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09: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有利条件
一是有明确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城口县十一届二次全委会确定了按照“依托资源做文章、围绕特色求突破、合理布局壮规模、树立品牌促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用市场手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基地建设、品牌培育、产业效益上的突破,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全县林草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境内四面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水系发达,而且水质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海拔高低差2204.5米,气候垂直差异大。这些气候特点决定城口县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和多种动物栖息,因此被国务院命名为重庆市大巴山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境内成土母质年代古老,富含硒、锌等稀有矿物质元素,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酸碱度比较适中。特定的自然、气候、土质、水质等环境决定了城口县不但适宜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而且决定了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好,无污染。三是农业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近几年,城口县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打破传统的以粮为主的生产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创建了一批以“城口山地鸡”、“城口老腊肉”、“鸡鸣茶”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政策推动、基地带动、企业促动,为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提供了基础。四是市场前景看好。城口是重庆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城口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生产加工的农产品鲜香可口、风味独特,具有特殊的保健功效等特点,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几年来,城口县创建了以“重庆市城口县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公司”、“城口阜升酒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农业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生产加工的“城口老腊肉”等十多个产品远销市内外,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呈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不利因素
从大的环境看,城口农业同全国农业一样,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轨阶段,农民弱势性和农业弱质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比之一大批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更显突出;二是农产品生产周期长,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供给缺乏弹性;三是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四是上述因素导致生产资金周转慢,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和资本利润率不高,对生产要素的集结缺乏吸引力。从小环境看,城口属典型的边穷小县,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不利因素。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二是龙头企业量少规模小,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市场主体弱小,带动辐射力不强,产业化步伐不够快,缺乏优势规模农业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市场化程度较低,信息滞后,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意识较差。四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含量不高。生产上,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其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产品加工上,多数农产品仅是初级加工,缺乏精加工技术,总体质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资金投入,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六是交通的瓶颈制约使城口农业产业发展远离了大市场,被趋利性极强的产业生产要素所抛弃,发展缺乏原动力。
城口发展农业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
城口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一方面,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差距上。贫困山区发展农业产业,必须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工作的“五大转变”。一是思想意识的转变: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抓农业产业。改变传统方式,用工业的理念,以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抓农业。要创新工作方式,用抓工业方法抓农业产业。以市场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促动、财政推动,以农业龙头化企业和种养大户为主力,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二是部门角色的转变:要由过去的“家长、主体”角色,转变为现代农业倡导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三是工作方式的转变:要由过去的集体经济、个体经营实现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通过“两社两化”的组织,帮助农民提高集约化程度,对接大生产、大市场。四是体制机制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体制有了改变,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服务方式的转变。五是投入机制和渠道的转变:农业投入渠道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仅仅依靠国家投入转变为“国家、社会、业主”的多元化的投入。现在的情况是,国家投入总量在增大,而国家投入在整个农业投入中的比例在缩小。有鉴于此,要学会借力发展农业产业,即农业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政府的投入,要学会借力发展。借市场之力,瞄准市场抓产业;借业主之力,用业主的项目、资金、管理技术、市场理念和企业理念来推动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借社会之力,用活民营经济、民间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借金融市场之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六是在市场经济和利益的趋动下,整个农业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都在转变: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专业人员在转变,左邻右舍部门也在转变,这些都需要从抓队伍建设入手,调整工作方式,以改革的态度来发展农业产业,以改革统揽工作大局才能适应新形式,同时也只有以改革的方式才能促使朝前看,不为当前的困难所困惑。
