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1 16:39: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电子银行 业务 建议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进一步成熟,借助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上银行等进行“指尖营销”已经成为银行业普遍共识。虽然网络渠道多样,但是并没有很好的获得用户粘性,发挥出“互联网+”的真正优势。如何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切忌贪大求全,避免内容同质化

以网上银行新推出的聊天功能为例,虽然各家银行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但是互加好友、交友聊天等等功能在支付宝、微信等客户端已经运作非常成熟。一方面,人们不会选择在不同客户端同时交流;另一方面,客户选择关注银行APP的目的更在于办理业务和能够从中获取最新资讯,实现自己的财富升值,而不限于聊天。

二、找准客户需求,针对特色需求进行定向开发

我们推出的业务很多时候是希望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并通过“大众化”的认可实现效益。但是银行业越发展,越成熟,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越窄,越需要“小而美”,并且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精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比如,每一个银行都会有自己特色的产品,以产品为切入,以为客户创造收益为目的的信息推广可能会收获更多的客户。

三、保障安全前提下简化流程,促进交易的方便快捷

对资金而言,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是不能局限于安全而忽略了资金使用的便利性。现在借助互联网推出的“一键支付”、“扫码支付”、“扫码取现”等方式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这么说,只要一部手机,就能解决我们以往银行卡、密码器、U盾等许多的设备才能共同完成的工作,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支撑、数据安全保障措施的到位。

参考文献:

[1]宋志德.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出路[J].商业文化,2014,(32)

[2]马英杰,吴淑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河北金融,2015,(02).

[3]张觉文,张心蓓.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现状及发展趋势[J].统计与管理,2015,(07).

篇(2)

[摘 要]本文在分析餐饮市场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餐饮市场消费、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3个方面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进

>> 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餐饮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策分析 浅探细分市场的意义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餐饮业特许经营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香皂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柔印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餐饮业发展趋势研究 试论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培训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及其作用 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贵阳市餐饮业的发展趋势 石峰:中国期刊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中国卡车在非洲市场现状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国际汇款市场发展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中国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中国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在分析餐饮市场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餐饮市场消费、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3个方面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进而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市场结构优化、完善信息系统、提供行业发展的决策依据,创造社会环境、推动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等5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餐饮市场;发展趋势;营销对策[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m63―06

篇(3)

[关键词]移动金融; 发展 ;策略;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269-02

一、移动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在被冠之以“互联网金融元年”的去年,传统银行不断面临互联网企业轮番侵袭。但近期披露的年报显示,上市银行整体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在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金融领域更是表现不俗,已成为传统银行开展移动金融业务的重要载体。在已披露2013年手机银行客户数据的10家上市银行中,建行、工行的手机银行客户数位居榜首,分别为1.17亿户和1.11亿户。另外3家国有大行交行、农行、中行客户数也分别达到9859万户、8297万户和5212万户。客户数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其银行交易额也增幅突出,上述5家银行2013年的手机银行交易总额达到了3.84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60.76%;人均交易金额为20207元,较2012年增加了5483元。

(二)移动金融发展趋势

1、手机银行是移动金融的主要工具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方便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我国手机银行起步相对较晚,但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数字显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年底的74.5%提升至81%,手机网民人数达到5亿,手机银行用户超3.4亿,同时手机银行业务开始逐渐向中年人群扩散,人群结构的优化,预示着手机银行业务良好的发展前景。

调查显示,除了查询、转账、金融产品销售等基本业务功能,超过一半的用户希望手机银行能够提供完善的商城购物服务,这表明用户对商城购物有较大的潜在需求。另外,手机银行用户也对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移动金融增值业务等有较明显的需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手机银行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坚持完善在线客服功能。

2、移动金融主流技术发展日趋完善

一是技术的更新换代是推动移动金融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移动金融用户规模都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伴随着中国4G时代的来临以及移动终端的不断改进,商业银行将围绕移动金融开展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

3、丰富的移动终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长期来看,“智能手机”一词将被“智能移动终端”取代,市场将出现更多的产品,带有更丰富的功能,并可以运行在多个不同的网络上。智能移动终端将包含以下功能:运行操作系统;可接入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服务;为应用开发者提供标准的界面和平台;支持音乐、视频、游戏、照片、互联网浏览和消息发送等高级数据功能。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金融服务将进一步拓展,例如,我行推出Ipad版掌上银行,是典型的非手机移动金融服务。

