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资产负债的含义

资产负债的含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0 10:09: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资产负债的含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资产负债的含义

篇(1)

关键词:CAS 18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摘要: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由于直接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引起了我国研究者的关注,学者探讨了它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我国学者不断探寻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的含义及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执行的经济效果影响。以上研究大多是从单个项目角度探讨它们对报表及经济结果的影响,但尚无有从整体角度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2006)(以下简称CAS 18)实施后的影响进行研究,文章试图从这个角度建立起CAS 18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从更全面视角看待CAS 18的影响。

关键词:CAS 18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51-03

一、CAS 18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CAS 18的实施,是我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起始,2014年修订的准则中不包含CAS 18,即自2007年以来,上市公司一直执行的是2006年颁布的所得税准则。大量文献对所得税准则中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暂时性差异的判定、递延所得税对企业净资产影响等作了大量研究。学者们还从CAS 18对企业经营结果、财务状况及盈余管理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了研究。

对CAS 18研究有以下方面的意义:第一,所得税费用占到税前利润的25%―35%,对净利润指标的影响不能忽视。第二,CAS 18的实施,是我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起始,并且一直执行到现在,执行的结果对企业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从哪些角度来进行评判值得研究。第三,所得税准则本身的复杂性,它不仅涉及会计,同时涉及税法,是企业一直关注的工作;在企业的多项业务中,都会涉及对所得税的估算、计算,企业重要的管理判断也要求对所得税因素予以考虑,要求考虑是否发生、哪里发生、什么时间发生及应交所得税的比率。第四,对于我国来说CAS 18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实施CAS 18可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我国会计的整体水平。

二、文献回顾

递延所得税项目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是基于资产负债观及权责发生制在所得税问题上的体现(郝丽娜,2015)。资产负债观下,收益概念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论收益是否实现,只要是净资产额有所增加,就当作收益确认。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有多个计量基础,收益的确认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收益包含了未确认损益。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会计计量的两个基础,应付税款法与收付实现制具有相似性,首先是因为企业在会计和税法二者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然而在应付税款法的实际应用中,是不确认时间性对所得税的影响的,在这种所得税核算方法下,企业的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应付税款法是不同的,是指企业确认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因此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情况下,企业的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产生的影响额(递延所得税)和当期应交所得税二者之和。从本质上讲,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仅逐渐地确认了利润总额(税前利润)和计税利润(应进行纳税的所得额)间所存在的差异,而且还在转销过程中转回此差额。根据我国所得税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必须使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类似于权责发生制的一种方法。我国企业应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最大好处是,在研究未来经济资源流入和流出的影响因素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应交所得税是基于纳税实质课税原则,按照实质课税要件来反映企业税务负担),还要考虑未来的资产负债状况(递延所得税则反映未来资产负债变动企业将可能负担的所得税水平),从而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其中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暂时性差异产生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研究重要主体――递延所得税。

作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单项项目的研究,国外研究学者Benjamin(1998)等证实了投资者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当作真正的资产和负债来看待,研究指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影响股票价格;Lynn(2008)等利用Feltham和Ohison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是: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股票价格呈正相关,并且显著,其中将其分为已确认与未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二者与股票价格都呈正向的相关关系。

Amir(1999)和Sougiannis研究发现,分析递延所得税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有两个效果,共同作用,却相互矛盾:一个是信号作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未来发生损失的确定性,对股票价格和预期盈亏会产生不利影响;一个是计量效果,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未来有抵税的效果,是一项资产。Douglas J.Skinnier(2008)的研究提供了日本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情况时递延所得税(净)资产两种效果的证据。日本于 1998 年开始采用资产负债法核算所得税费用项目,先是公司法允许递延所得税项目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 而后在快速推行过程中,日本 MOF(日本财务省)委员会允许将递延所得税(净)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包括在它们的监管资本中,这一规定与其他各国家不同。20世纪90年代早期,随着日本股票和地产泡沫破灭以及经济问题造成日本银行实力的持续下降,银行勉强能够维持监管资本的必要水平。1998 年,主要日本银行确认递延所得税(净)资产 6.6万亿日元,大约占所有者权益的 29%;1998 年之后,递延所得税(净)资产继续成为日本银行监管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 年,日本主要银行的递延所得税(净)资产总额达到 7.5 万亿日元,占所有者权益的 60%。Douglas J.Skinnier(2008)指出,没有这些递延所得税(净)资产,银行将会破产。而 2003年 Resona 银行的破产,正是由于审计人员拒绝在它的递延所得税(净)资产的确认上签字而引发。

国内研究学者陈丽花(2009)等发现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之后,能够增加净资产和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并且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对股票价格都有影响,从而证实对资产负债表观的引入可以使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财务信息质量得到很大的改良。有些学者如Defliese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不被视为企业的负债,近期转回的可能性较小,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企业的价值的变化不产生影响,也即不具有价值相关性。秦长顺(2011)以价格模型与收益模型,对递延所得税(净)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与在 CAS 18 实施前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作为企业一项真实的资产与负债对投资者判断企业价值有影响。