(二)科学筛选,精心规划,是谋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发展农业产业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前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是农村实现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城口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宜种宜养的生物种类繁多,但产业发展不能违背市场规律,产业的确定必需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因此,一要找准优势,要在自己传统的优势产业中优中选优,将那些叫得响、有市场、能做大的城口老腊肉,城口山地鸡,城口干果,中荮材,城口蜂蜜类森林食品等地方特色性强,基础规模较好的产业推出来,从中确定一至二个作为重点,精心培育。二是要科学规划,对优选出来的优势产业,要组织编制专门的发展规划,明确当前及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思路、产业布局、产业规模、政策支撑、项目支持及具体措施。一旦选准自己的优势突破产业后,就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农业产业发展才有希望。
(三)强化领导,真抓实干,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而农产品又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刚性必需品,因此,发展农业产业需要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我国发展到到今天,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的实力,但这一过程必需由政府来具体操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难以落实。强化对发展农业产业的领导,其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支持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要在充分调研认真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找准优势产业及其优势区域分布,制定出适合农民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可行的措施和政策,一届接着一届干,农业产业化才能大有作为。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要以能人带动、以技术推动生产,充分利用农业科普知识入乡进村活动、干部培训、多媒体、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及田间地头等多条渠道,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大胆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优势资源,新建、改造、嫁接农村农业产业。二是依靠各部门政策支援,整合所有力量支持农业生产。农业等涉农部门的相关工作都要真正植根于农业产业发展之中,全面改革,认真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清理带有部门利益和计划色彩的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相关政策,以推进农业产业的大发展。三是要按县委政府2008年度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整合所有涉农单位的资源,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人力推动农业发展。四是在工作模式上,坚持“一个产业、一套思路、一支队伍、一套考核办法.一抓到底”的指导思想,各部门都要以市场经济的观念,一条龙一抓到底不动摇。五是在农业政策上适度支持,涉农政策上不做“减法”,努力做好“加法”。六是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深入农村,领办创办农业科技企业或从事规模农业生产,给农民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引领农业产业发展。七是要改进乡镇工作方法,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发展本土农业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产业效益。八是要大力改善信用环境,拓宽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融资渠道,解决龙头企业和规模农户的融资难题。
(五)政策扶持,项目支撑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
发展农业产业,政策和项目的支持是关键。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离不开国家政策和项目的配套支持。特别是贫困山区,没有项目和政策支持,产业就不可能做大做强。由于项目资金始终是有限的,政策、项目支持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可采用“一抓二帮三放”的办法推进产业化进程。城口优势农业产业已确定,年度扶持政策已出台。一个产业的培育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关部门要策划相应项目,筹集资金,将年度政策变成一个时期的政策,下定一抓到底、不成功不转向的决心,全力推进优势农业产业升级。对于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要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帮扶措施,对不同规模标准和不同的产业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大力促进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全面放活传统农业,让传统农民在公司农业和规模农业的发展中学知识、变观念、长技能,实现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在财政资金支持上,重点要倾斜在品牌培育,市场拓展,新技术的推广。在品牌培育上,打好“绿色、生态”牌,做好“三品”申报和认证,打造效益好、知名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品牌。在市场拓展上,要注重培育农村经纪人和真正具有辐射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要围绕农业产业,抓好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和优势产业集中,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1目前现状
近年来,我县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一中心,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建立健全政策支撑、科技支撑、人才支撑、服务支撑体系,着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全县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增加,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产业布局来看,结构趋于优化。结合我县自然条件和区域特点,县南形成以桃、李、杏、酥梨、葡萄、冬枣、西瓜、棉花、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县中形成以苹果、樱桃、花椒、中药材、小麦、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县北形成以苹果、核桃、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资源条件来看,发展压力巨大。县境属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全县耕地面积80.6万亩,海拔406.9-1268米,年均气温12℃,降水量680毫米,无霜期204天,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2616小时。