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1 16:39: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篇(1)

土地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宏观经济平衡运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调控杠杆。加快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步伐,盘活存量土地,这既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在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努力盘活存量国有土地,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特别是当前新的土地政策的不断出台,现就如何盘活存量国有土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盘活存量土地的必要性

土地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政府最大的资产。属于可以盘活的存量土地有:进行旧城改造的土地、利用率低和空闲的土地、需改变用途的土地等。盘活存量土地的必要性有三方面:一是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瓶颈”制约的需要。今后,随着土地政策的收紧,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数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多,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设用地供给与城市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土地供给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着力于盘活存量土地,走内涵挖潜的集约化城市建设之路。二是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需要。建设城市,包括道路、水电、煤气、绿化、环卫、学校、医院、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需要大量的投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的所需资金,理所当然地全部落到了政府的头上。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如果政府没有更多地在盘活土地上做文章,那么投资回报率将会极低,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在城市建设上无钱投和负担重的窘境。只有把存量土地盘活,才能真正解决财政投入困难的问题。三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需要。盘活存量土地,就是旧城进行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努力建设现代化城市。

二、城区存量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城区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单位的土地用途与城市规划不相符。从城市的功能看,城区应着力考虑公共设施、商住、生态环境等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居住环境。但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工业企业还坐落于城市中心区内,阻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二是土地利用率低和空闲。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体制陈旧等多种原因,有些企业,特别是市直企业停产和半停产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土地利用率比较低,有的甚至空闲。

三是土地闲置。企业投产后,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停产和半停产的土地不应属于闲置,只能属于空闲。目前看,城区内历史形成的工业用地还没有发现闲置,但少数近年新取得的用地面临闲置。

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企业生产不景气,造成大量厂房场地空闲。由于管理不到位,产销不对路等多种原因,一些企业经济效益越来越差,迫使企业停产或半停产,造成土地利用率低或空闲。

二是企业抵押贷款形成不良贷款,造成土地资产难于盘活,融资困难。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再加上多数企业都已经用房地产进行了抵押贷款,造成再融资没有抵押物,而想盘活土地资产必须还贷,无力扩大生产,职工生产没有积极性,生活无保障。

三是土地资源利用缺乏计划性和规划指导。摸清土地资源后,如何按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有待加强,如何根据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有计划的分批供应土地还需加强。

四是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环境有待完善。特别是新成立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总体规划不明确,高素质管理人员不多,造成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软硬环境都没有完善到位,不能吸引想搬迁或新的用地单位到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投资建厂。

五是重审批,轻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后,不能有效地管理,包括如何执行出让合同、如何进行验收等。

六是预审和供地的衔接不够。非工业项目还没有预审指标。预审需带项目和推行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相矛盾。

三、盘活存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措施

一是着力推进企业“退二进三”的系统工程。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从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型城市角度出发,城区的工业企业将逐步集中到经济开发区或工业集中区。将城市中心区企业用地,采用“腾龙换鸟”的方法腾出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空间。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对土地利用率低的企事业单位,根据行业性质重新调其用地,同类项目相对集中,并合理核定其用地面积,把经过整合后的空闲土地再布设新的用地项目,做到地尽其用。

二是设置建设用地准入条件,并加强跟踪管理。严格执行国家《限制供地目录》、《禁止供地目录》,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限制性产业项目供地,坚决杜绝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认真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把开工、竣工时间和用地指标都要明确,解决重审批、轻管理问题。

三是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健全土地储备中心机构。加强人员素质建设,使土地储备中心能够按政府的统一部署,完成收购储备土地的任务。完善收购、储备土地的各项制度。多方面筹集资金。政府应设置土地收购储备专项资金,从收取的土地出让金中提取20%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以便滚动发展。

四是依法处置闲置土地。第一,对闲置土地的界定要准确。从时间看,用地单位取得用地手续后,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属闲置土地。从建设量上看,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一年的属闲置土地。第二,对闲置土地的处置要得当。土地部门对其认定的闲置土地,应当通知土地使用者,拟定该宗地闲置土地处置方案。闲置土地依法设立抵押的,应通知抵押人参与处置方案的拟定工作。处置方案经原批准人民政府批准后,土地部门组织实施。

