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1 16:39: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1)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只要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的转变。目前生态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议:

2.1 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

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 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篇(2)

关键词 大农业;健康产业;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56-01

近年来,诸多地产、煤炭、能源、金融、医药、IT、建材等原来投资回报较高的产业纷纷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现代农业追求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珍惜,将农业与健康产业密切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 我国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1 大农业大健康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企业家财富的积累已经变成纯粹数字的变化,不必再疯狂追求金钱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在整体上从吃得上、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的时候,农业和健康产业必然受到不差钱、追求人生价值的企业家的追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必然,也是企业自我升级的必然[1]。

1.2 大农业与健康产业相互融合

近年来的农业发展情况显示,农业产业向着现代化、快消化和健康化升级,健康产业向着食品和基地化的农业延伸,两大产业以相反的起点和终点相对而行,彼此越来越跨界,产业内容越来越相像。东阿阿胶、仲景药业、江中制药等作为医药企业,近年纷纷向食品发力,继而做基地,将健康的产品日常化、快消化,并且沿着产业链一直做到了最前端――基地,俨然是个农业企业。

2 我国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融合的聚焦点为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且效果良好。消费者对监管者放心,企业也具有相对高的社会责任感,即使发现的是疑似问题,也会将所有产品召回,基本实现了所有食品是安全的、可靠的。如今,我国大农业、大健康时代大幕即将拉开,对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即食品安全问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实现改正。

2.1 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消耗的粮食量巨大,而当前食品供应商大多呈现典型的小生产者特征,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均对食品安全的诉求不高时,卫生条件和食品加工工艺难以符合安全标准,流通储运手段达不到保鲜要求。此外,城市废弃物和工业“三废”的大量随意排放,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种养殖源头的水、气、土等受到污染,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2-3]。

2.2 人为影响

我国农业虽然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但部分也患上了“大农业病”,果蔬实行反季节生产,药物残留加剧;通过添加激素等使家禽、家畜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违背了动植物的生物学规律;此外,某些不法商贩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在食品中人为添加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非食用物质或食品添加剂。

2.3 食品检测监督的技术难题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及酶制剂技术等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食品生产中,但这类食品是否安全及应用的风险如何一直争议不断。此外,由于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进入消费环节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当前我国食品检测监督问题主要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等方面[4-5]。国外的食品安全案例也集中在这些方面。

2.4 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立法及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却未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造成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食品安全监管应趋向于公正性、专业化和独立性,应以外部环境作为改革的动力,依赖于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变化,实现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监管[6-9]。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可以作为一个事业来经营,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应通过各种措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促使大农业与大健康产业的和谐发展。

4 参考文献

[1] 付晓晨,施春亮,李宁.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5(1):48-50.

[2] 任秀峰.农业综合开发助推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J].当代农村财经,2014(1):34-35.

[3] 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4] 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39-45.

[5] 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4-20.

[6] 乔木,朱自安,徐海量,等.伊犁河流域生态恢复与大农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45-48.

[7] 付晓晨,施春亮,李宁.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5(1):48-50.

篇(3)

关键词: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对策

正文: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由于干旱少雨,造成了新疆境内很多地区成为了荒漠化区域,只有部分地区才有绿洲覆盖,这样极大的限制了新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是农业创收致富的主要手段,农民要想富,农业生产就必须要有好的收成,农业生产是农民收入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但目前新疆的农业生产现状不容乐观,旱灾现象严重,而且由于水资源的污染破坏,以及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新疆农业用水严重匮乏,旱灾频发,而且新疆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都是沿用20世纪的技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严重影响到新疆农业的发展。为了解决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困境,加强新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本文就以现如今新疆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例,主要从新疆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应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新疆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地处我国大西北,远离海洋,而且夏季盆地又聚热作用,是典型的中温带大陆半荒漠干旱性气候,水资源严重短缺,而新疆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量极大,但由于新疆经济比较落后,农田水利设施还是上世纪的技术,技术水平相对低下,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严重制约着新疆农业发展。要想提高新疆地区的经济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收入水平,但目前新疆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科技发展刚起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相对较低,养护不到位,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而且维修管理跟不上,报废工程较多。(2)政府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不高,管理主体缺位,管理、维护责任不明确,导致“责、权、利”不明,“建、管、用”脱离。(3)国家及各级地方对农业发展的扶持仅仅体现在口头上,实际上的扶持政策很少、财政专项拨款也较少,而且政策落实不到位、补贴资金被贪污挪用现象严重,地方自筹资金很难到位,紧靠农民自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资金压力太大,以至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展缓慢,后期维护保养由于资金问题很难保障。(4)由于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不充足,人员经费严重短缺,以至于难以招收到高素质管理人员,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水平降低。另外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收入较少,农田灌溉设施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低,增加农田灌溉用水量,导致农民用水成本巨大,农民生活困难,以至于农田水利工程水费收缴困难,建设及维修保养困难。