水资源总量1.66亿m3,可利用量1.30亿m3,累计建成石堡川水库、东雷抽黄、五一、红石崖等几处灌溉工程,全县可灌溉面积46.5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仅42.08万亩。从宏观形势来看,发展机遇难得。近几年,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级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大,国家优惠政策的出台,对西部生态建设、优势产业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倾斜和支持,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2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县属渭北旱塬,干旱少雨且旱涝分布不均,尤其是夏秋旱涝交替发生,冬春连旱、伏旱、秋涝等灾害性气候因素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在县中、县北部分乡镇表现的相当突出,靠天吃饭,等雨栽种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普遍出现人员结构失衡、知识老化、技术断层现象,一线农业科技人员业务技术更新滞后。比如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由于缺乏本地技术人员而不得不从外地聘请。加上外出劳务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及农村劳动力本身文化素质制约,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三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受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制度影响,加之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刺激,群众对土地流转价格期望过高,全县80.6万亩耕地中,土地流转面积仅占5%,其中用于发展农业产业的50—100亩的只有80多户、100亩以上的仅有32户,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总体比例很低,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现有的龙头企业大部分规模偏小,档次偏低,装备偏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受财政收入、金融信贷政策影响,融资渠道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3解决问题
3.1坚持规划引领。一方面,要精心编制规划。结合县情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邀请专家学者,组织涉农部门、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高标准、超前编制现代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配套编制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设施建设、园区发展等各项规划,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要强化规划指导。各涉农部门和乡镇要严格执行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规划,抓好落实。同时,要维护规划纲性,避免投入分散、重复投资,也利于打造亮点,带动发展。
3.2实施项目带动。一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动态,适时研判中省市投资重点,策划并积极争取一批对我县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围绕果畜等主导产业发展,吸引配套产业化企业入驻,形成以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为龙头,现代农业园区为骨干,产业示范村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3.3调优产业结构。一是壮大果畜产业。围绕有机农业示范县建设目标,生猪产业发展上,健全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科技培训、质量安全四大体系,稳定生猪产业规模;果业上,精心实施现代果业项目,大力推广灯板带网新技术应用,促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粮—猪—沼—果”生态循环模式,提升果畜产业规模标准和产业化水平。二是做优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支撑,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苹果、樱桃、冬枣、粉条等优势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三是培育新型农业,充分挖掘县域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以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土风情为内涵的休闲农业,积极推广以郭家庄“樱桃+农家乐”、龙首坝“文化旅游+农家乐”为典型的观光农业模式,实现种植、养殖和旅游观光农业紧密结合,带动农家餐饮、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产品贸易等周边产业发展,实现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增收。
关键词:SWOT模型分析;县域经济;农业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53-02
猕猴桃产业是陕西省眉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扶植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攀升,猕猴桃公共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特色品牌,推动农产品产业转型发展,成为当前眉县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眉县猕猴桃产业SWOT分析
(一)产业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
眉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四季冷暖干湿分明,雨量丰沛,土壤肥沃且有机质含量高,境内水源充足,灌溉条件便利,是中国猕猴桃最佳优生区的核心区域,2011年被列为国家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拥有“中国猕猴桃之乡”的美誉。目前,眉县拥有包括秦美、徐香、翠香在内的近30余个猕猴桃品种,果品结构丰富,质量优越。
2.区位交通便利
眉县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国西南、西北的要道,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中、宝成等铁路,连霍、法汤高速,310国道、关中环线等贯穿县境,地理区域位置优越,交通运输网络便利。
3.人才资源丰富
眉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实施了“十百千”人才计划、科技入户等工程,已初步形成了以科研院校为依托、本土人才为主体、乡土人才为支撑的猕猴桃生产技术专业团队,其中本土专家157人,分布在眉县果业、农技、农机、植保等相关部门。
4.科研技术支持
眉县主动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优势资源,先后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猕猴桃专家大院等研究机构,对果种育苗、测土配肥、果园管理等进行专题研究。
5.产业化规模初步形成
目前,眉县猕猴桃种植总面积29.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总产量45万吨,实现总产值25.01亿元。建有国家级现代猕猴桃产业园区1个,3个万亩连片产业带;猕猴桃冷藏储存库2 000多间,储藏能力17万吨。全县果业合作社120多家,其中国家级专业合作社5户,注册猕猴桃商标20余个。在国内30多个城市设有眉县猕猴桃形象店,覆盖国内80%的主要城市,初步形成了一条种植、储藏、加工、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6.政府专项扶植