4、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合作共赢是必然趋势

移动金融横跨移动通讯和金融两大行业,通过移动网络的流程性结合金融网络的支付功能。基于商业银行的特点及移动金融的价值链主体发展动态,银行与移动运营商、银联合作发展的商业模式或将成为未来主导模式。

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移动金融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可观的发展速度。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服务领域,其发展的机遇和危机并存。因此,有必要对移动金融发展存在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加以分析。

(一)移动支付产业链和服务功能存在不足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与电信运营商的直接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行业尚未统一标准。移动支付应用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参与主体之间的精诚合作,但是目前,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均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为了实现控制产业链的目的,利用资金优势双向渗透,并建立了各自的行业标准。这种行业的多标准化既不利于用户的使用,也不不利于行业的规模发展。

(二)用户对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还存有疑虑

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三)企业移动金融服务受到制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人士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对自由商务空间的需求日益强烈,商务人士期待能够充分利用出差、外出等在途时间,处理商业事务,以提高办公效率,同时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移动商务能够使用户摆脱物理空间及设备的束缚,享有自由的商务空间,因此移动办公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财务管理等金融相关业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命脉,是企业商务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在移动商务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移动金融需要先行。企业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金融的必备工具,能够让客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财务操作,方便快捷,符合企业发展诉求,极具发展空间。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手机银行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推出专门针对企业的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屈指可数。安全性和易用性是阻碍企业使用手机银行的主因。数据显示,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有二,一个是安全性,毕竟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机密财务信息和账户资金安全,如果安全性没有保障,将直接导致企业陷入危机,危及整个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一个是易用性,如果手机银行使用不方便,将极大降低用户使用的积极性。

(四)我国与移动金融发展相关的应用环境不成熟。

目前,移动金融在交通、教育、水电煤气缴款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普及范围还不能达到预期要求;接受移动金融服务的厂家商户尚待培养。

三、应对策略研究

银行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战略要从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出发,品牌和安全是贯穿整个应用构成的两个要素,应用上分别从营销、渠道、产品、服务、运营、商业模式这几个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基于上述移动金融的问题与危机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一)建立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金融产业链

由于银行是金融机构,而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目前均未获得相关牌照,因此针对整体金融服务来说,银行必然是主导者。而只就移动支付这一细分领域来说,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由于也涉及资金账户管理功能,因此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但通过分析可以得知,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首先,银行拥有金融服务牌照,无论从提供金融服务的全面性还是安全性来说,相对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更为突出;其次,运营商的优势在小额支付,购买商品的种类受到限制,而大额的账户管理则需由银行来管理,对购买商品的种类限制较小,故能带给用户更大的效用。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心支付。

因此,建立以银行为主导者的移动金融产业链将有利于产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以推进移动金融、移动电子商务等移动通信与金融产品的融合业务的创新。

(二)注重移动金融安全性体验,培养客户信心和认同度

移动金融的安全性要求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从用户层面来看,移动支付是一种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之一,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对此类业务的使用信心尚未建立。一方面是需要行业参与者完善支付安全技术,建立行业规范;另一方面需要长期加强对用户的安全教育;此外,需要解决行业诚信问题,培养用户的认同感与可信度,这样才能有效的引导用户的消费习惯。

为了推广移动金融业务,促进移动金融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移动金融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移动金融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

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积极推进企业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

移动金融作为商务活动中的最主要环节,例如财务管理、资金支付等,必须先行,才能为移动商务的发展打好根基。而手机银行作为移动金融的基础工具,能够降低成本、将高效率 的运作模式带入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备受企业青睐。调研数据显示,有65%的企业客户希望通过手机银行来处理财务事务。

同时,对于银行来说,手机银行是其拓宽远程服务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用户黏性,因此亦会加大推广力度。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企业手机银行都将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招商银行、交通等目前已针对企业用户的需求,适时推出了企业手机银行服务。其企业手机银行涵盖全时账户管理、移动支付结算、移动投融资、全时电子商务和贴身金融助理五大业务板块,能够实现企业支付、内部转账、代扣、自助贷款、外汇买卖、商务卡和黄金交易等20余项业务的移动化处理和实时查询。

