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时间:2023-07-30 10:09: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从中学思想课的定位来看,德育工作是其应有之义。但是从现实来看,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许多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政治课普遍不感兴趣,对于政治课所宣扬的一些道德教育更是不屑一顾,认为假大空,是骗人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跟应试教育有着莫大的联系。但是也跟我们选择德育的方式有关。过于强调教育的应试功能,无形中消解了知识本身的价值。由于高考的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巨大工程,因此前者不是本文所要涉及的问题;至于后者――本文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成效,渗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传统文化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有所创新的结果。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也不例外。
从必修1至必修4的课本结构来看,编者明显渗透传统文化于其中,我们可以以2009年人教版“经济生活”为例。
1.爱国
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应有之义。教材在第八课“国家财政与税收”中,通过讲述财政的作用、财政与税收的关系等,让学生明白,公民依法纳税是国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自觉纳税是爱国的具体表现;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通过介绍对外开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诠释爱国主义的经典;到了近现代,中华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在生死存亡之际,黄宗曦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喊。
2.爱人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因为有了竞争,价值规律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与此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优胜劣汰。经济学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效率,也要考虑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教材第一课的综合探究在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时,教育学生“把钱用到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第七课在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时,倡导人们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第九课在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时,强调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3.爱物
现代经济学十分强调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比如第四课强调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在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中,特别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比如,第三课在阐述“做理智的消费者”时,强调“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强调对地球资源的节约和可循环利用;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引述古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学生花钱要节制,用之有度;第七课讲效率时,指出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节俭。孔子提出的“温、良、恭、俭、让”五大德目中,俭是重要的一目。墨子则把俭约和奢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他说:“俭节则昌,佚则亡”。中国传统的节俭观经过各派思想家的宣传教育和倡导,“戒奢崇俭”成为中国历史上正统的消费伦理思想,“成由勤俭败由奢”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生活格言。
从经济生活的编排来看,中学思想政治课处处渗透和体现了传统文化精髓,传统文化也为中学思想政治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素材。
三、活用传统文化,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但是又不能生搬硬套地移植传统文化。必须在善于借鉴和引用的同时,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使之既蕴含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1.强调“实践+自省”的教育方式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除了外部的教化,自我反省、自我超越是最主要的途径。这跟传统文化提倡的“自省”是一脉相承的。《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张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教育达到提升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在实践中增强体验感。
以2009年人教版“经济生活”为例。在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教材先是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四种消费心理,然后要求学生树立四种正确的消费观。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即使从网上下载许多贴近教材的新闻、图片,制成精美的课件,也很难让学生真正地有所触动,根本起不到德育的作用。相反,如果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参加一次环保志愿者活动,做一个有关中学生超前消费的问卷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相关的消费原则。
2.倡导“由小及大”的教育方式
现在的许多中学生对政治不“感冒”,一提到爱国主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学生就反感,认为假大空,是骗人的。这种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是也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有着莫大的关联。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我们是不是满口的官样文章?是不是把理想、道德标榜得很高?是不是把奉献、集体主义讲得头头是道而对个人的权利、利益闭口不谈?是不是总是一副正义凛然、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极为关注道德的提升,但是它强调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而使得这种德育更真实,更具有可行性。比如苟子《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由小才能及大;再比如我们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还是以2009年人教版“经济生活”为例。整本教材都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但在处理这一主题时,教材采用了由小及大的编写方式。比如第三课中倡导的勤俭节约消费原则、第六课投资理财时应该注意的原则――投资时,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于细微中具体感受、实践爱国主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价值;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对技校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课程。它是技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手段的丰富和多元化,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让原来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和丰富多彩。但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后续学生的调查反馈中发现,在少了老师的说教和灌输大道理、多了丰富绚丽的画面材料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学好像又缺少了什么;在学生爱上政治课的同时,却又发觉他们的思想离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更远了。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思想政治课曾经处在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其德育功能正在弱化,当前,思想政治课学科价值弱化和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认识定位不足