五是有计划地优先供应存量国有土地。为了能充分利用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存量土地,政府应从政策上进行调控。凡是以后新的建设用地,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优先使用利用率低和闲置土地。建设用地能使用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存量土地,不得批准占用农用地。为了使政策能贯彻实施,政府必须有计划地供地。因为科学有效的土地供应计划,能够有效地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地价的平衡性,一方面保证政府获取正常的土地收益,另一方面保证用地单位进行建设的积极性。

六是改善开发区投资环境。从城市总体规划上看,无论是搬迁改制的工业企业,还是新建的工业企业,都必须集中到近远郊,最好集中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科学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惠政策。

七是与银行、司法部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保证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前提下,正确解决企业、银行等各方面的利益,土地、银行、法院等部门要联合办公,制定合理政策,把查封和抵押的 土地尽早解封,使存量国有土地得以盘活。

八是积极推进工业等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认真落实文件精神,提高取得工业用地的竞争力,变政府供地为市场配置供地,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加快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尽早出台政策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大大减少新征建设用地。

为了更加有效地盘活存量国有土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宣传,营造环境,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维护好广大城市居民的根本利益前提下进行土地清理盘活工作,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要摸清基本情况,了解搬迁群众的心理想法,积极做好事前宣传工作和搬迁户的思想工作,切实解决好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把矛盾控制化解在萌芽中,避免矛盾的激化。同时,还要深入开展土地基本国情和国策教育,加强土地集约、合理、可持续利用的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促进集约用地观念从“要我集约”到“我要集约”的思想转变,为推行土地集约利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2)

关键词:油背景;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长期以来,油公司更多的追求规模上做大,由此形成的重资产化特征已经影响了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油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油田内外部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给油田总体效益带来严重冲击和影响,业务收入利润大幅下降,整体经营困难,形势非常严峻。

一、油公司背景下,资产管理的新思路

油公司主要就是取得了一定的矿产权利,然后以油气的勘探以及开发和生产为基本性的业务,进而再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和市场方面的运作,成为新的能源公司。在石油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油公司的管理模式需要从以往的计划性经济管理向着经营化的管理方面转化,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最优手段,并且经济管理体系中,资源和资产的效率也要向着最大化方向前进,不断的优化运行成本。由此可见,资产管理的新思路主要是注重质量和效益,在此之中强化资产管理。采油厂的固定资产主要包含了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油气设备,常见的油气设施主要有油水井、油气管道以及储存罐等等,而且随着长期以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固定资产折旧占采油厂生产成本的比例也随之增大。那么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提升工作效率,让资产管理的效益凸显出来,进而不断的提升油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此采油厂需要成本和投资明确的情况下,将目光转向对内部的挖掘,只有加强管理,对现有资产进行灵活的运用,才能有效的实现资产运用的本来性能,才能有效的降低油田设备在维修过程中对的损耗。资产管理的重要核心内容就是合理化的使用运营资产,一要优化增量,二要盘活存量,坚持量入为出,深挖内部潜力,努力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那么在油公司的管理体制下,给予了资产管理新的方向,也就是从以往比较单纯的实物和数据管理向着信息化核算方向趋近[1]。

二、油公司背景下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策略

(一)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首先,采油厂建立起资产管理中心,建立更有效的管理机制。更有效的对全部资产实物的静态信息进行清查,摸索出资产的实际情况,并对资产信息数据库中的基础资料进行补充完善。按照业务重要性细分各类资产,进而对现有资产和业务系统规划,提出产业链重要环节和各类资产的动态重组和配置方案。

其次,做好资产动态变化的追踪,定期召开资产例会。在例会报告的过程中,进行工作的周、月、季度总结,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的解决,并且通报问题的结果,以利于做好下一步的部署工作。例如,对于新增、改建以及丢失的资产实物上进行清晰化管理,有利于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利于对当前情况进行全方面的把握[2]。

(二)采油厂固定资产的现场管控管理

在采油厂的现场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有清晰明确的管理目标,确定权责关系,并且对各项指标进行分项纵化的管理,具体任务和具体指标落实到实处。其次,还要不断的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的监督和检查,不断的提升现场资产管理的水准。再次,要及时反馈信息,让工作人员对现场情况有一个全面的基本的掌握,严格的按照制定的相关标准去工作才能作出更好的成绩,才能发现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对工程现场做更加全面的控制。资产管理实际和资产管理标准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此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对此进行不断的对比才能有效的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解决关键性的问题[3] 。

