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1 16:39: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途径

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比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下去。另外,我们还要将家庭、社会与学校联系到一起,组建完善的教育网络,增强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工作,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环境保障。

二、增进师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心中沉睡已久的巨人,所以我们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世界,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挥教育的价值,体现教育的意义。比如我们首先要明确地告诉每个学生:他们是好孩子。当学生犯错时,我们不能严厉的指责他,这样只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效果会适得其反,而是应该想办法引导学生自己承认错误,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从而勇于直面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错误,尽自己的努力去换取大家的信任和原谅。另外,为了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用语言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灌输刻苦研究和努力奋斗的思想,给学生讲一些名人事例,比如开始成绩不理想,但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科学家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事迹,从而让学生树立目标,明白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功的一天,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品质。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教育效果

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紧随时代潮流,坚

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总之,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必要性;可行性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所说“心理活动的规律贯穿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贯穿于每门课程发展的始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开始由传统的追求物质生活到现代的追求精神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必需品。初中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当前,我国的很多初级中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众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探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发展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历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屡见不鲜,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校园突发事件以及种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灰暗的心理慢反应向人们昭示着当代青少年学生诸多严重的心理病垢。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无论从党和国家教育方略的高度,还是从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的实际出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教师青睐的对象,教师基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致使很多学生在考上大学、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社会生活中屡屡碰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走极端的案例并不鲜见。一些曾经在初高中时成绩优秀的佼佼者,在大学和工作时却难以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究其原因,那就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由于成绩的优异,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当这些学生自己独自面对生活时,心理上的问题以及性格上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致使其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传统应试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残害。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健全学生的人格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3.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与之相适应,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既反映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又标志着新课改实践的深入和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又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 

1.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交叉性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兼顾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之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共性,这就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本身也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教学方法,都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未成熟的时期,也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初中语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4]14号文件 

篇(3)

关键词: 苏北农村 初中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初中阶段,广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微妙变化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不小冲击,针对这些情况,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中学德育大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等多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心理健康教育”被冷落。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心理素质没能因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必备素质而给予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致使社会、家庭、学校至今对心理素质教育都难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重组,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科技文化和生活水平提高,这些必然对正值青春期、对新鲜事物特感兴趣的少男少女产生重大影响,其负面效应是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特别是面对升学这一指挥棒,紧张繁重的学业负担和成龙成凤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心理负担更重,心理困惑、失衡、障碍更普遍。上海、北京、辽宁等地对中学生的相关调查均显示有心理异常的学生达35%左右。

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农村教育环境,使得农村学生成为一个强大的弱势群体,造成农村学生闭锁、自卑、嫉妒、受挫能力弱、人际关系紧张、人格偏执等心理。对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类似心理问题,以往的教育忽视心理因素分析,以行为教育代替心理教育,使得教育工作严重脱离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心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育”、“学校管理”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在生源较多的农村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的确很少。据调查,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中城市占20%,县城占7%,乡镇占1%,农村学校还是一个空白点,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苏北农村学校,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尤其与苏北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与“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壮大,仍受到许多“瓶颈”的制约:建设投入不足,办学政策缺位,教师专业资质低下等。因此,如何打破“瓶颈”,促使苏北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是一个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但是,应试教育偏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政治思想教育,尤其是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青少年除了要承受社会生活负担的重压外,还要承受学习任务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多种负担的重压。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存在考试、人际交往、适应环境等心理障碍;少数学生存在人格缺陷,如悲观情绪、自杀意识、偷窃行为等不良品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部分学生患有心理疾病。

素质教育是以生理素质为前提,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的整体性优化教育。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当前,农村中小学由于教学设施不完备,信息闭塞,教师的自身整体素质不高,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肤浅,造成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现代社会的冲击使学生产生了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