猕猴桃是眉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实施“农业富县”战略,积极申请国家建设项目、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拨付专项发展资金,先后印发了《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猕猴桃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每年划拨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支持猕猴桃产业发展。
7.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0年,眉县猕猴桃通过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4年,“眉县猕猴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成功,并以此为基础,策划包装猕猴桃公共品牌,县域内所有企业品牌全部纳入为公共品牌的子品牌,实施单一品牌营销战略。目前,已注册“齐峰缘・奇异果”、“第五村”、“秦美源”等猕猴桃果品商标21个。同时,通过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合作,拍摄“眉县猕猴桃”和果业企业专题宣传片进行宣传推介。
(二)产业发展劣势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眉县猕猴桃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
1.品种结构布局不合理
受产量、效益等因素影响,目前全县猕猴桃种植主要以秦美等晚熟产品为主,早中熟产品种植比例过低;新品、优品猕猴桃种植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后续升级换代产品尚未推出,因此品种结构不够丰富;猕猴桃种植仍以农户自主种植为主,果品不能按照优生区区域集中发展,规模化效应不强。
2.产业链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深加工比例过低。2015年,眉县猕猴桃年产量45万吨,其中80%的产量都用于鲜果销售。全县有5家猕猴桃加工企业,年加工量仅占猕猴桃年总产量的10%左右。二是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过低。目前,果品深加工主要以果脯、果汁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果酒、果籽油、保健品等附加值加高的深加工产品过少。
3.供销渠道不畅
猕猴桃鲜果采摘后不易储藏,运输要求较高。目前的销售渠道,一是由收购商贩入园统一收购,这就会出现收购商贩错过猕猴桃采摘的最佳时机,或由于收购量有限,部分果农成熟的猕猴桃销售不出去等情况。二是果农通过货运物流自行销售。由于猕猴桃成熟时间比较集中,散户销售基本采取物流、快递等渠道进行,但县级物流的运输能力都比较有限,因此会出现销售停滞、物流快递爆仓等现象,并且在运输过程中难以保证鲜果质量。
(三)产业发展机遇
农业发展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是解决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十三五”期间,国家政策和陕西省农业强省目标的提出,都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Ю戳酥卮蠡遇。
1.“一带一路”战略助推产业
“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化,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内重点圈定城市,提出要将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桥头堡。截止目前,陕西已经围绕丝绸之路成功举办丝路博览会、农业品牌建设会、投资洽谈会等活动,并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一带一路”战略为陕西省农业互通合作以及农业产业“走出去”带来了历史发展机遇。
2.各级政府支持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特色板块发展,打造眉县、富平、定边等一批现代农业强县。《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现代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扎实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要支持眉县猕猴桃批发交易市场开展商业化运营。《宝鸡市“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等也提出,要重点支持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眉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点支持。
3.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的绿色和有机成分。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被誉为“维C之王”。因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受到消费者广泛喜爱。近年来,全国猕猴桃市场消费量逐年扩大,2014年,全国猕猴桃市场消费量达到130万吨,市场规模达66.55亿元。
(四)产业发展威胁
猕猴桃产业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但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潜力巨大。2010-2014年全国猕猴桃产量从87.7万吨增长到119.5万吨。而国内猕猴桃种植主要有五大产区:陕西、河南、贵州、广东、四川。各地区均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扶植政策,并各自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
同时,随着贸易合作和对外交流更加便利密切,猕猴桃进口量近年来也逐年增大,2013年我国猕猴桃进口量4 824吨,2014年进口量6 282吨,呈递增趋势。并且根据市场价格来看,进口猕猴桃(奇异果)单价在4.5―5.5元/个,而国产猕猴桃单价仅为4.5―5.5元/斤,这对国内猕猴桃市场也是一个冲击。
二、眉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策略
结合目前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内外分析,眉县猕猴桃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1.优化猕猴桃结构布局
一是加快猕猴桃新品种的研发和培育,丰富现有果品体系;二是通过技术研发优化现有猕猴桃品种,加快升级换代速度,提高产量和质量;三是根据农户分布和行政区划,制定猕猴桃种植规划,使猕猴桃种植形成规模化。
2.延伸猕猴桃产业链
猕猴桃鲜果不利于保存,贮藏和运输成本高,因此对果品进行深加工是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趋势。要结合市场需求,除了生产果脯、果干、果汁、水果罐头等较低附加值的产品外,更需要根据绿色、健康、有机的理念,研发猕猴桃果酒、果茶、果醋、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3.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眉县不仅农产品丰富,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国家5A级景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森林公园、西部兰花生态园、张载祠等。近年来,县政府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提出将旅游业与猕猴桃产业相结合,通过旅游业带动猕猴桃产业,让猕猴桃成为旅游特色产品和纪念品;同时,利用猕猴桃产业反哺旅游业,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通过生态观光园、产品加工园、休闲采摘园、种植体验园等形式,丰富生态旅游资源。
4.扩大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