对于递延所得税对净利润的影响,赵娟霞(2013)通过实证研究指出递延所得税是进行利润平滑的一种有效措施,也就是对于上市企业的利润平滑行为,通过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发挥明显的增量作用。企业通过计提和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产生变动,使企业实现了在对利润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实施利润平滑。而所得税费用与利润总额的关系,李薇(2016)通过数据统计发现,2000―2006年我国上市A股企业当年所得税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平均为26.625%,即平均应交所得税为26.625%,与2000年《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名义税率33%有较大差异。2009―2014年,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百分比数据就变得非常平滑,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百分比也较平滑。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的比例为24%,这与企业所得税法中制定的25%的税率水平非常接近;从与税法税率的接近程度上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税法规定的税率差异更小。

文献评述:对于直接在资产负债表列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最早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中,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被当作真实的资产与负债项目看待;学者还注意到了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信号传递,它可能包含企业对亏损项目的反映,日本金融危机从现实中也证实递延所得税(净)资产的影响。我国学者不断探寻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的含义及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执行的经济效果影响。以上项目是从单个项目角度看它们对于报表及经济结果的影响,但是对于CAS 18实施后带来的影响尚无从整体的角度讨论对报表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建立起CAS 18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从更全面的视角看待CAS 18实施的影响。

三、CAS 18实施评价体系

首先,CAS 18实施结果产生的直接报表项目有: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受到影响的报表项目是净利润。

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两项内容,分别以资产负债项目和应计调整项目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中列示;所得税费用在利润表中列示;应交所得税在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列示。可见,CAS 18对企业报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产生的项目及所涉及报表用下页图1表示。

CAS 18产生的报表项目与影响到的报表如图1所示,基于此,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也先是从报表中的项目构建指标,然后再将单独指标根据内在联系分类分析。

以上CAS 18实施评价体系主要从准则产生的项目及对涉及的四张报表影响角度构造了相关指标,它们分别可以从各个角度观测到对企业的关键指标利润总额、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产生的影响。将单独项目结合后,还可以观测到其他的经济含义(见表1)。

1.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指标与“递延所得税/所得税费用”指标,反映了所得税费用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同时也反映了税法收付实现制与会计法中的权责发生制项目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2.资产负债表的三个指标,分别反映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在文献中我们已经看到学者注意到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但前提是把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当作真正的资产与负债。需要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注意的是:结合现金流量表对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扣除,它们是不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与负债,所以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是应计制下的影响;同时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还有个“信号”作用,能够反映到递延所得税资产中的项目,可能是企业的亏损,也可能是计提减值造成的。

3.由于以上考虑,在对CAS 18实施评价时,对递延所得税项目可以单独考虑。考察指标递延所得税资产标准差,递延所得税负债标准差与递延所得税(净)资产标准差。各指标及含义如表2所示。

四、结论及局限性

所得税准则对于企业报表信息有重要影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此结论。本文可取之处在于建立了指标,并结合指标含义研究了所得税准则的影响。需指出的是,文章虽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但对指标的影响还缺乏数据的验证,这是今后研究的方向。Z

参考文献:

[1]郝丽娜.递延所得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

[2]陈丽花,黄寿昌,杨雄胜.资产负债观会计信息的市场效应检验――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施行一年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5).

[3]史成泽.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完善建议[J].商业会计,2015,(17).

[4]赵娟霞.基于利润平滑视角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篇(2)

经营能力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指标来表示:销售毛利率―毛利/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净利/销售收入。资产获利能力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指标来表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净资产,资产净利率―净利/总资产。由于净利中剔除了利息,其本身就包含了资本结构的影响,因此销售净利率也反映了资产获利能力。

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本文以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来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

由于盈利能力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情况,因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模型方法

1、分析方法。根据以上初步确定的变量,首先对这些变量作因子分析,找出其中相互独立的、影响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然后就这些因素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2、分析模型。根据以上方法,研究应用了两步模型:

第一步:用简单因子分析模型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X=B+E

式中,X为独立于变量的矩阵;为未观测因子变量;B为因子权重向量;E为误差向量。

第二步: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一般所期待的因子与公司资本结构的相关关系模型。

二、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2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2006年年报数据资料为原始资料,计算得出企业盈利能力的4项指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然后利用SPSS for Windows的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所选24家样本数据如表1所示。(表1)

三、分析结果及解释

1、因子分析结果。因子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

(1)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自变量的协差阵。因子分析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方法来决定主成分的取舍。从表2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前两项,第一个因子贡献率为67.122%,第二个因子贡献率为25.201%,这两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92.323%,超过了85%。故选取第一、第二个因子为主成分。(表2)

(2)原始变量的变量共同度。变量共同度是反应每个变量对提取的所有公共因子的依赖程度的。表3给出了4个原始变量的变量共同度。从表3看来,所有的变量共同度都达到85%,甚至90%以上,说明提取的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的效果比较理想。(表3)

(3)碎石图。从因子的碎石图中也可以看出,前两个因子的特征根的值较高,连接成了陡峭的折线,而后两个因子的特征根的值较低,连接成了平缓的折线,这进一步说明提取前两个因子是比较合适的。(图1)

2、因子辨识。以下根据输出结果表4对保留的因子逐次辨识。(表4)

因子1:因子1在变量销售净利率(x1)、资产净利率(x2)和净资产收益率(x3)上有最大的载荷。根据变量本身的含义,三者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公司资产的获利能力。