农村虽然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知识经济迅速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乡里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现代社会在发展中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消极因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乡里人”。社会上陈旧的风俗习惯死灰复燃,凶杀打斗的影视天天播放,格调低下的书刊、影碟充斥文化市场,这些都在不同程度地腐蚀人们的灵魂。此外,社会上的、以权代法和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在严重腐蚀孩子的心灵。农村孩子敦厚、质朴、勤劳、善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很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文化影响的能力,往往美丑不分,容易做出让入难以置信的傻事。

(二)不良的家庭环境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先天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单亲家庭剧增。有的家庭虽然还没有完全破裂,但是已近乎名存实亡。这对于不谙世情、承受挫折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来说,极易导致心理问题。目前,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偏重于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或养而不教,或重养轻教,这种厚此薄彼、宽严失度的教育方法妨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农村,由于家长忽视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导致孩子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不少农村家长为了让孩子离开农村,在学习上百般苛求,不顾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扼杀了孩子天真活泼、好动、合群的天性。具有封闭、孤独、狭隘、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就是这种家庭教育的产物。此外,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子女多由老人和亲戚照看,他们在外面终日忙于工作,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了过多压力和困惑,家庭往往成为他们宣泄压抑情绪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因此,破损的家庭结构,父母专制的教育方法,紧张的家庭气氛是导致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自卑、逆反心理、离家出走等,一遇到挫折和打击,便很容易出现意外。

(三)学校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心理素质后天发育不良。

首先,目前大多数学校还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尤其是农村初中落后的办学条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严重滞后,表现是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都难得有一次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而举行的主题班会或活动。虽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些品德意志方面的教育多少涉及心理教育问题,但往往局限于学生学习的勤奋、刻苦和专心致志,绝少关注大多数学生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教育教学内容只面向少数“尖子生”,大部分学生失去与他人平等发展的机会。这样不公平的环境,使得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最终沦为“问题学生”。

其次,有些学校的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心理健康教育被排挤到可有可无的地位。中学生急需的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等在某些学校或者被取消,或者被盲目应付。有些教师甚至当面讽刺、挖苦学生,把学生轰出教室,撵学生回家找家长、打骂、变相体罚学生的错误做法相当普遍。此外,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较低,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很不到位。由于条件所限,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个别学校竟让一些因业务水平低、工作态度差、能力差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补此空缺。从目前状况来看,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基本上是由班主任承担。一些班主任知识结构片面、单一,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再加上被平时琐碎而繁重的其他工作所牵制,因此,他们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致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常因为缺乏正确、有效的规范而盲目从众。

再次,一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多流于形式。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大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流于形式,这种现象在苏北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在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下,社会仍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于是,各级学校便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升学无关的课程一律不开,或者即使开了也流于形式。

最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有效性。据调查,开课、办板报、举办讲座活动是目前苏北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途径,这三种途径反映了苏北农村初中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以团体辅导及静态宣传为主的特点。从苏北农村初中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看,基本上是以“认知为主导”的,教师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认知的提高”,让学生背一些简单、枯燥的概念、原理,忽视了学生行为的训练、提高与培养。学生的个体需求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满足,学校没有开展心理辅导课,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效率不高。

(四)农村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传统观念,使学生身心发展极不平衡。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大多交通不便,娱乐设施及场所缺乏,因此,家长在闲暇时最多的活动就是打扑克、玩麻将和看电视、录像、影碟等。这类休闲娱乐方式自然引发孩子们的模仿。农村孩子思想单纯,加上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对他们疏于管教,他们会无意识地形成小团体,参与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由于无经济来源,他们只好编造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要不到就变着法子骗家长,甚至走上偷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其次,由于农村的封建传统观念比较严重,学生谈“性”色变。一些教师甚至视讲人体生理卫生课当中的生殖系统知识为“低级下流”,致使学生缺乏对生理现象与心理问题关系的正确、科学的认识。此外,由于农村学生受成长环境限制,缺乏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际交往技巧。