好的产品需要好的宣传,品牌就是产业形象,因此,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多渠道进行产业宣传;政府要搭建交流推广平台,开展产业推介会,主动实施“走出去”;同时,要放宽产业发展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注册有特色、高质量的品牌商标,并给与产业发展支持资金,在全国范围内铺设产业直销店和形象店,建立销售窗口。
5.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县域产业发展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使电商销售成为新亮点。截至2016年,眉县猕猴桃参与网络销售的经营主体达34家,个体商户260家,农户中60%通过微信等平台参与销售。2015―2016果季,眉县猕猴桃电商销售占总销售的45%。下一步,眉县可以通过引进投资,合作共建等方式引进更多的电子商务企业进驻,并筹建国家级电子交易中心,建设电商园区、培育个体网店,开设公共宣传平台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县域鹊缱由涛衿教ǎ打造产业经营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沈东珍.关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6).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向省内外延升,部分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销量也在逐年增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务、引导等职能,联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等农业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办法强化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5、完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如核桃产业)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如黑小米);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6、建设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体系。重点通过资金集聚的办法,壮大农业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扶优、扶强、教育培训、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将各种投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整合实施,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交流沟通,建立担保中介服务公司,争取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对投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以招商引资的办法,集聚资金,发展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
7、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现代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查,打分排队,确保全县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建设好都市郊区型新农村
(一)主要内容
按照省政府批准的《规划》,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保护青山绿水,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三大产业,实现突破发展。发展目标是:产业更大发展,生态更好保护,民生更加改善。在此基础上,汉中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应重点抓好装备制造产业、有色冶金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和油气化工产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坚持生态与环境相和谐、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坚持资源整合、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以山水为基础、文化为灵魂、生态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以矿产资源循环再利用为重点的有色冶金、新型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在全省有重要地位、在陕南独具优势的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区位优势的现代物流产业。《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明确以“六基地一中心”为基本载体,即建立以钢铁、锌冶炼为主的冶金产业基地;以航空、数控机床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光伏产业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以中药材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天然气、石油开采加工为主的油气石化产业基地;以“猪、药、茶、菜为特色的有机农业基地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创新中心,全面构建以循环型农业为基础、循环型工业为主体、循环型服务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体系。
从空间布局上,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分为中心区和辐射区。中心区为汉台区(含经济开发区)、南郑县、勉县、城固县。中心区总面积为8076km,总人口204.15万人,生产总值为185.28亿元,占规划区比重分别为29.64%、53.81%和63.36%。单位面积生产总值产出为229.42万元/平方千米。辐射区包括西乡县、洋县、略阳县、宁强县、镇巴县、留坝县和佛坪县。区域总面积19170km,总人口175.22万人,生产总值为107.13亿元,占规划区比重分别为70.36%、46.19%和36.4%,单位面积生产总值产出为55.88万元/平方千米。从产业分布上,中心区的汉台区要建好铺镇工业园、褒河工业园、现代物流中心、汉文化旅游示范景区;中心区的开发区要建好汉中装备制造工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心区的南郑县要建好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和南湖•红寺湖旅游区;中心区的勉县要建好勉略宁工业园、有机农业产业园、三国文化旅游示范景区;中心区的城固县要建好汉中航空工业园、五郎工业园区、有机农业产业园。辐射区的洋县要建好有机农业产业园、长青野生珍稀动物植物循环经济型旅游示范区;西乡县要建好新型建材产业园和有机农业产业园;镇巴县要建好油气开采工业园;佛坪县、留坝县、宁强县、略阳县要分别建好佛坪野生珍稀动物植物循环经济型旅游景区、张良庙•紫柏山旅游区、青木川古镇、同心羌寨和五龙洞旅游区。汉中产业集聚区共规划类重点产业267个项目,总投资4705.64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160.71亿元,利润约337.91亿元,税金258.87亿元。
(二)建设现状
