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09: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化学体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效率;有效性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体会。
1激发兴趣,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我们要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使学生理解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并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体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利用矛盾冲突,创设教学情境,也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课堂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化学教学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的、灵活多样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气氛达到。
2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形象识记能力。注重实验教学,就是最好的形象识记过程,也是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最好手段。为此,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条件,成立化学实验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庭小实验。经过我们多年的试验,这种方法非常有效。真正让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提高了学生的智力、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从而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逐步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认知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更深的化学知识奠定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坚实的基础。
3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多媒体网络进入课堂后,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件演示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多媒体演示可以将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笔者在进行教学时,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的直观效果,学生既易理解又易掌握。
在化学教学中,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实验中如果有错误操作,就可能会发生意外事故。这些只靠教师讲解其错误原因以及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危害,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果用实验来证明,可能会造成危险。这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就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
总之,如果我们广大教师从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做起,精心选择、组织、安排、优化教学过程,那么教师业务素质与学生整体素质会同步提高,最终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教学目标就会实现。
4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5总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永远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吸取传统教学的成功经验,转变教学模式,讲究方法策略,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用心调控教学过程,精讲导学、巧问诱思,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会取得重要的收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型;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应该积极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开展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通过人性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型教学是当前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改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对化学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新课改的提出也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要改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注重创新型教学的实施,这样才能成为一名顺应时展的优秀教师。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灌输式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生必然不会接受,改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打造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化学情境,将化学知识融入教学情境中,这样的化学教学才会更加生动有趣,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学习知识与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碳酸的性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实验给学生看,用一个烧杯盛一定量的盐酸,再将一个鸡蛋放在盐酸中,结果鸡蛋在盐酸中“跳起了舞”。学生看到此番景象都显得非常惊讶,利用这么一个小的实验,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感受奇妙的化学世界。教师要顺势要求学生探索,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景象”,学生为了寻求答案都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好奇心转移到教学任务和控制目标上来,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三、以生为本,彰显化学特性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当前各个学科课堂教学中比较盛行,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能够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可见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我们倡导创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可以利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初中化学课堂的主人,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化学概念”相关知识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周围的化学现象来讲解这些化学概念,如铜制品一旦时间放得过长,表面便会逐渐生出一层铜锈。食物一旦过了保质期,食物表面也会出现发霉的现象等,通过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化学现象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性,学生才能了解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
四、加强互动,促进理论知识生活化
教、学、做这三者有机结合便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将此作为初中化学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基本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可以表现在这些方面:(1)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分析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2)要求学生在化学实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化学的原理,分析化学的现象,从而掌握化学知识。(3)教师要善于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和谐关系的推动下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C2H5OH+3O22CO2+3H2O,4P+5O2=2P2O5以及CH4+2O2CO2+2H2O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完全利用化学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利用这些化学方程式的原理可以制作清洁燃料,也可以用来制作烟雾弹等。化学知识不仅用于工业,也用于日常生活,可见化学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
五、u价体系创新
初中化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主要能够全面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评价,不是只以学习成绩为指标,在人性化的评价体系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因此,初中化学应该切实落实“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评价方式,肯定他们每一次的进步。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绝对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而需要初中化学教师真正将其落到实处,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 概念教学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化学科目是既有意思又复杂的,有意思在于学生对新科目的好奇,而复杂则是在接触化学后,面对各种各样的化学概念,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每个知识点都是独立的,不能将它们融会贯通。在传统的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死记硬背的方法向学生们灌输化学概念,这样学生难以深化化学概念理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信息加工与问题解决工具,近几年来日益受到教师们的追捧。