因子2:因子2在变量销售毛利率(x4)上有最大的载荷,在销售净利率(x1)上也有适当的载荷。根据变量本身的含义,这说明了企业的经营能力。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算出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值,分别为fac1-1,fac2-1:

fac1-1=0.338×zx1+0.355×zx2+0.334×zx3+0.144×zx4

fac2-1=0.175×zx1-0.23×zx2-0.322×zx3+0.897×zx4

其中,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zx1、zx2、zx3、zx4是原始变量x1、x2、x3、x4的标准化值。

由上述统计分析所产生的新变量fac1-1,fac2-1,得出各企业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F:

F=(67.122fac1-1+25.201fac2-1)/92.323

fac1-1,fac2-1,F的具体得分如表5所示。(表5)

3、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研究公司的盈利能力F与资产负债率x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经分析得到在显著性水平为0.009的情况下,F与x的相关系数为-0.523,表明其关系比较密切。

回归分析从数量上考察资产负债率x对企业盈利能力F的影响程度,以盈利能力F为因变量,资产负债率x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6所示。(表6)

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1.648,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系数为-0.029,在0.009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盈利能力F与资产负债率x的回归方程为:

F=1.648-0.029x+u

四、对分析结果进一步思考

通过对所选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司资产的盈利能力与其资产负债率成负相关关系。这就是说,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较高。

篇(3)

关键词: 非对称安排 免疫 资产负债管理

一、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商业银行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1] 重大历变过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发展 到现在形成了多种管理模型,其中不仅有效率前沿模拟、久期匹配(或称免疫)、现金流量匹配等单一目标模型,还有动态财务分析模型、随机规划与随机控制、多重限制决策模型等多重目标模型。这些模型都从资产负债合理安排的角度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指导建议,但很少涉及现有资产负债非对称安排的风险评价;如何对资产负债结构非对称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损失的数量和症结所在,对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达到合理经营目标会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面临非对称的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重要目标是在股东、 金融 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利差最大或利差波动幅度最小,从而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稳定,以便更好的实现最大化收益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管理者一方面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期限结构、VAR分析等理论作为依据,适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少或避免损失;另一方面是运用金融市场上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换等保值工具,弥补资产负债不合理安排的损失。银行在对资产负债调整过程中,出现结构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产生的风险成为了困扰商业银行的难题,也是商业银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从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来看,可以将不对称划分为期限不对称和规模不对称两种形式,而且这两种情况还经常相伴而生。期限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与负债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不一致,规模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产与负债比例安排不合理。无论是期限不对称还是规模不对称都会使得商业银行极大的风险之中,本文从期限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安排给出较为合理的指导意见。

三、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建立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及模型的适用范围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期限:模型中期限的确定利用了“持续期”的基本概念,模型中用D来表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持续期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②持续期中体现了净值的观念,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机构,业务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③持续期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④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

数量:在期限确定之后,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出现一定差额,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产生影响,期限短的负债到期后需要长期限的资产来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收益潜在损失,由此模型中风险资产的数量主要由负债数量期限组合与单项资产期限对比关系来确定。

C(风险资产数量)=(约束条件:单项资产期限Cdi<组合负债期限)

风险系数:与数量确定一样,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出现差额后,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收益产生影响,短期内到期的负债项目需要动用长期资本项目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潜在收益损失(应该收入而不能收入的损失),损失的系数为C涉及资本的组合利率,用RATE表示。

(2)模型的适用范围。在资产负债期限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负债先于资产到期,需要用其他资产或提前变现资产的方法来弥补资金缺口需要,因此出现资产不能得到全部收益而产生的潜在损失。

2.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上述参数分析,确定如下模型公式:

其中 (1)

表1 模型中各参数含义如下

3.关键指标值的 计算 方法

资产、负债的持续期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其中分别为第j项资产在总负债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组合利率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目标总资产中权重和利率。

四、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验证

表2 2004年12月31日 xx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 (单位:百万元)

资产负债非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9、10、11、12项是基本不具有流动性的,负债项目中9、10、11项是不具有流动性的。

资产负债高度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1、2、3、4、5项都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第7、8项具有中等流动性,第6项(贷款)具有较差的流动性。负债项目中2、3、4、5、6、8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1、7具有较差的流动性。

资产负债抵补分析:

流动资产项目:1+2+3+4+5+7+8=4931(百万)

流动负债项目:2+3+4+5+6+8=3437(百万)

流动资产项目-流动与负债项目=1494(百万)(2)

从上表来看贷款占总资产的54%,长期投资占总资产的24.5%;存款占负债的82%,同业及 金融 机构占比8.4%。由于长期投资流动性非常差,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存贷款管理。这家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存期比例如表2所示。

由于(2)式中差额与负债中活期存款基本一致,因此在进行风险分析时不考虑活期存款对贷款资产的影响。

计算 模型中的关键指标值:

(3)

(4)

按照模型中组合利率的确定原则,贷款资产项目一年、三年期持续期限均小于负债组合持续期,因此在利率确定时不考虑此两项资产,因此组合利率仅涉及五年、十年期贷款资产,结果为:

风险资产组合利率(5)

风险资产数量 (6)

根据公式(1)百万元

表3 2004年12月31日年末存贷款及长期负债结构表(单位:百万元)

结论分析: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由于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期限安排不合理,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巨大的潜在损失;上述模型中因期限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潜在损失约占利息收入的13.75%(如果商业银行得到全部贷款收益为4038百万元),对于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60%~80%的商业银行来说,损失近六分之一利息收入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可能将商业银行置于亏损的边缘。工商银行2005年利息收入达到约1300亿元,利润为约330亿元;如果按照损失五分之一利息收入测度,盈利状况将大打折扣。