(三)采油厂资产的有效运营管理

首先,采油厂固定资产的归口和分级管理。归口分级管理主要是在采油厂领导的带领下,将资产的类别进行分类,然后把具体的工作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当中进行优化和管理,每一类资产都有其固定的使用地点和方向,因此需要各级单位能够进行具体化的管理,实行谁利用,谁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让采油厂的固定资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做好日常的保管,促进资产的完整性,并且发挥好各个部位的效能[4]。

其次,建立健全运营体系。优化资产运作,提升资产保值增值水平。推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控,通过处置无效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用活增量资产、减持当期资产等方式方法,将资源向投资回报高、创效能力强的资产集中,降低资产占用规模,提高资产运作效率。一是加大固定资产投入、运维等环节的管控力度,优化资产增量,加强设备集中管理,强化提高设备利用率。二是加大低效、无效、负效资产的处置变现力度,发挥再生资源公司专业优势,加强市场化运作,加快积压库存处理,确保处置过程规范化和处置收益最大化。四是要强化修旧利废工作。扎实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创新修旧利废管理模式,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和修旧利废工作。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开展修旧再利用工作,在油管、抽油杆、抽油机配件等方面推进设备再制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油公司背景下对采油厂的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资产轻量化运营管理的新思路,通过集中管理、盘活存量、处置变现和修旧利废等措施,进一步树立“资产质量重于资产数量,价值增长重于数量增长”的理念,摒弃传统不合时宜的管理方式,采用新的资产管理方法,并且不断的完善各项机制和体制,强化对资产效益化运营的管理,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会然.河口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

[2]孙海英.浅析特高含水期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26(8):270-270.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支付风险;防范机制

施工企业财务支付风险存在的原因是多样的,防范也是多方面的,除国家采取必要的宏观管理政策外,企业内部如何建立防范机制更有意义:

1 提高风险意识,把好经营关

建筑项目的经营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对单个的项目而言,只是风险大小的问题。业主为避免工程施工中的风险,要求施工单位开户银行出具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这是其防范风险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做法为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借鉴,树立风险意识,参与项目经营。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要注意从源头上加以防范,对承接的工程项目,要以严密的合同形式来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注意材料供应商和分包商与项目经营风险、利益的共担与分享,这是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

2 建立财务支付风险预警体系,科学合理客观地分析支付能力

财务支付能力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债务人判断其债务风险的一项主要依据。在现行的财务制度中,通常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三项作为参照标准。但复杂的实际情况使这些指标失去了真实的意义。因此,建立一个以现金支付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该体系包括:

(1)付现能力分析,确定现金支付率。通过对企业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总额)、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入/债务总额)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确定现金支付比率范围,低于下限时要及时补充现金,高于上限时可适当减少现金拥有量,以现金支付率来动态控制企业现金持有决策。

(2)变现能力分析。对速动资产中真正能在一年内变现的资产进行分析,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对其中拖欠时间长,回收无望的账款作特别处理,不作出变现评价;对部分应收账款要用预收工程款进行备抵清理,除去其中的虚拟部分,以此计入现金流量预测表,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作出较为客观科学的预测。

3 建立资金管理调度体系

提高资金运行效益,加强资金运行监控力度,保证资金合理、安全使用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必要措施。资金分散管理的体制已不适合企业进行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对跨度大、层次较多、流动分散的施工单位,从传统的分散型资金管理模式向现代的集中型资金管理模式转变更有意义。由于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分散流入,分散支付),决定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对源头(施工项目部)资金的管理调度是进行资金总体控制的必然选择,这一资金管理调度体系应包括下列主要方面:

(1)集团总公司对施工项目部实行总的资金控制。项目经理在施工项目上与集团总公司是处于一种关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好项目的施工建设,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为此,可采用对施工项目实行现场成本控制的办法,确定施工项目部资金支配数额,项目经理负责在控制的成本(资金)范围完成施工。施工项目部的余缺资金则由内部资金管理中心(或结算中心)进行调剂。

