.31万元。村党支部有活动阵地300平米,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监督委员会3人,其中交叉任职2人。共有党员41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蒙古族党员4名,妇女党员7名,现重点培养积极分子1名。
二、乃玛岱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曾经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乃玛岱村过去集体经济纯收入不足5万元,很难实现逐年递增,而且发展质量较差,收入少开销大,收入与开支比例失衡。通过总结,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一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较少。过去,乃玛岱村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看到别人做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做了才知道不符合自己村的实际情况,而且存在“就在一棵树上吊死”问题,缺乏适合自己产业发展链的战略眼光,这种情况下,村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甚至有时候还赔本,这种情况,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壮大就从无谈起。而且,过去村集体经济投入仅靠镇财政所拨付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没有专项较大数额的投入,很难有较好的发展项目落地。二是村集体建设用地匮乏,即使有好的项目,也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乃玛岱村利用土地重新确权契机,实事求是地将一些多年来无法改造的100多亩集体盐碱地,预留为建设用地,并协调办理了建设用地相关手续,彻底解决了因缺乏建设用地阻碍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三是村“两委”班子认识不足。过去,部分“两委”干部思想不统一,认识程度不高。对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存有模糊认识,大多数干部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劲头足,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积极性,有畏难情绪。特别是从“大集体”解散过来的“两委”干部,盲目地认为“大集体”就是教训,集体经济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没有认识到“大集体”解散是有其他客观原因的,只要总结教训,解决了实际问题,集体经济还是能健康蓬勃的发展的。还有少数群众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不管不问。这些模糊、错误的认识,也成为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传统保守,缺乏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两委”班子人才匮乏,没有引进“新鲜血液”,老一辈班子成员发展经济能力不强,观念保守,不敢大胆去想,不敢放手大胆去干,存在“人穷不做、马瘦不吃”现象,发展集体经济只停留在应付上级问责上,很难实现发展壮大。
三、对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经验总结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是选好“两委”班子,找准符合自己村的发展项目,依托村集体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努力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坚持多元化、多项目发展。
(一)提高认识,营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舆论环境。从思想上大家要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脱贫攻坚工作、发展壮大农村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地区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村“两委”班子一定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常抓不懈。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安排专人和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特别是大力宣传像伊旗乌兰木伦村、杭锦旗隆茂营村那样走合作化和集体化道路的典型经验,对优秀的“两委”干部大力弘扬,提高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发展集体经济无上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夯实队伍,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战斗力。通过“两委”换届工作,新老结合,建设一支年轻化、学历高、肯吃苦的优秀的村干部队伍,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配强嘎查村“两委”班子,选好带头人。通过群众选举、公开竞聘、组织委派等方式,选派有口碑,有责任心、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嘎查村“两委”班子。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从各苏木镇选调生、应届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中选配嘎查村干部。同时,强化村级干部的配备和培养。要求村干部熟悉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熟悉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两委”班子一定要成为指导全村级集体经济的谋划者、实践者和参与者,必须进一步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指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参谋能力、协调能力和指导能力。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困境;出路
村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大大削弱,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如何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集体积累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境
1.干部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创新发展能力薄弱。根据调查资阳市雁江区集体经济可知,许多村民大都认为集体经济与他们关系不大,实在的是找到一个工资高的打工机会。而村干部工资低、任务重,有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有些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则比较片面和滞后,认为集体经济就是集体办企业、上项目,认为集体经济应该集体管,从而存在严重的“等、拿、卡、要、靠”思想。另外,部分城区村集体因建设占地补偿收益高,觉得集体不缺钱,发展意识淡薄。