(五)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而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教师。没有这样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会深入,更不可能有成效。我们对教师进行过侧面调查,结果表明,懂得“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不到10%,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还不到3%。

三、改进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苏北农村初中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经过几年努力,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社会和学校的一定关注,但人们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感仍认识不到位。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把宣传重点放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学校校长、各位学生家长身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人主管、有人督促、有群众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摆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似“无水之鱼”的局面。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指出:“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趋势是从兼职为主转向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之所以普遍存在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师资,作为权宜之计,只好借用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让不懂专业的人做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强人所难,又难免使工作步入歧途。为此,尽快抓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农村中学应依托地方高师在硬、软件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短、中、长期培训计划,分阶段、有层次地进行。就培训对象而言,短期计划以分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为主,中期计划以各科任课教师为主,长期计划则是地方高师整合力量,积极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农村中学现状而言,短、中期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支持与配合下,培训过程应充分考虑不同岗位的不同特点,对兼职教师和普通教师给予不同程度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率。通过紧凑而有系统的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干预和影响手段,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机构定位、编制配置、经费划拨、培训提高、资格认证、工作量核算、福利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解除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乐于、专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加强环境建设,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心理。

要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地发展,必须有适合这种发展的良好环境,因为环境能造就人,在诊治与矫正不良心理的工作中,应将环境的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上。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景点设计,环境布置上巧于安排,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实施自我心理调节。如学校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活动周、科技月等活动,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开展琴棋书画活动、观看优秀影视剧等,提高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其次,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通过良好的学习风气、师生关系、同学友谊,对学生进行熏陶。如在班级中成立互助学习小组,贫困同学助学基金会等组织,在班级中建立和睦互助的同学关系,营造勤奋向上的学习氛围,使特殊生充分享受班级温暖。班际之间可以开展各方面有益的学习竞赛、体育比赛,在比赛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营造整洁舒适的教室空间环境,营造民主严明的法治环境,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人际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次,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起到表率带头作用,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最后,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的家庭。学校应成立家教委员会,办家长学校,利用它向家长传授心理教育知识,使孩子和家长在一起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在这样的美好和谐的环境中,不仅降低了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还使已有的不良心理得到了矫正。

(四)利用各种组织作为活动载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态,学校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心理训练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树立自尊心、培养自信心。

1.开展“友好班级活动日”。校内部分班级建立友好关系,每逢重大节日,友好班级学生一起联欢,使孩子们结下深厚友情。

2.建立“残缺家庭爱心社”。定期到学生家中,做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抚慰孩子心灵的创伤,联络父母与子女的感情,使学生虽然家庭残缺而心灵不残缺,鼓励学生“失亲而不失志”。

3.建立“差生结对帮教组”。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党员、教工团员都可以承担“双差生”的帮教工作,通过结对活动,使他们消除厌学情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顺利完成学业。

4.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针对特困学生产生的自卑心理,学校可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如利用班团课、板报专栏、校园广播、征文比赛等形式,介绍特困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事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由于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和修养也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及修养要靠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锻炼和调节。为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在提高中小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耐挫折力,完善健康个性,优化心理结构。

总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要多样化,要有互动性和针对性。

(五)在品德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指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注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对《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加以梳理,就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我们可以结合珍惜时间与理想前途的教育,结合时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尽快使学生的心理驱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第二单元走进新的学习生活,可以渗透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学习方法的讨论等内容的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任务,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相逢是首歌》的教学设计,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发现友谊的重要性,掌握获得友谊的方法,自觉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尊重、真诚,要理解,要宽容。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实践了交友的过程,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取到积极作用。

(六)构建“五结合”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五结合”主要内容是:心理教育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教育与学生对学生咨询相结合;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心理教育与家庭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教育与修身养性相结合。“五结合”的教育辅导模式,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生存的环境,给学生潜能发挥创造条件。它能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它不是零散的、片面的、非系统的、盲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在于治疗,而且注重预防和发展,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七)改革农村初中教育评价体制。

加强苏北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改革当前教育的评价体系,营造能够发挥学生潜能、保护学生个性、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改革后的教育评价体系包括能够全面评估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系统和全面评估教师素质的评价系统。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学生家长、教育部门等的大力支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决策者、执行者、实施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一定要认清形势,积极探索,把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2]黄锦衣,蔡钾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教学与管理,2002(4).