(四)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从“互联网时代”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环境的改变使人们对于移动金融工具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单纯地提供金融相关服务已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成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方向。银行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营销和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进行金融产品的交易,还能汇集各类特约商户,提供他们的位置信息、商品优惠信息等。移动金融+社交网络+电子商务这一模式,对于移动金融的创新和持续发展必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区别于其他互联网工具,社交网站具有成本低、互动性特别强、信息的、反馈和传播特别快等特点,比公司网站、搜索引擎或者其他的广告方式效果更好。银行要用好社交网站,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在社交网站上建立银行的公共主页或者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台,并让银行的员工通过多个渠道宣传金融品牌与服务;二是通过社交网站的反馈及时掌握客户对银行的批评和建议,从而很快地改进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流程简化等;三是当银行出现一些危机事件的时候,特别是公共危机的时候,社交网络是很好的社会沟通渠道,便于控制舆论导向;最后,通过社交网络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引发粉丝的讨论,进而引发他们购买的欲望,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

从客户体验方面来看,移动金融的使用不够便捷和缺乏个性化将大大降低用户体验。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界面设计友好,除了增加客户黏性,随时随地提供贴身服务之外,还通过对互联网运营商、各行业商户优势资源的整合,将各类信息及时触达手机用户,让消费者真正在手指滑动中享受潮流生活。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

四、结束语

银行业正在经历重要的变革期,移动金融是银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适应产业发展的特点,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才能永远走在行业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 吉晓辉.移动金融代表未来方向(两会提案).2011年3月

[2] 摩根斯丹利.移动互联网报告.2009年12月

[3] 3G门户.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2011年3月

[4] 张权.机遇价值链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3月

[5] 清科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互联网投资研究报告.2010年

篇(4)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必要性 发展与创新 保障条件

    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的优点受到各国银行的青睐,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但在我国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中间业务发展迟缓,层次落后。如今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强势竞争,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一种广泛的金融服务,指不占用银行资金,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给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严格地说,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中间业务,银行仅以中介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以此收取手续费,其主要包括结算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业务、信用卡业务、代保管业务及咨询业务等。传统的中间业务具有迅速便利和低风险的特点,可以增加银行的业务收入并以此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使银行摆脱既定的资产负债规模的束缚,促进其技术与服务手段的进步。另一类是新兴的中间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反映,但却能为银行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使银行风险增加的业务,一般称之为“表外业务”,主要包括贸易融通类业务,信用担保类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在此,只要有效地控制各业务交易风险,就能使银行获得表外业务发展的领域。

    2 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世界银行业的总体趋势。对于处在体制转轨,结构调整与加入WTO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的发展,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发展与创新就更不容忽视。

    2.1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经营困境,提高盈利能力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以10余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近100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两翼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且20世纪90年初建立的证券市场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来源和贷款融资需求,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授信风险普遍增加,银行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注重传统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同时,尽快发展中间业务,以求在努力减少经营风险的同时,寻找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从而减低经营风险,提高赢利能力。

    2.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应对WTO的冲击

    随着我国加入WTO,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届时将与中资银行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展竞争。短期内中资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不会受到太大冲击,所以竞争的重点自然就落在了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种类少、服务面窄、市场占有量小、收益比重低,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迫在眉睫。

    2.3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改革顺利进行

    首先,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这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变革,涉及重组战略的设计、目标客户的搜寻、融资安排、资产评估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其次,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对诸如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需求。居民收入增多与居民缺乏投资和操作技术及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日益显现。最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所以,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相关的中间业务,充分发展这些中间业务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推进国企改革,促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品种单一、范围狭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经验,加快自身的发展进程。下面就几种典型的中间业务进行分析,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可能的发展与创新空间。