2.干部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调动不了积极性。有些乡镇只是在认识上赞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实践上没有足够的激励行为。譬如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整体规划;没有将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落实到乡、村;对于发展好的乡村也没有奖励等,这样难以调动村干部以及村民的积极性,“要我发展”的被动心理没有真正转变为“我要发展”的进取状态。
3.农村资金的缺乏。农村大部分的集体收入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集体经济的收入少之又少,甚至很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村里的正常工作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支出;而且大部分农村集体负债较多,每年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有限,导致农村大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创建集体经济,另外,银行的贷款难,即使有人想创办企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由于银行的贷款条件严格,贷款困难。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集体经济管理不到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普遍感到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现行政策环境不利于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集体资产在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少数村发挥村民代表议事不够,缺乏村务公开,造成了部分集体资产的流失,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出路
1.提高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经济腾飞的重要路径选择。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2.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大力发展“菜蓝子”工程,打造效益农业和特色产业,采取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积极协调贷款等办法,以切实加大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在项目审批、土地转让等方面,只要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优先给予照顾,严格禁止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村级集体负担。
3.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人选进班子。要注意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转变他们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经验激发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关键词:黑龙江;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
一、前言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全省耕地11745.15万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9.72%,是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最富足的省份之一。2010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182.1万亩,粮食总产量突破千亿斤,达到5013万吨(1002.6亿斤),总量位居占全国第二(河南省粮食总产量5437.1万吨),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2%(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54页;《2010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相关调查资料)。为我国粮食实现“七连增”做出了重大贡献。与产粮大省紧密关联,黑龙江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农林牧渔业收入是主体,非农业收入比重过低。2010年,全省农村经济总收入2873.7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1587.3亿元,占55.2%,非农业收入的比重仅占44.8%,大大低于全国84.2%的平均水平。非农业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深刻影响着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及成效。为了解粮食主产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探索其有效发展的途径,课题组在黑龙江省农委法规处的支持与配合下,于2011年6月上旬,对哈尔滨市阿城区及肇东市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阿城区、双丰街办及胜祥村、爱民村、椴树村;肇东市、昌五镇及一街村、二街村;海伦县前进镇双发村与六合村、共合镇共青团村、永和镇经建村,以及上述9村农户问卷23户,其中,有效问卷22户),获得了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状况和经营方式的初步认识。
二、村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阿城区和肇东市都位于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内。阿城区位于哈尔滨市东南23公里,面积2445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2010年,全区耕地面积119.4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08万亩(其中,水稻21万亩、玉米75.7万亩、大豆9.3万亩)。粮食总产量11.49亿斤。肇东市是国家商品粮和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它南距哈尔滨53公里,地处松嫩平原腹地,面积3905平方公里,总人口93万,其中,农村人口63万,耕地面积378.5万亩,2010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8.69万亩,总产量53.8亿斤,位居黑龙江省县级首位,全国县级第三位。
样本县域经济中农业比重都比较重。2010年,阿城区地区生产总值190.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42亿元,占13.3%;农村经济总收入90.3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21.9亿元,占24.3%,非农产业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75.8%,但是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肇东市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87位,该市地区生产总值305.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62.4亿元,占20.4%;综上所述,样本县域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这是研究样本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及状况的重要条件或经济背景。