篇(4)

政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新课程改革下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健康工作者,而是应把其融入各种课堂上,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政治学科具有道德价值观引导和人文关怀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每一位同学积极阳光的成长是政治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生理、心理的客观要求。十三四岁的初中生具有心理活动状态不稳定、认知结构尚不完备、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同步、对家庭社会的依赖与寻求自主矛盾等特点。这些原因导致他们比成年人产生更多的焦虑和遭遇更多的挫折,也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短期的心理上的困扰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会产生困扰,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一个健康的人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让人们身体的健康更加具有保障,然而中学生面临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巨大,很容易产生心理畸形。

在当今网络信息社会,我们不时听到青少年自杀、自伤等相关事件,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解决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2500名青少年之中有24%想过自杀,中国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青少年则是其主力军。由此可以看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和急迫性。

健康阳光的心理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幸福生活的钥匙,对一个人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课程的结合点

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教学具有高的契合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心理学领域,道德价值和道德感情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因为在每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生活在特定的情绪、情感情境中,能否具有同理心正确的感知与体验他人情绪并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人具有重要意义。而政治教材恰恰是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的很好的素材,亦是审美的优秀范本。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进而生化为其道德价值取向。在教材中处处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子,教师应注意挖掘,带学生徜徉其中,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心理学具有众多经典理论,可以为政治教学提供绝佳的组织手段,进而创造更为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比如短板理论告诉学生最短的一块板决定储水的容量,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自己。奥卡姆剃刀理论告诉学生在做事情是应把握事情的主流和实质,顺其自然,不把问题复杂化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助于学生政治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世事洞明皆学问,对于政治课程更是如此,一个学生政治知识的素养决不是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达到的,需要学生深入生活用心体会,丰富生活经验与阅历。而心理学正是基于人生活经历经验的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有助于促进其思想成熟,达到心理健康与政治素养提升的双丰收。

三、课堂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1.挖掘教材资源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其本身覆含一个个生动形象、具有哲理与情感韵味的小故事。学生透过阅读、分析、思考,从而认识世界,体味生活。读书可以丰盈人的头脑,思考可以让人更成熟。比如,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挫而不折,积极进取”时,应鼓励学生把理论与现实相连接,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具有双面性的,当大家遇到挫折时,不应仅仅看到其艰难困苦,而也应看到透过这次挫折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经历,成长更多。沙漠中,悲观者会说“只有半杯水”,乐观者会说“还有半杯水”,这样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效果会更明显。

2.创设教学情境

政治教学课堂不应是个严肃的“一言堂”,而应具有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书本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增加班级活力,以情感为纽带,以理智线索,实现道德教育方式的根本改变,让学生用脑子来思考,用心来感悟。

课堂的形式应更加丰富,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竞赛等,帮助学生适应团队合作,增强其服务和奉献意识,激发每一个人的学习与交往动机,让学生有意识的和别人沟通交流,互相肯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提升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内外的实践活动都是政治学科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肥沃的土壤,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和心理辅导活动,如“困苦也是一种幸运”“给别人一个笑脸”“当别人误解你时”“阳光总在风雨后”等主题都是塑造学生心理品质的不错的选择。