在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引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化学教师的改良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是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将书本内容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学生效率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初中化学知识系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以小节为对象的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小节”代表着某个单元或者知识点的完结,是构建知识中最具体、最小的部分,它既是最基本的又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讲完本课的知识点时,应该注意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再将各个知识点充分的联系起来,使其系统化、结构化。以《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例,运用思维导图对本小节进行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物理性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描述实验现象;实验室制取方法:实验室中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解释实验现象,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这些看似散乱但有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在以往的化学课题中,基本上是化学教师的重中之重,每次都会反复强调,课后反复联系,然而在进行初中总复习时,总会被学生所忽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利于思维导图,在课堂中在使用思维导图形式的板书形式,帮助学生找到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板书构建中,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容易混淆的概念点,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构建以专题为对象的知识体系
在以专题为对象的知识体系主要用于复习阶段,运用思维导图对某个专题进行具体知识归纳整理建构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将学习过的化学知识点进行梳理,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和学习,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改良自身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某一专题的知识建构,将相联系的概念都汇总,整理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清晰具体的化学概念知识结构网。
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就是将普通的化学概念学习阶段升华为系统学习阶段,使学生将单一的化学知识概念,转变为具体的、系统的知识网络,这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思想,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思维导图应该注意的问题
思维导图作为一门新的学习工具,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由中心概念将外散出成千上万个支点,每一个支点都是与中心概念的一个连接点。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是有利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化学复习。但是在日常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思维导图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实现顺利思维导图的基础。只有以牢固的基础知识作为依据,在面相关联的知识点时 ,才能够将它们关联起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明白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到那些定义、公式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自然界的水》时,可将课题1“水的组成”,将上个单元学习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课题2“氧气”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仅学习了新的知识,又能够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小型的知识网,帮助学习复习记忆。
2.善于联想和类比
联想和类比都是思维导图的基本要求,根据已知的化学知识点将刚刚学习的化学知识点利用联想的方法相关联起来,化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部分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复杂的化学问题中,利用已知的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由此推导出正确的答案。在化学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根据题型和相关条件、结构、图形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概念、公式等相关的问题的知识点解法,不断简化,建立相似点从而找到问题的解题思路。如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点时,我们可以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的相关化学性质,将它们的特性、制取方法、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再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氧气的制取、水的组成相联系,梳理成一个中型的知识网络。这样从知识分支点推出中心概念,逐步了解初中化学知识的网络构造。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中所包含的化学概念涵盖了所有单元,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帮助学生们建构初中化学知识网络,掌握概念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导图的运用,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化概念理解,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的辅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2]江胜根:化学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3年04期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化学;衔接
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知识体系的差别
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和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有着很大差别。准确把握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和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将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二、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方法的衔接与指导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倡导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培养自主学习、有意义学习,采用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只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自我评价,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创设积极的、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情境。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一年就深入到了高中,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处于化学的入门阶段,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甚至还没有入门。而此时又面临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转换,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是极大的。因此在刚开学的第一月,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果有精力的话,最好是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进行单独的引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信心的培养。特别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不能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当然,信心是来源于成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把关,绝对不讲那些难度很大的题,尽可能地对知识进行淡化处理,要求绝对不能拔高,宁愿在后半期再对前面知识进行深化,也不要在前半期将难度弄的太高,否则,学生是绝对无法建立学习信心的。只有当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就,有了成就感之后,才有可能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才有可能爱上学习,否则,只会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厌倦对化学的学习。
三、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切实做好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衔接
大力开发与利用化学实验室资源。实验历来是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化学新课程更加突出了实验探究的地位,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十分重视化学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设条件,完善实验设备,优化实验配置,加快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开放化学实验室、开发微型实验、组织家庭小实验等方式,延伸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这一常规课程资源的教学效益。加快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教学,将改变学校课程资源的结构,为课程资源的优化提供有利条件。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化学课程之中,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录象等常规媒体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开发并整合广播、电视、视听光盘、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逐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借助互联网、局域网、校校通等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以上有关高一年级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2,(04):1-38.