(2)成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由于工程项目多而分散引起资金分散,从而使资金沉淀在各个单独的银行账号上,资金的整体优势和合力难以体现出来,这是一种极大的资金浪费,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急需改变目前资金结算和收付分散的局面,变零星的资金沉淀为整体积集。通过规模运作,加强资金调度,降低企业整体资金成本。大型施工企业成立以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运作的内部结算中心,对企业资金管理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 盘活存量资产,是降低财务支付风险的重要措施

企业的货币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资金积压和沉淀在现有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中以存量资产的形态存在,这才是企业真正的实力所在。因此用好用活现有资源,是实现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关键,依赖存量资产产生增量资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支付风险问题。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盘活存量资产要进行下列工作:

(1)做好摸清家底工作。进行一次规模更大、更深入的清产核资工作,切实摸清现有存量资产的真实状况,要彻底摸清和了解各种资产的变现性能和变现价值;

(2)根据施工生产情况,对企业施工设备进行清理,报废一批陈旧无使用价值的设备,变卖一批技术落后、无修复价值的设备,以集中资金投入急需的关键设备,减少对流动资金的占用;

(3)充分行使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对效益低下或根本无效益的而且资金支出时间较长的项目进行清理,该作损失的作损失处理,能变现的按变现处理,以求盘活积压沉淀资金;

5 提高经济效益,是降低支付风险的一项长期要求

企业只要有真正意义上的外源性现金流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支付的困难或危机,因此在现有的企业资源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创造效益,就能引发外源性现金流入,解决支付问题。

6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从管理挖潜力、向管理要效益”,改变粗放经营的局面,建立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投资管理、担保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不良资产比率,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从全方位降低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财务风险自然就会降下来。同时,要杜绝企业从事高风险业务,包括委托理财、证券投资,减少企业投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楚璨.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3).

篇(4)

【关键词】产权流动;产权重组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们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与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以平均每年18%的幅度持续稳定递增,显示了国有企业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截止2002年底,仅占全国国有企业户数0.22%的500家国家大中型企业,其资产占全国国有企业的36.04%,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国国有企业的78.39%,这表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坚强支柱。它们担负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为我国经济各部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它们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及金融、交通邮电等涉及国家安全重要产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的基础。但是,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底,我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为47万亿元,而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按70%来算,负债总额为32.9万亿元,这个数字是相当庞大的,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处于高负债经营,同时,国有企业长期存在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等问题。要使国有企业摆托困境,只有通过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搞活企业,而搞好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与重组,则是当前产权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紧迫任务。

一、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从以公有制为主,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起步的。因此,一方面要着眼于如何搞好搞活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试验,直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则逐步放宽非公经济准入政策,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有资产总量迅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国有资产总额(不含境外国有资产),2002年底已达47472元。但是应该看到,改革的取向和措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还没有真正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问题, 从而使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产权主体未能真正实现多元化。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一些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但是国有股占绝对主导地位,只吸纳了其他很少部分的股份,并且是在政府行政干预下,保持了国有股份的绝对优势地位。政府代表国家,使企业失去真正的市场主体,导致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影响了政府管理国家和调控经济的职能,致使企业产权主体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悖。

(二)国有制与社会劳动者所有权相分离、排斥,国有资产所有者处于“虚置”状态,虽然国有企业国有股名为国家或全名所有,但实际上作为真正的产权主体的社会劳动者谁都没占有。产权关系的虚化造成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转移、排斥。即使是国有企业的职工,也把国有资产看成是国家的,将自己的劳动视为雇佣,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经营好坏、流失与否与自己无关。致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与传统国有制的弊端形成了严重的对立与冲突。

(三)产权条块分割,国有资产利用率低下。在传统体制的影响下,仍有相当数量的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始终不能摆脱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困扰、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整体性受到地方部门分割。地方和部门为了各自利益搞自然经济式的“大而全”或者“小而全”,导致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造成国有资产低效甚至无效营运。