如果,将村域经济主体分为农户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和村域新经济体(专业合作社等),调查发现:农户经济水平及农民人均纯收都不低,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贫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尚处在发育过程中。
(一)家庭经营第一产业和外出务工是农户经济的两大主要经营方式
在“双层经营体制”下,农户经济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层面。农户经营状况及其方式可以通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结构指标而获得。近年来,样本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阿城区从2006年的4768元增长2010年的8588元;肇东市由2006年的4101元,增长到2010年的7898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国(5919元)和全省(6210.7元)的平均水平。
深入到调查村的农户问卷得到:样本地区户均人口3.18人,户均劳动力2.27人,劳动力平均赡养人口1.4人;户均承包耕地面积26.14亩(人均8.21亩),加上“四荒地”及土地流转因素带来的土地变动,户均实际经营土地面积34.77亩(人均10.93亩),在22户农家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最多的一家为74亩(人口4人),最少的一户是8亩(人口2人)。这一组数据进一步证明,黑龙江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相对富足和成规模,一般情况下,通过土地经营即可基本保证家庭生活温饱需求。
农户家庭生产性资产已有一定的基础,问卷户平均每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2.78万元,其中,生产性用房1.38万元,农业机械0.69万元,役畜0.57万元,其他0.14万元。从农户家庭经营方式看,家庭经营和外出务工是主要经营方式,家庭经营中又以经营第一产业占据对优势(见表1)。样本地区农户经济温饱有余、富裕不足或小富即安的态势比较明显。
(二)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贫穷,补贴、发包及“一事一议”筹资是主要来源
我们选择村域经济在当地县域经济中中等偏上水平的两个乡镇(街办)做深入调查,获知如下(见表2)。
2010年,阿城区双丰街道和肇东市昌五镇共21个行政村中,当年无经营收益的村11个,占总村数52.4%。根据当前农村村域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低于5万元的仍然属于贫困村,两镇(街道)当年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共4个村,占19.0%。当年经营无收益和收益低于5万元的合计达到71.4%,而50万元以上较高收益的村只占4.8%。样本乡镇(街办)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的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域内村级集体经济的总体面貌。据了解,2010年,黑龙江全省黑龙江省共有9033个行政村,当年无收益的村4496个,占49.8%,收益低于5万元的2207个,占24.4%,两项合计74.2%。
用阿城区、肇东市和海伦县村级问卷数据,可以获得更加详尽的关于村域经济基本情况以及村级集体经济运行的状况。
表3显示:样本地区平均每村有10.2个村民小组、6.1个自然村,701.3户、3154.8人,外来农户47.1户、人口174.1人,表明黑龙江省村域规模普遍较大,外来人口占到一定的比例。从村域劳动力就业情况看,村均劳动力1513.2人,其中常年外出665.6人,占44%,从事家庭经营的占56%。从业结构同样反映出农户经济的两大经营方式。从土地资源占有情况看,村均耕地资源15297万亩,其中,承包到农户的14452.8亩,占94.5%;村均机动地607.2亩;村均林地和山地面积547.6亩,其中集体统一经营31.1亩,占5.7%;村均四荒地资源55.6亩,可养殖水面12亩。从村集体经营收入看,村均18.7万元,其中统一经营收入0.5万元、占2.7%,发包及农户上交收入6万元、占32.1%,房地产租赁收入1.1万元、占0.6%,上级补贴收入7.8万元、占41.7%,单位扶持和社会捐赠0.06万元、占0.3%,一事一议筹资3.2万元、占17.1%,表明粮食主产区村级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三大来源,一是上级补贴,二是土地发包及农户上交,三是“一事一议”筹资。
(三)村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尚在发育中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省约四分之一的农户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中。目前,黑龙江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3万个,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社近7500个,养殖业的合作社近4000个。在调研的9个样本村中,只有二街村的合作社有一定的发展,共有玉米种植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养牛合作社和蛋鸡合作社四个合作社,分别有100户、30户、30户、70户入社。
三、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
样本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表3已经清楚地反映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单一,主要以土地发包经营为主,而集体直接经营较少,房地产租赁以及投资收益等经营方式,只在极少数村有。
(一)集体资源发包经营
集体资源主要是“机动地”、“四荒地”、砖瓦窑厂、可养殖水面等资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拥有这些资源的所有权、处分权和收益权,而其经营权则通过公开竞标的形式承包给农户或企业,发包价格随着市场价格变化有所调整,承包期限一般为3-5年,个别情况下也有承包20年的。收费方式一般采取中标农户或企业在中标第一年一次清,也有按承包年限平均逐年交纳的。正因为如此,样本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拥有或多或少的“机动地”或“四荒地”等资源,但却只有不到50%的村当年(2010年)有发包及农户上交收入。案例如下:
胜祥村有“机动地”350亩,承包期限3年,承包费3年5万元,一次清;另外该村还有一个砖瓦窑厂,承包期限20年,一次性付款70万元,这些收入前些年已经用于村级公路建设,因此,2010年没有发包及上交收入。
爱民村有400亩“机动地”,承包期限3年,承包费3年共4万,分3年交付承包费,所以,2010年该村有1万元的发包收入。
椴树村有450亩“机动地”,按20年期限发包,2010年没有发包收入。
街村有“机动地”800亩,三年一招标,每年15万元承包费,因此,村集体每年的发包和上交收入比较稳定。
二街村共有“四荒地”1800亩,三年一招标,从2009年开始以招标形式发包,每年承包费27.5万元;另外有“机动地”200亩,同样三年一招标,每年收入5万元。2010年,该村集体经济仅资源发包收入就达到32.5万元。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的管理和经营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粮食主产区(非农产业不发展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水平,只要抓住了这个环节,黑龙江农村及其相同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实现较大增长。