篇(4)

一、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含义

资产负债管理是管理保险资金运用的一种实践。这一理论认为,寿险公司要实现资金运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均衡,不能只靠资产或负债单方面的管理。而必须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寿险公司的业务状况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在广义上,它可以被定义为:在给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约束下,为实现财务目标而针对资产和负债的有关决策进行的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正的过程。从狭义看,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系统化分析资产和负债的总体程序,是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根据利率变化的趋势,运用各种工具,设法使净资产值最大化的管理技术。因此,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利率风险管理。从资产负债管理两个层次的含义来看,寿险公司不仅要对资产组合和负债组合分别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协调两种组合的管理,通过同时整合二者的风险特性,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与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MPT)不同,MPT只注重投资的资产部分,注重投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忽略厂负债因素。

一般而言,由于资产负债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利率风险和防止大的失误,因此,从国外的情况看,有关资产负债管理的讨论大多局限于利率风险。所以,从直观上讲,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是要在充分考虑资产和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制定投资策略,使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上相匹配,以控制风险。当然,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资产负债管理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比如从产品方面所考虑的险种差异、定价利率假设以及市场利率变化时保险客户执行嵌入选择权对现金流量所造成的影响,到从资产方面考虑市场利率、经济环境变化对金融产品价格的影响等等,但其核心内容则是管理由利率风险导致的资产与负债现金流的不匹配。具体而言,资产负债匹配在资金运用方面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总量匹配。即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总额平衡,资金来源总额匹配资金运用总额;(2)期限匹配。即资金运用期限与收益要与负债来源期限与成本匹配,长期资产匹配于长期负债和负债的长期稳定部分,短期资产同短期负债相匹配;(3)速度匹配。即寿险资金运用周期要根据负债来源的流通速度来确定;(4)资产性质匹配。即固定数额收入的资产与固定数额的负债匹配,部分变额负债,如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与变额资产匹配。

总体而言,同其它类型的金融机构相比,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具有其特点。首先,寿险产品的存续期限比较长,流动性要求较高,利率敏感性较强,且必须保证具有充分的到期给付和退保给付能力。因此,单纯从负债管理角度看,寿险公司的负债管理要比其它金融机构的负债管理困难得多;其次,从资产管理方面来看,寿险公司的资产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而且在现有资产中,固定收益资产又占绝大多数,现有资产的期限远比寿险保单的期限短,其市场价值变动的性质与负债不一致。因此,寿险公司的资产质量和数量低于负债的要求,其产品管理能力强于投资管理能力,资金运作方式远不如其它金融机构那样灵活,在现有的资金运用方式下,有的寿险产品很难找到合适的资产与之匹配。因此,利率的波动性和资金运用收益的不稳定性,加大了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

二、美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经验教训的借鉴

美国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基本上是针对利率风险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70年代,利率的不寻常波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因资产的流动性差,美国的许多寿险公司不能应付迅速增长的提现要求,消费者对寿险公司产生信用危机并引起高额退保。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寿险公司难以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来降低利率风险的影响,处于极为被动和尴尬的境地。70年代中后期,诸多寿险公司破产的教训使美国的寿险业逐步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主要的业务问题看待。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美国寿险业开始运用许多复杂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和技术,其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创新。为了规避利率风险,美国的寿险产品不断创新。从1971年开始,美国寿险市场先后推出可调整寿险、变额寿险、万能寿险、变额万能寿险以及投资连结保险等许多新型寿险产品。这些利率敏感型寿险产品的推出,一方面将寿险公司的部分经营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客户;另一方面又使寿险业务与证券投资的联系更加紧密。

2.使用了许多复杂的数学模型、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表内资产负债管理。其中,有代表性的优化模型包括:随机控制模型、机会约束规划模型以及其它一些随机最优化模型等;有代表性的资产负债管理与检测方法包括:弹性检测方法、现金流量检测(CFT)、动态偿付能力检测(DST)、现金流匹配、免疫理论、财务状况报告(FCR)、风险资本(RBC)、动态财务分析(DFA)以及随机资产负债模型等。

3.使用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管理表内外头寸。美国的寿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不仅类型广泛,而且规模也很大。从债券期权、股票期权、外汇期权以及利率期权到互换与期货等衍生工具等无所不包,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成为美国寿险公司基本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2001年底,美国86%的寿险公司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控制利率风险和股市风险,可见,美国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金融衍生产品完成的。

4.寿险公司传统的组织架构不能有效的运用资产负债管理。营销管理人员、精算师和投资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为此,部分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对这种管理架构进行了变革。变革后的管理架构基本上适应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要求,部门间实行有效的横向沟通,且有规范的信息传递路线和有效的风险报告制度。

5.形成了内容丰富、科学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报告体系。报告的内容由传统的静态和动态利率报告、久期凸性报告、现金流和利润率测试、资产流动性报告、Beta值报告、A/E比率报告,扩展到涵盖动态平衡收入表、流动性/基金风险分析、VaR、EaR报告、CET报告、利润、资本、准备金、资金运用收益敏感性分析报告等。