我国历来对德育教育十分重视,各级各类的学校都普遍的开设了思想政治课,但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德育教育没有发挥其全部功效。我们错把德育、智育、体育的划分当作学校分工依据。把道德教学与学科教学相提并论,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和地位。把德育内容仅限制在一套固定的课程里安排一门独立的课程实施,德育教学不免流于宗教式的说教或劝诫,沦为道德灌输。在思想政治课老师的选择上,不是让德高望重、具备一定素养、专业的人担任,而是随便任用,特别在技校,哪个老师课不够就可以随便安排几节政治课,导致政治课教师队伍存在人员不够稳定、工作不够专业、心理不够健康等问题,教育水平有限,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顺应课改要求一味追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时候,却忽略了政治课的学科价值,很多教研活动如听课、评课等都更多地注重或倾向于表面形式化的东西:如师生互动、探究、多媒体的运用上,这些客观因素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德育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为了教学质量的量化指标,没有真正落实到思想政治课堂的主阵地上来,这是造成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的重要原因。
2、价值冲突导致的不信任
在客观因素造成的德育功弱能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关注来自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的视野向世界延伸。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趋向,来自社会、现实、人生的种种冲突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的困惑和思考,使课堂上所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人生观又显得如此脆弱:比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大力倡导诚信的时候,社会上群体诚信的缺失又让学生充满了对课堂和教师的怀疑。这种怀疑的目光背后,是学生对我们政治课教师的不信任。
3、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的社会现象,以及学生对此产生的大量思想问题。所以思想政治课既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又要解决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和学生情感习惯、信念等方面产生的对无产阶级理论信与不信的矛盾。但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一贯强调大节的灌输而忽视小德的培养,如高调宣传爱国主义,但如何做到爱护公物,不乱扔垃圾,不在公众场合高声喧哗等个人私德却强调很少。同时,因为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造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差、思想政治课中宣扬的观念及英雄人物很难走进学生心中等问题。
4、资源缺乏必要整和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面临着学生生存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传统课程上存在多学科并立、分裂、结构单一化、封闭化而内容上学科之间重叠、交叉的弊病。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学校教育五天制与家庭社会教育两天制的不合理格局,极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道德建设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从来不可能只孤立地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造成了5+2=0的现象。
思想政治课德育价值的弱化和缺失,是我们面临和要正视的问题,只有真正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能人才人。可见,立足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和追求,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如何做到这一点,个人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和定位,把德育功能贯穿落实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
不要让思想政治学科沦为一般学科化、边缘化,不要忘记,它是育人的首要和主要阵地,而我们的评价机制也应该体现这一点。这同时要求我们的政治课教师要有坚定的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始终不渝的学科价值追求。他们应当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让思想政治课融入教师人格的魅力,更富于感染力,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2)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社会实践。
多媒体的运用、教学方法.手段的丰富和更新,是新课改下的一大转变,但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这些层面上,要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社会和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并运用于实践,才是我们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体现。因此,关注社会和现实,开展有益的活动,投身社会,让我们的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理性地分析和思考,从而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树立生活中的典型榜样,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不仅需要高高在上的英雄榜样,更需要普通人的典型,名人伟人公众人物自有他轰轰烈烈的事迹和价值,而生活中小人物不平凡的事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事例。很多学校和教师只看到成绩优秀的典型,而忽略那些励志向上,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典型,因此,无论是学校或是政治教师,应当善于挖掘身边的典型、学生当中的典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这种典型和榜样的力量所在。技校学生本身目标不明确,对前途感到渺茫,学习缺少动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把那些在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的事迹如李斌、许振超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未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才有榜样,才有生命力和张力。
(4)关注学生心理,促进德育功能的升华。
当前,违法犯罪趋低龄化案件触目惊心,在责问暴力电视、电影、黑网吧等社会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回避责任,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仅是教师的角色,也应当是心理辅导师,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要求。除了课堂上心理教育的渗透外,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该更多地关注接近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倾注对学生真诚的爱,才能及时预防和制止悲剧的发生。
当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真正赢得学生信任和尊重,当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真正引起学生的重视,我们思想政治课的学科追求和学科价值才会更加充盈和高尚,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袁小丽《对中学思想政治课价值的思考》新课程学习(下)2009年第12期 .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课 德育 实践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居于特殊重要地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由此可见,德育功能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功能。然而,由于高考改革还处在艰难探索之中,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与以前有了很大不同,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因素增加了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功能的难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本性几乎到了迷失的地步。让中学思想政治课真正回归德育的本性,是一个极具意义的现实课题,就此我从实践层面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挖掘教材,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从而确定德育目标,同时摸清学生的实际,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际与理论联系起来,使学生具体地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如经济生活中的效率观念、诚信观念、消费观念和发展观念等的教育,政治生活中国家观念和公民素养的教育,哲学生活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的弘扬等。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名言警句,我们要充分利用,有些句子的本意学生并不能理解得很透彻,这就需要教师讲解分析,这些富有哲理而优美的词句,会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轻易舍弃。总之,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大有德育教育的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时时做个有心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有关内容时,我利用中国申奥宣传片中的一段视频作为教学导入,使学生在短短的8分钟内了解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我还抓住机遇,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科技成就,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
二、努力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行为,它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显得肤浅和苍白,造成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的状态。其实,学生不喜欢的只是脱离他们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刻板的教学方式。教师灵活运用一首诗、一个故事、一句格言、一段电视录像,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加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体验“我能行”,达到增强自信心、开启心智、陶冶情操的最佳境界,那么吸引力自然就有了。教师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既要讲清讲透原理,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和可信度。
如在教授人生观价值观这部分知识时,我采取了比较法进行教学,选择了2009年10月24日湖北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的事例,当学生听到15名大学生虽然都不会游泳但不顾个人安危并且有3名大学生牺牲时,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而当听到请相关部门打捞3名英雄大学生尸体,尸体打捞船却挟尸要价时,都显得震惊和义愤填膺。正所谓“不愤不启,不诽不发”,当学生处在剧烈的情感冲突中时展开价值观的教学,就特别具有生命力,德育的功能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让学生在关注时政新闻的乐趣中接受德育教育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审视社会人生,往往感到书本理论和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反差,课堂教师所教所说与自己所见所闻并不相同,由此产生对国家方针政策认识的偏差、社会生活的困惑和人生价值的迷茫,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思想政治课的可信程度,而且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特点,把时事政治引入思想政治课堂,突出时代主题,把握社会主旋律,适时开展时事教育,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如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拉萨爆发了“3・14烧事件”,我利用这一契机,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3・14烧事件”为什么会爆发?这一事件带来了哪些影响?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这样的时政问题讨论,使学生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了基础知识,丰富了时政知识;拓宽了视野,活跃了思路;培养了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心。
四、让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延续到课后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应该延续到课后。有人认为,与学生在课后交流主要应由班主任完成,其实不然,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在课后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寻找恰当的机会,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政治教师要想把自己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深入到学生心中,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必须在课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语,触动学生的情感,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调整和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能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使道德教育从课堂延续到课外,从而达到强化品德教育的作用。
以上我从四个角度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如何回归德育本性进行了实践层面的探索,当然,在思想政治课中充分发挥德育功能,还有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角度。
面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迷失,我深深感到,思想政治课教师找寻并坚守失去的精神家园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面对困难,我们只能勇往直前,大胆尝试和不断创新,才能突出重围,显出思想政治课德育的本性。
参考文献:
[1]许惠英.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一、被动与主动相结合
被动是一种消极的适应,是“硬约束”,主动则是一咱积极的投入。学生通过政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知道合并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学生此时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是一种消极的适应。但这种被动的“硬约束”是思想政治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政治教师,必须让学生过好这一关,因为它是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学生从思想接受这种“硬约束”后,才能由最初的消极适应,转化到积极投入的情境中去,从而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以初一《思想政治》课中讲的尊师为例,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尊敬老师。因为是一种“硬约束”,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办到。经过这种被动的教育后,学生才会逐渐摆脱被动的制约,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即由过去的“要我尊师”变为发自心的“我要尊师”。可见,学生由最初的被动跨越到最终的主动过程,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后,等德育功能的强化过程。
二、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思想性是指政治教师对中学生始终要坚持从正面教育,向健康方向引导,即“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力求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让学生从泱泱中华那浩瀚的历史画卷中受到启迪,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对英雄人物乃自平凡人物的人生轨迹的了解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在注重内容(思想性)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形式,即语言的艺术性。一方面是指政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语言力求深入浅也,生动有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启迪。另一方面是指批评、教育的艺术性,试想,一个学生犯错误后政治教师以刻板、平淡的政治术语甚至粗暴的语言,强迫他承认错误,尔后将他打发走。如此,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成了一个“暴君”,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诱发了学生的“双重人格”,即当着老师一个样,背着老师一个样,产生负面效应,给德育工作留下后患。相反,学生犯错误后,政治教师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攻心为上”,用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耐心地帮助他分析原因,最后必然会水到渠成,既让学生在涓涓细流中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同时也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强化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三、个体和群体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针对群体又要针对个体。针对群体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从大处着眼,在宏观上对所有学生普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四有”新人等优良品质的教育,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但由于群体是由一个个个体所组成,所以我们在对整个群体进行教育时,切忌不能忽略了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存在的特殊个体。
四、及时性与持久性相结合。
及时性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政治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观点、做法在课堂上及时予以批评、纠正,对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从坏的做法中端正自己的行为,从好的做法中受到激励,从而使全体学生普遍形成“向善”、“弃恶”的倾向;二是指作为政治教师,不能仅停留于传授书本知识,而且有义务和责任抓紧时机,根据中央和上级指示,及时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党在当前提出的新任务和重大决策做出必要的宣传和解释,帮助学生澄清思想,提高认识。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功能;问题情境
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政治课的信息性和系统性,并且迫于应试考试的压力,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多年的农村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与广大教师共同探讨。
一、树立坚定的信念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前提
在思想政治课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念问题,也就是使学生树立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人信念,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知识传授中不断给学生灌输这方面的思想,给学生“洗脑”,让学生回到“正道”上。只有站对行列,你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一开始队就站错了,努力等于更大的犯错误。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基础
1.让学生觉得学习思想政治是有用的
教师在课堂应该经常对一些时事新闻进行评议,可以自己评议或者让学生进行讨论,用所学的政治知识谈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政治理论进行学习。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就在我们身边,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理论而已。特别要鼓励学生经常看看报、听听新闻,培养学生用政治的眼光来看问题。特别是对近期发生的重大新闻或者有深刻影响的新闻要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培养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用政治眼光来看待问题,用政治来进行对事情的评议。
2.创设情境进行政治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就是低头读书、念书,这样不但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觉得政治课很枯燥,就是照着书读就行,那还用上课好好听讲吗?觉得政治课就是死记硬背拿高分的,以至于对老师爱理不理的,想听了听听,不想听了就走神。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学习起来会更加主动。例如,可以针对课本上的某一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谈自己的观点、价值观,看待问题的异同。
3.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还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情讲起
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对学生刚发生的事情让大家进行热议,并且提出问题,然后引出要在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中讲解这些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带着急切要解决身边问题的欲望进入学习,何愁学生上课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在政治课堂上,教师不应只是遵照课本读书,应该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讲起。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政治知识的评议,让学生觉得政治就在身边,学习政治不再是一种就是纸上的东西,而是身边随处可以学习政治。也可以在一节课授完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结合刚学知识解决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三、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策略
1.注意发掘教材所体现的思想性,找准渗透点,强化道德教育
教师通过课文内容所体现的思想性,使学生受到各方面的思想教育是上思想政治课的宗旨。教师不能就教材讲教材。首先自己要看到文章所受知识后暗含的德育,然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比如,集体主义很重要,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做好的,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教师一定不能“教死书”,首先自己应意识到教材中的德育,这样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课内外结合,优化德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师还应拓宽阵地,与班团活动、社会教育、家庭日常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1)班团活动
在班内组织学生学习德育,对学生进行德育宣传,可以通过班干部组织,配合老师组织全班学生学习德育,并进行评比活动。也可以成立小团队,成立小组织。活动中有专门人负责,能起到学习、宣传、弘扬作用。
(2)社会教育
我们都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社会。所以社会对每个人的德育教育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结合社会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德育的重要。如,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等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
(3)家庭日常道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足可见一个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的言行可谓言传身教。孩子与父母每天共处一室,一句话、一个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达到60%以上。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为自己扬眉吐气、有出息,却不知自己的言行已经对自己孩子的成长造成多大的影响。同样是学生每天坐在同样的教室里,由同样的教师教学,结果却千差万别。无论在学习还是在言行上都是千差万别,这不得不令人深思。特别是幼儿更是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认为自己的父母做的就是对的,说的就是标准答案。中学生有自己的主见,但是也容易受父母的影响。
3.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德育的内化
在《思想政治》教材的多次修改中,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结合我们身边的事情、结合生活来学习政治,对学生进行德育。特别是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来举例,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化。让学生觉得政治就在自己身边。并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德育,学生会认识更为深刻,更能激起学生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被用到教学中,所以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身边的一些事情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而起来教育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着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要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全局出发来研究和思考问题,多途径、多手段地开展教学工作。力争形成一个知行统一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开放的,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教育教学新格局。
【关键词】初中政治;德育渗透;第二课堂;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20-01
中学教育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中学德育纲要》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理想道德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学科,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德育教育重要的学科,我们如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上的德育渗透
1、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漩涡。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德育思想渗透: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是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
3、注重情感教学,实现德育渗透:如何实现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对每一位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始终以真诚、用爱之心去关心、爱护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意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因素,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优化。思想政治课要上好,就要求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能上成说教课,而要投入丰富的情感,把自己高尚的道德传导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中授到切实的感染。
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活动中
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很多,我们主要采用辩论会和专题调查这两种。
学生辩论会: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当导演,而不是当演员,可以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开辩论会时,我一般提前一周把辩论的题目、内容和辩论的形式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辩论中,学生们的思维十分活跃,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和理论依据,个个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把学生们的认识逐步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教师要善于及时把握辩论的方向,引导辩论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同时,还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发言,要从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中找出问题的焦点,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观点去加以分析、论证。最后,要对整个辩论做好总结,
[关键词]山区高中 政治课 德育功能
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它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铸造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和造就中学生健全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山区教育显得相对落后,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下,高中阶段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如何搞好山区高中政治课教学,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的主要表现
1.在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实际,注重从“大”处着眼。纯理论化的教学使学生不能亲身感知和践行学习内容,限制了学生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无法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而教师们似乎更注重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或者“政治家”,而不是让学生进行德育体验。有些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教师自己也还是一知半解,学生更是一头雾水。
2.在教学方法上“灌输”多于“启发”。 山区高中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忽视乃至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感受。结果,学生围绕着教师转,一切都得听命于教师,教师主宰着教学全过程。由于许多教学内容难度太大,加上课时限制,有些执教者索性照本宣科,学生则迫于学业压力,也不奢求“启发”式教学。为了应对考试,政治课教学就是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抄,很难发挥其德育功能。
3.课内课外脱节,校内校外脱节。由于学校重智轻德,教师不注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一门心思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逃学。具体表现在课前学习存在方法不当和缺乏自觉性;课中学习存在听课方式不科学和缺乏主动性;课后学习存在应付作业和缺乏探索精神。
二、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1.在思想认识上,应试观念未转变。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是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但从当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看,山区高中的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却被弱化,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考试特别是高考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主要目标。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下,教师和学生均不同程度地忽视政治课德育功能。
2.山区高中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但是,山区高中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公共改革,实施实践性和开放性难度极大。同时,由于山区教师缺少进修提高的机会,一些教师很难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方法展现出来。
3.山区高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配合,家庭与学校互动的难度极大。山区高中大部分学生为寄宿制,再加上大多数山区孩子的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而又忽视子女教育,因此往往容易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家长不管不问,或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只管吃穿用,不管思想品德,甚至不和孩子沟通,出了问题又大惊小怪,怨天尤人,或撒手不管,或动辄打骂,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二是家长娇生惯养,拔苗助长,为使孩子出人头地,不惜一切代价。
三、强化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实践与对策
1.在政治课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四个加强”。强化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山区学生发展健康、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我们结合山区高中贫困生多的实际,在政治课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了“四个加强”。
(1)加强自强、自立教育。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能在逆境中学会自强、自立。只有学会自强、自立,才能丰衣足食,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变“供给型”补助为“经营型”帮助;只有学会自强、自立,才能勇于拼搏,争取成功。
(2)加强诚信、自信教育。诚信应该是必须教给学生的必不可少的个性品质,而针对大多数山区贫困生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相对较强的心理特点,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鼓励和支持,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要让他们认识到,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任何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要让他们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融入集体,唤醒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3)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家庭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淡漠人生,我行我素,对待许多人和事缺乏应有的热心、爱心和责任心。尽管社会、学校给了他们很多的爱心资助,仍然没有激起他们的感恩之情,甚至极个别同学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因此,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心、责任心教育。只有教育他们树立爱心、责任心,才能使他们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感到集体的力量,从而激励他们把个人理想、追求与集体的荣誉联系起来。
(4)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对贫困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能使他们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效地遏制浪费现象,并使他们正视现实,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遵循“四个原则”。
(1)尊重德育规律,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有机结合的原则。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过程。其中道德认识主要是通过显性德育来完成,它是道德形成的开端和基础。道德情感起着催化作用,道德意志发挥着定向作用,这二者更多的应通过隐性德育来完成。因此,要发挥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必须将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渗透或互补、支援,才能形成一种合力,最终依靠一定的规范训练,完成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塑造。
(2)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高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是载体,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无论是揭示知识本身所包含的德育内容,还是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首先都需要帮助学生学好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而体会其立场、观点、方法,这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学科的德育功能。
(3)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新型社会实践的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应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理直气壮地贯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但不要把学校看成是只有阳光、没有风雨的人工温室,要客观地介绍社会,实事求是地把社会的真实面目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中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开展新型社会实践教育应该说是现代德育的一个新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实践的设计更多是从学生本身的成长入手,强调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方位的教育,而且非常关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感受,力图达到丰富学生人生体验的目的。在操作上,它应是学校正规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在形式上,这种社会实践教育可以是在课堂上以学术讨论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在课外以军训、专业实习、参观、社会调查、野外生存训练等形式出现。
(4)突出德育的主体,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德育的主体。但过去学校德育中更多的是注重整体化的德育,缺乏对教育主体个性化的教育,没有很好地发挥主体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注重和研究个性差异,将是今后开展有针对性德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爱护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要调动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使他们认同和接受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改变把政治课搞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被动局面,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3.在教育要素上要做好“四项优化”。
(1)优化教育环境:更新学校教育环境,努力建设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学、娱乐活动,从而把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结合起来,把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的、有利于让山区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
(2)优化班级管理:根据学生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形成一套有效的、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案,激活学生的内在良好动因,把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
(3)优化教师队伍:重在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队伍,从而使教师能够针对山区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优化学校管理:遵循教育科学、领导科学以及科学方法论等有关原理、原则,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且在管理上特别做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广大学生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老师对他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高志勇.落实新课程理念 强化政治课德育功能[J].基础教育课程,2008,(6).
[2]高光耀.谈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