(二)村集体直接经营
直接经营是指集体经济资源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生产经营、管理和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行使管理权。众所周知的原因,自时期的社队企业至改革开放时期的村办企业,数次热潮数次衰落,不仅留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留下巨额债务,而且给村组干部和农民群众留下严重的心里阴影――村集体办企业不可能成功,村办企业留下的不是财富而是债务,这种根据“历史经验”形成的否定认识,在黑龙江农村干部和群众中影响尤甚,我们所调研访谈的村庄中,无论是村干部还是农民群众,都对村集体办企业的做法持否定态度。昌五镇干部反映,该镇以前各村都有村办企业,后来都垮了。因此,在样本地区村集体几乎都无直接经营企业的方式,3个县(市、区)9个村的问卷结果,只有二街村集体直接经营饲料加工企业,年收入4.8万元。
(三)房地产租赁经营
房地产租赁经营,是乡村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伴生物,因此,与粮食主产区乡村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相一致,样本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房地产租赁行为较为稀少。样本村中,胜祥村的冷库租赁,租赁期10年,每年有0.2万元房地产租金收入;二街村集体有20平米的街面房17间,每年租赁收入9.5万元。
(四)补贴收入
补助收入即政府转移支付,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村级组织的基层治理职能和社区公共服务职能是县乡(镇)政府职能在农村的延伸,村级组织履行职能的报酬理应由公共财政支出。因此,应该把财政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助收入,看成政府必须支付给村级组织对基层治理和社区公共服务的报酬。在这个意义上,补助收入也是村集体的经营方式之一。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村域社区生产、村民生活及社区公共服务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2010年,样本村平均,每村集体经济总支出14.3万元,其中,村干部及社区固定工作人员的工资4.8万元、村内各项务工补贴0.8万元、村级组织办公费用4.3万元、环境卫生及治安巡逻费用0.7万元、村民医疗社保及福利2.3万元、文体活动费用0.1万元、用于村域农业生产服务(沟渠路维修水电等)1.3万元(见表4)。在村域公共设施建设、村民福利等许多方面,公共财政的阳光尚不能完全覆盖,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村级组织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村级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最终只能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买单。
四、促进粮食主产区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黑龙江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村干部积极性不高。集体经济与村民利益关联度尚不够紧密,村民尚未意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对农户个体经济和村庄公共服务的推动作用。
第二,就黑龙江而言,村集体可用于经营和开发的资产少、价值低。实行家庭承包后,土地、山林等大都承包给家庭和个人,农村税费改革后,家庭承包已不向集体上交收入;集体可以用来发包、出租的资产主要是一些机动地、荒山等,甚至,文章调研的很多村庄已没有可发包的资产,也就没有经营收入。
第三,就村级集体的资源管理而言,有的村集体资源发包期限过久,一承包出去就是10年或20年,一次性付费,结果不能根据市价及时调整承包费,也就无法增加村集体收入;就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经营方式而言,方式较为单一。目前阿城区和肇东市村集体经济来源主要是土地承包款、集体资产租赁和补助收入等。但集体资产租赁等收入并不是每个村都有,相当一部分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机动地的土地承包款,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相当狭窄。
因此,要促进粮食主产区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宣传力度,使村干部和农民了解到村集体经济的性质、作用和其所能带来的利益,明确自己在集体中的相关权利和责任。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给予引导、鼓励和扶持。
第二,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支持村集体在盘活土地资产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使农村集体土地尽快转化为发展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
第三,建议巩固现有的发展模式,积极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努力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形式。通过产业带动增收,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结合起来,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创办形式多样的经济实体,增加村级经济收入。对空置的办公用房、旧厂房等进行改造利用,通过建设标准厂房,采用承包、出租等方式,取得长效收入;根据村庄的区位和资源特点,选取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探索出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实践证明,一个村庄如果没有自己的“造血”功能,而仅靠外部“输血”,是注定没有活力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要有效地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开发增源问题,必须要积极拓宽发展渠道。
关键词:集体债务;新思路;新举措;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它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伟大意义。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是一条充满挑战、布满荆棘的艰难之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有许多的难关需要攻克。对于全国大多数的农村来说,村级集体债务就是第一道难以攻克的难关。多少年来,村级集体债务一直牵制着各地村级主要干部的工作精力,影响着农村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尽管农村各级领导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客观效果并不理想。在某种意义上,不解决村级集体债务这道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无法迈步。怎样才能有效化解村级集体债务呢?