总之,美国寿险业针对利率变动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以及产品定价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应用了一系列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和模型。除此之外,一些较大规模的寿险公司还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简称ALCO),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的实施。其中,ALCO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经济环境和市场运动趋势进行预测,制定ALM策略概要及其利率风险的管理政策等。因此,美国寿险公司经营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保险业也应实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

三、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系统

一般而言,衡量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量化分析的能力;二是将资产负债管理融人企业沟通和企业经营策略中的能力。其中,适当的组织架构设置是将资产负债管理融人企业沟通并保证资产负债管理程序有效性的基础。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的管理架构大多采取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相分离的架构设置,组织架构不能有效地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实际运行情况是,资产运营部门负责资产管理;产品开发、精算以及营销等部门负责负债管理,二者缺乏有效的横向沟通,资产运营部门不能准确把握产品特征,如对于投资管理部门来说,产品的久期、凸性等参数对于确定投资组合非常重要,但在实际的资金运用过程中,投资管理人员却不能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当然,产品开发、定价以及销售等部门同样也不了解各类投资工具的风险收益特征。因此,寿险公司要在组织内推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其组织架构的设置就应当以实现组织成员间的有效沟通为准绳。从另外一种角度看,由于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一个从产品设计与定价——投资策略的制定——产品设计与定价的循环有序的过程,资产负债管理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各个环节在系统内保持有机联系。为保持这种有机联系,系统需要一个完整统一的报告体系,需要在组织系统中提倡横向沟通以代替传统的纵向沟通,需要全面的信息内容。因此,寿险公司组织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应当有助于实现组织内的这种充分的横向沟通。

对于我国寿险业而言,目前构建完整的资产负债管理式架构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我国的寿险公司目前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纵向组织结构形式,完全打破现有的组织架构对寿险公司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寿险公司建立独立的资产负债管理式组织架构的内、外部条件也还不够成熟。当然,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尽管暂时不需要在组织系统中建立永久的、独立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但还是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来保证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实施。因此,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的组织架构变革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采用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的初期,中国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采用矩阵式的管理架构是一种可考虑的方案,如图1所示。

传统的矩阵式管理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茨维基教授发明的一种通过建立系统结构来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后来被推广为激励创新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应用在项目管理上,是阶段性的,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这种组织架构的优点是能够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并最大范围地达成资源共享,管理层次比较分明,易于系统管理。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矩阵式组织架构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矩阵式管理,它可以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一个长期固定的项目,项目的宏观指导和协调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列于董事会之下,由首席执行官、财务主管、投资主管、首席精算师以及营销主管等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投资政策、财务政策、确定产品的开发策略、制定资产负债管理战略,并从全局角度监控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过程。资产负债管理过程由相应的任务团队执行,任务团队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它由产品开发、定价、营销以及投资管理等部门的技术专家和人员组成。按照资产负债管理任务的不同,任务团队又可以划分为多个工作组。这样的架构设计不仅可以使各部门的技术专家同最高决策层之间保持有效的垂直沟通,而且还可以使产品部门和投资部门的工作保持充分的横向沟通和协调,产品的设计与定价受到投资组合的限制,反之也是如此。因此,矩阵式资产负债管理组织架构设置的目标就是使产品特点和投资目标相互融合,使资产与负债之间连动作用,达到资产与负债相协调的目的。这种管理模式由横向的职能部门和纵向的运行部门构成“管理矩阵”,减少了管理层次,强化了资源共享,消除了信息阻隔。

总之,寿险公司要达到资产与负债相协调的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使技术专家与最高决策层之间保持有效的垂直沟通,部门间保持充分有效的横向沟通的组织架构作保证。

四、可选择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起,经过近30年的发展,资产负债管理形成三种管理技术。第一是表内管理技术,管理对象是表内资产负债项目;第二是表外管理技术,即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第三是资产负债管理的证券化技术。其中,表外管理技术需要种类齐全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一个运作良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至于证券化管理技术,除了具有表外管理技术所必备的条件之外,还需要有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环境。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保险公司运用这两种技术的条件也还不成熟。因此,我国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在表内管理技术。

篇(5)

关键词 表外融资;表外融资内化;会计披露

一、企业表外融资含义及其主要方式

1 表外融资的含义

表外融资是指不需要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方式。是企业在现行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从事的隐性融资行为。传统的融资方式,一方面要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即投资内容,另一方面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反映企业的融资渠道。而表外融资既不在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反映资产,也不在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反映其负债,但造成的费用和收益却纳入损益表的计算范围,因此客观上可以起到美化财务指标、提高收益水平的效果。

2 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

了解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是辨认和识别表外融资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开展表外融资活动的基础。从被企业广泛采用的经营租赁到应收债权的出售,尤其是随着金融工具创新、新经济兴起以及创造性会计的迅速发展。表外融资新形式层出不穷,人们正在创造出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的表外融资模式,以达到筹集所需资金、优化资本结构甚至逃避监管的目的。以下就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作一介绍:

(1)租赁

租赁是一种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由于租赁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类,其中只有经营租赁被视为一种合理合法的表外融资方式。因此,承租人往往会绞尽脑汁地与出租人缔结租赁协议。想方设法地进行规避,使得实质上是融资租赁的合同被视为经营租赁进行会计处理,以获得表外融资的好处。