3.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作为一名政治学科的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潮流,洞悉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只有如此方能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政治教师需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了得问题并通晓基本的处理策略。同时,政治教师应不断地汲取最新的知识与资讯,和学生一起成长。如果教师自己固步自封,不能够与时俱进,他讲授的理论对于学生们来说毫无价值和吸引力,自然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不断“充电”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上,更多的给一些内向的同学表达的机会,积极的鼓励后进生,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创造向想法予以引导和鼓励等。综合运用鼓励性语言,通过动作、手势、眼神等给学生以赞许,对存在适应障碍的学生予以特殊关注,帮助大家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2.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2.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教育 问题 对策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频频出现问题,中学生的情况更加明显突出,许多学校都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并配备了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引和帮助。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以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中学生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训练,从而对中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能够切合实际地解决学生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有些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1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普遍认为初中生最重要的是身体的健康成长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全呈忽略状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从来没有对孩子进行过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情况。在当前大多数家庭中,很多父母都不教育孩子,放任孩子随波逐流,而且因为其本身心理不成熟,导致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而没有起到榜样作用。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导致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健全甚至缺失。在学校教育中,因为学校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和教师对其意识的浅薄,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置之不顾,并强加给学生传统的观念,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也不倾听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健全。

1.2没有正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有一部分学校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此开设了一系列课程,比如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等,而且投入了雄厚的师资力量,认为只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就能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素质,这从根本上就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利用集体教育、环境熏陶等方式开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心理疾病而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素质提高的一种教育活动。两者之间从根本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校要改变这一观念,不要因为过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要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2.1大力加强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大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建设都较为简陋,缺少必备的硬件设施,咨询室环境的建设也比较粗糙。因此,在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除了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人才外,还需要加强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比如心理咨询室地点的选择,咨询室地点的选择应该以安静方便为原则,通常设在校园人流相对较少的地方,避免求助的学生感到不自然,害怕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但是选择的地方不能太偏僻;咨询室的室内设计应该以暖色调为主,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温馨、自然、亲切,同样的室内的光线也要柔和,有利于咨询工作的展开;配备一些工艺品、盆栽、花瓶等,这些使室内的设计更加高雅,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放松并产生信任,避免咨询室的环境设计与教师的办公室或者教室相似,使学生产生紧张感和压抑感。

总之,一个简练、温馨的咨询室可以让学生倍感温馨,有安全感,不会担心被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这样能让学生放松,无所顾忌地讲述相关事情,详细讲述细节问题。心理教师可以认真、细心倾听学生的讲述,从而帮助学生正视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促进心理咨询工作的积极展开。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科学性而且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指导。除此以外,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还需要经常选派一些专、兼职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同时邀请一些心理学专家开展讲座、指导。近年来,随着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精神疾病的高发,许多心理教师对其认识不够透彻,导致对此类疾病与一般心理问题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专门的培训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医院进行实习,了解此类疾病的临床表现,避免出现错误的诊断。