2.解决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应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科技水平也显著提高,各种农田水利科技成果已成功研发并投入使用,而且近几年国家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加大了对农业财政补贴的投入,使新疆农田水利建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快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笔者提出几点对策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扩宽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投资渠道

国家和新疆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应建立以政府专用财政拨款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辅助的投入机制,另外还应积极引入社会投资为农田水利建设服务。政府应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扶持,对部分贫困山区进行政府全息贴息或免贷款利息的优惠补助政策,以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步伐,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发展,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2.2加强对新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

国家应加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改变“重城轻乡”的落后观念,加大对新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工作,不能只建设,不管理维护,应“建管并重”,在保证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同时,要充分保障管理人员、维护资金的落实到位,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长期正常运行。

2.3加快改革新疆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

应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界定产权,明确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性质,同时中央及新疆地区各级政府应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流转制度,确保将水利设施产权配置给经营能力强、经营水平高的产权主体。另外还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工程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模式。并强化资产评估、政策引导、信息公开、合同制供水等保障措施,以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徐志刚.新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水泥,2016,06:283.

[2]毛文明,杨婷,杨勇.浅析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科技,2011,05:43-44.

[3]张治浩.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水利,2011,10:47.

[4]王海刚.西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18:95-96.

篇(4)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作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31-0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该怎样发展,怎样应对新的挑战、适应新的要求,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通过过对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措施和建议,从而探求加快农业创新和发展,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途径。

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及意义

1.1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我区是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基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已成为重要支撑。

1.2 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相对缺乏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1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2.2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2.3 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2.4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2.5 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提出的建议

1.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各镇应确保有足额编制员额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同时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低于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没有达到的要求的镇,要把学历高、真正有才华、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调整到农技推广队伍,优化推广人员结构。

篇(5)

关键词:设施农业 现状 对策 分析

设施农业就是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人工建造的实用设施,该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便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力,从而获得速生、优质、高产、高效的农畜产品。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易于集约化生产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快速发展。

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久远,至今已形成多种类型、多种结构、多种功能的综合发展模式。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得到不断加强,其科技项目正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国长期以来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随着设施园艺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基本解决,达到了淡季不淡、周年有余的目标。我们已经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的园艺设施,同时在保护种植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应用与推广在生产实践中。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但超越以前的瓜、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范畴,而且在大田作物、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林果生产等诸多领域也获得广泛应用。

2、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含量低。发达国家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手段来发展工业化农业,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则是采用的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我们的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靠天气,与生产管理数量化和指标化的要求差距很大;温室种植品种还没有专用型、系列化的品种,设施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范围内徘徊:

(2)设施水平低下。我国设施栽培面积从统计数字情况上看很大,但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大部分设施都是简易型,有些只具备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较低,保温、采光性能差,由于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控。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较低农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体设施水平却很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目前,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仍然较低,还不适应机械化作业水平,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大。现有的产品机型很少,且多为已有的陆地用小型耕耘机械。这些都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4)运行管理水平较低。现代设施农业体现出三个特点:市场、高技术和企业化,这三者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随着硬件设施的建成,软件技术将起到主导作用。要想设施农业发达,国家不但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还要使生产一加工一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具有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

二、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的思考与建议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设施农业。

当代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就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为此,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设施农业,不可盲目引进和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要对设施农业冷漠淡化,无动于衷。因此,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所具备的潜力和影响,在制定农业发展远景规划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有预见性地、不失时机地将设施农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位置,引导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企业集团发展设施农业。