(2)合资经营

当拥有的投资份额不超过50%时,投资方对合资企业往往没有控制权,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投资方只需将其对合资企业的投资作为一项资产来处置,而毋须将合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负债规模进行合并反映,因而形成了表外融资业务。此外,当合资企业出现财务困难时,为了保障投资收益,投资方往往会尽可能帮助合资企业度过难关,如通过担保的形式为其筹措资金,此举一方面使合资企业得到了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投资方为合资企业提供诸如担保之类的间接融资,未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形成了企业的表外负债。

(3)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证券化融资业务通常是对银行的信贷资产、企业的交易或服务应收款这类金融资产进行证券化的业务。比如,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本质上它是一种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的借款,但在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对售出的应收账款作为资产转让,而不确认负债。

(4)创新金融工具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卫星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创新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这些金融工具包括期货、期权、掉期等等。由于环境的急剧变化及其引起的对风险控制的需要、竞争的加剧、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一势头一直不减,并将持续下去。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没有跟上创新金融工具发展的步伐,因此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创新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上大都得不到体现,企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进行融资所产生的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自然也没有反映。

二、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表外融资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创新,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一种积极灵活的融资方式,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为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带来了利益;另一方面它具有风险性,运用不慎将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它还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使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给信息使用者决策带来误导。从企业融资结果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看,表外融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表外融资和间接表外融资。以下从这两个方面阐述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1 直接表外融资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直接表外融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融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企业表内,企业既未确认相关的资产,也未确认相关的负债,而资产的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融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和其所反映的偿债能力。在直接表外融资方式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有商品的售后回购和经营租赁。

2 间接表外融资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间接表外融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的负债,使本企业的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这样,一方面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使企业的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为其后续融资奠定基础。在间接表外融资方式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母公司将自己的部分资产作为投资投向子公司。在这种方式下,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资产的减少会在长期投资的增加中得到补充,故对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等偿债指标是没有影响的,表内偿债能力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新设子公司的初始资产负债率为零。通过子公司进行融资更容易,母公司可以通过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将本应由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转给了子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但究其实质,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

三、表外融资所涉及到的财务问题

1 表外融资内化问题

(1)表外融资内化的重要性

表外融资是一种过去交易导致的未来义务,而这一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它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负债项目是一致的,将其用适当的确认、计量方法纳入表内。可以大大增强企业财务报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增加其信息含量,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直观地获得关于企业现有经济资源、未来现金流出的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准确的趋势分析。因此,将表外融资纳入资产负债表内反映是经济发展现实下会计界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表外融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可能使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不能正确地反映企业未来损益和现金流量的趋势。同时表外融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对财务指标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表外融资未纳入表内前。会使得资产负债表各减少一笔相同金额负债和资产,与纳入表内后相比,会表现出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和较高资产收益率,显示出较好的资产得用效率和较低的风险。如果将其纳入表内,则结果正好相反,起到防止企业粉饰财务状况的作用。

(2)表外融资内化的思路

在目前情况下,切实可行的表外融资表内化准则的制订模式应该是:以概念框架演绎出来的会计准则为基础。再经过应循程序,让所有行为主体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考虑经济发展中行为人的心理、效用等因素,使准则既有理论基础,又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经济现实,做到有效、合理和切实可行,这样的准则才有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外,表外融资表内化这一过程要以原则为导向,明确指出相应准则的会计目标。避免财务人员在技术上遵循准则却在实质上规避准则意图的“界线”以及管理层的有意避开准则。不仅达到“程序公允”。而且最终实现“结果公允”。

2 将不能纳入表内的融资在附注中进行披露

对于在表内无法确认和计量的融资,应当在报表附注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尽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准则对此做出规定,但相关要求散见于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之中。

(1)经营租赁

关于经营租赁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第19条规定,“承租人应当对重大的经营租赁作如下披露:①资产负债表日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每年将支付的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最低租赁付款额;②以后年度将支付的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最低租赁付款总额。”第17号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除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的要求外,还应对经营租赁作如下披露:①披露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未来最低租赁付款额在以下期间的总额:不超过1年、超过1年但不超过5年、超过5年;②在资产负债表日,预期从不可撤销转租赁中收到的未来最低转租赁付款额总额;③确认在当期收益中的租赁和转租赁付款额,并分别披露最低租赁付款额、或有租金额和转租赁租金额;④承租人重大租赁安排的一般说明,包括确定或有租金付款额的基础、续租或购买选择权及调整租金的条款的存在及金额、租赁协议规定的限制,如对股利、新的债务和新的承租的限制等。

(2)合资经营

对于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的表外融资,应对未合并的企业加以披露,充分披露企业与未合并企业的关联交易。如交易的金额或相应的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比例,定价政策等。以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真正的投资机遇和风险。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对此已有要求。

(3)资产证券化

企业出售金融资产实现证券化后,如果继续保持与己证券化金融资产的联系并为该资产提供服务,此时就形成表外融资,应当对这一事实及其风险进行更为充分地披露。由于资产的确认依据不同,从而造成会计报表披露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关于披露的部分是建立在金融合成分析法上的。根据规定,如果企业进行了证券化或签订了回购协议,则应就发生在当前财务报告期的这些交易和发生在以前财务报告期的交易形成的剩余留存利息,单独披露以下信息:①这些交易的性质和范围,包括相关担保的说明、用于计算新利息和留存利息公允价值的关键假设数量信息;②金融资产是否已终止确认。

(4)创新金融工具

篇(6)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会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14日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辨析