    3.1 转账结算

    我国已对传统的邮电传递凭证的转账结算进行了改革,在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利用卫星和其他通讯网络建立了电子联行对帐系统,实行同城清算系统的电子化建设,但仍受银行电子化技术的制约。因此,今后我国银行的发展方向仍是完成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改进并提高电子联行应用系统的功能。并通过城市网络、区域网络与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相连接,加速资金周转,同时继续推动同城自动化清算系统的建设,实现账务处理自动化。另外,发展网络银行成为我国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客户足不出户便可进行存取款、转账等服务。

    3.2 银行卡业务

    虽然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目前信用卡与国际规范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应该在尽快建设全国范围的统一协调的银行卡网络的同时,大胆探索,实现创新。①功能创新。大力开发银行卡的消费信贷、一卡多户、长话(市话)服务、网上购物、贷款融资等功能,实现银行卡功能的多元化,使银行卡业务渗透到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②技术创新。商业银行应在联合的基础上,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积极试点IC借记卡及IC银行卡;③机制创新。国际上如万事达卡组织、VISA卡组织等大型的银行卡集团的发展都证明公司化、产业化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可以考虑在联合的基础上逐步把银行卡业务分离出来,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银行成为其或会员。

    3.3 业务

    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大部分业务仍集中在发行国债、政策性银行业务,这些业务技术含量低、发展潜力小,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争夺指标,因此,必然导致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重心发生偏离,而忽视了居民个人对业务的大量潜在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个人财富的积累,商业银行应及时突破业务,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私人银行业务,不但能增加手续费收入,而且有利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并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客户网,进一步巩固和密切客户的关系,带动居民存款的增长。

    3.4 投资银行的业务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企业的财务顾问,帮助企业进行并购,实行产权的流动和重组,以市场的手段对整个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另外,商业银行应有前瞻性眼光,积极开展房地产等资产证券化,并在金融工程方面进行必要的实践。随着金融服务业的逐渐开放,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带来汇率的变动,比如促使企业和银行对期权、互换及其衍生产品的需求。因此,对金融工程时代到来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做好准备。

    3.5 信托和融资租赁业务

    之所以把信托和融资租赁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在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的原则下,商业银行不允许涉足信托和融资租赁业务。然而随着金融业的逐渐放开,分业管理体制将大大制约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使资金不能发挥充分的效率,削弱银行的竞争力,因而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应立足未来发展趋势,主动提前熟悉信托和融资租赁业务,学习国外经验,寻找业务突破口,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3.6 金融衍生业务

    金融衍生品市场有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在国外已是最具活力的市场,我国利用外债规模不断增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日益面临各种价格风险,产生对避险工具的需求,使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不能无视金融衍生业务的广大领域,要把眼光放在国际市场上,未雨绸缪,掌握金融衍生市场业务的基础、技巧、风险的防范等。

    4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保障条件

    主客观条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缓的现象,因此,我国应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创造条件保障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顺利快速发展。第一,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其跟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市场体制,完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把从政府为主导的金融创新模式转变为以非政府主体为主导的金融创新模式;完善法律法规,提供风险保障体系,从而为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第二,转变经营理念,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发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切实增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拓展中间业务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三,指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以长足发展的前提条件。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完善硬件设施,吸引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多层次、多类型、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才。第五,金融监管当局逐步放宽法律限制,商业银行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渐进地实现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世界银行业的总体趋势。但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积极改革,创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程斯民,田兴国.中国金融直面WTO[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2 贝政新,谭寅生,万解秋.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作与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 耿同劲.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约束[J].生产力研究,2006(7)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营销已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但由于营销活动在我国金融界尚属一个新领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并借鉴工商企业和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以期尽快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银行业市场营销的提出

长期以来,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实施营销策略的内在动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蔓延,企业的直接融资逐渐盛行,使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大为动摇,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欧美的商业银行开始尝试用市场营销原理指导经营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营绩效。但是,当时市场营销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还是浅层次的,主要以广告促销为主。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银行业以金融工具创新为契机,对延续一个多世纪的银行常规管理方式提出质疑,从而,市场营销在银行业的应用成为广泛话题。到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银行业已把工商业市场营销的精髓应用于银行管理,市场营销便成为能有效协调内部各部门和反馈外部市场信息的分析、规范、控制系统。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在我国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银行业正经历一场从未有过的根本性变革: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换,非国有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发展壮大,外资银行开始逐步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服务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革,市场营销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理论和方法,在我国银行业受到了推崇和积极的运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误区