2、发展符合国情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

我国应适当引进设施农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我国设施农业水平。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条件差别大,气候类型多样、经济、技术、市场条件不一,致使我国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也分别不同。因此要有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设施农业,而不能盲目照搬他国或他地区的模式。要因地制宜,重视区域特点,找出适合本地的设施农业类型,使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3、推进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要想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必须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这样才能占领市场,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资源优势,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应采取加大投入等政策措施,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进而使设施农业向产业化推进:

4、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来操作先进的设施和技术,才能使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得以发挥,才能充分体现巨大的增产潜力。目前,我国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径,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国外水平差距甚远。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篇(6)

关键词: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1循环农业特点

相比传统农业模式,循环农业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综合性。循环农业强调中“大农业”的视角,突出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功能性,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林、牧、副、渔等各个产业的互相支持,综合发展,提高整个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其次,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其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也存在较大差异,而循环农业在传统农业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及技术装备进行农业生产,做到不同区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地区优势,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再次,高效性。循环农业可以实现多种生产资料及能量的多层次、综合性、系列化的应用及深加工,实现废弃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农业成本,促进经济增值,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效性。最后,持续性。相比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循环农业最突出的特点即生态性,循环农业可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实现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高度统一,不仅满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持续性。

2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2.1常见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现阶段我国常见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包括以下几种:首先,以沼气为重点的经济循环模式。其以农户为主体,围绕沼气技术,建设“猪-沼-蔬”、“猪-沼-果”等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农用秸秆及农业废弃物,以沼气为可再生能源,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及无害化。其次,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该模式是利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合理控制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时间、使用面积等,以达到减量、高效、低残留的病虫害防治目的。在这种模式下首选低残留、低毒、长效的生物性农药,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并且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防治成本。最后,立体循环农业模式。所谓立体循环农业模式即围绕沼气技术上畜禽粪便运送至上层的树木及底层的食用菌生产中,比如畜禽、牧草、果蔬、食用菌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各生产资料的农业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高度统一。

2.2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观念认知存在局限性。要发展循环农业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真正落实循环经济理论。但是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区的农业还未彻底转变生产理念,盲目追求高产的现象导致过量播种、过量施肥的问题屡见不鲜。并且很多地区庭院经济式、小规模的循环农业发展点较多,但是由于缺少科学规模,导致循环农业规模化发展受限。其次,技术落后。循环农业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特点,其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技术手段,但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资源、人力等相对落后,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及技术成果的推广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导致循环农业技术自发性发展迟缓。最后,后续服务环节薄弱。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循环农业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无论是建设、使用,还是管理、服务,存在后续乏力的现象,循环农业发展服务保障工作不到位,再加之缺乏资金、运作方式不成熟等问题,导致循环农业后续服务环节薄弱。

3循环农业发展策略

针对循环农业发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实现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转变观念,科学规划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扩大循环农业的影响程度,加强农民对循环农业的认知,在其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渗透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其生产观念。以发展循环农业为基础,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农村等加强循环农业示范点的建设,以典型引路突出循环农业示范区的辐射作用,基于宏观的角度做出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长期规划,积极探索适宜各地区自身特点的循环农业发展道路。

3.2完善技术体系,加大绿色生产建设

加强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做好新设施、新机械、新技术的示范与展示,使农民更好的接受新技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突出循环农业的积极效应。加大绿色生产建设力度。可以在地方上构建示范性生态农业园区及农业加工园区,将一些农产品的加工企业集中到一个区域进行统一管理,丰富生态农业园区的功能及种类,比如蔬果加工厂、禽畜加工厂、粮油加工厂等,减少排放物对农业环境的影响;此外,还要加强农业生态园区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大排放污染物质企业的监管力度。

3.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遵循“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原则,实现公益与经营的有机结合,促进专业与综合的协调性发展,构建一个“一主多元”的新型、高效的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资质具全的经营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服务,为农度提供标准化技术、融资担保等新型的循环农业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光磊,王智红.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以我国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5,(1):214-217.