至目前,全市都在认真按照省政府批准的《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狠抓实施,如火如荼的建设园区。汉台区、开发区、南郑县、勉县、西乡县、城固县、宁强县、镇巴县已编制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并有部分项目入区建成。勉县冶金循环经济科技工业园已聚集汉中钢铁、汉中锌业等规模以上企业10家,年产值达60亿元,被列入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重点园区;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园聚集建兴油脂、春光油脂、中宝绿色农业等企业11户,年产值达6.8亿元,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西乡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材工业园,目前已有总投资4亿多元的尧柏水泥入住建设;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已有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上市公司江苏雨润公司和西乡鹏翔茶叶公司入住建设。镇巴绿色产业园区,采取县上出资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项目资金向入区企业倾斜等方法,鼓励吸引项目企业入园,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目前,已有镇巴腊肉、秦茗茶业等5户企业入园建设。总体来说,全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都能严格坚持突出循环、服从总规、规划先行、因地制宜、长远谋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区热情高涨,发展势头良好,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县农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市、县农村和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强我县农业发展优势,努力实现“稳粮、创优、促增收,改革、强基、增后劲,生态、安全、可持续”的目标,力争实现全县农业(种植业)产值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一、抓粮食高产创建促增产
我县是省级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要把粮食生产作为我县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面落实上级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22.1万亩(其中:水稻14.9万亩,杂粮7.2万亩)、粮食总产8万吨的指导性计划任务。一要持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在全县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1.42万亩,大力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增产效果好的粮油作物“五新成果”进村入户到田,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实现农机农艺结合,推广农业部确认超级稻品种面积3万亩、再生稻3万亩、脱毒甘薯2.5万亩、脱毒马铃薯0.8万亩、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万亩,推广种植紫云英1万亩、油菜0.5万亩,充分发挥科技增粮作用。二要大力发展特色米业,以县春蕴生态农业发展公司为龙头,大力开发“干山贡米”地产优质米品牌,推广高产优质品种,配套优质栽培技术、加工技术、大米包装,实现质量提高、附加值提升。三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着力防御洪水、干旱、寒冻等自然灾害,加强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推行水稻政策保险,建立和完善重大灾害应急机制,突出发挥科技减灾功能和水稻政策保险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救灾水平。
二、抓特色产业发展促提升
继续以柑桔、食用菌产业发展为工作重点,促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提升产业素质。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柑桔产业,扩大红肉脐橙面积,新植、高接改造红肉脐橙3000亩,提纯优化芦柑品种结构,改造优质芦柑5000亩,大力推广柑桔优质无病苗,加快发展优势特色柑桔产业。食用菌产业,稳定竹荪、姬松茸种植规模,加快发展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加强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规划与引导,整合行业资源,引进技术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形成领先优势。加快食用菌菌种研育基地建设,做好灰树花、鹿角灵芝新品种引种,开展废菌筒再生利用试验、示范。年计划食用菌规模达1.28亿袋,鲜菇产量达3万吨,产值3.3亿元,其中:竹荪1.2万亩、姬松茸60万平方米、工厂化栽培珍稀菌4200万袋、其他菌类800万袋。发展特色茶叶产业,实施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依托大圣有机生态茶园,做好野生茶树种的调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在我县宝山、郭岩山、七台山、鹅山等高山区,开发高山生态有机茶园1000亩,力争引进1家茶叶精加工企业。
(二)加快标准化生产推广。完成全国绿色食品(柑桔)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全面实施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安排的柑桔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6万亩核心示范片,每个乡镇建立一片100亩以上的标准化示范果园,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重点抓好质量控制、强化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基地产品检测、基地产品准出和质量追溯等5个方面工作。食用菌生产,认真开展菌草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做好菌草工厂化栽培真姬菇试验示范。研究制定竹荪、姬松茸、工厂化栽培真姬菇生产技术标准,力争竹荪生产技术标准被评定为省地方标准,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三、抓产业化经营促增收
继续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增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在项目争取、基地建设、加工处理、技术推广、对外合作与交流、市场开拓、品牌创建等方面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根据农业部等11个部门《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按照“七有”标准,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重点抓好顺吉柑桔专业合作社建设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行业协会组建工作,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建设洋墩、仁寿柑桔及农产品物流仓储中心,做好园区规划,积极招商引资,新建、扩建加工厂,实现加工能力6万吨。扩大出口果园和出口加工企业登记,今年要新增出口果园登记1万亩,登记出口加工产量1万吨。
(三)持续打造县品牌。继续推广使用县柑桔、食用菌统一标识包装。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开展“三品”认证、商标注册登记,扶持企业创建省级名牌农产品,力争今年有一家以上企业获得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制定“县芦柑”、“县竹荪”地标管理办法,开展宣传和保护,完成“县红肉脐橙”、“县姬松茸”地理标志登记申报。继续策划县柑桔及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组织企业产品参加各类质量评审会和农展会,扩大县品牌知名度。
(四)延伸产业链条。协助明晶企业策划柑桔深加工项目开发,建设柑桔生产基地,实现柑桔深度加工。
四、抓重点项目建设强基础
要充分利用中央、省上扩大内需新增项目投资的契机,积极策划、申报项目,认真组织实施项目,夯实我县农业基础。