(四)国有企业负债经营包袱沉重,资产负债率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处于高负债经营状态,企业负债额远远超过它所能承受的正常水平。据统计,截止2002年8月,全国已完成资产清查报表公审的12.4万户(占全国总数的60%)工商企业中的资产负债表显示,账面资产总额为41370亿元(其中尚有未处理的损失4438亿元),将其扣除则实有资产总额计。则负债率高达84%,其负债率之高是1989年我国工商企业负债率29.5%的2.85倍。资产负债率连年攀升,居高不下,还贷困难,企业为了维持经营不得不继续负债,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亏损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少数国有企业工业布局不尽合理,企业设备陈旧,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品种单一,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再加之企业管理混乱,导致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亏损日益严重。

二、搞好国有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的重要和紧迫性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从深层次分析属于体制问题,并且与我国国有经济的产权变革滞后有着深刻联系。在这种新旧体制并存、两种体制对峙情况下搞好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与重组十分尤其紧迫。

首先,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种新体制客观上要求运用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配置作用,通过市场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各个企业间的分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同时,自身所拥有的产权必须以商品交易对象而存在,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破产、拍卖、租赁、兼并等多种形式,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从而挖掘资产的生产潜能,促进资产的有效、合理利用。

其次,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通过入股、参股、出售、股份转让、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企业财产的组织形式亦日益多样化。产权的流动与重组,按股份共有的企业越来越多,在这种条件下,依靠资产重组,使重组的企业一诞生就能有效地改变原有的运行机制,按照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企业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优化产业结构。当前,国有资产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中闲置浪费与严重短缺同时并存,通过产权的流动与重组,使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由“闲置”向“短缺”转移,既可实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合理布局,又可盘活国有存量资金。同时,还可使资金按照市场要求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四,有利于使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通过产权流动与重组,采取企业兼并与破产等方式优化配置资源,迅速推动资本的集中,把有限的资源转化到优势的企业,使优势企业迅速扩张,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国有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的措施

(一)通过对行业内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转移,系统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快技术改造,巩固和发展大型企业的主导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家必须重点抓好一批在国民经济中起骨干作用的大型企业,以保持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坚持资产存量和增量等各种资源向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流动的原则;坚持资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通过调整企业结构,组建大型的企业集团,行业之间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要通过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国有控股公司、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的局面,走向集约经营,形成规模效益就可以基本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带动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通过兼并、联合、控股等嫁接合资等资产重组方式,加快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促使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减少企业亏损,建立为大型企业服务,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群体。国家在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的产权流动和重组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快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灵活多样的产权转让,使国有资产存量流向更有效益的领域,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使整个国民经济更富有活力,其主要措施是:

1.发展壮大一批。对领导班子强,内部管理好,具有名、特、优、新产品,有一定生产规模,资本金利润率在10%以上,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应采取措施实现强强联合发展壮大,以形成规模效益,增强国有经济在关键行业主导作用。

2、重点扶持一批。对产品有市场、领导班子强、发展潜力大,但暂时有困难的企业,可以由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3、放开搞活一批。对管理不善、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差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尽快形成规模,走向集约经营,除了提倡优势支柱企业间“强强”联合,同时还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实现优劣互补,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三)通过承包、拍卖、出售、转制等方式,加快资产重组,进一步搞活小型企业,对于一些扭亏无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型企业可依法破产。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租赁承包,国有民营。把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交给社会法人或自然人,按照签约的资产经营责任租赁或承包经营,依法交纳租赁费或承包费。

2、资产拍卖,竞价出售。对长期经营不善、扭亏无望的企业,或有闲置厂房设备、急需发展资金的企业,可采取资产拍卖方式,竞价出售,盘活资产。

3、破产重组,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企业,应依照《破产法》的规定实施破产。

企业破产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不到万不得已不破产。所以,推动一般小型企业的产权流动与重组,应将兼并、合并与破产拍卖结合起来。只要仍有挽救的希望,就应挽救减少破产,以避免企业破产造成的巨大债务损失。

参考文献:

[1]汪海波、王东:“关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若干问题”《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5期.

[2]石建新:“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与对策”《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第1期.

[3]印雄文、谢禹、徐强“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推动国有资产存量重组”《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10期.

[4]鲍怀谦:“推动产权转让、盘活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6期.

[5]晓亮:“论国企改革与结构调整”《深圳特区报》2002年4月15日.

[5]吴清沈:“关于产权转让的若干问题”《中国国有资产年鉴》2000年.

[7]伯彬:“推动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经济论坛》2000年2月.

[8]李保民:“产权流动与重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2001年.