收入费用观是指直接根据收入和费用来确认与计量企业收益,其认为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直接配比所得出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被称为利润表法。它主张以交易为核心,强调收益的确定要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收入费用观认为在财务报告体系中,利润表是核心,资产负债表则是对利润表的补充和附属。

资产负债观直接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来确认与计量企业收益,认为收益是企业期初净资产和期末净资产比较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为资产负债表法。该方法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它要求在交易发生时必须先弄清因该项交易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该项交易对相关资产和负债所造成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和计量企业收益。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的实质是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净资产的增加,它要求尽可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般不主张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在财务报告体系中,强调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认为利润表仅仅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只是对资产负债表所确定的总括收益的一个详细说明。

简而言之,资产负债观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而收入费用观则先计算收益,然后再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分摊到相应的资产和负债中去。

二、两种“观”下的“差异”

张陶勇的《基于资产负债观的会计与税收差异分析》,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下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永久性差异的区别。基于资产负债观的暂时性差异与基于收入费用观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相比,区别在于:

一是从内涵方面看,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是期间概念,反映某一期间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其中,永久性差异仅影响当期的应税收益,而时间性差异在当期发生,在以后期间得出转回,从而影响发生当期及转回期间的应税收益;暂时性差异是时点概念,反映某一时点上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初始确认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能够涵盖相关的时间性差异总额。

二是从外延方面看,由于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的大部分组成项目都影响资产或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因此时间性差异也会导致暂时性差异。但暂时性差异不仅包括影响损益的时间性差异,还包括对损益没有直接影响的非时间性差异。至于永久性差异,由于只影响当期损益及应税所得,因此并不构成暂时性差异。

(二)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永久性差异的联系。产负债观下的计税差异与收入费用观下的计税差异也存在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

一是无论是时间性差异还是暂时性差异,从根本上讲都是建立在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基础之上,时间性差异关注的是当期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而暂时性差异关注的未来期间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总额;

二是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时,当期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即“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项目)取决于对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分析,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即“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则取决于对暂时性差异的分析,二者不可或缺。

三、资产负债观与会计目标的关系

刘永泽在他的《论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观》中认为,资产负债观与会计目标具有相关性。会计目标也称财务报告目标,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达到的境地或结果。会计目标主要分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一)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于报告和解脱受托责任。就是向资源所有者(股东)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经营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报告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托责任观要求的确认理论基础是交易观,交易观是指收入的实现是以具体的交易活动为基础,交易对象(商品)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是一次性完成的。收入和交易活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受托责任观的计量理论基础是历史成本观。如果我们选择了会计确认的交易观和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观,那么只能对真正发生的交易进行会计确认,资产就会定位为“在过去的交易中取得的经济资源”,收益就会定位为“已经实现的收入”。收入和交易活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即以收益表为中心,采用收入费用观。

(二)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其目标在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种观点认为,财务报告主要反映现时的信息,即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如果要求“决策有用”,信息就要面向未来,所以资产的含义就要解释为“未来的经济利益”而不是“投资的成本”。

决策有用观,要求的确认理论基础是事项观,事项观则认为,收入实现不以具体的交易活动为基础,而是以资产和负债等风险与报酬的转移为基础。决策有用观的计量理论基础是公允价值,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也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如果我们选择了会计确认的事项观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计将会对尚未发生的交易带来的收益进行确认,因而,资产可能会定位为“未来取得的经济利益”,收益可能会定位为“已经实现和尚未实现的全面收益”。因此,收益的计量必然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采用资产负债观。

四、资产负债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林钟高、陈晓丽的《资产负债观、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研究》对资产负债观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文以2007~200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此间在样本公司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数据,研究公允价值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上公允价值的使用降低了会计稳健性,而分项检验结果则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降低了会计稳健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提高了会计稳健性。从会计稳健性单向的不对称确认到公允价值计量双向的对称确认,公允价值的修正作用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

资产负债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对资产负债计量方式的多样化,能更好地反映当下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具有现实性。对于资产负债的计量我们应该倾向于了解其当下的价值,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但是由于会计核算中掺杂有很多主观的、不可控的因素,使得我们只能在其计量的真实性与信息的可信性之间达到一种均衡,但这种均衡可以随着更科学的核算方法的出现向好的方向移动。所得税会计的出现就使得这种均衡改进了。例如,对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计提减值准备等都是为了使资产的当下的价值更为合理,但税法的计量并不一样,所得税会计使得在合理完成税收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保证了资产负债的现实性,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预测更加科学,从而更容易预测企业价值。资产负债价值计量科学了,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人们对未来企业现金流量的预测更合理,例如,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表示未来可以少缴和多缴税,从而未来现金的流出相应减少与增多。而未来企业现金流量状况是信息使用者最为关心的,因为其关乎企业价值。

(三)资产负债观下的所得税会计科学地反映了会计期间的综合收益。资产负债观是指以资产、负债的概念为基础和核心,定义利润及其构成要素,企业中所有存量的变动是其增加经营活动成果最好的证据。以资产负债为基础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不但反映了企业年度的净利润,也反映了该会计期间其他综合收益的变动,即其综合反映了该期间的综合收益总额。用会计科目表达就是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或是借记“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这样可以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在该会计期间的综合经营状况。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丽花,黄寿昌,杨雄胜.资产负债观会计信息的市场效应检验.会计研究,2009.5.

[2]张陶勇.基于资产负债观的会计与税收差异分析.财会通讯,2008.7.