篇(7)

关键词:资金不足;金融创新;金融支持

陕西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7%左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慢,农户自有资金不足导致农业发展亟需外部资金的支持。若加强金融支持将会对陕西的农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一、陕西省农业发展的资金融通现状

(一)财政资金虽惠及大众,但是却不能人人满足

从国家取消农业税以来,政府给予农民或农业财政资金的倾斜和补贴。但毕竟财政资金数量有限,陕西地区农业区域和领域广,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财政资金显然不足。就陕西省目前状况而言,一方面支农力度在加大,但是与此同时财政资金使用漏洞也开始凸显,在使用的过程中都在积极争取使用权,虽惠及大众,但是却不能人人满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力不高,且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农户需求。

(二)农户自我积累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资金投入需求

农民和农业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也是投资主体。即便是现代农业阶段,农户基本上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大部分资金都靠自我筹集。农户对农业发展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种植农作物、经济作物、进城或去发达省份务工、经商等农业或非农方式来实现农业生产资金的自我积累。因为农民自身积累所需要的时间长,面临的竞争激烈。现代新兴种植技术及机器设备的引入动则上万至数百万,靠农户自我积累很难完成对技术和设备的需求。

(三)民间借贷存在道德风险和信任危机

在民间存在向亲朋好友互助借款的资金融通行为。但是,因为碍于情面或者出自于信任,但是存在借款道德及诚信风险。一旦借款人违背道义诚信,出借人诉诸法律时间和金钱成本高,即便胜诉,也会存在借款人法律失信问题,蒙受经济损失。因此,亲朋间的借款数额小、期限短、融资不易无法满足农业生产资金的需求。

(四)金融机构借贷虽是重要力量但明显不足

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而农户自身的积累又比较缓慢,因此,陕西省对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各种金融机构的借款。各种金融机构的借款不仅在数额上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且还可以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等其他服务,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陕西省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农村资金融通不利,农户把目光和期待寄托于金融机构,但目前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业金融体系不健全

在我省的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金融机构和服务稀缺现象,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选择范围小而且少,而且村镇银行、农村银行、农商行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大型商业银行出于趋利性目的,很少开展针对农户的涉农业务,主要靠农村信用社独此一家很难承担起对农户、农业的信贷的支持,造成了信贷资源稀缺的现象。其他的金融机构如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在农村广大地区不但几乎没有,而且短期内难建立。

(二)资金外流严重

农业银行及其他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所占比重较低,反而作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泵从农村地区揽储,将资金投入城市等高利润行业,追逐资本收益最大化,造成农村地区的资源稀缺。

(三)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各金融机构在农业领域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由于各金融机构之间在农村市场,设点少,有效竞争不足致使我省广大农村区域内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服务手段单一的现象频发。其突出问题有:信贷品种单一、额度小、贷款利率高、期限短、融资成本偏高、时间成本高。这些问题导致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户贷款的需要,使农户无法拥有充足的资金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及通过农业新兴技术和设备的引入而产生规模效益,阻碍了我省农业化进程。

(四)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较大风险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增加农户的投资,对农业生产有利,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多是地下钱庄,央行和银监会对其监管难,金融风险较大;二一旦农户难以及时还款,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高利贷现象,以及复利算法会加重农户负担,使其面临更大的生产成本,甚至加剧其贫困;最后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缺乏法人主体,组织制度不规范,在责任承担上难以保证。

三、完善陕西省农业发展中金融支持的对策

(一)完善农业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手段

现代农村金融体系需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体系,开拓农村农业保险市场领域,使农业保险及其农村金融形成很好的互惠利益链,达到惠农,惠金融机构,多层面共赢局面。金融机构应优化网点和金融便利店布局,加大对农村金融网点和金融便利店建设,延伸服务触角。加大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建设步伐,增加农村地区金融设备增设自动取款机、付款终端等。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资金回流农村

建议政府部门对参与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补贴,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低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的差额直接拨款予以补贴,以此鼓励银行给涉农业务提供贷款。在税收政策上适当给予一定的扶持,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给予更大的灵活性等措施。深化金融改革,使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商行正真成为农村地区金融支持的主力军。

(三)治理农村信用环境

建立农村金融信用制度。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需要逐步建立起农村金融的信用制度,借助金融机构开展信用评级,同时建立统一的征信制度、评级系统、信用奖励、惩罚机制等等。促进民间金融立法,促进民间金融立法一方面可以使民间金融合法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民间金融能够更广泛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民间金融需要从其市场准入、市场退出、从业资格、经验范围、风险控制等科学立法,并且纳入国家统一监管,防止一些违法犯罪的金融活动钻制度的空子。

(作者单位: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宁.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