一、化解村级集体债务应实行三个转变
(一)从节流为主向开源为主转变
通观各地化解村级集体债务的措施,大多停留在节流的层面上。比如严格规范村级开支,实行账目的透明化、民主化,让全体村民对村级的各项开支都有知情权、监督权。另外村账乡管也从源头上杜绝了一些地方无序开支的弊端,遏制了少数村干部、滥用、滥支的陋习。村级账目的公开透明,也体现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程度,提高了村民主人公意识。然而,以节流为主的措施对于化解几十万、几百万的村级集体债务效果并不明显。它的最大贡献就是遏制了村级集体债务的增长,对于减少村级债务基本上没有多少效果。因此,转变工作思路是当务之急,既要节流更要开源。只有开源才能广开财路,集体家底才能厚实,这样,几十万、几百万的债务化解就不再是难题。
(二)从鼓励、扶持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向鼓励、扶持发展集体经济为主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正确政策指引下,各地的民营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解决了数以千万计人员就业问题,并为国家提供了稳定增长的税源。可以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但是,具体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威力大大减弱。坦率地说,民营经济对于农村经济的拉动远没有对于城市经济拉动的那样明显。这并非民营经济本身的过错,而是环境变了,对象变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就受到了限制。一些地方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是那个特定地区的产物,对于全国大多数的农村来说并没有可比性,更没有普遍意义。因此,化解村级集体债务必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是目前中国农村行之有效最客观最实际的发展道路。以江苏华西村为代表的全国十大先进村已经用他们成功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集体经济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离开了集体经济这个主体,农村的面貌就很难改变,新农村建设可能也就无从谈起。
(三)从着眼于化解村级集体债务的小目标,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转变
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目光远大方能成就大事业。多年来村级集体债务的化解收效甚微,除了政策导向、措施方法不当之外,也与农村各级领导在具体操作中就村级债务谈村级债务有关。在许多的农村领导眼中,只要村级集体债务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发展的难题就解决了。可以说这种短视的行为也从根本上影响了村级集体债务的化解。
村级集体债务虽是一道难关,但这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无数的难关之一。化解村级债务虽然是乡村两级领导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远大目标比较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各级领导目光远大,解决村级集体债务就会有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
二、新思路、新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它需要各级领导、广大群众付出非同一般的精力和汗水。如果还是沿袭以往农村的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到头来只会是美好的愿望。因此,要使美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就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
(一)地方政府必须从指导思想、工作思路上有根本的转变
这些年来各地的招商引资搞得红红火火,从具体效果来看确实对当地的工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这项工作的成果就要大打折扣。
因为招商引资只是工业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无论它多重要,也只是一个工作中的环节。现在的问题是诸多工作中的一个环节被无端放大到全部的工作中,它不仅凌驾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上,简直就有取而代之的发展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从农村发展来说,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重视三农工作,但是在汹涌的招商引资洪流下,它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被冷落是再自然不过了。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真正取得实效,地方政府要摆正两个位置,一个是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另一个是招商引资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这两个位置摆正了,科学了,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地取得成效,反之则不然。
(二)大力发展、振兴集体经济
农村发展的原动力,或第一次推动力靠什么?毫无疑问是资金。没有资金的第一次推动,新农村建设这个轮子无论如何是转动不起来的。但是,农村眼下最缺少的就是资金。大多数的村负债几十万、几百万,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要建设新农村无疑是不可能的。
资金从哪儿来?要靠自己,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富裕农民,只有一条路,至少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那种以为只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就能使农民致富的想法可能适用于浙江,适用于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但却不适用于广大的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远离中心城市的落后地区。
(三)下大力气培养农村各类人才
要发展集体经济,没有人才不行,这种人才,既指管理人才,也指技术人才,这正是农村最缺乏的人才。
人才的来源,一是当地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各类合格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另一方面,数以万计在外打工的青年男女也是一个庞大的人才队伍。打工者尽管是在城市里工作挣钱,但是他们的根在农村,他们并不是城市市民,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在一个可见的期限内是不可能融入城市的。因此,农民工从城市建设的脊梁完全可以变为新农村建设的脊梁。各级政府对于这支人才大军的使用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这支人才大军,有了正确的政策指导,新农村建设将迈开坚实有力的步伐,再不会仅仅停留在纸上,停留在口号中。
(四)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举办各类学校,努力促使农村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在农村中只占极少部分,从长远来看,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全民素质提高了,基础雄厚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就会随之提高,农村面貌的改善就会指日可待。
这里所说的学习型农村中的学习,不仅仅是指学习各种实用知识,还包括作为人所必备的知识,比如说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等等。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具备浓厚的知识氛围,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差距就会缩小。
(五)充分发挥乡镇一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使其工作的重心、中心都放在新农村建设上面。乡镇一级政府面对的本来就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的工作目的就是谋求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地使农村富裕起来、文明起来。但是事实上,许多的乡镇一级政府工作重心早已转移到招商引资上去了。资本的逐利性驱使投资者的焦点在城市,在交通便利熟练劳动力充裕的城市。因此劳民伤财的招商引资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农村工作的开展,迟滞了农村面貌改善的步伐。