[9]康恭舜:“关于企业产权制度的法律思考”《特区经济》2003年第10期.

[10]周小亮:“产权与产权明晰关键论质疑”《当代财经》2003年第十一期.

篇(5)

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资产管理

一、当前国有煤炭企业资产管理现状与完善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化和经济环境的改善,我国煤炭企业转换经营体制的步伐也日趋加快,企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也随之进入了关键性的阶段。由于传统的国有煤炭企业都具有大而全的特点,从煤炭生产、生产辅助、多种经营到卫生文教等服务性机构一应俱全,人员多、工作复杂,不利于高效、集约化的管理,在企业内部缺乏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的情况下,庞大的资产分散在基建、房产、机电、财务等部门,资金流动性差,运营效果不佳,容易造成权责不明,管理乏力的现象,导致资产闲置甚至大量流失,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完善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开始从严密的科学论证和广泛的经营环境调查人手,强调科学的资产管理和合理的资本运营,从而顺利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二、完善资产管理体制的具体措施

1、创设良好的资产管理机制

企业应从管理层开始制定明确高效的管理责任机制,以“全面负责人到分管负责人,再到部门负责人直至使用者的分级管理体制”将管理权责分配到个人,个人对其权责范围内资产的购置、使用、保管、维护等负责,并定期接受考核。在机制的建设和落实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资产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具备相应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岗位培训,整体提高管理素质,防止因业务水平低下和业务处理失误给企业造成资产损失。此外,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从风险管理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努力拓展内部资产审计的业务领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建设

(1)固定资产

作为国有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劳动资料,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极大比重,特别是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安全生产问题的逐步解决,固定资产占矿井生产投资建设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年国有大型、特大型煤矿企业财务报表反映:固定资产多占企业总资产的46%~69%,仅固定资产折旧费即占吨煤生产成本的13%~15%。在这一背景下,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就成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

要解决固定资产数量大、价值高、使用周期长等带来的管理难度,必须实现其管理的高效化。首先,应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等相关规定,将固定资产的整体运行流程予以明确,细化资产规划、采买、验收、使用、保存、维护、修理直至报废处理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核算、稽查、考核、奖惩等各项制度,以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作为控制原则,严格遵照《煤炭工业企业设备管理规程》健全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其次,应参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等规定加强资产的清查力度,全面、完整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如实暴露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企业内部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应对各项固定资产的损失予以核实,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进一步的资产规划和风险评估做好准备。再次,应发掘固定资产的潜能,从质量、功能、规模、结构等方面使既有的存量固定资产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可以将存量固定资产按照营运状况分为正常运转、带病运转、停机待修等类别,该维修的维修,该报废的报废,以实现资金的转换。对于正常运转的固定资产,也应从技术水平、经济合理性以及效率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停用技术落后、经济效率低下的设备,通过出售、转让等方式收回资金并投资购建技术先进、经济合算、效率更高的新资产,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技术结构与整体运转效率。一些对此认识较为深刻的企业,于本世纪初期就开始了盘活存量资产的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受益。例如鸡西煤炭集团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鸡西煤炭公司租赁站,对闲置资产实行租赁,公司所属矿返回机器设备达146台(套),价值达228万元,盘活了大量闲置资产,而汾西矿业集团下属的水泥厂则在2003年底通过激活存量资产,大胆革新了面临淘汰的设备和技术,水泥生产能力在一年时间内由5万吨增产至6万吨,使该厂由年亏损25万元到当年盈利10万元,可见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要作用与经济效益。

(2)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的管理也是防范企业运营风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各大煤炭集团呈现膨胀扩张势头的当前,持有现金等流动资产的时间成本核算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手中持有现金过多,显然会由于较高的资金占用而失去其他的获利机会,而持有现金太少,又会面临资金不能满足流动性需要的风险。正确评估流动资产的最优持有量可以避免产生项目建设高峰期带来的负债率上升等不利情况,从而使企业在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资产最大增值的可能。