(一)当前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业经过近年来的演变与发展,初步形成与市场相适应的业务拓展,同时也反映出与营销管理不相适应的问题。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还未真正引进营销管理,没有真正建起市场营销理念;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市场营销上还只是浅层次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制;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服务营销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商业银行的金融工具创新尚未大力开拓。

近年来的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存款、储蓄的诸多新品种上,一大批适合于中国实情的金融创新尚未引进、开发投放市场。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营销管理理念和水平上处于幼稚期,业务发展不全面、不系统、远没有体现出长远发展战略。

(二)存在的误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还存在许多误区,主要有:强调金融产品营销,忽视服务营销;热衷于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忽视了引导客户进行消费;重视市场竞争,忽视自身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侧重存款营销,忽视贷款及其他业务的组合营销;片面追求“拉关系”,忽视真正意义的关系市场营销;偏执于银行的“外包装”,忽视真正意义的形象建设等。

三、商业银行实施市场营销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观念的教育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刚刚起步,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营销知识的普及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工作仍显薄弱,亟待加强。一些人至今对营销与市场、营销与推销的区别等最基本的概念缺乏导致工作的被动。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员工特别是营销人员在营销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

(二)推行全面市场营销管理策略

推行全面市场管理策略,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改变把营销应用在浅层次表面的做法。改变简单地、随潮流地、被动地运用广告等浅层次的促销活动的特点,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营销管理体系。市场营销计划、实施、控制应成为银行经营活动中自觉的主动的经营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不能把市场营销看作是单个的广告、促销、创新或定位、而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为充分了解市场并掌握客户要求,银行要对营销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预测,为使银行的营销目标符合其全面战略,银行要编制出合理的营销计划,包括短期计划与中长期计划。有了营销战略与计划后,商业银行要灵活运用产品、价格、促销与分销组合策略来实施计划。同时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及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限制,在营销过程中为保证营销目标的实现,必须对营销工作实施全面的控制。营销管理应协调银行各部门关系,激励各部门员工的营销积极性,共同以顾客需求和满意为营业宗旨,达到为顾客提供最佳服务和为组织创造理想利润的经营目标。

(三)实施服务营销和关系营销

首先,商业银行实施服务营销,在观念上应当树立服务质量的有效延伸的思想。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业更应重视搞好优质服务。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也才能得到顾客的长期支持和合作。其次,银行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制定新的服务项目、服务目标,追求周到、迅速、准确、安全、便利、热情的服务,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实施关系市场营销,也是商业银行“以顾客为导向”开展营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与其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相关组织或个人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保持并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关系是关系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

要做好关系营销,商业银行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积极维持和发展忠诚客户。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争夺客户,客户忠诚于银行上营销追求的理想境界。其次,应发展与竞争者的合作关系,避免无益竞争,达到双赢双胜目的。再次,应协调银行同政府机构间的关系,努力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为银行营销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以金融创新为核心,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第一,大力推进产品创新。今后一个时期,产品创新要突出中间业务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继续以信用卡、储蓄卡为媒介,发展电子货币、网上支付、工资、代收公用事业费等中间业务;发展理财和商人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基金托管、中小银行支付结算等业务;大力发展信用证、国际结算、外汇买卖及衍生产品;大力发展以住房信贷、汽车信贷、教育消费信贷、大额消费品信贷及旅游信贷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第二,积极创新服务方式。结合国情,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稳定客户关系;创新服务内容,积极满足客户的需求。

(五)树立整合营销观念,塑造、宣传商业银行品牌形象

整合营销是一种从用于营销的每一元中获取最佳效果的沟通战略。该观念认为,从各种媒介传递同样的信息可以达到最佳沟通效果。银行应经由广义的媒介如大众传媒、员工媒介(员工服务态度、质量、工作效率等),有形设施(环境、外包装等)传达银行信息,宣传银行的良好形象。

商业银行实施名牌战略,也是重要的营销战略。国际银行发展趋势表明:商业银行向“零售业”发展的趋势意味着金融消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消费需求将更加复杂多变,金融消费者也将越来越重视“金融名牌”的消费。为迎接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尽早开拓“名牌之路”。具体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CI导入,从银行理念、行为、视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整合,塑造银行的名牌形象。