[2]褚松蒲.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若干问题[J].化学教育,1999,(09):20-
22.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各级教育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初中化学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策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成?槟壳拔夜?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和目标。
一、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化学学科中最具学科本质的素养,现阶段我国的化学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
(1)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在化学学习中,学生要有全面整体的意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探索和分析问题。
(2)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初中化学要培养学生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事物的生长变化规律,掌握平衡思想。
(3)证据推理和模型认识。初中化学要培养学生按照证据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模型的基本认识。
(4)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化学实验是化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创新意识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初中化学通过实验教学等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从核心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从化学的核心概念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常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化学概念、特性、反应、公式等,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内容,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不够透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转向对化学核心概念的讲解上,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化学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找出现在所学知识和之前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表征,从而围绕可迁移的化学核心概念构建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讲解“气体制取、检验、净化”的有关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学习记忆有关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方式等内容。拿我们非常熟悉的为例,它们都是我们生活别常见的气体,无论是在性质、功能还是制取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教师可以在讲解二者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总结归纳出O2和CO2的相关性质和原理,找到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核心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和水平。
2.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这种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下,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的开动脑筋,设计出吸引学生参与兴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式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小段化学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化学实验现象,然后提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观看完回答。这种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诱导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同时还能检验学生对之前知识学习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化学实验。具体来说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简单的给学生介绍一下将要做的化学实验的相关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目标,以及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之后让学生根据步骤一步步进行试验,最后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对于一些比较难或者步骤比较多的实验,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一遍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关键词】中学;化学;知识衔接
备受关注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于2011年正式出台。其在探究性教育方面的突破和实验比例增长等方面所做的改革着实让人们眼前一亮。但是同时新课标也为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在初高中知识衔接方面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新的挑战。初高中知识有机、有序的衔接,对构建完整科学素质教育体系至关重要。这一点只需对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进行简单的比较就能略窥一二。
一、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势在必行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大部分知识都是感性直观的,整体上来说课堂教学的过程时间利用率低。新版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更侧重于教学的主题性。为了激发学生们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常常用实例引入新课程的内容,强调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降低了课程的难度,相应的削减了一些化学技能方面的要求和知识点。这些改变对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价值不言而喻,但随之而来的也割裂了原本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的联系。反观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难度大,内容多,理论性、系统性明显增强,教学节奏也随之加快。不仅在知识面上全方位的拓展,而且更讲究逻辑性,也更加抽象,与初中化学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尽管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阶段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依赖识记、再现、模仿等方法在解决学习的问题。而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这种死记硬背学习方法效果就大打折扣,难以应对。再加上新课标对初中化学难度一再降低,严重的拉大了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度差距,在不少方面出现了脱节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若延续旧有的教学方式,学生们掌握的内容很可能一知半解,只停留在于初中课本上的一些结论的生搬硬套,产生狭隘的认识。例如:误以为只有CO2能让石灰水混浊,只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这些在初中阶段先入为主形成的错误认识很可能变得根深蒂固,与高中化学的新知识形成严重的冲突。毫不夸张的说,到了高中阶段,此类冲突对于一些原本在化学学习方面就感到吃力的学生来说,极易造成他们思维混乱,彻底挫伤其在本学科的积极性,导致厌学。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教师们最好的做法是,通过推行衔接式教学,彻底打通人为设置的初高中学科内壁垒,使学生形成一个开放延伸式的稳定概念。进而清晰认识到: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不是仅且只有CO2,使AgNo3生成沉淀的也不只是盐酸和可溶性氯化物,水的成份除H2O还有其他组成,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以后的金属也有可能和酸发生反应等等。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如若无视这些问题,不去切实解决初高中知识的对接之间的这类矛盾,不久的将来,学生们将不可避免的遭遇化学学习上的瓶颈,面临课程梯度上的巨大落差,令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举步维艰。
二、如何实现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
推行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要进行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互相配合下方能显现出较大的成效。
(1)苦练内功。要实现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将初中、高中化学知识无缝对接,教师们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苦练内功。要反复推敲讲授方法,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积极参与高中化学教师的教研活动,踊跃参加观摩学习、广泛听取校内外同行的公开课程、潜心摸索化学教学规律,全力寻求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契合点。初中化学课教师要全面了解学情,以学生为中心,有的放矢,把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落实在学生身上。全力以赴的激发培育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学科兴趣,以全新的视野高屋建瓴的把学生兴趣的培养纳入教学的全程。