(3)不良资产

企业不良资产是指企业资产中处于呆滞状态、缺乏流动性、使用效能差,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的经济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不良资产随着市场环境与生产技术的不断变化,其实际价值已经降低,如不采取合理的处置方法,将使企业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产生不良资产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原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法律意识和充分市场调查,以及产权关系不明、制约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投资失败、弄虚作假等,此外,对设备、土地、房产等资产的闲置也是产生不良资产的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些问题,除建立上述分层负责的责任制度和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以外,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不良资产处置制度。首先要加大不良资产清欠和追索的工作力度。从历年清产核资统计数据看,企业应收款项的呆坏账损失,因实物资产管理不善发生的资产盘亏、毁损报废、技术淘汰等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以及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导致的各类投资损失分别约占企业资产损失的40%、30%和15%左右,然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未形成事实上的损失,如果追索措施得力,清收成果还是可观的。其次,应建立效能同步监察、内部投融资决策管理、风险防范体系制度以及按市场规律处置不良资产等一系列长效机制,通过出售、转让、拍卖等手段将不良资产转化为高效、有活力的可利用资产。

3、充分运用高科技管理手段

随着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国有煤炭企业也相继建立了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即EnterpriseAssetManagement,简称EAM)。该系统不仅仅是一个软件,而是通过企业管理数据库的建立,以点检制等先进管理思想,把企业的决策、创新等活动建立在来自基层的数据上,对设备生命周期(设计、交付、安装、调试、维护等)、业务(计划、进度、费用、合同)等进行全面的控制,并把企业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积累起来,使企业从中发现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办法,提高企业效益及投资回报率。以我国第一家采用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煤炭企业――神东煤炭公司为例,该公司投资790万元,在2001年8月启动EAM项目,2002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通过该系统,管理部门对大到上亿元的大型采矿设备,小到几元钱的零件的实时状况都了如指掌,使各种设备和备件能被高效利用,强化了企业生产的设备保障体系,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据估计,神东煤炭公司每年在配件采购及管理费方面就可降低1160万元,减少资金占用4300万元,为企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极其关键的影响作用,管理者应从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对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予以重视,针对不同资产的特点建立专业的管理控制机制,并进行集中统一的规划设置,实现庞大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军,浅议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05,(07).

[2]崔玉坤,冯忠斌,徐永锋:对国有煤炭企业集团实施资本运营的思考[J],煤炭企业管理,2005,(12).

篇(6)

一、我县土地储备工作现状

Xx县土地储备工作起步于Xx年,基本上属于一种“被动式”的启动模式。运作之初,设立了Xx县土地储备中心,挂靠县国土局办公。其工作职责是:受县政府委托,代表政府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的工作。土地收购储备的任务是将需盘活的土地收回、收购、置换及统征后予以储存,并通过前期开发利用和受政府委托出让等形式,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

为规范业务开展,制定了《Xx县土地储备实施办法》,明确了收购储备的土地范围,即:城镇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无主地;县政府统征的土地;土地使用期限已满,依法收回的土地;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国有土地;依法没收的土地;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产业结构调整或其它原因调整出的原划拨的国有土地;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无力继续开发而又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因实施城镇规划和土地整理,县政府指令收购、收回的土地;土地使用权人申请县土地储备中心收购的土地;其它需要储备的国有土地。储备中心资金运作受县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实施土地储备的资本,由县财政拨款或向金融系统进行融资。

运作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土地储备工作较起步之初有了相当大的起色,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也搞的有声有色,槌起槌落声是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国土收益连创新高,财政收入大步攀升,金2004年至2008年,就完成储备出让土地Xxx亩,成交价款Xxx亿元,实现政府收益Xxx亿元。显示了一个新生事物诞生后的勃勃生机。

二、我县土地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就Xx县级土地储备工作的总体态势而言,在其运作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在土地储备的资金运营上,政府实际上只注重了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国土收益的回拢,而忽视了对土地收购储备前期的资金投入。200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通称15号文件)。15号文件明确提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市、县人民政府可划拨部分土地收益用于收购土地,金融机构要依法提供信贷支持。这是中央以文件形式第一次对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明确了土地储备资金的主要来源,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土地储备机构拓展融资渠道的重要政策依据。但在我县,在土地收购储备资金运营上,虽然也惯规定由县财政拨款或向银行贷款解决,但在实际运作上却是步履艰难,阻力重重。这样,资金就难以融通。没有了融通的资金,在进行土地收购的时候,土地储备机构就只能采取其唯一的一种收购方式----协议(或合同)收购来运作。但这种收购方式在运作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是“先协议(或合同)收购,后出让补偿”的方式,所以在对土地进行收购的时候,无形之中就存在不利于土地收购储备机构成功收购和不利于县级政府获取更多的收益。