(六)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代分销手段

篇(6)

关键词:银行业 银行税制 税收负担 税制改革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银行企业的竞争将愈加激烈,而银行业税制是影响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加入WTO以来,银行业既面临着全方位的竞争和挑战,又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因为历史原因,我国银行的税负相对于外国银行比较重,而大家都知道,银行税制中的税收负担是影响我国银行业竞争和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中美银行税收制度的比较,提出我国银行的一些改进意见。

1 中美银行业税制的比较

1.1 税制设计原则 税制设计在税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在促进本国银行业竞争力的需要的同时,一般是尽量减少税收产生的超额负担和保持税收中性为目的,以保证整个经济链条的稳健运行、确保税收征管链条完整,而我国对促进银行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考虑相对较少,更加注重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1.2 银行业税制不统一 根据调查,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讲,国外正不断地转变税制,改变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逐渐变成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美国银行的税制以企业或公司所得税为主体,像是如英国、日本、俄罗斯和巴西等这些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在我国目前的银行业税制中,首先我们来看流转税制方面,内资银行不仅需要缴纳营业税,还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但是外资银行就不用缴纳这些税费。其次在企业所得税制方面,内资银行承担的税负重,相对而言外资银行要轻些,外资银行在关于企业所得税方面有一些优惠政策,特别是关于税收扣除项目,跟内资银行的规定差距还不小。而且,在对转贷业务的税收制定规定时,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的标准也不一样。

1.3 流转税制度比较 美国等很多国家规定,银行企业的大多数业务享有不可抵扣的免税政策,手续费、咨询费等金融业务需要缴纳增值税。所以,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可以对银行等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的营业税征收增值税,也可以对金融企业按现金净增量征收“现金流量税”。但考虑到我国现在银行的经营状况,再结合我国当前的国家财政情况,相关专家分析,近些年银行业提供的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银行业税收对全部税收的影响力已经减弱,从而为银行的税制改革提供了较大空间。

2 我国银行税制现状及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正在不断的开放,银行业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竞争,在各种阻碍我国银行业繁荣的因素中,税制的不完善、税负的不公平表现的越来越明显。我国对银行业税收制度做过多次调整,但是,受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影响和现实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现行银行税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

2.1 调控和规范促进银行经营 根据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商业银行是以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存在的,国家不可以使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其发展,但是为了使他们的经营风险变得最小,消除或者是减小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只能通过税收等方式对其调控。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属于政策性银行的性质,而且存在着很多的不良贷款,很可能会出现金融风险,不利于提高银行竞争力。所以,国家可以借助税收政策对其调控,使企业税收成本变小,能够更好的解决不良贷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并最终增加银行盈利能力,使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2.2 流转税税率设计不合理 我国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是5%,比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的税率要多3%,而且还需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等。在国外,金融业务通常是缴纳增值税,可以取得进项税额的扣除,而且不少国家都免征核心金融业的增值税。因为营业税具有重复征税、不量能征税的根本性缺陷,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对金融业征税,就不可避免的使金融业的承担着更重的经济负担,使其收益率变得更低,给金融业的资本积累和长期稳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3 结构性减税是发展趋势 现在的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为5%。据相关资料显示,由于银行经营的金融业务是不一样的,其计税营业额包括贷款业务收入、差价业务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其中,银行业营业收入主要依靠的就是贷款业务收入,在缴税时是根据其经营金融业务营业收入的全额来计算的,其他相关费用都要算入其中。

相关专家分析,银行业的实际税基比提供货物征收增值税的行业较宽,在这次的税制试点改革中,金融保险业被纳入了增值税扩围范畴,可以采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这对于降低试点地区金融保险业的税负有一定的作用。

从整体进行考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也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这样认为,从规范税制、合理负担的角度来讲,通过税率设置和优惠政策过渡等措施,不断减轻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从现行征收增值税的行业的角度来讲,无论在哪个地区,因为可抵扣向试点纳税人购买应税服务的进项税额,税负自然会变得小些。