(六)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
特别是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等领域有明显的改善。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援农村。尽管农村的发展原动力在于亿万个农村的农民,在于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一定程度的外援可以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同时要反对盲目城市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应坚持就地转化为主,城市的发展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七)明确上级领导对于下级的考核
要明确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内容,应当制定可量化的指标,严格考核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那种大而化之,务虚不务实,重工轻农的考核方法必须废止。是否将新农村建设作为最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
各级领导要从国家长治久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充分意识到农村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真正将三农而不是其它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就可以乐观地期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迈开大步,取得辉煌的成就,从而造福于亿万农民。
中国近三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既得益于改革,也得益于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吸收大量的国际资金,也吸纳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当然也应当吸收外国先进的农村建设经验。不可否认的是,别的国家与我们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农村建设更深深地打着经济发达的烙印。财力雄厚的国家对农村建设可以倾注大量的资金,这对我国来说有些困难。但是,农村建设的经验也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因此,应当下力气组织专门的力量来研究世界各国农村建设的经验,尤其是要研究与我国国情相近的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比如韩国农村建设就是很好的借鉴。韩国政府启动农村建设的时候,经济发达程度并不高,政府的财力支持也有限。但是经过多年的建设,韩国农村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
学习别国的经验,一是要注意学习别人经验的实质,而不是抄袭别国的做法。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都在农村建设事业中打上历史的民族的烙印。同时,也应当研究别国建设农村所走过的弯路,所犯过的错误,这样就能避免无谓的损失。对别国的经验研究、学习、考察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坚决反对走马观花,坚决反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样的结果除了浪费金钱之外,别无用处。研究借鉴别国的经验,可以动员国家的力量,由国家组织专门的机构,这样的效果更好。洋为中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同样是适用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过去几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相比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尽管它与过去的农村建设有继承性,但是这种继承性并不排除它是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它所要解决的已经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问题,它还包括了文化层面、政治层面的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让农民过上殷实的生活,还要使农民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有所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有所增强。要实现这一点,就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建设需要这样的一大批新人: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广阔的胸怀,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他们不仅对中国的实际有真切的了解,同时对于世界的实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都有透切的了解。有了这样的一大批新人,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导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工作仅仅5年,却遇到了全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2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人员不断减少、工作重担加码、难度愈来愈大的情形下,他毅然担起了全区农村经营管理和农村涉农、涉地政策贯彻落实的工作重任。
近年来,农村矛盾突出,不稳定因素最多的问题莫过于征地补偿费的分配。为此,他投入大量精力深入到乡村,与基层干部和上访群众交流,深入细致地了解掌握征地补偿费分配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借鉴外地经验、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和文件、请教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强对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的若干意见》,为及时解决因征地补偿费分配而引发的矛盾和遗留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征地补偿费分配而引发的案件从平均每年200多起减少到现在的十几起。所有争议全都得到妥善解决,没有发生越级事件,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稳定,保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于资产和资源管理,他敏锐的察觉到多年来村级集体资产和资源管理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都是村委会公章“惹的祸”。于是果断在全区实施了村委会公章由办统一保管制度,成功破解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和发包过程中,一些村干部随意使用手中掌握的村委会公章、暗箱操作、逃避监管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难题,为进一步促进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壮大村级财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2012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三资”管理工作示范区。
几年来,金跃铭直接参与指导完善土地二轮延包和调整分配机动地的村子达60多个,涉及土地面积3万多亩,人口2万多人,接待群众10多万人次,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确保农民安居乐业,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创新工作,注重实效,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彻底扭转了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混乱局面。他还在全省率先进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分配关系科学合理”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