[3]林钟高,陈晓丽.资产负债观、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研究.财会通讯,2012.2(下).

[4]刘永泽.论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观.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

[5]熊剑春,江雪梅.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研究.2010.1.

篇(7)

(一)表外融资的定义

为准确的分析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就必须要准确地理解表外融资的含义,从其字面理解,表外融资包含“表”和“融资”两个概念。

“表”是指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主要用来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

“融资”是融资是企业筹集资金行为和过程,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融资是当企业所需要支付的现金超过自己的实际支付能力时,为企业筹集资金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货币手段”。

(二)表外融资的特征

1.表外融资中的“表”特指资产负债表,表外融资的相关交易记录不会出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但通常会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中得以体现,即表外融资的特点是利用会计规范中存在的不完善性,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失去了应有的会计联系。

2.表外融资的结果应包括资产与负债变动,但表外融资中的资产和负债往往不会资产负债表中显示。因此,表外融资弱化了资产负债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解释和预测功能,进而影响了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最终可能诱发财务舞弊和金融风险。

3.表外融资属于融资范畴,但按现行会计准则并未完全禁止的表外融资行为,因此,正确运用表外融资不仅能增加财务收益还能扩大企业的经营成果。

二、表外融资的形成原因

表外融资的出现是诸多社会经济因素共同的结果,本文重点从财务会计学得角度对表外融资的形成原因进行讨论。

(一)企业美化财务报表质量的动机

表外融资可以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美化,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例如,企业的借款偿还能力通常以其产权比率指标判断,公式如下:

产权比率=负债/所有者权益

产权比率高,表明企业总资本中负债高,对负债资本的保障程度较弱;反之,产权比率低,则表明企业财务实力较强,对负债资本的保障程度较高。

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未体现表外融资的负债,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产权比率,从而在账面上美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局限性

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存在局限性,使得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表外融资的动机,特别是存在通货膨胀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的部分资产会出现被低估的现象,因此,企业有动机采取表外融资的方式,将一部分债务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以外。

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企业资产会随着通货膨胀进行调整,进而影响所有者权益,最终表现结果为企业借款能力的提高。

(三)会计准则的滞后性

当经济活动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或程度时,才会出现相应的会计准则,会计活动属于信息系统的范畴,但同时也属于管理活动。因此,会计活动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但现行的会计法规和准则往往无法适应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造成了会计法规和准则滞后性,预见性。虽然,现行的会计准则已对部分表外融资进行了表内化的确认规范,例如:《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附有追索权的应收债权出售,按应收债权为质押取得借款的核算原则进行会计处理,但表外融资形式的创新,使得会计准则对新兴表外融资业务的规范存在漏洞。

三、表外融资对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影响

(一)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影响

财务报告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表外融资行为的存在,造成了企业资产负债表信息的不完整,及损益表虚高的现象,使得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数据分析时,无法得到客观、真实的数据,进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做出错误的决策。

(二)对股东的影响

一方面,表外融资可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企业更易于获得债务资金。当企业从投资中获得的实际收益大于企业债务成本时,会提高企业的利润,从而为股东带来额外的收益;

另一方面,表外融资不会受到企业负债约束的限制,为了增加企业的周转资金,经营者通常有运用表外融资的动机,而表外融资不会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使得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隐蔽,不利于股东对经营者的业绩做出正确评价。

(三)对债权人的影响

债权人最关心的是提供给企业贷款的安全程度,即,企业能否按合同约定收回本息,表外融资通常会增加企业债务,并侵蚀表内债权人的利益。

(四)对潜在投资者的影响

表外融资的隐蔽性特点,使财务报表的会计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导致潜在投资者会受到财务信息的误导,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损害潜在投资者的利益。

四、表外融资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一)对偿债能力指标的影响

偿债能力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带息负债比率等。由于表外融资所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得不到体现,因此,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规模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偿债能力。

(二)对盈利能力指标的影响

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用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率,衡量企业自有资本的利用效率,及股东权益收益水平的指标,而表外融资仅对企业负债融资规模造成影响,不影响股东权益,因此,表外融资会造成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高。

资本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资产的比率,反映企业运用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资本收益率越高,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通常表外融资会增加企业的净收益,若将形成的表外融资纳入到表内重新对该指标进行计算,就会降低企业的资本收益率。

五、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企业经营过程的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等,本节重点对表外融资业务产生的筹资风险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对偿债风险的影响

各金融机构在企业借款前,通过合同约束对企业举债资金的用途、还款日、利率水平进行严格的限制,当企业超自身偿债能力举债,同时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和资金营运的困境时,会导致企业无法履行借款合同的义务,存在着破产的可能性,尽管表外融资有很大的优势,也不能忽视偿债风险。

(二)对收益变动风险的影响

当经济大环境处于低迷状态或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时,表外融资使得企业财务的杠杆效放大。具有高风险、高杠杆特征的创新表外融资方式,会使企业在做出错误判断的情况下面临巨大的损失。

综上,表外融资的使用会加大企业的筹集风险和还款负担,因此,企业在做出使用表外融资的决策前,应对自身的经营状况进行客观理性的风险估计,并对其自身的财务状况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当企业的经营状态优良的时候,提高其表外融资的规模;当企业的经营状态不佳的时候,适当缩减表外融资的规模,从而将企业的筹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