3 我国银行税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我国银行税制的改革不能照搬国外银行税制的成功经验,要根据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和优化。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3.1 应该选择时机将金融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现在我国金融企业在流转环节缴纳的是营业税,这样做的不利之处在于,并不能扣除金融服务消耗的投入物所含的进项增值税额,也就是说不能扣除购进品所含的增值税,事实上金融企业不仅要全额负担增值税,承担的营业税负担也是比较重的,这样就会导致重复征税,造成税负的不公平。改征增值税就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进而实现税负的公平,而且对税收征管也很有帮助。如果把现在征收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那么自然会减轻金融业实际税负,对于提高国内金融业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够不断提高其经营能力,还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金融风险。

3.2 优化银行税制 我国已经在对银行的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比如: 目前正在热烈讨论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其作为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备受关注。有专业人士建议,取消营业税,将银行业的金融业务纳入增值税征管范围。从长期来看,我们应结合向所得税为主体的单主体税制转变,努力与国际通行措施保持一致,逐步对银行核心业务免征增值税。

3.3 税制改革应综合考虑效率和公平两大目标 优化税制理论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两个原则。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税制结构都是只注重效率,而忽视了公平,其模式是以增值税为核心的间接税为主体,这一模式与当时的市场环境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那时候还不具备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市场没有得到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生产力水平逐渐改善,进一步要求税制结构能够更好地促进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进而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以增值税为核心的间接税以及与以个人所得税为核心的直接税,他们将共同促进效率和公平的实现。

4 结束语

国内银行业正在不断的走向繁荣,尤其是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股改上市进程,商业银行是否能在资本市场中出现良好的状态,税收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税制中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因此需要进一步加深对税收制度的改革。专业人士认为接下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认真落实和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要掌握好政策的执行情况,根据宏观经济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聪.中国银行业税负分析[J].金融研究,2000,(7):62—70.

[2]李文宏.中国银行业税制结构的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05,(2):62—66.

[3]焦瑾璞.WTO与中国金融业未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67—102.

篇(7)

选题意义、价值和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和人民收入的逐渐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理财观念也逐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近几年,理财产品的销售出现的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新热点。各家银行纷纷积极推出了各种个人理财产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暴局面,但伴随着其快速发展,一些关于理财产品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伴随着金融市场对于个人理财产品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产品结构的日益复杂。与此同时,理财产品的创新落后于市场需求,缺乏特色产品及个性化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未跑赢cpi,同时存在长短期产品收益率倒挂现象;金融监管制度缺失、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及理财专业化人才培养等问题普遍存在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实现人民资产的保值增值,降低金融理财产品的运作风险,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特征和类型进行了叙述和分析,并对其风险管理提出了建议。

基于以上现实和理论背景,本文拟在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总结梳理的基础上,用swot分析方法及pest分析方法,从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并根据wind数据统计对理财产品在我国执行效果进行实证检验,探析我国理财产品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提出对银行理财产品监管措施,以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健康发展。

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时间安排: XX年12月01日-XX年12月11日 收集相关资料并确定选题

XX年12月12日-XX年12月25日 完成开题报告

XX年12月26日-XX年03月0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本文只分析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实际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是需要经过实证检验的,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未能对这些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受制于月度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实证研究中对变量进行了替代,但这种数据处理可能会影响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写作提纲:

一、引言

(一)研究的主题和意义

(二)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三)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二、文献回顾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

(三)述评

三、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swot分析

(一)对国内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swot分析

(二)与我国其他理财产品就行对比后的swot分析

四、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实证研究

(一)检验模型与检验方法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及风险的实证研究

(四)小结

五、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理财产品的创新落后于市场需求

(二)收益率大多未跑赢cpi

(三)金融监管制度缺失、监管不到位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 黄志云.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XX,5

[2] 吴泽群.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未来的思考[a].东莞理工学校,XX,6

[3] 吕雪.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XX,6

[4] 李晶.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几点思考[j].安徽大学,XX

[5] 任玎.浅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与发展[a].广州大学松田学院,XX年 第6期

[6] 张岱云.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新金融.XX.8:31—32

[7] 李瑞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 产品创新、风险表现及建议[a].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XX ,3 :26 (1)

[8] 李冠青.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战略[j].山东大学经济学院,X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