(一)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年全县计划新建农村户用沼气建设1000口、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试点项目17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双溪君富养殖有限公司、埔上大布绿源记食品有限公司)2个。进一步完善村级服务点建设,新建省级村级服务点10个。开展大培训大回访活动,强化技术干部和技工培训,对全县沼气池建设和使用情况全面进行大回访,总结经验,促进提升。示范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二)实施农业部清洁家园工程。在巩固农村沼气、农村饮水安全等惠农政策基础上,在项目村开展农村卫生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三废”处理基础设施,开展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配套设施建设,硬化村内道路,改善农村环境脏、乱、差面貌,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实施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继续做好2009年度大干镇来布村、仙潭村、大干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228万元,改造低产田0.35万亩。做好年度省级标准农田建设和商品粮基地县项目的设计、招投标和组织实施。
(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继续完成512个山园土壤的取土和N、P、K化验工作,以及2008年1887个耕地土样中15%的土样微量元素化验,发放施肥建议卡,开展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重点的科学施肥技术培训与指导,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山园面积4万亩、耕地34万亩。
(五)实施农业信息化“五有”标准建设示范项目。建设具有安全稳定的信息网络平台、能满足区域应用服务的数据中心、相适应的信息化队伍、3-5项实质性的信息服务内容、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着力改善乡、村信息服务薄弱状况。
(六)实施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建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五、抓五新示范培训促推广
农业“五新”示范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围绕我县农业特色与优势,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建设示范区,实行“五新”综合集成组装配套,采取“专家组+示范片+农户”的技术跟踪指导服务模式,组织省市专家及当地农技干部,在生产关键季节开展巡回培训和指导活动,认真总结经验,召开“五新”推广现场会,注重典型示范,提高“五新”推广辐射和带动能力。年,实施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工程,推广优质、专用、高效新品种60个,无公害、循环利用、节本增效新技术12项,高效专用新肥料12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新农药10种,建立粮食高产创建、柑桔标准化栽培、柑桔黄龙病防控、食用菌代用料栽培及标准化栽培、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再生稻、大棚蔬菜、紫云英、油菜等示范,核心示范8万亩,辐射推广30万亩以上。
六、抓农业综合执法保安全
农业安全事关重民生,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坚持防控为先的理念,确保不发生重大植物疫情,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
(一)切实加强作物病虫害防控。大力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认真开展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推广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桔小实蝇和柑桔黄龙病、稻水象甲等的监控、检疫和防治。加强苗木产地检疫和果品调运检疫。
(二)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省农业厅关于《省年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的部署,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认真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和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加强种子、农药、肥料市场巡查,开展农资产品质量抽查、标签标识检查,杜绝经营使用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厉查处违法经营假劣农资案件,强化源头治理,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建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对超市,农贸市场,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开展经常性检查,特别要加强对认证产品的监管。积极推行生产档案管理、投入品使用记录等追溯制度。加大农药科学使用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农民合理用药。
七、抓深化农村改革促稳定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积极与县组织部门、监察部门配合,做好全县农村财务网络监控,规范村账托管、村级账户集中管理和农村财务公开,开展日常审计工作,加强督促整改。落实惠农政策,加强项目管理,强化跟踪监管,防止非法截留、挪用补贴资金,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予农民的实惠不缩水。继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和检查,落实减负“四项制度”,加大力度查处涉农负担案件,做好农民工作,协助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维护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抓紧做好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探索并建立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健全流转规则,促进土地流转平稳健康有序,促进我县农业产业规模经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山西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山西作为一个内陆资源型省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相当艰巨,因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便显得尤为迫切。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山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2009年已发展到4200多家,销售收入达到420亿元,对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明显带动作用,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如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落实难,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不高等。
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山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落实力度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政府可通过制定实施财政、金融、税收、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来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从全省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中切出一块作为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并整合各种涉农、支农资金,优先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或关联项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政府及金融机构的作用,对国家和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重点给予信贷支持。