(2)实施分层施教。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要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到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只要努力跳一下确实能够得着。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层教学,夯实基础。在过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化学基础好的学生 “吃不饱”,基础偏弱的学生又“吃不消”的问题。所以在具体教学操作中,要注意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与多样性。在满足多数学生的普遍需要,也应该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立足“双基”的同时兼顾优秀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更强的个性化教学,着重化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教授。教学重心要始终的向更注重化学学科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高中阶段靠拢,培养学生持续学习能力。
(3)适度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在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过程中做适当引申,在描述实验现象的同时阐释内涵原理。例如:在通过化合价教授学生学写化学式时,可以把高中阶段物质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入教学,既有助理解,又便于记忆,明晰的让学生理解根据化合价列化学式的原理,也为高中阶段原子结构的学习埋下伏笔。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把学生散落在大脑中的零星知识连线织网形成体系,全面加强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预习的习惯,预习不能徒有其表,形同虚设,要真正落到实处,讲求预习针对性。通过预习使学生在新授课中找到“熟悉感”,鼓舞学习劲头,提升听课效果,节约授课时间,为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创造可能。通过先学后教,让学生们各自做好身心准备,对下一次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注重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自学,不但有助于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还会让他们受益终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次成功的预习远比任课教师苦口婆心的耳提面命妙趣横生的讲解更有成效。
(5)评价激励。课堂上没有真正的差生,只有独特的个性化差异。教师运用信任激励、期望激励、评价激励等激励手段和肢体语言暗示、标志暗示等暗示方法,让学生在精神上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契合,建立自信,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纵观初中化学教学,广大教师应该更多的站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化学教育全局的高度上全面考虑学生未来学业发展需要,统筹兼顾,有序衔接。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化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未雨绸缪,为孩子们未来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做好与高中学习的衔接,一定会功在当下,益处无穷!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 生成性 教学资源 捕捉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56-02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概述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师在课程前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期间出现的种种变化灵活更改授课内容的方式,生成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主要目的,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生成性教学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授课前对于课程教学的目标制定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会被提前的教学设计所影响,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知识点情况,对于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然而,在当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比比皆是。所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加以及时的处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能够对错误进行及时的整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问题处理过程进行一定的感悟,不仅帮助学生增加了成性的教学方法,而且还有效增强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出现问题时老师能够沉着应变,其教学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对于这些教学过程中错误问题的处理,还能够有效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来执行化学实验,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一定的猜想,当判断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后,应当对错误的信息进行纠正和更改。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实现对错误教学资源的捕捉,进而更有效的提升自己。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任务,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想,学生根据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进行化学实验,然后来验证其预先的猜想是否正确。在这样的教学流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并且学生在自主寻求答案的能力上也会得到显著的增长。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捕捉
1.在化学教学中有效激发生成性资源。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民主的教学方式,保障整个课堂教学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开展。当教学环境相对轻松时,学生的内心想法才能够很好的展露出来。教师对于学生存在的误区要有耐心的进行说服,细致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并对其掌握知识点的多少进行评价。当学生的想法错误时,教师应当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成性教学资源捕捉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珍惜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进行自我再创造,这同时也是丰富教师教学实践的一种有效方法。
2.教师自身还应当有扎实专业的知识体系做支撑。对于存在的生成性问题应当及时解决。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应当不断拓宽其自身的知识面,不断对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这样即使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也可以从容应对,不会因为拒绝回答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一般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都是能积极进行思考并会举一反三的优秀学生,面对这种积极思考学生的提问,教师更应该重视,帮助其更好地进行化学课程的学习。
3.教师在针对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对生成性资源进行积极的捕捉。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最直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的渗入思考对问题加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巩固自身的知识结构,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温习。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最终有效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寻答案,以此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实现对新旧问题的交替解决,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深化,这就是利用课堂教学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捕捉。
4.积极开展化学实验,加强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捕捉。与一般课程所不同的是,化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实现对生成性资源的捕捉是极其有益的。初中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于对其感官器官的运用,不断强化对知识的感知,通过化学实验实现对新旧知识的交替认识,实验中产生的疑惑也能及时地加以解决。初中化学实验的综合性较强,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观察能力也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这对于强化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有着极大的帮助,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其捕捉生成性资源的必要手段。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课程不应该是封闭的,而是应当更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妥善的控制,实践证明,越是活跃的课堂风味,越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同时教师也能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控制,继而更好地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