其次,在土地储备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上,难以达成统一的认识。

土地储备工作涉及面广,常常需要多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主要是与城建规划及司法部门之间的协调对土地收购储备的影响最大。一是许多县城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稳定性,给土地储备无形中增加了风险,也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已进入土地储备程序的土地,因原土地使用权人债权债务等纠纷使司法部门介入处置土地资产,导致土地储备已做的前期工作失去效力,甚至出现法院将土地补偿费代扣、截留等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等现象,造成原土地使用权人到期不按时交付土地,给政府储备土地造成困难。

第三,在土地储备的实际操作中,规避土地收购储备的行为时有发生,致使一些本应纳入收购储备的土地被纷纷转手,国土收益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工矿企事业单位等,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产业结构调整或其它原因调整出的原划拨的国有土地,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无力继续开发,而又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以及应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国有土地,根据相关规定,本应纳入土地收购储备,但土地使用权人在不办理任何土地相关手续的情况下,买卖或者以房屋租赁、联营联建等名义擅自转让土地或改变土地用途等方式进行着私下里的交易,导致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二是县城或集镇规划区等一些原有的划拨性住宅用地,因实施城镇规划,在搬迁改造后一下子由深巷偏僻之地变成了临街“黄金”地块,土地价值突显。于是这些土地使用权人便采取拆旧翻新等种种方式,使其无偿取得的住宅用地一跃而改变成为本应通过公开出让有偿方式方能获得的经营性用地,在原用地上开门面、设店铺,用于商业、服务业等用途,从中掠取因政府投资而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第四,集体土地的非法入市(特别是毗邻城区、周边基础设施较好的“城中村”以及城乡结合部、交通沿线这些特殊区域的集体土地),影响着土地的收购储备及储备土地的处置工作。收购储备土地的最终目的是要经营土地,而经营土地的目的是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经济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在这个前提下,使土地资源实现最大化的资产价值”。而这些区域集体土地的非法入市,往往是受眼前利益的驱动,是一种自由和无序的用地行为,土地价格的随意性也比较大,因此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在与国有土地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对国有土地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这显然不利于城市经营土地市场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篇(7)

关键词:土地储备制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78-01

一、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衍生物。1987年9月,深圳市政府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第一块土地使用权,开创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先河,成为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革命性标志。随着改革不断向市场化方向的深入推进,1996年,上海市成立中国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一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加强垄断城市土地供应的新的政策工具,通过土地储备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有效控制土地供给,防止多头供地;有利于企业改制解困,盘活存量土地资产,高效合理配置存量土地;土地收购后,进行开发和整理,使一些规划不合理,环境较差的土地得以再开发和再利用;出让后的土地升值,增加政府土地收益,保证国有土地资产的增值。

二、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土地储备运作主体界定不清。

从目前来看,全国各地一般都建立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土地储备的实施机构,明确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储备中心的管理机构,形成了政府与土地储备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城市土地发展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既要代表政府制定收购储备计划并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具体实施土地收购储备等工作;又要参与到企业运营过程中,与开发商共同经营土地,便产生了政府部分官员的“寻租”行为。

2 土地出让倾向于高端住宅。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出让作为这一行业的起始点正在起到关键性环节作用。同前,部分城市住宅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却飞速上扬,部分城市的土地储备机制运作过程中,存在单纯追求土地高收益的倾向,居民房价收入比例超过国际标准3至5倍,引起中国大部分低收入利益群体的强烈不满。

3 土地储备的收益分配及征用补偿机制不健全。

土地储备中心在征购、回收土地时,需要对土地、地上建筑物等进行一定的补偿。由于补偿标准很低,导致很多郊区农村的农民出现了耕作无地、就业无门、保障无路的“困境”,拉大了城乡之问的差距和矛盾。

三、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必须围绕资源配置、激励、约束、风险保障等方面。

1 建立一个以政府为核心,土地管理部门为纽带,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土地储备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计划,保障政府对城市土地资产的有效经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