2.3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

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时掌握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对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大有裨益。初中生大部分年龄都是在12~15岁,处于发育的高峰期,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对新鲜和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在这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初中生待人接物上都比较敏感、感情上更加细腻,因此,想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就需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能够进行有效沟通,这是关系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初中生性格不稳定,易怒、烦躁、冲动等情绪容易产生,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上和生活上多关心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助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越来越多,社会和各界人士都必须引起重视,尤其是学校,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抵制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害,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和组织抽样学校的相关领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班主任、学生代表座谈的方式进行。共收回调查问卷349份,座谈会材料36份,其中经过市(州)或县、区汇总整理的座谈会材料8份。本次问卷调查收回的小学问卷155份(城镇学校73所、农村学校82所);初中问卷147份(城镇学校70所、农村学校77所);高中问卷47份(城镇学校39所、农村学校8所)。问卷统计显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319所,占被调查学校的90.4%,其中小学138所,占被调查小学的89.03%,初中137所,占被调查初中的89.03%,高中44所,占被调查高中的93.6%。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105所,占30.1%,其中小学51所、初中38所、高中16所,分别占32.9%、25.9%、34%,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绝大多数;有62所学校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被调查学校的17.8%,仅有9人有心理咨询证书;有288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占被调查学校的82.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88.4%、76.9%和80.9%。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为284所,占81.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5所、126所、23所,分别占87.1%、85.7%、48.9%;通过班队会活动的学校223所,占63.9%,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05所、85所、33所,分别占67.7%、57.8%、70.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学校192所,占5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9所、82所、41所,分别占44.5%、55.8%、87.2%;通过心理咨询活动的学校211所,占60.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所、94所、36所,分别占52.3%、63.9%、76.6%;通过其他活动的学校138所,占39.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2所、48所、28所,分别占40%、32.7%、59.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学校同时采用上述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排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班队会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我省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对学校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问卷调查结果: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学校262所,占75.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3所、98所、31所,分别占85.8%、66.7%、66%;有333所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必要的,占被调查学校的95.4%;我省中小学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单位主要有:长春出版社、东北师大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等,还有一个县选用的是县内自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上: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校162所,占46.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6所、89所、37所,分别占23.2%、60.5%、78.7%;认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有318所学校,占91.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50所、126所、42所,分别占96.8%、85.7%、89.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解决的有241所学校,占69.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20所、94所、27所,分别占77.4%、63.9%、57.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的有107所学校,占30.7%,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5所、52所、20所,分别占22.6%、35.5%、42.6%,还有一所初中学校认为“不好说”。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小学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初中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高中认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被调查的学校认为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紧张、厌学、逃学、考试焦虑、闭锁心理、虚荣心强、亲子沟通等方面。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对比分析来看,我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我省90%以上的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高中的比例略高一些,在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中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低,小学37%、初中27.7%、高中38.1%,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高,且大多为班主任兼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小学24人、初中25人、高中13人,取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就更少,小学5人、初中4人。尽管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培训,小学占88.4%、初中占80.5%、高中占80.8%,但仅靠短期的、非系统的培训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三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小学和初中的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四是93%以上的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必要,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学校的比例为小学96.4%、初中71.5%、高中70.1%。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单位比较杂,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我省中小学现在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而且大多数是通过非正规的渠道发行的,这也是学校在座谈中所反映的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五是“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应引起高度关注,有相当比例的学校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而且有这样认识的学校比例呈小学、初中、高中上升的趋势。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小学占23%、初中上升为60.5%、高中达78.7%;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小学占22.5%、初中上升为35.5%、高中达42.6%。六是关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小学学段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初中学段有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从各学段来看,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被公认为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p#分页标题#e#

座谈会结果分析

通过对座谈会结果的汇总分析,大多数学校反映我省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困惑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受重视。行政领导不重视,学校不重视,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了摆设,上级部门检查了、有活动了就摆摆样子,反之就不上。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为应付检查准备的“课表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从座谈的结果看,绝大多数学校都反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少,由于学校缺编,不能招聘到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为班主任,工作量又太大,影响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专业师资,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偏低,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班主任或从其他学科“改行”担任的,还有一些不胜任其他学科的教师被安排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师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又没有接受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或只参加过短期的、不系统的培训,对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的特点、变化和规律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缺乏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目前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但目前尚无真正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现在学校使用的几种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质量无从保证。这种现状对农村学校来说问题就更大,由于农村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方面的不同,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有较大差别,比如说对于农村比较普遍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一个较大问题,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目前几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未有涉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都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学校没有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有的与其他办公室混在一起,有的仅是一个空房间,难以达到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社会和家长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家庭教育(结构)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单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应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建议

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落实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按照《吉林省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要求,真正建立“各中小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从各个领导层面抓起,全体总动员,纠正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从根本上改进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真正落实《实施意见》的要求,“对于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学校,要配备专职教师;暂时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拔兼职教师加以培养”。省里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和培训时间表,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各中小学做到配备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扩充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投入,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在省培计划实施中尽可能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倾斜,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列入中小学校总体师资培训重点计划,并鼓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