三要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高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技术开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以及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行业,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真正享受到国家和山西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四要进一步改进和适当放宽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地管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需非农建设用地,可优先安排国有土地,也可采取作价入股、联营、租赁等方式,盘活集体存量土地,还可引导农户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地使用权,或以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此外,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电、通路、办证、收费等方面,也应制定和完善具体优惠政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鼓励发展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为主体的中介组织,是连结市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机制好、服务优、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大市场与小生产中的纽带作用及农户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其次,要建立和发展行业协会。按照“民办、民营、民建”的原则,重点扶持建立和规范一批规模较大、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良好的行业指导协会,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发展格局,发挥协会在行业指导、价格协调、信息交流、科技推广、产品流通和企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要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引导和扶持农民经纪人改变发展初期的“单兵作战”模式,鼓励由个体营销逐步走上联合之路,靠分工协作的集体力量开展经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农民经纪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实践证明,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机制,是把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一)要加速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引导其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要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取每个龙头企业都能培育出一两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得出、叫得响的精品名牌。
(三)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鼓励煤炭、房地产、钢铁、采矿行业的老板投资农业产业,同时采取“内联外引”的方式,实施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实现龙头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
(四)要积极引导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农户和中介组织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稳定的融购销、服务为一体的利益联结关系,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农增收的作用。
四、全面提升企业管理者素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家素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措施。要采取“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常规或专题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有目标地分期分批组织龙头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到省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到有关高等院校进行研修,或就地举办培训班聘请高级专业人才集中授课,以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经营管理和市场策划、营销、开拓能力。
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引进高、新、先进科技,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
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科研项目,各级科技、财政部门要给予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
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应用科技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发挥山西农业的比较优势,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山西特色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思路,着力打造九大产业链,全面构建山西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一)是依托长治、晋中、忻州等玉米优势产区,打造玉米产业链,大力发展以饲料、淀粉及其深加工为重点的玉米加工企业。
(二)是依托太原、晋中、吕梁、朔州等高粱优势产区和东西两山杂粮优势产区,打造小杂粮产业链,大力发展白酒、老陈醋为重点的高粱、杂粮加工企业。
(三)是依托晋城、大同、朔州、太原等生猪重点生产区,运城、晋中、吕梁等肉鸡产区,中北部肉牛养殖优势区。忻州、朔州、大同等肉羊产区以及特种养殖优势区,打造畜禽产业链,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猪、鸡加工企业,稳步发展肉牛、肉羊加工企业。
(四)是依托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打造奶业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乳制品加工企业。
(五)是依托中南部水果产区,东西两山核桃、红枣产区,山楂、沙棘等特色果品区,打造果类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果汁、核桃、红枣以及山楂、沙棘等果品加工企业。
(六)是依托晋中、运城、临汾、大同等蔬菜主产区,打造蔬菜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蔬菜加工企业。
(七)是依托朔州、大同、运城、太原等优势产区,打造薯类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薯类加工企业。
(八)是依托运城、吕梁、朔州等油料优势产区,打造油料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油脂加工企业。
(九)是依托晋北黄芪,晋东南党参、黄芩,晋南生地、柴胡等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打造中药材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药材加工企业。
总之,要围绕九大产业链优先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推动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参考文献: